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民族音乐:CCTV《电视批判》论坛专稿

3
回复
2004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0-11 23: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了配合央视音乐频道开播,CCTV.com《电视批判》栏目特邀请国内音乐界、学术界知名的专家、学者,拟进行10期系列在线,与网友们畅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音乐频道”。 2004年2月25日19:30,我们特别邀请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王子初研究员、崔宪副研究员以及崔老师的学生王红前来参与我们的论坛,根据两位老师的研究方向,当晚嘉宾和网友主要围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民族音乐”这一主题展开了交流和探讨。 对即将开播的音乐频道,两位学者谈了自己的期望。王子初老师指出,开播音乐频道是我们音乐界的一件大事情,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而且是一个重要的门类,音乐艺术在我们的中央电视台有了专门的频道,说明音乐艺术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我认为这个频道应“雅俗共赏”,这可能是一个比较高的标准,我想,频道一方面应照顾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又应当有一些比较理性的作品,介绍一些有关历史方面的知识,有关民族音乐学的一些理论。这能够为这个音乐频道增色。 崔宪老师认为,从频道的建设来说,我们很希望能看到精品节目。就民族音乐这个范围来说,它的精品节目就是我们看了这个节目以后,我们能够相信,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当中音乐这一块最好的东西,也是让人最愿意看的东西。作为国家电视台,应该组织力量,组织全社会的资源,包括人的资源、物的资源,以及民族音乐民众的资源,共同来完成这样精品节目的频道。 网友嘉宾王红同学也提出了自己对音乐频道的设想和期望:我觉得央视音乐频道作为一个窗口,它应该客观地反映民族音乐的文化与理论,同时作为大众媒体,要考虑各个年龄群体的欣赏需要,如果具体的讲,未来的音乐频道应做一些民族乐器展,象曾侯乙编钟展;民间采风反映各个民族的音乐;民族音乐专题讲座或比赛;各种民族器乐、声乐大赛等等都比较好。

【网络主持人:张青叶】各位网友,大家晚上好!为了配合央视音乐频道开播,CCTV.com《电视批判》栏目特邀请国内音乐界、学术界知名的专家、学者,进行10期系列在线,今晚两位嘉宾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王子初研究员、崔宪副研究员以及崔老师的硕士研究生王红,首先请他们先向广大网友问声好!   【特邀嘉宾:王子初】开场白:大家好,我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研究员王子初,我的主要专业是搞中国音乐考古学,对中国的传统音乐、中国有关音乐的历史,这么多年我比较关注,下的功夫也比较多。今天来给大家在网上交谈,我感觉到这是我一个非常好的机会,非常的荣幸。希望跟大家来共同探讨一下中国的传统音乐,它的发展趋向,以及我们在有关这一方面的感受。   【特邀嘉宾:崔 宪】开场白:各位网友晚上好,今天能有这个机会跟网友在网络上交流关于大家关心的音乐问题,是一个缘份,中国音乐的发展和建设是需要更多的人来关心。   【高粱49】两位嘉宾好!   【倩倩0217】老师们好! 【yq117】大家晚上好!也来听听我们的民族音乐。过去只知道听,但了解的不多!   【猫咪mm】yq好哦。我和你一样,那就让我们一起了解吧!   【yq117】你好!在网上先听理论,然后再听可能感觉就不样了。 【网友嘉宾:王 红】开场白:大家好,我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崔宪老师的研究生,我叫王红,很高兴就民族音乐的有关问题与您们交流。   【猫咪mm】呵呵,欢迎呀,你的研究方向是什么呢?   【网友嘉宾:王 红】您好!我的专业是传统音乐理论,现在正在做关于古代乐律方面的论文。 民族音乐的界定   【网络主持人:张青叶】首先,请两位老师给大家解释一下最基本的概念,什么是民族音乐?民族音乐都包含哪几部分?   【特邀嘉宾:崔 宪】就我们专业音乐工作者对民族音乐的定义,一般是指五个方面,就是我们一般说的五大类:民歌、戏曲、曲艺、器乐曲和一些歌舞音乐。这五大类的分法现在在我们的专业音乐院校都是这样来组织教学的。虽然这样的分法有一定的问题,但是它基本上反映了民族音乐,或者说传统音乐的基本状态。说起来也有意思,这五大类的分法是我们音乐研究所在60年代组织了全国的专业音乐工作者一个集体研究的成果,由我们所的老前辈郭乃安先生统稿,写成了《民族音乐概论》。现在这本书仍然是我们专业音乐院校和音乐师范院校的主要教材。所以说民族音乐我们一般是指由这五大类组成的中国传统音乐。   【“文化人”】咱们谈的民族音乐是汉族的音乐?还是更大范围内的音乐探讨?   【猫咪mm】应是整个中华民族吧。   【特邀嘉宾:崔 宪】我们谈的民族音乐当然不仅仅包括汉族,应该是更大范围内的探讨,也不应该是民间的、古老的,也包括我们近几十年来,甚至近几年来创作的新作品。当然这个栏目设定的民族音乐,可能更多的指传统音乐,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五大类音乐。那么五大类的音乐不仅仅是汉族,包括所有的少数民族,也就是说,这个民族音乐指的是中国56个民族的传统音乐。   【绝代大侠任鱼宇】我更喜欢少数民族的音乐,淳朴自然,发自肺腑。

【赵宗曦】民族音乐哪里还像什么民族的音乐?现在的民族音乐实在是很不纯净了!   【特邀嘉宾:崔 宪】如果说民族音乐不像民族音乐,可能这位网友有他自己特指的东西。我们不知道具体指什么,到底纯不纯净也就不好评价了。当然从“还像什么民族音乐”这个评价大概是指那些打着民族音乐旗号的不纯净的民族音乐,当然我们谈的西部民歌大赛的民歌,应该还是比较纯净,那么这些民歌代表的原始状态的所谓民族音乐应该说还是比较纯净的,问题是这些比较纯净的音乐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它在逐渐衰落有失传的可能。现在我们被称为民族音乐的那些音乐,在商业文化的作用下,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可能不纯净了。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的发展,我想历史的发展总是拖泥带水的,纯而又纯,净而又净的东西只能是一种理想,而不是现实。所以从政府从文化部门来说,发展纯净的民族音乐应该是工作的主要方向。那么专业音乐工作者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此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若干年之后,是不是还会有纯净的发展了的民族音乐我想应该是能够看到的事实。所以现在的所谓不纯净也就不足为怪了。   【“文化人”】就象文字的发展。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今天还用甲骨文来交流会是怎样的情形?   【猫咪mm】满地找蝌蚪。

