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中学要建“发泄墙”中学生压力该如何发泄

5
回复
791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3-19 10: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娱乐信报     2004-02-16     

    ■新闻案例

    南京一中学要建“发泄墙”

    为少男少女所敲打

    昨天,南京中华中学传出要为学生建立“发泄墙”的消息。

    提出构建“发泄墙”的中华中学陶主任向记者言明初衷:老师们察觉到现在有不少学生压力太大,或是遇到挫折不知道该怎样对待。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发泄的渠道,让学生自我平衡、自我调节,学校便想到建立这样一块“发泄墙”。陶主任还说,“发泄墙”只是给有发泄需要的同学提供一个合法的发泄场所,这也是学校理解学生的一种做法。

    (详见2月13日《江南时报》)

    ■重点点击

    “发泄墙”教育的良性通道

    我认为这种做法切合学生需要,是一种创造性教育探索。

    首先,这是对当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僵化教育方式的挑战和突破。面对中学生存在的问题,社会、家长、老师习惯于用强制性的说服、批评教育,面孔威严,死气沉沉。只是一味的急风暴雨式的“批评加检查”,没有将学生当作平等交流对象,更少有和风细雨和润物细无声,造成学生有心里话不敢给大人说,只有写到日记里或者网友聊天中。这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不符合的。现在,有了“发泄墙”这片园地,孤独的孩子们终于有了心灵的跑马场,尽情发泄潜藏的不满和委屈。

    第二,这是由于当今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当今的孩子并不幸福,父母期望值过高,学校课业繁重,竞争激烈,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学生成了考试机器。在人际关系中,教师对学生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会引起困惑烦恼;同学关系中,因处理不好朋友关系而苦恼;与父母关系中,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家庭关系不和给学生造成心灵伤害;情感问题中,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对异性充满好奇与向往,出现困惑。面对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状况,学校教育应该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远远滞后,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看学生的心理健康。现在,借助“发泄墙”,让学生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做好心理调节,防患于未然,将教育措施真正归结到了人性化层面。耿银平

    ■以心理问题为突破口具有引领性

    心理问题在当今的中学生群体乃至大学生群体中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青少年学生德育和智育发展的瓶颈问题。这当然有学生成长环境的影响,也和家庭独生子女群体成为高中教育绝对主体的现状有关。面对这样的状况,学校德育工作选择心理问题的解决作为突破口,无疑是有效而且具有引领性的。

    心理健康教育和社区教育,是当今学校德育工作寻求突破的两大阵地。前者将要解决的是个体的发展基础和动力问题,后者将要解决的是个体的发展环境和德育资源问题。

    书德

    ■把“发泄教育”落到实处

    我国目前初中生心理不健康的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主要来自心理障碍、学习压力、交往压力等方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专家的研究与呼吁往往就只是“呼吁”,教育对发泄关注得很少,“发泄教育”至今仍然处在起步阶段。

    万物有吸收也有排泄,心理问题也是一样。学校逼、家长逼、社会逼。中学生处在朝气蓬勃的成长时期,吸收得很多,而发泄得很少,特别是他们吸收“不快乐”的东西太多。师长们难得真正理解其内心需要,学生没有发泄的对象,一发泄可能就是错。的确如此,目前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没有让“发泄”成为人的成长过程中的必需。

    中华学校建立“发泄墙”,就通过实物将“发泄教育”落到实处,提供了“合法”的发泄渠道,使压力与释放成为正比。在得到发泄后,以较好的状态去面对紧张的学习生活。这样搞“发泄教育”实在难得,笔者也是跟着大部分人一样,鼓掌叫好。

