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乐] [转载]《排箫的故事》

3
回复
1458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19 11: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人类古老的器乐文明,无论任何地域的民族,只要他们拥有音乐,我们就会在他们的音乐文化足迹中发现排箫的身影。在印度、埃及、中国文献中对排箫的文字描述,使得排箫清晰的呈现于我们的视野。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的《圣经.新约》,更使排箫的诞生披上了浪漫的爱情神话色彩,排箫因此成了田园诗人笔下寄托爱情的象征了。

  排箫在各民族的节日、婚礼、公众集会、图腾祭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失落的印地安文明中,排箫被用于激励武士投身于部足之间的战争。罗马的排箫演奏者已有了自身的行业协会,他们的身影出现在大型的节日庆典和私人的聚会与葬礼中。

  世界各地的排箫,形制很多。最常见的是,将多支由长渐短的管,自左至右依次排列,上端平齐下端倾斜,成排固定在一起。吹奏时双手左右执持,长管(低音)在左,短管(高音)在右。

  排箫管吹口一般是敞开的圆孔,也有少数是像箫那样上端封闭的口缘侧边开圆、方或三角形小孔。管数由3至30多支角度、高度、力度的调整变化,可改变音高、音色、音量;吹时晃动乐器,可发颤音;左右快速移动可吹出华丽的音阶式经过句。排箫管上一般无指,但罕见的也有一个按住时降半音的指孔。排箫管下端封闭的为闭管(中国古代称“底箫),下端开放的为开管(中国古代称“洞箫”)。同样长度的闭管比开管发音低八度。有的双排排箫,一排是闭管,另一排是开管。排箫音色圆润柔美,有宁静的田园色彩。
大洋洲排箫
  大洋洲的有些岛民有排箫,也是不太普及,巴而亚新几内亚卑斯麦群岛中的新爱尔兰岛民,有闭管竹制排箫,称考尔(kaur);也有开管排箫,称西西(sisi)。西南太平洋瓦努阿图(原称新赫布里底)的莱帕群岛,有6或7支竹管的排箫,称布威巴拉巴拉(bwibalabala);还有一种称佩帕瓦(purpava)的排箫。西南太平洋美拉尼西亚岛民有一种双排管排箫,一排为管,另一排为开管。澳大利亚的坎帕尼亚地区有称菲斯托拉(fistula)的排箫,与意大利伦巴第地区的排箫名称相同。索罗门群岛岛民许多人都会自制排箫。(图3)

非洲排箫
  非洲排箫分布地区不多,其中以埃及的排箫历史悠久,较为完善。据记载,古埃及有两种排箫分别叫萨伊特(sa-it),和威扎伊(wezai),形制不详;现代埃及排箫称萨.法.菲尔(sa fa fir),有24支管。埃及排箫与阿拉伯、波斯、土耳其有渊源关系。如埃及的舒艾比亚(shu'aibiya)和伊斯兰的穆西夸尔(musiqal)相似。

  黑非洲的约姆贝和下刚果,有一些奇特和多种形制的排箫。称马克旺加(makwanga)、克旺加(kwanga)和马方达(mavonda)的排箫,有4支吹口成斜角的闭管,用酒椰纤维分别扎成两对,长管代表男性,短管代表女性。也有同名的排箫,是6支和8支管分别扎在筏排状,6支管的长度为18~30厘米;8支管的长度为11~18厘米。乌干达索加人的排箫称活布莱雷(obulere)。管数有8至13支不等(没有11支的),为闭管,用竹或其他材料制作,扎成筏排状。常以6支排箫分成3对,与一只鼓合奏。南非佩迪人有一种不定音的奇特的闭管排箫,竟是用豪猪尾做的。

欧洲排箫
  欧洲排箫,古代曾是分布很广的民间乐器,近代仅在个别国家和地区有吹奏者。英语通称此乐器为“潘排箫”(panpipes),希腊神话传说为牧神“潘”(pan)所创,潘神下半身为羊身,上半身为头上长一对羊角的人身。他遇到山林水泽女神绪任克斯(syrinx),便爱上了她。女神见他就逃跑,被保护神把她隐入水中变成芦苇。潘神无奈,便用芦苇做成排箫吹奏自慰(图4)。希腊即称排箫为绪任克斯。古希腊有3到13支的排箫,通常 为7支。古罗马人把排箫传往各地。排箫自古希腊和后来欧洲各地普遍为放牧人所用。

  要说起源,那要远远早于有希腊神话之时。乌克兰曾出土公元前约2000年的排箫实物。法国曾发现具有法国-古罗马特征的木、陶和青铜排箫。现在,主要在罗马尼亚,其次是匈牙利,尚能见到用于艺术演奏的排箫,其他仅在一些偏僻的山区牧场,偶尔能听到排箫声。如比利牛斯山区的西奥莱特克里斯替道(sioulet cristidou);意大利伦巴第地区的非斯托拉潘尼(fistula pani);斯洛文尼亚的特尔斯坦克(trstenke)和科斯托马耶(costomaje)等。英国演木偶剧有时还用排箫。

