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我心中的莫扎特

1
回复
1203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12 11: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安魂”在夜空中再度歌唱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反复倾听了莫扎特这部作品《单簧管协奏曲》第二乐章。

在初听这个乐章的时候,我所体察的仅是它超脱尘世的优美以及莫扎特灵魂溢出人世的恍惚之感。让我惊奇的是,莫扎特那种惯于“歌唱”的流畅旋律为何在这里如此缓慢,宛如送别。我的目光里已经完整勾勒了莫扎特的影子,但是他在这部作品却低下了头,身影灰暗,宛如一个人走出了人世的边界。莫扎特在187110月完成这部作品后不到两个月即撒手人寰。

莫扎特这部作品的手稿在创作的当年便失踪了。最早的版本在莫扎特死去10年才得以刊印。但刊印之际,音乐的编辑已经将单簧管的独奏声部进行了修改,修改部分达30多处。

莫扎特第一次听到单簧管迷人的声音是在7岁,单簧管灿烂的高音一直深入到最低音区的音色,宛如是这个神童一生的象征与注脚。关于第二乐章,它的主旋律出自18世纪的古典派,曾被莫扎特的同时代的人几十次乃至上百次地用做音乐素材,但是惟独莫扎特把握住了它的内在神韵,把几乎庸俗的曲调稍加调拨,竟变成了超凡人间的缓慢歌唱,犹如大天使为远行者吹起的号角。乐章有一个缓缓下坠的过程,仿佛大天使的吹奏颤动在单簧管上,乐句在飘逝的过程中有一股巨大的、抓住它的沉默的力量。大约一部精妙的作品,它所张扬的并不是外在旋律的层面,它表达的是一个内在极为巨大的重力空间。旋律标出了踌躇与静止,主持着万千言语的正是一个沉默之核。

在我无数次动起念头,愿意相信这部作品不是出自莫扎特的手指,我又无数次更加确信它与莫扎特如此关联,莫扎特诸多作品中天意的光彩恰恰像是金光的背景,把这部作品更好地映出来。我更愿意把第二乐章传出的缓重的悲伤叫做“人性的悲伤”,一种纯粹由生命本能释放的悲伤,它如同一个孩童在哭泣,如同一个人在大千世界看到自己孤零影子时,涌起的那种纯生物般的悲伤。这种悲伤不因年龄、文化的雕饰而有丝毫变化。我相信莫扎特所体察的生命缓缓流逝与回顾的忧伤,并非有任何事件与人物可以参照。我们生命在深处根部的眼睛并未看见别样的事物,它在大地深处只隐隐地表明,不仅是人,恐怕万物都是哀伤的物种。

我们可以理解莫扎特在每个黄昏,每个夜晚上升之际,为我们留下的那张天际的画像。黄昏还如此温暖,温暖了我们的皮肤,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与大地的联系——可夜在上升,如此新鲜、迷人,夜空奇特的声音在我们还温热的血液里发出了回响。

音乐的所有力量升起之时,引我们在空中前行几步,但更为神妙的在于,音乐并非给予了另一世界,而在于它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黄昏一度出神的脸。但莫扎特也偶有恍惚之念,当他并非对人世仅以“安魂”做结,他把一个永远回顾的影子安排在夜空高处——我们关于生命软弱的认识不只是可能的,我们关于人性古老忧伤的意念,胜过了对人的意志夸大的不实之辞。在第二乐章中,我所发现的正是“我们的”莫扎特,他并非属于“神灵”。我们不要求莫扎特给予我们乐句流畅、轻快的熏染,不要他宛如神灵的歌唱——在他那几近顽皮的笑声背后,他突然沉默的脸透露出的正是生命更为内在的画像。莫扎特,一位承载了生命大悲欢的使者,他传达出的首先是他,接着才是关乎人类的声响。上天离我们并非遥远,有时比大地更令我们亲近——但对于那些不懂谦卑的虚妄者,莫扎特手指划过夜空的隐形字母,对他们只可能是永远的盲文。

    夜空在“安魂”后再度歌唱——莫扎特唱着,似乎比夜空更长久,当他全身浸在夜色里,面颊反而被夜色擦得更加明亮。
 
发表于 2006-3-15 23: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一篇文章,能告诉我作者是谁吗?我想在主页发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