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4-3-19 11: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不均衡所导致的怪胎,形式主义作绣下的产物。
有一个学科,它的本质特点是‘情感性’,可以移风易俗;可以治国安邦;可以赏美促德。这就是音乐。古往今来,凡是音乐教育昌盛的国家,无不长治久安,人民无不文明安康。
自古以来我国就重视音乐教育。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提出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就是礼乐当先,并视之治国兴帮不可缺少的措施之一。《乐记》也记载:“乐也者,施也。”又说“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矣。”这说明在古代,君主就知道“乐”可以作为治理人民的一种方法,用的适当就能使人们的行为符合于德行的要求。
在唐代,《乐府诗集》也是君主利用音乐对人民进行教育和思想统治的一种体现。
在近代,维新派文人也曾极力推崇音乐的重大社会作用,曾指出:“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可见音乐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在近代教育史中,音乐作为学堂乐歌,早在本世纪初就被列为基本课程之一。无论是蔡元培先生的办学思想,还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观点,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实施,国家政府对音乐教育都给予了高度重视,确立了音乐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的地位。国家及有关部门无不视美育为培养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所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音乐不仅是进行美育最有效的手段,而且还担负着德育智育的一部分职能。所以,音乐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学校的音乐教育是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内容之一。在中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中,音乐教育具有社会、德育、智育和审美四个方面的功用。
(一)、社会功用
孔子的“正乐”认为:音乐作为一种情感的艺术,具有不同于礼的强制性规范的思想教育作用,而这种作用又被更多地赋予了社会伦理的政治的性质。“歌乐者,仁之和也”(《孔子家语·儒行解》),认为一个懂得音乐的人,他的心地是善良的、性格是温和的,音乐是“仁”的艺术表现。
于是,对个人而言,则“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孔子提倡用音乐来完成个人的修养。通过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潜移默化,使人的精神境界趋于完美,把音乐看做培养人和塑造人(“成人”)的手段。而对整个社会而言,则“移风易俗,非乐莫善”(《孝经》)。认为音乐是造成良好的社会风尚的极有效的教化工具。可见,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是现而易见的。
《乐记》中也对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作了论述,认为音乐是外界事物触发人的情感活动而产生的。音乐既表现人的情感,又陶冶人的情感,最能够感化人心,从而使人致善。音乐不仅使人得到一般情感的满足,更重要的是有益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国家的治乱兴衰。因此,《乐记》几乎以一半以上的篇幅,详尽而又具体地研究乐的教化作用、乐与礼互为表里的关系、乐功用于政治的最终目的。提出了“广乐以成其教”。音乐教育的社会功用呈言其表。
(二)、德育功用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乐本篇》)。人的情感活动创造了音乐,音乐又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因此,“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乐情篇》),情感性是音乐的本质特征的表现。不同的情感产生不同的音乐,不同的音乐通过情绪感染作用于人,又使人的内心世界发生不同的变化。正是由于这个特点,使得音乐对于人的教育,有别于道德和科学,直接诉诸于审美情感,而产生“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乐施篇》)的效果。所以《乐记》主张充分利用音乐做为灌注“德”的工具和有效手段:
“乐者,所以象德也”(《乐施篇》)
“乐者,德之华也”(《乐象篇》)
“是故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 (《乐施篇》)。
可见,古人很早就知道通过音乐教育,达到道德的完善、发扬“至德”的光辉,这不仅仅是古人的政治需要,也是我们保证社会稳定、人间和善的需要。足见音乐教育之德育功能的重要性。
(三)、 智育功用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的发展。”雨果也曾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音乐教育可以启迪智慧,这已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实践证明,对青少年及儿童进行应有的音乐教育,可以使他们的智力得到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处在中学阶段的学生,是思维、智能、身体等各方面迅速发展的时期,加强这一时期的音乐教育,将对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讲,提高他们器官的功能和大脑的智能的形式多种多样,然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因为演唱、演奏是一系列综合活动的协调训练,即眼动、手动、脑动、心动以及与其他演唱、演奏者的协作,都需要高度的注意力、记忆力和反应能力,以及自身身体的协调配合能力。并且在协调训练的同时还能欣赏到自己或与他人一起创造出来的乐音。
众所周知,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这两半球的功能有着明显的差异。左半球通常承担处理语言、数字和其他分析功能等抽象思维的任务,习惯上称“数字脑”;右半球通常承担处理空间图形,识别形象、音乐、环境等直觉和艺术方面的信息等形象思维任务,习惯上称“模拟脑”。左右半球的机能息息相通,互为补充。中学生在学习音乐时,如果把大脑的“右半球”积极调动起来,会使两个半球协调发展,提高学习的效率,并对整个智力的开发、智能的培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另外,一节好的音乐课无疑会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获得精神上和肌体上的放松,同时,愉快的心情会使思路开阔,灵感迸发。正如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说:“听音乐能帮助牢固地掌握其他课程,并减轻课程负担过重造成的疲劳。具有艺术感染的音乐课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课程,它在整个课程表中起缓和的作用,同时又促进其他课程的掌握和深化。”
(四)、 审美功用
审美功能是音乐教育特有的功能。当然,学校的审美教育途径有很多,但音乐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的发展,情操的陶冶,心灵的净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和独特的效力。
音乐最主要的特征是情感性,因而能给人强烈的感染力。被誉为“最情感的艺术”,“人类感情的速记” 大音乐家李斯特认为:“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因此,在审美教育中,以情感性为主要特征的音乐教育,总是以其作品深刻的思想情感占据整个人的心灵的。处于中学时代的学生,身体、思想、意识,正在逐步形成阶段,如能长期接受音乐的熏陶、感染,不仅能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滋养,而且有助于提高感受、鉴赏,表现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培养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操,从而使其世界观的形成更合理、更健康、更和谐、更完美。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孟子章句上》)音乐能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创造。音乐的魅力不需要借助语言的描绘,就能唤起人步入诗的意境,不需借助色彩的涂抹,就能深入人的感情世界,引起共鸣。它能直接拨动人的心弦,感染人的情绪,传达出人们心灵深处的难以言传的深情,进而去表现美、创造美。总之,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学时期的音乐教学,巩固其地位、发挥其作用,对学生的成长,奠定一个较丰厚的、良好的学习和生活基础,使他们成为道德高尚、品行端正、热爱生活、更多地为人类创造财富的一代新人,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强烈要求开满、增加艺术课课时,重视艺术教育!发泄墙是中国教育的耻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