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与音乐评论] 外国大型声乐作品简介

2
回复
3755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8 08: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udwig 于 2014-6-17 21:21 编辑

[Point=100]b小调弥赛亚(清唱剧)1741年9月,作曲家亨德尔在一种不可遏阻 的热情冲动下,只用了二十多天就写出了这部注定要成为经典之作 的清唱剧《弥赛亚》。那使作者"流着眼泪写作"的深刻的同情和怜悯, 同样打动了1743年在伦敦音乐厅举行首演时的所有听众,甚至英王 乔治二世也在听完第二幕终曲《哈利路亚》后,起立以示敬意、"弥赛 亚"一词源出希伯莱语,意为"受膏者"(古犹太人封立君王、祭司时, 常举行在受封者头上敷膏油的仪式)。后被基督教用为对救世主耶稣 的称呼。全剧分三部分,共有序曲、咏叹调、重唱、合唱、间奏等五十 七首分曲。第一部分叙述圣婴那稣的诞生;第二部分是关于耶稣为 了拯救人类,四处传播福音以及受难而被钉死于十字架上的经历; 第三部分则是那稣显圣复活的故事和赞美诗。这是亨德尔少数完全 表现宗教内容的作品中最出色的一部,实际上其中音乐的戏剧性和 人性的宣传远胜于宗教的虔诚感情。"就连弥赛亚之为人类救主,也 更多是从黑暗和苦难到光明和自由,而不是从原罪到悲悯。而且英 雄也多于殉道者。"(弗里德里希·勃路美)全剧为主调音乐风格,以旋 律优美、和声洗练见长。西西里民间乐器风笛的使用在当时是大胆 而新颖的。由于其中不少分曲具有很高的技术训练价值和艺术性, 至今仍在音乐会和声学教学中广泛采用。

   创世纪(清唱剧)1791年,海顿作为一个誉满全欧的交响乐和 四重奏大师,应邀前往英国伦敦访问、正值亨德尔音乐节隆重上演清 唱剧《弥赛亚》这种以群众性合唱为主体的音乐形式的宏伟壮丽, 使海顿震惊,尤其是第二幕终场的《哈利路亚》,那宽广深厚的感情流 露,更令他感动得涕泪交流、就此决心一试自己在清唱剧方面的才能。 脚本由莱德雷根据弥尔顿《失乐园》第二章《创世纪》改编而成,据说 它原是为亨德尔写的。海顿花了近三年时间(1796~1798)写成了该 作,并于1799年为庆祝自己的命名日举行公演,十分成功。全剧分 三部分,由合唱、独唱咏叹调、重唱和器乐间奏组成,一、二部分分别 叙述上帝创造天、地、昼、夜、海、风、火、声,以及植物、动物等;最后, 上帝依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人类的始祖--亚当与夏娃,第三部分 表现亚当与夏娃因吃了"智慧之果"而被逐出乐园的痛苦,相反却以 人道主义精神描述了他们因有了知识和爱情而喜悦。"创世"的过程 也被完全世俗化地处理了,以至于人们认为它"与其说是赞美创造的 神、不如说是赞美创造的工匠"。这部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洋 溢着光明和欢乐。海顿的器乐作品中国有的朴实无华、通顺和谐的 特点得到了更加亲切感人的表现。其中大量生动的描写性段落和丰 富的想象,如"日山"、"溪流"、"鸟鸣"、"野兽画像",以及序曲中大量 新颖的半音和声手法,成为后来浪漫派作曲家们吸取灵感的源泉。 1981年4月,法国指挥家皮里松在沪排练并演出过这一作品。

   安魂曲 1868年罗西尼逝世、作曲家威尔第倡议由十二位最著 名的意大利作曲家组成一个委员会,写一部纪念弥撒。威尔第写 成了其中的《拯救我吧》,后因种种矛盾未能上演。1873年,伟大的 爱国诗人孟佐尼逝世,同样使为意大利的统一奋斗了多年的威尔第 深为悲恸、写成了包括上述《拯救我吧》在内的《安魂曲》, 1874年在 米兰圣马可教堂演出。《安魂曲》采用传统弥撒的体裁和词句,但音 乐完全是歌剧式的,悲壮、抒情的,具有催人泪下的巨大感染力。全 曲包括《安魂》、《愤怒的日子》、《奉献》、《至圣经》、《上帝的羔羊》、 《泪经》、《拯救我吧》七个部分,威尔第在歌剧中反复表现的会唱写作 天才在此曲中又有了光辉的体现。尤其是《拯救我吧》、《愤怒的日子》 等曲,达到了震憾人心的强烈效果,其它部分也充满着深情的追忆和 柔美婉转的旋律,组成一部完美的音乐会合唱作品。

   卡尔米拿·布位拿 卡尔·奥尔夫(1895~)是二十世纪西德 最著名的老一辈作曲家。在二十世纪西方现代音乐日趋复杂的潮流 中,他始终保持着单纯的特性。他的音乐有明确的调性,几乎没有 什么复调的因素,常常只是几个主要的和弦,甚至只用平行的四、 五度音程,但他的以节奏为主的音乐具有充沛的活力。《卡尔米拿· 布拉拿》(意为"世俗歌曲")作于1985年至1936年,1937年首演后 奠定了奥尔大的世界名声。它的歌词源自十三世纪的一部诗歌手抄 本。这部诗歌集是1803年在德国拜耶地区一所修道院里发现的,用 古德语及僧侣用的拉丁文混合写成,内容大多是控诉人生道路的坎 坷和命运的折磨,歌颂生活的美好和爱情的甜蜜等,具有明显的反宗 教、反封建的进步倾向。全曲共有二十五段。除首尾的控诉命运女 神的大合唱外,分为三个部分:①春天。春天不仅带来了欢快,也激 发了爱情。少女殷切地询问:"我的小伙子在哪里"?男人口答:"他骑 马走了。"于是少女转向卖杂货的人,要买胭脂。为的是把自己打扮 得更美,给小伙子看。于是,激起了一片欢笑和呼唤。②在酒店里。 深受封建统治和宗教压迫的人们从饮酒中寻找欢乐,发泄对世道不 平的不满。有人为烧鹅唱起了悲歌,因为它的命运注定被人吃,而它 也正是一切命运不能自主的人的象征。最后,大家一起唱起了有力 的合唱,讽刺、咒骂、狂饮、发泄。③献爱。先写内心不平静的痛苦, 再写恋爱的各种情景。软弱的小伙子们燃起了熊熊的爱火,少女克服 了羞涩,尽情歌颂爱情的力量--可是,美丽女神维纳斯毕竟只是虚 幻的,美好消失,一切又回复到了悲惨的现实。合唱显示了命运女神 又在运转她所操纵的"命运之轮",谁也无法回避和抗拒。这部作品以 有力的笔触和火热的激情,控诉了命运的不公,歌颂了生活的美好, 体现了处于封建淫威下的人民对幸福、欢乐的憧憬和追求,以及对黑 暗势力的愤怒和控诉。这部作品的歌词产生在黑暗的欧洲中世纪,音 乐产生在希特勒统治下的三十年代德国,决不是偶然的。作品旋律 优美,节奏动人。它包含有大合唱、小合唱、男中音独唱、男高音独唱、 女高音独唱、童声合唱、男声合唱、女声合唱以及乐队合奏等多种形 式,异常丰富多彩。演出时在舞台上还结合各种舞蹈动作以及舞台 造型,因此特别富有艺术效果。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康塔塔)这是普罗科菲耶夫为合唱、女中 音独唱及管弦乐队而写的大型声乐--器乐作品,以作者本人为爱森 斯但同名电影所作的配乐为基础,于1938年前后完成。歌词由诗 人罗戈夫斯基及曲作者共同创作。它以十二世纪俄罗斯民族英雄 亚皮山大.涅夫斯基的事迹为主题。当俄罗斯在蒙古和鞑靼人的蹂 躏下,还没有得到喘息;由瑞典和日耳曼人联合组成的十字军又前来 侵犯。诺夫戈罗得大公亚历山大号召人民起来保卫祖国,在他的指 挥下击退了十字军的进攻,把他们赶出了边境。大合唱由七个乐章 组成,其中第二、三、四、六乐章是合唱,第六乐章是独唱,第一乐章和 第五乐章的开始部分是描绘景色的管弦乐曲,整个第五乐章是带有 合唱的描写战斗的管弦音画。第一乐章《在蒙古人蹂躏下的俄罗斯》, 是一首不大的前奏曲性质的管弦乐音画,从中可以感受到俄罗斯的 优美景色以及土地被蹂躏,森林被焚毁,俄罗斯人民在痛苦中呻吟的 沉重、压抑场面。第二乐章《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之歌》,是带有女低 音的男声合唱及管弦乐。音乐具有史诗性叙事歌曲的风格。叙述俄罗 斯人在涅瓦河畔战胜瑞典人的事迹,以及涅夫斯基对新的考验的思 想准备:"谁要是侵犯俄罗斯,他将遭到致命的打击。"第三乐章《在普 斯科夫的十字军》,描写十字军在普斯科夫城烧杀掳掠。十字军的暴 行与俄罗斯人民深受的痛苦,在音乐中作了强烈的对照。随后,合唱 队唱起愤怒的、带有号召性的合唱:"起来,俄罗斯人民",音乐进入第 四乐章,唱出了俄罗斯人民高涨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保卫祖国的决心。 这首合唱曲在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时期受到人们的热爱,实际上这 是一首战斗性的爱国主义歌曲。第五乐章《冰上激战》,是这部康塔 塔的中心,是一幅富有描绘性的音画。一开始就显示出一幅晦暗的 冬天情景,冰封的湖面上寒风凛冽,风雪交加,远处传来日耳曼人的 号角声,小号吹出"起来,俄罗斯人民"的主题,那是俄罗斯军队在前 进,随后是两军激战,日耳曼人节节败退。乐章以惨澹的景色开始, 在明朗的气氛中结束。第六乐章《死寂的原野》,是康塔塔中唯一的 一首独唱曲,由女中音独唱及管弦乐来表现。在上一乐章结尾那种 寂静抒情的情绪中,注入了悲痛的色彩,这是俄罗斯人民在痛悼为国 捐躯的勇士的悲壮歌声,音乐中是以象征性的未婚妻哀悼她那"光荣" 的雄鹰、未婚的丈夫、善良的青年勇士"的形象来体现的。第七乐章 《亚历山大进入普斯科夫》,雄伟的合唱随伴着管弦乐奏出的响彻天 空的教堂钟声,这是俄罗斯人民在夹道迎接伟大的民族英雄,是一首 热情沸腾、庄严宏伟的颂歌。

   声乐协奏曲 苏联作曲家格里埃尔在严酷的1942年专为花腔 女高音及乐队所作的《声乐协奏曲》(作品第82号),在开拓协奏曲的 表现领域,使人声和乐队有机地结合,使花腔女高音的各种技巧得 以充分发挥等方面,都相当成功。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以抒情的笔触, 着意揭示苏维埃人(特别是苏维埃妇女)内在精神美的艺术匠心,和 在艰难困苦的战争岁月里,对光明必将战胜黑暗,正义必将驱走邪恶 的乐观和自信。这部在1946年获得斯大林奖金一等奖的作品,由相 互形成对比的两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是"行板"。建立在f小调上, 由弦乐加弱音器奏出的引子于抒情中略带严峻的意味,象是一组隐 约含蓄地点出卫国战争年代气氛的"片头"接着在弦乐的衬托下, 由花腔女高音唱出富于沉思、幻想性的第一主题。建立在富于东方色 彩的调式基础上的音调,与格鲁吉亚及中亚细亚的民歌有着内在的 联系。这是苏联人民内心世界的披露:战争带来的苦难是暂时的,正 是由于战争,祖国、亲人、同志、友谊、爱情,一切都显得更加珍贵、更 加亲切、可以从由六个小波浪组成的、较为活跃和激动的第二主题 中感受到苏联人民这种特殊的感情。引子中出现的音型在 第二主题中被巧妙地保持着。第二乐章的"快板"以欢悦、明朗的面 貌出现。音乐具有圆舞曲的性格,结构则近似回旋曲式:它先后呈 示的三个主题和大量断音、琶音、颤音、快速经过句的穿摘、连接部分 所构成的欢腾气氛、、仿佛经过战火考验的苏维埃人获得胜利的激动 心情,使人联想起亲朋相聚,情侣重逢、和平建设的重新开始,对未来 的美好憧憬……欢乐在"急板"的结尾部达到高潮,女高音于最高音 后,进入时值为三十一拍的长音上;同时乐队奏出强有力的和 弦,使第二乐章和整个协奏曲,在乐观自豪的情绪中结束。

   一个华沙幸存者 勋伯格曲。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执政后,大 多数具有正义感的德国音乐家都被迫流亡国外,勋伯格也不例外。 1947年夏,他在美国的寓所接见了一位华沙犹大区的幸存者,当年 纳粹匪徒在华沙灭绝人性地惨杀犹太人的情况,深深地打动了勋伯 格,他以严格的十二音体系的音乐技术手法写成这首名作。全曲基 于管弦乐队伴奏的朗诵,以第一人称追忆了当年在华沙犹太区的遭 遇。躲藏在华沙废墟下水道里的犹太人被德国兵士发现了,被强迫 着站队、报数,受尽殴打和侮辱。在被迫走向集体屠杀场所时,他们 以自己的民族语言、唱起了古老的"信经"--《听吧,以色列人》。这 久已被遗忘了的歌曲。现在竟成了他们表达民族自豪感和蔑视强者 的共同心声。这部作品发挥了表现主义的音乐表现力,刻划了法西 斯分子的残暴和灭绝人性的恐怖。尖锐。刺激的音响具有特定的表现 力。朗诵不仅有一定的节奏,并且有固定的抑扬起伏,同样具有强烈 的表现力。最后的"信经"由男声合唱,严肃而有力,和前面的朗诵构 成鲜明的对比,充分体现了走向死亡的被压迫者的愤怒和信心-- 深信真理的力量必将战胜一切邪恶。这部作品是令人惊心动魄的历 史记录,是用血写成的,因此,尽管它显得压抑、恐怖、刺耳,但它却充 的力量,至今仍然以其巨大的思想艺术感染力令人激动难忘。

   森林之歌(清唱剧),肖斯塔科维奇的这一部通俗。明朗的大型 声乐--器乐作品,作于1949年。歌词是由著名诗人多尔玛托夫斯基 写的。于1949年11月15日首次演出于列宁格勒,1950年获得斯 大林奖金一等奖。作品表现了卫国战争后苏联现实主活中的一个重 要主题--通过劳动建设,改造大自然的面貌。共有七个乐章,其中 第三、四、五乐章在演奏时不间断。全剧由单一音乐主题贯穿构成, 创造性地发展了多种群众歌曲体裁、并把它们发展为交响化的庞大 结构。管弦乐前奏呈示了整个清唱剧的主导主题,它是在乐观、明朗 的苏维埃群众歌曲的音调基础上提炼而成的。第一乐章(行板)《当 战争结束的时候》由男低音独唱、男声合唱及管弦乐组成,描写苏联 人民胜利地结束了伟大的卫国战争,提出了一个改造大自然的宏伟 计划,向毁灭田庄的草原热风宣战。第二乐章(快板)《给祖国披上森 林的外衣》,合唱队在管弦乐的伴奏下,唱出嘹亮而雄壮的歌声,表现 出苏维埃人民响应祖国号召,热烈投入创造性劳动的主动精神。第 三乐章(慢板)《过去的回忆》,这是一段男低音的"独白",再现了昔日 草原干裂、饿殍千里的苦难情景,但人们坚信第二代"一定能看到新 的世界"。音乐不停顿地进入第四乐章(快板)《少先队员植林歌》,由 童声合唱和管弦乐表现。少先队的集合号和充满活力的歌声,生动 地刻划出儿童们植树造林的情景,与上一乐章的阴暗凄凉的气氛造 成强烈的对比。紧接着进入的第五乐章(快板)《斯大林格勒人在前 进》,这是整个作品中感情最为高涨的一个部分。它以激动有力的 音调,富于弹性的进行曲节奏,和气势磅礴的合唱、管弦乐音响,表 现了斯大林格勒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火焰般的热情。第六乐章 (慢板)《未来的漫步》,由男高音独唱、混声合唱及管弦乐表现。这一 抒情性的乐章,勾勒出祖国的未来,茂密葱郁的树林,把祖国打扮成 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乐队中出现夜鸳的啭鸣,更使人产生翩翩遐想。 第七东章(小快板)《光荣》,是一首庄严、宏伟的颂歌、动用了独唱、童 声合唱、混声合唱及管弦乐的全部音响,来歌唱祖国、歌唱劳动、欢呼 改造大自然计划的胜利实现,歌颂共产主义的光辉远景、"这一乐章 由7/4节拍的赋格曲开始,而以独唱、合唱与乐队的全奏强有力地结 束全曲。

