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点评专栏] [公告] 本论坛音乐案例收集(将全部制成网页发布)

194
回复
96488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1-19 12: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HADOW=255,red,1]请各位朋友留意一下,最近一段时间老大将要把论坛中朋友们上船的教案、教学案例进行整理,精选一批到主页里教案精品中做永远保留!请大家把自己曾经贴在小学音乐教师集体备课室的教案、案例找出来,重新贴到这个帖子下面。谢谢了![/shadow]
==========================================================

近日我终于开始有成块的时间来整理这里宝贵的资源了,这里发布的案例我会全部整理发布到我站首页的相关栏目!谢谢星空版主和热心提供教学案例的老师们!--站长2008-11-18




 
发表于 2003-11-21 13: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大家帖在这个贴子下面,并写上作者姓名,单位。以便我们统计。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8 09: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朋友反映不能将教案传到这里,特作说明如下:

使用回贴功能,将你过去在论坛里发表的教案复制到帖子里

或者打开你过去发表的的贴子,复制地址栏里的地址,发在回贴里。即可!


例如    http://abc.pdxx.com/asp/dispbbs.asp?boardID=6&ID=263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1-28 9:18:07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3-12-6 19: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低年级教案——其多列
教学内容:
1、学习歌曲《其多列》
2、综合训练  Ü 和 (2/4拍强弱节拍图,由于是特殊符号,没能贴上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唱歌曲《其多列》。并能按节奏击拍演唱。
2、练习Ü的正确发声,用动作感受二拍子的强弱规律。

教材分析:
1、《其多列》是一首云南哈尼族民歌,2/4拍,五声羽调式。歌曲轻快、活泼、旋律多为级进,节奏变化不大,简单上口,便于演唱。歌中通过对哈尼族儿童“上山捡竹叶”、“砍竹筒”、“背上彩色书包去上学”等劳动、学习生活的描述,表达了儿童们像自由自在的小鸟生长在祖国怀抱中的愉快心情。
2、综合训练(一)是一条Ü母音的带字发声练习。描写了小猫去钓鱼的简单情节,具有一定的趣味性。通过歌词中“鱼”的读、唱,掌握“Ü”音的正确发声。

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唱歌曲《其多列》。

教学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用动作的轻重感受二拍子强弱规律的练习。

教    具:钢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播放陕北民歌《拥护八路军》的旋律,让学生听着音乐,愉快地走进教室。(目的是创造音乐课轻松、愉快的氛围)

二、发声练习:在进行综合训练(一)的练唱前,教师先编讲一个小猫去钓鱼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带领学生用高位置、轻声有感情地去读歌词,注意读音准确,尤其是第五小节的衬字“哟”,要读出惊讶的语气。教师要用正确的范唱影响学生,使学生尽快地掌握Ü的正确发音。声音力度可控制在mp。

三、学唱歌曲:
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朗读歌词。采用变换速度、音调、强弱和节奏的方法来进行歌词反复朗读,使学生在充满趣味和不断产生新鲜感的愉快情绪中熟悉、掌握歌词。
2、播放歌曲录音,让学生聆听歌曲范唱。直观感受歌曲旋律和歌曲二拍子节奏强弱规律。
3、用听唱法引导学生学唱歌曲。启发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描述,去上学路上的愉快心情,然后再唱歌。使学生懂得带着愉快的心情唱歌,歌声才优美动听。
4、随琴轻声听唱歌曲,以听为主,提示学生由始至终用饱满积极的情绪歌唱。

四、综合训练(二)让学生体验二拍子的强弱规律。
1、先让学生心里数着一、二按照课本上的图做动作。即:左手掌心向上,胸前打开,第一拍右手握拳敲击左手掌心,第二拍用右手指点左手心。
2、待动作熟练后,播放歌曲范唱,让学生听着歌曲敲击。
3、最后是师生一起随音乐(歌曲伴奏音乐)边唱边做。

五、集体合唱后,分男、女声部赛唱歌曲《其多列》。教师根据两声部的演唱结果,对各声部的优点进行总结表扬,给予肯定。捎带指出一点不足,让学生在后面的合唱中加以努力。

六、播放歌曲伴奏录音,教师指挥全体学生站合唱队形,用饱满积极的情绪合唱歌曲《其多列》。教师对本课学习进行小结,结束全课。


课 题:    其多列      课 型:   综合课       课 时:  2 — 2  

教学内容:
1、巩固所学歌曲《其多列》
2、律动
3、用木鱼、碰钟为歌曲《其多列》伴奏。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活泼而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其多列》。并能按节拍做动作。
2、通过律动学习,引导学生用动作的轻重感受二拍子强弱规律,要求:用动作表示出强弱,在边唱边做此练习时,动作与演唱速度要一致。
3、指导学生用木鱼和碰钟为歌曲《其多列》进行伴奏,增强对二拍子的感受和认识。

教材分析:
1、 律动
基本律动:双腿一拍一次上下颤动。
第一段做法:第1—4小节,手拉手,眼视第8点。第5—8小节,以脚跟为轴向反方向转作对称动作(图1)。
第二段做法:第1—2小节,腿为基本律动,双手在三位一拍一次地向右摆动。腿向下颤动时,手腕带动手臂向右摆,动作不要太大(图2)。第3—4小节,腿的动作不变,双手在一位向右摆动(图3),眼视下方。第5—8小节,如(图3)手臂动作不变,以左脚掌为轴,向左自转一圈。
第三段动作:第1—2小节,腿为基本律动,手臂违背书包状(图4),眼视第1点。第3—4小节,动作不变,身体由第2点一拍一次转动拧身至第8点(图4),第5—8小节,做第1—4小节的对称动作。
         
(这里是律动图例,我也没能贴上来。)
           1                        2              3              4
2、综合训练(三)是用木鱼、碰钟为歌曲《其多列》提供的伴奏音型。

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边唱歌曲《其多列》边用木鱼、碰钟为歌曲的演唱进行伴奏。

教学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律动。

教    具:钢琴、录音机和打击乐器木鱼、碰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播放陕北民歌《拥护八路军》的旋律,让学生听着音乐,愉快地走进教室。(目的是创造音乐课轻松、愉快的氛围)

