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审美度量衡的观点!(讨论中庸评判)

3
回复
842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4-30 19: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中国美学的起点是从老子美学开始。数千年以来,大量的哲学家、美学家、艺术家不断在这一领域进行探索,从而形成了玄机独具,博大精深的中国美学体系。

中庸之道大家都知道是来源于,孔子的儒家思想!孔子的审美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中庸:过而不及,不过而不及的观点。其实,美学观点早几千年前就已经存在,远远超过了西方美学的的提出!在儒家观点中~~提倡的是:美与善的结合,引用在审美中就是“文”与“质”的统一。就是指美的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堪称之为美。而善又包括了在道德上的东西,即引出了大善及大美。意为大美出于大善,其善为其美只内容,美为其表现!但是,小弟无法掺透~~这人性的大善如何在中庸的尺度上评标?

请大家,讨论一下…………

MusicArchives(音教之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4-30 19:10:16编辑过]
 
发表于 2003-4-30 19: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美学”特别是“中医”,在这样一些问题上,我更愿接受“鲁迅”!!!中国有很多通过“考古”展现出来的“优秀文化”——如“编钟、乐律”,但非“民众文化”,仅“帝王文化”而已。占领这“优秀文化”的“祖先”,并非“阿Q”的“祖先”。“我们曾经如何如何”不重要,“我们应该如何如何”更重要!(极端语)
 
发表于 2003-4-30 19: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玄机~  我想最初从奴隶制进入到封建制的时候,宣扬“德行”是为了使人的兽性减弱。那原是针对同治者的,但后来被统治阶级利用。鼓励人们不要关心太多,寄情于山水,追求恬淡、闲适就是一种平淡。有点像佛家的 戒贪,不要有太多的欲望;戒嗔,不要抱怨任何人、事;戒痴,不要太挚着。…… 悟不出……

要放假了,得过好几天才能来这里了~  大家五.一快乐!
 
发表于 2003-4-30 20: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的中庸哲学虽然有唯物辩证法的因素,但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即真正的唯物辩证法,又有本质的区别。
  第一,孔子的中庸哲学只讲对立面的统一,不讲对立面的斗争。任何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既有统一性,又有斗争性。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两个对立的方面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统一起来,但就在统一的时候,两方面之间的斗争也不会停止。至于在对立面决裂的时候,就更加存在斗争了。正是这种斗争赋予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正如列宁所说:“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当然,对立面的统一也为事物提供发展的环境和一定动力。有些为儒家中庸哲学辩护的人士认为矛盾的统一性或同一性是事物存在的本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这种矛盾的统一关系或统一性构成了辩证法的本质。这是对唯物辩证法的曲解,也是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
  第二,孔子的中庸哲学否认或忽视事物对立面的不平衡性。
  任何事物,其矛盾着对立着的两方面在力量上、地位上都是不平衡的,必有一方居于主导的统治的地位。如奴隶主和奴隶,奴隶主阶级是主导的统治的方面;封建地主和农民,地主阶级是主导的统治的方面;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资产阶级是主导的统治的方面。对立面之间(如阶级之间)有时会出现势均力敌的情况,但那只是暂时的,易逝的,基本的形态是不平衡。事物的性质,正是由主导的统治的矛盾方面决定的。矛盾主导的统治的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就转变了。所以,要在事物矛盾着对立着的两方面之间完全不偏不倚是不可能的。孔子的中庸之道主要是为了维护奴隶制度、封建制度的社会秩序,尽管标榜不偏不倚,实际上是偏于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只不过反对过分压迫剥削罢了。
  第三,孔子的中庸哲学认识到由量变到质变的度量关节线,知道变化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引起质变,即旧质的破坏和新质的产生。但却畏惧质变,反对质变,设立一定的界限,用两条战线斗争的方法,反对过与不及,不让事物变化超过这个界限,产生质变,从而使旧质绝对化。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庸思想是反辩证〔法〕的。他知道量变质,但畏惧其变,用两条战线斗争方法来维持旧质不使变化,这是维持封建制度的方法论。他只是辩证法的一要素,如同形式论理之同一律只是辩证法一要素一样,而不是辩证法。”(《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380页)他还指出:“旧统治阶级的两条战线斗争方法是反动的方法,用以维持旧质不使变化,使旧质绝对化。马克思主义的两条战线方法是革命的,只承认质的相对安定性,没有绝对主义。”马克思主义承认质的相对安定的合理性,更承认旧质向新质转化的合理性。马克思主义的两条战线斗争,不仅是为了维持旧质的相对安定性,更在于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促进旧质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轨道,有步骤地由量变走向质变,产生新的社会和新的事物。
  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同中庸之道的本质区别
人类的所有哲学思想都来源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考察思辩。和谐、对称、平衡的自然法则映射于人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就了不偏不倚的大中之道。在这个均衡、对称的宇宙时空中,一个和谐完美的社会人生所应遵循的理念,一种参天化育的天人学说赖以建构的基石,只能是,也必定是这不偏不倚的大中之道。大自然的最高法则笼罩着天幕,我们社会人生的任何理念又怎能出其右?
     人类科技的最前沿思想竟然和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不谋而合,殊途同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