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音乐教育(全文)

6
回复
1523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3-31 14: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由于本论坛不允许过大的帖子,特连接如下:(主要谈“业余”音乐教育,但其中的某些观点也应成为“普通”音乐教育的借鉴,也可认为是“普通”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的关系)

http://www.bluedream.com.cn/html/szcdian221.htm

另外:个人认为,“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就是“国民音乐教育”的起点和基石,应该是“专家”论证“国民音乐教育”的重头戏,可惜!可惜!又落入了“专家”的“盲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3-31 15:13:38编辑过]
 
发表于 2004-4-7 21: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发:
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音乐教育


舒泽池
??
??改革开放二十年以来,我国社会音乐教育事业有了以前所不能想象的巨大发展。而业余音乐考级,就是其中很重要、很活跃的一个部分。中国社会音乐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当然不是从天而降,主要基于两个条件:首先是改革开放,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其次是人心思“文”,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重视文化素质。但是,正如许多历史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一样,开始时往往不是“想”好了再“做”,而是边“做”边“想”,边“想”边“做”,这二十年中国社会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蓬勃中有混乱,追求中有迷茫,基本上是作为专业音乐教育的附庸和学校音乐教育的补充,缺乏理论的思索和独立的品格。
??近年来,准确地说,是十五大以来,这种情况开始发生重大改变,我国社会音乐教育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半年多前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对于音乐教育,特别是社会音乐教育,现在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好时机。一个国家的高级领导人如此重视音乐,发表这样多的言论,提出这样多的举措,这不但在中国历史上、即使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我们应该紧紧抓住这个机遇。”而且,“本世纪最后几年中国大地上的音乐浪潮的兴起,有着一个以前未曾有过的特点,就是将音乐与人的素质的成长紧密的、有意识的结合。更为可贵的是,这种结合的鼓吹,首先还不是出于音乐界人士。”我们正在迎接新世纪,我们正在走进新世纪,面临世纪之交的动人时刻,我们有机会、有必要、也有条件进行一次科学的、冷静的思索,探求在当今和未来世界中国社会音乐教育应有的位置、品格与特点。
??我们在具体探求社会音乐教育的位置、品格与特点之前,应该先来探讨两个问题:当今世界对于人的素质提出了什么要求,而音乐在人的素质成长方面,又能够发挥什么作用。
??
??一、当今世界对于人的素质的要求:全面发展与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一段振聋发聩的警语,引自一年前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的开头。当今的时代是发展的时代,也就是科学技术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的时代。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马克思当年说的“一天等于二十年”,再也不是革命浪漫主义的形容与比喻,已经在许多场合成为事实。当今的时代又是竞争的时代,也就是知识经济条件下空前激烈的竞争的时代。这场竞争的空前的激烈与残酷,相信通过近年的众多国际国内重大事件,我们已经体会得越来越深刻了。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个人的命运,一切决定于竞争的结果。在十五大前夕李岚清同志就讲过:“对于即将到来的新世纪,我们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我们能不能赢得这场挑战,抓住这个机遇,有一个更大的发展,最重要的问题不是资金,也不是自然资源,最重要的是人,是人的素质和人才问题。”这里提出的是两个问题:一是素质,二是人才。在我们刚才引用的教育工作会议文件里,这两个问题论述得更加明确了:“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什么更加迫切的要求?“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如果用最简捷的语言来回答,就是:“全面发展”。这四个字,在上述教育工作会议的文件中反复使用了6次。用李岚清同志的话来说就是:“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对社会最有用的人。”我们可以将新世纪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概括为“知识、能力、见识”三个方面。所谓“知识”,就是知识渊博、学有专长;所谓“能力”,就是善于实践、适应社会;所谓“见识”,就是思路宽阔、想象丰富。传统的知识观,传统的教育观,至今还为不少家长和教师信奉的“才能=知识=读书=分数”的公式,已经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障碍,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我们的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当今世界,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是做技术工作还是研究工作,是做具体工作还是领导工作,要想大有成就,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有开阔的思路,就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就必须有不循常规的见识和勇气,就必须在必要的环节跳开逻辑思维的束缚,发挥创新精神,用创造性思维取代复制性思维。这正是当前学校教育中最薄弱、最缺乏、甚至是不断努力扼杀的素质。这也正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江泽民同志最近尖锐地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他说:“我们的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这是我们在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设计社会音乐教育的蓝图时,所不能不首先考虑的大背景和大前提。
 
