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与音乐评论] 名曲賞析---音乐剧“猫”的《回忆》》

3
回复
1212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19 15: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曲賞析---音乐剧“猫”的《回忆》

叶登民

  「猫来了」!2003年3月28日,西洋音乐剧史上最受欢迎的《猫》登陆中国,在上海进行了其在中国的首场演出。与此同时,《猫》剧将在上海和北京连演100多场的气魄,其声势之浩大也是中国演出市场前所未见的。過去22年來,这部红透全球的音乐剧《猫》,不仅是在英国伦敦和美国百老汇上演时间最长的音乐剧,其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演出达9000场的记录,更是表演艺术界史无前例的传奇。对于《猫》剧的到访中国,独家引进音乐剧剧本版权的上海译文出版社表示:「《猫》剧征服世界靠的不仅是华丽的舞台、璀璨的服饰,更是用深厚的文化魅力在感染人们。《猫》剧登陆中国舞台作为一个文化注释,有望为借鉴国外文化产业如何将高雅文化转为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提供参照」。

《猫》的由來

  一般而言,音乐剧的剧本要与音乐相匹配。所以在音乐剧创作之前,剧本作者要与作曲者讨论商议,达成一定的默契,然后剧本作者才能开始创作,以期创作后的剧本能给作曲者最大的空间来施展音乐才华。《猫》的诞生则有些与众不同。《猫》的剧本取材于以长诗《荒原》闻名于世的英国诗人湯瑪斯?史特恩?艾略特(Thomas Sterns Eliot)的诗集《擅长装扮的老猫精》,这首诗原是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略特为儿童创作的,所以诗句中充满了想象与童真;诗作完成于1939年10月,而音乐剧《猫》的创作却开始于1977年,两者相差了38年。在艾略特1965年逝世时,他一定不会想到他的这首诗作竟会在12年后成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音乐剧的剧本。

  著名音乐剧作曲大师安德鲁?劳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于1977年开始着手为《擅长打扮的老猫精》编写音乐,他为这首诗写了好多片段,他这样做其实是源于小时候读过这首诗的浓厚兴趣。一开始韦伯只打算写一些在舞台上演出的小品,完全没有创作音乐剧的念头。因为这首诗没有戏剧情节,更没有戏剧张力,不具备创作为音乐剧的条件。1980年,在爱德蒙顿的音乐节(Edmonton Festival)上,韦伯公演了他写的好几个片段,当时艾略特的遗孀瓦雷莉?艾略特(Valerie Eliot)也参加了音乐节,并且带给韦伯许多艾略特没有发表的诗稿和故事,于是就因为这一偶然的机遇,意外地给韦伯带来了创作音乐剧的灵感,他感到“魅力猫”的遭遇正是故事的主题所在,如果加入这些诗稿和故事,就可以构成一部有头有尾的音乐剧了。

  尽管如此,韦伯创作《猫》的念头还是遭到了绝大多数人的反对,他们认为用诗作来创作音乐剧将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原因在于音乐剧需要的是情节,用诗作来做剧本无法起到表达剧情的作用,况且诗的作者艾略特和韦伯也不可能事先沟通。而韦伯的态度则是,我这部音乐剧可以不依靠剧情,只要有气氛,他相信:音乐剧可以不用剧情来打动人。韦伯找来了一批顶尖的导演、舞蹈设计、服装设计师……,经过这些人的协同努力,1981年5月11日《猫》正式在伦敦登场上演。演出前,正如人们一开始的预计,大家对《猫》的前景并不看好,人们始终认为,上演一部取材于儿童诗作的音乐剧只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甚至直到演出的前一天,剧团也没有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剧院的老板心灰意冷,甚至想要违约退出。至于后来的情况谁都清楚,《猫》的首演一炮而红,成为世人瞩目的音乐剧。谁也没有料到《猫》竟然能成为迄今为止演出时间最长的音乐剧,谁也不会料到一部不以剧情取胜的音乐剧竟然能这样感人。