 【倩倩0217】究竟我们通常所说的“民间音乐”所指的范围是什么?   【特邀嘉宾:崔 宪】“民间音乐”主要是与专业音乐相区分的音乐品种,也就是说,民间音乐的演唱者不是职业的音乐工作者,他们是在工作之余,或者在劳动之中演唱他们所需要的歌。那么这样的歌我们一般称为民间歌曲。所以它的范围是专业音乐之外的歌曲,加上器乐曲,加上歌舞音乐,所以统称民间音乐。   【倩倩0217】谢谢您崔老师。如果那样说的话,那么从历史上流传至今的一些曲牌等有些是经过职业艺人们的加工的,在今天看来它们是不是民间音乐呢?   【特邀嘉宾:崔 宪】什么叫职业艺人?如果在民间以职业的形式生存的艺人带有一定的专业性质,但是这些艺人跟戏曲科班的、艺术院校培养的还是不同,我们可以说它是准职业艺人。因此,虽然经过这些艺人加工的曲牌,仍然带着浓厚的民间色彩。当然,经过这些加工,或者再进一步进行更专业化的加工,那么可能慢慢的民间色彩就会越来越少。这时民间音乐也就归为更广义的民族音乐范畴当中了。   【探照灯】请问老师,您认为我国民族音乐最大亮点在哪?   【特邀嘉宾:王子初】民族音乐范围很广,它包含了我们民族音乐的历史、包含和各个地区的乐种,包含了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方面的遗产。我觉得目前来讲,因为我自己本人是搞音乐考古专业,20年来我们的一些重大的音乐考古方面的发现,彻底改写了我们的历史,让我们认识到我们中国民族音乐的在历史上曾经远远地走在世界的前面。从我搞学术的角度来看,音乐考古学这一门新的学科可能是在我们民族音乐方面是一个特别的亮点。另一方面,我们可能还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认识一下,在世界上民族音乐学这一门学科,它这几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它现在在理论方面已经有了很多的探索,不断地有所收获,有所创新。   【yq117】音乐可以说是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人们在现实日常生活中,只知道听音乐,也叫做欣赏音乐吧,但对音乐特别是民族音乐的价值和她的功能了解的却甚少,各位嘉宾能否介绍一下?   【特邀嘉宾:王子初】我刚才说的两句话,一个是我们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基础,为什么这么说?实际上维系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是它的文化,文化是什么?实际上包含了民族的历史,民族的习俗,民族的信仰等所有方面,当然也包含了它的音乐艺术。比如两个中国人无论是来自天南地北,如果我们都在北京纽约的街头见了面,我们就会有一种特别的亲热感,这就是文化在起作用。所以说,这个文化实际上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纽带,它是潜移默化的,虽然看不见,但是它实实在在在起作用。我们的人在一个民族中生活,时时刻刻在受着这个民族文化的熏陶,欣赏音乐实际上也是在受到民族文化熏陶的一种形式。因为音乐艺术它是一种比较直感的艺术,它不需要我们通过理性的思维去考虑,在潜移默化中间我们已经受了它的影响,我们已经在这一方面受了民族音乐文化的洗礼。我觉得对于普通的一位音乐爱好者来讲,就仅仅局限于欣赏音乐就足够了。从理性的了解或研究音乐的功能,这样艰涩的任务交给专家吧。   【yq117】王老师您客气了,这就是说我们的民族音乐和文化一样,都承传着祖先的基因,保持着我们民族的记忆,这就是我们民族音乐文化的渊源,民族音乐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神韵。 对音乐频道的期待   【网络主持人:张青叶】中央电视台3月底即将开播音乐频道,作为音乐方面的专业研究学者,你们希望看到什么样的音乐频道?   【特邀嘉宾:崔 宪】我们希望我们在书斋的研究成果,能够得到更多关心民族音乐建设的各方面的爱好者,或者文化建设的关心者来分享我们的成果。同时我们也应该走出书斋,面向社会,面向更多的音乐爱好者,来共同关心我们愿意关心的话题。通过音乐频道这个当今社会最有价值的,也最有前景的互联网络,让我们真正能做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能够在一个无限的空间当中实现一个非常具体的,非常直接的,也非常温馨的对话。我们专业音乐工作者也可以通过这个窗口了解关心这个事业的网友,他们所想,他们所需,以及他们所求,使我们的研究工作一方面做音乐理论的基础建设。另一方面也把它尽快的变成有效的社会资源,实现社会的共享。   如果从频道的建设来说,我们很希望能看到精品节目。就民族音乐这个范围来说,它的精品节目就是我们看了这个节目以后,我们能够相信,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当中音乐这一块最好的东西,也是让人最愿意看的东西。当然好的东西不一定是最愿意看的东西,因为每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他的爱好取向是不一样的。但是既是精品,就可以说,你可以不喜欢,但是你应该相信。当你在传统文化的修养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一定有认同。因此,对这些精品节目,也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作为国家电视台,应该组织力量,组织全社会的资源,包括人的资源、物的资源,以及民族音乐民众的资源,共同来完成这样精品节目的频道。   【绝代大侠任鱼宇】对,要用好的音乐引领大众。   【特邀嘉宾:王子初】总的来讲,我觉得开播音乐频道是我们音乐界的一件大事情,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而且是一个重要的门类,音乐艺术在我们的中央电视台有了专门的频道,说明音乐艺术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对这个频道我觉得有一句话,叫做“雅俗共赏”,这可能是一个比较高的标准,我的意思是一方面我们要有照顾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比如说在年龄方面,有年轻人、老年人、儿童的;在音乐的品位方面,有比较高雅的、专业的,也有比较普及的、比较浅显容易上口的。在一定的范围里,也有一些比较理性的作品,介绍一些有关历史方面的知识,有关民族音乐学的一些理论。在这方面我可以提点建议,比如说,我们近年在理论方面取得的一些成果,能否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创造出一些比较生动的作品介绍给大家,让大家既能得到感官的愉悦,又能得到理论上的提高。比如可以比较系统地来介绍一下中国各个民族的音乐风情,历史上出现的各种音乐文化现象,中国的琳琅满目的乐器,还有像我所从事的这个职业,音乐考古方面,比如说音乐文物的精品鉴赏,重大考古发现的介绍等等。我想,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刚才讲得深入浅出,能够做得比较生动,能够为这个音乐频道增色。   【网友嘉宾:王 红】我觉得作为一个窗口,它应该客观地反映民族音乐的文化与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但是作为大众媒体,要考虑各个年龄群体的欣赏需要,就要雅俗共赏。我觉得,如果具体的讲,做一些民族乐器展,象曾侯乙编钟展;民间采风反映各个民族的音乐;民族音乐专题讲座或比赛;各种民族器乐、声乐大赛等等都比较好.

