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剧

3
回复
1597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5 15: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定义

  歌舞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

起源

  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
  一般认为欧洲歌舞剧产生于16世纪末。西方公认的第一部歌剧,是在人文主义影响下,企图恢复古希腊戏剧精神而产生的《达佛涅》(另译《达芙妮》),编剧o.里努奇尼,作曲j.佩里与j.科尔西,1597年(一说完成于1594年)于佛罗伦萨g.巴尔迪伯爵的宫廷内演出,由于此剧原稿失传等原因,也有人把1600年为庆祝亨利四世婚仪而写的《优丽狄茜》做为最早的一部西洋歌剧。由于公众对歌剧的欢迎,1637年威尼斯创设了世界上第一座歌剧院。

发展

  17世纪末,在罗马影响最大的是以亚?斯卡拉蒂为代表的那不勒斯歌剧乐派。该乐派在剧中不用合唱及芭蕾场面,而高度发展了被后世称为“美声”的独唱技术。当这种“唯唱工为重”的作风走向极端时,歌剧原有的戏剧性表现力和思想内涵几乎丧失殆尽。于是到18世纪20年代,遂有取材于日常生活、剧情诙谐、音乐质朴的喜歌剧体裁的兴起。意大利喜歌剧的第一部典范之作是帕戈莱西的《女佣作主妇》(1733年首演),该剧原是一部正歌剧的幕间剧,1752年在巴黎上演时,曾遭到保守派的诋毁,因而掀起了歌剧史上著名的“喜歌剧论战”。出于卢梭手笔的法国第一部喜歌剧《乡村占卜师》就是在这场论战和这部歌剧的启示下诞生的。

  意大利歌剧在法国最先得到改造,而与法兰西的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吕利是法国歌剧(“抒情悲剧”)的奠基人,他除了创造出与法语紧密结合的独唱旋律外,还率先将芭蕾场面运用在歌剧中。在英国,普赛尔在本国假面剧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英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狄东与伊尼阿斯》。在德、奥,则由海顿、狄特尔斯多夫、莫扎特等人将民间歌唱剧发展成德奥民族歌剧,代表作有莫扎特的《魔笛》等。至18世纪,格鲁克针对当时那不勒斯歌剧的平庸、浮浅,力主歌剧必须有深刻的内容,音乐与戏剧必须统一,表现应纯朴、自然。他的主张和《奥菲欧与优丽狄茜》、《伊菲姬尼在奥利德》等作品对后世歌剧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19世纪以后,意大利的g.罗西尼、g.威尔迪、g.普契尼,德国的r.瓦格纳、法国的g.比才、俄罗斯的m.i.格林卡、m.p.穆索尔斯基、p.n.柴科夫斯基等歌剧大师为歌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型于18世纪的“轻歌剧”(operettta,意为:小歌剧)已演进、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体裁。它的特点是:结构短小、音乐通俗,除独唱、重唱、合唱、舞蹈外,还用说白。奥国作曲家索贝、原籍德国的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是这一体裁的确立者。
  20世纪的歌剧作曲家中,初期的代表人物是受瓦格纳影响的理查.施特劳斯(《莎乐美》、《玫瑰骑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是将无调性原则运用于歌剧创作中的贝尔格(《沃采克》);40年代迄今则有: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米约、曼诺蒂、巴比尔、奥尔夫、贾纳斯岱拉、亨策、莫尔以及英国著名的作曲家勃里顿等。