二、发声练习:巩固综合训练(一)Ü母音的带字发声练习。通过歌词中“鱼”的读、唱,掌握“Ü”音的正确发声。带领学生用高位置、轻声有感情地去读歌词,注意读音准确,尤其是第五小节的衬字“哟”,要读出惊讶的语气。教师要用正确的范唱影响学生,使学生熟练掌握Ü的正确发音。声音力度可控制在mp。

三、复习:教师钢琴伴奏,指导学生用饱满积极的情绪合唱歌曲《其多列》。

四、律动:基本律动是采用腿的上下颤动表现一年级学生活泼、愉悦、天真的情趣。
1、教师指导学生边唱边跟着教师做动作。要求:腿和手臂动作协调,眼睛视向统一,并给人以美感。
2、律动学会后,选若干名表演好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排列简单队形进行表演。

五、歌曲伴奏练习:
1、复习综合训练(二)的二拍子强弱规律练习。
2、将学生分组练习木鱼、碰钟的节奏。(碰钟为强拍,木鱼为弱拍)
2、 学生随播放歌曲《其多列》音乐歌唱,教师依次指导各组为歌曲《其多列》伴奏。

六、教师对本课学习情况进行小结,结束全课。

作者:柳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2-6 19:33:47编辑过]
 
发表于 2003-12-6 19: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不勒斯舞曲》多媒体音乐教案

课 型:   欣赏课     
课 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
2、西洋铜管乐器介绍。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和了解西洋乐器中的铜管乐器——圆号、小号、长号和大号的音色、形状及演奏方式。本课以小号为重点。
2、通过欣赏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使学生感受欢快的情绪,进一步熟悉西洋铜管乐器的不同音色,感受和听辨独奏与伴奏的各个层次。

教材分析:
1、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是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所作芭蕾舞剧音乐《天鹅湖》第三幕中的一段以小号为主奏乐器的意大利风格的舞剧音乐。乐曲为三部曲式结构。在乐队全奏四小节热烈的引子后,出现了小号用小快板速度独奏的活泼而轻快的主题,这一主题每一句的节奏型都是(因格式问题主题曲谱省略);第二乐段:节奏型与第一乐段相近,但开始句不是十六分音符,而是用附点音符(因格式问题曲谱省略);;第三乐段:由八分音符开始,紧接着是顿音与连音相间的一大串十六分音符:(因格式问题曲谱省略);

教    具:钢琴、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和大屏幕倍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播放上节课所学歌曲《牧场上的家》,让学生听着音乐,愉快地走进教室。(目的是营造音乐课轻松、愉快的氛围)

二、新课导入: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测试:请大家听到老师“预备——开始”的口令后,把手贴到下巴上。教师在喊出“预备——开始”口令的同时,有意夸张地把手贴在脸颊上。此时出现微妙的情形:全体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会随教师把手贴在脸颊上。教师让同学们互相观察手放的位置,提出问题:“刚才老师讲的要求是什么” ?同学们会流畅的回答:“听到老师‘预备——开始’的口令后,把手贴到下巴上”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听到老师的口令后,大家都把手错放到脸颊上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同学们都看到老师是把手放到脸颊上的,所以也都把手放到了脸颊上。
这个现象说明一点,那就是同学们相信眼睛看到的胜于相信耳朵听到的。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也说明这是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世界是由多元化组成的,我们除了可以用眼睛的视觉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还可以用耳朵的听觉去发现和感受这世界的另一面。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因此,学习音乐是培养和发展我们用听觉去发现和感受周围世界的能力。
今天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几种西洋铜管乐器,并和大家一起欣赏一首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就是要求同学们在用眼睛观察西洋铜管乐器形状及演奏姿势的同时,注意用听觉去感受西洋铜管乐器的音色特征和声音表现特点。

三、西洋铜管乐器介绍:
1、展示多媒体课件,呈现课题《那不勒斯舞曲》和本课的四个教学内容标题:(1)西洋铜管乐器介绍;(2)巩固练习;(3)为欣赏做准备的练习;(4)欣赏: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
2、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小号、长号、圆号和大号的乐器形状(图像)、音色特征及声音特点介绍(文字和解说)、演奏姿势(图像)和乐器演奏音乐实例(音乐)多方位整合的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观察乐器的同时可以看到有关乐器的音色特征和声音特点的解说文字,听到解说声音;在聆听某种乐器演奏的音乐实例时可以看到使用本乐器的演奏姿势和方法。(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在向学生介绍过程中,注意重点简要提示各乐器的声音特点,小号:声音高而明亮;长号:声音有些撕裂的感觉;圆号:声音带有一种朦胧感;大号:声音浑厚低沉。)

四、巩固练习:
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在大屏幕上呈现出各种铜管乐器的图像,学生每组选出两名代表,听播放的音乐片段,说出所听音乐的主奏乐器名称。判断回答错的可以由本组其他学生给予补充和纠正。

五、为欣赏做准备的练习:
1、在大屏幕上由简到繁按顺序呈现《那不勒斯舞曲》第一、第二和第三乐段的主题音乐节奏,引导学生按乐段音乐主题分别进行节奏视读。
2、指导学生分析、归纳三个乐段的主题音乐在节奏上的不同之处。第一乐段:主题每一句的节奏型都是(因格式问题节奏曲谱省略);第二乐段:节奏型与第一乐段相近,但开始句不是十六分音符,而是用附点音符(因格式问题节奏曲谱省略);第三乐段:由八分音符开始,紧接着是顿音与连音相间的一大串十六分音符:(因格式问题节奏曲谱省略);
3、操作课件,节奏谱变为乐谱,让学生看着曲谱听教师用钢琴弹奏各乐段音乐主题旋律(也可以随琴轻声视唱旋律),使学生在掌握节奏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和熟悉各乐段音乐主题旋律。

