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udwig

《生于70年代!》(配乐)--感动

56
回复
8477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15 1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体会啊
 
发表于 2004-11-17 16: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70年代的最大的人了。

听了这个节目,看了这些帖子,勾起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谢谢楼主!!!!

 
发表于 2004-11-19 13: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这个让我们感动的帖子,我是七十年代末期出生的!

有很多共鸣!

 
发表于 2004-11-22 09: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我是八一年出生的人,但觉得还是有很多感动!

 
发表于 2004-11-26 15: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告语有些似乎不是70年代的?
 
发表于 2004-11-27 17: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敢思考,只怕显露自己的苍白;
我不愿走路,但不得不停在那里系鞋带;
我不想呼吸城市里天空永远低沉的雾霭,
我不想每天挤公共汽车象是集体默哀,
但一切的一切都是无奈。”
 
发表于 2004-12-16 23: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12-31 22: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生于七十年代 》新疆本土摇滚专辑

 

法茹克 1973年生于新疆。维吾尔族。虽然“舌头乐队”在北京成名,但在新疆本地,较早成名的乐队是“傀儡乐队”法茹克就是该乐队的灵魂,目前《中国火4》收录了他们的一首旧作“新疆时间三点”。后乐队经过一系列的人事变动,法茹克也开始尝试独立制作。本专辑中他在音乐上作了一些新的尝试。值得关注! 张东 1973年生于新疆。汉族。据一个朋友讲,北京有张有待,我们有张东,当年他在新疆音乐台主持《欧美音乐专线》影响了很多人,我也是热心听众之一,通过他的节目,许多孩子就此拿起了吉他开始了音乐的旅程。张东有非常好的音乐感觉,各种音乐形式都比较熟悉,各种乐器也都可以上手。虽然写的东西不多,但编曲和制作的是一个好手,本张专辑里的鼓的编写均出自他手。目前张东每周日11点-12点客串乌鲁木齐人民台的非凡精神节目。 崔长春 1974年生于新疆。汉族。原为大学民谣歌手。毕业后分配到了说什么机关工作,开始接触电脑和电脑音乐 近两年开始写歌和唱歌的风格大变,风格更加个人化。不常参加演出,喜欢在家d.i.y 自己的音乐,99年初开始和张东用电脑录制作品,渐入佳境。 并影响了一批乐手开始学习电脑。 马木尔江 1970年生于新疆。哈萨克族。原为“黑马乐队”主音吉他,现开始自己独立制作。吉他、贝司、键盘、鼓无一不精。但最擅长的是哈萨克民族乐器,是哈萨克的东不拉英雄。他的作品另类奇幻,传统乐器和民族乐器在他的音乐中水乳交融,他是这一代新疆音乐人里较为出色的一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27 23:53:12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1-4 16: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Z”就想到佐罗,还喜欢冈萨雷斯
 
发表于 2005-1-4 16: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少林寺,李连杰的成名作

还记得这个孩子吗?英雄少年赖宁,曾影响我们的少年

这个就不用介绍了,从前每个星期天6点最期盼的节目!

哦,可爱的蓝精灵,哦,可爱的蓝精灵~“对了,还有格格恶”。

三毛流浪记~!三毛象征苦难的日子,小时候都看过,书和动画片!

神笔马良,那时候边看边想,自己也有一直这样的笔就好了~!

你就象那冬天里的一把火,熊熊燃烧照亮了我”你会唱吗???