评论

  音乐剧并不只是由音乐伴奏的表演。它不是歌剧、喜剧歌剧或是轻音乐剧,也不是歌舞杂耍、音乐荒诞剧或是夜总会的歌舞表演。乔治.格什温的《波吉与贝丝》通常被称为民谣歌剧,以与他的音乐剧相区分。所有花钱来看音乐剧的观众最了解其中的区别。伦纳德.伯恩斯坦的《老实人》(根据伏尔泰的著名同名小说改编)作为音乐剧在1957年搬上舞台,当时仅仅上演了三个月;而在1974年以喜剧歌剧的形式重返百老汇舞台的时候,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那么,音乐剧和歌剧到底有哪些区别呢?事实上,我们很难对这两种艺术形式制定准确的区分标准,但是对那些常去剧院的观众来说,二者各自的特点还是很明显的。例如,音乐剧中的歌曲很多并非独唱曲;音乐剧中的歌曲更短,更简单,易于传唱,人们可以在散步或洗澡的时候唱起这些歌曲。歌剧则靠独唱的咏叹调引领全局。一般来说,咏叹调会伴随着每一次戏剧性的转折将整部戏推向高潮。尽管音乐剧中的歌曲更容易从整部剧中独立出来,也更加适于在酒吧等其他的娱乐场所单独吟唱,但这些歌曲本身不一定适合剧情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演员通过舞蹈或其他的表演来烘托气氛,带动剧情进入高潮。
  音乐剧的独唱与歌剧的咏叹调在听众的情感中占据了不同的位置。同样是表现浪漫爱情的独唱,在音乐剧中,它的曲调可以是感伤的,但在歌剧中,它一定是热情洋溢的;在歌词方面,音乐剧趋于表现饱经忧患的经历,例如“爱——无论你鞭打我,还是伤害我;欺骗我,还是遗弃我,我都将永远是你的!”,歌剧则永远是表现欢欣和喜悦的诗一般的语言。
  与音乐剧不同,在歌剧里,主人公总保持着优雅而高贵的举止来生活、相爱和逝去。在每次踏上旅途时,他们会祈祷,“主啊,我上路了!”仿佛这不仅是一次地理意义上的旅行,更是精神上的旅程。但在音乐剧中,主人公与爱人告别的场景可以是杂乱的集市,甚至是垃圾场,他们也一定是疲惫不堪和心神憔悴。
  起源于巴洛克时期(约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的歌剧,即使是在20世纪现代主义影响下的低潮期,也一直渴望成为一项伟大的艺术。它想表现人类的共性,提取情感的精华,蔑视日常生活中的小智慧。剧中的反面角色被刻画成十恶不赦的彻彻底底的坏人,英雄们则勇敢无畏。音乐剧中的男女主角更加人性化,他们也会犯错误,也可以失去工作、穷困潦倒、无家可归,但是他们在经历坎坷之后总能得到真爱、财富和幸福。
  音乐剧并不追求卓越与出众,也没有野心,因此,它们被认为是平庸的创作。它们宁愿逃避,也不抗争;宁愿犯一些小小的过错,也不愿只为理想而生活。音乐剧赞扬民主,它赞扬那些在平凡生活中追求浪漫和幸福的普通人,而对那些自命不凡的富人,尤其是贵族们,则充满了鄙视和嘲弄。
  观众们已经认识到了它们的差别。当一个人去看歌剧和音乐剧的时候(在伦敦和纽约,两种门票的价格几乎一样),他会以不同的心态欣赏这两种戏剧。如果一场歌剧听起来太像音乐剧,那么它会被批评为太轻浮;反之,太像歌剧的音乐剧也会被批评太脱离现实。这些偏见并非偶然,它们是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慢慢形成的。它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一部音乐剧:《乞丐歌剧》。
 
发表于 2010-5-25 15: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定义

  歌舞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

起源

  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
  一般认为欧洲歌舞剧产生于16世纪末。西方公认的第一部歌剧,是在人文主义影响下,企图恢复古希腊戏剧精神而产生的《达佛涅》(另译《达芙妮》),编剧o.里努奇尼,作曲j.佩里与j.科尔西,1597年(一说完成于1594年)于佛罗伦萨g.巴尔迪伯爵的宫廷内演出,由于此剧原稿失传等原因,也有人把1600年为庆祝亨利四世婚仪而写的《优丽狄茜》做为最早的一部西洋歌剧。由于公众对歌剧的欢迎,1637年威尼斯创设了世界上第一座歌剧院。

发展

  17世纪末,在罗马影响最大的是以亚?斯卡拉蒂为代表的那不勒斯歌剧乐派。该乐派在剧中不用合唱及芭蕾场面,而高度发展了被后世称为“美声”的独唱技术。当这种“唯唱工为重”的作风走向极端时,歌剧原有的戏剧性表现力和思想内涵几乎丧失殆尽。于是到18世纪20年代,遂有取材于日常生活、剧情诙谐、音乐质朴的喜歌剧体裁的兴起。意大利喜歌剧的第一部典范之作是帕戈莱西的《女佣作主妇》(1733年首演),该剧原是一部正歌剧的幕间剧,1752年在巴黎上演时,曾遭到保守派的诋毁,因而掀起了歌剧史上著名的“喜歌剧论战”。出于卢梭手笔的法国第一部喜歌剧《乡村占卜师》就是在这场论战和这部歌剧的启示下诞生的。

