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星空

[教案点评专栏] [公告] 本论坛音乐案例收集(将全部制成网页发布)

194
回复
96483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20 21: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发的教案我怎么看不懂?

 
发表于 2004-9-20 21: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发的教案怎么有好多乱乱的字母?看起来好乱[em06]
 
发表于 2004-9-23 11: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撒尼少年跳月来》

教材:湘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

年级:第十二册

教学目标:

1、能分声部合唱歌曲《撒尼少年跳月来》,表现出欢快、热烈的歌曲气氛;

2、能根据自己对歌曲节奏、乐段的理解,编排设计动作,进行集体舞表演,并且投入到表演中,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

教学设想:

1、在本课中创设参加撒尼族篝火晚会的情境,先观看表演,然后学习歌曲,创编动作,最后融入到表演中,让学生在体会少数民族歌舞热烈奔放的同时,释放自己的激情;

2、教唱歌曲中,以大切分节奏X X X|X X|的学习为主线,先学习歌曲合唱部分(第二部分)中的第二个声部,感受并表现出大切分节奏的特色,通过在不同的角色中体验、聆听,找到节奏规律和旋律特色。然后再学唱歌曲第一部分,通过对比,找出第一部分节奏XX X X X|X X| 与第二部分X X X|X X|的联系,找出音乐规律。

教学重点:

能用轻快、和谐的声音分声部演唱歌曲《撒尼少年跳月来》。

教学难点:

1、分声部合唱中的音准,声音和谐;

2、如何设计情境,调动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尽情地投入到集体舞表演中。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钢琴。

2、将教室布置成篝火晚会场面,椅子围成四个圈,集体舞表演时将凳子向中间集中,表示篝火。

教学过程:

一、情境铺垫。

(一)、学跳“五步舞”。

师:暑假王老师去了一趟云南,在参加彝族篝火晚会的时候,学了一支简单又好看的集体舞叫“五步舞”,现在我来教教你们,你们一定会和我一样喜欢的。

教师教学生跳舞。

(动作:前三拍,先出向左出左脚,然后上后脚,再出左脚,第四、五拍踢右腿两次;做完五拍后,朝相反的方向再做。熟练之后,第四、五拍可加入拍手等动作。)

师生共同跳集体舞,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创造性,

设计意图:教师非常诚恳的将一支简单易学的富有彝族风情的舞蹈教给学生,分享舞蹈带来的喜悦,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同时,为集体舞中的3/4、2/4拍的表现做好了准备。


(二)、师生交流,了解歌曲背景。

1、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唱歌曲《撒尼少年跳月来》。(课件出示)你觉得这首歌曲中会描绘些什么?

2、师生交流,引导学生对“撒尼”和“跳月”的关注。

3、师总结。

撒尼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彝族的一个分支,撒尼人民热情、好客、善良、勇敢。每年大年初一,他们围着篝火,在皎洁的月光下尽情歌唱、舞蹈,欢庆新年的到来。

设计说明:以谈话导入到歌曲的学习,形式并不算新颖,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开门见山地将学生引入到歌曲情境中进行学习。


二、情境中学习。

(一)观看表演,进入情境之中。

1、师: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们是不是也对撒尼人民感兴趣了呢?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的表演吧!

2、课件播放《撒尼少年跳月来》,展示篝火晚会场面。

3、师:刚才的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觉?你能模仿出一、两句吗?

4、师生交流模仿。

(二)、合唱部分的学习。

(1)、学习“阿黑哥”的演唱。

1、 听一听。

师:在撒尼族,人们称小伙子为“阿黑哥”。你们听。(课件播放由男声演唱的合唱部分第二声部歌曲。)

2/4 乐句 ① 1 1 3| 5 5 | 6 1 3| 5 5|

塞 罗 哩 塞罗 塞 罗 哩 塞 罗

乐句 ② 3 5 1| 6 6 | 5 1 5| 3 3|……

塞 罗 哩 塞罗 塞 罗 哩 塞 罗

2、 说一说。

师:你发现旋律中节奏的特点了吗?那后面的旋律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一样,我们又应该怎样唱呢?

① 分析大切分节奏

课件演示: X X X X = X X X

师:大切分节奏打破了原有的节拍规律。他将第一拍的后半拍与第二拍的前半拍相结合,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重音,这个新的重音使节奏赋予动感。我们演唱时要充分突出它。你们试试看。

② 分析后面八小节与前面八小节的区别。

3、唱一唱。

男同生演唱低声部歌曲。

师:下面轮到我们班的“阿黑哥”表演了,我们试一试好吗?

(2)、学习“阿诗玛”的演唱。

1、 听一听。

师:在撒尼族,人们称小姑娘为“阿诗玛”。你们听。(课件播放由女声演唱的合唱部分第一声部歌曲。)

课件演示。

2/4 5 — | 5 3 5 | 1 3 | 3 — | 1 5 1 | 3 5 | 5 |……

塞 罗哩 塞罗 塞 罗哩 塞 罗

2、 比一比。

师:“阿诗玛”的演唱“阿黑哥”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引导学生体会出旋律的柔和、连贯)

3、 唱一唱。

A、师:请我们班的小阿诗玛来表演一下。

B、女生齐唱高声部歌词,老师指导、点评。

(3)、学习“阿黑哥”与“阿诗玛”的合唱。

1、师:老师想,阿诗玛和阿黑哥一起来演唱,一定会更好听,在阿黑哥唱到四分音符时,我们随着节奏来击掌,其它乐句,可以自己设计动作。

2、学生演唱,并击掌伴奏。

(三)、齐唱部分的学习。

1、 师生合作演唱。

师:听了你们的演唱,老师也忍不住想加入你们的队伍了,我们一起来唱第一部分吧。

分工:老师唱1、3、5、7小节的第一拍。其他拍请同学们唱。

2、 比一比。

师:请同学们边听边比较这一段旋律与刚才“阿黑哥”的演唱有什么联系。

学生交流讨论,找到旋律的规律。

旋律中1、3、5、7小节的大切分节奏前加入了一个附点的八分节奏。

3、唱一唱。

齐唱歌曲第一段。

4、跳一跳。

师:还记得刚才,老师教你们的“五步舞”吗,和着歌曲,我们跳一跳吧。

5、 总结节拍。

师:你们知道刚才我们跳的是什么拍子的舞蹈了吗?

生:自由发言。

师:3/4 2/4拍子交替出现,每中拍子出现一个小节。

三、 情境的升华。

(一)、设计动作。

1、 看一看,分一分。

师:歌曲中其他动作得由你们自己设计,请同学们看他们的篝火晚会,将他们的动作分分类,说说都有那些动作。

学生观看并讨论,将舞蹈动作稍做分类。

2、 学一学,跳一跳。

请各个组选择自己喜欢的舞蹈动作编成舞蹈,跳一跳。

(二)、集体舞表演。

全体学生边唱边表演。

 
发表于 2004-9-23 11: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撒尼少年跳月来>>这篇教案我还只是将上课的框架基本搭好,还有许多细节不成熟,希望各位老师能给我多提意见。
 
发表于 2004-9-23 11: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圆月我发的没有问题啊,我看的都是文字啊???!!!!!!!请检查一下你的电脑。

[em01]
 
发表于 2004-10-10 08: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柳笛,你好,我想你一定是张伟吧,是不是?