   热情清唱剧 苏联作曲家斯维里多夫(生于1915年,肖斯塔科 维寄等人的学生)于1959年完成的这一部富于想象的大型声乐--器 乐作品,曾获1960年度的列宁奖金一等奖。这部富于史诗性的清 唱剧,抒写了苏联人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作曲家从马雅可夫斯基 的诗章中,集句编成清唱剧的唱词,并以诗人在群众中朗读自己作品 的情态和口吻,安排了在全剧中起贯穿作用的男中音朗诵及独唱。第 一乐章《进行曲》,是对十月革命--人类"第二次洪水泛滥"的歌颂。 它的前半部分是男中音--宣传鼓动家的朗诵式的领唱,后半部分 是革命群众集队走过广场的坚定步伐和他们壮阔、豪迈的歌声。第 二乐章《关于弗兰格尔将军的逃跑》,是对国内革命战争史上重要一 幕的描绘。由男中音按规定的节奏,在每声部三人的十二人合唱的 陪衬下朗诵。伴唱中祈求上帝保佑的赞美诗诗文,既是对协约国最 后一个代理人弗兰格尔惴促心理的形象刻划,又是投向这位白匪司 令员的辛辣嘲笑。第三乐章《致皮列可普战役的英雄们》,歌颂了由 伏龙芝和伏罗希洛夫所指挥的南方战线的红军,在克里米亚半岛连 接陆地的皮列可普地峡,与白匪和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者进行最后决 战的胜利。音乐经过变化转入第二部分之后,在合唱中出现了"光 荣!"的深情而激动的欢呼。紧接的第四乐章《我们的土地》,是按分 节歌原则构成的男中音独唱曲,表现了一个经受战火考验的战士,对 跟他一道受过冻、挨过饿的俄罗斯土地的感情。由长笛、短笛、圆号 等乐器勾画的鸟语花香的引子)正是革命战士心中的祖国大地的形 象。第五乐章《这儿将出现一座花园般的城市》,是一首女中音领唱 的合唱曲,描写了奋斗在荒芜冻土上的新时代的建设者,在阴冷的马 车底下,嚼着被雨水沾湿的面包时所发出的豪迈保证。此章的最后 是对未来的畅想和赞美。第六乐章《和列宁同志谈话》,"以列宁的心 和名字思想、呼吸、生活、斗争"这是马雅可夫斯基在这首政治行情诗 中所发出的召唤。男中音的大段"独白"从头到底都由旋律化的朗诵 调构成,而由弦乐器为主的伴奏予以衬托。仿佛诗人与列宁在交谈, 他们谈到成就,谈到存在的问题(官僚主义、各种流氓),谈到将要去 从事的工作。第七乐章《太阳与诗人》辉煌的配器和迸射出太阳般 光焰的旋律,表现了诗人要和太阳在一起发热发光的决心和力量。此 章最后一个片段中"要放射光辉,不顾一切阻挠"一句,由男中青朗 诵,使诗人--宣传鼓动家的形象贯穿于清唱剧的始终。

   战争安魂曲(作品66)二十世纪英国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本 杰明·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1913~1976),在1961年12月20 日完成了这部代表作。英国城市考文垂(Coventry)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期间的1940年11月,遭到法西斯德国空袭,全城几乎毁灭殆尽。 1962年5月,当地的圣米迎勒大教堂举行献堂式时,首次演出了《战 争安魂曲》。由女高音、男高音、男中音独唱和混声合唱、童声合唱演 唱的这部合唱套曲,和一般的安魂曲有所不同,不仅追思战争中死去 的人们,为他们得到安息而祈祷,同时还有反战的内容,为此用了现 在的曲名。所用的歌词,除了通常的追思弥撒的经文之外,还选用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青年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Wilfred Owen)诗集中的九篇诗章,使这两者互相对比,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深刻地表现出战争的悲惨和严酷。欧文是在1918年11月4日战争 结束前一周在法国战场上死去的。布里顿在总谱里封上引用他的诗 说:"我的主题是战争,战争的悲痛。诗在悲痛之中。诗人所能作的 一切在于提出警告。"在乐曲中,欧文的诗句多由独唱声部用英语演 唱,合唱部分则大多唱固定用于弥撒曲的拉丁文歌词。全曲分六个 乐章。第一乐章《安魂》,第二乐章《愤怒的日子》,第三乐章《献祭经》, 第四乐章《三呼圣哉》,第五乐章《上帝的羔羊》,第六乐章《拯救我》。 合唱时用管弦乐队伴奏,接下来的独唱多数用室内乐队伴奏。严肃 的气氛支配着各个乐章。作为六十年代的创作,其音乐语言并没有 标新立异,然而表现力却依然丰富多采而很有说服力。

外国歌剧

  菲欧与优丽狄茜(四幕歌剧)格鲁克曲。拉尼埃罗·德·卡扎比基根据希腊传奇神话改编。1762初演于维也纳。剧情:歌唱家奥菲欧的爱妻优丽狄茜不幸死了,作用动情的歌声向爱神祈祷,希望爱妻起死回生。爱神被他的真诚所感动,允其到地狱凭借动人的歌声将优丽狄茜救出,但告诫他在回来的路上渡过冥界阴河之前,绝对不要加减看优丽狄茜,否则她又会死去。奥菲欧来到阴间,善良的幽灵为其歌声所吸引,同意将优丽狄茜还给他。近向人间时,他牢记爱神的忠告,一眼也不看优丽狄茜,这使他的爱妻十分不角。她苦苦哀求他回过头来,奥菲欧忘记了爱神的忠告,刚回过头优丽狄茜又倒地而死。奥菲欧痛悔莫及,以充满真情的歌声再次感动爱神,赶来救活了他的妻子。两人紧紧拥抱,一起到爱神庙感谢诸神的帮助。

   格鲁克的歌剧音乐不追求弦技性的表面华丽效果,而十分强调音乐本身的表情作用,使音乐为戏剧内容服务。此剧已经初步显露出他的歌剧改革的某些特点。它运用宣叙调、咏叹调与合唱反复交替的手法,形成贯穿发展的戏剧场面,并着重刻划人物的内在感情;剧中白话宣叙调不再使用羽管钢琴伴奏,而是用弦乐队作主调风格的伴奏,伴奏时取消了以往键盘乐器以阿拉伯数字在低声部标明音程度数的简略记写法,而是将所有声部都写出来,加强了乐队的戏剧性表现力。剧中第二幕被称之为"旋律"的芭蕾音乐和第三幕奥菲欧所唱的咏汉调《我失去优丽狄茜》最为著名。

   费加罗的婚礼(四幕喜歌剧)莫扎特曲。写于1785年12月到1786年4月间。洛伦佐· 达·彭特根据法国博马舍的喜剧《费加罗的故事》三部曲第一与第二部改编而成。1786年由莫扎特亲自指挥初演于维也纳。剧情:费加罗要结婚了,新娘就是伯爵夫人罗西娜的女侍苏珊娜。生性浪漫的伯爵对妻子罗西娜不忠而在追求苏珊娜,故对费加罗的婚事多方阻挠。罗西娜的前监护人、医生巴尔托罗及其女管家马契丽娜也各自抱有个人目的加以阻挠。苏珊娜既要躲避伯爵的追求,又不便公开昌犯他。后来,在费加罗和罗西娜的帮助下,她运用智慧和胆略,做出许多男子不能为和不敢为的巧妙事情,迫使伯爵不得不跪在罗西娜面前为自己种种不名誉的行为陪罪。苏珊娜自己通过斗争终于与费加罗结成良缘。

   唐璜(二幕歌剧)莫扎特曲。洛伦佐· 达· 彭特根据巴尔塔第《石客记》的剧本改编。1787年初演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国家歌剧院。剧情:贵族唐璜是个好色之徒,当他偷入司令官女儿的闺房时,因安娜高声呼救,他又将闻声赶来的司令官杀死后逃走。后来他又对农村姑娘采琳娜起了歹念。曾被唐璜遗弃的埃尔薇拉与安娜及其未婚夫奥塔维欧一起揭穿了唐璜的卑鄙伎俩。后来采琳娜到埃尔薇拉家当女仆。唐璜假装悔过,在埃尔薇拉窗下唱着情歌。当埃尔薇拉下楼来时,唐璜又让仆人装扮成自己把她引开,乘机又向采琳娜调情。在教堂墓地上,唐璜站在司令的石像羊,开玩笑地邀请石像到他家吃晚餐。石像果然来到唐璜家里,一声巨响,地面裂开,唐璜被拉进阴曹地府去了。

   魔笛(四幕狂想歌剧)这是莫扎特临终前最后一部作品,同时也是他使民间歌唱剧得以提高的一部重要作品。剧本出自共济会员施坎奈德尔和基塞克之手。1791年初次演出于维也纳。剧情:埃及王子埃米诺为巨蛇追赶,危急中被夜女王的三个嫔妃所救。夜女王让王子看自己的女儿帕米娜的像片,使他心中燃起了爱情的火焰,并诳称帕米娜被伊西神庙大祭司萨拉斯罗拐走,答应只要王子救出帕米娜,就把女儿嫁给他。埃米诺接受了这一使命,随身携带夜女王所赠魔笛一支,另有快乐的捕鸟人巴巴基诺手执串铃从旁相助。他们在象征光明的萨拉斯罗的帮助下,经受了种种考验和曲折,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埃米诺和帕米娜幸福地结合,巴巴基诺也找到和摩尔人终于被赶走。

   费德里奥(二幕歌剧)贝多芬曲。约瑟夫·宋雷特纳和乔治·特雷契克根据尼古拉斯·布约利的剧本改编。1805年初于演于维也纳。剧情:贵族唐·弗洛列斯坦因反对暴政而身陷囹圄,政敌皮查罗阴谋将他慢慢饿死在狱中。弗洛列斯坦的妻子利奥诺拉为营救丈夫,女扮男装,化名费德里奥混入监狱,充当狱卒的助手。由于她的照料,弗洛列斯坦幸免于互。最后,当正直的国务大臣将来查监,皮查罗惧怕阴谋败露而决意亲自杀害洛列斯坦时,费德里奥奋然举枪保护丈夫,使皮查罗不能下手。随即,国务大臣到,费德里奥明示自己的身份,并为丈夫申诉冤情,终使沉冤昭雪。

   非洲女(五幕歌剧)梅耶贝尔曲。斯克里伯编剧。1865年初演于法国巴黎。剧情:海军中将唐·迪埃里的女儿伊奈丝与年轻的海军军官伐斯科相爱。但迪埃里希望女儿能嫁给国王的顾问官唐·彼得罗·,故编造了伐斯科在海上遇难的谎言。伊奈丝闻迅后悲痛异常。这时伐斯科远航新大陆后突然归来并带来俘获的印第安女王赛丽卡和她的仆人尼路斯阔,但迪埃果反将伐斯科和两名印第安人关进了监牢。赛丽卡自己从见到伐斯科,就深深爱上了他。为了将发现新大陆之功据为已有,彼得罗准备杀死伐斯科。而伊奈丝为了搭救伐斯科,以释放伐斯科为条件答应嫁给彼得罗。伐斯科出狱后,得知彼得罗的船已开走,便立即追上彼德罗的船。船受到印第安人的袭击,婆罗希摩教长老要赛丽卡女王将俘虏来的人全部处死,赛丽卡宣布了和伐斯科的爱情,伐斯科得以幸免。当伐斯科和赛丽卡举行婚礼时,他听说伊奈丝仍然活着,便扔下新娘去寻找。赛丽卡便把他们两人抓了起来。但看到他俩的爱是那样的纯真时,十分感动,决定作自我牺牲,让他们乘船逃走,自己则来到一棵毒气树下自杀了。尼路斯阔也痛不欲生,自杀在赛丽卡的身边。

   自由射手(三幕歌剧)韦伯曲。作于1820年。以古代欧洲民间关于《黑猎人》的传说为题材,由金特编脚本。剧情:在射击比赛场上,马克斯输了。假如第二天他还是输的话,那么就不能和守林长库诺的女儿阿迦德结姓婚了。马克斯忧心忡忡,被四已把灵魂卖给魔鬼的卡斯帕尔骗到狼谷,去铸造能射中任何目标的魔弹。卡斯帕尔暗中要求魔鬼将马克斯替代自己下地狱,魔鬼说:"明天不是你就是他要下地狱。"说完消失得无影无踪。第二天,公爵指着飞过的一只白鸽要马克斯射击,阿迦德对马克斯叫喊不要开枪,说白鸽是她的化身,但马克斯的子弹已经射出,阿迦德应声倒下。随之出现了奇迹;子弹调转了方向,射死了躲在树上的卡斯帕尔,而阿迦德只是昏了过去。最后,在善良势力取胜的喜悦场面中结束全剧。

   塞维尔的理发师(二幕喜歌剧)罗西尼曲。斯特尔比尼作剧,根据法国作家博马舍的喜剧《费加罗三部曲》改编。1816年初演于罗马。剧情:十七世纪西班牙的塞维尔,伯爵阿尔马维瓦与富有美丽的少女罗西娜相爱。但罗西娜的监护人、贪婪而狡猾的医生巴尔托罗也在打罗西娜的主意,音乐教师巴西利奥为他出谋划策。当地一位机敏幽默而又正直的理发师费加罗是全剧的关键人物,他作出种种巧妙安排,帮助伯爵和罗西娜冲巴洋托罗的阻挠和防范,终成眷属。

   威廉·退尔(四幕歌剧)罗西尼曲。根据席勒的同名剧改编。1829年初演于巴黎。剧情:十三世纪时,瑞士为奥地利所统治。不畏强暴,敢于反抗暴政的农民英雄威廉·退尔,由于不肯给奥地利总督的帽子敬而遭到戏弄性的惩罚,要他持弓射下放在他儿子头上的苹果。退尔果然一箭中的,但又因企图射死总督的罪名被扣押。押解途中他乘机逃脱并射死了总督,随后又配合人民起义,赢得了瑞士的独立和自由。

   爱的甘醇(二幕歌剧)唐尼采蒂曲。罗马尼根据斯克里伯的作品改编。1832年初演于意大利米兰。剧情:在十九世纪意大利某农村,青年农民奈莫利诺和军曹贝尔可莱都爱慕着庄园主阿蒂娜。江湖医生杜卡玛拉到村子里兜售药酒"爱的甘醇",吹唬说,谁喝下这种酒,二十四小时内就能获得心上人的爱情。奈莫利诺买了酒一饮而尽,又歌又舞,故意怠慢阿蒂娜。阿蒂娜为了报复,答应和贝尔可莱结婚。正当村民们为阿蒂娜的婚事唱祝福歌时,江湖医生又来了,拿出从威尼斯新传来的歌片,使阿蒂娜对与贝尔可莱的婚事感到犹豫。当阿蒂娜承认自己并不爱贝尔可莱,只爱奈莫利时,奈莫利诺以为是"爱的甘醇"产生了力里。城里又传来了奈莫利诺皮父逝世并留给他一笔遗产的消息,村里的姑娘纷纷追求他。经过一番曲折,阿蒂娜与奈莫利诺终成伴侣。杜卡玛拉得此消息,夸耀这全是药酒的奇效,于是人们都争相购买他的"爱的甘醇"。

   拉美莫尔的露契亚(三幕歌剧)唐尼采蒂曲。卡玛拉诺根据英国斯科特的剧本改编。故事发生在1700年的苏格兰。拉美莫尔郡主亨利·阿斯通爵士想把妹妹露契亚嫁给有钱有势的布克罗爵士,可是露契亚爱上了与亨利家族有仇的爱德加,互相表示永不变心。阿期通坚决反对,并伪造爱德加的信件说已将她抛弃。露契亚信以为真,打算不再嫁人,但为了依靠布克罗救哥哥,只好答应在婚约上签字。不料爱德加突然闯来,误认露契亚负心而痛骂。当晚露契亚发了疯在新里里杀死了布克罗爵士。次日清晨,爱德加在墓地等候阿斯通前来决斗,远处传来丧钟声。当他得知露契亚并未负情,痛不欲生,最后拨剑自刎。

   宠姬(四幕歌剧)唐尼采蒂曲。罗耶尔、威兹编万里。1840年首演于巴黎大剧院。剧情:故事发生在1304年,修道士费丁南与西班牙卡斯蒂尔君主阿尔芳索的情妇列昂诺拉秘密相爱,但并不知道她的身份。后来费丁南屡建战功,君主高兴地设宴款待,并为免因与列昂诺拉的关系而遭教皇废黜,允应将她嫁给费丁南。费丁南得知真情后,感到受了莫大污辱,愤而回到修道院继续当修道士。后列昂诺拉来到修道院解释并请求谅,感动了费丁南,决定和她一起出走,但列昂诺拉由于精神上的折磨,身体虚弱,最后微笑着安息在爱人的怀抱里。