永远的《回忆》

  比起其它著名的音乐剧,中国听众最熟悉的一定是《猫》。原因不在其它,而在于剧中一首歌的力量,那就是《回忆》。自《猫》诞生以来,《回忆》这首歌就开始传播四海,那如泣如诉的旋律,一下就能抓住人们的心。大多数人也是听了《回忆》之后才知道有《猫》这出音乐剧。看《猫》,很大一部分人会关注这首令人动容的歌曲,不管其它时候《猫》怎幺跳怎幺舞怎幺闹,演唱《回忆》的时候都是演员最深情、观众最感动的时刻,这也使得该剧更具有生命的意味和充满哲理的想象。

  《回忆》这首歌是由剧中的主角魅力猫“格里泽贝拉”演唱的,这是一只年轻时魅力十足而年老后邋遢肮脏的猫,她孤独衰弱,遭人唾弃,流浪在最下等的街区,受到猫族的排挤。她也渴望能升入天堂,但这对她显然是一种奢望。在这个情景下,她演唱了这首《回忆》。在她唱完之后,猫儿们都被感动了,一致推选她升上天堂,全剧落下帷幕。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首歌在剧中所占的份量,可以说,它是全剧的转折点,也是高潮点,因为所有的猫对“格里泽贝拉”的看法都将在这首歌后发生改变,如果这首歌不感人,无疑就是全剧的失败。

  据说在临近首演的时候,导演依然对剧中高潮点的音乐不够满意。他总觉得这个音乐应该是一首更感人,更能让观众投入的歌曲。韦伯起先并不愿意重写,但最后还是听从了导演的要求。第二天早上,韦伯在钢琴上给导演弹奏了他整晚熬夜写作的音乐。导演听完后,对旁边的人说:「请你们记住这一刻,因为你们听到的,就是一首能被称为传奇的乐曲。」这首曲子,就是《回忆》。在当时,《回忆》还没有歌词,只是一个旋律。为此,导演找了三位词作者写作歌词,但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导演看时间已经不多,于是决定自己来写作《回忆》的歌词。他来到自己在乡下的别墅,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重读艾略特的诗集,借用了艾略特的另一首诗作《风夜狂想曲》为参照,写出了这首动人心魄的《回忆》。

  事实证明,这首《回忆》确实起到了感化人心,支撑剧情和终结全剧的效果。每个听众听完了《回忆》后都会心满意足地哼着《回忆》的旋律踏上回家的路。至今,全球已有250位艺术家录制了《回忆》,其中既有流行歌星,也有古典明星,包括芭芭拉?史翠珊(Barbara Streisand),贝里?马尼洛(Barry Manilow)和多明戈(Placido Domingo)等。《猫》剧的音像和唱片销售在全球也已经突破了4千万张。

《回忆》--Memory 词:Trevor Nunn 曲:Andrew Lloyd Webber

Midnight, not a sound from the pavement(午夜、路上寂静无声) Has the moon lost her memory(月亮也褪去记忆了嗎?) She is smiling alone(她笑得多孤寂) In the lamplight(街灯下) The withered leaves collect at my feet(枯叶在我的脚下堆积) And the wind begins to moan(风儿也开始哀鸣) Memory, all alone in the moonlight(回忆,当我独自在月光里) I can smile at the old days(我的笑只在往昔) I was beautiful then(那时我多幺美丽) I remember the time I knew what happiness was(回忆当时才知快乐是什幺) Let the memory live again(让回忆重新降临) Daylight, I must wait for the sunrise(晨曦中,我等待太阳升起) I must think of a new life(我要为未来思虑) And I mustn't give in(而我不能放弃) When the dawn comes(当黎明到来) Tonight will be a memory, too(今夜也将会成为回忆) And a new day will begin(新的一天就要开启) Burnt out ends of smoky days(每日都像燃烧的烟雾) The stale, cold smell of morning(霉味充满着清晨的空气) The street lamp dies(街灯熄灭了) Another night is over(又是一夜过去) Another day is dawning(又是一个黎明将至) Touch me, it's so easy to leave me(靠近我,离开我多幺容易) All alone with the memory of my days in the sun(让我独自回忆,回忆昨日美丽) If you touch me(如果你靠近我) You'll understand what happiness is(你将明白快乐的意义) Look! A new day has begun(看!新的一天已经来临)

