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故事:“葫芦森”的幸福生活

1
回复
1331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3-30 19: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葫芦森”的幸福生活  
  

  本熟悉驻马店金孔雀民族艺术学校民族吹管老师吕森的人都亲切地叫他“葫芦森”。因为他不但传统竹笛,西洋长笛吹得好,而且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乐器葫芦丝、巴乌也是得心应手,那大小颜色不同的“葫芦”在他手上总能飞出美妙的乐曲。
  说起和音乐结缘,“葫芦森”说要追溯到上初中时期,那时候条件比不上现在,所谓喜爱音乐也就是学一些结构简单、价格便宜的口琴、竹笛之类的器乐。对于刚刚能吹上一曲半首流行歌曲的“葫芦森”,同住一个院的老干部几个颤音表演便让他感到遇到了“高手”。但“好景”不长,一个多月后,老干部告诉他“你另请高明吧!我教不住你了。”
  “葫芦森”对笛子的喜爱不仅仅停留在吹上,还时常应同学之邀,操刀拿锯做起了竹笛。不论什么G调、F调,都能吹得响。流行戏曲《朝阳沟》也一支笛子拿下来。说起那段经历,“葫芦森”自潮:初生牛犊不怕虎,但有音乐相伴是快乐的。皓月当空,秋风吹拂,放学回家路上一曲《月亮走·我也走》婉转悠扬,小桥边闻笛声的小狗“花花”早已摇头摆尾等候多时,那种情景自然、浪漫而和谐。
  进入高中学习的“葫芦森”终于在学校组织的文艺晚会上展示了自己的小小竹笛,并得到了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但同时也催生了他一个大胆的想法———退学到艺术学校专修他喜爱的音乐。于是1990年已在高中学习一年的“葫芦森”入驻马店艺术学校音乐班学习,在那里他有幸遇到了刚到校任教的现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的马红旗老师,师生俩一见如故。“葫芦森”坦陈:没有马老师指点的时期都是黑暗中的摸索,技艺没有多大提高,而马老师的悉心指教使他的吹奏技艺上了一个新台阶。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是当代中国文学繁荣发展时期。从小喜欢文艺的“葫芦森”此间阅读了大量的包括“伤痕”、“反思”、“寻根”文学在内的当代优秀作品,同时艺术学校系统原理知识的学习,使他从古典笛子曲中领悟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厚重,艺术修养得到了很大提高,思想也渐趋成熟。
  艺术学校毕业后,“葫芦森”没能如愿地当上音乐教师,但对音乐尤其对笛子的酷爱却与日俱增。无论是南国虎门谋生,还是省会绿城做工,艺术学院的深造,他随身相伴的总有两支笛子。音乐,笛子、葫芦丝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艺术只有为人民服务才具有生命力”这是“葫芦森”经常提及的一句话。也许是有感于葫芦丝演奏家哏德全先生几十年一直致力于葫芦丝的宣传与普及的经历。“葫芦森”对葫芦丝、巴乌的爱好者总是有求必应,且一丝不苟,他不放过任何一个展示这种传统民族乐器魅力的机会。2002年应驻马店电视台《天中大擂台》栏目邀请,“葫芦森”登台献艺,一曲《月光下的凤尾竹》让人回味无穷。
  出于对艺术的执着追求,2003年“葫芦森”前往云南拜访傣族葫芦丝演奏家哏德全先生,遗憾的是年轻的“葫芦森”只能在电话中和哏德全先生交流。吹了几年葫芦丝、巴乌现已为人师的“葫芦森”说,虽然传统的葫芦丝、巴乌音色很美,但由于受乐器自身音域的限制,很多现代的优秀曲目不能用葫芦丝、巴乌演奏,现在他正和李松副研究员联系,引进加键巴乌,使之在保持音乐特点的基础上,音域更加宽广,演奏曲目更加丰富,同时他还把葫芦丝、巴乌进行组合使演奏更富宣染力。天生爱幻想的“葫芦森”梦想着能把葫芦丝、巴乌与现代电声乐器组合,赋予它时代色彩,联合新一代民族管弦乐手,搞一场民族器乐专场音乐会。
  “有葫芦丝陪伴的日子是幸福的。”葫芦森常常感同身受地对身边人如是说。
                                      老 石
 
发表于 2004-4-7 12: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葫芦森的事迹让我感动,其实早年我也是个笛子迷,对民族乐器也是情有独钟,可是没能执着的坚持,因而一事无成。葫芦森可贵之处是他对民族乐器的迷恋,凭着他的执着能够让他事业有成,祝福他。初学者更是值得一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