   诺尔玛(四幕歌剧)贝利尼曲。罗马尼根据苏梅特的悲剧剧本改编。1831年初演于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剧情:在公元前50年,女祭司诺尔玛走上祭坛,为了她的情人、罗马总督波利昂的安全,告诫众教徒暂时不要反抗罗马。而波利昂却已把爱情转向修女阿达尔基落,并准备逃往罗马。诺尔玛十分痛心,当着阿达尔基落的面,指责了波利昂,并希望她答应将两个失去父亲的孩子带走抚养。阿达尔基落十分同情诺尔玛的遭遇,她劝告波利昂无效后,便决定仍旧当修女。后来,波利昂突然闯进"圣地",实处死刑。诺尔玛愿代其受刑,并在父亲面前忏悔,说出她和波利昂偷偷相爱,并生下两个孩子的真情,请求父亲照看好孩子,然后走上火刑的柴堆。波利昂深受感动,当烈火熊熊地烧起来的时候,波利昂扑向火堆和诺尔玛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梦游女(三幕歌剧)贝利尼曲。罗马尼编剧。1831年初演于意大利米兰。剧情:十九世纪瑞士某乡村,磨坊主特丽落的养女阿米娜和青年农民爱尔威诺举行订婚礼,早就爱着爱尔威诺的女客店主莉莎却很不高兴。晚上,患梦游症的阿米娜走进旅客鲁道夫的房间,鲁道夫扶她躺在床上休息,然后灭烛后走出房门。莉莎闻讯,带着爱尔威诺起来,大肆挑拨。爱尔威诺气愤地索回了订婚戒指。以后见阿米娜梦游出门,手里拿着一盏灯,走过小桥来到人们附近跑下,为他祈祷,诉述被索走订婚戒指后内心的痛苦,爱尔威诺终于觉悟,将订婚戒指给阿米娜戴上。这时,阿米娜梦游惊醒,惊喜地投在爱人的怀抱中,并决定马上举行婚礼。

   清教徒(三幕歌剧)贝利尼曲。皮波利编剧。1835年于巴黎初演。剧情:骑士、贵族达尔波特为了营救被废黜皇帝查理一世的遗孀亨莉爱塔,在他和爱尔薇拉举行婚礼的那天,记亨莉爱塔穿上新娘的服装,蒙上纱巾,领着她逃出城堡,为没能娶到爱尔薇拉而心怀不满的弗尔斯爵士发觉。爱尔薇拉得知达尔波特和亨莉爱塔双双逃走的消息后,精神失常。当达尔波特返回城堡,突然出现在她面前时,她又惊又喜,神志暂时得到了恢复。这时远处传来军鼓声,她担心达尔波特又会离开她,精神病复发并大声呼叫。后达尔波特被捕并被判处死刑,不久因大赦而获释。再次重逢使爱尔薇拉完全恢复了常态,终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伊凡·苏萨宁(四幕歌剧)格林卡曲。斯·戈洛捷茨基编剧。是第一部俄罗斯民族歌剧,成于1836年春。同年首演于彼得堡大剧院。剧情:1613年,义勇军领导人米宁和波夏尔斯基率领的军队向莫斯科胜利挺进。波兰侵略军非常惊慌,派出骑兵部队前往莫斯科支援被围困的部队,突然闯进农民苏萨宁的家,威副他指点通往莫斯科的道路。苏萨宁急中生智,一面佯允领路,把波兰人领入荒无人迹的森林,一面派养子万尼亚火速向俄国民兵报信。敌人发现上了当,苏萨宁在庄亚宣布:"你们的末日到了!"然后从容就义,为祖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波兰侵略军终于在森林里冻死、饿死,遭到全军覆没的下场。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五幕歌剧)格林卡曲。创作于1836--1842年间。脚本系作曲家会同巴赫杜林、夏霍夫斯基、西尔科夫、海捷奥诺夫、库科尔尼克和马尔凯维奇等人根据普希鑫的同名叙事诗编写面成。1842年首演于彼得堡。剧情:故事以古代武士鲁斯兰与公主柳德米拉的婚礼开场。在婚宴达到高潮的时候,新娘却被凶恶的妖魔切尔诺莫尔劫走了。为了营救爱人,鲁斯兰历尽艰险,最后借助于神剑的威力,终于制服妖魔,救出了公主。

   迷娘(三幕喜歌剧)托玛斯曲。巴比亚根据歌德的小说《威廉·梅斯特》改编。1886年初演于巴黎。剧情:在十八世纪末期的德国和意大利,迷娘在年幼时被吉卜赛人拐走成为流浪艺人,其父罗塔里奥悲痛成疾,并失云记忆,但到处寻找女儿。青年学生梅斯特十分同情正在献艺的迷娘的遭遇,替她赎了身,让她女扮男装充当自己的仆人。迷娘爱上了梅斯特,但当地看出梅斯特已爱上女演员费琳娜时,就失望地想投河自父,为罗塔里奥所阻。迷娘奉命到城堡取献给费琳娜的花环时,城堡突然失火,梅斯特不顾火势凶猛,救出了迷娘。当梅斯特和费琳娜离异后,前往看望病中的迷娘,向她表白了爱情。这时,罗塔里奥恢复了记忆,呼唤着女儿的名字,父女终于相认。迷娘和梅斯特也幸福地结合了。

   玛尔塔(四幕歌剧)弗洛托曲。雷斯根据圣·乔治的剧本改编,1847年初演于维也纳。剧情:皇后侍女官哈莉特对宫廷生活感到厌倦,带着心腹南希,扮成农妇模样来到市集游玩。恰遇到青年普隆凯特和隆涅尔正要雇用女仆,哈莉特和南希出于好奇,便以玛尔塔和朱丽叶的名字答应受雇并签下合同。收下定银后才知道必须干满一年后才能离开,这时反悔不及。他们什么活也不会干,使得主人感到奇怪。隆涅尔爱上了漂亮的玛尔塔,她只是一笑置之。普隆恺特对朱丽叶也大有好感。晚上,哈莉特的表哥雇了一辆马车,帮助她俩逃回宫中。后来在一次狩猎时,普隆凯特认出了朱丽叶,提出要把她领回去世,被贵妇们赶走。隆涅尔在贵妇中认出了玛尔塔,便向她求爱,哈莉特管他是疯子,并下令将两个青年逮捕起来。隆涅尔将一只戒指由普隆凯特代呈皇后,皇后认出戒指是一位遭爱不白之冤的大臣的,因而断定隆涅尔是大臣的后代,便封他为德比伯爵。但他因被捕而精神失常,这使哈莉特感到不安,前去探望隆涅尔,并向他表白自己的爱情,却遭到了拒绝。这时,普隆凯特和南希已经和好。为了恢复隆涅尔的理智,哈莉特和南希又穿上农妇服装,出现在市集上。普隆凯特拉着隆涅尔又来赶集。当隆涅尔发现他们时,果然恢复了记忆,两对有情人终于订婚。

   漂泊的荷兰人(三幕歌剧)瓦格纳作词作曲,并编剧。1843年初演于德累斯顿。剧情源自北欧的传说:从前有一个荷兰的航海者,他发誓一定要冒着极大的风险绕过好望角;如此不成,甘愿作一世的航行。魔鬼听了后罚他永久漂泊海上,除非找到一个真诚爱他的女子方能解脱。歌剧就从这里开始:--数百年后,这个荷兰人漂泊到挪威港,遇到了一个名叫珊塔的姑娘。她久慕传说中的荷兰航海者,于是一见倾心。后来荷兰人发现珊塔被另一青年追求,误认她薄情,毅然离去。珊塔追赶到海边,荷兰人又自诉身世,意欲吓退姑娘。随即扬帆离岸。珊塔决心以身殉情,跑上临海的悬崖,纵身跳入海中。此时,只见海波湍涌,船影顿失,在落日余晖中,隐隐可见荷兰人与珊塔幽灵互相拥抱着浮现于大海上空。

   汤豪塞(三幕歌剧)瓦格纳以十三世纪德国爱情歌手的故事为题材编剧并作曲。作于1843--1845年。1845年初演于德累斯顿。剧情:在维纳斯堡住着爱与美之神维纳斯。她和仙女们最大的乐趣就是以自己的美貌来引诱瓦特堡的歌手做自己的俘虏。汤豪塞就是这样一位被勾引上的爱情歌手。后来他对维纳斯的迷宫感到厌倦,回到了人间。他想加入去罗马巡礼的队伍,求教皇赦他坠入迷宫之罪。汤豪塞获准走后,热恋着他的伊丽莎白久思成重病。而汤豪塞到罗马赎罪也未能如愿,教皇说他的罪是永远赎不清的,除非他的手杖能长出叶子来。他回来看到伊丽莎白已经去世, 然倒在她的棺木上死去。这时,第二批巡礼者回来了,他们带来了汤豪塞的手杖,那上面已经长出了青叶,还开了花,说明汤豪塞的罪过被赦免了。

   罗恩格林(三幕传奇歌剧) 瓦格纳根据中世纪传奇故事改编并作曲。1850年初演于德国魏玛市。剧情:在天上圣杯王国里,供藏着当年耶基督被钉上十字架时,用来盛接耶钱圣血的那只杯子,由于些武士守护着。圣杯武士们常到人间来除邪扶正,拯救无辜。有一次,圣杯武士罗恩格林来到安特源程序普,击败了阴险奸诈的篡位者弗列德里克,解救了被诬害的公主爱尔莎,被妖法变成天鹅的爱尔莎的弟弟高特弗利也恢复了人形。罗恩格林答应与爱尔莎结婚,条件是爱尔莎永远不探问他的姓名和来历。篡位者带领随从闯入新房企图杀害罗恩格林,结果反被罗恩格林所杀。不幸,善良无邪的爱尔莎为仇人所挑拨,竟情不自地向罗恩格林近林探问了她不该问的问题。最后,罗恩格林只得与她告别,回天国而去。

   该剧的序曲是一首以独特、简洁的配器著称的范例。乐曲开始,作者用分作四部的小提琴和木管在高音区奏出纤细而透明的和弦长音,然后小提琴富于诗意地奏出了圣杯主题,也是罗恩格林的基本形象,再经过对主题的几次重复交奏,便出色地造成轻盈缥缈而崇高的音乐效果。第一幕中《爱尔莎之梦》这一温柔而悲感的唱段,与一片喧闹的音响形成对比,刻划了爱尔莎坦直纯洁的内心,使人对这位陷于阴险篡权者囹圄中的弱女子寄于无限同情;而罗格林唱的《感谢我忠实的天鹅》,则描绘出骑士与天鹅告别时的心情。第三幕开场时的引子,以辉煌而抒情曲调描绘了罗恩格林和爱尔莎结婚喜筵上热烈欢腾的气氛。而该幕中的混声四部合唱《婚礼大合唱》,是当曲妇人们引导着爱尔莎,国王和贵州们引导着罗恩格林进入新房时唱的,庄严而抒情,乐除重复着合唱的声部,其声仿佛自远而近。它的主题在欧美各国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因它常被人们用作婚礼音乐而习称为《婚礼进行曲》。但它并不是该剧第二幕罗恩格林和爱尔莎结婚时向教堂行进时奏的那首《婚礼进行曲》。

   弄臣(四幕歌剧) 威尔第曲。剧本由波亚维根据雨果的名著《国王寻乐》改编。1851年首演于威尼斯。剧情:主人公利哥莱托貌丑背驼,在孟图阿公爵的宫廷中当一名弄臣。公爵年青貌美,专以玩弄女性为乐,引起有关朝臣们的不满。而利哥莱托对朝臣妻女受辱的不幸大加嘲讽,得罪了许多人,终致失女之祸:他的爱女吉尔达,纯洁娟美,公爵乔装成穷学生暗中追求,骗得了她的爱情。朝臣们为了对利哥莱托施行报复,用主地把吉尔达抢去献与公爵。种哥莱托为此悲愤至极,顿起杀心,以美色诱使公爵夜宿旅店,雇用刺客将他杀死。黎明前,当他从刺客手中接过装有尸体的口袋,以为大功已成时,忽闻公爵高歌之声,急忙打开口袋,里面却是女分男装,已经奄奄一息的吉尔达。原来,这个荻悉行刺计划的少女对虚情假意的公爵一往情深,甘愿为爱情而替公爵一死。

   作曲家创造了性格寡柔、内心感情变化多端的弄臣,风汉浮华、多情善变的公爵和纯真觉悟、富于诗意幻想的吉尔达三个不同的音乐形象。第三幕利哥莱托的咏叹调,打破了咏叹调的严整结构,用更为自由的形式和咏叙式的音乐语言,以及曲调中多次出现带有哭泣的、"啦啦啦"的特性主题,活龙活现地刻划了他当时不得不以强颜笑来掩饰内心极度痛苦和惶恐的特定情感。第二幕吉尔达那首著名的咏叹调《亲爱的名字》,华丽而迷人,洋溢着浪漫主义幻想的抒情气息,跳动着初恋少女热烈而狂喜的心。第四幕公爵的抒情歌《女人爱变卦》,节奏轻松活泼,音调花俏,是这位情场能手的绝妙写照。同一幕中公爵和玛达林娜、吉尔达、利哥莱托的四重唱,以公爵惯常的虚假而热情的歌调开始,玛达林娜以嘲笑的口吻应付他,接着是吉达失望而痛苦的悲叹,最后是利哥莱托决心报仇雪恨的咬牙切齿的声音,四个主题,忽而交错,忽而重迭,戏剧效果极为强烈。是意大利歌剧中最杰的两首四重唱之一。

   茶花女(四幕歌剧) 作于1853年,威尔第曲。剧本由意大利作家皮阿威根据小促马的同名悲剧小说改编而成。同年3月初次演出于维也纳。剧情:薇奥莱塔原是周旋于巴黎上流社会的名妓,为青年阿尔弗莱德弗莱德共同酿造爱情的蜜。但是,阿尔弗莱德的父亲乔治欧激烈反对,强要她承诺与他的儿子断绝来往。为了顾全阿尔弗莱德的家庭和幸福,她决心牺牲自己的爱情,忍受着内心的极大痛苦,重返风月场。阿尔弗莱德误以为她变了心,盛怒之下,在公开场合羞辱了她。薇奥莱塔信守对知治欧的诺言,未向自己的情人道破真情,但患有肺病的身体承受不了这一致命打击,就此卧床不起。不久,乔治欧良心发现,把全部真情对儿子言明。但当阿尔弗莱德回到薇奥莱塔身边,她已经奄奄一息了,疾病如不公正的社会夺运河了她的爱情和生命。

   音乐以细微的心理描写、诚挚优美的歌调和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集中体现了中期威尔第歌剧创作的基本特点。序曲采用第二幕中的爱情主题和下行的悲怆动机,对全剧作了提纲挈领的概括。第一幕的《饮酒歌》,是以单二部曲工为基础的分节歌,轻快的舞曲节奏,明朗的大调色彩,以及贯穿全曲的大六度跳进的动机,表现阿尔弗莱德借酒抒发他对真诚爱情的渴望和赞美,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薇奥莱塔的咏叹调,则表现女主人公复杂奥妙的心理矛盾。前半部分表现她衩次感受到爱情时内的波动,音调诚挚、直率;后半部分表现她对爱情的大胆追述和渴望,大跳的音调反映了她内心抑制不住的喜悦。终场的二重唱,是一个感人的音乐场面,第一段中近科口语式的急切语调,是这一对久经磨难的情人终又重逢时狂喜而激动心情的描写;第二段的分节歌洋溢着浪漫的抒情气质,抒发他们对爱情和幸福的向往。但后来,与阿尔弗莱德热情奔放的旋律交织一起的薇奥莱塔声部中,出现了半音滑行的痛苦呻吟的音调,并逐渐发展扩大,最后占据了主导地位。威尔第应用这种对比手法,刻划了垂死的薇奥莱塔对爱情至死不渝的追求,提示了歌剧深刻的悲剧主题,具有震憾人心的戏剧力量。

   阿伊达(四幕歌剧) 埃及总督帕哈为庆祝1869年峻工的苏伊士运河工程约请威尔第创作。原著贝伊,由基斯兰佐尼据罗科尔的法文本译成意大利韵文。剧情:在埃及法老时期,埃及军统帅、青年勇士拉达米斯奉命率军迎击埃塞俄比亚军入侵。他的恋人阿伊达原是埃塞俄比亚国王阿莫纳斯罗的女儿,因战败被俘,隐瞒身份,在埃及及公主安涅利斯身边当一名女奴。拉达米斯的出征,使她处于极度矛盾中。公主也爱着拉达米斯,看到他和阿伊达之间的爱情,炉火中烧,千方百计折磨阿伊达。拉达米斯凯旋归来,并将阿伊研究室父俘获。为嘉奖他的战功,埃及王把公主许配给他。但拉达米斯只爱阿伊达,阿莫纳斯罗利用这一点,用计从他口中探得重要军事情报后逃走了。拉达米斯被判为叛国罪而等待处死,阿伊达在地下石窟中等着他。最后,这对情人之死完成了歌剧的悲剧使命。

   该剧一开始的拉米斯浪漫曲,前段是宣叙调,雄壮果敢,间以铜管辉煌嘹亮的伴奏,显示这位青年统帅的英武挺拔;后段是咏叹调,旋律热情奔放,抒发他对阿伊达炽热的爱情。第一幕终曲祭司们的诵经合唱,运用增二曲音程的特殊进行,充满奇异而迷人的东方色彩。第二幕中公主与阿伊达的二重唱,把公主的妨忌、傲慢和机灵诡谲,以及阿伊达纯洁、真挚和忍辱负重的性格特征刻划得栩栩如生。第三幕阿伊达的浪漫曲,乐队先后奏出阿伊达的主题和带有异国情调的乐句,勾起她对故国的怀念。第四幕公主与拉米斯的二重唱,把公主对拉达米斯由恨而爱,转而祈求、悔恨的内心转变过程极为成功地描绘出来,是所有歌剧中由次女高音演唱的最有名的唱段。