 【猫咪mm】很好奇,请教各位嘉宾的看法:开办音乐频道有什么意义呢?面对众多的电视频道,新频道是资源开发还是会成为一种资源浪费?   【“文化人”】引领音乐文化,赚取商业利润。   【猫咪mm】好直白啊。   【“文化人”】传播文化与占领市场同样重要呀。   【高粱49】我觉是一种资源的开发,发挥电视传媒优势,在音乐这一大众艺术的普及与教育上发挥作用。   【特邀嘉宾:崔 宪】我觉得这个音乐频道跟一般意义的频道不一样,现在这里有一个主持人或者嘉宾和网友的一个互动,通过这个互动我们这个频道的内容可以在网络的前提下,使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能够有一种相互交流地进行。这是跟一般的被动地接受电视频道节目的不同之处。从这一个不同之处我们很难预想,将来这是不是一种新的节目模式。而通过互联网不断的发展,这一模式很可能会形成一种新的网络互动交流形式。因此,说它是资源的浪费,不如说很可能是一种新的资源的开发。比如说,将来能进一步的发展面对面的可视网络技术的成熟,它的互动作用会使频道的节目更生动,内容更丰富,很可能会比被动的接受节目更有魅力。   【无名剑9】可悲的是民族音乐和严肃音乐最后一块阵地-央视也最终向市场和物质利益所折腰,看看现在的同一首歌、中国音乐电视,民歌、美声的有几首,大陆原创的流行歌又占多少,打开电视就是港台歌星晃来晃去,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一代一代青少年在他们接受能力最强的时候记住的这些东西会成为他们永久的记忆,民族音乐和所谓严肃音乐的市场怎么会形成能?中央电视台做为国家媒体理应肩负起历史责任来,这是对国家、对后代、也是对自己的孩子负责,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应当成为肤浅、浮燥、急功近利的民族!   【绝代大侠任鱼宇】支持,我觉得央视的音乐频道是最好的,少有恶俗的倾向,不象地方台那么浮躁。   【“文化人”】央视应该承担起责任。但是,不能因为电视的覆盖面大影响力广而对电视太多苛求。学校、研究机构、社会团体、社区、政府都有责任。电视本来就是一个大众娱乐性的媒体。   【特邀嘉宾:崔 宪】这个话题是非常严肃的一个话题,这个话题谈起来也太沉重了。但是电视作为大众媒体,它的受众是以最广泛的接受群体为对象,因而带有比较强的经济色彩,这是可能的。当然作为历史责任来说,电视媒体当然对年轻人,特别是孩子有一定的责任,但是这个责任恐怕应该是在丰富电视节目,提高电视节目的艺术水平上,以及配合其他方面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来综合实现的目的。仅仅靠电视台就能达到对下一代的教育恐怕是不够的,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文化导向这也都是需要一个系统工程来完成的。当一个国家从经济落后状态向前发展,而在这个发展过程当中,商业色彩恐怕是难以避免的,但是作为文化的建设,恐怕需要国家更多的投入,需要财团的资助,也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所以我想当经济有一定的积累,教育有一定的完善,国家理应有更多的投入,来关心孩子在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时,也接受,或者享受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优秀的传统音乐。所以我想现在的浮躁、急功尽利应该是暂时的。   【高粱49】用优秀的音乐作品,培养观众健康、高雅的兴趣,而不是引导大众的兴趣低俗化。 媒体如何推动民族音乐的传承   【网络主持人:张青叶】中央电视台曾经举办了西部民歌大赛等一些推动民族音乐继承和发扬的活动,你们认为,电视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推动民族音乐的传承?   【特邀嘉宾:崔 宪】西部民歌大赛对于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或者准确地说,让我们的普通听众了解我们的西部民歌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的。可以说,100个策划人可能有100种策划方案,那么100个方案当中恐怕会有完全不同于西部民歌大赛这样的节目,那么我们可以说,民歌大赛是方法之一,也是节目风格之一,在这个基础上,它本身的延伸就可能产生民歌的擂台赛,擂台形式在这次大赛当中也是一个辅助形式,将来可以把辅助形式作为一个主要形式来操作,应该说也是一个比较生动的方式。再比如说民间器乐的演奏大赛,也可以是民歌大赛这种形式的另一种完全不同内容的形式。   【小蜜蜂妹妹 *】民歌属于民族音乐吧?两位老师对前两天举办的“民歌大赛”有何看法?您二位认为电视媒体举办这样的活动对民族音乐发展有没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特邀嘉宾:崔 宪】民歌大赛在今天举办跟20年前的举办,给人的感受和它产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这20年经过了台湾校园歌曲、港台的流行音乐,也经过了我们自己流行音乐当中的西北风、摇滚乐,当经过了这几个阶段,再听流行歌曲总觉得它创新的感觉没有刚开始听的时候那么突出了。在这个时候再听听我们古老的原始的民歌,或许会感叹民歌当中怎么还有这么好的歌,还有这么好的歌手,还有这么好的嗓音,以及这么美的艺术享受。当然我们不能说每一首民歌都有这样的东西,但是这次民歌大赛听到优秀的作品,如果你能听进去的话,应该有新的感受。所以这里面给了我们一个信号,就是我们的民族音乐,当我们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时候,会被我们广大听众注意的。当然,能够成为我们生活的当中一部分,恐怕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不仅仅是一个民歌大赛能解决的问题。因此说,这个推动作用应该是积极的,也是有效的。所以民歌大赛这个时候主办也是适宜的,我想可能在这个积极意义的鼓舞下,还会有类似这样的活动,或者发展成更丰富多彩的节目。   【网络主持人:张青叶】电视节目中对中国民族乐器的专题介绍较少,请两位专家谈谈,你们认为,电视媒体应该如何向热爱中国民族音乐的观众以及学习中国民族乐器的人来介绍民族乐器的发展历史呢?   【特邀嘉宾:崔 宪】民族乐器这个专题要认真做是有很多内容可以做的,因为民族乐器它本身在历史上有它不同的内容。也就是说有不同的乐器,即不同的乐器组合。这些都和它特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比如说,以曾侯乙编钟为代表的钟磬乐队,它就是战国初期王侯宫廷的乐队组合,从这个乐队的组合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音乐文化包含了浓厚的等级制度色彩,因为当时的乐队除了这种乐器组合外,还有卿大夫的乐器、老百姓的乐器,按当时的话就是说,王侯的音乐是钟鼓之乐,卿大夫的音乐是琴瑟之乐,老百姓的音乐是瓴缶之乐,那么曾侯乙编钟这个音乐组合就是钟鼓之乐的代表。所以按民族乐器来做节目,结合它的文化背景,结合它的音乐内涵是可以做出很有意思的节目来的。那么这些节目对学习民族乐器的人应该是有帮助的,但是为了考绩,为了通过学民族音乐达到某种功利性的目的,对他们来讲,这样的节目或许是对牛弹琴。

 【网络主持人:张青叶】当全国少数民族声乐大赛在南宁举行时,美国老牌乐队组合“空气补给”(Air Supply)成员在南宁听了三天的民歌,看得出民族音乐元素越来越被流行歌手所重视,正如有歌手所说“尊重原创风格的改变,附以当今年轻人所接受的音乐形式,不仅能让更多人重新认识并喜爱古老民歌,也使传统民歌古老生命力的一种延续。”,两位老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特邀嘉宾:王子初】我完全同意这个观点。   【网友嘉宾:王 红】我觉得,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只有扎根于民族的土壤才能真正的开出鲜艳的花朵。为什么小泽征尔先生在听《二泉映月》会流眼泪,是因为民族音乐的魅力。为什么谭顿、陈其钢等大作曲家在走向世界后,仍然重视民间音乐?这都是值得思考的。所以,在流行音乐中运用古老民歌的元素,是民歌传播的另一途径,我认为是非常好的。   【特邀嘉宾:崔 宪】喜爱古老的民歌在任何一个国家的流行歌曲歌手当中可能都是一个正常的现象,比如说,爵士乐也好,布鲁斯也好,都是美国的古老音乐之一,我们听起来是新奇的,洋味十足的,或者是有现代气息的,实际上这些音乐也都使他们古老的一些民歌结合现在城市文化的氛围产生了新的生命力。很遗憾,在我家乡组织的民歌节没有机会去听,美国的“空气补给”乐队也没有接触过,但是我想,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古老民歌,都会有它独特的魅力。任何喜欢音乐的人可能都会喜欢不同风格的古老民歌,那么“空气补给”乐队成员喜欢它也不足为怪了。实际上古老民歌的生命力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中形成不同的存在方式,一直延续,这应当是各个国家的民族音乐文化一种正常的发展结果。所以在流行音乐当中,应用古老民歌为素材,让更多的人接受它也就不足为怪了。广西号称“歌海”,除了民歌节本身的民歌外,通过流行音乐的方式使“歌海”的浪花洒向世界,我想这也正是民族音乐的发展方式之一。   【倩倩0217】可是民间音乐之所以有这么深厚的底蕴由他生存的民间这个“土壤”是分不开的,如你刚才所说馆藏可以将民间音乐保存,但是它能给音乐以继续发展的动力吗?   【网友嘉宾:王 红】我觉得你说的非常好,馆藏确实只是一种保留的手段。真正的发展需要动力与土壤,单单依靠馆藏是不行的。   【绝代大侠任鱼宇】我现在更喜欢古筝曲。   【yq117】《二泉映月》、《梁祝》、《春江化月夜》等可以说是我们民族音乐的经典了,可以说把音乐给感情化、性格化了,具有很强的民族风格,震撼人的心灵。   【猫咪mm】问一个很严肃的问题:目前文化节目很难作,音乐也属于文化节目,将来的音乐频道如何不被收视率所困扰呢?是否有可能出现那种为了收视率背离了初衷,把引导大众变成了顺从市场?   【网友嘉宾:王 红】这种担心是有必要的,但是我觉得如果节目做好了,能满足大众的需要,传播音乐文化与收视率是不矛盾的,关键是如何来做,相信作为窗口的央视会解决好这一问题的。   【猫咪mm】希望是这样哦,看目前许多文化节目的窘境,的确有些担心呢。   【网友嘉宾:王 红】相信只要大家多提宝贵意建,央视多做调查多听取各方意见,节目就会做好的。   【绝代大侠任鱼宇】我喜欢《音乐入门》。   【木末芙蓉】最民族的也就是最特色的。   【网友嘉宾:王 红】我同意。

 