除了这些我们还有很多东西值得高兴。80年代的排球5年冠,虽然那时候我们都还太小,从大人们激动的喜悦中也像过节一样高兴过。

 
发表于 2005-3-12 00: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生于70年代喜欢的音乐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窦婉茹 日期:2003-12-30

“70年代”这个概念,早几年已经被提出来,据说当时还引起了一些小争论,有人扬言“坚决不和生于70年代的那批人交朋友”,气势汹汹。我倒不关心谁和不和谁交朋友,但“生于70年代”这个概念却电闪雷鸣般植入脑海,心说这下完了,从此不再是祖国的闲散花朵,非得承上启下当栋梁不可了。

就为了这个,我的脑袋一直顶着一块小乌云,只是这两天那块云的云层愈加地厚,因为我那帮生于70年代的同事忽然疯了似的掀起一股集体追忆70年代以来怀旧歌曲的潮流,搞得一向情趣又高又雅、专听“斯基音乐”的办公室这两天一会儿传出《排球女将》、一会儿传出《姿三四郎》,一会儿传出《铁臂阿童木》,刚歇一口气,又是《站台》和《杜丘》——咸丰年间的事都翻将出来。好容易拾掇好掉了一地的为追忆而破碎的心奔回家,打开电子邮箱又发现朋友新传过来的《卖花姑娘》!

惨哪。我眼圈乌黑地去上班,又有同事兴奋地请我听他新刻录的《女奴》、《共产儿童团歌》、《红星照我去战斗》,还亮出一张MP3,封面上写着《生于70年代1978—1992影视古董金曲选》,封面的男小朋友没穿衣服,三点毕现不说,还浑身是肉。

风口浪尖上我又不敢大声说自己不爱好这个,就像去年“9.11”那当口我也不敢逢人就讲美国人的坏话。群情激忿,先避避风头,还不到非舍生取义不可的地步,也就是听听歌怀怀旧,听听就听听。

其实我喜欢的怀旧歌曲是早于70年代的前苏联那一批,因为它们让我想到我的家乡—一个离前苏联不远,且在建筑、饮食、文化上深受前苏联影响的地方,以及南昌陆军学院,我在大学期间整整在那儿军训了一年。每一次听《小路》、《山楂树》、《卡秋莎》,我都会想起小时候上学路过的漂亮房子,以及南昌陆院的烈日和操场。非常个人化地。无所谓甜苦。

以及那首《莉莉·玛莲》。很多年不听了,音乐一响起,历历在目的居然真的是往事。想起当年在南昌陆院的露天影院看电影,天下着雨,很冷,雨水顺着军帽的前沿往下滴,正觉难耐,忽然间《莉莉·玛莲》的音乐响起,好听得仿佛被人在头上打了一拳,眼冒金星,傻掉了,当时在心里咬牙切齿地对自己说:一定要把这首歌听一遍就背下来!结果真的背下来,一个音符都没忘,在军校一洗冷水澡就唱。

但最让我有怀旧的电击感的居然是一首我以前没听过的“新”歌。前几天我看《癫才家族》(The Royal Tenenbaums),当看到由格温妮丝·帕特洛演的Margot从巴士上下来,一步步走近一直爱慕自己、也一直被自己爱慕、躲避的哥哥时,音乐响起,居然是Nico的《These Days》!我又一次被当场击倒,对配乐的人五体投地————怎么会找到这么怀旧的怀旧歌曲?“Please don't confront me with my failures,I had not forgotten them.(请不要再让我面对我过往的失败,我还没有忘掉它们。)”太TM让人伤心了。

 
 楼主| 发表于 2005-3-13 12: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ludwing,,... 七十年代生人,什么时候也应该出一张七十年代生人。

 
发表于 2005-3-27 23: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童年校园十大经典特色生活