   奥赛罗(四幕歌剧) 威尔第曲。脚本由作曲家兼诗人包依托根据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剪裁写成。1887年2月首演于米兰。剧情:在与土耳其人作战后,人们向奥塞罗欢呼胜利。阴险的旗官亚戈因为没有被奥赛罗选为副将而情恨在心。他在庆祝胜利的酒宴上用激将法灌醉了副将卡西奥,挑起了一场械斗。奥赛罗对此十分生气,盛怒之下解除了卡西奥的职务。凶残的亚戈没有以此为满足,他鼓动卡西奥要求苔丝德蒙娜为他说情,利用苔丝德蒙娜失落的一方手帕作伪证,向生性多疑的奥赛罗揭发苔丝德蒙娜与卡西奥之间所谓"奸情",随后又制造种种假象,诱使奥赛罗一步步陷进他设下的圈套,以致丧失了理性,终于掐死了无辜的苔丝德蒙娜。幸好亚戈的妻子爱米丽娅挺身揭发了她丈夫的阴谋,奥赛罗才如大梦初醒,追悔无及,最后在爱妻身边拔刀结束了自己英雄的一生。

   《奥赛罗》集中体现了威尔第几十年的歌剧创作经验,吸取了瓦格纳"乐剧"的某些创作手法,更加注意发挥乐队的表现功能,使音乐语言与剧诗结合得更紧密,从而加强了歌唱的戏剧性。同时,旋律刻划与中期作品相比,更见深刻而富于情感。第一幕中轻快而热烈的《饮酒歌》,描绘了亚世故阴险的心理,刻划出卡西奥单纯的性格。第一幕终场的爱情二重唱,奥赛罗和苔丝德蒙娜互诉爱情,充满浪漫主义的诗意柔情。第二幕亚戈的独唱《我相信一个神》,运用宣叙调表现了这他凶残、冷酷的阴谋家的心理状态。第五场奥赛罗有一首咏伤痛调性质的独唱,表现他中奸计时的盛怒和痛苦,回忆往事,以痛惜的心情向自己的荣誉和胜利告别。第四幕苔丝德蒙娜临死前对爱米丽娅唱的那首歌,是最动人心弦的唱段,以亲切、凄婉、动人《杨柳之歌》作贯穿,以巴尔巴拉自比,抒发一个被情人遗弃的女子内心深刻的忧伤和痛苦。

   浮士德(五幕歌剧) 古诺曲。剧本由巴比亚和卡雷根据哥德的同名诗剧改编。于1859年首演于巴黎。剧情:年迈的哲学家浮士德十分羡慕青年们的活力,于祈求魔鬼给他以返老还童的帮助。魔鬼梅菲斯托费利斯对浮士德说:如果你肯出卖自己的灵魂,不仅能返老还童,而且还可以得到一个名叫玛格丽特姑娘。浮士德允应后,就喝下魔鬼的药,果然变成英俊少年。后来魔鬼又施展魔法,使浮士备骗得了玛格丽特的爱情。可是,当玛格丽特怀孕后就被浮士德遗弃了。在一次决斗中,浮士德又将玛格丽特的哥哥瓦伦丁刺死。玛格丽特因受刺激而神经错乱,杀死了自己的孩子而被囚。浮士德见此情,深感震惊,进入牢房要带她逃走。但垂死的玛格丽特已不认得他。这时魔鬼抓住浮士德,要他的灵魂,而天使引导玛格丽特进入天国的歌声使浮士德得到了解脱。

   音乐成功的描绘了剧中人物的各种性格。如第二幕开场合唱后出现的瓦伦丁的《全能的上帝,慈爱的上帝》,是一首带有庄严性质的咏叹调。第三幕是重要的抒情场面。一直爱玛格丽特西贝尔以圆舞曲节奏作为支柱的浪漫曲《请你告诉他》,充满着温柔和抒情的美。而浮士德所唱的咏叹调《纯洁的小屋,向你致敬》,是一种景仰和忐忑不安的复合感情。玛格丽特的性格在叙事曲《从前有位图勒王》表现得很朴实,而在花胺女高音都喜爱唱的《珠宝之歌》这首豪华的圆舞曲式的咏汉调里,则显得情不自禁和虚荣。第四幕中的《士兵进行曲》,是瓦伦丁与士兵出征归来时唱的,豪迈雄壮,富于动力和生气,反映了士兵胜利凯旋的时喜悦心情,是一首会炙人口的著名合唱曲。

   罗密欧与朱丽叶(五幕歌剧) 古诺曲。巴比亚和米歇尔o卡雷根据莎士比亚同名悲剧改编。1867年4月27日初演于巴黎歌剧院。剧情:在十四世纪的威隆纳,凯普莱特有爱女朱丽叶与他的世仇蒙泰芡家族大公的儿子罗密欧相爱,订下了终身,双双来到劳伦斯神父家里,请求为他们证婚。好心的神父考虑到这件婚事也许能缓和或结束两个家庭的敌对情绪,于是答应了。罗密欧的好友迈库西奥和朱丽叶的堂兄泰保尔发生争吵,罗密欧赶到,好意相劝,但泰保尔却趁机刺死了迈库西奥。罗密欧见好友被杀,怒火中烧,抽剑杀死泰保尔。威隆纳公爵赶到,他下令把罗密欧驱逐出境。深夜,罗密欧来到朱丽叶的卧室向她告别。早晨,朱丽叶的父亲请来劳伦斯神父,决定将她许配给亲戚巴里斯。朱丽叶请求神父帮助,神父要她先假意答应婚事,给她唱下一瓶安眠药伪装身亡,一面派人通知罗密欧到墓穴中接她一起逃走。可是送信人耽误了住处罗密欧听说朱丽叶因抗婚自尽,赶到墓穴,在朱丽叶身边服下毒药。朱丽叶苏醒了,罗密欧向她叙述着别后的思念,突然药性发作死去。朱丽叶得知真情,抽出罗密欧的匕首,自杀在爱人身边。

   该剧的古诺笔下,莎士比亚的严肃悲剧作了抒情化的戏剧处理,旋律悦耳动听,格调优美高雅,富于情感的表现。虽然这种处理与同类题材的戏剧相比,在深刻的思想性表现了稍逊一筹,但抒情的特点却使它成为最受欢迎的歌剧之一。歌剧中令人神往的是两段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二重唱:第四幕在朱丽叶卧室唱的《迷人的夜晚》,和第五幕的墓穴中唱的《啊,爱情》。第一幕朱丽叶在家里的舞厅中唱的著名圆舞曲《在我的梦幻中》和第二幕罗密欧在凯普莱特家的花园中唱的《月边星儿出来了》也写得十分真挚感人。

   被出卖的新娘(三幕喜歌剧) 斯美塔那曲。克o萨比那编剧。1866年首演于布拉格。剧情:美丽、纯真的农村少女玛仁卡与穷苦青年叶尼克真诚相爱,暗订终身。可她的父亲库西纳欠地主米哈大笔债务无力偿不,经媒人克查尔说合,答应把玛仁卡嫁给米哈后妻之子、结巴而愚印的温泽尔,但遭到玛仁卡的拒绝。她机智的在互不相识的温泽尔面前说玛仁卡的坏话,说服不同意拟议中的婚事。媒人克查尔得知玛卡爱着叶尼克,就说服叶尼克以三百元的代价出卖玛仁卡,由叶尼克提出契约中写明玛仁卡只能嫁给米哈的儿子为妻。由此给玛仁卡造成巨大的痛苦。但是经过一番周折后,终于真相大白:原来叶尼克早就知道自己是米哈与前妻的长子,生母死后他被后母赶出家门,契约中的一笔规定乃是一场巧妙的恶作剧。一对有情人尽释前疑,终于幸福结合了,而媒人克查尔和米哈的后妻在既成事实面前不得不甘认失败。

   音乐具有强烈而鲜明的波希米亚风格。许多乡间合唱的舞蹈场面运用了大量的民族音乐素材;同时作曲家把旋律美与戏剧性完美地统一起来,把民歌音调的抒情、平易的特点,与性格刻划的准确、内心描写的深刻和谐地结合起来。第一幕开始时庆祝节日的农民合唱,是带有两个插部的变化分节歌,轻快、热烈,又含有善意的嘲讽,音调单纯、朴质无华,散发出浓烈的生活气息。第二场玛仁卡的咏叹调,以先紧后宽的手法和渐强的音响,表现她急切的心情。中段的调性提高大二度,旋律起估跌宕,戏剧性加强,显得更加激动。第三幕第七场玛仁卡与叶尼克的二重唱是刻划叶尼克内心的重要唱段。他以急切而热烈的音调急于向玛仁卡表白自己没有变心,而玛仁卡显得冷漠而坚定的音调表示对他的表白根本不信。之后两声冰衔尾交叉,对话的速度加快,情绪激动不安。结尾处叶尼克持续十六拍的快速十六分音符的乐句,显露出他不可抑制的慌乱和语无伦次,与玛仁卡跳跃而冷淡的花腔对照地交织在一起,构成这段二重唱最美妙的音响。

   伊戈尔王(四幕歌剧) 鲍罗丁根据十二世纪的俄罗斯史诗《伊戈尔远征记》编脚本并作曲。作曲家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写这部歌剧,在他运河世后,由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和格拉祖诺夫续成。剧情:在古俄罗斯的布基弗尔城,伊戈尔王和王子弗拉基米尔率军抵抗入侵的波罗维茨人,不料战败被俘。在波罗维茨 人的营地,王子和维罗维茨的康恰柯鞭娜公主相爱,而伊戈尔王一心希望逃回到祖国,以"能湔雪前耻,驱除敌寇,拯救俄罗斯!"波罗维茨正教秆奥弗路尔愿意帮他逃跑,但未被接受。波罗维茨汗康恰柯很欣赏他的刚强、豪勇,表示愿意释放他,但要他答应不再与波罗维茨人为敌,遭到了伊戈尔王的拒绝。波罗维茨人又押来一批新的俄罗斯俘虏。俘虏们悲诉祖国的灾难,希望伊戈尔王接受奥弗路尔的帮助,为了拯救祖国而设法逃脱,伊戈尔王答应了。正当王后雅洛斯拉夫娜为思念丈夫而在哭泣时,伊戈尔王回来了,人民高唱"大王回来,我们得福",欢迎为他们谋利的伊戈尔王脱险归来。

   这部歌剧的音乐和鲍罗丁的其他著名作品(例如《勇士交响曲》)一样,既有壮伟的历史场面的描写,又有深刻的抒情气息。鲍罗丁在写作这部歌剧的音乐时,虽然没有直接引用民歌,但是他在准备创作这部歌剧时收含有并研究了大量的民歌。在雅洛斯拉鞭娜的音调中,就运用了俄罗斯民间哀歌的典型音调。而第三幕波罗维茨女妈们的合唱,则运用了某些波兰舞曲的节奏特征。这是一首抒情的女声合唱,由三部曲式构成,全曲富有特征地把重音放在第二拍上,造成切分的效果。歌曲的中部是前后部分的发展,这种单主题性虽然对比不大,但突出强调了歌曲贯穿始终的抒情情。此外,歌剧中雄伟的大段合唱、伊戈尔王的咏叹调、康恰柯鞭娜和弗拉基米尔的二重唱,也都是歌剧中的名曲。而歌剧的序曲则非常有趣地采用了很多歌剧中的主题,这些丰富的材料极其巧妙而有机地组织在正规的奏鸣曲式内,这不能不说是作曲家的匠心独到之处。

   歌女(四幕歌剧) 彭奇埃利曲。波依多根据雨果的名剧《巴杜的暴君安基洛》改编。1876年初演于米兰。剧情:在十九世纪威尼斯某海岸,歌女吉康达和盲母拉杰卡正在观看划舯比赛,密探巴那巴前来求爱不成,便诬陷拉杰卡使用妖术,挑拨输方辱骂寻畔。船长恩佐上岸营救,巧遇他过去的未婚妻、现是公爵夫人的洛拉已将拉杰卡救出。巴那巴认出恩佐正是逃走的贵族,立即密告上司准备捉拿,恰被歌女发现。当晚恩佐和洛拉在船上相会时,歌女爱着恩佐,心中非常难过,但她发现洛拉是她母亲的恩人,立即帮她逃走,但恩估却被捕了。公爵得知妻子与人幽会后,命她服毒自杀,她服了歌女事先换给她的安眠药后,假死过去。恩佐被释后,立即来到古堡想见洛拉最后一面,洛拉醒来,歌女备了小船让他们逃走。这时,巴那巴又来逼婚,歌女被迫自杀。巴那巴在她临死前喊道:"我已将你母亲勒死了。"但歌女已断气了。

   此剧乐队写作富于表现力,而又充分发挥人声的主导地位。剧中有许多优美而动人的唱段,如第一幕开始时,歌女拉着盲母出来,唱了一段《女儿啊!我步履逡巡》的二重唱,曲调柔美而抒情。第二幕启幕时,密探巴那巴化装成渔夫,唱了一首渔夫曲《渔夫啊,撒下你的网啊!》歌声神秘而诙谑,暗示他已撒下捕捉恩佐、洛拉和歌女的网。然后恩佐踏上甲板准备与洛拉相会时,唱了一段著名的咏叹调〈天啊!海啊!〉,歌声跳跃而轻快,具有圆舞曲风格,在美丽的夜空中飘荡,抒写了他等倏洛拉时的恋情。该幕中歌女碰到情适度洛拉后,互相嫉视,唱了一段全剧最富于戏剧性的二重唱〈我爱他如宇宙灵光〉。此外,第三幕的"时间之舞"是在公爵举行的化装舞会上演奏的音乐,乐曲以出色的配器手法,生动地描绘了黎明、白昼、黄昏到午夜的不同时刻的气氛,象征着光明与黑暗的永恒斗争,已成为单独的器乐名曲而被经常演奏。

   卡门(四幕歌剧) 比才曲,作于是872年。梅尔哈克和阿勒维根据梅里美的同名小说改编。1875年初次演出于巴黎。剧情:烟厂女工卡门是一个漂亮而性格坚强的吉卜赛姑娘。她爱上了军曹霍塞,运用自己罕有的女性魅力使霍塞陷入情网。霍塞不但因此舍弃了原来的情人--温柔而善良的米卡埃拉,而且因放走了与人打架的卡门而被捕入狱,后来甚至与上司祖尼加少校拔刀相见,不得不离开军队,加入卡门所在的走私贩行列。但此时卡门却早已与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海誓山盟了。于是导致霍塞与埃斯卡米里奥之间的决斗。决斗中卡门又明显地袒护斗牛士,更使霍塞难以忍受。随即盛大而热烈的斗牛场面开始了,正当卡门为埃斯卡米里奥的胜利而欢呼时,霍塞找到了她。倔强的卡门断然拒绝了他爱情,最后终于死在霍塞的剑下。

   这是一部以合唱的歌剧,各种体裁和风格的合唱共有十多首。其中烟厂女工们吵架的合唱形象逼真,引人入胜;群众欢度节日的合唱欢快热烈,色彩缤纷。歌剧着力刻划了女主人公卡门鲜明而复杂的性格。剧中描写卡门的主导动机,又称为"命运动机",这个具有匈牙利或吉卜赛音阶特征(包含两个增二度)的动机贯穿于全剧,在关键处不断地预示或说明这部歌剧悲剧的结局。第一幕中卡门所唱的哈巴涅拉〈爱情就象一只不驯服的鸟〉,是表现卡门性格的一首歌曲。它通过连续向下滑行乐句的不断反复,调性游移于同名大小调间,以及旋律始终在中低音区的八度内徘徊等特征,表现了卡门热情奔放、魅力诱人的形象。第一幕中另一首西班牙塞吉第亚舞曲带有咏叹调性质,以鲜明活泼的节奏、热情而又带有几分野气的旋律,进一步展示了卡门泼辣的性格。第二幕中的〈斗牛士之歌〉,是埃斯卡米里奥答谢和崇拜他的群众而唱的一首歌。它采用单二部曲式(主、副歌形式)与分节歌的结合,雄壮的音调,有力的节奏,宛若一首凯旋的进行曲。第三幕中卜一场,卡门与两位女伴的三生唱,对卡门作了深刻的心理刻划。歌曲采用回旋曲的形式,对比的几个插部,调式、调性和节拍都与主部形成对比,而由卡门唱出的"不管洗多少遍,这些无情的纸牌,总告诉你死!"这深沉而哀伤的内心独白,进一步提示出卡门的悲剧命运。第四幕终场的二重唱,卡门音调暗淡冷和坚定的语气,与霍塞先是热烈,转而祈求,最后绝望的旋律形成尖锐对比,具有扣人心弦的悲剧力量和强烈而紧张的戏剧性。这部歌剧是近百年来各国上演最多的经典作品之一。