发表于 2004-10-11 23: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民族音乐的历史与发展   【等待戈多!】《电视批判》栏目与央视结合的很密切啊,民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和渊源,但是我们对此知之甚少,请问两位老师,要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历史应该从哪里入手?   【特邀嘉宾:王子初】我觉得首先应该学习一些有关我们已有的音乐史的著作,现在比较全面、比较重要的一部著作可能就是杨荫浏先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那么杨先生的著作是一部比较全面的著作,从现在来讲虽说我们现在有很多这方面的书,有关音乐史的专门著作已经有很多了。但是基本上这些著作虽然他们在各个方面有一定的特点,在写作上有注重点,但是本身音乐史的研究方面来讲,基本上还没有超出杨先生的大范围。杨先生的书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到现在经过了20多年,音乐史学在学术上也已经有了比较大的进展。特别是中国音乐考古学这一门学科取得的成果比较大。其中,像曾侯乙墓的发现,和舞阳骨笛的出土,使我们对中国音乐历史的悠久性以及它发展的高度,需要我们重新来认识。比如说我们曾经以为先秦只有五声音阶,这种观念我们曾经持久了很长一段时间,那么曾侯乙墓出现以后,我们才发现原来我们祖先的这个音乐水平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得多、发达得多。从曾侯乙墓编钟以及钟上的铭文反映出来的内容看,中国在2000多年以前,不仅有五声音阶,而且是七声齐全,12律齐全,还可以旋宫转调,这样把整个先秦的音乐历史完全改写。   所以,我认为要了解中国的民族音乐的历史,还要了解一些有关我们最新的一些考古发现。最近,在重庆发现了14万年以前的石哨,虽然有关这个考古发现还正在研究中间,有可能我们的历史还进一步要往前推,从新石器时代要进入旧石器时代的领域。总而言之,要了解我们民族音乐的历史悠久性,我觉得一方面要看一些刚才提到的音乐史的专门著作,另一方面了解一下我们目前的有关音乐方面的一些新的考古发现。不知道这么说能否回答你的问题。

 【网络主持人:张青叶】我国古老的民族音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沉淀,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中国民族音乐语言能够最为准确的反映中国人的思维状态,那么在当代,民族音乐是否需要变革?为什么?   【特邀嘉宾:崔 宪】这个问题我从民族音乐的历史生态环境来理解,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听到的传统音乐是农业社会的产物,这些东西一部分能够适应现代城市文化的需要,但相当的一部分在现代城市文化背景当中,有它不相适应不相协调的方面。因此,变革是需要的,但是如何变,不是一句简单的话,或许在艺术上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发展的前提,那么变成什么样,结论应当由历史去做。我们可以想象,能准确的反映中国人历史的思维历史的精神面貌,有的也能反映今天的思维和精神面貌,更能反映今天或将来的精神面貌的音乐作品,我想应该在无数的变革当中留下真正的优秀作品,那么这些作品或许可以成为将来民族音乐的代表。   【特邀嘉宾:王子初】我认为民族音乐是否需要变革,答案是肯定的,实际上这也是艺术发展的一种必然规律,历史上音乐艺术也是在不断地变革中间发展到今天,换句话说我们今天的民族音乐就是这么变革发展来的。前面提到的一个例子,中国的民族乐器琵琶就是由一个完完全全的外国乐器最后转到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民族乐器的代表,这就是发展变革的结果。我们想社会在不断地进步,科学技术在不断地提高,艺术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必然的也要跟着时代同步的前进,否则它将被淘汰。在中国以农业为基础的古代社会里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对时间没有那么严格的概念,他们的节奏也没有像现代社会那么明快。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在昆曲、在京剧里面,这种悠长、闲散的节奏很容易体现出来。在今天,出现了很多的新的艺术形式和传播的媒体,电影、电视几乎无所不在,它可以深入到许许多多的城镇和乡村,它们集多种艺术手段于一体,视觉的、听觉的、文学的、美术的、音乐的、戏剧的等等,它对人的强烈的感染力都远远地超过了我们传统的艺术形式。可以想象,这些艺术形式怎么可能不受到现代这些艺术手段的冲击?这既是历史的现象,也反映了一种历史的规律。   传统艺术要生存、要发展,就要变,就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当然,这是从规律上来谈这个问题。我们如何保护、抢救我们这些民族遗产中间的优秀成份?这是另一个问题。这方面我并不反对采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可以有封闭式的保护、博物馆式的保护,也可以有创新的保护,改革和发展的保护。   【猫咪mm】中国民族音乐的在历史上曾经远远地走在世界的前面,那如今又是一个什么地位呢?   【绝代大侠任鱼宇】礼乐,乐排第2。   【特邀嘉宾:王子初】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我觉得在我所研究的这个专业方面来说,也就是音乐考古学这一门学科,仍然是走在世界的前面。我这么说并不是夜郎自大,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依据。我记得在1997年,曾经在德国参加了国际的音乐考古学会,在这个会上我代表中国带去了我们研究所编的一部大型的著作,叫“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并且我们还带去了有关曾侯乙编钟里面一张CDROM,成了在这一次国际性的会议上最引人注目的成果。这个成果它不仅仅体现在学术方面,同时在科技方面,也受到了与会40多个国家代表的赞誉。所以,我觉得至少在这个方面我们还是值得自豪的。在其他方面,可能我了解的不多,但是我觉得我们的很多近几年创作的音乐,包括我们的一些艺术家在国际上,比如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里面,我们的很多传统音乐和创作的一些新的音乐作品,还是受到了世界的关注和赞誉。由于我们是一个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的国家,经济的滞后带来了文化的弱势,这是一种文化的规律,欧美、港台经济上比我们发展的早,那么很自然地他们音乐方面的潮流出现了一种强势的现象,尤其在一段时间里面在年轻人中间变成了一种追求的时尚。   但是随着我们这几年的改革开放取得的较大成效,经济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觉得我们民族的音乐传统在逐步的复苏和不断地收复我们失去的舞台领地。   【探照灯】音乐考古一定令中国人兴奋起来,让国人找到自尊和荣耀。   【网络主持人:张青叶】中国民族音乐存在了数千年,随着历史的变迁以及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意识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民族音乐也随着变化和发展,而且一直都在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也用音乐这个特殊的方式记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文背景。