  罗马尼亚直保持用排箫奏乐的悠久历史,并反排箫的演奏艺术提升到高超的水平,举世闻名的代表作就是民间乐曲《云雀》。著名的罗马尼亚排箫称耐伊(nai)(源自波斯nay),尚称穆斯克尔(muscal)(与上述伊斯兰的musqal有关),为闭管。约两个世纪前仅有7或8支管,现在发展到23支管,整个排箫有点向外拱弯,一般定成D或G大调音阶(图5)。

  莫扎特的歌剧《魔笛》中也用了排箫,那是近乎玩具性的简单排箫。欧洲儿童玩具乐器中,有用塑料制成的、吹口为哨嘴的小排箫。欧洲乐器史家认为排箫是管风琴的始祖。

美洲排箫
  美洲排箫集中在中、南美洲广大地区,尤其是南美洲西部安第斯山一带,主要流行在那里的印第安人中,自古至今拥有形制多样的排箫,经久不衰。上面提到,至今调查到的世界上的排箫约近200种,多半就分布在中、南美洲。这在世界范围是绝无仅有的。据考,早秘鲁有起源于约在公元前200年排箫(图6)。
拉美著名和流行的排箫,是危地马拉基切印第安人的朗达多(rondador 西),有10支管;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也有同名的13管排箫。其次是流行于安第斯山区克丘亚印第安人也有这种乐器,称阿塔拉(antara)竹制或陶质双排管排箫;中美洲脑夸印第安人也有这种乐器,称阿塔拉(atala);古代秘鲁艾马拉印第安人的这种排箫,形制较大,称阿亚里奇(ayarichi);艾马拉印第安人还有一种小形安塔拉,有单排管也有双排管,称西科(sico)。

  南美还有一些历史悠久较为特殊的排箫。据记载,这种排箫称威艾拉-普胡拉(huayra-puhura),古时用芦竹或中空的木、陶石或金属制成。残存的实物显示,有两排管,每排7支管,其中有一排是闭管,发音比另一排开管低八度;另一文物用整块皂石(soap stone)制成,有8根管,其中4根管上各有一个侧孔,按住侧孔可使发音降低半音,因此一共可发12音。这种有指圮的排箫,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现在秘鲁克丘亚印第安人使用的这种排箫,有两排各8根管,持奏时前排为开管,后排为闭管,长管在右侧,短管在左侧。这也是很特别的。玻利维亚人有一种大得出奇的排箫,叫巴洪(bajon)(图7)。

  又是世所罕见的,巴拉圭印第安人过去居然有用人骨做的排箫。那是在19世纪初,当地土著对西班牙人入侵和残暴萌发刻骨仇恨,把杀死的西班牙人空腔骨做的排箫,用来祭奠神灵。
南美印第安人的排箫真是丰富多彩,限于篇幅不胜枚举(图8)。

  在查考排箫的过程中,不由萌生种种疑问,为什么在中国和世界多数地区,排箫在历史上会出现如此大的沧桑之变?为什么唯独在中、南美洲却一直盛行不衰?说排箫这种乐器表现力不佳,那么罗马尼亚的《云雀》又那么美妙动听?世界许多相隔遥远的地区的排箫如此相似,但却很难查到互相传播交流的记载,难道都是土生土长的?

  对于这些疑问,找不到可资解答的可靠记载,只能作一些推测。据中国古籍记载,古代排箫称箫,那时还没有带指孔的箫,带指孔的箫出现后,才将原称箫的排箫改为排箫,以资区别。可见无指孔的排箫比有指孔出世要早,其它各洲也如此。有指孔和箫笛,吹奏起来比排箫省气力、变音便捷、技法更多,从而表现力更丰富。同为边棱音管乐器,音色上差异不大。可能是有指孔的笛箫逐渐取代了排箫。

  古代排箫分布于五大洲,有没有相第流传?都是土生土长自发产生的?那为什么如上列举,有些不同大洲之间的排箫竟如此神似?(图9)美洲与其它洲远隔重洋,古代有可能互相传播吗?也不能说完全无此可能。

  现在许多人类史学家都认为,美洲不是人类发源地,印第安人不是纯粹土著民族,也是从亚洲迁移过去的,体质特征属蒙古人种美洲分支,也有一些相似的文化,据考,是最早于15000年前(一说35000年前)通过白令海峡过去的。那时那里有大陆架,从陆地即可从亚洲最东北部走向美洲阿拉斯加西端,据说是跟踪追猎野兽过去的。后来大陆架消失,白令海峡东西两岸仅距85公里,20多年前有位美国妇女用不到3小时就游泳过去了。海峡每年冰封期达半年上下;非冰封期划船过去也不难。亚洲排箫起源要比南美早近两千年,是否随早期印第安人迁移带过去的?这只能说是一种无据的猜想,并无史实根据。世界上至今不乏神奇和解不开的谜团,这也并不稀奇。

载自《乐器》杂志 作者:关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2-11 13:21:50编辑过]
 
发表于 2004-9-19 21: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排箫是哪一个国家最先有的真还说不清楚。。。我想排箫的这样简单的发音方式,是在原始狩猎的时候就应该有的。
 
发表于 2004-9-19 22: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布置学生园地的时候就喜欢以你上面的这种形式,图片加故事,简单介绍一些乐器、歌舞、音乐作品等,但更新起来是个问题!
 