六、欣赏: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
1、大屏幕呈现文字并伴以解说声音,向学生介绍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的作者和乐曲结构、风格等。并用具有俄罗斯风格的风车建筑小图片,衬托出一种异国情调,创设欣赏情景。
2、初听: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音乐时,按乐段出现时间同步呈现各乐段主题音乐旋律曲谱,同时,根据音乐的情绪表现,在第一乐段音乐中可爱的天鹅缓慢地游进画面;第二乐段中出现英俊的王子,并使可爱的天鹅变为美丽的公主;第三乐段中随着快速的音流,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自下而上地升起。用这些简单的动画,启发学生的音乐联想。
3、初听完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1)三个段落的主题旋律都是从小节中什么位置(强拍、弱拍或次强拍)上开始的?     (2)乐曲的高潮出现在哪一段中?并根据讨论在课本17页第(4)题中的  1    2    3  选择划“√” 。
4、复听:为给学生留出充分想象的空间,复听时,在大屏幕上只呈现出一幅水雾朦胧,依山傍水的俄罗斯城堡郊景画面,并在水雾弥漫的水面上清晰的列出:边听边找出三个段落主题出现的顺序,完成课本 “听听想想” 填写练习的音乐复听要求。让同学们在充分领略音乐魅力,发展想象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对三个乐段音乐主题的认识。

七、教师对本课学习情况进行小结,结束全课。

作者:柳笛
 
发表于 2003-12-6 19: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操作很简单啦,大家都来参与一下哦。
 
发表于 2003-12-10 18: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课题:小小的船
教学目的
(一)通过游戏中声音强弱的对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的强弱。
(二)通过学唱《小小的船》,指导学生欣赏和想象宇宙太空的奇妙景色;使学生在音乐艺术中得到美的熏陶。
(三)培养学生用自然、柔美的声音歌唱。在歌曲和表演中感受3拍子的强弱规律。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音的强弱
1游戏:鼓上的小米粒
〈1〉        导入:“小朋友们,今天小叮当给大家带来了几位好朋友.你们看看是谁?(老师出示一把小米)这些小米很神奇,还会跳舞呢!不信,你们瞧!
〈2〉        小朋友,鼓上这些小米是怎么样跳舞的呢?
瞧!鼓上的小米粒跳得低的时候,老师敲鼓的声音是怎样的?  (轻,弱)
鼓上的小米粒跳得高的时候,老师敲鼓的声音又是怎么样?(重,强)
〈2〉学生扮演“鼓上的小米粒”
要求:教师敲鼓声音强学生跳得高,教师敲鼓声音弱学生跳的低。
〈3〉学生跟着音乐拍手。并敲击声由弱渐强,由强渐弱。
2、复习歌曲《小鼓响咚咚》分析歌曲的力度表现。请学生敲鼓点,学生随鼓点唱出强弱。
三、新授歌曲《小小的船》
1、导入新课:“大家玩得累了,这时天也黑了,月亮婆婆升起来了请小朋友听一段音乐,你可以在自己的座位上动一动!!
1、        学生听伴奏音乐做简单的动作:
a:手放在腿上摆动身体
b:手上举左右摆动手臂和身体
c:手放在肩上左右摆动身体
2、学生讲一讲自己的感受既音乐情绪 (优美,抒情)你仿佛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复听旋律,感受强弱。
a:教师讲述乐曲中的3拍子的强弱规律,拍手表示强,拍腿表示弱。你能做出跟老师不一样的吗?
b:要求学生强拍手,弱自由创作动作,再次跟音乐拍节拍
4、小叮铛和它的朋友们不知不觉的睡着了,它做了一个奇妙的梦,它梦见了什么呢?
5、听有歌词的音乐范唱。请学生讲一讲歌曲内容。告诉我你最喜欢哪一句。
6、教师带领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7、学唱歌词
8、按不同的形式演唱歌曲。
9、小结:这首歌曲是表现月亮的歌曲,你们还知道那些表现月亮的歌曲\诗歌或故事吗?
10、听《小白船》,进一步感受三拍子的荡漾感。
四、小结
太空有多美妙,我们小朋友现在就要好好学科学,让我们乘着小白船一起上太空遨游!!


作者:小炎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2-10 18:49:26编辑过]
 
发表于 2003-12-11 10: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我是新来的,仅以下文作为我与大家的见面礼吧!(此文已发表,请勿全盘照用!)


方式变了,什么都变了
——“学习方式的转变”案例及评析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也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征。与此相应的,在《音乐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专门提出了“过程与方法”这个目标维度,并提出了“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等方式方法,这就为实现音乐学习方式的改变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转变旧方式?新的方式会给音乐课堂带来什么样的变化?下面,就以三个教学片段为例,评析音乐学习方式的转变所带来的变化。

案例:《火车开啦》
案例背景说明
  《火车开啦》是国家课程标准教材人音社音乐教材第一册中的第九课。此课教材围绕“游戏”主题,依次展开了欣赏《火车波尔卡》、演唱《火车开啦》、游戏《躲猫猫》三块学习内容。很明显,本课所涉及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是:在“开火车”的游戏中,听赏《火车波尔卡》,感受乐曲的情绪和音乐形象;学唱《火车开啦》,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并演唱歌曲;为了体现音乐课程标准中所提的“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进行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案例实景
师:同学们,火车是怎样开的?(同学们自由的围着老师,老师站在教室中央进行教学)
生1:“边叫边开的”。
生2:“很快的开过来的”。
生3:“开始快,离我们近的时候就慢下来了”。
师:那我们一起来模仿火车开过来的声音和动作吧。
生1:双手合成筒状,边走边发出“呜---------” 的声音。
生2:双手放置胸前,如划浆状,嘴中发出 “轰—  隆—,轰—隆—,轰 隆 ,轰隆 轰隆轰隆 ”的声音。
生3:双臂在胸前交叉画圈模仿,嘴中发出“轰隆轰隆,轰 隆,轰—隆—,轰—  隆—”的声音。
师:“能借助其它的工具,模仿出火车开的声音,比如用手掌、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桌椅等等”。
学生自由创作表现,有的拍打书本,模拟火车开时的声响;有的几个同学一组,摇动桌椅表现声响和动作,有的┄┄。
师:老师也想与你们一起学火车开的样子,你们欢迎老师吗?(生:欢迎)
教师充当火车头,学生一个个牵着老师的衣服,如火车接龙样,做起开火车的游戏。游戏中,师生共同练习、创作表现不同的节奏与声势。
在游戏开始时,师生、生生之间相互合作,模仿表现火车启动的声音;在游戏过程中,可以不断的让学生变换角色,充当“火车司机”,并根据实景创作一些简短的节奏语言(如:“同学上车”、“到站了”、“ 火车司机,开着火车”)和动作(如:用椅子当“火车座位”)等进行练习,还可以将听赏 《火车波尔卡》溶入其中。