    闵镜品

    ■众说纷纭

    治标不治本

    首先,能帮助青少年缓解压力的方法有不少。

    其次,发泄墙缓解压力这是一种坏习惯,用一种坏习惯来缓解痛苦,无疑是以毒攻毒。

    再次,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近年来导致青少年压力大增的根本原因,绝对不是因为没建造这个发泄墙。用发泄墙这种方式来达到缓解目的,就算真的达到了,而且破天荒地没有副作用,充其量也就是治标不治本,本一直不治,时间长了,最后必定是连治标也无能为力。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目前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从问题的源头入手,在这个前提下,再结合治标方法,来个标本兼治。张文

    ■有利疏理心情

    出现“发泄墙”有一定的道理,有存在的合理性。从心理看,学校的这种做法很好,因为在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怎样帮助孩子疏通,让他们把该说的该做的,说出来做出来,打开学生宣泄的渠道,让孩子得到心灵的宣泄。通过“发泄墙”来缓解疏导学生心底的愤懑,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疏理出好心情,拿下好成绩。

    潘言

    防止暴力倾向

    不能让学生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发泄,因为这极容易导致学生的暴力倾向。一个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和精神两方面。如果自己觉得心理压力过大,就可以去看心理医生,寻找解脱的良策。当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可以通过运动、读小说、听音乐、看电影、看电视、找朋友倾诉等方式来宣泄自己不愉快的情绪,也可以找适当的场合大声喊叫或者痛哭一场。冉福

    公共领域不应强求个人做心理测试

    心理健康测试,一方面不是完全科学的;另一方面,又是一项隐秘的自我选择方式。而社会公共领域是不应当对个人做心理健康测试要求的。

    心理测试涉及的另一个严重问题是,在测试时毫无疑问地要牵扯到测试者的个人隐私问题。尽管道德上要求专家对心理测试过程和结果、解释和评估都予以保密,但事关人们的隐私不被扩散及利用,仅靠道德约束是远远不够的。这里就涉及个人隐私权的尊重与保护问题,隐私权作为人们的一项基本的权利,理应作为独立的人格权的组成部分,成为整个社会精心呵护的对象。但在心理健康实际操作过程测试结果出来后,测试方(校方)往往出于自身的道德水准要求或需要而容易忽视或根本不考虑个人隐私权,任意使用或扩散其心理测试结果,自觉不自觉地把窥视到的人们的隐秘内心生活公之于众。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最主要的也是不得不强调的事实是,一些行政管理部门,经常有自认为用掌握着的最先进技术和手段,以办好事的名义对人们的权利加以侵犯的现象出现。在很多情况下,这些权力连同其所掌握所谓技术手段很容易被滥用,而身为弱小的个人很难在强大的公权面前维护自己的隐私权。即使有关部门承诺对个人的隐私加以保密,也无异于画饼充饥,因为缺少相关法律加以保障。

    另外,采用心理测试方式,很可能形成社会新的不公平。在我国的高考录取工作中,已经有过因身体健康原因被拒之于大学校门之外的不公正现象发生。

    其实心理健康或者不健康,多半只是一种感觉,人们完全自己可以为自己的健康做主。心理健康也不是高层次的问题。或许有关教育部门是从社会利益来考虑,才在高校录取前或录取后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但我们不能因过分考虑社会利益而忽视个人利益,侵犯人们的隐私,更不能由此而形成新的社会不公平。李坚

    ■观点交锋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积极意义

    今年秋季大学生新生入学时,教育部将在直属院校试点,测试入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并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据介绍,教育部正在研制适合中国大学生状况的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有望在今年上半年“杀青”。教育部将下发通知,没有建立心理咨询机构的学校要尽快建立,有心理咨询机构的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

    (《北京娱乐信报》2月14日报道)

    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使之成为一种制度常态,在当下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首先这样做是一种极富人性化的关爱之举。为当代大学生建立健康档案,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未来的重任,如果他们的心理健康出了问题,学到的知识再多也是枉然,有的甚至会成为高科技犯罪的“犯罪源”,如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由于心理健康出了问题,导致了他用硫酸毁熊的恶性事件,这对人们是个很好的警示。对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及时进行纠正和治疗,体现了一种人文层面意义上的关爱,体现了一种应有的制度善意。