   鲍里斯o戈杜诺夫(四幕歌剧) 穆索尔斯基根据普希金的同名历史剧作曲并编写脚本,作于1868~1873。剧情:俄国沙皇鲍里斯原来是伊凡o雷帝的大臣,他谋杀了应该继承皇位的伊凡o雷帝的大臣,他谋杀应该继承皇位的伊凡o雷帝的儿子季米特里,强迫人民拥戴自己当皇帝。政治冒险家、修道士格里高利从知道这个底细的老修道士皮缅那里了解到被害的皇太子和自己同年,便假冒季米特里的名字,逃到立陶宛,倚仗波兰地主贵族支持,并利用人民对鲍里斯的不满,向鲍里斯兴兵讨伐。

   歌剧的序幕表现鲍里斯在广场上的加冕礼。音乐刻功了备受压迫的人民的形象,也表现了鲍里斯就位时沉重、不祥的预感。第一幕描写皮缅向格里高利叙述皇太子季米特里逝世的详情以及在立陶宛的一家小酒店,格里高利与前来追捕他的关兵周旋的情景,音乐鲍里斯,贵族的叛乱、国家的饥荒和破产以及沉重的残废之感烦恼着他,他神志错乱,甚至把自鸣钟都怀疑为是皇太子复活,富有描写性和戏剧性的音乐,刻画了这个罪恶的心理状态。第三幕是在波兰贵族的花园内,假冒皇太子的格里高利和总督女儿玛丽娜互诉爱情,客人们谈话的中心是如何推翻鲍里斯的统治。作曲家在这一幕中成功地表现了波兰音乐的民族特征,波兰民间舞蹈玛祖卡和波洛涅滋的节奏贯穿全幕。第四幕表现鲍里斯之死和人民的起义。作曲家运用了多首民歌,谱写出气势磅礴的合唱,表现出人民的巨大力量。这部歌剧的基本思想,据作曲家自己所说,是要表现人民这一"巨大"。歌剧确实做到了这一点,用了很多篇幅来表现人民,歌颂人民在历史上的巨大作用,因此人们把这部卓越的俄罗斯的歌剧称之为"人民的音乐剧"。

   叶甫根尼o奥涅金(三幕抒情歌剧) 作于1878年,柴可夫斯基曲。脚本系作曲家本人在克o希洛夫斯基的协助下,根据普希金的同名诗体小说编成。第二年莫斯科初演。剧情:纯真而富于幻想的塔姬雅娜对来访的奥涅金一见倾心,连夜写信向他货诉自己的心曲。对当时的贵族生活深感厌倦的奥涅金一方面冷冰冰的拒绝了她的爱情,一方面又玩世不恭地向她的妹妹、单纯而爱虚荣的奥尔珈假献殷勤。由此激怒了奥尔珈的恋人、青年诗人连斯基,致使他在秘奥涅金决斗中丧生。几年后,奥涅金在舞会上重见已嫁给格列敏公爵的塔姬雅娜,内心深处的爱情终于被唤醒。他不顾一切地向塔姬雅娜表白,但她决心忠于道德和义务,拒绝了奥涅金。

   整部歌剧音乐形象鲜明,旋律优美相实,诚挚动人,具有俄罗斯抒情浪漫曲的鲜明特征,尤以细致地刻划人物内心世界见长。连斯基的两段著名咏叙调都表现对爱情的热情追求。如第一幕中的〈我爱你,奥尔珈〉,音调热烈温存、诚挚谐悦,当"我爱你"的主题在该曲第三段出现时,曲调音区扩展,调式交替频繁,乐队织体也更丰富了,把连斯基激动和热情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生动。而他在决斗前唱的咏叹调〈青春、青春〉,运用变速度、切分节奏和临时变化音,使曲调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表达了诗人临死前的复杂心情,以及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塔姬雅娜写信一场的那首著名咏叹调,体现了作曲家准确把握人物最细微、最隐秘的情感变化的惊人技巧,以冲动而奔放的旋律,细致入微地描绘了这位初恋少女浪漫主义的情意与幻想,炽热地燃烧着的爱情之火,与第三场奥涅金的咏叹调〈假如我喜欢家庭生活〉音调中流露出的不近人情的冰冷的气质全然不同。在终场地二重唱中,她又从一个畏怯、幻想的姑娘变为能坚强对待自己的生活义务的女人。这时她的声部中出现果断和自制的旋律特征;回答奥涅金的乐句限在九度音域中,并采用大跳音程,显得十分端庄坚定。而奥涅金迸发出一种自然而趋势的热情,这种热情与他回答塔姬雅娜信时表现的淡漠感情判若两人。此外,作曲家还在这部自称为"我的宠儿"的歌剧中运用了许多风俗性很强的农民合唱和各种舞曲体裁。

[/Point]
 
发表于 2005-9-8 08: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Point=120]黑桃皇后(三幕七场歌剧) 柴可夫斯基曲。剧本由其兄穆o柴可夫斯基根据普希金的同名中篇小说改编。1890年首演于彼得保玛林剧院。剧情:出身贫寒的青年军官格尔曼与上流社会美丽的小姐丽莎相爱,但阶级地位的殊异是他们美满结合的不可逾越的障碍。格尔曼偶然从朋友口中得知丽莎的祖母、年老的伯爵夫人掌握着赌博致胜的三张眚,于是决心要控出其中奥秘,幻想借赌博发财以改变自己的阶级地位,最后荣耀地娶丽莎为妻。其实新天地三张牌的奇闻不过是一种虚幻的谣传。尽管格尔曼为此费尽心机,不仅杀死了伯爵夫人,使得知真情的丽莎深感爱情的幻灭而自杀,他本人也在赌场上输个精光,在绝望和悔恨中拔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歌剧以科学而严密的音乐思维,主题贯穿发展的交响化的纯熟手法,亲切而真实的十九世纪俄罗斯城市浪漫曲的音调素材,创作出这部举世闻名的音乐悲剧。集中体现了作曲家歌剧创作的全部成就。格尔曼是剧中最重要的人物。第一场中他的咏叙调是他的音乐肖像。熟悉的城市浪漫曲的音调,优美的旋律线条和广阔的歌唱性,情绪热烈而真诚,对他的阶级地位和基本的性格面貌,以及对丽莎的纡的爱情,都作了生动的展示。到了第三场,格尔曼与丽莎舞会相见,他仍向丽莎表白爱情,但他在二重唱中的这种表白已经是言不由衷了。爱情主题完全失去了悠长而动人的旋律臭氧,而变成了七零八落的动机,最后则干脆是伯爵夫人的主题取代了格尔曼声部,表明他已被三张牌的念头纠缠得失运河理智了。第六场丽莎的在河边的咏叙调,提示她等待格尔曼的痛苦心情,主题是从民哥音调发展而业的,可以从中清楚地听到民间悲凉凄楚的哭泣音调。

   曼侬(五幕歌剧)马斯涅曲。梅尔哈克根据普莱沃斯特的原作改编。1884年初演于巴黎喜歌剧院。剧情:在十八世纪初的法国,年老的财政大臣莫芳登把自己的马车交给曼侬使用,想借此博得她的欢心。曼侬却对年轻的骑士格里乌斯产生爱慕之心,两人一同登上马车逃往巴黎。曼侬的表哥雷斯库的友人勃雷提尼,以谎言和财富欺骗、勾引曼侬。曼侬处于青年们的包围中,十分得意。而格里乌斯因曼侬不忠实,到圣沙尔拜斯神学院当了修士,心灰意乱,准备自杀。这时曼侬来了,她承认自己过错,两人一同回到巴黎,在赌场嬴了许多钱。莫芳登为了寻求报复,污蔑格里乌斯赌场作弊,咒骂曼侬行为放荡,并叫来警察,将她关了起来,并判驱逐出境。格里乌斯和协斯库闻讯前来搭救,劝她一起逃走。可是曼侬已病入膏肓,请示格里乌斯宽恕她的过去,最后死在心爱人的怀抱里。

   该剧是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法国歌剧舞台上受人欢迎的一部抒情歌剧。它继承了古诺的抒情歌剧的特点:多取材于文学名著,舞台形象力求真实而富于诗意,音乐上强调清新平易,与城市民间音乐有较密切的联系,大多唱腔优美而配器精致。剧中,马斯涅较多运用具有旋律性朗诵成分的咏叙调的形式,如第三幕第二场中曼侬所唱的《难道再不能旧梦重温吗》;同时管弦乐队亦不失其刻划人物、烘托气氛的作用,如第三幕第二场中格里乌斯《天啊,给我勇气》一段。剧中格里乌斯唱的《闭上眼睛我看见》、《快走开,你这迷人的幼影》,是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唱的曲目。其他如第四幕中曼侬所唱的《我就爱黄金的声音和温柔的笑容》,最后一幕中曼侬临死的倾诉《我高贵的爱情》等,也是笔触细腻、受人欢迎的唱段。

   萨丹王的故事(四幕歌剧)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曲。作于1890-1900年。符o贝尔斯基根据普希金的同名神话故事改编。1900年首演于莫斯科。剧情:三妹勤劳善良,被萨丹王选为皇后,引起了大姐和二姐的嫉妒。她俩和媒婆密谋暗害皇后。有一次,当萨丹王出征后,皇后生了个太子。大姐等写信给萨丹王,诬告皇后生了个怪物。萨丹王信以为真,下令将皇后及她生的怪物装入木桶投入大海。当木桶漂到一个荒岛上时,王子救了一个即将被兀鹰抓住的天鹅,天鹅感谢救主并表示要报恩。以后在天鹅的帮助下,萨丹王终于找到了妻儿,天鹅也变作一位美丽的公主嫁给了王子。善良终于战胜了罪恶,欺骗和诺言终于被揭穿。

   该剧有一段进行曲式的主题音调贯穿全剧,这就是萨丹王的进行曲,旋律朴素而简洁,把进行曲的庄严和舞曲滑稽的特性揉合在一起,充分表现出萨丹王妄自尊大,又笨拙可笑的形象。以后这一主题随着剧情的不断发展而变化,刻划了在不同时期和场合的萨丹王的形象:如出征、别妻、行进以及对妻儿思恋等形象。

   丑角(二幕歌剧)由意大利作曲家列昂卡瓦洛编剧、作曲。1892年在米兰首演。剧情:卡尼奥及其妻子妮达率领的乡村剧团在索培多村演出。剧团的丑角终尼奥向妮达求爱不成,恼羞成怒,向卡尼奥密告妮达与村民西尔维奥的恋情。卡尼奥盛怒之下,于当晚演出的舞台上刺杀了妻子和冲上台救援的西尔维奥。

   作曲家遵循古代戏剧的惯例,在歌剧的前面加了序幕。序幕的音乐具有强烈戏剧性,急速活泼,充满炽热感情的旋律所表现的深刻的痛苦和悲哀,与刻划喜剧演员面貌的精巧奇异的情调形成对比。佟尼奥的音乐性格由抒情诚挚、滑稽可笑和紧张气氛相合成,奠定了歌剧喜悲剧的基调。第一幕结束前卡尼奥的咏叙调《穿上戏装》充满了悲哀动人的感情,他的愤怒和痛《笑吧!小丑》一段中得到更强烈的映照。卡尼奥杀死了他的妻子和西尔维奥后所唱的两首咏叙调《如今,我不再是个小丑》以及《我希望》的音乐中,有一种绝望的解脱。歌剧在乐队高奏《笑吧,小丑》的旋律中结束。

   艺术家的生涯(四幕歌剧)又名《波希米亚人》。普契尼曲。嘉科萨和伊利卡编剧。1896年2月1日由托斯卡尼尼指挥首演于意大利图林。剧情:诗人鲁道尔夫、画家马彻罗、音乐家索那和哲学家科林同住在巴黎一所破陋的阁楼上,生活虽然贫苦,但充满自信。一天,鲁道尔夫在家巧遇绣花女咪咪,一见钟情,把她带到朋友们正在聚餐的酒馆中。马彻罗过去的情人牟塞带来了一个倾倒于她的老头儿阿尔桑多尔,但和马彻罗言归于好,就设法把阿尔桑多尔支开,投入了马彻罗的怀抱。数月后,两人的感情又日趋恶化,而咪咪和鲁道匀夫之间的爱情,也濒于破裂。咪咪生了严惩的肺病,当她来和鲁道尔夫见最后一面时,又重新和好起来,并计划着将来的一切。但咪咪终于病重死去,鲁道尔夫悲痛欲绝。牟塞和马彻罗因此深有所感,重新结合起来。

   全剧有许多动人而富于戏剧性的唱段。如第一幕,咪咪的娇美迷住了青年诗人的心,他唱起动人的咏叹调《你小手这样冰冷》,拉着咪咪以天真活泼而深情的曲调唱《我的名字叫咪咪》,表现了她初恋时的愉悦心情。第二幕中最著名的是牟塞勾引马彻罗时所唱的《当我一个人走在街道上》,这首热烈奔放的歌曲充满了圆舞曲的律动。第三幕,鲁道尔夫没有钱给咪咪治病,痛苦地唱起了著名的咏叹调《咪咪是风流姑娘》,但咪咪听到了鲁道尔夫的表白,就好象听到了死刑的宣判一样,她唱着悲惨的短歌《再见》。以后,两对情人唱起了著名的四重唱《再会吧,甜蜜的爱》,表现了各人不同的感情:咪咪向鲁道尔夫告别时的悲痛,鲁道尔夫的温语相慰,以及他们的旧梦重温;而和这些相对立的是牟塞和马彻罗的争吵。此外,全剧有一个表现咪咪的主层音乐动机,每逢咪咪登场时,这个主导动动机也随之出现。当第四幕咪咪死的场面,这个动机再度奏出时,尤为动人,鲁道尔夫绝望地喊着"咪咪!咪咪!"将身投向她的遗体。

   托斯卡(三幕歌剧) 普契尼曲,贾可萨根据莎尔多的剧本改编,1900年1月24日初演于意大利罗马。剧情:在1800年,罗马画家马里奥o卡伐拉多西因掩护政治犯安格洛脱逃而被捕受刑。歌剧女演员托斯卡委身于他。托斯卡被迫假意允从,警察总监则答应搞一次假处决使马里奥获得自由,托斯卡在拿到警察总监签发的离境通行证后,趁其不备,刺死了他。黎明时,马里奥被带往刑场,托期卡告诉他这只是假处决。谁料这是警察总监耍的花招,马里奥真的被处决了。她刺死总监之事也已暴露,终于跳墙自杀。

   普契尼的歌剧在音乐上着重感情的渲染,富于戏剧性的效果。在斯卡皮亚凶险的形象里,在表现卡伐拉多西拷打、枪杀,以及托斯卡被迫手刃斯卡皮亚的场面中,紧张、尖锐的情绪被浪卷涛涌般的音响所一再夸张。同时,由于作者始终强调声乐的重要性,并且透彻地掌握人声的特点,因而有不少精彩的、揭示人物性格面貌的咏叹调兀立在全剧的各个场面中。托斯卡所唱的《你不是热切渴望着我们的那座小屋吗?》、《为了艺术,为了爱情》,卡伐拉多西所唱的《奇异的和谐》、《星光灿烂》,斯卡皮亚所唱的《神圣的托斯卡》、《我的仇人管我叫贪官污吏》,以及第一幕和第三幕中画家和女歌唱家的许多二重唱等,都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为了艺术,为了爱情》深入刻划了托斯卡的内心矛盾;《星光灿烂》既描绘了沉寂的夜色,又表现了暴政下无辜牺牲的悲剧性的命运。

   蝴蝶夫人(三幕歌剧)普契尼曲。伊利卡和贾可萨根据贝拉斯可剧本改编。1904年2月17日首演于米兰。剧情:天真活泼的日本姑娘巧巧桑,人称"蝴蝶姑娘",为了爱情而背弃了传统的宗教信仰,委身于美国海军上尉平克尔顿。婚后不久,平克尔顿随舰回国,一去三年杳无音信。巧巧桑于艰难中深信有一天他会回到自己的怀抱。平克尔顿回国后却另有新娶,早把蝴蝶夫人置于脑后。当他偕美国夫人重登长崎时,悲剧无可避免的发生了:穿着新婚礼服彻夜苦候的蝴蝶夫人终于明白了一切,她交出了伶俐的儿子,当平克尔顿来到时,吻剑自尽了。

   这是一部抒情性的悲剧。普契尼在音乐中直接采用了《江户日本桥》、《越后狮子》、《樱花》等日本民歌来表明蝴蝶夫人的艺妓身份和天真心理,具有独特的音乐色彩。在第一幕的结尾,平克尔顿与蝴蝶夫人举行婚礼后,有一段抒发爱情的二重唱,旋律优美动听,流畅悦耳,其中蝴蝶夫人纯洁、温柔而又胆怯、羞窘的感情,交织着平克尔顿充满着强烈情欲的绵绵情话,融化成一种共同的激情,最后,在明朗热情的爱情主题的音响中结束。第二幕当平克尔顿回国后,女仆不相信他还会回来,忠于爱情的蝴蝶夫人一面向她解释,一面却不停地幻想着在一个晴朗的早晨,丈夫乘兵舰归来的幸福情景。她面向大海,深情地唱出著名的咏叹调《晴朗的一天》。这里,作者运用了朗育式的抒情旋律,细致地揭示了蝴蝶夫人内心深处对幸福的强烈向往。特别是当蝴蝶夫人唱到"谁来了,谁来了?以后,曲调由平稳的2/4拍转入急促的拍,音调和唱词渐趋密集,几乎近似富于表现力的滔滔说白,形象地勾画出她盼望丈夫回来的迫切而真挚的心情。这种宽广而优美动听的旋律与富有表现力的近乎说话的声音相交叉,形成普契尼歌剧的一种特有的风格。

