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张维迎《大学的逻辑》读后

2
回复
1078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17 16: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4-3-4)

(作者:老金在线)

  我与若干大学的老师和学生有过接触。我知道人们大多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学术腐败与官本位的大学管理,已经并继续令“人类诸多文化的保管者”,“理性进程的保护人”(前芝加哥大学校长爱德华·利瓦伊语)这样的学府高堂蒙羞。知识在其传承过程中,频频遭遇学术规范之外的种种梗阻。昔日蔡元培、胡适之、蒋梦麟、张伯苓这样的校长风采,陈寅恪、陈垣、钱穆、吴宓这样的学者器度已不复得见。许多大学开始“面向市场”做生意。学子学人研究和为人类创造知识的原动力不断流失,学术积累危象重重。人们不理解:是什么原因令大学开始了这种具有功能失调、道德沦丧、价值错位性质的暗中转换?

  大学,对其所在民族国家共同体的文化意义可以作出足够高程的估计。哈佛大学的使命就是:“在各个学科领域发现新知识;保留、解释和重新解释现有的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方法、知识、技能和探究问题的习惯,这样他们将会终其一生而不断地追求学问,领导社会向前发展。”这也就是大学创造知识、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三大使命了。当着大学问题丛脞,人心浮动之际,一些理性思考也开始浮上水面——

  “什么是大学”?“大学是干什么的”?“大学的理念是什么”?“如何治理大学”?“大学改革出路何在”?

  大学,必然有大学的逻辑,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先生的新作《大学的逻辑》(该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北京博文正源学术图书发行公司发行)就是来回答这些问题的。

  用张维迎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

  我所讲的“大学的逻辑”,可以简单地表述为这样几句话:如果说大学的理念是为人类创造知识,传授知识,传承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那么,大学的教师队伍必须是由真正对研究和教学有特殊偏好、最具有使命感、责任心和创造力、最能做出原创性研究成果的学者组成。为此,大学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治理结构,其中,教师的聘任和晋升制度是最重要的方面。学术自由、学术评价标准、教授在学校中的权力等等,都具有内生性。在现行的教师人事管理体制下,大学变成了“家族组织”。不废除大学的“近亲繁殖”,不实行教师岗位的分级淘汰,不引进外部竞争,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学术自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的行政本位,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大学文化。

  《大学的逻辑》,就是在这个理念前题下,展开了富有震撼力的逻辑言说。

  大学改革,曾被人戏称为就是要动大学教师这块“奶酪”。

  北大党委书记闵维方描述改革备受关注的原因时说:“我国现行的大学人事制度是在过去长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从这个特定的意义上说,它是计划体制的最后一座堡垒。” 而改革方案主要起草者张维迎,自然而然地被推向了这场改革的前沿。张维迎曾经在一份题为《关于新体制的基本特点》的改革方案中强调,大学改革要按自己的逻辑运行。要最佳地创造知识,就要把最优秀的人聚集起来。这就有个选人的问题。你怎么能够选到最优秀的人?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大学的选人体制,但是应该说美国这种Tenure-track(终身教职制度)明显成为主流的制度,包括欧洲、日本的大学现在都在学它。我们要借鉴这样一种制度,不能因为它是“美国式”的就认为不适合中国。

  全球化过程中,无论是企业、政府还是大学,如果不想在竞争中落伍,就要主动改革迎接挑战。全球化竞争,是张维迎《大学的逻辑》这部书最重要的背景考虑。

  张维迎说:今天,全世界的大学都在改革。比如日本,这几年大学改革的步伐非常快,日本国会通过议案,国立大学法人化。就是要通过改革,让大学变成一个自主性的单位,破除政府对大学统一的控制:预算上的控制、教员的控制、教学标准的控制等等。在教员筛选方面,日本要求你在这里做几年,不优秀就得走,并大力废除“近亲繁殖”。同样,欧洲的大学也在改。像牛津大学,最近改革的步骤非常大。经济系新上任的系主任——著名的计量经济学家DavidHendry——上任开始,就大刀阔斧地改革。其中之一,是他把两个只教书不做研究的教员“开”了。结果这两个人把他告到法院,他就上法院应诉。最后是这两人软了下来,“私”了。全世界的大学都在改革。其关键是,全球化时代各国大学之间的竞争日益充分,社会的发展也对大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像欧洲大学教员那种养尊处优的日子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张维迎认为:过去的体制,其实是一种隐性合同,也是一种人身依附,而解除隐性合同,是让人们获得更多的自由,也可以激发人们更好地发挥才能。