【案例评析】
   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音乐学习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游戏”。只有当孩子在音乐游戏过程中获得快乐,才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那种缘自心底的热爱,并成为他们终身学习的不竭动力。因此,本课的设计将欣赏、唱歌、节奏、声势练习、创作表现等“知识与技能”均溶入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游戏中聆听、在游戏中自由想象、在游戏中积极表现、在游戏中大胆创造。
游戏中,学生有个体的独立活动,更有充分的师生、生生合作活动(如:合作模仿火车开启的声响、分角色扮演开火车等),在这些合作的游戏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相关的音乐,体会到了音乐活动的快乐,更为重要的是: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会了与人交流,与人对话,锻炼了胆识,增强了自信力。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达到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也达到了。真是“一举三得”。这“得”全受益于采取了“游戏、合作”的学习方式,方式的改变也让老师教得轻松愉快,学生学得快乐有效,并使音乐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散发着浓浓的人文气息。


案例:《小青蛙》
案例背景说明
《小青蛙》是国家课程标准教材人音社音乐教材第一册中的第七课的内容。本课围绕着“青蛙”这个主题,创设了“小青蛙”的情境,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体验“小青蛙”, 大胆地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进行了“综合”,使本课教学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案例实景
师:同学们,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
生1:大大的头。生2:细细的尾巴。生3:很黑。
师:你们学学小蝌蚪游的样子,让我们看看谁是最可爱的小蝌蚪。
学生在教室里自由做动作,有的摇动身体,有的把手放在屁股后面摆动,有的伏下头,弯下腰┅┅
师:小蝌蚪游呀游,慢慢长成了什么?(生:小青蛙)
师:小青蛙又是什么样的?表演给我们大家看看。
生1:白肚皮,穿着花衣服,一蹲一跳的。
生2:专吃害虫。(此学生边说边做出了吃害虫的动作)
生3:双手放在耳边,嘴里“呱呱”的学青蛙叫。
师:“小青蛙”叫的真好听,我们一起来学学。
学生自由的学叫青蛙的叫声,有的是“呱呱”,有的是“呱,呱”,还有的“呱呱,呱呱呱”。教师适时适机的将节奏的学习渗入其中。
(老师从讲台里拿出课前备好的青蛙头饰和服饰装戴在身上)师:你们这样有点儿像小青蛙,看老师像不像青蛙。(生惊呀,齐声说“像”)
师:那我们用撕纸贴画的办法让自己变得更像小青蛙。
学生兴趣高涨,忙将备好的彩纸拿出来,进行撕贴。有的将绿纸条贴在手臂上,有的将纸条贴在衣服上,还有的贴在胸中的肚皮上。同学与同学之间互相帮忙,老师这时也融进学生中间,参与学生的手工制作活动中。

【案例评析】
“综合”是本次课程改革中所大力倡导的。它不仅会给教学内容上带来大的变化,更会给学习方式带来新的变化。音乐学科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又使音乐学习具有特殊的学习方式——“体验学习。”也就是说:音乐的学习原则是不能依靠描述、讲授的,必须要依靠审美主体的自身体验。在本课教学中,为了给学生丰富的音乐体验,教师综合运用了唱歌、唱游、听赏、绘画、表演、律动、创作等内容与方式,通过引导学生模仿动作、创造节奏、撕纸贴画等方法,特别是将美术教学中的撕纸贴画有机有效的综合进来,加深了对小青蛙的感受与体验。这些方式的运用,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即是从音乐中出去,用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的渗透和运用到音乐中来,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直接地理解音乐形象。
从这一案例中,我们深深的感到“综合”、“体验”的学习方式给我们音乐课堂带来的是学生兴趣的高涨,是教师有效的教学。


案例:《音的强弱》
案例背景说明
  《音的强弱》是国家课程标准教材人音社音乐教材第一册中的第五课中的内容,此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生活中的经验,用敲击各种物品的方式,探究感知体验音的强弱。为此教师尝试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学的流程分为三块,第一块:“敲一敲,感受强弱”;第二块:“找一找,探究强弱”;第三块:“唱一唱,表现强弱”。下面展现的是:“找一找,探究强弱” 的案例实景。
案例实景
师:同学们找找看,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强弱的声音?(学生东张西望,四处寻找)
学生1:窗外的风声,还有下雨时的雷声。
学生2:老师关门的声音。
学生3:飞机飞过学校时发出的声音。
学生4:┅┅┅┅。
师:你们很善于发现,那你们能不能用我们的身体发出强弱的声音呢?比如拍手、拍腿。(教师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探究能使身体发出强弱声音的方式)
生1:跺脚;
生2:嘴里发出声响;
老师与生3:教师帮一学生脱下外套,将外套上下使劲甩动,外套发出了“呼呼”的声音;
生4与生5:分别将自己的手合成筒状,再将四手连接成一长筒状,两人相对,嘴对筒口向对方发出“呜--------”的声音。
生6:┅┅┅。
师:让我们在教室里找一找,拍一拍,敲一敲,有哪些不同的强弱声音。找的时候,可以与同学合作。对了,别忘了,我也很愿意和大家一起找哟。
生1:翻动书本,排击书本。
生2:用手掌拍、手指扣击桌面。
生3:用铅笔敲讲台的正面、侧面和边沿。
生4与生5:同时将乒乓球抛向空中,球自然落在桌上,地上时发出了“乓乓乓”的声音。
生6与老师:生6将耳朵贴着桌面,听老师从远到近用手指弹桌面发出的由强到弱的声音。
生7:敲击碰铃发出了强弱的声音。
生8:┅┅┅

【案例评析】
   鲁迅曾说“纸上得来终肤浅,心中悟出始觉真”。建构主义理论也告诉我们: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一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的加以建构。本课中,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的一系列音乐实践活动:听强弱,敲击鼓认识强弱-→回忆模仿,表现生活中的强弱-→寻找音源,探究身边的强弱-→欣赏感受,体会音乐中的强弱-→唱歌表现音乐中的强弱等,使学生在亲自参与中完成对“音的强弱”的感受-→了解-→创造-→表现-→运用。特别是在“找一找,探究强弱”的教学实景片断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成了学习音乐的主人,老师成了学习的合作者、积极的旁观者。教室成了自由的天地,欢乐的海洋。在探究声音的过程中,各种探究声音的方式一个接一个,各具特色的强弱声音一阵接着一阵。探究中,同学与同学,同学与教师之间在交流,学生在独立思索,在不断反思。在这样的“方法与过程”中,学生的探索能力、自我反思的能力、与别人交流看法的能力、以及思想的开放性均得到了培养。此“探究过程”对学生来说比学习音乐本身更重要。
这便是新的学习方式所带来的变化与收获。正是:“方式变了,什么都变了”。
 
发表于 2003-12-18 21: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棒!!
 
