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氓”巴赫

1
回复
1095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11 15: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撰文/尼克 译文/祝晶

流传最广的一幅巴赫(1685—1750)画像作于1746年,当时巴赫已经老了。画中的大师头戴假发,手执一卷刚刚写就的乐谱,一团和气的模样。有另外一幅年轻巴赫的肖像却透露了全然不同信息。虽然后一幅是否逼真没有得到充分印证,但它很可能反映出这位如今被奉若神明的古典音乐宗师的某些真实性情。

由于交不起大学学费,巴赫念完高中就开始找工作。年仅18岁的巴赫已然是一位管风琴高手,不断被各地教堂请去试奏新落成的管风琴。1703年巴赫在安斯城试琴时的出色表现为他赢得了Neuekriche教堂管风琴师的职位。与他签定的合约中指明,他的职责包括在周日礼拜、圣诞节及复活节等宗教节日、以及其他公众礼拜活动中弹奏,负责管风琴的日常保养,出现故障随时上报。虽然没有明说,但实际上巴赫负责了教堂的全部音乐活动棗教堂管风琴师的这种传统至今仍保留着。当地的职业音乐家很多是二十出头、还在高中读书的毛头小伙。读完中学需要一大笔钱,因而中途休学、日后复学的现象十分普遍。在这样的环境下,巴赫的性格似乎很快显露端倪。

1705年8月4日晚,巴赫与表妹芭芭拉·凯瑟琳正在从奈德堡赶回家的路上,以当地的高中生约翰·亨利希·吉尔伯赫为首的一行6人拦住了去路。吉尔伯赫宣称,巴赫侮辱了自己的音乐和人格,并以棍棒相威胁。巴赫二话不说,拔出了佩剑,于是双方大打出手,直到众人将他们拉开。两人被传唤到当局面前,对自己纳行为作出解释。巴赫这时才被迫承认了自己普嘲弄吉尔伯赫是“小羊羔大管”。显然,类似的冷嘲热讽是家常便饭。当局就此事件颁发的公告中提到巴赫一贯不善与当地学生相处,不屑于给他们排练,不愿给教堂活动写大作品。由此可见,巴赫与同行们相处时很不大度,对待工作的态度也不够变通。他的劣迹恶名在做头一份工作时就尽人皆知了。

巴赫做事任性毫无顾忌,且执拗顽固。“大管”事件两星期后,当局准许巴赫休假4周去卢贝市向当时管风琴界的“老大”比特胡德请教。安斯城事件之后,巴赫很可能想去卢贝市探探路,看是否可能接替比特胡德作Marinekirche教堂的管风琴师,这是当时管风琴师们梦寐以求的职位。亨德尔两年前也曾动过这个念头,不过接任比特胡德的条件实在过于苛刻,必须娶他的女儿为妻。巴赫似乎对于老头的女儿也提不起胃口:“比”家之女整整比巴赫大10岁,而且据传形象不佳。巴赫在德国北部一呆就是4个月,直到1706年2月7日左右才返回安斯城。至于他如何解释4周假期延长到4个月,文献中没有提及,无非是听听音乐会,跟其他音乐家学些东西吧。在当局下发的通报批评个还指出7巴赫另外的“音乐流氓行为”棗巴赫“给圣歌伴奏时纷杂而怪异的装饰音及很多奇怪的音符”把来教堂做礼拜的老百姓搞懵了。巴赫非但不买帐反而变本加厉,常偷偷把“陌生的女人”带到管风琴阁楼。

后来巴赫终于离开安斯城,前往玛豪森。1708年偶然一次机会,已经结婚的作曲家被魏玛宫廷聘任,一开始是担任管风琴师。不过没多久,巴赫就运用手腕为自己谋得了一个更高的职位。

巴赫作为管风琴家的名声越来越响,向他求教和请他演出的人络绎不绝,试奏新琴的邀请也源源不断。贺市Liebfrauenkirche教堂有一架宏大的管风琴,该琴是在亨德尔的老师扎科指导下建造的。扎科1712年去世后当局一直无法确定合适的后继人选。1713年巴赫也去考了一下。之后,贺市当局向巴赫提出口头聘请,巴赫在回魏玛前表示接受。待贺市拟好合同,一式两份寄到魏玛请巴赫签字,却被巴赫一口回绝,理由是他很关心“外快”(管风琴师固定薪水以外的收入,在其总收入中占很大比例)问题,并且借机耍了一下手腕,不仅加了薪,而且被提拔为魏玛的Konzertmeister(大致相当于首席乐师)。虽说类似的伎俩在当时颇为普遍,而且巴赫家庭人口的持续增长也给他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即便如此,还是暴露出巴赫性格中不择手段和毫无责任感的一面。贺市当局似乎接受了巴赫的解释:其中有“误会”,况且毕竟贺市首先提出请巴赫,而不是反之。巴赫自己却不加掩饰,向Liebfrauenkirche教堂律师做解释的信中他指明,“……不能指望谁会去一个拿钱更少的地方……”