 
发表于 2004-10-11 16: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来!这里很热闹呀!湘版的教案一二年级我都有!
 
发表于 2004-10-11 20: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拒绝一般教案哦!

我喜欢,我更喜欢大家就我们新教材某个中心点来讨论讨论!

例如综合课\唱歌课\欣赏课怎样来上,用什么方法?

 
发表于 2004-10-20 22: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好!我刚来请多指教!!

我过几个星期要开课,想求助各位,请问谁有《在农场里》的案例啊?有的话请帮帮忙,万分感谢!!!

 
发表于 2004-10-24 1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哪位老师有沿海版新课程第三册的教案,急用!!!谢谢!1![em06]
 
发表于 2004-10-26 20: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意思的[em06][em08][em03]
 
发表于 2004-11-1 21: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老师,谁有《时间象小马车》的教案啊,救命的

 
发表于 2004-11-10 08: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救命啊,前辈门,有没有一年级:两只老虎的双语教案啊

 
发表于 2004-11-11 10: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 看到案例以及案例 分析。谢谢,我先顶顶顶顶

我5555555,有人叫,不好意思 ,闪人

 
发表于 2004-11-13 21: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到的也是很多乱码!
 
发表于 2004-11-18 09: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律动:蜜蜂和小熊

准备:1.蜜蜂、小熊头饰若干只。

2.蜂箱一只(纸糊模拟或用三个椅子代替。)

3.教师交替弹奏蜜蜂与小熊的曲调。

4.教师讲故事:森林里住着蜜蜂和小熊。蜜蜂很勤劳,整天忙着采

蜜(弹奏蜜蜂音乐,学生学蜜蜂自由地飞,同时嘴

里轻微地发出“嗡嗡”的声音)。可是小熊却很懒,

整天就知道吃,所以长得很胖,走起路来懒洋洋地

(弹奏小熊的音乐,学生学小熊走)。有一天,蜜蜂

采了蜜,很辛苦,便围着蜂箱睡着了。这时,小熊

出来想偷蜜吃,但笨重的脚步声把蜜蜂吵醒了,蜜

蜂很勇敢,齐心协力赶走了贪吃的小熊。

游戏:学生围成大圈,扮演蜜蜂的学生围着蜂箱蹲下,扮演小熊的学生分

散在位子上坐着。教师弹奏蜜蜂音乐,扮演蜜蜂的学生在圈里作蜜

蜂飞。音乐停,蜜蜂飞回蜂箱周围蹲下,同时出现小熊音乐,扮演

小熊的学生起立,在圈内围着蜂箱作小熊动作。当蜜蜂音乐再度出

现时,小熊马上回到原位。如果蜜蜂飞出时发现还有小熊在圈内,

就可以群起攻之,将小熊刺回原位。被刺小熊罚停止一次游戏。如

此反复进行几次后,学生互换角色,游戏继续。

注意:1.蜜蜂飞时互相不碰撞。

2.待游戏熟练后,乐曲不必从头弹到尾,游戏中可以随时改变曲调。

律动:什么动物出来玩

目的:通过游戏,练习一些基本步法,如碎步、并腿跳、小跑步、走步等。

准备:准备一些头饰或胸饰

玩法:乐曲有五段,唱五个小动物。先可以听教师唱第一段歌词,如教师

唱“小小兔子出来玩”,学生就接着唱“跳呀跳------”同时大家一起

做兔子并腿跳出场,手可以放在头上作长耳朵,也可以放胸前作两

条前腿,还可以一手放在头上伸出食指和中指作长耳朵,一手放尾

部作短尾巴等。再如教师唱“小小鸟儿出来玩”,孩子们就接着唱“飞

呀飞------”大家一起走碎步作鸟飞动作。每一段总是先由教师唱,

然后学生接着唱并出来表演相似的动作。歌曲后面有六小节音乐是

没有歌词的,学生就表演动作,音乐结束各自回到座位上。

猜拳游戏舞

玩法:全班学生站成圆圈,面向圆心拍手,请几个学生在圈内作邀请者。

第一遍音乐:

1——8小节:邀请者在圈内边拍手边做跑跳步前进,到8小节时,邀请者站在圈上任何两个小朋友的面前,这两个小朋友就是被邀请者。

第二遍音乐:

1小节:邀请者与被邀请者左手叉腰,右脚跟在右脚前方点地,同时右手向右前方摊开作邀请状。

2小节:右手和右脚还原。

34小节:动作同12小节,方向相反。

58小节:三个学生手拉手成圆圈,按照逆时针方向做跑跳步。

910小节:三个学生猜拳,如有一个学生不同,则出去做邀请者,如都相同,则原邀请者仍做邀请者。

听音摘果子

目的:能听出相对应的音名

准备:1。画棵最矮的苹果树,上面挂着许多苹果。

2.画棵中等高的梨树,上面挂着许多生梨。

3.画棵最高的香蕉树,上面挂着许多香蕉。

玩法一;

1. 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次由每组的第一人去摘果子,第二次由第二人去摘果子,依次类推。

2. 教师弹奏一个乐句,尾音落在DOMISOL上。

3. 当学生听到尾音落在DO上,马上去摘苹果。听到MI就去摘生梨。听到SOL就去摘香蕉。看哪一组摘的果子对的多为胜。

玩法二;

1. 桌上放上盆子,内有切片苹果、生梨、香蕉实物。

2. 两个两个学生为一对。一个学生先听乐句,另一个学生检查她是否(DO吃苹果、MI吃生梨、SOL吃香蕉)。若听对的可以吃,听错就不能吃,换另一人听。

 
发表于 2004-11-18 09: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课题:第三单元《快快长》

教材:小学唱游新教材 第一册(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教学设计思路:

“强化音乐审美体验,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这一学科教学理念,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运用“听觉领先、动觉切入”的教学策略,及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围绕单元主题《快快长》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首位,通过多种音乐实践活动,感受、表现歌曲情绪,体会歌曲内涵。并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即兴表现能力。

一、教学资源组合;

1、 听赏《小芽快快长》

2、 歌曲《小树快长高》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听赏、联想、创编等活动,有感情地表现小芽出土、成长的过程,并在师生互动中合作表演。初步培养学生乐于表演、能够合作的意识。

2、 通过歌曲的听、唱、演,感受歌曲节奏明快、富有动感而又活泼的情绪,体验小树成长、小朋友对小树轻声说话的生动情景;初步学会、并能用活泼、愉快的情绪,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小树快长高》,表现出小朋友祝愿小树快快长高的心情。

三、教学重点:

体验歌曲情感,能互相合作、互相欣赏、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四、教学准备:

电子琴、电脑课件、小乐器若干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结合媒体画面,聆听乐曲《小芽快快长》,启发学生在音乐声中展开联想,用动作表现小芽出土、生长的过程。

2、揭示课题《快快长》,集体朗读主题诗。

说明:这一环节实质上集听、创、演于一体,既加深对小芽成长时愉悦心情地体验,也为下一环节的歌曲教学做情感铺垫。


(二)歌曲新授

1、感知体验

A、在歌曲《小树快长高》的音乐声中,做做“护绿队”的即兴表演。

B、在歌曲《小树快长高》的音乐声中,由小组合作,即兴绘制“五彩树”。

说明:熟悉歌曲旋律,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C、教师有感情地范唱(范读)(出示歌篇)