发表于 2003-12-19 08: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案怎样上传?????????
 
发表于 2003-12-19 20: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回复帖子”状态下点击“浏览”选择你机子上的文件然后粘贴,就OK了!!

上传了这么多个案例,大家辛苦了,
有个不情之请:案例中能否标明版本和年级呢?
 
发表于 2003-12-19 22: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所言及是,有道理。让学生真正体验,才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发表于 2004-2-8 09: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好,这里有第十二册的音乐教案吗?
 
发表于 2004-2-9 09: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托!这是案例收集,不是教案收集呢!
我怎么就只看到一个老师传来的案例?
还有吗?
 
发表于 2004-2-10 11: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呀,大家不要误解。这里收集大家精心整理的教学案例,和平时的教案是有区别的。
 
 楼主| 发表于 2004-2-20 2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直接投稿过去不就行了,嘿嘿~!
 
发表于 2004-3-2 1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重新发一次了:
“失败”的启示

      一个精心准备的教案,却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法,得到了两种完全相反的效果,所幸的是我得到了一点珍贵的启示。
     上课了,我拿好准备好的教学光盘和教案,兴冲冲地来到音乐教室。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跟着音乐高兴地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上。意外的事发生了:教学光盘居然打不开,学生的欣赏不能进行了。不过,这时的我还是很冷静,我急中生智拿出了教学录音带,放了起来。学生经过一阵骚动后,又回到了正常的学习状态。到了教学的重点部分——学唱歌曲〈布谷〉时,真正的麻烦来了:这首歌曲的字和谱很多地方都没有对起来,既有很多一字两音和两音一字的地方,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要是有光盘,这个难点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来解决。但现在光盘不能用,黑板又没有,只能老师读一句,学生跟一句。虽然歌词很简单,学生也能记牢,但节奏老出错,因为没有正确的节奏概念,不知道什么时候念一拍,什么时候念两拍。学生觉得这样的朗读很单调,很无聊,就慢慢地分散了注意力,任凭我手舞足蹈,喊破嗓子都不来理我了。我因为没有看到我所期待的结果,也失望了,没有了教授的动力,也就想不出什么好的点子了。最后到了下课时间,学生连一段歌词都唱不上。这里提一下,这个班是上学期我最满意的一个班。
     晚上,我一直在后悔,为什么不早点试试光盘,这样也不会出现这样无奈的结局了。回想上课时我还一直埋怨学生,指责学生,其实这都是我自己一个人的错啊!我该如何去弥补呢?如何使其他的班级上好这一课的内容呢?如何在以后的教学中,在没有光盘的情况下,照样吸引学生,照样完成教学任务呢?
      第二天上午,我在电脑前运用以前所学的电脑知识,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虽然我的水平还不高,不能使画面动起来,但已经有了学生欣赏音乐时的美丽画面和歌词;有了帮助学生解决难点的歌词卡片(按照三拍子的规律,每小节为一张卡片,平均分成三份,填上了歌词),我想这回可以上好课了吧。
     上课了,另一个班的学生在我创设的情境中,跟着音乐出发了,他们高高兴兴地跑到了自己的位置上。当学生在欣赏歌曲时,我边放录音,边打开媒体,学生听着熟悉的歌曲〈小燕子〉,看着他们记忆中已经模糊的歌词,边唱边跳,可开心了。到了学唱新歌教学时,我打开媒体中的歌词,借助里面的画面——一位在动的小妹妹的话,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歌词教学中,通过小妹妹的示范、小老师的争夺、小组的竞赛,学生很快掌握了歌词,突破了难点,并初步学唱了三段歌词。
      和上一个班级相比,学生上课时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学习效果也就大不一样了,看着他们一个个开心地哼唱着出教室,我欣慰地笑了。要是没有精心的课前准备,再好的教案又有什么用呢?虽然在开学初我就上了一堂失败的课,但带给我的启示却是我今后教学中所能一直享用的。
      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教师该紧紧围绕教学大纲、教材内容,深入挖掘快乐的因素。文字画面的结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保持学习热情及好奇心努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想象、表现创造、理解能力。所有的这些要求要是离开了精心的教学准备,那就是空话;再新的理念,再新的教案,再好的老师要是离开了精心的教学准备,那堂课也不可能会是一堂成功的课。
      只有在认真备好课的基础上,精心做好每一课的教学准备,这样老师才能教得轻松愉快,学生学得快乐有效,并使音乐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散发着浓浓的人文气息。让我们一起时时在在地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努力吧!







2004-2-14
 
发表于 2004-3-2 10: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乱”的困惑

      音乐新课程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感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保证新课标的更好实施,我们音乐教师应深入领会课程的基本理念,开拓思路,创新方法,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全面实现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当孩子们“乱”的时候,老师该怎么做呢?