   玫瑰骑士(三幕喜歌剧)理查o施特劳斯曲。霍夫曼斯塔尔编剧。1911年初演于德国德累斯顿歌剧院。剧情:巴伦告诉玛莎琳公主,他决定与商人范尼纳尔的女儿索菲结婚,并带来银制的玫瑰花,请公主派人送往索菲家中。奥克塔汶伯爵藏在里屋听到,便男扮女装成公主的侍女走出来。巴伦立即钟还必须于"她"。后来公主将送花任务交给奥克塔汶。当他把银制玫瑰花送到范尼纳尔家后,索菲认为巴伦行为粗暴,拒绝和他结婚,但父亲却硬逼她应允这件婚事,使索菲很为难。这时奥克塔汶想出个妙计:他以公主侍女的名义约巴伦晚上到小酒店里相会。正当他假装和巴伦调情时,有个意大利妇人领着一大群孩子闯进屋来,说巴伦在外面生了这一大群孩子不管,却在这里和别的女人鬼混。吵闹声召来了索菲父女等许多人。索菲趁机提出毁掉婚约,范尼纳尔只得同意。后,当巴伦明白自己受骗时,为时已晚,因为这事已被人们当作笑柄了。奥克塔汶告诉玛莎琳公主,他和索菲真诚相爱,并请求公主让他们结夫妻,公主欣然应允,并主持了这次婚礼。

   这部喜歌剧洋溢着纳也纳圆舞曲的气氛。序幕一开始,乐队就奏出了主人公奥克塔汶的音乐主题。它雄壮而生气勃勃,表现了这个青年人热情豪勇性格。随后是玛莎琳柔美悠扬的音乐动机,二者交织,达到高潮后,便转到舒展徐缓的曲调,描写了年轻人的爱情波涌。第二幕一开始乐队奏出了范尼纳尔沉闷的主题,接着是订婚的主题,奥克塔汶与索菲一见钟情,他愉快地唱起了《我同曾享受过如此欢乐》,曲调充满激情与欢悦,表现了他初见索菲时的兴奋心情。第三幕,当玛莎琳答应奥克塔汶和索菲的婚事时,有一段著名的女声三重唱《我发誓要公正地爱他》。最后当一对情人紧紧拥抱,同声欢唱梦一般的奇迹:《告诉我,这是梦还是真的》,表达了他们结为良缘时的欢迎情绪。该幕中的《玫瑰骑士圆舞曲》,后来成为音乐会上常演的名曲。

   夕鹤(二场歌剧) 作于1950~1952年间,日本团伊久磨曲。木下顺二根据日本佐渡地方关于仙鹤的民间传说《鹤妻报恩》改编。同年在大孤、东京、京都初演。1979年曾来中国演出。剧情:夕鹤中简受伤,被名叫与平的善良农民救起并治好创伤。夕鹤为报恩,变作美丽的姑娘阿通嫁给与平,还以自己的羽毛织成锦锻相赠。邻村商人感到惊奇,唆使与平让妻子再织此锦缎,贩卖后去京城游玩。阿通开始不肯,与平以遗弃相逼,她只得答应,但提出不准窥探织锦为条件。但与平违反诺言,随奸商夜窥探,发现阿通变仙鹤正拔毛织锦。次日晨,阿通无法弥留,腾空而飞。与平后悔莫及,昏倒在地。

   阿通是真善美的化身,歌剧中由"爱"的主题织出阿能的几首咏叹调,优美动人,情真意深,形象地刻划出阿通善良、温顺的性格和惨遭不幸的悲痛心情。与平的男高音和奸商的男低音也都有各自的性格特点。在启幕和结束时,作者用日本民间儿歌音调写的童声合唱,把孩子们的音乐形象表现得极其纯朴,天真可爱,为歌剧增添了民间色彩和风俗特点。剧中器乐段落也扣人心弦,开头和结束的音乐--一心向往到京城的与平的固定动机--在戏剧发展过程中,曾逐渐变成葬礼进行曲般的风格。在这之前还能听到"命运运机"的声响,一开始就点明了这部歌剧必然导致悲剧的趋势。特别是阿通织千羽锦时的间奏曲,音乐富于表情而绘声绘色,使人久久难以忘怀。该剧于1952年曾得每日音乐奖、山田耕作奖,翌年又得伊庭孝歌剧奖。

协奏曲

   F大调第二勃兰登堡协奏曲 1721年3月,巴赫 曾为勃兰登堡侯爵写 了六首器乐协奏曲。百年后,人们才在侯爵的档案馆中发现了这些 珍贵的手抄本,故称《勃兰登堡协奏曲》。其特点是:乐曲由二至 四件乐器组成的独奏乐器组,与伴奏乐器组的协奏或整个乐队的全 奏交替演奏。其结构多由快、慢、快三个乐章组成,分别以一个主 题为中心,用复调手法加以展开。第二勃兰登堡协奏曲是由小号( 高音自然小号)、长笛(英国直笛)、双簧管和小提琴组成独奏乐 器组,其中小号旋律最为突出。小号的音域高达g,超过了现代普通 小号,一般用特殊的F调小号吹奏。第一乐章,快板,回旋曲式。主 题生动、明快,轮流在独奏乐器和乐队上出现。第二乐章,行板,用模 仿复调手法写成。曲调缓慢,亲切合蓄,如同沉思一般:嘹亮高亢的 小号暂且不奏。第三乐章,极快板,赋格曲。主题先由小号吹出, 双簧管、小提琴和长笛贝吩别奏出其它三 个声部,全曲在欢快活泼的民间节庆气氛中结束。

   G大调第四勃兰登堡协奏曲 一般人都以为巴赫只会写严肃、 庄重、官于哲理性的作品。其实不然,这首典雅纤巧的协奏曲就堪与 著名的巴黎沙龙音乐相媲美,并足以使听众联想起十八世纪初法国 的建筑、绘画和装饰中的罗科科风格。乐曲的独奏小组包括两支长笛 (英国直笛)和一把小提琴;伴奏组包括五种弦乐器和一架拨弦古钢 琴。乐曲分三部分,①快板,回旋曲式。主题略带舞曲性质,用两支 长笛吹出,声音格外清澈明朗。2,行板,音乐抒情、幻想、平静、流畅, 小提琴与长笛轮奏主题,一强一弱,似若旷野中的回声。③急板,赋 格曲。乐曲形式自由,中间插入一系列由小提琴拉出的纯技巧性的 乐段,超出了严格的赋格曲式的范围。赋格主题先由中提琴拉出, 其余的主题和普题由小提琴和长笛轮流奏出,结束部分气氛热 烈。

   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22)维奥蒂的这首提琴协奏曲是早 期小提琴协奏曲中最可喜的一部,也是同类作品中的典型,在许多提 琴家的节目单中也都留有它的踪迹。它要求技巧全面,音乐性强,是 提琴艺术中的一个珍品。全曲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中板,起始于 乐队一段短的引子,紧接着独奏提琴奏出该乐章的主要主题,旋律优 美典雅,恬静而平稳。经过短促的转调后,第二主题出现,仍由独奏 提琴表达,其效果与前者类同。第二乐章,慢板,是一曲极其迷人的 音乐。在乐队奏过十小节后,独奏提琴拉出主旋律,明朗而又简洁。 第三乐章有点象回旋曲形式,独奏提琴再一次演奏该乐章的主题,经 过乐队合奏后又导向第二主题。结尾前有一次主题反复,把乐章的 主要素材推向顶峰,使音乐达到逻辑上的完美。

   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 216) 1775年,十九岁的莫扎特 写了五部小提琴协奏曲。第三协奏曲完成于同年9月12日,它虽然 还国有第一、二协奏曲的痕迹,但表明作者的艺术风格有了新的发 展。德国著名音乐评论家阿·爱因斯但曾给予高度评价:"这时,莫 扎特的音乐语言变得深刻了。缓板(第二乐章)仿佛是凭着神力创造 出来似的。"第一乐章是快板,旋律流畅,感情朴实明朗,富有朝气, 再现部由一个宣叙调引出,与以往惯用的手法完全不同。第二乐章 是一段个性鲜明的缓板。第一主题叙述极其忧伤的往事;第二主题 似乎给人燃起希望之火,但接近结尾时,又回到了悲哀之中。当时, 作者正在萨尔茨堡大主教处任宫廷乐手,这种实际上等于仆人的地 位,使他越来越无法忍受。这一乐章正是作者痛苦心情的自我写照。 第三乐章是带有法国色彩的回旋曲。旋律活泼欢快,富有诗意的插 句开始时象一首结构细腻、旋律流畅的小夜曲,但很快转入到另一内 容,这里作者原原本本运用了法国民歌《啊!圣诞衬》。当乐队回到 回旋曲主题时,乐曲进入尾声。由木管吹奏的最后乐句,象漫山飘落 的红叶,突然消失在迷雾之中,耐人寻味。

   D大调第四小提琴协奏曲(K. 218)177O年莫扎特在佛罗伦 萨听了意大利作曲家波凯利尼(1743~1803)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 很受感动,并由此获得灵感,于1775年10月写成此曲。并于1777 年在奥格斯堡(现西德巴伐利亚州)亲自演奏。他在给父亲的信中流 露了他的欣喜:"晚上,开宴时,我演奏了我的'斯特拉斯堡'协奏曲, 进展顺利,人人都十分欣赏我这优美而纯真的曲调。""斯特拉斯堡" 这一雅号的得来,是由于伤口在第三乐章中使用了一段斯特拉斯堡 (法国的一座小城)的风笛舞曲。后来,这一通俗的旋律也被许多名 家在交响作品中采用。乐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D大 调。引予以及提琴独奏进入时的主题十分庄重,酷似传令兵的步伐; 第二主题华丽,由小提琴在较高音区演奏,连奏与顿奏相交替,显示 出巨大的勉力。一位著名英国学者认为:这段小提琴独奏,如同十七 世纪英国著名诗人米尔顿的十四行诗,"是唤醒人们的号角"。第二乐 章,A大调,如歌的行板,省略了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它有两个对比 鲜明的主题:一个高雅,象性格温柔的母亲;另一个却是淘气的、爱 捉弄人的孩子。第三乐章,回旋曲,优雅的行板,D大调,具有强烈的 法国浪漫色彩,从柔缓的进行曲式开始,立即变为昂奋、欢快的四组 舞曲,炽热。奔放的情绪仿佛是美好憧憬的展现,抒发了作者热爱生 活的心灵。

   C大调长笛、竖琴协奏曲(K.V.299) 1778年,莫扎特二十二 岁时,和 他母亲途经巴黎,应法国驻英大使窦·法努公爵(长笛演奏 家)的要求,为纪念他善弹竖琴的女儿的结婚仪式而写的。主要旋律 几乎都是明亮的大调,全曲充满法国式的优雅华丽,末乐章的主题和 其他许多段落,常常使人想起法国风格的加伏特舞曲。虽然当时的 长笛和竖琴在构造和演奏技巧上都还不够完善,但作者很注意乐器 有效的使用,在力度的对比方面,效果尤为突出。第一乐章,快板,C 大调,奏鸣曲式。分解和弦式的第一主题,颇为华丽。而后,由法国 号引出双簧管演奏的动机。独奏乐器再次在主调上出现第一主题, 又由长笛在G大调上奏出优雅的第二主题。尾声音调由第一主题和 连接部材料构成。第二乐章,小快板,奏鸣曲式,是典雅、平静的牧歌 式的乐章。由小提琴奏出恬静的第一主题,接着在长笛和竖琴上重 复。第二主题包含着两个不同性质的乐句,前部分以竖琴为主,后部 分由弦乐演奏。这个乐章在力度上仍有适度的对比和变化。第三乐 章,回旋曲式,快板,C大调。主要主题在弦乐上呈示,采用了加伏特 的节奏。第二、三主题由长笛分别在G大调和F大调上奏出。最后, 以辉煌、有力的第一主题结束全曲。

   降E大调第三圆号协奏曲(K.447)莫扎特在1783~年 间,应好朋友伊格纳兹·莱特盖伯(1gnaz Leitgtb)的请求,写了四部 圆号协奏曲。莱特盖伯原在萨尔茨堡的宫廷乐队任圆号手,后放弃 了这个职务,在维也纳开了一家奶酪店,但仍醉心于参加演奏活动。 作者认为他是一个不错的圆号手,但头脑过于简单,难负重任,为他 写的这些作品因此而带有浓厚的幽默色彩。该曲早在1783年前就 已构思成熟,后又几经修改,成为作者最优秀的一部圆号协奏曲。第 一乐章,快板。曲调优雅动听,情绪欢快,象是叙述着一个人在旅途 中的愉快经历。第二乐章又名浪漫曲,早在写该曲前,就被单独用来 演奏了。第三乐章,快板。情绪乐观向上,充分发挥了圆号的表现技 巧。展开部突然出现一段 D大调的旋律,这对圆号手的嘴唇和手 指来说,是难于胜任的,因为在这之前,还没有人敢在E调圆号上 吹奏 D音呢。

   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15)这是贝多芬受莫扎特影响的早期 作品之一。其实他最先完成的是现在的《第二钢琴协奏曲(B大 调)》,几年后的1798年才写下此曲,只因出版得早,将错就错地把此 曲称之为《第一钢琴协奏曲》了。第一乐章意气风发,在活跃的快板 速度中,乐队奏出有力的主部主题和优雅的副部主题。然后钢琴奏 出新的主题旋律后重复各个主题并加以展开。第二乐章抒情优美, 开头徐缓如歌的主题平和、安宁,充满希望。用带再现的三部曲式 构成的中间部主题与开头的主题形成对比。但气质相同。结尾很安 静,如帷幕缓缓落下。第三乐章朝气蓬勃,口到快板速度,回旋曲式。 回旋主题的舞曲特点明显,在插部主题中,有的如快活纯朴的歌舞, 有的如轻巧的舞蹈音乐。开头活泼明快的回旋主题先后出现过四 次,最后一次是作为结尾再现的。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贝多芬写于1806年。这一年, 他对他的学生--匈牙利的伯爵小姐丹莱莎·勃伦斯威克产生了深 深的爱情,并在她家的庄园度过了快乐的夏天,称她是"身旁开 放的最最美丽的花朵"。他一生中这"最明朗的日子的香味",保 存在这一年写作的《第四交响曲》中,同样也渗透在这部唯一 的小提琴协奏曲里。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 旋律明澈柔美,从容匀称,充满了温暖和喜悦。它飘散出来的 就是那美丽花朵的芬芳。在这之前的主部主题是带有探询意味的, 在时而隐约时而大作的鼓声衬托下,经过发展达到了强烈、激奋的程 度。展开部末尾的华彩段则是后人谱写的,其中以小提琴家约阿希 姆、克莱斯勒、奥依斯特拉赫等人谱写的最为著称。第二乐章,抒情 的慢板。它不是个人的冥思,而是集体精神的抒写;不是幻想性的风 格、而是庄严的颂歌般的情调。由加弱音器的弦乐器奏出合唱式的 主题,由乐队用不同乐器反复演奏了四遍,不久又归入基本主题。这 一乐章沉思、宁静、抒情的格调颇为感人。第三乐章是充满活力的 回旋曲,主部主题先由小提琴在G弦上奏出,简洁生动、淳厚欢乐的曲 调,象一幅白描草图的卷首呈现在人们面前,随着音乐的发展,插 部进入、和主题的多次再现,象画卷徐徐展开并涂上了斑斓的色彩, 满目生机,满目欢腾,令人喜爱。