D、录音范唱(媒体出现自制的MTV课件)

说明:感受歌曲情绪,提高音乐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学唱欲望。


E、模唱:

1)默唱、

2)用lu模唱

方法:(通过“画彩虹”的形式模唱旋律,指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感受旋律的异同,听辩旋律的跳跃和连贯,并学会旋律。)

F、按节奏,并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在体验韵律感中做好演唱铺垫。

G、唱歌曲《小树快长高》

2、教学反馈

A.多种形式演唱歌曲

说明:通过这一演唱形式,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评价),初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如:演唱姿势、声音、音准,乃至文明礼貌等,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


B.歌表演(启发学生为歌曲演唱编配简单的动作,既变换了演唱形式,又帮助学生记忆歌词,理解歌词)

C.选配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渗透乐曲伴奏与音乐情绪的关系)

说明: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和能力,分工合作、创编表演,能唱者唱,能舞者舞,能奏者奏。通过大组合作表演,让学生再一次,体验愉悦和成功。

E.合作表演

(三)小结

 
发表于 2004-11-18 09: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明   今天我要说的是音乐三年级第二学期第四课《新疆是个好地方》,这是一首经改编的新疆维吾尔族民歌。歌曲曲调活泼欢快,歌词简洁明了,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上海市课程标准明确规定1、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浅显的音乐基础知识,掌握简易的音乐基本技能,培养初步的音乐表演能力和即兴创作能力。2、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鉴于以上两点,我反复思索如何在教材实施中体现课程标准?又如何让课程标准指导于教材实施呢?最终我找到了契机,这节课不仅要与孩子富有情感地学会、唱会歌曲,更要以学唱歌曲为载体,理解掌握新疆音乐的基本要素(如学拍新疆音乐的基本节奏,学跳新疆舞蹈的基本动作),体验感受新疆音乐的文化内涵(如热情的人民、丰富的物产等),从而使学生萌发对新疆的喜爱之情。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以音乐文化为主干进行歌曲新授,让孩子在情境体验、在情感共鸣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主要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 欣赏新疆音乐,调动学生的“想”,开启音乐思维。   在一段热情奔放的新疆乐曲中孩子们自信而又愉悦地走进了教室,欣赏片刻后,老师提问:听了这段音乐,你觉得到了什么地方?你是怎样从音乐中知道的?如此一问一答,为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音乐本体(如节奏、速度、情绪等)进行想象,开门见山地感受新疆音乐的风格极其鲜明的节奏特点,以跳动的音符激荡起学生内心跳动的情感。   二、 节奏舞蹈律动,调动学生的“动”,体验音乐情感。   音乐课强调以动觉为切入口,所以在主题揭示后,我延续学生的回答,先利用铃鼓的敲击(现场演示)来带领孩子学拍新疆音乐的基本节奏 。然后请出一位会跳新疆舞的孩子即兴为大家表演,此时教师和所有的同学则拍击身边一切可以发出声响的物品为她伴奏。最后请那个孩子教全班同学几个简单的动作(现场演示),教师则不断点拨示范。人人参与的自主实践将无声的人体节奏和有声的音乐和谐地表现出来,这是进一步理解音乐和体验情感的过程,孩子通过自我显示的形体之美、神韵之美诠释着音乐运动的内在变化。   三、 交流风土人情,调动学生的“听”,感受音乐旋律。   感受了一番新疆音乐的热情奔放,体验了一阵新疆舞蹈的欢快活泼后,孩子们更有冲动和欲望想要走近新疆了解新疆了,于是我先问:新疆人能歌善舞,除此之外,你还知道一些什么呢?启发孩子用先前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相互交流,传递信息,因为每个孩子都是教学的资源,而教师就是要最大程度地挖掘这些资源。在他们的各抒己见之后,我放了一段媒体来总结:让他们在动听的音乐在美妙的画面中欣赏新疆是个富饶的大花园,是个肥沃的大草原。在这一环节中,我始终用这首(当场视听)作为背景音乐,就是后半节要学唱的歌曲的伴奏音乐。听觉是任何音乐活动的先导,此时此刻的听目的是让学生不断地感受歌曲的旋律走向,在无意的注意中形成有意的记忆,为歌曲学唱作了铺垫。接着我请学生用一句话来赞美新疆,使深化的情感用语言表达出来。然后进入听歌说词阶段,我出示了这样一幅图(当场出示),并让孩子与我合作读出图上所标示的文字(当场示范)。此举目的为:1、初步了解新疆的地形及几个地区的分布和特产人文。2、熟悉歌词内容,解决歌词的演唱难点。使人文更好地服务于音乐。   四、学唱新疆民歌,调动学生的“唱”,展示音乐风格。   古人语: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叹之,叹之不足,故咏歌!在经过了大量的实践体验和感情积淀后要唱出这首歌曲已不是难事,难的是如何用歌声生动地表现歌曲的音乐形象。所以,在听了一遍范唱后,我让孩子轻轻地尝试唱出歌词。唱完,再让他们小声议论:怎样唱好这首歌?这一过程,学生兴趣盎然,因为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到了他们的手中,他们自己领悟歌曲的重点难点,并加以解决;他们自己评价演唱的好坏与否,并加以改善。但这一环节对老师而言却是极大的挑战,考验着你的教学机智,你的应变能力,你的音乐底蕴,因为各式各样的问题和想法都会从学生的头脑中迸发出来。教师需要不断地反馈、评价,在引导中融入了对歌曲的处理,对知识的渗透,以提高学生歌唱技能。(举例说明)   五、创设音乐情景,调动学生的“创”,表现音乐文化。 最后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在葡萄架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表演方式,自由创编,可以唱,可以跳,可以演,可以奏。而我则提供很多道具(现场出示实物)帮助他们营造气氛,如新疆男孩和女孩的帽子,葡萄串等。使学生获得自主发展的空间,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潜能,最大程度地渲泄和释放内化的情感,升华了“新疆是个好地方”的主题。 整堂课的设计意在让孩子富有兴趣,富有情感地学习音乐知识,掌握音乐技能,了解音乐文化,愿能让孩子快乐中有收获,收获中有快乐。      教案 教学目标: 一、 情感目标: 1、 通过欣赏乐曲《新疆舞曲》,感受音乐奔放跳跃的情绪,激发“走进新疆”的学习兴趣。 2、 通过学唱歌曲《新疆是个好地方》,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体验新疆人民的热情好客。 3、 在有关“新疆”的信息传递中了解秀丽的风景和丰富的物产,抒发对新疆的赞美之情和喜爱之情。 二、 行为与能力目标: 1、 初步掌握新疆音乐的基本节奏。 2、 初步学习新疆舞蹈的基本动作。 3、 能用欢快活泼的旋律感愉悦地学唱新疆民歌。 三、 拓展目标: 1、 在音乐活动中交流和展示有关“新疆”的信息,使学生初步了解新疆的风土人情。 2、 小组合作即兴创编音乐情境,用各种方式和艺术手段渲染、表现主题“新疆是个好地方”。

