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和地铁中的音乐表演是纽约、巴黎这些大都会中的一道文化风景。在这种图景中,也有着去国寻梦的中国人的身影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纽约时报广场地铁站。中国宫廷乐师的第10代传人张志生(音译)走下台阶,在站台上打开折叠凳。他拿出一支笙,用一块干净的布仔细擦拭,然后闭上双眼。《卡门》序曲穿透潮湿的空气,在地铁站里回荡起来。
张志生的祖上是宫廷乐师,曾为清朝皇室演奏,他的父亲曾为新中国的军队首长表演,他本人也是中国一流民族乐团的成员。“我想在纽约碰碰运气,”42岁的张志生还不大会说英文,只能用中文表达,“在中国,像我们这样的人还不如流行歌星受尊敬,这不对头。或许美国人能看到中国音乐的真正魅力,让我到纽约那些高级音乐厅演出。”
他们相信音乐无国界
像张志生这样每天在纽约地铁里演奏的中国音乐家很多。他们相信,好的音乐,无论来自西方还是亚洲,都没有边界;他们还相信,无论在哪里,他们都能凭本事吃饭。这些艺术家从四面八方汇聚纽约。
尽管许多地铁音乐家梦想着发财致富,在美国城市的郊区买大房子,或者至少把子女带到美国。但目前而言,他们只能住在唐人街、弗拉兴或昆斯一类中下层民众聚居的地方,勉强维持生计。许多音乐家说,“9·11”恐怖袭击之前,一天在地铁里演奏8小时平均能挣70美元。此后,他们的收入下降了1/3左右。
赚到钱就寄回家去
除地铁外,他们还常常在大学、社区中心、公园以及曼哈顿的亚洲协会表演。美国的亚洲协会表演艺术兼公共项目负责人雷切尔·库珀说:“我们这儿有一些才能卓越的艺术家。纽约的观众很有辨别力,他们确实很渴望欣赏美好的音乐,包括中国音乐。”
唐人街和弗拉兴的文化组织也常常邀请这些音乐家去演出。偶尔,在地铁路过的美国人也会邀请他们去婚礼或生日派对上演奏。有些音乐家曾尝试去餐馆表演,但工作太枯燥,收入也太低。
与中国的大多数职业音乐家不同,张志生没有在正规学院受过教育,而是从小跟着父亲学习吹笙。他们的家族一直以此为业,传男不传女,到他这里已经是第10代了。“我喜欢干这个,吹笙。”张志生说,“这是家族传统,我不想放弃。”
但是,这些音乐家对民族音乐在中国的未来很不乐观,他们把这归因于西方和港台流行音乐。
在中国东北一家著名乐团演奏扬琴的刘华东(音译)说,来美国以前,他每个月的收入仅有八九百块钱,比中国大多数城市居民都低。今天,他以冲刺的速度跑到地铁站里,找了一个最佳的位置。“有时我早晨要花两三个小时找一个合适的站台。”刘华东说,“如果你待在一个没什么人经过或者是大家都急急忙忙赶路的地方,你一天连20美元都挣不到。”刘华东每周给妻子和17岁的儿子打两个电话,赚到钱就寄回家去。
街头音乐是纽约的传统
沃辛中心的创始人兼负责人朱莉·泰说,这些音乐家有时很难适应美国社会。“他们语言不通,他们的艺术有时也得不到认可。”
张志生已经离婚,15岁的儿子留在国内。最初,他对在地铁站里吹笙也有很多顾虑。“中国人一直认为街头音乐家就等于乞丐。万一国内的熟人——或者更糟的是——同一个乐队的人看到我,我的脸往哪儿搁啊?”
现在,他已经克服了焦虑。因为他发现,一些他认为是一流的音乐家也在地铁站里表演。“看起来,许多其他国家的音乐家都来到纽约,大家都从地铁站开始。我发现这是纽约的一种传统。而且美国人认为只要付出了劳动,就值得尊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