 
1.放学排队 虽然每天放学都要排队,但绝对的神形俱散,需要极大的外力才能压制成一长条形.        2.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毛老人家的话,一句顶万句.一边学习,一边长个子,可谓”知行合一”了.        3.崇拜小虎队 虽然现在一看酥油朋就腻味,但当时敢不喜欢,也是一种大逆不道! :P        4.抄歌词 没有电脑,没有因特网...最重要是没有钱! 所以"人是第一生产力",有时间就赶快抄吧,顺便练练字.         5.开运动会 小学生的奥斯卡颁奖晚会,绝佳的社交场所.谁在比赛,比赛什么并不重要,五彩斑斓的小人书,千奇百怪的小零食,以极高的频率传递.最痛苦莫过于憋出每天一篇的表扬稿.跟奥斯卡明星上台感谢得没完没了一样,千篇一律的XX班XXX同学下定决心,不怕艰难,顽强拼搏....终于赢得了第X名,我们一定要学习他的XX精神....        6.赶暑假作业 暑假快结束时的头等大事.俗话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两本每天一页的暑假作业,通常是迅雷之势完成.但最要命的是每天一篇的日记,真难为我一天憋出二十篇来,从此落下了见什么都要抒发一通情感的毛病.         7.上特色班 灾难深重的特色班就是从我们那时兴起的,学弟学妹们的煎熬之苦兄弟我也是尝过的呀.新时代最黑暗的教育特色之一.         8.比小红花 一面墙上,一张大纸,一个橡皮图章,也是老师神权的象征之一.敢不听话?嘿嘿,就看着别人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吧!        9.罚写错字 time and time again,我总是怪自己,为何会这样的不小心!        10.上课拖堂 "老师,我等到花儿也谢了,你就快下课吧"
 
 楼主| 发表于 2005-4-1 08: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绝对经典.我听的眼泪顺着两条线流.感动!谢谢.感谢您!更感谢上帝让我们经历过的一切.

 
发表于 2005-4-28 23: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5-5-5 02: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年代生人的个人历史

2002年了,生于七十年代的这拨人,最大的三十二,最小的二十三。做为最早出生于七十年代的人随手间记下从小到大的一些事情。要不,再过几年,恐怕会忘记。      知道红小兵、“四人帮”,参加过宋庆龄的追悼会、刘少奇的平反大会,往墙上刷过“抓纲治国、以粮为纲”的标语,同学里不只一个叫国庆、卫星、捍东的。(七十年代后期出生的当然不会经历这些,他们刚上小学时候没什么大的政治事件,通常是用粉笔在墙上写:“某某是傻瓜。”)      用过粮票布票油票豆腐票,拎着瓶子打过酱油。      收藏有二十本以上的小人书,看过五遍以上《少林寺》。      记得《大西洋底来的人》、《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唱过“七大马力十大神力啦啦啦铁臂阿童木”。七十年代末期出生的小时候记得的是花仙子、蓝精灵。      推铁圈、吃小豆冰棍、看过五分钱一场电影。用泥巴做过炮楼,学着小兵张嘎点燃。用废笤帚玩过火把,自己生火,烤过土豆地瓜。拍四角,集烟纸,缠炮线,用铁丝、皮筋做纸弹枪,拿报纸做风筝。      城里出生的家中兄弟姐妹一般二到三人,农村的稍多。大的不爱带着小的玩儿,小的总爱粘着大的,经常看到大的撒着欢跑,小的在屁股后面哇哇哭。(七十年代末期大多已是独生子女,没有这待遇。)      睡过抗震棚。      帮老爸买过冬储菜,在地上挖过坑埋过萝卜。      作文里用得最多的词是“改革大潮席卷神州”。后来多改成“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类。      男孩玩对拐、粮店、打山救火,女孩子跳皮筋、抓羊拐(各地略有差异),男孩女孩一般不在一起玩儿。      喜欢过程琳的《酒干倘卖无》、张行的《迟到》、朱晓琳《那一年我十七岁》。后来是费翔和齐秦。      看港台录像、玩电子游戏、跳霹雳舞、听摇滚音乐,都痴迷过。腰里别随身听,西装和太阳镜上留着商标。      听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英模报告,热泪盈眶、热血沸腾。(七十年代末的大多听的是劳模的报告。)      不管是否传阅过,至少知道手抄本的《少女之心》、《曼娜回忆录》。在学校被老师或同学搜过书包,查有没有手抄本。      用铁锹或板砖打过架,后来改用匕首和马刀,最不济也要装着家里的旧菜刀。打架以恫吓为主,人数上占优时是非打不可的。谁要进过看守所或审查站,彻底成了没人敢惹的主儿。      在课桌上刻“三八线”及书法(个别人擅长彩绘)。      谈恋爱好象比哥哥姐姐们容易。      学过女排的“拼搏精神”,在笔记本上写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帮父母排队抢购过冰箱彩电洗衣机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因为怕涨价。      看过《寡妇村》,学会了说“少儿不宜”。      让港台和日本电视连续剧迷住过,喜欢过翁美玲、山口百惠、霍元甲和许文强。      小学打乒乓球,初中打排球,高中打篮球,大学踢足球。      读过金庸古龙三毛席慕容北岛汪国真王朔钱钟书张爱玲,最后还是发现小时候的连环画印象最深。      在深圳、海南、广州、珠海打过工,或在其他地方有过类似的打工经历。      结婚时使用车队并且录像,男穿西装、女穿婚纱,一般都在饭馆餐厅酒店请客,多数人结婚后就和父母分开住。(七十年代末出生的,此时大多还在谈恋爱或者准备谈恋爱。)      生了男孩喜上眉梢,生了女孩也好也好。      干过传销、卖过保险,至少是自己的亲戚朋友中有人从事过这一活动。      不大为长工资或下岗之类的事烦心,常常为不能找到更好的赚钱方式而苦恼。      中英谈判成功的时候还觉得很遥远,一转眼香港已经回归。      传闻过“一九九九世纪大劫难”,并平稳地度过了世纪末的最后一天。

