[声乐与合唱教学] 声乐初学者应注意的问题

1
回复
1109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5 20: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论文属于个人资料,如转载必须注明!谢谢合作)

初学声乐者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山东省莱芜市第五高中 刘菊

声乐的教学与学习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在古今中外的音乐书籍中,介绍和总结声乐教学法的文章与专著可谓是汗牛充栋、不胜枚举。但是由于声乐艺术是以人体为发声乐器的特殊学科,其学习方法常常是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尤其对于初学声乐者,要改变人体生而俱来的种种生理习惯,使之适应于歌唱,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入门困难便成了广大声乐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第一块绊脚石。下面将从三个方面介绍我在教学过程中所总结的关于初学声乐者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希望可以对广大声乐爱好者快速入门有所帮助,并给予声乐教学者们以些许启示。

一、气息的训练方面

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运用好气息是学好声乐的基础。歌唱时的吸气是自然放松的,而不是僵死的、生硬的,这是许多初学者经常忽略的一点。许多学生认为,要唱好每一句,必须要尽量的多吸气,只有这样气息才够用,实际上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吸气过满,会导致肌肉的僵硬与紧张,从而无法控制横膈肌的力量,导致声音没有弹性,变得十分迟钝,并给下一次呼吸带来障碍,给人一种上气不接下气地感觉。许多教师在帮助学生寻找歌唱气息的感觉时,常常举“闻花香”的例子。“闻花香”的感觉是自然而放松的,并且比较容易找到,但是如果这个例子学生理解不当,就会有一些“副作用”——即学生在做这一练习时容易养成吸气过满的毛病。因此,应当向学生说明,练习歌唱呼吸时的“闻花香”是有别于日常生活中的同一动作的,不要把花香闻到不可以再吸气为止,要注意留有余地,始终保持好横膈肌的弹性与控制力。

对于呼气的训练,声乐教学者往往着重强调的是持久和均匀。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保持好声音的统一与稳定,才可以唱够作品所要求的时值。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多数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他们无法唱好每一句的最后一拍(或最后一个字)。这个问题除了初学者在咬字方面基本功欠缺的原因外,主要的症结在于呼气前没有做好准备工作。一般的情况下人在吸气之后,腔体中的肌肉处于兴奋紧张的状态,这时呼气成为人体释放压力的自然生理要求。在这种力量的作用下初学者往往在张嘴唱出第一个音时,一半的气息已经跑掉了。后面的字就只能用憋气的办法唱完,甚至多数时候还唱不完,于是就出现了前面所说的问题。而且还会造成每一句后半部分喉咙的紧张,给听歌的人一种胸闷和疲惫的痛苦感觉,而歌唱者也无法体会到游刃有余的歌唱感觉,更不要说是良好的表达声乐作品的风格与意境了。因此初学者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从意识上在完成吸气动作的瞬间控制住呼气的节奏,给与歌唱以平稳而持续的动力,在注意把每一句歌词第一个字牢牢咬住的同时,利用横膈肌与腹肌的力量把握全句的呼气速度,充满自信的抑制肠道句尾。

另外,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笔者认为在对于呼吸的训练中,各种辅助训练(如深呼吸练习,吹蜡烛练习等),但是不可以作为主要的训练手段。结合了发声练习的训练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找到歌唱训练整体的感觉,也更有助于学生从一开始就掌握良好的声音概念。在中音区采用大三度音阶上下行级进或在大三和弦中进行上下行模进训练,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体会,不难快速掌握正确的呼吸法。

二、打开喉咙的训练方面

打开喉咙的训练,要求学生在歌唱发声时利用气息的控制与咽喉部肌肉群的力量,将喉头向下与软腭抬起有机的配合,从而获得统一的腔体和充分的共鸣。在进行这一个训练时,应当同时进行两个动作,一个是喉头向下,一个是软腭抬起而多数的初学者往往只重视前者而忽略后者。这是因为喉头的动作表露于身体的外部,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而软腭在歌唱时是看不见的,只能由歌唱者本人去感觉,因此很容易被忽视。实际上,单纯的降低喉头的位置不仅不能获得最佳的腔体共鸣,反而会使声音变得苍白无力、又空又闷,还会失去合理的音量。只有两个方向的动作同时进行,才能有效的打开喉咙获得通畅而且饱满的声音,这才是打开喉咙的真正意义。