案例背景:

《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是小学第六册音乐课本中第二课歌曲,歌曲歌颂了老师为培养新一代而呕心沥血,忘我工作的精神,表达了孩子们在春夏秋冬中时刻想念、关心着老师,衷心地爱戴、祝愿着老师。学生通过歌曲的学唱来抒发对老师的敬爱之情,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老师。
这么优秀的一首歌,这么富有教育意义的歌曲,按理说学生会很投入地进行学唱,并以自己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尊敬。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如此轻松。

案例实况:

1、用竖笛的吹奏来问好,老师吹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进行即兴创编。然后学生和老师进行合奏(老师吹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学生吹前半句,老师接后半句),最后四个组进行轮奏练习。大多数学生情绪高涨,对这个步骤很感兴趣。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处于太兴奋状态,一直不听指挥,胡乱吹奏。

2、用游戏“传信”来进行节奏的训练。

(1)、××  ×︱××  ×︱××  ×××︱× –‖

(2)、××  ×︱× ×︱××  ×××︱× –‖

(3)、× ××︱××  ×︱××  ×××︱× –‖

(4)、× . × ︱× ×︱××  ××︱× –‖

方法:分四组进行比赛,请一组里最好的同学先拍出节奏,再传给后面的同学,节奏打在手心上。
目的:通过游戏进行节奏训练,并为歌曲的节奏掌握打基础。

      在游戏进行中,很多同学由于没有专心去感受节奏,所以没能准确拍击节奏,而课堂纪律看上去也较乱。

3、由于几个同学的“乱”使我想把今天要教的歌曲早早带给他们,好让他们自己去反省。我就一边组织学生安静,一边把他们引入“老师”这个主题,让他们自由说说老师的劳动,及对老师的印象。

这时大家都静下来了,似乎都意识到了什么,但那两个调皮的孩子还是满脸的笑,手脚还没有停下来。

老师播放了音乐,学生都跟着唱了起来,那两个孩子还在笑。
学生开始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他们还在笑。

看着那两个孩子,听着那首深情的歌曲,我的心不禁一阵颤动,想到我的努力,我的付出,我的无奈,我那不争气的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


案例反思:

     这堂课是我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这样设计的:首先用竖笛的接对来吸引学生,并培养学生的编创能力。然后用两个音乐游戏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和视唱练习,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并通过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最后学唱歌曲,用情来感染学生,通过演唱歌曲来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敬爱之情,师生进行情感交流。
     由于我有过课前准备不充分,而导致课的失败的教训,因此,我在上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但由于那几个调皮学生的捣蛋,这一课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虽然说孩子的不专心有老师的因素,但当老师努力了,付出了,却还不能使每一个孩子都能专心时,作为老师该怎么做?是先管理学生纪律,还是先用眼睛暗示,先进行教学,不影响全体学生?

连那么具有教育意义的歌曲都不能对学生进行情感交流,那音乐教育的价值还能怎么体现呢?

现在的孩子连语文、数学课都不能专心听讲,作业常常不做,做为音乐老师该如何来正确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呢?











2004-2-24
 
发表于 2004-3-2 15: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生的快乐也是我的快乐!     以下是学生带给我快乐的一个小小案例。
                                    
                                                连音与跳音的学习

案例背景说明: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低段的小孩子很喜欢上音乐课,他们很乐意在老师设置的音乐情境中愉快地学习,愉快地成长。到了中段、甚至高段,许多老师认为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了。其实不然,只要你多用点心,在教学设计时多从他们的学习角度出发,改变以往旧的教学模式,吸引他们,引导他们,他们同样喜欢在玩中学习,同样会喜欢音乐,因为他们毕竟还是孩子。

      第六册人音版教材第二课《大雁歌》中有一个知识点:连音和跳音的区别,并能在歌曲中准确运用。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片段设计,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理想效果。

案例片段:
1、引:用竖笛吹奏《小宝宝睡着了》,再次感受三拍子摇荡的感觉及那种安静的     情绪。

2、师:“小宝宝听着悦耳的笛声快要睡着了,你们能帮她早早进入梦乡吗?”

教师用手指五线谱带着学生哼唱,熟悉旋律,并启发学生唱得连贯、温柔,这样才能让小宝宝睡着。

1/3   1 - 2 ︱3- -︱3 - 4 ︱ 5 - - ︱

        5 - 6 ︱5 - 4︱3 - 2 ︱ 1 - - ‖

3、引出并体验跳音和连音
师:“正当宝宝快要睡着时,窗外响起了轻微的声音,会是什么声音呢?”
学生:讨论,发挥想象力。
答:“传来了风声”、“还有雨声”、“小老鼠在偷米”、“小猫的叫声”、“姐姐走路声”……

师:给学生分组——一组用刚才的旋律哼唱hu,表现风声引导学生唱得连贯、抒情;另一组也用刚才的旋律唱小雨声,引导他们把雨声唱得轻巧、有弹性。

然后教师指挥学生进行合唱(如:风声和雨声;小猫的叫声和老鼠的叫声等),
提醒两种声音不能把宝宝给吵醒。

最后提问:
第一声部的旋律中加了什么音乐记号后,旋律变得那么抒情、那么连贯?
————“加了连线”
第二声部的旋律加了什么音乐记号,旋律变得轻巧、有弹性了?
————“加了跳音记号”

[案例评析]:

      在刚才这个教学步骤中,教师精心设置了情境,改变了以往沉闷的教学方法
——音乐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体验、模仿、探究、合作。在看着教师的手指五线谱熟悉旋律时,学生不自觉地进行了发声训练。在学生讨论、想象后的模拟合唱中引出了连线和跳音,学生在实践、合作中真正体验和理解了两种音乐记号的作用。整个过程学生都非常地投入,能自觉地进入自己的角色,主动乐意地参与活动——学习。这比教师用语言解释、讲解强上了好几倍啊!
      只有当孩子在音乐游戏过程中获得快乐,才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那种缘自心底的热爱,并成为他们终身学习的不竭动力。在这些合作的游戏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相关的本领,体会到了音乐活动的快乐,更为重要的是: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会了与人交流,与人对话,锻炼了胆识,增强了自信心。方式的改变让老师教得轻松愉快,学生学得快乐有效,并使音乐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散发着浓浓的人文气息。
 