 
 楼主| 发表于 2005-5-23 22: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生于70年代 手抄歌本

 

《生于70年代!》(配乐)--感动

《生于70年代!》(配乐)--感动

《生于70年代!》(配乐)--感动

《生于70年代!》(配乐)--感动

《生于70年代!》(配乐)--感动

《生于70年代!》(配乐)--感动

《生于70年代!》(配乐)--感动

《生于70年代!》(配乐)--感动

《生于70年代!》(配乐)--感动

《生于70年代!》(配乐)--感动

《生于70年代!》(配乐)--感动

《生于70年代!》(配乐)--感动

《生于70年代!》(配乐)--感动

《生于70年代!》(配乐)--感动

《生于70年代!》(配乐)--感动

《生于70年代!》(配乐)--感动

《生于70年代!》(配乐)--感动

《生于70年代!》(配乐)--感动

《生于70年代!》(配乐)--感动

《生于70年代!》(配乐)--感动

《生于70年代!》(配乐)--感动

《生于70年代!》(配乐)--感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2-8 22:31:32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5-25 08: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笔记本里的花样很多,内容最多的就是歌词了...........甜美的回忆!

 
发表于 2005-5-25 17: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lu,这些本子是你的吗?好可爱呀
 
发表于 2005-5-28 14: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好东东拉
 
发表于 2005-7-6 11: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生于70年代!》(配乐)--感动

 

  在网上看过一篇《七十年代生人的个人历史》,很是感慨万千,往事一幕幕涌现,过去的点点滴滴依稀在眼前,流失的岁月一去不复返,记录成长的片段在这个时代已成为了绝版。

  七十年代的人,今年最大的是33岁,最小的是23岁。
    
  小时候跟着父母参加过生产队劳动,知道什么是工分。偷过生产队的“黄瓜”、“西红柿”、和“西瓜”,吃过生玉米、生茄子。
  
   挖过毛毛根、吃过猪尾巴菜和地瓜叶。
  
   对大人把黑玉米馍馍用菜篮高高挂在房梁上印象很深。七十年代初生人都有几次掂着凳子偷馍馍的经历。
  
   羡慕过红小兵、吆喝着打倒“四人帮”、打倒“江青”。参加过毛主席的追悼会,经历过唐山大地震。对墙上标语印象最深的是“阶级斗争是纲”、“抓纲治国、以粮为纲”。常说“毛主席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家里厅堂中央挂的是毛主席和华主席。两边墙上张贴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斯大林。知道苏联是老大哥,美国是纸老虎。
  