   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作品73)贝多芬写于1809 年。当时由于拿破仑的军队围困了维也纳,致使这部作品迟迟不能 演出。直到1811年,在莱比锡的一次音乐会上,才由弗里德里希·施 奈德勒钢琴独奏,约翰·菲利普·舒尔茨指挥作首次公演。1812年1 月《大众音乐报》曾评论:"毫无疑问,这是所有已经创作出来的协奏 曲中最富有创造力、最富有想象力、最惹人注目的,同时也是最艰深 的一部。""皇帝"这个标题不是贝多芬自己取的,可能是因为这作品 在当时被人们认为是协奏曲之王,故有此名。作品共三个乐章。第 一乐章,快板,E大调小起始出现了一个声势浩大。气象万千的引 子,巨大的音流显示了一种无限壮丽宏伟的气概。接着是雍容华贵 的第一主题和闪烁发光的第二主题,给人以一种憧憬光明未来之感。 第二乐章,渐活泼的慢板,B大调。整个乐曲庄严肃穆,洗练而深情, 充满虔诚的宗教感情,似乎要净化人们的心灵,使人们走向作者所向 往的思想境界。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E大调。作者在这里将豪 华与温情、英武与洒脱奇妙地熔冶于一炉,创造了钢琴协奏曲中超群 绝伦的一章。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 帕格尼尼写于1811年。小提 琴的许多高难度技巧,在这首意大利民间音乐风格的乐曲中得 到了充分的发挥。作品共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开 头是一个用本乐章各部分音乐材料浓缩而成的前奏。主部先由小 提琴连续奏出三个并列的乐段,它们分别显示出三种不同的性格 1、坚毅果敢,2、柔美而略带忧郁,3、活泼爽朗。它们并列陈 述后,在职的基础稍加变化发展,引入副部倾诉般的抒情旋律, 经过一段发展之后,乐队奏出响亮 的号角声和凯旋式的曲调,进入展开部分,出现了由副部主题衍生出 来的歌唱性旋律。再现部省略了主部,直接从副部开始。尾声中有 长长的华彩段。乐曲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第二乐章建立在暗淡的 b小调上,三部曲式,音乐悠缓深沉。引子带有沉重不安的特点,象是 厄运的袭扰。再现部原来那悠长的旋律变成短小的叹息性音调。第 三乐章,回旋曲。主部主题生动活跃,富于弹性。它是由第一乐章主 部主题的动机引伸而来的。插部中连续的双音、泛音发出了透明谐 悦的声响。飞奏的跳弓闪烁着机敏、欢欣的神采。

   b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作品7)这是帕格尼尼六首小提琴 协奏曲中的第二首,于1826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写成,并亲自作了 演奏。第三乐章中有模仿钟声的音响,因而又被称为《钟声协奏曲》。 乐曲第一乐章,雄伟的快板,很明显是借用了维奥蒂(意大利作曲 家、小提琴家)的音调,强有力的主题配以光辉灿烂的走句,似星星闪 烁,颇有诗意。第二乐章,慢板,又称"监禁咏叹调"。结构简洁,旋律 婉转动人,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和怜悯。第三乐章回旋曲,精湛高超的 技巧非常引人注目,尤其是中间那段情趣横溢的小号和长号插入句, 使人不得不惊叹音乐竟写得如此美妙和神奇!回旋曲曾被李斯特改 编成钢琴曲。作者原想改写成钢琴曲献给钢琴家车尔尼,但没有成 功。后来他将这旋律应用于一首歌曲,献给了一位门第清高的奥地 利女士。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4)门德尔松完成于1844年9月 16日,首演于翌年8月13日。作品的艺术构思是古典的、严谨的;乐 意和气质是浪漫的、诗意的;音乐风格是华丽、抒情的,体现了古典主 义精神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全曲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为奏 鸣曲式,主部主题由小提琴独奏出,象奔泻的春潮,无拘无束 地流入人们的心田。乐队复奏后,一个由短小乐汇组成的活泼纯真 的曲调出现,经小提琴独奏加以发挥,继而导人副部。这是由长笛、 单簧管以四重奏形式陈述的主题, 象陶醉于大自然的咏怀,象情人间温存的倾诉。展开部里主部 主题变成大调出现,显得格外明朗。经过长大的华彩段,进入再现 部。独奏声部运用了更多的技巧性手法,使音乐华美而连贯、一个 大管的长音延留,曲径通幽,带入三部曲式的第二乐章,深情的广板。 在第二乐章的中间部,可以听到抑郁不宁的情潮波动。结束后有一 个情绪转折的连接段,独奏的短句应和着号角的呼唤,音乐顿时活跃 起来,开始了奏鸣式曲的第三乐章。主部主题轻盈欢快,副部主题热 烈开朗,在群众性的欢乐场面里,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11)1829年,肖邦爱上了一名宫 廷官的女儿康斯坦奇娅。他曾说:"我在幸福的日子里完成了这部 协奏曲。"1830年10月11日,在离开祖国前举行的最后一次音乐会 上,他以这部协奏曲为主要曲目而大获成功。整部作品充满青春的 活力和乐观的情绪,是他早年的代表作。第一乐章按照古典协奏曲 的形式,有两个呈示部,先由乐队呈示,再由钢琴奏出主题,呈示部 的两个主题都是抒情性的,e小调上的第一主题,表现沉思的幻想意 境;E大调上的第二主题,流露出温柔动人的情感。乐曲内部的对比 性,是通过刚毅的引子素材和光彩的连接部主题,以及展开部中各种 情绪的交替发展而表现的。关于第二乐章,作者曾在一封信中有这 样的描写:"这是在春天的月光下沉思,好象细嚼着许多幸福的回 忆。"这个乐章象一首具有浪漫色彩的夜曲,两个主题在情绪上十分 接近,温柔亲切,富于幻想。末乐章是双主题回旋曲,描写民间节日 的欢腾场面。两个主题都具有波兰民间舞曲的特点,表现出作者创 作与民间音乐的联系。第一主题运用了克拉科维亚克舞曲节奏,重 音显著,热情豪放;第二主题则旋律优美,好似一名农村少女在舞伴 们的鼓励下,来到轮舞圈中跳起了妩媚动人的舞步。整个乐章充满 了民间的生活气息。

   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21)肖邦的这部钢琴协奏曲,与 《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堪称姐妹作, 1830年3月17日在华沙音乐 会上同时由作者亲自演奏。作品反映了他初恋年代的心灵体验。第 一乐章分别由乐队和钢琴两次呈示主题。第一主题以一个富有特色 的下行跳进动机引出一段悠长质朴的旋律,具有凝神幻想的意味。 在纤秀优美的经过句转换中,乐曲进入了宁静温柔的第二主题。展 开部以第一主题为基础,其中钢琴与乐队的结合,处理得极为秀丽精 巧。在再现部,由于第一主题被缩小,抒情性更加突出了。整个乐章 的基本情绪是热情、明朗的。第二乐章是肖邦青年时代最富有感情 的抒情篇章之一。情思绵绵的幻想,真诚恳挚的表白,化成甘美的 主题,源源不断地流出,热情地倾诉着他对康斯但奇奴的爱情。主题 反复三次,其间穿插了一段宣叙调作为对比,就象是青年音乐家内心 的独白。在轻松欢快的第三乐章中,用玛租卡舞曲的节奏构成各个 主题,描绘了一幕幕民间风格的场景,形象生动,意境清新。尤其是 第二主题,在那奔放的舞曲旋律中,仿佛看到了舞蹈者粗犷的舞姿 和顿脚的动作,显得格外豪爽。再现部以后,有个较长的尾声,作者 在钢琴上尽情地发挥了辉煌的演奏技巧,表现出他对生活的无限热 爱。

   a小调钢琴协奏曲(作品54)1841年,舒曼写作此曲时,曾试 囹改变传统的钢琴协奏曲写法,用单乐章的形式概括整部作品的思 想内容。但交付出版后,出版商却认为不伦不类而将原稿退回。几 年后,作者不得不另写第二、三乐章,成为现在人们看到的版本。该 曲是舒曼在一生中最幸福的年代写的。那时,他与克拉拉的爱情冲 破重重阻力而取得成功,创作也随之出现高潮。乐曲主题思想鲜明。 表现了作者的生活理想以及为之而斗争的信念。第一乐章,奏鸣曲 武。第一主题在a小调,显得压抑、痛苦,其中也有反抗的力量;第二 主题则在明亮的C大调上,更富有光明的幻想色彩。由于这两个主 题的素材非常相似,乐曲的发展就象同一主题的变奏,时而痛苦唉 叹,时而幻想联翩;时而冥思音索,时而激昂慷慨,从各个侧面表现坚 韧不拔的斗争精神。第二乐章写得十分精巧优美,内心的抒情与外 观的幻想融为一体。中段由大提琴奏出一段妩媚动人的旋律,钢琴 独奏与之相映生辉,情绪极为舒展。有人认为全曲是表现作者为克 拉拉而斗争的思想,而这里则是描写克拉拉的动人形象。第三乐章 紧接第二乐章,用回旋奏鸣曲式写成。第一主题的舞蹈性旋律棱角 分明,有着正面形象向一切庸俗势力发动的攻势。两种势力的交织 斗争形成一个惊心动魄的高潮。结尾时,作者用钢琴的绚丽音色表 现了胜利的景象。整部作品充满热情和信心,被誉为贝多芬以后最 优秀的钢琴协奏曲之一。

   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15)李斯特的这部作品从1830 年至1849年整整写了十九年, 1853年又作重大修改,直到1855年 2月17日才首演于魏玛,演出后又作了部分修改,可见作者创作 精神的严肃认真。乐曲是单乐章,可分为四部分,相当于奏鸣套 曲或交响乐的四个乐章。第一部分,自由奏鸣曲式,庄严的快板。开 始乐队奏出第一主题(主部),紧接着钢琴演奏强有力的华彩 乐段,发展后再现第一主题。优美动听的第二主题在乐队伴奏下由 钢琴奏出,好似奏呜曲的副歌。而后,第一主题的动机作了充分的发 展,然后再现第二主题。第二部分象是一个慢板乐章,有三个主题,是 自由的三部曲式。第一主题采用混合拍子,在钢琴上奏出表情丰富、 具有夜曲风格的旋律,中段由钢琴奏出一个宣叙调式的主题。接着长 笛的抒情旋律同前 面夜曲风格主题相呼应,还采用复调手法使两个主题相叠。第 三、四部分似乎是整个奏鸣曲式的再现部。终曲是一段热烈而华丽 的音乐,以木管乐器为主奏出一个振奋人心的主题,并概括了前面各 部分的主题。经过急速发展,主部主题最后由钢琴和乐队齐奏,结束 在声势浩大的高潮中。

   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15)写成于1858年,是勃拉姆斯 早期之作。它是十九世纪中、后期德国社会的复杂矛盾和青年们接 受"狂飚突进"式思潮影响的产物。乐曲以宏伟的构思和史诗般的概 括性,反映着波涛澎湃的:憧憬式的遐想。第一乐章庄严倔强、情怀 激荡;第二乐章吟咏如歌,悠思翩翩;第三乐章使人想起贝多芬式的 雄浑力量和轩昂勇进的气势。作品运用了复杂的技巧,庞大的形式, 为协奏曲中之巨著。这部艰辛之作在莱比锡首演惨遭失败,年轻的 作者因而受到沉重的打击,以至促使他迁居隐退,此后十年完全放弃 了管弦乐曲和器乐协奏曲的写作,而专事抒情歌曲、室内乐等体裁的 创作。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77)作于1878年,是勃拉姆斯成 熟时期的作品。五十年代后,他对匈牙利和斯拉夫等民间音乐的喜 爱,在他的创作里多方面地反映了出来。在这首协奏曲里,匈牙利民 间音乐的曲调和韵律特征反映得较为鲜明,同时又将浪漫主义的激 情和严谨的古典结构结合起来,并在曲式上给以很大的发展和创造。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但在结构内部却有了较新的发展,如多主题的 应用、发展中的调性安排等。第二乐章,柔板,三部曲式,优美而动听 的牧歌风,保持了传统协奏曲慢板乐章的写法。,第三乐章,回旋奏鸣 曲式,是全曲最有创造性的,也是最成功的一个乐章。主部由对比的 三部曲式构成,主题具有匈牙利民间舞曲风格,旋律轻快活泼。连接 部在A大调的属七和弦上引出第一副题。第二副题抒情优美。经 过小的过渡,再现了第一副题(而不是主部)。最后的结束部由独奏 小提琴的华彩乐段引出,它以大提琴声部的三连音进行曲风开始, 独奏再现了变形的主部主题,经过紧张而有起伏的发展,到达音乐的 最高潮,后又安静下来,在强音中结束。

   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作品22)维尼亚夫斯基共创作了两 首小提琴协奏曲,这一首比第一首f小调(作品14号)更为著名。 出版于1870年,是作者在圣彼得堡任宫廷提琴师时的作品。第一乐 章,中庸的快板,具有狂想曲性质。第二乐章以浪漫曲的抒情语言表 达感情,细腻优雅,诗意中的乡愁之感尤其动人。末乐章的开始有一 段华彩乐段,乐队引出了独奏提琴的主题。二者相互呼应后即转为 G大调,提琴用双音奏出非常有力的第二主题。整个乐章具有浓厚 的吉卜赛风味,最后在辉煌的音响效果中结束。世界著名小提琴教 授奥尔(Auer)曾说:"它显示作曲家不仅创作了一首炫耀演奏技巧 的提琴作品,同时也创作了陶醉人们心弦的音乐。"他认为该曲受古 诺、圣-桑、甚至拉罗的影响,可以和圣-桑的b小调协奏曲和拉罗的 西班牙交响曲媲美。

   ": 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圣一桑共作有三首小提琴 协奏曲,均题献给杰出的西班牙小提琴家萨拉萨蒂。第三首以其优美 的旋律、严密的结构和生动的音乐形象受到人们喜爱,是小提琴乐库 中的重要文献之上。第一乐章中的第一主题富于戏剧性,第二主题 较柔和。音乐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加强力度,以第一主题的形象作为 结束。第二乐章是一首优美的船歌,平稳的伴奏描绘出平静的水面, 小提琴唱出感人的歌调,每一句结束时,长笛与双簧管补充以柔和的 琶音进行、仿佛水面上泛起的涟漪。中段出现另一旋律。与乐队结 合,宛若轻舟荡漾。结束时小提琴的泛音和木管的琶音显得晶莹可 爱。第三乐章以一长段坚决有力的引子开始,然后是活泼热情的回 旋曲主题,与几个插段交替出现,自由地变化发展。乐队尾声的音响 极为洪亮、华丽。

   a小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作品33)这是圣-桑1873年献给著 名大提琴家奥·托尔贝格的作品。以单乐章形式写成,但仍可分为三 部分。第一部分,不过分的快板,奏鸣曲式。在乐队的第一个和弦后, 独奏大提琴就奏出热情而激动的主题。经过木管等的交替重复后, 引出了第二主题。这一称之为"舒曼式曲调"的广阔而歌唱性的旋 律,与第一主题形成对比。展开部主要用第一主题的材料构成,经过 减武雄壮、力度变化极其鲜明的插段后,进入重现第二主题的再现 部。最后以流动着的旋律结束。第二部分,流动的小快板,B大调, 被人称之为"精致的小步舞"。开始由乐队奏出一个诙谐轻快的旋 律,变化演奏后,大提琴奏出一个富于诗意而优雅的旋律。中段加入 了独奏华彩乐段,结尾以颤音再次引出诙谐轻快的旋律。第三部分, 速度、节拍与第一部分同,曲式带有A一B一C一B一A性质。A段是 抒情性的插段,采用第一主题材料,并出现了一个新的抒情性旋律。 B段是技巧性的展开段,采用快速音型进行。在乐队推向最高潮后, 又引出一个F大调宽广的新旋律,这是C段。接着再次出现快速音 型。结尾以独奏大提琴为中心,在逐步上升的热烈气氛中结束全曲。 作者在乐曲中充分发挥了大提琴宽广的音域(加人工泛音),和三、 六、八度音的连续进行、琶音、跳弓等多种技巧。自托尔贝格1873年 于巴黎首演后,一直是各国音乐会上常演的名曲。

   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作品26)这是布鲁赫三首小提琴协 奏曲中的第一首,在他十九岁时就完成了初稿,九年后才正式脱稿。 后在小提琴大师约阿希姆(Joachim)的帮助下修改过一次,于是,作 者便把它献给了约阿希姆。1868年约阿希姆在不来梅向人们介绍 了它,1872年萨拉萨蒂又在美国纽约演奏此曲,从此便成为提琴家 们最爱演奏的曲目之一。乐曲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 开始五小节是乐队前奏,随后独奏提琴以宣叙形式出现,主题在B大 调上出现,经过发展又回到g小调,那华美柔润而充满感情的乐句和 乐队交替出现的音调十分感人。第二乐章,慢板。有三个主题,歌唱 性的美妙旋律表现了幻想和思念,有时也显得痛苦。第三乐章,有力 的快板。乐队引子已暗示了主题,并逐渐增强。独奏提琴亮出了战 斗性的主题,进行曲速度,刚劲有力,极其豪放,具有吉卜赛风格。乐 队展开之后,小提琴以三连音与乐队呼应,使优美的旋律更难令人忘 却。第二主题转入口大调,乐队先行,独奏提琴加以发展和变化。以 后乐队回到第一主题,独奏提琴的一段过门将乐曲引向结尾。