    其次,为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是加强高校管理的一种必然。高校管理不仅包括正常的教学秩序管理、教学设施管理,还包括学生们的身心健康管理,而大学生们的心理是否健康,常常是健康管理的重要体现,一方面,大学生们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养成良好的精神卫生习惯,正确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和困境;另一方面,作为高校也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们提供身心健康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作为高校,仅仅教学生们完成学业还不够,还必须教出一批批身心健康的大学生,一个身心健康有问题的大学生是不能称之为合格的大学生的。教出一个个心智健全的学生也是高校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李红军

 
发表于 2004-3-19 11: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不均衡所导致的怪胎,形式主义作绣下的产物。

    有一个学科,它的本质特点是‘情感性’,可以移风易俗;可以治国安邦;可以赏美促德。这就是音乐。古往今来,凡是音乐教育昌盛的国家,无不长治久安,人民无不文明安康。
   
    自古以来我国就重视音乐教育。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提出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就是礼乐当先,并视之治国兴帮不可缺少的措施之一。《乐记》也记载:“乐也者,施也。”又说“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矣。”这说明在古代,君主就知道“乐”可以作为治理人民的一种方法,用的适当就能使人们的行为符合于德行的要求。
    在唐代,《乐府诗集》也是君主利用音乐对人民进行教育和思想统治的一种体现。
    在近代,维新派文人也曾极力推崇音乐的重大社会作用,曾指出:“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可见音乐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在近代教育史中,音乐作为学堂乐歌,早在本世纪初就被列为基本课程之一。无论是蔡元培先生的办学思想,还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观点,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实施,国家政府对音乐教育都给予了高度重视,确立了音乐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的地位。国家及有关部门无不视美育为培养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所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音乐不仅是进行美育最有效的手段,而且还担负着德育智育的一部分职能。所以,音乐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学校的音乐教育是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内容之一。在中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中,音乐教育具有社会、德育、智育和审美四个方面的功用。
(一)、社会功用
    孔子的“正乐”认为:音乐作为一种情感的艺术,具有不同于礼的强制性规范的思想教育作用,而这种作用又被更多地赋予了社会伦理的政治的性质。“歌乐者,仁之和也”(《孔子家语·儒行解》),认为一个懂得音乐的人,他的心地是善良的、性格是温和的,音乐是“仁”的艺术表现。
    于是,对个人而言,则“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孔子提倡用音乐来完成个人的修养。通过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潜移默化,使人的精神境界趋于完美,把音乐看做培养人和塑造人(“成人”)的手段。而对整个社会而言,则“移风易俗,非乐莫善”(《孝经》)。认为音乐是造成良好的社会风尚的极有效的教化工具。可见,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是现而易见的。
《乐记》中也对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作了论述,认为音乐是外界事物触发人的情感活动而产生的。音乐既表现人的情感,又陶冶人的情感,最能够感化人心,从而使人致善。音乐不仅使人得到一般情感的满足,更重要的是有益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国家的治乱兴衰。因此,《乐记》几乎以一半以上的篇幅,详尽而又具体地研究乐的教化作用、乐与礼互为表里的关系、乐功用于政治的最终目的。提出了“广乐以成其教”。音乐教育的社会功用呈言其表。
(二)、德育功用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乐本篇》)。人的情感活动创造了音乐,音乐又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因此,“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乐情篇》),情感性是音乐的本质特征的表现。不同的情感产生不同的音乐,不同的音乐通过情绪感染作用于人,又使人的内心世界发生不同的变化。正是由于这个特点,使得音乐对于人的教育,有别于道德和科学,直接诉诸于审美情感,而产生“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乐施篇》)的效果。所以《乐记》主张充分利用音乐做为灌注“德”的工具和有效手段:
“乐者,所以象德也”(《乐施篇》)
“乐者,德之华也”(《乐象篇》)
“是故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 (《乐施篇》)。
    可见,古人很早就知道通过音乐教育,达到道德的完善、发扬“至德”的光辉,这不仅仅是古人的政治需要,也是我们保证社会稳定、人间和善的需要。足见音乐教育之德育功能的重要性。
    (三)、 智育功用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的发展。”雨果也曾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音乐教育可以启迪智慧,这已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实践证明,对青少年及儿童进行应有的音乐教育,可以使他们的智力得到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处在中学阶段的学生,是思维、智能、身体等各方面迅速发展的时期,加强这一时期的音乐教育,将对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讲,提高他们器官的功能和大脑的智能的形式多种多样,然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因为演唱、演奏是一系列综合活动的协调训练,即眼动、手动、脑动、心动以及与其他演唱、演奏者的协作,都需要高度的注意力、记忆力和反应能力,以及自身身体的协调配合能力。并且在协调训练的同时还能欣赏到自己或与他人一起创造出来的乐音。
    众所周知,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这两半球的功能有着明显的差异。左半球通常承担处理语言、数字和其他分析功能等抽象思维的任务,习惯上称“数字脑”;右半球通常承担处理空间图形,识别形象、音乐、环境等直觉和艺术方面的信息等形象思维任务,习惯上称“模拟脑”。左右半球的机能息息相通,互为补充。中学生在学习音乐时,如果把大脑的“右半球”积极调动起来,会使两个半球协调发展,提高学习的效率,并对整个智力的开发、智能的培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另外,一节好的音乐课无疑会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获得精神上和肌体上的放松,同时,愉快的心情会使思路开阔,灵感迸发。正如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说:“听音乐能帮助牢固地掌握其他课程,并减轻课程负担过重造成的疲劳。具有艺术感染的音乐课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课程,它在整个课程表中起缓和的作用,同时又促进其他课程的掌握和深化。”
    (四)、 审美功用
    审美功能是音乐教育特有的功能。当然,学校的审美教育途径有很多,但音乐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的发展,情操的陶冶,心灵的净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和独特的效力。
    音乐最主要的特征是情感性,因而能给人强烈的感染力。被誉为“最情感的艺术”,“人类感情的速记” 大音乐家李斯特认为:“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因此,在审美教育中,以情感性为主要特征的音乐教育,总是以其作品深刻的思想情感占据整个人的心灵的。处于中学时代的学生,身体、思想、意识,正在逐步形成阶段,如能长期接受音乐的熏陶、感染,不仅能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滋养,而且有助于提高感受、鉴赏,表现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培养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操,从而使其世界观的形成更合理、更健康、更和谐、更完美。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孟子章句上》)音乐能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创造。音乐的魅力不需要借助语言的描绘,就能唤起人步入诗的意境,不需借助色彩的涂抹,就能深入人的感情世界,引起共鸣。它能直接拨动人的心弦,感染人的情绪,传达出人们心灵深处的难以言传的深情,进而去表现美、创造美。总之,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学时期的音乐教学,巩固其地位、发挥其作用,对学生的成长,奠定一个较丰厚的、良好的学习和生活基础,使他们成为道德高尚、品行端正、热爱生活、更多地为人类创造财富的一代新人,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强烈要求开满、增加艺术课课时,重视艺术教育!发泄墙是中国教育的耻辱!
 
 楼主| 发表于 2004-3-19 13: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面发泄墙成为体育锻炼设施倒是不错。
 
发表于 2004-3-19 13: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看来这面墙又要跟素质教育挂钩啦!
 
 楼主| 发表于 2004-3-22 09: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干吗花这个财力、精力搞“发泄墙”那~~~还不如用QQ那~~~哈哈~~~
 
发表于 2004-3-22 10: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鬼说的有道理!要不咱给每个学生申请个QQ号,再发一台电脑,每天聊他个10块钱的,哇!这下可以奔上小康啦!哈哈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