请两位专家举例谈谈民族音乐的发展变迁。   【特邀嘉宾:王子初】其实中国的民族音乐,它是在不断地继承优秀的传统,又不断地吸取优秀的外来因素发展而来的。如果说我们把中国的传统音乐看成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式,那么我们就没有真正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这里有一个很生动的例子:在我们中国民族音乐里面,琵琶可以说是典型的民族器乐的一个代表,但是如果我们看一下,这种乐器的发展过程,我们会感到非常的惊讶,历史知识告诉我们,琵琶是一种完完全全的外来乐器。它大约在东汉时期传到中国,它的发源地是在西亚的两河流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这种乐器传到中国以后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喜爱,到了唐朝已经出现了很多的这方面的演奏名家,比如说康昆仑、段善本等人,唐诗中也多有描写琵琶艺术的篇章。当时还有一个人,叫裴神符,他创用了琵琶的指弹方法,从此以后这一种方法成为琵琶演奏的主流,经过1000多年的漫长岁月流传到今天,我们今天的琵琶都是用指弹的方法来演奏的,而当初琵琶传到中国的时候是用拨子来弹奏的。琵琶传到中国以后,不仅是演奏的技巧发生了变化,其实整个琵琶的音乐都完全中国化了,像历史上记载的一些琵琶曲——《十面埋伏》、《海青拿天鹅》等从内容到它的音乐特色,也已经完全的中国化了。也就是说一种地地道道的外来乐器,在中国逐步地演化为中国民族乐器的代表。今天我们再回过去看琵琶的发源地,由琵琶这一类乐器派生出来的现代的其他乐器上,丝毫找不到中国琵琶的踪迹。所以,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不断地发展而来,还将继续的发展下去。这实际上是一切艺术的历史演变的过程。 民族音乐的历史与发展   【等待戈多!】《电视批判》栏目与央视结合的很密切啊,民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和渊源,但是我们对此知之甚少,请问两位老师,要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历史应该从哪里入手?   【高粱49】是啊,对民族音乐是怎样定义的?有一个什么样的范围?   【特邀嘉宾:王子初】我觉得首先应该学习一些有关我们已有的音乐史的著作,现在比较全面、比较重要的一部著作可能就是杨荫浏先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那么杨先生的著作是一部比较全面的著作,从现在来讲虽说我们现在有很多这方面的书,有关音乐史的专门著作已经有很多了。但是基本上这些著作虽然他们在各个方面有一定的特点,在写作上有注重点,但是本身音乐史的研究方面来讲,基本上还没有超出杨先生的大范围。杨先生的书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到现在经过了20多年,音乐史学在学术上也已经有了比较大的进展。特别是中国音乐考古学这一门学科取得的成果比较大。其中,像曾侯乙墓的发现,和舞阳骨笛的出土,使我们对中国音乐历史的悠久性以及它发展的高度,需要我们重新来认识。比如说我们曾经以为先秦只有五声音阶,这种观念我们曾经持久了很长一段时间,那么曾侯乙墓出现以后,我们才发现原来我们祖先的这个音乐水平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得多、发达得多。从曾侯乙墓编钟以及钟上的铭文反映出来的内容看,中国在2000多年以前,不仅有五声音阶,而且是七声齐全,12律齐全,还可以旋宫转调,这样把整个先秦的音乐历史完全改写。   所以,我认为要了解中国的民族音乐的历史,还要了解一些有关我们最新的一些考古发现。最近,在重庆发现了14万年以前的石哨,虽然有关这个考古发现还正在研究中间,有可能我们的历史还进一步要往前推,从新石器时代要进入旧石器时代的领域。总而言之,要了解我们民族音乐的历史悠久性,我觉得一方面要看一些刚才提到的音乐史的专门著作,另一方面了解一下我们目前的有关音乐方面的一些新的考古发现。不知道这么说能否回答你的问题。

 【网络主持人:张青叶】我国古老的民族音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沉淀,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中国民族音乐语言能够最为准确的反映中国人的思维状态,那么在当代,民族音乐是否需要变革?为什么?   【特邀嘉宾:崔 宪】这个问题我从民族音乐的历史生态环境来理解,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听到的传统音乐是农业社会的产物,这些东西一部分能够适应现代城市文化的需要,但相当的一部分在现代城市文化背景当中,有它不相适应不相协调的方面。因此,变革是需要的,但是如何变,不是一句简单的话,或许在艺术上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发展的前提,那么变成什么样,结论应当由历史去做。我们可以想象,能准确的反映中国人历史的思维历史的精神面貌,有的也能反映今天的思维和精神面貌,更能反映今天或将来的精神面貌的音乐作品,我想应该在无数的变革当中留下真正的优秀作品,那么这些作品或许可以成为将来民族音乐的代表。   【特邀嘉宾:王子初】我认为民族音乐是否需要变革,答案是肯定的,实际上这也是艺术发展的一种必然规律,历史上音乐艺术也是在不断地变革中间发展到今天,换句话说我们今天的民族音乐就是这么变革发展来的。前面提到的一个例子,中国的民族乐器琵琶就是由一个完完全全的外国乐器最后转到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民族乐器的代表,这就是发展变革的结果。我们想社会在不断地进步,科学技术在不断地提高,艺术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必然的也要跟着时代同步的前进,否则它将被淘汰。在中国以农业为基础的古代社会里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对时间没有那么严格的概念,他们的节奏也没有像现代社会那么明快。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在昆曲、在京剧里面,这种悠长、闲散的节奏很容易体现出来。在今天,出现了很多的新的艺术形式和传播的媒体,电影、电视几乎无所不在,它可以深入到许许多多的城镇和乡村,它们集多种艺术手段于一体,视觉的、听觉的、文学的、美术的、音乐的、戏剧的等等,它对人的强烈的感染力都远远地超过了我们传统的艺术形式。可以想象,这些艺术形式怎么可能不受到现代这些艺术手段的冲击?这既是历史的现象,也反映了一种历史的规律。   传统艺术要生存、要发展,就要变,就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当然,这是从规律上来谈这个问题。我们如何保护、抢救我们这些民族遗产中间的优秀成份?这是另一个问题。这方面我并不反对采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可以有封闭式的保护、博物馆式的保护,也可以有创新的保护,改革和发展的保护。   【猫咪mm】中国民族音乐的在历史上曾经远远地走在世界的前面,那如今又是一个什么地位呢?   【绝代大侠任鱼宇】礼乐,乐排第2。   【特邀嘉宾:王子初】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我觉得在我所研究的这个专业方面来说,也就是音乐考古学这一门学科,仍然是走在世界的前面。我这么说并不是夜郎自大,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依据。我记得在1997年,曾经在德国参加了国际的音乐考古学会,在这个会上我代表中国带去了我们研究所编的一部大型的著作,叫“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并且我们还带去了有关曾侯乙编钟里面一张CDROM,成了在这一次国际性的会议上最引人注目的成果。这个成果它不仅仅体现在学术方面,同时在科技方面,也受到了与会40多个国家代表的赞誉。所以,我觉得至少在这个方面我们还是值得自豪的。在其他方面,可能我了解的不多,但是我觉得我们的很多近几年创作的音乐,包括我们的一些艺术家在国际上,比如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里面,我们的很多传统音乐和创作的一些新的音乐作品,还是受到了世界的关注和赞誉。由于我们是一个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的国家,经济的滞后带来了文化的弱势,这是一种文化的规律,欧美、港台经济上比我们发展的早,那么很自然地他们音乐方面的潮流出现了一种强势的现象,尤其在一段时间里面在年轻人中间变成了一种追求的时尚。   但是随着我们这几年的改革开放取得的较大成效,经济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觉得我们民族的音乐传统在逐步的复苏和不断地收复我们失去的舞台领地。   