这段插曲之后,巴赫与雇主魏海姆公爵的关系一开始还过得去。作为Konzertmeister,巴赫应该每个月创作并演出一部康塔塔。1714年至1715年间.巴赫的确埋头工作,并着手他的年度系列康塔塔计划。但两人的美好愿望没有持续多久。1716年1月19日至12月6日期间,没有一部康塔塔问世,这足以反映出巴赫与雇主间关系恶化,以及巴赫方面的疏于职守。根本分歧可能是,巴赫与公爵的两个侄子棗奥古斯·恩斯特公爵和他的弟弟约翰·恩斯特过从甚密,而严肃的老公爵看不惯小辈们的宗教倾向和奢华的生活方式。老公爵甚至明令禁止家人和雇员去小公爵的府邸,虽然他自己靠一条秘密通道常来常往。象往常一样,巴赫对命令置若罔闻,常到小公爵府厮混。小公爵府的音乐环境优越自不必提,不过以巴赫的性格,不免惹人猜测,他还有些什么别的动机。显然是仰仗小公爵的关系,巴赫获得了下一个职位棗1716年巴赫离开魏玛,应列波王子之邀就任卡赞的Kapellmeister(相当于教堂大乐师)。

巴赫公然抗旨,居然还借机谋得了一份美差,这使老公爵大为光火。他拒不同意巴赫辞职,根据和约,他有权这样做。巴赫一面继续玩忽职守一面给老公爵施加压力放自己走。1717年9月巴赫在德累斯顿挑战著名的法国管风琴家玛尚德,提出用音乐决斗一争高下,即巴赫能马上就对方提出的任何音乐要求进行即兴演奏,同样希望对方也能做到。玛尚德吓得当即拦了一辆马车逃离了德雷斯顿。巴赫的劣迹终于激怒了公爵,1717年11月6日公爵把巴赫抓了起来,让他尝尝铁窗的滋味,直到12月2日才放了他一马。

巴赫在卡赞的日子出奇地风平浪静,无奈好景不长。1720年巴赫遭遇到另一种烦恼:他的妻子去世了。虽然他后来又结了婚,但第一任妻子的亡故对巴赫打击不小,他很快离开了这个令他触目伤怀的城市。这一次伤心的变故似乎对巴赫有着深远影响。虽然他继续我行我素,只要自己合适,尽可以无视雇主和当局,虽然巴赫一辈子都没有学会有教养和负责任,然而,在他搬到莱比锡之后,他与人争执的焦点却有所转变。

1723年,巳赫被任命为圣托马斯学校的Kanter(相当于副校长),同时仍在卡赞保留着荣誉性的职位。在圣托马斯学校的头几年,巴赫为菜比锡和卡赞创作了大量作品,巴赫在莱比锡的前五、六年共写了265部康塔塔,平均每周一首,还不算超负荷的授课和演出日程。巴赫在做最后一份工作时与当局分歧不同以往:开始与校方争论的问题是,争取在莱比锡的某几所教堂演奏管风琴的权利。1724年复活节前夕,与莱比锡市政委员会(巴赫的雇主)发生争端的起因是,选择哪一所教登上演受难曲。那年轮到的教堂设施简陋,巴赫不与任何人打招呼,自行决定把演出换到另一所教堂。这些冲突说明,巴赫有志于建设“规范的教堂音乐”。在呈送到地方委员会的提案中,巴赫直接提出,希望能注重演出水准,改善教堂设施。

巴赫的种种怨言与过去相比要合理得多,不过他对待同事和当局的卤莽性格和生硬态度却没什么改观,一旦不满意,巴赫的反应依然是不合作和不干话,用一名市政议员的话即“不可救药”,1736年,圣托马斯学校派来了一位新校长棗思奈斯蒂。恩奈斯蒂比巴赫年轻得多,只有27岁。他是一名出色的学者,对于教育和音乐的见解与巴赫截然不同。一开始,两人还处得不错。但我们可以想见,巴赫不会花心思去说服思奈斯蒂音乐对于教育的重要性,而且早就忘了自己也曾经年轻过,也曾经不把老一代人放在眼里。而恩奈斯蒂的观点是应该把音乐从课程设置中剔除掉。公开的冲突在所难免,两人都想尽办法把对方挤走。看到学生练琴,恩奈斯蒂就会说:“你也想到小酒馆卖艺呀?”

根据欧洲的教育传统,中学里会指派一些高年级学生担任“学长”,协助老师做些杂事,如负责维持低年级学生纪律,偶尔也带带课。一次,巴赫手下的一名学长带着低班学生参加婚礼演出时,责罚措施过于严厉(显然巴赫又一次失职,自己不知跑到哪儿去了),其中一名受罚的学生报告给恩奈斯蒂,恩奈斯蒂决定让学长公开接受笞杖。男孩大难临头,选择了出逃。恩奈斯蒂未与巴赫协商就换了一个新的学长,此人不单在音乐方面平庸无能,人品也很有问题。巴赫向市政递交了抗议信,此后两周的礼拜活动一片大乱。巴赫在大庭广众之下,将那个学长从管风琴台上踢了出去,临时抓了个大学生来顶替他。市政当局大概早就厌倦了巴赫惹出的是是非非,直拖到第二年才有所行动。他们颁布了一项告示,指出恩奈斯蒂负有一定责任,但主要还是指责巴赫工作失职。

发掘巴赫的个性力量与音乐创造力之间的关联,这无疑很诱人。不过我还是忍住了诱惑。尽管巴赫是个“很难伺候的主顾”,但不要忘记巴赫在音乐上极端勤勉刻苦。有人问过他何以在作曲上有如此建树,他自己的解答是:“任何一个象我一样用功的人都会有同样的成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2 13:48:30编辑过]
 
发表于 2005-12-12 13: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载地址:http://www.wiviott.net/CDTop20/Prelude_No_2_In_B_Flat_Major_BWV_866.mp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