教学重点: 在不断感受音乐文化的氛围中掌握新疆音乐的基本要素,积淀音乐情感,进而准确、动情地学唱、表演歌曲。

突破口: 通过生生、师生动态的互学、交流、共享信息,来激发歌唱的情绪,解决歌唱的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欣赏新疆音乐。 1、 聆听一段《新疆舞曲》。 师:听了这段音乐,你觉得到了什么地方?你是怎样从音乐中知道的? 2、学生自由回答,揭示地名和节奏型。

二、节奏舞蹈律动。 1、学拍节奏型 。 (1)学生感知、认识节奏后进行视拍。 (2)在乐曲伴奏下,学生富有动感地拍击节奏,教师则用铃鼓的敲击来带动情绪。 2、学跳新疆舞。 (1)欣赏同学的新疆舞。 师:我们班有谁会跳新疆舞吗?能否在我们的节奏伴奏中舞一段。 (2)表演时,其余学生把身边可以发出声音的物品当作鼓面为她伴奏。 (3)请表演的同学以邀请舞的形式教其他同学几个简单的新疆舞动作。 (4)全体学生自由结队、自由组合跟着音乐尽情舞蹈。

三、了解风土人情。 1、师用“亚克西”表扬学生跳得好,同时过渡:那你知道新疆的什么呢?。 2、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对新疆的认识 3、媒体播放进行小结,背景音乐是《新疆是个好地方》的伴奏。 4、学生用一句话赞美新疆。

四、学唱新疆民歌《新疆是个好地方》。 1、师范唱。 师:你们说得太好了,我想用歌声唱出新疆的好。 师:你听出来新疆好在哪里? 2、 出示地形图及分布的特产,学生跟着录音范唱轻轻哼唱以熟悉歌词。 3、 出示乐谱第一段,学生在钢琴伴奏下填词唱一唱。 4、 相互间讨论:怎样唱好这首歌? (1)请学生自己尝试处理歌曲。 (2)反馈与评价:个人、小组。 (3)老师从中指导唱法,并渗透乐理知识(节奏、五线谱等)。 5、 跟电子琴伴奏音乐动情地演唱。 6、 获取完整的音乐形象,跟录音范唱初步演唱三段歌词。

五、创设音乐情境。 1、 分组创编音乐情景:在葡萄架下。 2、 小组排练,教师巡视指导。 3、 汇报表演。

 
发表于 2004-11-18 09: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容:1、歌曲《我给太阳提意见》 2、欣赏《太阳牵着我的手》 3、活动与创造(3) 教学设计思路:在学习歌曲《我给太阳提意见》的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分组自学歌曲的谱和词,同时欣赏《太阳牵着我的手》并围绕“太阳”这一主题进行拓展活动。 教学目标: 一、 欣赏领唱与合唱歌曲《太阳牵着我的手》,感受歌曲亲切可爱、轻快活泼的情绪,体会歌曲所表现的活泼、富有朝气、蓬勃向上、渴求真理的少先队员形象。 二、 分组自学歌曲《我给太阳提意见》以及改编歌词,感受歌曲生动、活泼,富于幻想的少年形象,体验歌曲欢乐、富有童趣的情绪。 三、 通过创作节奏练习,进一步理解音符时值的比例并在歌曲伴奏中得到运用。 教学重点: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分组自学歌曲《我给太阳提意见》,并以连贯的气息、明亮的有弹性的声音和顽皮、风趣的情绪进行演唱。 教学难点:歌曲《我给太阳提意见》的学唱中运用已理解音符时值为歌曲伴奏。 突破口:分组自学歌曲中学生通过听录音学会歌词或口琴帮助音准等各种方法根据自己能力进行学习。 教学过程: 一、 听音乐律动进教室 二、 初步欣赏《太阳牵着我的手》 1、初听 要求:体验童声合唱和领唱的风格。 2、复听 要求:1)、感受歌曲亲切可爱、轻快活泼的情绪,体会歌曲所表现的活泼富有朝气蓬勃向上、渴求真理的少先队员形象。 2)、请学生跟着录音哼唱。 三、学习歌曲《我给太阳提意见》 1、 教师范唱 2、 请学生根据自己实际能力分组自学。 要求:1)、音乐知识技能较差的学生能跟着录音哼唱 2)、在课堂上不能较快唱出歌谱的学生自学歌词,唱对词且有感情。 3)、音乐知识技能较好的学生自学歌谱,用口琴帮助音准。 说明:分三层自学能够在教学上做到下能保底而上不封顶,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3、 各小组进行反馈自学成果。 1)、哼唱反馈 2)、反馈歌谱 3)、请其他学生跟着学唱歌谱。 要求:学生基本唱会歌谱。 4)、反馈歌词 5)、请其他学生一起唱词。 要求:基本能用连贯而饱满的气息并用活泼、风趣的情绪进行演唱。 4、 拓展活动 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改编歌词,以此来进一步熟悉歌曲并让学生唱出他们心中的诸多幻想。 1)、分小组讨论 2)、挑选一至两个小组进行反馈。 四、活动与创造(3) 1、 简单复习音符时值。 2、 请学生即兴创作节奏。 3、 请学生拍击出节奏进行创作反馈。 4、 请学生选用合适的节奏为歌曲《我给太阳提意见》后两拍伴奏。 要求:选用合适的节奏并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让学生通过创作和敲击进一步理解音符时值。 五、教师小结。

 
发表于 2004-11-18 09: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音乐第四单元《童年的歌》