发表于 2004-3-3 08: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几天,我在上一年级音乐课,教学歌曲《小雨沙沙》时,有这么一个要求,就是创编多层次的声音节奏。上完了歌曲,小朋友情绪很高涨,总是自管自地唱着歌,而且此时,他们已经坐了半节课,正是注意力最不能好好集中的时候,此时此刻,如果让他们静下心来认真创编节奏似乎比较难,怎么办呢?这时,我灵机一动,用手势“嘘”了一下,轻轻地说:“小朋友,刚才滕老师一直在找一样东西,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这时,小朋友都安静下来了,很奇怪地望着我,都想知道我在找什么东西。我说:“我呀,刚才找到了好多声音,你们想听听吗?”大家都说想。我说:“那好,滕老师把刚才找到的声音模仿给你们听一下。”我就把他们刚才乱唱的声音都模仿出来了,他们边听边笑,有的还说,真难听。听完以后,我又说:“其实刚才滕老师很想找一些别的声音,你们看,现在外面正下着小雨,小雨落在草地上,落在屋檐上,这些声音一定很美的,可惜刚才小朋友的声音太响了,这些美妙的声音我没办法找到了,现在怎么办呢?”这时,小朋友们兴趣马上来了,他们说:“那我们帮你找吧。”于是,我再宣布找声音时的纪律,不能有讲话的声音,不然别的声音都会逃走的。就这样,每当他们找到一种声音,我就进行表扬,奖励,找到几种以后再进行组合,让他们感受多层次的声音。结果,十几分钟的时间,小朋友找到了很多声音,有小雨落下的“沙沙”声,风儿轻轻吹的“呼呼”声,小草唱歌的“刷刷”声等。下课铃很快响了,可小朋友的兴趣还是很浓,还想说一些别的节奏,我就让他们回去再找,家里的声音,路上的声音都行。我想:小朋友是天真可爱的,引导恰当的话,就会提高教学效率,激发他们的兴趣。
 
发表于 2004-3-10 08: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了你们的教学经验
大豆受益匪浅,谢谢大家
 
发表于 2004-3-10 16: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教 学 内 容:
歌曲《蜗牛与黄鹂鸟》

教 材 分 析
《蜗牛与黄鹂鸟》是一首民族特色浓郁的港台歌曲。由陈弘文作词、林建昌作曲。采用2/4拍,五声徵调式,一段体结构。
??歌曲的旋律轻松活泼,歌词生动有趣,隐喻着日常生活中人们不畏艰难、对奋斗目标执著追求的顽强精神。

教学过程
一、        欣赏导入:
1、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学生可随歌曲拍手演唱)
2、师: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了,小朋友,你们从哪里发现春天来了?
生:……柳树发芽了,迎春花开了,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了……
师:小朋友们都喜欢春天,小动物们也喜欢春天,看,蜗牛、黄鹂鸟也来欣赏春天了(教师出示蜗牛、黄鹂鸟的图片)
小朋友,你来猜一猜,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生:……
师:那么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请小朋友仔细听歌曲。

二、        歌曲教学
1、        初次感受歌曲:欣赏歌曲范唱
2、        请小朋友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
3、        再次感受歌曲
那么你觉得这是一首怎样的歌曲
……轻松、活泼……
   选择合适的舞步跳一跳(脚跟脚尖跑跑跑)
4、        学习歌曲
(1)        自己读歌词
(2)        跟着老师,按节奏读歌词
(3)        放歌曲范唱,学生轻声哼唱
(4)        找出难唱的地方,老师弹奏学生演唱(“阿黄阿黄鹂儿不要笑,等我爬上他就成熟了”)
5、        歌曲处理
(1)歌曲一共有三段歌词,应该怎么唱呢?分段讨论
(2)第一段“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呀,一步一步往上爬”应该唱出蜗牛很吃力的感觉,不能用很轻松的语气来唱。(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
(3)第二段唱的什么?
黄鹂鸟的话
请你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黄鹂鸟说话的语气怎样,谁来学一学(嘲笑的口气)
演唱歌曲第二段歌词
(4)分角色演唱歌曲

三、编创与活动
根据歌曲来编一个故事,以小组为单位,编一编,演一演
 
发表于 2004-3-11 11: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国      粹     的     魅     力  --------
                                     一次生成性京剧主题活动的案例分析
                                            富阳市富春第四小学         章苗坚
  一、背景
  富春第四小学坐落于富阳市城区北部孙权路旁,是富阳市城区一所普通的小学,下辖5所完小,本部共有19个教学班,925名学生,有教职工52名,为浙江省首批示范学校,浙江省教育学会活动课程学会实验基地学校。四年级三个班共有学生140名,总体水平在全校属中间层次,学生较为好动,音乐基础一般,学生普遍对流行歌曲较感兴趣。笔者为富阳市首批音乐骨干教师成员,为使我们的教育既顺应学生的自然发展,又有效地将学生的发展纳入符合社会需要的轨道,笔者在音乐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中,就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并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而不是单纯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更强调从学生发展的实际出发制订教育计划。
  二、问题的产生
  笔者在给四(1)班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欣赏课时,首先向学生介绍京剧的起源,然后介绍京剧的四大行当、脸谱知识,再让学生欣赏《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学唱京剧。整堂课下来,只有教师一人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全都无精打采(教师在讲脸谱知识时,许多学生对此产生了较大的兴趣。)有好多人开始在下面聊天(课后教师经了解,他们一直在讨论脸谱的有关事情。)我想:这样的音乐课堂教学,能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快乐吗?能使学生喜欢我们的国粹艺术吗?
  三、策略的选择
  面对以上情况,课后我及时找了一些学生进行聊天,问他们上了今天的音乐课后有什么感想?一个学生说:“章老师,你真背!现在我们谁还在听京剧,呓啊呀的唱半天,听也听不懂,哪有流行歌曲好听!”一个说:“老师,我们农村每逢过年过节时,越剧演出倒常能看到,我爷爷、奶奶就很爱看,但京剧演出就从来没看到过。”一个说:“章老师,这节课都是你一个人在讲,你提的问题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这样我们就更加没兴趣。不过,你讲的京剧脸谱知识我们很感兴趣!”听了学生的真心话,我的心豁然明朗,是呀,京剧——我们的国粹艺术,许多外国人都对它非常感兴趣,而我们,作为一个炎黄子孙,一个音乐教师,难道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的学生逐渐远离京剧吗?不行!为此,我通过观察、谈话了解学生的需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处理好生成活动与预设活动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开展京剧主题活动。
  四、策略的构思与实践
  1、活动的时间安排:三个星期,课内外结合
  2、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加深学生对京剧艺术的认识 ,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戏曲音乐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感受、体验、学习京剧的唱腔和动作。(3)通过活动 ,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和脚踏实地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4)鼓励学生用因特网及其它方式调查收集资料,接触一些阅读书本以外的收集资料的方法。(5)让学生在收集、处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组织及分析能力,懂得运用批判性思考。
  3、京剧主题活动的实施:单元课题《国粹的魅力——京剧主题活动》
(1)单元概述: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艺术,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本单元将通过欣赏、模仿、表现等途径,带你走进京剧艺术。
(2)任务:A收集有关资料。如京剧的起源、形成、京剧的行当、脸谱、伴奏等。B画脸谱、学习京剧中的圆场步、亮相动作。C学唱京剧。
4、过程:
活动1:资料的收集
1、小组准备工作:(1)将全班学生4人一组(学生自由组合,教师做好组际人员的联系调配工作),每组同学合作完成任务。(2)每组选举组长,根据自己的特长分配工作,做好准备工作。(3)组长要建立小组工作目录,在目录下记载小组人员的学习过程和资料,方便同学间相互交流。(4)明确本次活动的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因特网、书本、看电视、向别人请教等途径搜寻京剧的起源、形成、京剧的行当、脸谱、唱腔等信息资料,完成《京剧知识小报》或小组课题调查报告,感受、体验和学唱京剧。
2、收集信息资料
建议:你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查找你想要了解知道的内容。
杂志、书籍、电视、上网、碟片、广告宣传、参观、照片等