   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23)柴可夫,斯基写于1874年。 起初想献给俄罗斯钢琴家尼古拉·鲁宾斯但,但却遭到他的横责竖 贬,遂改献给世界著名钢琴家封·彪罗。1875年由彪罗首演于波士 顿,大获成功。三年后,尼古拉·鲁宾斯但重又演奏此曲,誉满欧洲。 乐曲共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生动的快板。长大的序奏开 始用强声奏出下行的短短动机,象是霍地一声推开生活的门窗,又象 告诉人们:生活"将是这样!"。序奏的主题宽广而壮丽, 象和煦的春风迎面吹来,象灿烂的阳光铺满大地,使人感到 无比欣悦。主题主部源于乌克兰民歌,经过加工变得活泼而轻柔; 副部有两个主题,一个温柔而甜蜜,象爱情的 吐露,象适意的陶醉;另一个娴静而淡雅,象俏悄细语,象淙淙潺 流。展开部先用副部第二主题与主部主题的材料发展,并逐渐推出 一个戏剧性的高潮;接着又用副部第一主题的材料,在钢琴与乐队 间交相展开,再次形成高潮。它的独奏华彩段放在再现部的后端。 此后三个主题材料又跃起于乐队声中。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小行 板,象一幅田园彩绘。第一部分中牧歌音调的主题馥郁沁人;中间部 分引用了一首古老的法国歌曲曲调;再现部分钢琴与双簧管、单簧管、 长笛呼应奏出牧歌曲调,诗意盎然。第三乐章,奏鸣回旋曲式,热烈 的快板。象一个群众性的歌舞场面。主部是以乌克兰民歌编成的的轮 舞风格的音乐,后反复出现,越趋炽烈欢跃;副部洋溢着青春的激情, 几经反复,越来越豪迈明丽。最后乐队全奏与钢琴 一道将乐曲推向璀璨的峰巅;主部再次出现,在曲终时形成欢乐热情 的巨流。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35)柴可夫斯基的这部举世闻名 的作品写于1878年。它和同年完成的悲剧性的歌剧《叶甫根尼 奥 涅金》和《第四交响曲》迥然不同,充满乐观、明朗的情绪,并具有俄 罗斯民间音乐的风味。规模宏大的第一乐章(奏鸣曲式)表现生活的 乐趣。动人的第一主题富于歌唱性,具有俄罗斯民歌宽广的气息; 富于诗意的第二主题明朗、悠扬,具有柴可夫斯基典型音调的特征(音 调的模进、感情的积聚,以及改变节拍重音以突出所要强调的音等), 而在表现节日般欢乐气氛的插部中,第 一主题又变得充满朝气,成了一首鼓舞人心的进行曲。行板的第二 乐章(三部曲式)以其沉思般的抒情与第一乐章形成对比,称为"小抒 情曲"。主要旋律真挚动人,略带伤感,中间对比的部分则激动而愉 快,调性也由暗淡的小调转为明朗的大调。末乐章(奏鸣回旋曲式) 是一幅人民节日欢乐的图画,两个主要主题的音乐形象和发展手法 部形成了对比。第一主题轻快活跃,是一支俄罗斯舞曲,以奏鸣曲式 的发展手法来展开;第二主题充满活力,同样是舞蹈性的形象,但用 俄罗斯民间的色彩性变奏手法来展开。两个舞蹈性主题的发展,再 现了民间舞蹈的热烈情景。作曲家并在第二主题中加入一支抒情的 曲调,更好地衬托着本乐章热烈欢快的情绪。尾声以第一主题为基 础,再一次总结了这部协奏曲愉快、欢欣鼓舞的情绪。

   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104)这部作品动笔时(1894年11 月),德沃夏克尚在美国,而作品最后完成时(1895年6月),他已回 到了捷克。共三个乐章,快板的第一乐章中,宏伟壮丽的第一主题和 行情歌唱的第二主题先由乐队奏出,继而由独奏大提琴进一步加以 发挥。真切感人的第二主题略带忧伤感, 作者曾说:"每当我演奏它的时候,我常常为之而感动。"整个乐章贯 穿了这种思念的感情,好象是在凝神思索,遥想祖国。慢板的第二乐 章中,无论是开头部分,还是中间对比的部分,都倾注着作者思绪万 于,向往祖国,回忆故乡的感情。在中庸快板的第三乐章中,起主导 作用的是一个流畅、欢快的主题,与主 要主题形成对比的几个插部主题,旋律优美动人,极富表情。作者原 想在此章中表现即将重返祖国的愉快心情,但因是在回国后完成的, 因而着重写出了回国后的欢欣鼓舞的现实感受。

   a小调钢琴协奏曲(作品16)格里格从十五岁起在莱比锡音乐 学院学习时,曾受到舒曼等德国浪漫派作曲家的影响,毕业后,在与 本国作曲家,尤其是挪威国歌的曲作者诺德拉克深交后,就致力于研 究北欧的民间音乐了。1868年作者创作的这部钢琴协奏曲,虽有舒 曼的影响,但它处处都散发出浓烈的北欧泥土气息,旋律和节奏与 挪威朴素的民歌、民间舞曲血肉相连。他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爱 国主义的思想倾向,也在该曲中表现得非常鲜明。全曲共三个乐 章:第一乐章有六小节序奏。在定音鼓渐强的声音达到高潮时,由 钢琴奏出满怀激情、有魄力而又有抒情因素的乐句,然后由乐队和 钢琴先后奏出由民间舞曲和民间抒情歌曲音调写成的主部主题, 副部主题流丽而略带愁 意。钢琴织体特有的旋律进行,使人想起被称赞为"北欧的肖邦"的 格里格的抒情气质。在不大长的展开部后是再现部,结尾前是钢琴 独奏的华彩段落,整个乐章充满动人的旋律。第二乐章好象是连接 前后两个乐章的间奏曲,徐徐奏出的音乐,宁静而充满幻想。第三乐 章速度转快,犹如民间舞曲开头的主题,是整个乐章的核心,织出了 一幅形象鲜明的民间歌舞的画面。另一个主题气势宽广,甚至带有 史诗般的性格,尤其在高潮段落出现时,格外使人感到舒畅。最后在 热烈欢腾的氛中终曲。

   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18)十月革命后不久,拉赫玛尼 诺夫离开祖国,曾一度完全失掉了创作的灵感。这部作品是他在 1928年重新开始写作后的最成熟的作品之一。全曲充满明朗的情 绪,旋律的发展与变化极其丰富,悠长而优美的俄罗斯歌调贯 串于整个乐曲,同时又具有刚健有力的特性。乐曲开始不象通 常的协奏曲那样使用乐队,而是由钢琴奏出沉重而肃穆的钟声 似的动机,乐队在p-ff的和弦背景上奏出悠长如歌的主部主题, 起初带有阴郁的色 彩,经过发展后,引伸出一个新的旋律,为副部出现做了极其美妙的准 备。在大调上出现的副部主题明朗、抒情,带有浓厚的俄罗斯风味,而 且稍稍染着一层东方色彩,在第一乐章中占着着很重要的地位。展开部 比较紧凑,从副部主题中抽出一个动机来加以发展,并以主、副部音 调素材结合的形式推向高潮。再现部中,副部缓慢下来,节奏较为舒 展,感情走向平静,到尾声才恢复刚强果断的性格。第二乐章是肃穆 而舒缓的三部曲式,一开始的主题音调来源于第一乐章抒情的副部 主题。后半部更为恬美宁静。中间部的旋律,是由主部主题派生而 来,带有沉思的乐想,与主部形成对比。在末乐章里,尽管华丽的技巧 性因素较多,但毕竟居于次要地位。乐曲有两个对比的主题:一个是 节奏活跃的主部,一个是气势宽广而抒情的副部,后者占着主导地位, 又在这个主题基础上,发展成最后的高潮,但已不再是一支柔美抒情 的歌曲,而成了一支庄严悲壮的赞歌。

   左手钢琴协奏曲 1931年,拉威尔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去 右臂的奥地利钢琴家保尔·维特根斯但的请求,为他写作了这首专供 左手演奏的协奏曲。作者曾说,它"有许多爵士乐效果……要紧的不 是创造轻松纤细的织体效果,而是要分隔出两手弹奏的声部来"。同 时。它又是一部戏剧性较强的作品,钢琴与管弦乐队融为一体,有独 特的色彩与艺术魅力。乐曲采用单乐章形式,结构自由。全曲可分 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速度徐缓,情绪不安,深沉的管弦序奏从低音 区逐步上升,音量增强到犹如大声呼喊;钢琴进入后,音乐变得象一 首悲壮的进行曲,不久,音势软化,钢琴的声音在弦乐柔和的持续音 背景上浮现出来,仿佛沉入了冥想。第二部分快速活泼,性格诙谐, 运用了不少爵士乐的手法。第三部分由钢琴的刮奏引向主题音调的 再现,乐队声势浩大,钢琴织体华丽,音乐气势宏伟。最后突然响起 爵士风的主题,幽默风趣地结束了全曲。

   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47)西贝柳斯的早期创作。1903年 完成,几经修改于1905年出版。同年10月由小提琴家卡尔·哈林 (Carl Halin)在柏林演奏了修改本,理查·施特劳斯担任指挥,作 者热爱芬兰的自然景色和古代诗人荷马的文学史诗,在这部协奏曲 中。也自然而然地表露了这种感情。音乐主题热情奔放,富有浓 厚的芬兰气息。乐曲共分三个乐章。①中庸的快板,D小调。这个 乐章如一幅风俗画,展现黝暗的芬兰北部海湾,海浪不停地拍打着 海岸,暮色降临,岸边燃起堆堆篝火,吟游诗人的歌声在空中回 荡。②浪漫曲,很慢的柔板, B大调。音乐略带忧郁神秘的色彩, 象是作者缅怀童年往事:在旷野、在海边巨石上独自演奏心爱的小 提琴,与大自然交流着感情。③回旋曲,不太快的快板。在这个乐 章里,我们能听到一首古代的芬兰民歌,它并非表现人们恐惧死亡 的祈祷,而是表现了芬兰人勇猛顽强的精神。作者运用经改变的奏 鸣曲式完成全曲,但强调并保持了原来奏鸣曲形式的基本要点-- 主题对比。乐曲充分发挥了独奏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在乐 从部分的写作上,也发挥了交响特色。整个作品如同一幅音画,栩栩 如生。

   管弦乐队协奏曲 1940年10月,巴托克因受法西斯迫害而流亡 美国,为维持生计,不得不中断创作。直到1943年,受波士顿交响乐 团的著名指挥家谢尔益·库赛维茨基的嘱托,才动笔写了这首新颖独 创的杰作。他说,这首交响乐之所以标为协奏曲,是因为它是"用协 奏或独奏的方式来处理单个乐器或乐器组的"。第一乐章"序章",奏 鸣曲式。引子阴沉优郁的气氛控制了整个乐章,即使在激动不安的 第一主题和带舞蹈节奏的第二主题出现时,也摆脱不了一种恩乡之 情。音乐在发展中体现出内心激烈的冲突,不久变得开朗起来,木管 奏出明快的歌舞性格的音乐,仿佛终于摆脱了苦痛;最后在铜管坚定 有力的音响中结束。第二乐章"成对的游戏"。小鼓敲出八小节节奏 后,一对大管、双簧管、单簧管、长笛和小号分别以六度、三度、七度、 五度、二度平行相继奏出轻快的旋律,最后以小鼓的节奏结束了第一 部分。圣咏般的铜管音响是简短的中段。再现时,又按照前面的顺 序出现,只是加进了对位声部,变成"二对的游戏"和"三对的游戏" 了。第三乐章是具有葬礼风格的"悲歌",基于民间缓慢自由的歌调。 其间可听到痛苦的呻吟和悲伤的诉说。第四乐章"被打断的间奏曲", 带民间歌曲和舞曲的风格,木管轻巧的吹奏,弦乐优美的歌唱,加上 长号滑奏,使音乐显得温暖而带幽默感。结束时又变得忧郁而有乡 愁感,歌舞声逐渐消失。第五乐章"终曲",雄壮的序奏引出快速流动 的主题,是民间节日的热闹场面,结束时音响宏伟壮丽。这里,可以 理解为作者对生活的肯定。

   第三钢琴协奏曲 1945年春,生活贫困、精神孤独的巴托克患 了白血病,病情急剧恶化。他知道除了音乐外,没有任何东西可留给 妻子,于是着手写作这部协奏曲。此时,美国作曲家协会为他提供了 医疗费用,送他到沙拉纳克湖畔疗养,并在那里写成了第二乐章。9 月回到纽约,在病床上不停顿地写作,到9月26日黎明,剩下十七小 节末及完成,便离开了人世。后由他的一位学生根据遗作略谱,续完 了全曲。乐曲旋律动听,音响柔和,显得明朗安宁,似乎是在憧憬人 类美好的前景。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感情真挚,亲切感人。钢琴的 一些华彩片断使人们联想到匈牙利民族乐器扬琴的声音。第二乐章 在弦乐引子后,由钢琴演奏静谧深沉的圣咏般的音乐,并反复出现了 五次,仿佛是作者对即将逝去的生命的赞颂。中段以瑰丽的音响进 入幻想般的境界。再现时圣咏的声音移到乐队,钢琴作装饰风格的 弹奏,音乐更为温柔。末乐章是一首快速热情的回旋曲。主题节奏 活泼,具有匈牙利民族风格,两个插段都采用了赋格段、卡农等复调 手法。最后在急速热情的音乐中结束全曲。

   C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作品26)普罗科菲耶夫对该曲中的 有些主题,曾酝酿过多年。第一乐章插曲1911年就有了,第二乐章 主题的灵感始于1913年。直到1921年9月28日,他才写完此曲, 同年12月17日在美国芝加哥首演,并亲自担任独奏。全曲分三个 乐章。第一乐章,行板、快板。乐队引于后,由钢琴弹奏奋发向上的 主要主题,双簧管吹奏富于表情的第二主题。高潮时,乐队以最强音 响演奏第一主题,钢琴进入,在渐强中结束。第二乐章是主题及五个 变奏。先由乐队单独奏出主题,在第一变奏中,由钢琴富有表情地演 奏主题音调,第二、三变奏将速度加快,第四变奏转入行板,第五变奏 刚健有力,最后乐队演奏主题,由钢琴相衬音乐颇引人入胜。第三 乐章,快速而不过份,大管的顿音与弦乐的拨奏表达主题,然后钢琴 狂暴地插入,发展主题,推向高潮。木管又引出另一主题,钢琴以非 常幽默的旋律与其交错发展,结尾无比辉煌。

   g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3)普罗科菲耶夫在完成其第 一协奏曲后,于1935年为法国小提琴家罗伯特·索顿斯(Robert Soetens)而作,索顿斯于同年12月1日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与市府 交响乐队合作,由阿尔鲍斯(Arbos)指挥演出。此曲比第一协奏曲更 为旋律化,更富有浪漫色彩。第一乐章开始时,提琴单独奏出感情丰 富的第一主题,而后乐队与之配合,音乐逐渐向前发展。小提琴主奏 第二主题时,弦乐声部以柔和的音调相陪衬。独奏提琴在明显的走 句中尽情抒发,与乐队交织在一起,更显得绚丽灿烂。第二乐章在写 作手法上较接近古典风格,感情纯朴,旋律动人,富有诗意。这个主 题是整个乐章音乐发展的基础。末乐章是回旋曲,分成三段,节奏性 很强,表现了作者特有的讽刺幽默感。

   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作品48)卡巴列夫斯基的这部"献给苏联 青年"的小提琴协奏曲写成于1948年。作品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旋 律动人,节奏活泼,反映了当时苏联青年一代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作者因而荣获1949年度斯大林奖金。作品由三个乐章组成,都较短 小,近似小协奏曲的规模。第一乐章,热情的快板。先由乐队奏出刚 毅有力的引子,然后小提琴在弦乐器拨弦的背景上,演奏朴素明快的 主题,象征着青年们的青春活力。第二乐章,如歌的小快板。这是协 奏曲中最动听、最富有诗意的抒情乐章,用复三段体写成。歌唱性的 旋律非常温柔亲切,似乎青年们在沉思着,幻想着。第三乐章,戏谑 的快板,与第一乐章具有相同的气质,但却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生气勃勃,热情洋溢,犹如青年们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积极学习、 工作,勇敢地奔向火热的生活!

   F大调钢琴协奏曲 1924年春,纽约交响乐队的指挥丹罗什听 了格什文的《蓝色狂想曲》的首次演出后,十分赏识作者的才华,不 久,便约他为纽约交响乐队写一首钢琴协奏曲,并请他以钢琴独奏家 的身份随乐队到六个城市作巡回演出。格什文爽快地答应了。1925 年11月29日,作品完成并即将首演的前四天,他应纽约《星期日论 坛》之邀,对乐曲作了一个简要的分析说明:"第一乐章,快板。这一 乐章运用了查尔斯顿节奏(注:美国查尔斯顿地方的一种狐步舞的 节奏)。它那快速而规则的跳动,象征了美利坚生活中的青春和 热情的力量。乐章以定音鼓的节奏动机,以及由大管、圆号、黑管 和中提琴引出的查尔斯顿动机作为开始。基本主题由大管吹出, 然后由钢琴奏出第二主题。第二乐章,柔板,生动流畅。有一种充 满诗意的夜曲气氛,人们把它归诸为美国的勃鲁斯,但它的处理方 式要较一般的勃鲁斯音乐更为纯正。第三乐章,激动的快板。最后 乐章又回到第一乐章的风格。猛烈、狂放的节奏贯穿了整个乐章。"

[/Point]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 2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