   吃过两分钱的冰棍;拉过蛔虫,吃过“宝塔糖”(七十年代末的人也许没有经历过),上过育红班(现在这个名字很少听了)。
  
   七十年代初的人一般都兄弟姐们好几个,经常在家打的一塌糊涂,各不相让。大人能点吃的,别说是孔融让梨了,都是争先恐后,吃了自己的还要抢别人的。
  
   因打邻家小朋友被父母满街追着打的经历。打过邻居家的枣,偷过隔壁家锅灶上的火柴。爬过树,在上面捉过谜藏,不止三次从树上摔下过。
  
   小时候的娱乐活动就是玩琉璃蛋、摔洋牌、砸杏核、敲两头忙(用木棍削的两头尖尖)、推铁圈,用纸做风圈用棍顶着风跑。不止一次用弹弓打碎别人家玻璃。
  
   捡过破烂,卖过牙膏皮,腰里别过木头枪,大一点玩过火药枪。
  
   小时候的顺口溜:“太阳当头照,花儿都死了,小鸟说,呸呸呸,你为什么背着炸药包?我去炸学校,老师不知道,一拉线我就跑,轰隆一声学校不见了!”,“老一开飞机,老二撂炸弹,炸死老三王八蛋,老四老五都来看”,“半夜三更,想起雷锋,来到厕所,打扫卫生,节约用电,没有开灯,一不小心,掉进茅坑,与粪搏斗,壮烈牺牲,消息传到北京,毛主席说他傻卜楞登”等等,
  
   走在路上赶不上前面的小朋友,就在后面喊:“前面走是条狗,后面跟是红军”,前面的小朋友就开始大叫:“前面抗红旗,后面跟着刘少奇”(当时刘少奇还没有平反)
  
   小学时候和女孩一起玩过沙包、石子、踢过毽子、跳过大绳。和女生划过三八线。通常用粉笔在墙上或者黑板上写过“某某是个大坏蛋”,再大点就写“某男和某女好”,常因这个被老师罚站在教室外。
  
   和小朋友玩过打土坷拉游戏。记得上小学一年级时和小朋友玩摔交,把别人的腿给摔断,花去家里医疗费十元,结果被父母关家一个星期,最后老师说情才得以继续上学。
  
   每天傍晚守在收音机旁听“小喇叭开始广播了”。听过大灰狼小红帽、听过半夜鸡叫和现在都忘记的许多童话故事。
  
   看过露天电影,搬着小凳子划过圈圈占位置。
  
   整天盼着过年,一年只穿一次新衣服。
  
   到了三、四年级的时候,男女同学就开始不说话,位置也开始被调开。在课桌上刻过“早”字。五年级开始喜欢班上的一个女孩,但是没有勇气和她说半句话,曾想着给她写纸条,但最终没有勇气而作罢。当时不谙世事的我们现在孩子都好几了。
  
   在夏天的时候带席乘凉睡过大路边。拣大人的烟头抽,听大人讲七仙女和织女牛郎的故事,在故事中昏昏睡去,一觉醒来,天已大亮。同睡的小伙伴和大人都走的一个不剩。
  
   看过社戏,晚上偷过人家的毛豆、花生和红薯,几个小朋友在野地里面烤着吃,结果满嘴都是黑碳。
  
   晚上一个人在野地里看过庄稼,深夜一个人走过乱坟岗。
  
   放学大人不是让做作业而是去给家里的牛羊打草。早上打草的时候曾在野地里睡过,捉过豆虫,逮过知了,挖过老鼠洞。
  
   学过雷峰和全国十佳少年---赖宁。作文中最多出现的人物是张海笛大姐姐。
  
   看过《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平原作战》、《平原枪声》。童话剧有〈七色鹿〉、《哪吒闹海》、《猪八戒吃西瓜》等等影片,知道杨子荣、李向阳, 没头脑和不高兴。
  
   看过的电影最有印象的是《少林寺》,还看过《少林小子》、《木棉袈裟》、《武当》,〈自古英雄出少年〉,电视剧是《霍元甲》,接着是《陈真》、《霍东阁》,还有《再向虎山行》、《十三妹》。
  