编曲小记   已经记不得第一次听到这首《回忆》是什幺时候的事了?(不过肯定是在1981年5月11日之后)印象中最初是透过收音机收听芭芭拉?史翠珊(Barbara Streisand)的演唱,实话说、当时只是觉得好听,但说不上感动(可能当时年纪还轻无法体会歌中的含意吧)。而后复经过了许多年,某日在台北的唱片行见到了一张安德鲁?劳德?韦伯的音乐剧精选CD,看到其中有《回忆》这首歌曲,同时还有《歌剧魅影》、《阿根廷别为我哭泣》等韦伯的经典之作,而且都是原汁原味的「原唱版」,于是带回家小心翼翼的拆开CD封套,一首一首歌曲的逐一品味,就在《回忆》的歌声响起时,我立刻就被英国女歌手依莲?派吉(Elaine Paige)如天籁般的嗓音深深吸引,当下我便决定要将这首歌曲改编用吉他演奏。自1997年,《回忆》做为我的音乐会返场曲目以来,每每在音乐会后总会有不少爱好者向我索要乐谱,足见此曲确实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此次借由《吉他中国》发表,除可省去我一再复印的劳顿希望可以一飨所有的吉他爱好者,也希望可以一飨所有的吉他爱好者!

演奏提示

  首先就像演奏所有的作品一样,在演奏每一首作品之前一定要做一些「功课」,这些功课包括对作品的概括认识(作曲家生平、创作背景、曲式、和声),其次就是作品的实质感情内容,诉求的表达情境,最后才是研究谱面上的左右手运指法,决定音乐的处理。如同我们在弹奏《卡门》一样,如果我们连作曲家比才是谁?卡门是谁?它所使用的素材、音乐创作手法和歌曲的歌词内容都不清楚的话,又如何能弹奏出《卡门》应有的韵味呢?   当然这些工作都齐备了也不一定表示就能弹出动人心弦的音乐,因为所有的科学研究最终还是必须回归到音乐性的表现上,而这种音乐性的表现既是主观的情感表达,更重要的是对美的客观感应和接受是否与主观条件达成一种平衡、和谐、或称共鸣更合适吧!换句话说就是一个演奏者如果不能感动自己就绝不可能感动别人,而能感动自己的演奏者也未必能感动听众,因为演奏者自身对美的感应和标准是否与“众”的水平一样,这恐怕唯有通过音乐会这种形式才能检验得出吧?   言归正传,如前文介绍,《回忆》是一首旋律非常优美、歌词内容感人至深的音乐,所以在演奏时首先一定要充分的把旋律的歌唱性和音色掌握好。节奏方面,8/12的拍子其实也可以将它视为4/4拍来弹奏(就是三连音 、三个八分音符为一拍);除此,演奏的速度虽然提示着「自由」,但这个自由并不是表示演奏时可以随意变换速度,而是指在演奏中应当充分运用弹性速度(rubato)来增加音乐的张力和感染力。   技巧方面,唯一可以多所着墨的只有封闭和弦及泛音,编曲时因为考虑到乐器的共鸣和转调(D大调和A大调是吉他可以得到最佳音响共鸣的调性),加上原曲旋律及和声进行的需要,所以封闭和弦使用得较为频繁也就在所难免,不过这些封闭和弦都不是非常复杂的,只要稍加练习应该都能驾轻就熟的应付裕如。至于结尾处的泛音,并不一定全部都要使用人工泛音,有些连接或把位变换的地方也可以采用自然泛音。   最后一点,在这个编曲有两个转调处(D→A,A→D)的过门音阶,此处最好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即兴演奏(Improvisation),不过长度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适当的即兴演奏,往往可以使音乐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气氛和感动,并且为每一个人的音乐生活留下最美好的《回忆》。

名曲賞析---《回忆》乐谱 (叶登民 编曲) 点击放大

 
发表于 2005-4-24 16: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贴越多越好,楼主辛苦了!

 
发表于 2005-5-3 10: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可惜啊,没下载连接。不能欣赏。
 
发表于 2005-5-14 12: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夫子的介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