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别开生面的艺术综合课

5
回复
1021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3-9 13: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由《秋诗、秋画、秋乐》课得到的启示    学校:安阳实验中学姓名谢晖案例描述
    日前,笔者有幸目睹了本次温州市音乐创新课评比活动的全过程,其中很多节课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先进的教学理念让人回味无穷,那精湛的教学艺术更令人折服。现仅以七年级艺术综合课《秋诗、秋画、秋乐》的说课为例。
片段一:关于“秋”的探讨。《秋日私语》的背景音乐中,一幅幅秋天的大自然的图片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教师设想通过这些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染到“秋”的气氛,进入“秋”的思索……
片段二:关于“秋”的感知与鉴赏。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先后分几步完成。
第一步:教师出示国画《林晚》让学生看画说说你的感受,此目的是让学生从视觉的角度来感受画家眼中的“秋”。
第二步:教师播放三段不同的音乐片段,要求学生为《林晚》选择背景音乐,感受画与音乐构成的二维欣赏效果。
第三步:根据画和音乐配上诗《山行》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尝试从文学的角度来感受画和音乐。
第四步:师播放另一种表现“秋”的钢琴曲《谷粒飞舞》,让学生展示与之相配的画面及诗句。使学生感受到丰收的喜悦、成熟的美。
片段三:交流、展示、创作表现“秋”。此片段教师设想通过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交流、讨论,由学生集体创作表现“秋”并以“诗画乐”相结合的形式加以展示。评析:《秋诗、秋画、秋乐》是一节七年级的艺术课。这节课是以说课的形式参与本次评比活动的。它的特点首先在于课题新颖。其次在课程设计上,它摆脱了旧的教学模式,不再是单纯的音乐课,而是在教学内容上综合了诗词歌赋、美术绘画、音乐艺术等学科知识,并从中找到这三种不同艺术形式所表现的“秋”的结合点,使其更富有艺术情趣,让学生从中领略到艺术的无穷魅力,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学科整合和关联。最后教师改变了以往艺术学习中的机械模仿与枯燥训练技能的教学方式,不再以单纯的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目标,而是把艺术知识、技能的学习渗透到“秋”这个人文主题中,让学生始终围绕“秋”这个人文主题展开轻松愉快的学习,培养学生交流、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力求体现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表现性和愉悦性。遗憾的是这节课不是上课而是说课。说课,它只是教师的一个设计意图与真实授课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它现场的授课过程故估计不到它真实的课堂效果。不知道学生能否按老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也不知道它在实际授课当中又会遇到哪些问题?更不知道这种类型的课学生是否喜欢、能否接受?基于以上原因,便有了我下面的这节关于“别离情”的诗画乐的艺术实验课建议思考的问题☉怎样引导学生在欣赏时融入感情,以情感为素材进行诗、画、乐的创造,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创造、表现等能力?☉怎样指导学生用诗、画、乐的不同形式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体现艺术课程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表现性和愉悦性?案例简述片段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学上课伊始,我出示了《赠汪伦》的图和诗。通过看图念诗,让学生说出这是一种激动人心的什么情景?使其直观地感染到“离别”的气氛,导入新课。(板书——别离情)师试问:当你面对这样的一首诗,这样的一幅画,你觉得应该为它配上怎样的一段背景音乐呢?学生甲说:“音乐应该是忧郁的、伤感的”;学生乙说:“音乐应该是抒情的、缓慢的”;学生丙则说:“音乐应该是依依不舍的,非常缠绵的”面对学生不同的答案,我并不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顺势播放了三段不同情绪的音乐片段,让学生进行选择。这时,班上的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各自发表了不同的意见。我分别叫了三位不同答案的学生,要求他们面对大家的同时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配乐诗朗诵。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表演的非常投入【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艺术学习的个性化的这一基本教育理念。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对比实践,得出答案。从而提高学生对别离情艺术的感知、鉴赏能力,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践性。】片段二:介绍欣赏“别离情”的歌曲、《再见了,妈妈》师播放,问:这类离别是属于哪一类情感?从画面中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亲情母子告别”师扼要介绍分析歌曲,并进行思想教育——凡事应以大局以集体利益为重,听从指令,为了国家这个大家的利益,不惜舍弃小家亲人的幸福。《离别的车站》当《离别的车站》的音乐一响起时,学生都跟着哼唱了起来。见此情形,我马上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案,由看画面变为让学生讲画面。因为学生看过这部电视,所以描述的画面是栩栩如生。我在表扬学生的同时,又用商量的语气对学生说:现在《离别的车站》的画和音乐都有了,谁能即兴为它赋诗一首呢?见没人来回答,我心想:这下完了!为了不置于冷场,我又急中生智,马上让学生前后人一组,快速讨论一下,这办法还真见效。音乐还未播完,就已有学生举手了其中王晶晶的诗是这样写的:离别在车站,挥手尽情意。离别虽难尽,终有相见时。学生王凡的诗是这样写的:夕阳日落天山前,送别之声在耳边。问君何时再想见,明年春暖花开时。最后师播放让学生不光看还要唱最后齐读诗两首。让学生知道这类离别是属于“爱情恋人分别”。《送别》师假设情景:昔日好友要分别了,这时你的心情如何?学生甲说:“非常伤心,难过”学生乙说:“除了伤心难过外,我还会觉得有点难舍难分”学生丙则说:“我不会伤心也不会难过。”这一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我又追问了一句,为什么呢?学生丙说:“因为人生没有不散的筵席,我们现在的分离是为了来日更好的相聚。”话音未落,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时我偷偷的出示了有诗、有画、有乐的作品《送别》。让学生在赏析的同时,了解到艺术是相通的。【以上环节,我运用了情境设置法和感受鉴赏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愉悦性与理解相结合的原则,总体与个别相结合的原则,始终围绕“别离情”这一人文主题,进行讲解、欣赏、讨论、比较,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人类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等美好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片段三:学生进行关于“别离情”的诗、画、乐的实践创作在欣赏了艺术家们如此丰富的“别离情”后,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别离情”的诗、画、乐的理解。我把全班学生分成4组,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各创作一个关于“别离情”的诗、画、乐的作品。【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热情十分高涨,学生画的画,写得写,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整个教室热闹非凡,他们可以随便的乱坐,自由组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最后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本组的参赛作品并介绍本组作品的构思,由学生当堂进行点评,老师加以总结。【比赛是学生特别喜欢的形式,而小组比赛更有助于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附学生作品:最后在歌曲《送别》的旋律中结束了本课的教学。课后反思:本课采用探究教学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安全的情境,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自由奔放的想象,思维和学习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反映很喜欢这种类型的课,一致要求多上这样的课。通过这堂课,师生共同体验到了课堂生活的乐趣,课堂气氛很好。通过上课,也让我知道了《秋诗、秋画、秋乐》课的说课是切实可行的。通过上这一课还让我明白了,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要善于从中发现潜在的闪光点,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教师只有积极地引导,让学生不断地积累成功的体验,才能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最棒的,从而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学生的思维空间需要我们去开拓,学生身上闪耀出的智慧火花也令我备受鼓舞!
 
