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麦艺术讲座1-8

10
回复
2647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5 19: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不详哦

一、呼麦印象

  在蒙古有一种神奇的“呼麦”唱法,它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一个能同时唱出一高一低的两个声部。据说过去在我国新疆的蒙古族中,也有人会唱“呼麦”,但后来已失传。
人们首次听说“呼麦”时,往往是不会相信的,即便听了唱片和录音中的“呼麦”恐怕也还是半信半疑的。因为在从古至今的音乐历史长河中,从来没有提到存在着一个人能同时唱两个声部的音乐,在全球广阔无边的音乐大海中,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奇特的音乐现象。但这是确凿无疑的事实。图瓦呼麦音乐团在世界各地的巡迴演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呼麦”音乐已风靡欧美各国,唱片也大量畅销,在美国还成立了图瓦之友协会。

1997年1月8日下午,在中央音乐学院的演奏厅中,人们也亲自领略了“呼麦”音乐的神韵,演唱者是内蒙古歌舞团的歌唱演员斯琴比力格,他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本来是学美声唱法的。但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对“呼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基本上*自己的勤学苦练,掌握了这门特殊的声乐艺术,据他说这是个十分艰苦的过程,有时感觉到几乎嗓子都唱坏了。但他经过长期的探索,终于找对了路子。他当天的呼麦演出引起了轰动,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呼麦”的蒙古语原意是“喉”,所以“呼麦”也可称作一种喉音演唱艺术,人的声带发出的是低沉的基音,而口腔发出的是高亮的泛音,加上气息的调控,口腔共鸣点的变化就可在高音部形成旋律,高音部的高音与口型有直接关系,口型扁音就高,口型圆音就低。低音声部与高音声部之间的距离有时可以达到六个八度音程,高音声部的旋律有时类似口哨声,或金属声。演唱时的方法是首先把声带放松,发出基础低音,然后用一股气息冲击发出高泛音。技术高超的“呼麦”演唱大师可以用二声部来演唱徐缓的长调,急速的快板和世界的名曲。一般来说,“呼麦”的低声部是一个持续的低音,但有时也可变化音高,高声部是一条波浪起伏的旋律线,它有时有词,但常常是无词的。蒙古音乐家将“呼麦”分为抒情性的和硬性的二类,其中抒情性的“乌音格音呼麦”又可分为鼻腔呼麦、硬腭呼麦、嗓音呼麦、咽喉呼麦、胸腔呼麦五种。俄国音乐家阿克斯诺夫则将图瓦自治共和国的“呼麦”分为卡哥拉(意为喘息的)保班纳地(意为滚动式的)西歇特(意为如口哨的)伊泽哥勒(意为马镫式的)呼鸣五种。

关于“呼麦”产生的时代,已很难考证,有人认为在蒙古史诗说唱盛行的十三世纪就可能产生了。“呼麦”的产生与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很有关系,它是从大自然中受到启发而创造出来的,它反映了高山、草原的的空旷、辽阔,天高云淡的景象,也使人感觉到风声鹤唳,万物混响的气氛。总之“呼麦”演唱艺术的内涵是颇为独特的。它体现了人和大自然的和谐、交融,相互作用、渗透,并使人们的心灵得到纯化,昇华,进入一种新的境界。

“呼麦”不仅是一种独唱的艺术,而且也可用来伴奏,如图瓦自治共和国名闻世界的女歌唱家塞柯·纳姆切拉克在她的独唱中就曾采用“呼麦”来为她的歌声伴奏,效果很好。“呼麦”的演唱者多为男性,听说最近已有女性进入了这个领域,“呼麦”艺术也已引起我国音乐界的重视,音乐界的老前辈,中国音乐协会名誉主席吕骥曾指出“世界各国的民族音乐都有自己的特点,如蒙古就有一种一个人同时唱两个声部的歌曲,外人是想像不出来的,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研究。”现在内蒙古歌舞团的音乐家们已开始学习“呼麦”。布贺朝鲁曾去蒙古人民共和国拜访了“呼麦”大师松迪,并向他学习,回国后发表了多篇介绍“呼麦”的文章。

二、“呼麦”不是“口技”

   有一个说法“呼麦”唱法源自西伯利亚南部密林深处,那里有个“蚊型国家”图瓦,至今保持了这种古老唱法。“呼麦”“绝”就在于仅靠一人便能同时发出4个声部,一阵低吟,一声沉吼,一刹震响,虫儿、鸟儿、风儿浑然一体,音乐人类学向来把这项艺术当作是人类最神奇的唱法之一。据苏依拉赛汗介绍,“大自然创造了呼麦,因为它原是我们的祖先放牧或者打猎时发出的一些实用性的声音。”后来呼麦发展成了一种在古代蒙古人中广为流传的唱法,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