   最有印象的电视剧的是两部--《上海滩》和《射雕英雄传》。
  
    对于我们这些出生于七十年代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射雕英雄传》更具有影响力了。黄日华就是郭靖,翁美龄就是黄蓉,谁也替代不了。在班上和同学练过一阳指,学着和同学摆天罡北斗阵,用九阴白骨爪恐吓过同学,整天拿着木棍说是打狗棒,有的同学还拿着纸扇整天在女生面前扇来扇去,上面还写着自以为潇洒的书法。
  
   那时我们一下课,操场就成擂台了,一百多个靖哥哥在那练“降龙十八掌“,三十多个洪七公拿着根棒子到处乱窜,甚至还有七八个欧阳克摇着扇子去撩蓉儿。
  
   当时对黄蓉简直是迷恋到痴狂的地步,日记本里全是她和郭靖的帖图。当时还看过一部《血疑》,山口百惠和大岛茂,黄日华和翁美玲,上学时还专门找人画了他们四个人的画像。翁美玲自杀,使我伤心了好一阵子,当时还怪黄日华没有照顾好蓉儿。
  
   前段时间央视拍的新版〈射雕英雄传〉,看了一两集,我就开始止不住的呕吐,不说了,气死了,全是一部装出来的片子。
  
   看过《霍元甲》就开始唱“春水(沉睡)百年。。。。”;看过《陈真》的歌我们喜欢唱成“怀机,窝黑雷爸爸!”;看了《再向佛山行》“老包喂老包(留步喂留步)” 然后就虎着声音说到:“男沧海,北铁山,一岳青天绝世间!”四个人就是容沧海,姜铁山,苗一月,李青天;看过动画片《好猫咪咪》就开始唱:“老鼠怕猫,本是谣传。一只小猫,有啥可怕。壮起鼠胆,把它推翻……”;看过《警犬卡尔》,就经常说:“卡尔,上!!”;看过《恐龙特级克塞号了》就开始“人间大炮一级准备,人间大炮二级准备,发射”;看过“圣斗士星失”那时最流行的话是“去死吧,星失”,这是后来。
  
   看过《霍元甲》就开始绑沙袋打,整天打的满手是血;看过《射雕英雄传》就开始练降龙十八掌;看过《陈真》就开始练飞腿,脚上帮沙袋开始练轻功;看过《鹰爪铁布衫》开始练鹰爪功;看过《济公》就开始整天摇个破扇子,嘴里阵阵有词“鞋儿破 帽儿破 身上的袈裟破”;看过《聪明的一休》就整天双手合十,眯着眼“咯吉,咯吉。。。。”看过《加里森敢死队》就整天练“飞刀”,教室的门上到处是窟窿
听过最多的广告词是:“威力,威力 够威 够力”还有“偷去吧偷去吧——新时代的东芝”等等。
  
   看过恐怖电影:《一双绣花鞋》、《画皮》,听说当时看《画皮》还在电影院吓死一老太婆。当时我是在手指缝里看完《画皮》的。
  
   那时还有国外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大西洋底来的人》、《血疑》、《阿信》等都很有印象。
    那时特喜欢听评书,《杨家将》、《瓦冈寨》、《穆桂英挂帅》、《隋唐演义》、《薛刚反唐》、《岳飞传》、《杨家将》等最早是刘兰芳的,还后就迷恋单田芳的声音。
  
   不知不觉到了初中。
  
   开始穿喇叭裤、高跟鞋、蓄长发。记得在初二理了一个前后长,中间短的头发。一到学校就被老师逼着到理发店剪了个光头。
  
   开始学着电视里,找几个要好的朋友拜把子。初中我的拜把子兄弟几十个,现在大多不联系了。
  
   七十年代的人至少打过三次群架,和老师打过架,最自豪的是和社会青年对着干。
  
   七十年代的人都有自己的武器。我玩过三节鞭、两节棍、带铁刺的手套,走到哪都随身带一把藏刀。
  
   初中学会了喝酒、抽烟,逃过课,留过级。
  
   七十年代的人大多在初中谈过恋爱。男女之间送过手织的围巾和编的手链,送过手帕、笔记本和钢笔。七十年代初的男孩交过有四环素牙的女朋友,我是在初二开始谈恋爱。当时偷偷摸摸,不敢公开,晚自习出去也相隔一、两米之远。
  