  意大利歌剧在法国最先得到改造,而与法兰西的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吕利是法国歌剧(“抒情悲剧”)的奠基人,他除了创造出与法语紧密结合的独唱旋律外,还率先将芭蕾场面运用在歌剧中。在英国,普赛尔在本国假面剧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英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狄东与伊尼阿斯》。在德、奥,则由海顿、狄特尔斯多夫、莫扎特等人将民间歌唱剧发展成德奥民族歌剧,代表作有莫扎特的《魔笛》等。至18世纪,格鲁克针对当时那不勒斯歌剧的平庸、浮浅,力主歌剧必须有深刻的内容,音乐与戏剧必须统一,表现应纯朴、自然。他的主张和《奥菲欧与优丽狄茜》、《伊菲姬尼在奥利德》等作品对后世歌剧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19世纪以后,意大利的g.罗西尼、g.威尔迪、g.普契尼,德国的r.瓦格纳、法国的g.比才、俄罗斯的m.i.格林卡、m.p.穆索尔斯基、p.n.柴科夫斯基等歌剧大师为歌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型于18世纪的“轻歌剧”(operettta,意为:小歌剧)已演进、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体裁。它的特点是:结构短小、音乐通俗,除独唱、重唱、合唱、舞蹈外,还用说白。奥国作曲家索贝、原籍德国的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是这一体裁的确立者。
  20世纪的歌剧作曲家中,初期的代表人物是受瓦格纳影响的理查.施特劳斯(《莎乐美》、《玫瑰骑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是将无调性原则运用于歌剧创作中的贝尔格(《沃采克》);40年代迄今则有: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米约、曼诺蒂、巴比尔、奥尔夫、贾纳斯岱拉、亨策、莫尔以及英国著名的作曲家勃里顿等。

评论

  音乐剧并不只是由音乐伴奏的表演。它不是歌剧、喜剧歌剧或是轻音乐剧,也不是歌舞杂耍、音乐荒诞剧或是夜总会的歌舞表演。乔治.格什温的《波吉与贝丝》通常被称为民谣歌剧,以与他的音乐剧相区分。所有花钱来看音乐剧的观众最了解其中的区别。伦纳德.伯恩斯坦的《老实人》(根据伏尔泰的著名同名小说改编)作为音乐剧在1957年搬上舞台,当时仅仅上演了三个月;而在1974年以喜剧歌剧的形式重返百老汇舞台的时候,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那么,音乐剧和歌剧到底有哪些区别呢?事实上,我们很难对这两种艺术形式制定准确的区分标准,但是对那些常去剧院的观众来说,二者各自的特点还是很明显的。例如,音乐剧中的歌曲很多并非独唱曲;音乐剧中的歌曲更短,更简单,易于传唱,人们可以在散步或洗澡的时候唱起这些歌曲。歌剧则靠独唱的咏叹调引领全局。一般来说,咏叹调会伴随着每一次戏剧性的转折将整部戏推向高潮。尽管音乐剧中的歌曲更容易从整部剧中独立出来,也更加适于在酒吧等其他的娱乐场所单独吟唱,但这些歌曲本身不一定适合剧情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演员通过舞蹈或其他的表演来烘托气氛,带动剧情进入高潮。
  音乐剧的独唱与歌剧的咏叹调在听众的情感中占据了不同的位置。同样是表现浪漫爱情的独唱,在音乐剧中,它的曲调可以是感伤的,但在歌剧中,它一定是热情洋溢的;在歌词方面,音乐剧趋于表现饱经忧患的经历,例如“爱——无论你鞭打我,还是伤害我;欺骗我,还是遗弃我,我都将永远是你的!”,歌剧则永远是表现欢欣和喜悦的诗一般的语言。
  与音乐剧不同,在歌剧里,主人公总保持着优雅而高贵的举止来生活、相爱和逝去。在每次踏上旅途时,他们会祈祷,“主啊,我上路了!”仿佛这不仅是一次地理意义上的旅行,更是精神上的旅程。但在音乐剧中,主人公与爱人告别的场景可以是杂乱的集市,甚至是垃圾场,他们也一定是疲惫不堪和心神憔悴。
  起源于巴洛克时期(约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的歌剧,即使是在20世纪现代主义影响下的低潮期,也一直渴望成为一项伟大的艺术。它想表现人类的共性,提取情感的精华,蔑视日常生活中的小智慧。剧中的反面角色被刻画成十恶不赦的彻彻底底的坏人,英雄们则勇敢无畏。音乐剧中的男女主角更加人性化,他们也会犯错误,也可以失去工作、穷困潦倒、无家可归,但是他们在经历坎坷之后总能得到真爱、财富和幸福。
  音乐剧并不追求卓越与出众,也没有野心,因此,它们被认为是平庸的创作。它们宁愿逃避,也不抗争;宁愿犯一些小小的过错,也不愿只为理想而生活。音乐剧赞扬民主,它赞扬那些在平凡生活中追求浪漫和幸福的普通人,而对那些自命不凡的富人,尤其是贵族们,则充满了鄙视和嘲弄。
  观众们已经认识到了它们的差别。当一个人去看歌剧和音乐剧的时候(在伦敦和纽约,两种门票的价格几乎一样),他会以不同的心态欣赏这两种戏剧。如果一场歌剧听起来太像音乐剧,那么它会被批评为太轻浮;反之,太像歌剧的音乐剧也会被批评太脱离现实。这些偏见并非偶然,它们是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慢慢形成的。它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一部音乐剧:《乞丐歌剧》。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00: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正点的资料,谢谢了!
 
发表于 2010-5-26 00: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正点的资料,谢谢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