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的成长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2
回复
633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3-19 10: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华网     2004-03-15     刘江

    新华网北京3月13日电(记者刘江)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的教育家们从未像今天这样被迫切地追问:青少年的成长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人们反思片面追求产值的发展观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的同时,发现教育也正在为此付出代价。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葛晓音说,大城市中很多生活条件优越的中学生, 人生态度却非常消极和灰暗。她曾接到一所北京重点中学学生题为《悟空》的来信,那个不到十八岁的中学生表达了对生活和未来的无限冷漠。

    经济学家胡鞍钢说,中国过去20年的主题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而今后20年的主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前十余岁的青少年届时将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葛晓音担心,“他们是否能够承担如此沉重的社会责任。”她认为,学生们表现出的不是暂时性的“青春期叛逆和苦闷”,而是拜金社会一种典型的真实心态。不久前,著名作家王蒙、曹文轩等在编辑全国中学生征文时,惊讶地发现,相当学生所表现的主题都是厌世和颓废;一群近来被青少年追捧的“美少年”作家,则同样在作品中表现出令父母错愕的精神状态:他们一方面毫不掩饰对物质和感官享受的追求,而另一方面则常常陷入迷茫和虚无。

    中国心理学会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3.4亿17岁以下未成年人中,有约3000万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而在校园屡屡发生的暴力事件则更让成人社会产生极度忧虑:2002年,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为了“好玩”,将高浓度化学溶液泼向北京动物园的数只熊身上,造成动物严重受伤;今年2月,“两会”召开之前,云南省昆明市一所大学,发生了一名大学生连续杀害4人的恶性案件。课业过分繁重、生活单调、未来就业压力巨大等因素,是造成青少年普遍心理失衡和焦虑的重要社会原因。应试教育过分功利化的导向,则使学校无暇顾及学生人格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1978年,刚刚从十年动乱中开始恢复经济建设的中国,100个考生中只有1.5个能够进入大学深造;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15%,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教育。但是,对于中国庞大的人口来说,接受高等教育仍然意味着激烈的竞争。在中国很多大城市,人们公认“工作最辛苦的人是中小学生”,他们沉重的书包里装的不仅仅是学校的课本,还包括难以数计的各种补习班的学习材料。葛晓音尖锐地说,“这样的教育模式培养的是知识机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健全的人。”

    值得庆幸的是,国家已经把青少年道德教育作为未来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特别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

    葛晓音认为,德治与法制并行,才是使“小康社会”运行的双重保障。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代表说,要改变全社会都想成为精英、白领的观念,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更多安分守己的普通劳动者。

    葛晓音说,过去的道德教育强调自上而下的动员,动辄学习制造出来的“先进和榜样”,但事实上却非常苍白无力。

    礼义廉耻等那些曾经遭批判的传统道德,被认为是现代社会重要的精神资源。政协委员、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赵昌平说,法治是刚性规范,礼治是柔性规范。我们强调“以德治国”,就应该重视道德规范,尤其是青少年道德教育。他曾提出应该将将道德礼仪教育纳入中小学思想教育课程。

    在一些学校,志愿者活动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他们感受到自我的价值和快乐。葛晓音说,道德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要适应青少年的爱好和趣味。

 
发表于 2004-3-22 09: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让我想起一句话——每个人都是件“工具”,有他的价值,有些人认为把自己比喻成“工具”心不甘;但是也有人,要做“工具”,而且是发挥最高价值的“工具”!

那么这样的志愿者,是不是实现这样的价值啊~~~?~~!~
 
发表于 2004-3-22 1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mp=200,150]mms://61.132.222.11/dalu/C/808347.asf[/m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