发表于 2004-3-10 09: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嘿嘿~~~好东东~~~~学习了就是为了能应用于生活~~~~
 
发表于 2004-3-10 17: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质量很高的教学叙事,这样的艺术综合课值得推荐和提倡。
 
发表于 2004-3-11 08: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了。
 
发表于 2004-3-11 21: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我也上过这样的课。当然是随意的,没有精心的准备。与上面的方法一样,呵呵,我居然不知道这是具有新理念的综合课也(没有想过这问题)
        但是;上这样的课有一个条件:学生的文学修养很重要。学生各样的知识面很重要!
因为;学生差了,他们有想法也表达不出来。。。。。。。
        不知你们是否同意我的看法!
 
发表于 2004-3-12 07: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单从新课标来说,一节好课的成功标准无外呼是否‘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艺术学习的个性化’-----等等,而又有谁提出一节好课的成功因素应为:教师50%,学生50%呢?从课的结果来说,一节好课成功后,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学了多少?掌握了多少?教学有没有延续性?我们是不是有必要每节课都要这样上?如果是,有谁能坚持?即使能坚持,久而久之,学生会不会厌烦?我不抵触‘学科综合’,但毕竟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切合点是有限的,如果让我们的学生经常在这小小的一部分中徘徊,是否显得单调了些?面对‘学科综合’我在想:在‘学科综合’未提出之前,我们的教学是否有学科综合呢?我们的音乐教学是不是也能和其它学科综合呢?如:语文、外语、政治、历史等,音乐是不是也与这些学科也有很多的切合点呢?那为什么音乐学科不和这些学科综合呢?为什么偏偏与美术进行综合呢?可不可以认为艺术综合也是一种削弱音乐、美术地位的一种体现呢?当然我赞成艺术综合可以在幼教当中展开,但中国教育为什么总爱一刀切呢?看我们的小学教材、初中教材、高中教材重复的内容有多少?难道这不在浪费学生的生命吗?还美其名曰:同样的内容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教学深度与层次。真的是这样吗?也许我不应该讨论这些问题,也许我不应该这样偏激,因为我的最高理想只能是一个教书匠,至于教育家,我想都没想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