3、整理、刷选、展示收集的资料图片
(1)完成《京剧知识小报》或调查报告,展示形式——京剧知识擂台赛。
(2)展示你收集到的资料,评出小组优秀奖。
反思与生成:
1、通过与学生的交谈,了解到学生对京剧的认识状况和兴趣点。
2、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和学生收集的 、教师现有的资料,重点开展学习京剧脸谱、京剧唱腔、京剧动作的活动。
活动2:京剧脸谱的了解、制作,欣赏学唱京歌《说唱脸谱》
活动过程:
  1、启发学生大胆提问有关京剧脸谱方面或京剧其它方面的问题。
   2、观看VCD中的化妆师是如何给演员化妆的?
3、欣赏京剧剧目中代表人物的脸谱:黄脸的典韦、晁盖;蓝脸的窦尔敦;黑脸的包公、张飞;红脸的关公姜维、白脸的曹操、绿脸的程咬金等。
4、欣赏、学唱京歌《说唱脸谱》
反思与生成:
  1、学生对京剧中的历史人物很感兴趣,不停地向教师提问了解有关欣赏脸谱中典韦等人物的事情。这时,教师可生成对历史人物的了解,引导学生课外去阅读一些历史人物的书籍,激发学生了解历史和历史文学作品的兴趣。
  2、教师自己对京剧知识的掌握要多。在本次活动中,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教师有好多无法当场解答。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如有条件能请来京剧团的化妆师现场表演和解答问题,能使学生更直接感受到脸谱艺术的美和京剧艺术的魅力,使学生体验到它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在自己身边的增强其对脸谱和京剧艺术的亲切感。
活动3:感受、体验京剧的唱腔特点,学唱京剧;学习京剧演员的上场动作和亮相动作。
活动准备:京剧VCD 、各种京剧人物的造型剧照、大鼓一面。
活动过程:
1、欣赏《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和《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初步感受京剧的唱腔特点。教师适时介绍京剧的四大行当。
2、欣赏学生带来的VCD片段,巩固对京剧四大行当的认识,模仿练习京剧中的拖腔、念白和京剧演员的上场动作(圆场步)、亮相动作。
反思与生成:
  1、通过让学生采取比较、模仿、练习的方法,增强了学生对京剧唱腔的感性体验。   
   2、 采用比较的方式学习,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在指导学生学习走圆场步开始时,采用与学生原由经验的小碎步对比的方式,使学生很快掌握了走圆场的基本特点。接着让学生通过观看录像,将男女的走圆场动作和姿态进行比较,自己发现二者的区别,学生能很快掌握自己的圆场动作。
  3、因为学生对京剧已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因此,教师可重点向学生介绍中央电视台的《戏曲频道》,有助于学生在家庭和日常生活中 进行京剧艺术的熏陶。
五、活动后的反思与评价
1、作为一次艺术活动,本次京剧主题活动将欣赏、感受、体验、一定的知识技能(京剧的唱腔和动作、京剧人物的性格与脸谱的关系、脸谱的画法)等融合在一起,形成活动内部较强的生成性。
  2、在本次主题活动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通过活动,学生的感知、质疑、探究、自主活动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沟通、合作能力也进一步增强。 在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而且在活动中发现了自己的潜能。
   3、在活动中,教师能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有了明显的转变,但在活动实施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如教师自己知识的浅薄造成了有的问题无法向学生进行解答,教师在活动中的调空能力也直接关系到活动的成败与否。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给自己充电,以赶上时代的潮流。
   4、本次活动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生成的,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和组织活动时,要思考分析学习者,处理好生成活动与预设活动之间的关系。
六、在活动中运用的相关理念
1、生成课程——教育既要顺应学生的自然发展,又要有效地将学生的发展纳入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轨道,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践中,生成课程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它要求教师不能做教材的奴隶,不当高高在上的说服者,也不只是“教书匠”而是学习资源的开发者、研究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随时捕捉学生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使学生的学习更有主动性,真正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本次京剧主题活动是以学生的学习过程来安排活动内容和活动方案。
2、合作式教学——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些学习方式中,培养学生凭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与活动,与他人互动,与环境互动,与人类文化互动,达到自身进一步发展。在本活动的设计中,始终围绕学生的学习过程展开,活动设计只是给学生活动的一种建议参考与知识的储备,采用与否和采用多少是由学生决定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学生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3、自主选择——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有这么一条:“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保证学生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的时间。”这说明学生在集体活动和个别活动中都应该有自主选择的机会;其次,自主选择和自主探索、自主表达一起构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再次,自主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和权利,体现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本次活动中,京剧脸谱的欣赏、制作,京剧圆场步和亮相动作的学习,都是从学生的内心需求出发,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而设计的。在活动中,切实将学生看作教育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合作者、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主体。

参考文献:
1、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丛书——《歌唱活动》
许卓娅主编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钟启泉、张华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发表于 2004-3-19 14: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都很棒!!!
 
发表于 2004-3-19 17: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写的很好啊。而且,案例分析也很贴近新课程的新思想。很值得我借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