出生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苏依拉赛汗可以称得上是我国第一位女呼麦歌手,因为呼麦虽然有800年的历史,可在这800年里呼麦一直都是男人的专利,没有女性加入。苏依拉赛汗能分别从喉咙里发出四种不同音色的声音,在舞台上,她的演唱有时候像群山发出的声响,有时候又像打猎时的号角齐鸣,有时细若游丝,有时壮如洪钟。这一绝活被很多观众误解为“呼麦就是口技”,但是苏依拉赛汗告诉记者,呼麦绝对不是口技,事实上,呼麦是按照一定的音乐原理来发声的,讲究高难度的技巧,只不过目前关于呼麦的音乐理论研究还没有跟上,音乐界对它也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所以就会有人把它误解为口技了。

 

 
发表于 2007-2-5 19: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呼麦的概念   呼麦的重现   呼麦探源

 呼麦的概念
    
    呼麦(图瓦语Хөөмей,蒙古语:Хөөмий,古蒙古文:kцgemi“咽喉”),又名“浩林·潮尔”,从一条喉管,同时唱出旋律与和声两条声线,不同的音高与音色,一条和着另一条,以达到一人演唱二重唱的效果的演唱方法,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chor)的一种高超演唱形式,也是“浩林·潮尔”合唱艺术的发展和升华。“呼麦”一词的蒙古语的原意是“喉”,所以,它也被称作为一种“喉音艺术”。所以我想呼麦被称为双声更恰当些.首先,演唱者让气息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与此同时,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将气以不同方式由嘴唇呼出,从而激发出两个八度的泛音旋律,这个泛音就是高音声部。 

                      呼麦的重现

    呼麦这种传统的发音和演唱方式,消逝了一个世纪,那么今天的人们又是如何重新让这种神奇的方式再现的呢?
    故事的从一个叫图瓦的地方开始讲起了。这是一个与蒙古和西伯利亚接壤的国家,曾被纳入前苏联版图,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差不多有一个世纪。当然,有两个例外:一些狂热的集邮家和一位叫理查德·费曼(RichardFeynman)的原子物理学家。费曼曾经立志要进入图瓦的首都Kyzyl—是个自称是亚洲大陆中心的城市,可惜尚未成行就离世了,代替他完成遗愿的,是他的好友兼同道者拉尔夫·莱顿(RalphLeighton)。莱顿在1988年到达了那个“看不见的城市”,5年后,他把3个图瓦牧马人带到了美国加州。从此,一种匪夷所思的人声艺术惊艳出场了。  
                     呼麦探源
      至于呼麦技法的确切产生年代,现在已很难考证,相传在公元十三世纪——即蒙古草原盛行英雄史诗说唱艺术的时代——呼麦即已盛行。据说在我国新疆阿尔泰山区的蒙古人当中,也曾有过呼麦的形式,但现已濒临失传。音乐学家们经过考证,发现我国古籍中记载的北方草原民族的歌唱艺术——“啸”,就是(呼麦)“浩林·潮尔”的原始形态或前身,如果此一结论成立的话,那么呼麦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300年以前,这样一来,人类复音音乐文化的发源地这一基本部分将被重新改写。甚至,一向被视为无复音音乐的东方——中国,很可能反而成为西方欧洲复音音乐的发源地。事实上,关于呼麦之起源,蒙古人自己也有两种颇耐人寻味的说法,一是,说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动时,见到瀑布飞泻、山谷回音达数十里,于是大家加以模仿,这样便慢慢形成了呼麦。二是,古代蒙古人在作战前必须高声合唱潮尔(狩猎成功后也是如此),在气势磅礴的潮尔声浪中自然产生神妙的泛音,勤劳、聪明的蒙古人经过长期摸索,就将此灵感与合唱艺术里的基本要素移植到一个人身上,终于创造出这一奇特的声乐形式.总之,呼麦是蒙古音乐发展进步的产物,是对声学规律之认识与掌握的一次质的飞跃,也是人与所处的自然环境紧密联结后、从大自然中受到启发的结果——关于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四、呼麦的练习技巧和多样化表现方式