内容:欣赏《快乐的节日》 新授歌曲《萤火虫》 教学设计思路  这堂课围绕着“童年的歌”这个主题,在设计时教师通过多种音乐审美的方法,以情感为主线,学生实践为基础,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每个环节中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这节课分三个板块:第一板块——律动《太阳、雨和花》,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来展现音乐,感受音乐中花朵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的情景,引领学生全身心地进入音乐课堂,同时揭示了主题——“童年的歌”。   第二板块——欣赏《快乐的节日》,教师通过演唱《快乐的节日》向学生传递音乐的信息,感受歌曲的意境。在欣赏打击乐器演奏的《快乐节日》时,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来听辨打击乐器,初步体验打击乐器在乐曲中的音色,并进行再度的创编节奏为歌曲配打击乐器。 第三板块——学唱、表演歌曲《萤火虫》。通过教师和童声的范唱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歌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舞蹈中去“找”音乐,从演唱中去“找”音乐,从乐器上去“找”音乐,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演唱、打击乐器、舞蹈等等)学习、表演歌曲,最后的综合表演是施展学生才华的时刻,也是课堂教学信息的反馈。整堂课教师是通过音乐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情感,师生的教与学是平等的,师生的共鸣也在此升华。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听赏用打击乐器演奏和女声演唱的歌曲《快乐的节日》,让学生初步感受打击乐器的音色及歌曲快乐的情绪。 2 通过感受、体验等方式帮助学生学唱歌曲《萤火虫》,初步学会歌曲,并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让学生感受到歌曲给他们带来的愉快心情。 3 让学生感受到歌曲《萤火虫》给他们带来愉快心情的同时,指导学生用天真、纯朴的情感来演唱歌曲。 二 教学重点、 难点: 1 教学重点:通过感受、体验等方式帮助学生学唱歌曲《萤火虫》。 2 教学难点:听赏用打击乐器演奏的歌曲《快乐的节日》,让学生初步感受打击乐器的音色。 三 教学突破口: 1 创设“快乐的童年”的教学情境,通过律动《太阳、雨和花》、听赏打击乐器演奏的歌曲《快乐的节日》、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进行音乐学习。 2 通过感受、体验等方式帮助学生学唱歌曲《萤火虫》。 四 教学准备: 1、电子琴 2、口风琴 3、歌谱 4、打击乐器等 五 教学过程: (一)情景律动《太阳、雨和花》 说明: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既显示了学生的个性,又复习了第二单元的内容,师生尽情的跳起来,享受着音乐,感受花朵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的情景,更揭示了主题——“童年的歌”,为以下教学作铺垫,渲染了课堂气氛。 (二)听赏歌曲《快乐的节日》 1、教师用主题诗导入。 2、教师演唱歌曲《快乐的节日》,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并说出拍号。 说明:教师通过歌声向学生传递情感,提高学生对歌曲的审美性,帮助学生在欣赏歌曲改编成打击乐曲时能更好地听辨、理解和把握歌曲的情绪  3、学生用打击乐器创编节奏为歌曲配伴奏,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和感受歌曲《快乐的节日》 4、听赏歌曲《快乐的节日》改编成的打击乐曲。 1) 说说有哪些打击乐器。 2) 再次为歌曲伴奏。 说明:这个环节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通过体验来感受打击乐器在乐曲中的节奏和音色,提高学生对歌曲节奏创编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表演性。 (三)新授歌曲《萤火虫》。 1、教师范唱,用自身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说明:教师通过歌声向学生传递情感,提高学生对歌曲的审美性,帮助学生在学歌时更好地理解、把握歌曲的情绪  2、通过范唱让学生了解歌曲所表现的意境,简单了解萤火虫。 3、随着音乐,用肢体语言来表现“萤火虫”。 4、欣赏童声范唱,出示歌谱,再次感受歌曲。 5、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歌曲,感受3/4拍的韵律。 a演唱 b打击乐器 c舞蹈 等等 说明:这个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师生互动,感受歌曲的旋律为学唱歌曲作铺垫。  6、帮助学生认识歌谱,初步学会演唱歌谱。  7、师生共唱,学生学唱歌曲。 8、学生唱谱、唱歌词,再次感受歌曲并歌曲分析,教师巧妙运用歌曲的形象指导学生唱好歌曲 。 说明:通过在学唱歌曲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对歌曲进行分析、处理,转变师生间的教学关系,在共学中找到共鸣。  9、用不同形式演唱歌曲,师生共评。 a、独唱 b、小组唱 说明:此环节是教学中学生学习歌曲的反馈,师生共评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的有效途径,对于学生的评价和反馈教师最后应有正确的结论。 (四)综合表演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歌曲,再次感受歌曲的情绪。 说明:通过教学反馈和师生共评,提高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审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兴趣盎然的表演节目,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性和主动性,更培养了他们的表演性。

 
发表于 2004-11-18 09: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音乐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课间》教案 内容:唱《我给太阳提意见》、唱《哦 十分钟》、玩《雨和太阳》 教时:单元第四教时 一. 教学设计思路: 如果我们让学生欣赏一首优美的歌曲或乐曲,我们想达到的预期目标决不是仅仅让学生感受这一首歌曲或乐曲的美感及作曲风格等,更多的是想借此来引导培养学生对美感的一种体验、共鸣,以期形成其鉴赏、听赏能力不断提升的螺旋状阶梯。同样,如果我们让学生来学唱一首动听的歌曲,我们的目的将不仅仅是让学生唱会唱好这首歌曲,我们在从中将要和将会渗透的是我们的学生群或学生个体喜欢歌唱的氛围,以及一种终身学习音乐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学会或养成将为我们的学生今后的音乐学习乃至其它各方面学习能力的不断积累与提高构建平台,而二期课改的新教材为每位自听自学者提供了范唱带、欣赏带及欣赏带,为教师创设这一平台,向学生提出各种方法的学习配备了必要的客观条件。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学唱的方法有多种,大多数小学生可能不会选择课堂中经常使用的“先唱谱”的方法,而更多地倾向于类似流行歌曲学唱的“边听边学”,这样,兴趣率反而提高了不少。 据此,本课的教学在此方面作了进一步的尝试,力求达到每节新授课都能在此基础上展开的目的,通过个人自学,好朋友一起自学等多元层次,并把自学定位为听、唱、奏等多个层次供不同自学能力的学生自由选择,以求符合个体与群体等不同需要。“如何进行歌曲新授”一直是我们在一期与二期课改中接驳中较难把握的教学环节,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在此方面作突破。

二. 教学目标 (一) 情感目标: 1.复习演唱歌曲《哦,十分钟》进一步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及体验“朝气蓬勃”、“欢乐愉快”的纯真童年生活。 2.学唱歌曲《我给太阳提意见》,感受歌曲表现的生动、活泼富于幻想的少年儿童形象,体验歌曲富有童趣的情趣。 (二) 行为与能力目标: 分层次能用奏、唱、演等多种方式来自学、互学,进而表现《我给太阳提意见》生动活泼的富有童趣的情感。 (三) 拓展目标: 1、用造型艺术创编单元主题诗《哦,十分钟》能设计不同的形体、出场动作,配合、协调小组或群体的整体造型。 2、在第一单元创编《布谷声声》的基础上,即兴创编音乐想象情境剧《雨和太阳》,培养发现、创编、表演等综合音乐能力。 3、提出课堂创编歌词的建议,要求学生合作或独立改编歌词。

三. 重点难点: 在歌曲学习《我给太阳提意见》的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学展示、师生互动等方法,小结、学习一音重复及连音线处等的奏法、唱法。

四.突破口:通过生生、师生动态的互学、交流、共享信息,对歌曲重点、难点加以突破,实施教学。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备小乐器、磁带、学生自学准备等

六.教学过程: (一) 复习歌曲《哦,十分钟》 第一段:唱歌词 第二段:自由表演 说明:营造单元主题:“课间”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情绪下进入学习。 (二) 造型艺术创编单元主题诗《哦,十分钟》 (对书上原有的主题诗略作修改) 在春天的阳光下,我们快乐地歌唱,尽情地舞蹈 听!每一秒“滴答”都是个音符, 十分钟就能编出多少歌谣, 让我们随着音乐来放松, 让我们共同唱出心中的歌, 歌名就叫:哦,十分钟! 1. 生读一读,师钢琴伴奏(《我给太阳提意见》主旋律) 2. 请学生分句创编造型 要求出场动作各有特色 3. 师朗诵,学生整体造型 说明:通过个体造型、整体造型的创编,培养学生的表演欲望及协调能力,整体创编能力。 (三) 创编音乐想象摹声情景剧《雨和太阳》 1. 布置任务,分组创编。 2. 发现介绍有趣的自备乐器。 3. 2~3小组交流,进行点评。 4. 师:小结 说明:在第一单元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生活中的声音及小乐器特别钟爱,且能想象、发现运用到情景剧中刻画各种形象,让学生用自备的小乐器创编雨和太阳的情景剧,为歌曲学习作铺垫。 (四) 学唱歌曲《我给太阳提意见》 1. 听录音,看动画 2. 教师范唱 3. 自学情况交流 ①说说听后的感受 ②个别学生奏,小结经验。 全体学生练奏曲调 ③个别、小组唱一唱(从中发现问题,对乐理知识、唱法作适当的指导) 全体演唱 说明:这一环节是整堂课的重点,但对教师的协调、机智、引导等能力是个考验,教师能从学生本体出发,寻找闪光点,提出建议使学生掌握自学歌曲的一些方法。 4. 小结 (五) 布置课后创编活动 (编写自己或小组喜爱的歌词) 说明:并不要求所编的歌词很正规,只求达到使学生愿意、敢于,喜欢改编歌词的目的,为今后的音乐学习培养兴趣。