发表于 2004-9-25 11: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箫和排箫 在我国古代吹管乐器中,箫是最具古典风味,最富文人气质的一种乐器。   早在几千年前,箫就在我国民间流传了。那时的箫均为单管的言箫。后来人们发现,不同长度的管子能够发出不同高度的乐音,于是就发明了排箫。排箫就是把长短不等的竹管依序排成二列,用绳子编起来或用木框镶起来制成的。每管发一音,最少的3管,最多的达24管。在湖北随县战国曾侯乙基出土的两支排箫,形似风翼,均由13根长短不等的细竹管依次排列而成,是一对“雌雄箫”。这是现存最早的排箫。  

  汉代以后,出现一种等管形制的排箫,各管长度相似,但其管内以蜡封底、蜡底之高低形成上端管身的长短,吹出不同的音高。唐杜佑《通典》载:箫,编竹有底,大者23管,小者16管。长则浊,短则清,以蜜蜡实其底而增减之,则和。日本奈良正仓院收藏有唐代等管形制的排箫残件,原18根一组,尚存9根,长23.7~28.8厘米。管内即填塞纸粒以调整音高。宋陈旸《乐书》即载有此种18管箫。谓其取五声四清倍音,通林钟、黄钟二均声,西凉部用之。苏州民族乐器一厂复制有此排箫一件。

  元、明时起,排箫改为精致的椟箫。通常16管,管外加有木制地壳,油漆光亮,绘以彩风。到清代,排箫出现双翼型椟箫,亦16管,分左右两列,依次渐短,如风之张开的两翼。木架外壳亦髹漆绘彩,制作更为精制,造型也更为完美。1956年。经过许多专家的反复讨论,最后决定用双翼形的排箫图案作为中国音乐的标志——乐徽的基本造型,用以代表我国悠久的音乐文化和音乐艺术。到近代以后,排箫受到其他乐器的冲击,渐渐失传,几成绝响。直到80年代初,吉林省歌舞剧院石家环在原箫造型基础上,研制成功双排管加键排箫,使演奏更为灵活方便,既可演奏活泼、快速的复调音乐,也能吹奏悠扬、舒缓的抒情乐曲,表现力大为提高。  

  排箫的音色类似箫,婉转柔美,余韵深长,但比箫更为质朴,更具原始风味。其发音也比箫更清脆、圆实,更具空漠的效果,音量不很大,但其穿透力和共鸣性均很强,听其吹奏,其音犹如从肺腑的底部滚沸震荡而出,特别适宜于演奏深婉、柔美的抒情乐曲。在管乐器中,排箫虽和箫同类,但仍有其独具的特色和能力。在南北朝、隋、唐各代的宫廷雅乐中,排箫都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有人亦用排箫来演奏通俗歌曲或轻音乐,效果亦很好。

  在吹奏排箫的过程中,后来人们终于发现在一支管子上开出距离不等的孔,也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音。于是箫逐渐由多管组成的排箫,演变为单管数孔的洞箫,即今日的箫。这种箫汉代已经出现,但当时称为“羌笛”。“羌笛”是羌族的民间乐器,最初只有四孔,西汉时传入中原,经京房加了一孔,西晋乐工列和、中书监苟勖又加一孔,方有六孔,使五音齐全。到唐时,取名为“箫”,这其实是恢复了箫的古义。  

 箫的音色柔和、典雅,低音区发音深沉、哀郁,有很强的穿透力和震动力,特别是弱奏时的余音,袅袅不绝,给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之感。中音区音色圆润、优美,柔中有刚,温婉中又含有内在的力度,适合表现明朗空阔的意境。高音区发音清越明亮,但稍嫌紧张锐利,不能充分体现箫的特殊音色。所以,一般说来,箫多使用中、低音区,而较少用高音区。

  箫的演奏方式和笛差不多,可以自如地吹奏出滑音、叠音和打音等。和钟磬等敲击乐器相比,箫在表现旋律方面远远地超出了前者,它那流利、婉转、悠扬的乐声使音乐的旋律美得到完美的体现。但是,和同类乐器笛比起来,其灵活性和敏捷性则又逊色很多。它不宜吹奏花舌、垛音等表现特殊效果的技巧,而适合吹奏悠长、清秀、恬静、抒情的曲调,多用以表现空阔辽远、优美静谧的大自然和抒发人的温柔哀婉、抑郁缠绵的内心情感,具有浓厚的文人情调和书香气息。洞箫和古琴,是古代文人表达自己的情思和气质的两种最理想的乐器。

  由于箫的音量较小,故特别适宜于独奏和小规模的丝竹合奏,如果乐队规模较大,通常用几支箫同时演奏。箫可以与多种乐器合奏,尤其与古琴合奏,效果更佳,能够表达一种深远的意境和淡雅古朴的韵味。清人袁枚说:“箫来天霜,琴生海波。”说的就是琴、箫这种非凡的造境功能和美感力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