  在张维迎的改革方案里,常常可以看到他在用企业与学校两个不同的形态做比较和分析,这就让一些人误以为他是按照办企业的思路改造大学。但张坚决否定这一点。尽管大学与企业一样需要制度安排,但“大学通常是一个非赢利机构,没有所有者;大学的社会价值也难以量化为货币形式的指标。”“大学的产品就是它的客户,它的客户就是它的产品。一方面,我们招来的学生是我们的客户,我们要为他们提供服务;但是另一方面,这些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一种人才,能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又取决于大学教育,因此,他们本身又是我们的产品。”“学生对教育的需求,和对一般产品的需求不一样……这就是耶鲁大学的汉斯曼教授讲的:教育是一个关联品(associative goog)。”“尽管激励是每个组织都要面临的主要问题,引入竞争是使任何组织产生活力的驱动力,但改革要考虑高校组织自身的特点。”“大学改革,就是按照大学的逻辑改革大学。”

  为什么说这次改革是以大学的逻辑改革大学?他解释说,这涉及大学的理念。大学的理念是为人类创造知识,传授知识,传承人类文明,服务社会并推动社会进步。但大学的这种理念不可能自动实现。

  他说,实现这一理念最重要的条件是,大学的教师队伍是由真正对研究和教学有特殊偏好、最具创造力、最能做出原创性研究成果的学者组成,并享有充分的学术自由。为此,大学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治理结构,其中,教师的聘任和晋升制度是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但不是全部)。

  张维迎说,在总人口中,能担当起完成大学理念重任的只能是一小部分人。北大这次改革的目的,就是想通过教师聘任和晋升制度的改革,保证能在北大长期任教的教授一定是中国非常优秀的学者,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实现北大的理念。这就是这次改革的逻辑。

  按照张维迎的改革预测,未来中国教员市场的基本格局是一个分层结构,一流大学分流出来的被二流大学接收,二流大学分流出来的被三流大学接收。“用经济的理论来分析,人才资源市场最终会通过新的机制得到最有效的资源配置。”

  张维迎将现行教师人事制度的弊端归纳为4条:1·教员只进不出,没有淘汰制;2·职务晋升以内部提升为主,缺乏外部竞争压力;3·晋升标准过分注重内部平衡,对论文水准和候选人在全国学界的地位注意不够;4·部分院系新教员招聘近亲繁殖严重,博士生“自产自销”比例过大。改革的主要设想包括:教员实行聘任制和分级流动制;学科实行“末位淘汰制”;招聘和晋升中引入外部竞争机制;原则上不直接从本院系应届毕业生中招聘新教员;教师岗位分为教学科研和专任教学两类;招聘和晋升引入“教授会评议制”。

  就像所有的改革都不可避免地引起强烈反应一样,张维迎的改革方案也同样遭遇了种种指责和反对之声,但张维迎表示愿意通过更多的表达来赢得理解。《大学的逻辑》就是张维迎对大学改革种种思路的一次意味深长的梳理。思路决定出路。张维迎先生的改革“思路”能否给出大学改革一个“出路”呢?我想,这是所有关心大学,关心教育,关心中国文化命运的朋友,在读过《大学的逻辑》之后,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张维迎:1982年获西北大学经济系学士学位,1984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国家体改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从事改革理论和政策研究,1992年获牛津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博士学位,同时兼任牛津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1994年8月回国到北京大学工作,现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长。 稿件来源: 新华论坛读书沙龙

 
发表于 2005-5-17 16: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5-5-26 10: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去的体制,其实是一种隐性合同,也是一种人身依附,

而解除隐性合同,是让人们获得更多的自由,也可以激发人们更好地发挥才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