   七十年代的人大都给异性传过纸条。
  
   围过长长的围巾,戴过黑黑的墨镜。
  
   初中上晚自习和早自习,没老师管。不学地理和历史(当时升高中不考试)
  
   整天喊郎平扣球,乒乓球案子旁永远是人山人海,案子是水泥砌的,网是几块砖头,拍子是用三合板做的(不带皮的)。
  
   抢过同学的馒头吃。若有咸菜吃,必须躲到厕所。为了逃避其他学生抢自己的馒头,向馒头上吐过吐沫。偷过学校的菜票、饭票。五元钱就是一个星期的花销(当时住校,一星期回家一次),曾有过两天没有吃过一点东西的记录。
  
   用过粮票,粮票分好几种,其中全国粮票最为值钱。
  
   一张床上挤过四个人睡觉,醒来时到处找袜子和裤衩。
  
   在宿舍门前撒尿被老师当场抓过。
  
   在89年六四风波的时候激动过(当时还是依旧上学),听说高年级的同学出去过。
  出远门挤过火车,每次都从窗户爬进去,火车里面的人像罐头里的沙丁鱼,厕所也挤的到处是人。
  
   中专的时候,九十年代初期,开始流行穿肥裤子,脚脖子的地方细细的,穿高靴子的军用皮鞋,后面留长长的头发。
  
   开始夜不归宿,到处打游击。
  
   中专正式谈恋爱,而且可以肆无忌惮的在校园里并肩走在一起。被老师当着学生的面批评过、教育过,但就是不改。
  
   九十年代的电影看的最多是港台片,喜欢看刘德华、成龙、周润发、李连杰等人的动作片,喜欢看周星池、郑则士、释小龙等人的喜剧片。
  
   喜欢听潭咏林 张学友 王杰 齐秦 童安格 郑智化等人的歌。
  
   毕业后,在最艰苦的岗位干过,一个月的工资不够下几次饭馆。
  
   现在三十的人了,反而瞻前顾后了,见了打架的都躲的远远的。牵连自己的事情都唯唯诺诺,也开始厚着脸皮去求人了。三十的人了还为能让老婆孩子过上点好日子整天奔波,不敢懈怠。
  
   我们曾经唱过的歌: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生产队里养了一群小鸭子、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海鸥海鸥我们的朋友、小燕子穿花衣、燕子在兰色的天空飞翔、我们的祖国是花园、我爱北京天安门、我是卖报的小行家、我们是五月的花海、早晨听到公鸡叫沃喔、军港的夜阿静悄悄、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酒缸叹卖无、我的中国心、跟着感觉走、读你千变也不厌倦、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雁听过我的歌、365里路、臭啊臭,臭就摆了头、呕他比你先到、想见时难别亦难、我是一批来自北方的狼、大约在冬季、是否我真的一无所有、我曾经问个不休、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深深叫着夏天、JJ我要回家、我的爱赤裸裸、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沉默是今、阿狼恋曲、水中花、其实你不懂我的心、耶立亚女狼、穿过你的黑发我的手、梦醒时分、让时间充满爱、堕落天使、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秋去求来、哭沙、冬季来台北来看鱼、你知道我在等你吗、青苹果乐园、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他总是只留下电话号码从不肯让我送他回家、达明一派、你知道我的迷惘、我的未来不是梦、千千阙歌、十九岁的最后一天、你对我像雾像雨又像疯、变心的翅膀、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只要你过的比我好、明明白白我的心、傲气面对万重浪、一起走过的日子、我想有个家、容易受伤的女人……

 
 楼主| 发表于 2005-9-2 21: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献给70年代出生的朋友们!

1.陪伴我们一起长大的巴巴爸爸

2.还记得铁臂阿童木吗?