【探照灯】音乐考古一定令中国人兴奋起来,让国人找到自尊和荣耀。   【网络主持人:张青叶】中国民族音乐存在了数千年,随着历史的变迁以及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意识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民族音乐也随着变化和发展,而且一直都在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也用音乐这个特殊的方式记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文背景。请两位专家举例谈谈民族音乐的发展变迁。   【特邀嘉宾:王子初】其实中国的民族音乐,它是在不断地继承优秀的传统,又不断地吸取优秀的外来因素发展而来的。如果说我们把中国的传统音乐看成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式,那么我们就没有真正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这里有一个很生动的例子:在我们中国民族音乐里面,琵琶可以说是典型的民族器乐的一个代表,但是如果我们看一下,这种乐器的发展过程,我们会感到非常的惊讶,历史知识告诉我们,琵琶是一种完完全全的外来乐器。它大约在东汉时期传到中国,它的发源地是在西亚的两河流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这种乐器传到中国以后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喜爱,到了唐朝已经出现了很多的这方面的演奏名家,比如说康昆仑、段善本等人,唐诗中也多有描写琵琶艺术的篇章。当时还有一个人,叫裴神符,他创用了琵琶的指弹方法,从此以后这一种方法成为琵琶演奏的主流,经过1000多年的漫长岁月流传到今天,我们今天的琵琶都是用指弹的方法来演奏的,而当初琵琶传到中国的时候是用拨子来弹奏的。琵琶传到中国以后,不仅是演奏的技巧发生了变化,其实整个琵琶的音乐都完全中国化了,像历史上记载的一些琵琶曲——《十面埋伏》、《海青拿天鹅》等从内容到它的音乐特色,也已经完全的中国化了。也就是说一种地地道道的外来乐器,在中国逐步地演化为中国民族乐器的代表。今天我们再回过去看琵琶的发源地,由琵琶这一类乐器派生出来的现代的其他乐器上,丝毫找不到中国琵琶的踪迹。所以,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不断地发展而来,还将继续的发展下去。这实际上是一切艺术的历史演变的过程。 民族音乐的历史与发展   【等待戈多!】《电视批判》栏目与央视结合的很密切啊,民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和渊源,但是我们对此知之甚少,请问两位老师,要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历史应该从哪里入手?   【高粱49】是啊,对民族音乐是怎样定义的?有一个什么样的范围?   【特邀嘉宾:王子初】我觉得首先应该学习一些有关我们已有的音乐史的著作,现在比较全面、比较重要的一部著作可能就是杨荫浏先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那么杨先生的著作是一部比较全面的著作,从现在来讲虽说我们现在有很多这方面的书,有关音乐史的专门著作已经有很多了。但是基本上这些著作虽然他们在各个方面有一定的特点,在写作上有注重点,但是本身音乐史的研究方面来讲,基本上还没有超出杨先生的大范围。杨先生的书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到现在经过了20多年,音乐史学在学术上也已经有了比较大的进展。特别是中国音乐考古学这一门学科取得的成果比较大。其中,像曾侯乙墓的发现,和舞阳骨笛的出土,使我们对中国音乐历史的悠久性以及它发展的高度,需要我们重新来认识。比如说我们曾经以为先秦只有五声音阶,这种观念我们曾经持久了很长一段时间,那么曾侯乙墓出现以后,我们才发现原来我们祖先的这个音乐水平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得多、发达得多。从曾侯乙墓编钟以及钟上的铭文反映出来的内容看,中国在2000多年以前,不仅有五声音阶,而且是七声齐全,12律齐全,还可以旋宫转调,这样把整个先秦的音乐历史完全改写。   所以,我认为要了解中国的民族音乐的历史,还要了解一些有关我们最新的一些考古发现。最近,在重庆发现了14万年以前的石哨,虽然有关这个考古发现还正在研究中间,有可能我们的历史还进一步要往前推,从新石器时代要进入旧石器时代的领域。总而言之,要了解我们民族音乐的历史悠久性,我觉得一方面要看一些刚才提到的音乐史的专门著作,另一方面了解一下我们目前的有关音乐方面的一些新的考古发现。不知道这么说能否回答你的问题。   【网络主持人:张青叶】我国古老的民族音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沉淀,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中国民族音乐语言能够最为准确的反映中国人的思维状态,那么在当代,民族音乐是否需要变革?为什么?   【特邀嘉宾:崔 宪】这个问题我从民族音乐的历史生态环境来理解,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听到的传统音乐是农业社会的产物,这些东西一部分能够适应现代城市文化的需要,但相当的一部分在现代城市文化背景当中,有它不相适应不相协调的方面。因此,变革是需要的,但是如何变,不是一句简单的话,或许在艺术上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发展的前提,那么变成什么样,结论应当由历史去做。我们可以想象,能准确的反映中国人历史的思维历史的精神面貌,有的也能反映今天的思维和精神面貌,更能反映今天或将来的精神面貌的音乐作品,我想应该在无数的变革当中留下真正的优秀作品,那么这些作品或许可以成为将来民族音乐的代表。   【特邀嘉宾:王子初】我认为民族音乐是否需要变革,答案是肯定的,实际上这也是艺术发展的一种必然规律,历史上音乐艺术也是在不断地变革中间发展到今天,换句话说我们今天的民族音乐就是这么变革发展来的。前面提到的一个例子,中国的民族乐器琵琶就是由一个完完全全的外国乐器最后转到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民族乐器的代表,这就是发展变革的结果。我们想社会在不断地进步,科学技术在不断地提高,艺术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必然的也要跟着时代同步的前进,否则它将被淘汰。在中国以农业为基础的古代社会里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对时间没有那么严格的概念,他们的节奏也没有像现代社会那么明快。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在昆曲、在京剧里面,这种悠长、闲散的节奏很容易体现出来。在今天,出现了很多的新的艺术形式和传播的媒体,电影、电视几乎无所不在,它可以深入到许许多多的城镇和乡村,它们集多种艺术手段于一体,视觉的、听觉的、文学的、美术的、音乐的、戏剧的等等,它对人的强烈的感染力都远远地超过了我们传统的艺术形式。可以想象,这些艺术形式怎么可能不受到现代这些艺术手段的冲击?这既是历史的现象,也反映了一种历史的规律。   传统艺术要生存、要发展,就要变,就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当然,这是从规律上来谈这个问题。我们如何保护、抢救我们这些民族遗产中间的优秀成份?这是另一个问题。这方面我并不反对采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可以有封闭式的保护、博物馆式的保护,也可以有创新的保护,改革和发展的保护。   【猫咪mm】中国民族音乐的在历史上曾经远远地走在世界的前面,那如今又是一个什么地位呢?   【绝代大侠任鱼宇】礼乐,乐排第2。   【特邀嘉宾:王子初】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我觉得在我所研究的这个专业方面来说,也就是音乐考古学这一门学科,仍然是走在世界的前面。我这么说并不是夜郎自大,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依据。我记得在1997年,曾经在德国参加了国际的音乐考古学会,在这个会上我代表中国带去了我们研究所编的一部大型的著作,叫“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并且我们还带去了有关曾侯乙编钟里面一张CDROM,成了在这一次国际性的会议上最引人注目的成果。这个成果它不仅仅体现在学术方面,同时在科技方面,也受到了与会40多个国家代表的赞誉。所以,我觉得至少在这个方面我们还是值得自豪的。在其他方面,可能我了解的不多,但是我觉得我们的很多近几年创作的音乐,包括我们的一些艺术家在国际上,比如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里面,我们的很多传统音乐和创作的一些新的音乐作品,还是受到了世界的关注和赞誉。