 
发表于 2004-11-18 09: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课题:第三单元1、歌曲《摇篮》2、找星座3、歌词创编等教案 教学设计思路:让学生以听为先感受歌曲所表现的宁静的意境,和进行表演并同时在学习歌曲的基础上,即兴为歌曲创编歌词,达到举一反三,和思维的发散,想象的拓展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1、 演唱歌曲《摇篮》,通过律动表演体验歌曲流畅、优美的旋律以及歌曲所洋溢的一片安宁的气氛。 2、 通过律动、情景的创设以及造型的表演等形式为歌曲创编新的歌词。 3、 通过音乐游戏《找星座》来巩固对d, r, m的学习。 教学重点:歌词的创作 教学难点:用亲切、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摇篮》 突破口:用多媒体画面帮助营造歌曲气氛,通过老师范唱和学生表演来感染学生 教学准备:节奏卡片、 教学过程: 一、 节奏、唱名的训练: 方法:1、出示写有节奏的小信封,请同学翻一翻,拍一拍 2、全体学生拍一拍 3、请同学用学过的d , r , m 即兴根据节奏创编旋律。

说明: 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复习巩固了学过的知识,并训练学生唱准d, r, m, 三个音,同时为以后的对唱教学做铺垫。

二、 歌曲新授: 方法:1、听歌曲的旋律,感受音乐的情绪(用多媒体辅助歌曲意境); 2、老师弹奏旋律,学生用“母”轻声模唱,营造歌曲所表现的宁静气氛; 3、用身体语言来表达歌曲的情绪和感受,老师用怀抱宝宝,左右晃动等动作启发学生引出课题,同时也感染学生随音乐做富有荡感的动作; 4、听老师有感情地范唱,出示歌词,学生有感情地轻声读一遍歌词 5、跟钢琴听唱歌曲,并通过小组或男女生反复演唱,学会歌曲 说明: 这是一首优美而又抒情的摇篮曲。歌曲教学这一环节采用以听为先的方法,让学生先从对音乐的感受入手,进入歌曲的意境,才能用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表达歌曲所表现的宁静气氛。

三、 歌词创作: 方法:1、出示多媒体画面,引出教学要求,还可以把什么比做摇篮,什么比做摇篮里的宝宝? 2、请个别学生做示范,创编不同主题的歌词,并加上旋律进行演唱。 3、小组讨论,选择不同的主题进行表演,并选择合适的小乐器为歌曲伴奏,帮助营造歌曲气氛。 4、在小组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评价:演唱歌曲的声音是否柔美、动作是否符合歌词、小乐器用的是否恰当等。

说明: 这是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创编歌词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达到了二期课改中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的教学目标。

 
发表于 2004-11-18 09: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年级音乐《我快乐》教案

一、 教学内容: 1、 欣听《吹拉弹敲》。 2、 歌曲新授《我快乐》。 二、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 1、 通过欣赏乐曲《吹拉弹敲》,初步感知民族乐器不同的音色和不同的演奏方法,体验民族乐曲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快乐的学习情感。 2、 通过学唱歌曲《我快乐》,使愉悦的课堂气氛得以延续和渲染,使单元主题得以揭示和深化,使学生的高兴情绪得以表现和抒发。 (二)行为和能力目标: 1、能初步判断几种代表性的民族乐器的音色和演奏方法。 2、能用欢快的情绪初步演唱歌曲《我快乐》。 (三)拓展目标: 1、 能初步熟悉民族乐器的分类和由此产生的不同的演奏方法。 2、 能用自创的歌词演唱歌曲《我快乐》,从而显现学生的个性特色。 三、 学重点 在单元主题的指导下,在参与体验活动中启发、引导学生欣赏乐曲、演唱歌曲。 四、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 听二胡齐奏的《小青蛙》进教室。 2、 师生问答,引出“民族乐器”。 (二)、实践操作。 1、 出示媒体和真实的民族乐器。 2、 启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玩一玩乐器。 3、 师生不断交流和总结:手中的乐器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三)理解认知。 1、 学生根据各自手中的乐器的演奏方法进行分类、合并。 2、 听奏视互融,学生了解四类代表乐器的音色及其正确的演奏方法。 3、 师引导学生总结民族乐器的四种演奏方法:吹、拉、弹、敲。 (四)欣赏乐曲。 1、 静心初听乐曲《吹拉弹敲》,感受乐曲的情绪。 2、 分段聆听,辨别和选择每一段的主要演奏乐器。 3、 完整再听,跟着音乐有节奏地动一动。 (五)学唱歌曲。 1、 师过渡、小结,揭示单元主题“我快乐”。 2、 师范唱歌曲《我快乐》。 3、 邀请舞形式熟悉歌曲《我快乐》的情绪和旋律。 4、 师生、生生合作学唱歌曲《我快乐》。 (六)拓展创编。 1、 师生问答,收集素材。 2、 直接组成几段演唱创编的歌词。 3、 前后呼应,每个小朋友拿起自己手中的乐器编一编词,唱一唱歌。