3.最后一只恐龙---丹弗儿

4.花仙子

5.永远的机器猫 好向往有他那个口袋

6.可爱的蓝精灵 还有讨厌的格格巫


7.聪明的一休

8.美术老师很感谢这部动画片 它让我们把这四个人的名字牢牢记住

9.倒霉的TOM和机灵的JERRY

10.记忆中的经典

11.还记得晏鼠的小铲子吗?

12.从前每个星期六最盼望的节目

13.森林大地

14.西瑞和西曼

接下来是一组经典的国产动画

1.熊猫百货商店
小松鼠的红舞鞋、河马的口罩、大象的皮带、长颈鹿的围脖...

2.老狼请客

3.三个和尚

4.假如我是武松 有谁记得?这个小孩叫“宋武”

5.小马虎

“吧吧~呜~”画在墙上的少轱辘的汽车就开了

6.曹冲称象 这个小孩不简单

7.真假李逵 一个李逵,一个李鬼

8.骄傲的将军

9.南郭先生
滥竽充数的成语就是这么学会的。

10.济公斗蟋蟀

11.张飞审瓜

张飞虽然是一个粗人,但审案子很有一套哦。

12.愚人买鞋

“吾儿七岁,着鞋六寸,脚随人长,步步前进。”书呆子断章取义,迷信书本.

13.咕咚的故事
这个动画不简单,上了邮票呢。

14.雪孩子 每次看完心里都不好受

15.狼来了

16.小刺猬背西瓜

17.好猫咪咪
“老鼠怕猫,那是谣传,一只小猫,有啥可怕,壮起鼠胆,把它打翻……”

18.老猪选猫

19.小蛋壳
小呀么小蛋壳,你呀么你别哭。乖乖的跟我走,住进我屋~~

20.老虎学艺

21.猴子捞月 水中月镜中花

22.过猴山 人类是最聪明的...

23.狐狸打猎人

本片于1980年获南斯拉夫第四届萨格勒布国际电影节美术奖。

24.抬驴

25.神笔马良

26.崂山道士 穿墙术

27.人参果 唐僧说“拿走拿走,罪过罪过”

28.猪八戒吃西瓜

29.没头脑和不高兴 前两天我还看了呢 真是怀念

30.黑猫警长

31.葫芦兄弟

葫芦娃,葫芦娃,七个葫芦一朵花.....

32.等明天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33.兔子~~~~~~~~~你等着瞧!!!!!!!!!!! 又一个经典的

34.正义的舒克和贝塔

35.超级肥皂店

36.狐狸送葡萄

37.邋遢大王

38.我的朋友小海豚

39.三毛流浪记

40.小红脸和小蓝脸

接下来是一些很棒的水墨动画

这个应该是咱中国独有的

1.牧笛

2.鹬蚌相争

3.鹿铃 不知道还有人记得吗 很美的片子

4.淘气的金丝猴

5.小蝌蚪找妈妈

6.山水情

少数民族系列……

1.草原小姐妹

2.火童

3.长发妹

4.孔雀公主

5.善良的夏吾冬

6.阿凡提的故事

后面几个好像都很老的...

1.渔童

2.人参娃娃

3.半夜鸡叫

4.金色的海螺

5.小鲤鱼跳龙门

6.女娲补天

还有几个经典的

1.大闹天宫

2.哪吒闹海

3.敦煌故事《九色鹿》 很感人


4.天书奇谭

 
 楼主| 发表于 2005-9-3 00: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过多次了,是我的学生给我发过来的,每次都和老公一起欣赏,难忘的那个纯真年代啊!![em08]
 
发表于 2005-9-4 02: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是70年代的阿,呵呵,我们小时候爱看得是排球女将。动画片吉尼斯骑鹅旅行记,那个时候,霍元甲和陈真是我们的最爱70年的孩子大多都吃过苦,知道苦的滋味也知道甜的感觉,不象现在的孩子他们生活在幸福的年代泡在蜜罐里长大的!
 
发表于 2010-8-15 10: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em0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