由于我们是一个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的国家,经济的滞后带来了文化的弱势,这是一种文化的规律,欧美、港台经济上比我们发展的早,那么很自然地他们音乐方面的潮流出现了一种强势的现象,尤其在一段时间里面在年轻人中间变成了一种追求的时尚。   但是随着我们这几年的改革开放取得的较大成效,经济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觉得我们民族的音乐传统在逐步的复苏和不断地收复我们失去的舞台领地。   【探照灯】音乐考古一定令中国人兴奋起来,让国人找到自尊和荣耀。   【网络主持人:张青叶】中国民族音乐存在了数千年,随着历史的变迁以及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意识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民族音乐也随着变化和发展,而且一直都在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也用音乐这个特殊的方式记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文背景。请两位专家举例谈谈民族音乐的发展变迁。   【特邀嘉宾:王子初】其实中国的民族音乐,它是在不断地继承优秀的传统,又不断地吸取优秀的外来因素发展而来的。如果说我们把中国的传统音乐看成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式,那么我们就没有真正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这里有一个很生动的例子:在我们中国民族音乐里面,琵琶可以说是典型的民族器乐的一个代表,但是如果我们看一下,这种乐器的发展过程,我们会感到非常的惊讶,历史知识告诉我们,琵琶是一种完完全全的外来乐器。它大约在东汉时期传到中国,它的发源地是在西亚的两河流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这种乐器传到中国以后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喜爱,到了唐朝已经出现了很多的这方面的演奏名家,比如说康昆仑、段善本等人,唐诗中也多有描写琵琶艺术的篇章。当时还有一个人,叫裴神符,他创用了琵琶的指弹方法,从此以后这一种方法成为琵琶演奏的主流,经过1000多年的漫长岁月流传到今天,我们今天的琵琶都是用指弹的方法来演奏的,而当初琵琶传到中国的时候是用拨子来弹奏的。琵琶传到中国以后,不仅是演奏的技巧发生了变化,其实整个琵琶的音乐都完全中国化了,像历史上记载的一些琵琶曲——《十面埋伏》、《海青拿天鹅》等从内容到它的音乐特色,也已经完全的中国化了。也就是说一种地地道道的外来乐器,在中国逐步地演化为中国民族乐器的代表。今天我们再回过去看琵琶的发源地,由琵琶这一类乐器派生出来的现代的其他乐器上,丝毫找不到中国琵琶的踪迹。所以,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不断地发展而来,还将继续的发展下去。这实际上是一切艺术的历史演变的过程。 对民族音乐的保护   【绝代大侠任鱼宇】王老师,您对民歌新唱有什么看法?我觉得变了味,失去了水土的味道。喝着泉水时听的音乐应该与喝着纯净水时听的民族音乐不一样吧。其实,水土已经失去原味。   【网友嘉宾:王 红】您好!就民歌的新唱问题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中国民族音乐有自己的特点,假如改编的好,就不会变味。所以说,艺术是发展的,我们不反对民歌的新唱,但问题是如何来唱?   【特邀嘉宾:王子初】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从这个方面来理解,我们现在民歌新唱方面,我觉得这个形势本身没有什么问题,我们的民族音乐需要在新的形势下需要有一种新的面貌,这也是民族音乐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间,有的是继承了优秀的东西,吸收了新的内容和形式,创造出了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我想这些东西能够得到大众的认可。也有一些可能在创新跟继承方面都做得不是太成功,出现了一些失败的或者不那么成功的一些作品,这样他得不到群众的认可,这都是在我们前进过程中间,在我们民族音乐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现象,也必然是要遇到的现象。我想群众应该是一个最权威的评判者,我们一些专业的音乐工作者,应该在这里面一方面要做到很好的继承,同时要做到创新,毛泽东曾经提到推陈出新这一句话,我觉得他这一句话还是讲很确切,推陈实际上是继承,出新就是要有创新。但是,出新不等于出奇也不等于出怪,出新、出怪都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这都应该是属于失败的作品。希望我们的专业工作者能够多创作一些成功的作品。

 【网络主持人:张青叶】不久前,中国最古老的乐器古琴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成为继昆曲之后中国的第二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子初老师,您是这项活动的主要承办人,您能说说您为什么要这么做?   【猫咪mm】呵呵,不喜欢古琴的“绝代大侠任鱼宇”,看过来。   【绝代大侠任鱼宇】古琴多文曲,音调低缓,对情绪有影响。   【猫咪mm】为什么不喜欢古琴了呀?   【绝代大侠任鱼宇】原来性情比较忧郁,现在比较开朗。   【猫咪mm】明白了,看到了哦。只是希望你不要因为一点主观小原因而排斥一个美好的事物呀。   【特邀嘉宾:王子初】中国古琴是一种特殊的乐器,在中国的历史上它始终是社会上层的一种文人乐器,所以它的文化品位很高。中国有“四艺”的说法,所谓四艺就是指琴棋书画,这是中国历史上文人必备的修养,“四艺”中以琴为首。事实上,早在先秦时期琴在当时的礼乐文化里面,占有特殊的地位,琴是当时贵族交往的工具。孔子编过《诗经》,曾经把《诗经》里面305篇诗歌弹着琴一一唱遍,可见《诗经》不仅是诗歌的总集,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琴歌的总集。孔子曾经跟当时的一位乐师叫做师襄子学过琴,孔子从所弹的乐曲里面不断地加深认识、提高技艺,最后达到了通过音乐悟出周文王崇高形象的境界,说明当时的古琴艺术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由于儒家的推崇,中国两千多年来古琴艺术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提倡,形成了一门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特殊的器乐艺术,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所在的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在抢救和保护中国古琴艺术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组织了北京古琴研究会,召开了多次的全国性的古琴打谱会,和国际性的中国琴学研讨会,特别是上个世纪50年代之际我们对当时建在的100多位琴家进行了抢救性的录音,把他们的古琴音乐保存了下来,成为现在一笔丰厚的不可再生的民族音乐遗产,今天这100多位琴家都已经相继去世,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当时的录音,他们的艺术也将随他们而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各地的琴会、琴社也相继得到了恢复,许多地方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琴会组织,这说明中国的古琴艺术正在逐步地复苏。在2001年,中国的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特有的昆曲艺术的肯定。实际上,在当时国内评议的时候,古琴艺术一度还排在昆曲之前,可见它在专家心目中间的地位。按惯例,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工作两年评审一次,所以在昆曲之后我国政府委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继续组织力量,做好申报古琴艺术的工作。经过我们充分的努力搜集了古琴艺术的大量资料,完成了申报材料的制作。2003年的11月,喜讯传来,中国的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意味着中国古琴艺术的文化史地位为国际社会所承认,这对这一门有着深厚历史内涵的古老艺术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也将有力地促进保护、抢救和发展中国古琴艺术的工作。   【猫咪mm】请问王红,也请教王老师和崔老师:你们看过女子十二乐坊的表演吗?那么你们怎么看待这种民族音乐表演形式的改编呢?   