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西方音乐史问答48』: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主要音乐流派有哪些?

1
回复
1512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20 12: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要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各种音乐作一个归纳很是困难。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音乐流派日益增多,它们或同时并存、或被更大的流派所取代。同一作曲家也不断改变创作风格,在同一时期创作出不同风格的作品来。要对这些情况作一个整理,恐怕还得等待一些时候,直到能对历史作纵观全局的考察之后。当然,这里还存在着音乐史的研究对象到什么时期为止的问题。在此我们暂且不谈这些,只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种倾向和有代表性的音乐现象作一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音乐界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潮流。纵观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音乐,我们可以将它分成新古典主义倾向和以十二音体系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倾向两大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年轻音乐家继承了后者的传统,并对结构主义作了大胆的探索。于是十二音体系音乐又重新抬头,下面就以它为中心,略为详细追忆一下这千音乐的情况。

我们已经谈到,包含在表现主义之内的结构主义音乐,为了无拘无束地实现前所未有的极端表现,使用了摆脱传统陈规的音乐素材。新维也纳乐派为了使一个半音音阶中的十二个音处于同等地位,便将半音音阶排成一个音列,但在节奏方面它还保持着某些古典特色。首先采用了十二音体系的是勋柏格,贝尔格更自由地利用了这种音列手法,写出了浪漫气息很重的歌剧,如《沃伊采克》等。德国作曲家韦伯恩(Anton Webern 18831945)又沿着结构主义的方向大大踏进了一步,他也对节奏的音列处理作了尝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轻音乐家大为赞赏韦伯恩的这种做法。

1946年开始的达姆施塔特(Damstadt)国际现代音乐夏季讲习班,推动了这一音乐潮流的发展。聚集在这里的年轻音乐家的“守护神”就是韦伯恩,但还有一个梅西安也给他们以很大影响。梅西安以创作《时间结束四重奏》、《我主基督之变形》等以天主教信仰为题材的作品闻名,他在这些作品中应用了独特的旋律和印度、希腊音乐以及岛国歌曲的节奏。特别是在节奏方面,他以高低不同的音作为音列来处理,继而又将音的力度、音色作相同的处理。梅西安自己是将这些音列作为旋律法来使用的。

汇集在达姆斯塔特的年轻音乐家们继承了这两位作曲家的音乐技法,他们将音乐的各个方面都用音列来处理。他们的音乐借用了法语中“序列”一词,被称作序列音乐。其代表作曲家为斯托克豪森与布列兹(Pierre Boulez 1925 )。他们因竭力用崭新的技法创作,其作品又被称作“先锋派音乐”,特征是以合理的方法组织音乐,提倡客观性的结构。这种序列音乐在很短一个时期内广泛流传,几乎成为全世界都流行的音乐形式。我们熟悉的现任乐队指挥的布列兹就用这种方法创作了《无主的锤子》,斯托克豪森也用音列处理出空间因素,并创作了《速度》(Zeitmasze),这些作品是序列音乐的代表性作品。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又出现了一种音乐,它虽然仍以序列音乐为母体,但它的另一些侧面却引起了人们的注目。其中的一种是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而出现的,使用电子音响装置的电子音乐,并发展成了现在的电子合成器音乐。具体音乐(Musique Concrete)和计算机音乐也可归入这一类。因为它们都和序列音乐一样,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去捕捉音乐素材,然后再把它们组织成为音乐的。

另一方面,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也出现了一种与提倡合理主义的序列音乐完全对立的音乐,给序列音乐作曲家们以很大的震动。这就是偶然音乐。它的发源地是美国而非欧洲。凯奇(John Cage 1912一)首创的偶然音乐在1954年多瑙爱兴根现代音乐节上造成的影响,可以说经久不衰,今日犹存。凯奇不依赖任何原则,只通过一种称作“机遇法”(chanceope ration)的手法,组织了一些突起的音响,或突然的沉默,并将此作为音乐。对这种音乐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在西欧作曲家中对它有过反响也是事实。以后出现的新动态,如概率音乐以及包含音簇和视觉因素在内的作品,多多少少与偶然音乐有着联系。

 
发表于 2005-10-20 12: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