那么,初学者又如何较快地掌握打开喉咙的方法呢?声乐教师通常通过让学生体会轻轻的打呵欠时喉咙的感觉来找到歌唱时打开喉咙的感觉。这种方法存在的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学生很难判断好“轻轻”打呵欠的程度到底有多轻。过大的动作会引起声门闭合缓慢,没有张力;过小的动作又无法使喉咙充分打开,也就难以获得充分的共鸣腔体,因此对于初学者而言是比较难把握的。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利用气息训练与帮助学生打开喉咙,是一套捷径。学生在吸气时只要稍加控制喉咙便可以十分轻松的打开到合适的位置,在呼气时只需保持住气息的牵引力即可控制好喉头向下与软腭抬起的力度。当歌唱的音区较高时气息的牵引力加大,喉咙打开的就较大;当歌唱的音区较低时气息的牵引力较小,喉咙打开的就较小。这样做可以避免喉部肌肉的僵死,得到有弹性的声音。但是如何把气息控制与喉部肌肉的作用力协调好,同样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练习,注意用心体会歌唱发声时人体各器官有机合作的各种力量,才可以做到得心应手。

三、换声区的训练方面

换声就是歌唱者依据自身的声音条件从一个声区换到另一个声区。由于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说话的音调为自然的真声,一般比歌唱时的发音要低,所以声带无法适应歌唱时所要求的宽广的音域。初学声乐者在歌唱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声音的不统一,有时表现为音色在某几个音上突然失去原有的色彩,变得空闷或发炸,让听的人感觉演唱者仿佛难以控制自己的声音,有时则表现为声音在不同的区域被明显的分为两截甚至更多,所有这些都是换声区训练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当前流行的众多的换声区训练方法中,笔者认为他们可以大体归纳为三类,即真假声混合训练、高位置安放训练和高压强气息支持训练。这三种方法各有专攻,每一位声乐教师偏重点也各不相同。在这一方面的练习中,初学者容易忽视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怎样把三种方法结合练习,另一个是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毕竟每个人的声音条件不同其换声区也不尽相同)。教学实践证明,任何有关歌唱艺术的训练都是以气息的支持为基础的,在换声区的训练中气息的支持则更为关键。学习者必须找到在吸气到位后,以小腹回缩和腰部扩张的共同用力下,在呼气发生时给与强有力的支撑,才可以实现由低声区顺利的换声到高声区。与此同时,在整个发声区间高位置的安放是自始至终的。而真假声的混合训练则要在做到前两者的前提下才可进行。那么初学者又如何正确的找到适合自己声音特点的换声方法呢?笔者认为这主要取决于学习者所在的声部,男高音声部对于高位置的依赖更大;男中音和男低音声部则偏重于强大的气息支持;女高音换声区要更加注重混声的训练;而女中低音则要在混声训练的基础上兼顾气息的训练。当然,这只是在换声区中各个声部所略有偏重的训练,实际上这三方面的训练都是各个声部不可缺少的,初学声乐者应当在每一方面的训练中都要下足功夫,同时再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练习,在歌唱时更加注意,才能做到换声自如。

以上就是笔者在声乐教学中所发现的一些初学声乐者容易忽略的问题。实际上,不管是哪一种唱法(通俗唱法、美声唱法或民族唱法),初级阶段的训练对于每位歌唱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严格细致的训练。这既需要声乐教师的因材施教和循循善诱,也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和摸索。上面所说的三个方面的训练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卡鲁索说过:要成为有成就的歌唱家,百分之十靠智力,百分之九十靠记忆。希望广大热爱声乐艺术的初学者在声乐学习的道路上都能做持之以恒的有心人,那么成功的曙光就必然在前方的不远处。

参考文献:

1、徐小懿编著《声乐演唱与教学》,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版

2、[英]富兰克林著、杨韵琴译《嗓音的训练》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编《声乐译丛》1980年版

3、石惟正著《声乐教学法》,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4、马腊费奥迪著《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6月版

 
发表于 2005-6-13 20: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