【网友嘉宾:王 红】我觉得女子十二乐坊的出现,是民族音乐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我觉得是值的提倡的。 嘉宾与网友对音乐的个人感悟   【“文化人”】现场对所有灌水的及潜水的调查:你们需要什么样的民族音乐?你们希望央视的音乐频道如何传播咱们的民族音乐?拜托哟,今天我们谈的是我们的需要。   【网络主持人:张青叶】这位网友的倡议很好啊,大家各抒己见啊。   【绝代大侠任鱼宇】我迷民族音乐的时间最长。   【“文化人”】周末音乐早餐:二泉映月。   【猫咪mm】午饭、晚饭,接着上菜单~~ :)   【“文化人”】干家务的时候:听听笛子曲,晚餐呢,要换换口味,来首萨克斯。   【绝代大侠任鱼宇】我不喜欢萨克斯。   【“文化人”】那说说你的晚餐音乐吧。   【绝代大侠任鱼宇】我听教会的圣乐和赞美诗。   【“文化人”】这是我阅读时的佐餐。   【yq117】我以前听民族音乐多一些,如笛子、琵琶、二胡等古典曲目多一点,但近两年来,听轻音乐和交响音乐多起来了。如《浪漫经典萨克斯》、《情感小号》、经典轻音乐》,听起来给人的感觉不一样,有些曲目把人与自然融入一起,给人的心情不一样,音乐的力量真实精神的力量。   【高粱49】喜欢沂蒙山小调。   【等待戈多!】我不喜欢打开音乐频道就是港台那几个人,无论是民族音乐还是现代流行音乐,希望节目做得有深度一点,不要总是几个流行歌手占领荧屏。   【小蜜蜂妹妹 *】希望出现有创新又不古怪、搞怪的民族音乐作品。   【绝代大侠任鱼宇】我喜欢蒙古民歌、江南丝竹、还有云南的少数民族的民歌,喜欢古筝、琵琶、马头琴、熏、笛子、扬琴演奏的乐曲,原来喜欢古琴,现在不喜欢了。   【猫咪mm】为什么不喜欢古琴了呀? 【“文化人”】请专家不妨谈谈你们正在“制造”什么样的民族音乐?   【网络主持人:张青叶】请两位专家谈谈,你们正在做什么呢?   【猫咪mm】秉承传统的中国制造。   【yq117】网友“文化人”今天是专业对口了,给两位教授制造了许多专业问题,把讨论引向了“音乐频道”的轨道!   【“文化人”】刚吃完饭回来,就看到如此美言,感觉真美。   【yq117】音乐就是美妙的,能给人以审美情趣,提升精神境界,给人以信心和向上的力量。这可能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吧。   【“文化人”】我正在听Sara Brightman演唱的曲子呢。   【特邀嘉宾:崔 宪】我们不会“制造”什么民族音乐,我们的工作任务只是研究民族音乐的内在规律,认识它的内在价值,为我们理论建设和音乐教育提供有价值的成果。严格的说,我们和作曲家的任务完全不同,作曲家创作作品,同时也在制作他认为有价值的民族音乐,而我们离制作音乐相去甚远。与作曲家相比,他们在前台,我们在幕后。比如我在曾侯乙编种的音乐理论方面做过一些工作,在做传统乐理教材的编写上,做过一点工作。我们的《中国音乐辞典》修订工作还没有做完,这些都是幕后工作的不同内容。   【特邀嘉宾:王子初】首先我想说明一下,我的工作不是作曲家的工作,所以我一般不“制造”具体的音乐作品。我的工作是理论研究,在一定意义上说,和音乐的创作表演已经有了一定的距离,这也是社会分工的不同吧。我所关注的是有关音乐艺术在某些方面的规律,属于人文科学的组成部分。举个例子:我研究有一种古代的乐器叫箜篌,它的起源、它的发展、它的来龙去脉。我发现这种起源于两河流域的外来乐器与佛教传入中国完全同步。我想我对这一种乐器历史的研究,它的意义不会局现在音乐史的范围里面,也不会局限在东西艺术交流史的范围里面,它可能在更大范围的文化史研究方面产生重要的意义。   【猫咪mm】请问三位嘉宾:你们都是从事音乐研究的,我想知道,作为专业人士,音乐给了你们什么?或者说,你们从音乐中获得了什么呢?   【特邀嘉宾:崔 宪】我们从事音乐研究,和音乐爱好者相比,音乐研究是我们的职业,同时我们也是职业中的音乐爱好者。从职业的角度说,音乐的研究工作和任何研究工作一样,有时是繁杂的,平淡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但是优美的音乐常常可以给我们带来工作之余的愉快,这种愉快跟音乐爱好者的感受我想应该是一样的。可以说,从音乐作品的欣赏中,我们能得到其他艺术作品当中得不到的享受,这也就是说音乐的作品可以带来无限的欣赏空间,在我们欣赏美妙的乐音,及深邃的乐思的同时,获得的精神享受远远大于音乐的本身。有时候因为我的工作,我后悔选择了研究音乐做职业,但同时我也庆幸能听懂音乐,又使我获得了体验世界,品味人生的一种能力。或许这就是从音乐获得的东西吧。   【网友嘉宾:王 红】音乐给予我得很多,并非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最简单的一点,音乐给予我一份我由衷喜爱的事业,其实“爱”是没有理由的、也是不计报酬的,难道不是吗?   【猫咪mm】谢谢你们的回答,音乐会让人更有爱心。  【ray-ruirui】好的音乐是流行音乐还是民族音乐?到底好的音乐是什么?年轻的人会说是流行的!可是年纪稍微大的会说是民族的,那到底是什么呢?是内地的好?还是港台的好呢?   【北溟】我喜欢双节棍!   【无名剑9】流行音乐不一定就不好,但经过时间考验过的民族音乐肯定是好音乐!   【胡杨】都有好的啊,民族的有,流行的也不乏啊。   【无名剑9】这里所说的民族音乐指的广义的民族音乐,包括民族风格和素材创作的各种作品,包括流行歌曲,比如青藏高原、刘欢、毛阿敏等演唱的许多歌曲,甚至港台的一些早期作品和现在不多的歌曲,并非指几首古曲。   【特邀嘉宾:王子初】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并不是两个对立的概念,我想很多的流行歌曲,它都以中国民间音调为基础创作的,这些作品深深地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对音乐的喜好,会随着年龄的不同有所选择,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至于港台跟内地,从本质上讲也没有根本的区别,台湾很多的校园歌曲都是根据苏南小调的基础创作的,这一点上我有比较切身的体会。去年年底以前,我在台湾当了半年的客座教授,教的也是音乐课程,后来我发现很多台湾人讲的普通话,可以说现在台湾流行的官方普通话都是带有江浙口音的普通话,我想谁都可以理解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他们可以把口音带到台湾,为什么不能把大陆的音乐带到台湾,现在创作的这些台湾音乐为什么又不能带上这些地方的音调呢?当然我不否认港台音乐已经成为一个时期某种音乐的专用名词,它已经有了固定的概念,也有它特定的内涵。我的意思是,不一定要把内地的跟港台的过于区分那么清楚。 结束语   【网络主持人:张青叶】今晚,三位嘉宾从中国民族音乐的概念、民族音乐的历史、当代民族音乐的发展以及电视媒体如何对中国的民族音乐进行传承,对未来音乐频道的期望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系统的阐述,对民族音乐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客观、理性得分析,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专业学者,他们今晚的讲解使我们获益匪浅,更对电视节目制作人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现在请他们谈谈,他们做客《电视批判》栏目进行系列在线的感受。   【特邀嘉宾:崔 宪】结束语:我们有幸能参加今天晚上的节目,也与网友交流,或者说更多的是由我们来谈网友们关心的问题,应当说这个交流更多的是单向的,还不是双向的。虽然是单向的,也使我们有机会向广大的网友发表我们对民族音乐,以及对音乐的关心和认同的想法,应当说这个交流是不充分的,也还是不完整的。因为说单向的,也就是我们主要发表我们的看法,我们还期待与网友更直接的交流,听听网友对我们所发表意见的看法,包括对我们观点和意见不认同的看法。只有交流,只有充分的发表意见,才能使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得以更深入的讨论,或许更深入的讨论对我们自己的研究工作是有帮助的。这也是这个节目之后我们所期待的。最后我还是想说,谢谢各位在线的网友,如果不是电视批判给我们的这个平台,我们可能没有机会进行这么一次,虽然是单向的,但是是一次难得的交流。谢谢大家,祝大家晚安。   【特邀嘉宾:王子初】结束语: 今天很感谢网友们的热情,提了很多问题,确实有一些问题可以把我难倒好几回。我的回答不一定让大家满意,其实有些回答我觉得也不是太满意,这对我也是一种鞭策和促进,我想有一些问题我回去以后还要认真、深入地思考一下,以后有机会再来向各位网友请教。谢谢! 【网友嘉宾:王 红】结束语:感谢大家对民族音乐的关心,其实有些问题我也说不好,很高兴有机会与您交谈,希望有机会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最后,希望央视三套成为传播民族音乐的窗口,感谢电视批判,感谢各位网友!拜拜!

 
 楼主| 发表于 2004-10-16 02: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10-16 09: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已阅!!!!

就是太长了,没耐心看,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