五、 教学流程。

欣赏乐曲 “我快乐”主题 演唱乐曲

愉悦、引趣 实践、操作 感受、体验 激情、表演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选自一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教学内容是听赏《吹拉弹敲》,演唱《我快乐》,属第一课时。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学生音乐学习习惯、音乐技能掌握、音乐内驱反馈等都不太熟悉,所以课的设计力求在遵循儿童认知及情感发展规律的情况下,渗透和体现上海二期课改的新模式新理念,使教与学的关系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一、 以单元主题为主干。   本单元的主题是 “我快乐”,我理解为是让孩子在快乐情感的产生、递进、积淀、宣泄等一系列心理变化过程中愉悦地完成学习任务。就欣赏乐曲和演唱歌曲两者的内容而言没有任何联系,属于两个独立的个体,但从学生内在情感发展而言却是相辅相成,属于同一源头流淌出来的快乐之泉。所以我以不同的方法引发孩子高兴的学习心情,以不同的手段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喜闻乐见的语言中,在平等自然的关系中,在亲身投入的活动中了解乐器音色及演奏方法、欣赏乐曲和学唱歌曲。 二、 以激发兴趣为前提。   本课所要了解的内容之一是中国民族乐器,这些对低幼儿童而言略显陌生,甚至无法从他们的脑海里、记忆里收索和再现这些乐器的形象,但他们的思维形成往往是从平时的生活经验中提取的。那怎样使他们饶有兴趣地去认识乐器呢?我想,一定得让学生对这些乐器产生好奇,形成内心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去了解它们,并释放自己最大的热情与老师与同学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介绍乐器的音色和正确的演奏姿势之前,我先让孩子放开手脚自由地玩一玩身边的民族乐器,这样使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得以不断生成与强化,为后面的教学扬起了顺风帆。 三、 以实践体验为基础。   要接触、咀嚼音乐中的第一手资料,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实践操作、参与体验。课的设计中我非常重视这一点,如要让学生了解某一乐器的演奏方法,我不仅提供画面演示和音响感受,更多的则是让他们动手或是模仿着敲一敲、拉一拉;如要让学生熟悉新授歌曲,我就和同学跳邀请舞,在肢体语言的默默交流中感受歌曲的情绪和旋律变化;如要检验每位学生的歌曲演唱情况,我就让两人一对相互咬耳朵唱,并要求评价改进……以听觉领先、动觉切入的各式各样的体验活动,突出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也使学生多种感官在不知不觉中获得音乐的记忆,加深对音乐要素的理解,进一步诱发了学生的音响体验、情感体验、审美体验。 四、 以学生发展为根本。   二期课改中提倡音乐教育应为学生自主发展创设充足的空间,应为个人才能的展示搭建广阔的舞台。我也认为在一节音乐课中,学习的思维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课本中那些固定的内容上,我们应该把目光放得再远一点,时刻提醒自己是在为孩子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所以在课的设计中,我没有介绍过一种乐器,而是以一类乐器为切口,也许到最后有些乐器还叫不出名,但他至少会产生联想意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觉地举一反三,此时又何惧他不懂呢?学习歌曲时,我也试图让孩子通过丰富的想象将自己的快乐表现编进歌曲,这些虽显稚嫩,却是孩子创造的起步,发展的开始   作为审美教育的引领者,本课的设计力求以学生的快乐为本,以学生的兴趣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一年级小朋友在玩中学,在动中学。当然课的设计存在着许多不足,设计者渴望得到专家的帮助和指导。因为学生是探究型的学生,教师更应是探究型的教师。

课后反思   下课铃声响了,从孩子恋恋不舍的眼神中,从孩子陌生而又亲切的再见中,我开心地笑了。因为他们的一言一行,他们的一举一动已经诠释了本课设计思路的好坏,更说明了本次教学活动的成败。   回顾学生在课中的反馈,可以看到最初拟定的教学目标都已完成,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 1、 整堂课的气氛十分愉悦快乐,师生关系更是融洽多彩,孩子们到后半节课完全放开了手脚,尽情地唱着,尽情地跳着,宣泄着他们所有的情感和认知。 2、 每个教学环节的目的性也明确了然,并紧扣“快乐”这一主题,前后衔接呼应,而且始终把“操作”放在第一位。 3、 在教与学的互动活动中教师能不断改变自己的角色,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也是欣赏者,还是表演者,与孩子同学同乐同舞同唱同创造。 4、 将知识技能和学习兴趣相辅、相成,将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结合、渗透,将学生群体性和个性化开掘、体现,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本课美中不足的是:我不会演奏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这就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必须一专多能,哪怕有的只是三脚锚而已。

 
发表于 2004-11-18 09: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音乐《来跳舞》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美国影片《音乐之声》插曲《孤独的牧羊人》感受歌曲轻 快、活泼的情绪和童话般的生动意境。 2、 简单的用肢体语言表现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欢快、活泼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有情感的表演能力。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欣赏《孤独的牧羊人》感受歌曲轻快、活泼的情绪。 2、 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以肢体语言表达对欢快音乐的理解、想象和有情感的表演能力。

三、 教学突破口: 以听觉入手,视听结合,以音乐感染学生,引发学生的想象。通过对学生以往对舞蹈、音乐等知识的积累,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对作品的理解、想象,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表现力。

四、 教学准备: 媒体、电脑、打击乐器、电子琴、布景道具

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随着歌曲《乃哟乃》载歌载舞进教室。 2、情景性的歌表演。

(二)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1、 初听:欣赏电影中演唱歌曲时的场景,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 2、 让学生谈谈对歌曲的感受。

3、 教师有感情的表演唱。

4、 复听片断提问:这首歌曲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大量衬词的演唱。教师简单介绍此歌的民歌风格——“约德尔调”并与中国的民歌《乃哟乃》作对比。

5、 师生互唱(学生唱衬词部分)

6、教师简单介绍歌曲的背景。 

(三)拓展活动——舞蹈情景表演《孤独的牧羊人》 1、 在学生了解歌曲的基础上,通过创作,用不同舞蹈表演来表现对歌曲的理解,鼓励形式多样。 2、 分组表演,师生共评。

(四)课堂小结,师生再见。

六、教学流程:略

教学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主题是“来跳舞”,围绕这个主题,在本教时的欣赏设计中,笔者首先根据学生和本人的特点来设计教案,本校三年级的学生,外来人口和本市人口各占一半,学生知识面不广,通过两年的音乐教学,学生已能对不同音乐有不同感觉,用已学的舞蹈语汇、歌声等不同方法去表现音乐。笔者性格开朗、擅长舞蹈,师生间情感融合。所以笔者在设计中始终贯穿了“来跳舞”,用自身的情绪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舞蹈中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在自主活动中,获得生理、心理的满足感,由此而引发出更深一层的创造和探究。

传统的欣赏教学中,多数是学生仔细聆听,教师分段介绍,细细品味音乐(或歌曲)的意境和内涵,这种接受式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框住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还抑制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和想象,更缺乏音乐的审美活动。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尝试着从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出发,让学生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用“心”去默会。通过讨论、交流、评价使学生的情感与音乐互动,与音乐交融,让学生的体验不断升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主动参与性。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翱翔与音乐殿堂之中。

一、 直观欣赏,感知音乐审美。  在设计欣赏教学的第一步,我让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上感受这首《孤独的牧羊人》,学生通过仔细聆听和直观教学唤起了他们的情感,引发想象与联想,从静态的感受到动态的外化,表现出对音乐的体验,初步感受到音乐的欢快和幽默、诙谐,并给他们带来了愉快。虽然这些愉悦之情,仅仅是生理上的、感官上的,但却是音乐美感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这种初级的生理感受,更为高级的情感和想象活动,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设计方法:让学生欣赏电影中演唱歌曲时的场景,从直观上和听觉上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体验音乐的同时,为再现音乐形象作铺垫。

二、 发挥想象,提高音乐审美。   让学生有一定的想象空间是欣赏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音乐的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积累,不同的学生会对同一段音乐产生不同的联想,笔者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创造,勇于自我表现。只有富于音乐想象力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音乐欣赏者。

设计方法:让学生欣赏歌曲后,通过对歌曲的想象,用肢体语言或眼神等方法来表现音乐。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产生求异求新的动机,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

三、 情感互动,升华音乐的审美。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情”是表现的灵魂。笔者通过歌曲表演唱用自身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师生的情感互动激发了学生的表演欲望,诱发学生的实践兴趣。笔者在这堂课中时常转换角色,既把音乐的人文性带入课堂,又和学生共同体验音乐,帮助他们一起去实现“再造”音乐的过程。

设计方法:当学生对歌曲《孤独的牧羊人》产生联想和想象时,笔者把歌曲的人文知识带入课堂(即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及歌曲内容)增强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师生间的情感交融把课堂气氛带入高潮,共同去创造新的音乐构想。