    呼麦的练习技巧和多样化表现方式
    呼麦(呼麦也叫喉音)在练习和演唱时,肺脏、喉头、舌头、上颚、牙齿、喉结、嘴唇和嘴角等发音器官全部参与,共同协作,运用特殊的发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单体多声部形态。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音部。”
    一般来说,“呼麦”的低声部为持续低音,时而变化音高;高声部则是一条旋律线,分有词、无词两种。高音部的音高与口型有直接关系:口型扁、音就高;口型圆、音就低。在演唱时,高、低两声部之间的距离有时可达六个八度音程,而高音声部的旋律音色则时如口哨,时似金属声,因此它也常常可以达到伴奏乐器的效果,使它的表演形式不仅限于独唱。事实上,呼麦被蒙古人形象地称作“人声马头琴”。在很多艺术作品中,它与马头琴彼此呼应、使声音错落有置,尤其前者的高音区在马头琴的衬托下,经常给人以错觉,以为那是行走于草原上的笛音。演唱时,在低音声部铺垫好的厚重而富节奏感的背景里,高音区悠扬而出、自成一体,恰似箭一般具有穿透性,仿佛来自背景外的天籁回音,打开了辽阔与自由的空间之门,同时也赋予整个歌曲生动的表情和立体感,让听者莫名坠入其中,并随之共舞……而在富于变化的蒙古“长调” (一种长而徐缓的歌)里,呼麦的运用所带来的哨音旋律,则有如一种安抚,像月光下的从地平线处飘来的会唱歌的微风—— 一缕纯粹的美丽。听者往往被这种弥漫开来的草原气息深深打动,不能自已。“呼麦”不仅是一种独唱的艺术,而且也可用来伴奏,如图瓦自治共和国名闻世界的女歌唱家塞柯·纳姆切拉克在她的独唱中就曾采用“呼麦”来为她的歌声伴奏,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呼麦的表现能力非常多样化,总能恰如其分地凸现蒙古民歌特有的风味,透射出蒙古民族的宽广胸襟和万缕柔情。

 

 
 楼主| 发表于 2007-2-5 19: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呼麦的分类

  呼麦的分类
“呼麦”分为抒情性和硬性两类:抒情性的“乌音格音呼麦”又分为鼻腔呼麦、硬腭呼麦、嗓音呼麦、咽喉呼麦、胸腔呼麦。
而图瓦自治共和国的呼麦分为三种主要的风格是呼麦(喉音唱法)、卡基拉(假声带唱法)和 西奇(哨音唱法)。还有一些公认的变种风格,包括保班纳地(滚动式唱法)、chylandyk(蟋蟀唱法)、dumchuktaar(闭嘴喉声法)、伊泽哥勒(马镫式唱法)和 kanzip。但所有图瓦的喉声歌唱都要控制口腔的形状来产生泛音,同声带的发声共鸣,从而可以同时唱出多个声部。 
卡基拉(Kargyraa) 是呼麦的其中一个演唱技巧,其基本原则是运用假声带来发出超级低音。 
假声带振动的频率特别低,约50赫兹,是声带所达不到的低音(声带基音最低的限制是65赫兹)。卡基拉的技巧是在假声带的固定基音的基础上,控制口腔的形状来选择特定的泛音.依次唱出的泛音形成一条旋律线。 
西奇(Sygyt)也是图瓦人喉音唱法(呼麦)的一种技法,它利用一個中音域的基音來發出高頻且具穿透性的泛音哨音。此技巧和一般呼麦的不同處在於基音完全被衰減,只發出高頻的泛音。 
长调,意为“悠长的歌曲”,是蒙古草原上的一种歌曲形式。流行于内蒙古阿拉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等大草原。 长调歌唱的主题通常是和草原,骏马,白云相关。

六、呼麦与藏密喉音的区别

 

  呼麦(hoomi)与藏密喉音(tibetan tantra throat singing)的区别
在藏川佛教中,也有一种喉音,我们把其称为藏密喉音(tibetan tantra throat singing).与呼麦虽然同为喉音,但二者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
藏密喉音(tibetan tantra throat singing):象死亡金属主唱唱歌时那样owu——般运气,使用喉音,利用胸腔、口腔甚至颅腔等部位的共鸣,发出低沉、宏大、神秘、威严的声音,让身体感觉象是在振动,发出如大型猫科动物的吼声。泛音最低可达200赫兹.特点是声音颗粒小、混沌、绵长.在练习时声音从喉结以下直接出来的,没有舌头什么事,不顶上颚,不下压,不收缩舌根。吐气方法是用力地、彻底地、从腹腔开始直接经过喉部把气吐出来,就像酒徒在酗酒之后经常作的那样,吐。然后把这种吼声尽可能拉长,变成尽可能低沉粗壮的长音,让它变的神秘,抽象些。追求低、大声、音色奇特为造诣,一般都要练得喉咙发痒、咳嗽,直到失声,休息几天后就开始具备了声音的雏形。有记载云擅长发这种声音的人在房间里发声的时候,连窗户纸都会震动。
正确的练法:先张开口,让声音从嗓子深处出来,发出深深的“a—ao—”,然后嘴唇慢慢收缩,像把声音包了起来,保持简单的口腔共鸣;然后像80年代流行歌曲的气声唱法,努力呼气,同时保持喉部深处的振动,一点点加强这个振动,提高它的强度。