  总之,在这堂课的设计构思中,围绕着“来跳舞”的主题。欣赏《孤独的牧羊人》笔者尽量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出发,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也尽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音乐的兴趣,由兴趣产生情感,由情感上升为审美。

 
发表于 2004-11-18 09: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音乐《蜻蜓》教学设计思路 从教书匠转变成一个真正的教学设计者,这需要不断积淀和一份不同凡响的勇气。我不得不承认,我正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摸索着,有时东张西望,有时思前想后,有时灵光一现,向前迈出坚定的一步。我知道我的教学设计还很稚嫩,思路想法还不够前瞻、完美。但我在道路上尝试着,我和我的学生一起在探究着,因为我坚信二期课改的飓风会引领着我完成真正的蜕变,从而在音乐教学这片乐土上不断自我加压,不断自我超越。

一、现将《蜻蜓》一课的教学设计思路表述如下: 1、“老”教材“新”教法   四年级的《蜻蜓》为一期课改的教材,相对二期课改的新教材来说,可以说是一篇老教材,它在整本教材中相对较独立,既无单元内的相应教材与之呼应,又无概括整个单元的主题诗画龙点睛,与之相邻的听听、练练、认认等部分都与歌曲“蜻蜓”没有太多的联系,更没有让学生创编的拓展部分。既然书上没有提供需要的教材,本课设计者就想到了给这份老教材注入新的理念,赋予它新的上法,添入了课外欣赏曲《红蜻蜓》及让学生的创编部分,并想以创编为重头戏,以达到引发创编兴趣的作用,更使老教材因为有了新鲜的血液也充满着生机。 2、信息化平台之上的自主学习 我们所谓的信息化平台不仅是指多媒体或网络的运用,从广义范围来说,它涵盖着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与体现,从兴趣入手,并在不限定其个性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地收集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汇集并展示,使音乐教学更多元化。 对音乐的感受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多义性,而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分为很多方面,在“蜻蜓”这一课的一开始,便分组展示信息收集的情况,使学生在课外自由地收集相关信息,鼓励各显其能,在设计这一环节时,设计者预想到有可能有的小组准备得并不充分,但自主学习的引发,本不是件易事,小组间总有一些较适应这种学习方式的“领头羊”,而好胜心、好奇心,则是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学生能用平时已有的方法或在收集中找寻到的新的方法去探求未知的音乐或与之相联的信息,使学生的音乐或音乐外沿感知不断增加,用主动的方式学会一些学习的方法。在本课中,教学者还设计了用创编的形式来表现《蜻蜓》,在课内教师提供了一些具有启发意味的信息,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自由发挥以求达到良好的效果。

3、个体性与整体性相结合   在整堂课中,设计者都注重了个体性与整体性相结合,这种结合体现在既有一些音乐特长生的自信表演,也有群体性的合作演唱;体现在小组化的合作与整体的共鸣,体现在不分小组的自由结合与座位的自由选择上;更体现在课外个人独自探索及与家长、朋友或生生、师生间的合作,对此请参照教案中学生群体性与个体性纵向流程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4、音乐教学的人文取向 不管是什么年级,“人文”的眼睛始终关注着音乐教学,使音乐教育知识取向与人文主义知识价值取向之间形成了一种合力,为音乐教学与其它的科目有机的整合奠定了基础。学生在演唱《蜻蜓》时,表达一种对大自然的喜爱及探究心理,是歌曲赋予学生的内在的深层次的人文取向,而学生在信息收集中因“蜻蜓”而联想到的有关蜻蜓的诗、画、文化(如:蜻蜓风筝等),以及科学常识(如:种类、生长过程等)的信息收集,又使学生对蜻蜓及其它昆虫产生了好奇、探知的欲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不正是和歌曲有一曲同功之妙的一种美的意境吗? 5、线性思路与级进的立体块面   本课的设计从表面上看是围绕着“蜻蜓”这一核心,呈放射性线条向外舒展,而暗线则是教师与学生情感的不断升腾。 再则,在整个教学设计中,由线串起的是一个一个立体的块面,它们即独立,又呈向上递进的级进态势,已期达到至高点(高潮)。

二、教学设计重点: 一直以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遇到类似的问题,在教授完一首歌曲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小乐器或舞蹈动作来使歌曲表现得更动听,而这种方法有可能自低年级起就被沿用,对学生来讲毫无新意可言,于是动作有可能会雷同,配器有可能机械化,而本课设计者认为,学生们并非是被克隆后的整齐划一的生物,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而我们的音乐歌曲又何尝不能拥有这份个性呢? 1、多元意识   在歌曲创编上花重墨设计,颇具一定的研究意味,设计者力求创设一种宽松、自由、学生喜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们为歌曲添上个性的色彩,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由比较欣赏,到自由想象蜻蜓的飞行方式,最后用歌声、各种声响来描绘出内心的五彩缤纷,旋律、速度、高低、情绪等的变化,都能表现出不同的情境,这正好比学生在欣赏同一首乐曲时,会因个人喜好和经历的不同,产生不同的联想、感受,音乐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而歌曲的不同情境的表现正反过来应证了音乐是多元化的。 2、想象意识   音乐需要想象这无可厚非,而音乐形象更需要想象,在想象的过程中,设计者预计学生会想象到美的或较阴暗的,如在想象蜻蜓可能遇到的境地时,学生想到了蜻蜓受伤而死,这种可能是有的,教师不应一味持否定态度,而应悉心引导如何培养学生美好的、符合音乐审美需要的想象意识,也是一个教学设计者在平时上课时所要研究的。音乐陶冶了师生的情操,在一点一滴美的小溪的汇聚中,师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想象为音乐添上了翅膀,让音乐的天地变得更广阔。 3、创编意识   本课教学者所教学生,从三年纪起就能运用音乐大师作曲软件进行一定的乐曲再创造,如改编速度、音色、拍号等,到了四年纪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提高,已在教师引导下能为乐曲加一些简单的前奏、尾奏,并从图片库中选用相应的图片为乐曲配画,设计者设想到学生已有初步的创编能力和潜在的创编意识,通过本课的教学,想使这种创编意识更突显出来,从平面的操作转向立体的实践,当然,学生创编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而创编兴趣的培养更是关键,让学生在愉快地参与中,主动地掌握一些创编能力,使歌曲的演唱不止停留与课本,这是一种新的音乐学习方法的感悟,我们常说学生学的是一种方法,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便能更好地自主性地学习音乐,从而爱好音乐。   在“通感”的范畴中,音乐是想象和听觉之间的纽带,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的想象可能比教师的还要精彩,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如在吟唱古诗《山行》时,让其想象一幅中国水墨画等)也能让所有美的艺术在想象中得到融合。

  在教学流程图示中可见,课的两端朝课外延伸开去,形成了一种张力,作为一名审美教育的引领者,本课的设计者力求在整堂课中以学生的兴趣为本,形成开放型的课堂氛围,并想以本堂课体现教学者本身的特点。当然本课的设计肯定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设计者渴望得到专家的帮助与指正。学生是探究型的学生,教师更应是探究型的教师。我想,即使我由幼虫蜕变成了一只彩蝶,也应该在音乐教学的百花园里,采撷蜜汁、不断思考,为音乐小花的盛开不辞劳苦,不断创新与实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