蒙古-图瓦的双声:主要靠假声带振动,声带有时振动(浑厚)有时不振动(响亮),胸腔共振,泛音最低可达50赫兹。强烈、有力,如果音高保持在不太低的位置,则更猛,更强,更具打击力。特点是声音颗粒大、清晰、剧烈。练习和演唱时是在在胸腔共振的基础上,调整口腔的形状,可以同时产生几个不同的声音。

 

 
 楼主| 发表于 2007-2-5 19: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呼麦的现状及发展

 

    人们首次听说“呼麦”时,往往是不会相信的,即便听了唱片和录音中的“呼麦”恐怕也还是半信半疑的。因为在从古至今的音乐历史长河中,从来没有提到存在着一个人能同时唱两个声部的音乐,在全球广阔无边的音乐大海中,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奇特的音乐现象。但这是确凿无疑的事实。图瓦呼麦音乐团在世界各地的巡迴演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呼麦”音乐已风靡欧美各国,唱片也大量畅销,在美国还成立了"图瓦之友协会"。这种唱法现主要在我国的近邻蒙古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图瓦自治共和国得到发展——仅蒙古全国就有50多名呼麦歌手(专业水准者不到10人)最著名的是现已年近花甲的松迪大师。他除了教蒙古学生外,还教会了4名美国人,2名法国人,他们都已经登台演唱。蒙古国甚至把“呼麦”列为“国宝”,俄罗斯图瓦共和国也将之视为“民族魂”;两国均已把“呼麦”艺术的发掘和研究列入国家艺术重点学科,随着我国对原生态的民族歌曲的挖掘,呼麦也被看作中国民歌的一部分。 。另外在我国新疆阿尔泰山区里的蒙古人当中也有人会这种唱法. 

     “呼麦”现在已越来越引起我国音乐界乃至世界音乐界、各国人类学、历史学、和文化艺术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们的极大兴趣和普遍关注。 尤其是近年来,大批的呼麦艺人与电脑科技合作, 与时髦制作人和先锋音乐家合作……从东方走向西方,走向国外音乐节,走向HMV与CD Tower,走向它该去的方向.

 

八、如何练呼麦

 如何练呼麦
「呼麥」是圖瓦文xoomei的中文音譯,原義指「喉嚨」,即為「喉音」,一種藉由喉嚨緊縮而唱出「雙聲」的泛音詠唱技法。「雙聲」(biphonic)指一個人在演唱時能同時發出兩個高低不同的聲音。另外,呼麥又稱「蒙古喉音」。呼麥做為一種歌詠方法,目前主要流傳於南西伯利亞的圖瓦、蒙古、阿爾泰和卡開斯(Khakass)等地區。西藏密宗格魯派的噶陀(Gyuto)、噶美(Gyume)兩寺,也有使用低沉的喉音來唱誦經咒的傳承。呼麥之所以能同時發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聲音,技巧在於藉丹田之力唱出一個基礎音,經由壓縮喉嚨,析出基礎音之上的各個泛音,再藉由口腔、鼻腔、頭腔或胸腔的共鳴來放大所選取的各個泛音,因此,對聽者而言,同時聽到基礎音和泛音兩個聲音。  

1、必须循序前进,先从吸气开始,吸气要深长。

2、吐气,很关键。先可以将气吸入后屏气,然后徐徐吐出。 
3、练习简单发音,暂时不用开口音,从中捕捉泛音。

4、当泛音出现后,相反复练习,使其稳定。

5、在此基础上,改变你的口型,让泛音产生高低强弱的变化。

你成功啦!

 
 楼主| 发表于 2007-2-5 19: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一首呼麦演唱吧:

 
 楼主| 发表于 2007-2-7 01: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比较系统全面,谢谢推荐!
 
发表于 2007-2-7 21: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珍贵!虽然领略过多次呼麦,却无法哼出一句半句来……
 
发表于 2007-2-23 15: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不可多得的好资料,谢谢介绍有了一点认识.

 
发表于 2007-3-27 1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珍贵!
 
发表于 2007-4-12 15: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谢谢楼主!!请问有没有呼麦的视频呢?
 
发表于 2008-3-13 11: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长见识了 谢谢

一定的去练练,体会体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