发表于 2004-4-7 21: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音乐对于人的素质成长的作用:两个特点和三个层次

??音乐对于人的素质成长的作用,有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作用最早。人对于音乐的感受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世界上所有民族的母亲都会对她的孩子唱摇篮曲或者催眠曲,就是一个无可辩驳的明证。事实上婴儿在未出娘胎的时候就能够对音乐有不同程度的感知和反应。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具有音乐天赋。除了音乐,婴儿出生以后只要睁开眼睛,还能够直接感受图形(颜色、线条等等)——即美术。而语言和文字毫无疑问都必须经过后天学习,要排在音乐和美术之后了。
??第二个特点,是作用最直接。这个特点在音乐教育——尤其是社会音乐教育中特别重要。我们读一首诗,首先要会认字,懂得字和词的意义,还要懂得语法、逻辑,还要具备很多生活、社会、历史以及更多方面的知识,才能读懂字面的意义,从而感受到作者企图表达的、能使读者的内心感到共鸣的情感、意境和其他。而我们欣赏一首乐曲的过程却完全不同,我们是直接感受到音乐的声音,或者说音乐是直接作用于我们的心灵,触动了、诱发出我们的共鸣——不通过任何的中介,不需要任何的转译。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欣赏过程,这种不同是本质的不同,却常常被我们的音乐教师所忽略、所模糊、甚至被故意地混淆了。古老的“禅”学中有一句口号,叫做“直指人心”,我想,只有音乐也称得上这四个字。从这一特性来说,艺术门类似乎应该这样排队:音乐,美术,文学,其他综合艺术。
??音乐对于人的素质成长的作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智能和心理素质的锻炼。为了便于说明问题,这里主要以弹奏钢琴作为例子来进行分析:
??1.注意力的集中与分配。大家都知道演奏乐器的过程必然是要集中注意力,因而能够得到注意力集中的锻炼。但是演奏乐器时注意力不但要集中,尤其要分配,再简单的乐曲,也有旋律、低音、织体等不同音乐成分,也有音高、节奏、音量、音色、演奏方法等不同因素的配合,更不用说复调性质的多声部乐曲了。只要比较完整地弹奏一首乐曲,就必然已经进行了注意力的集中与分配的心理素质训练。我们知道,能不能合理的、有效的分配注意力,无论从事学术、事业或管理、领导工作,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和能力,都是非常有用的。
??2.知觉与动作的配合与协调。演奏音乐不是机械的节奏、音高与力度的拼合。演奏音乐靠的是感觉,有音乐的听觉,有手指、手臂以至整个身体动作的感觉,还有内心的节奏感、位置感,等等,良好的音乐演奏是这些不同的知觉与动作的巧妙地、天衣无缝的配合与协调。这不是单纯的“智力”,也不是单纯的“体力”或“灵敏”,在单纯的阅读或者计算中得不到这样的锻炼,在单纯的体育活动中也得不到这样的锻炼,除了音乐以外,大概只有舞蹈了——但是舞蹈首先离不开音乐,舞蹈的过程首先就是音乐的过程。
??3.空间、时间观念的拓展。音乐本身就是时间艺术,时间是度量音乐的基本尺度之一。我们说“弹错了”,常常不是指音符的音高位置错误,而是节奏位置——也就是“时间”上的错误。再也没有哪一种艺术象音乐那样重视时间上的精妙配合了。雕塑和建筑是现实空间的三维艺术,音乐是虚拟空间(音响的想象空间)的三维艺术,音的节奏运动是横座标,音的音高变化是纵座标,在现实的(非谱面)的音乐中,尤其是在乐器与人声的合奏、合唱中,音的“远近”所造成的效果则构成了第三维——深度的座标。经常置身于音乐中的人,也就是经常置身于精妙的音乐时间“流”和音乐三维空间的人,空间、时间观念很自然地得到加强。而空间、时间观念,在高深的物理、数学、化学、天文学等学科研究中,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
??4.毅力与耐力的锻炼。大家都知道在练琴的过程中,为了一个技术细节重复练习几十次甚至上百次,是很平常的事。为了将一首乐曲的速度由每分钟120拍提高到124拍,更不知道要花费几小时、几天的功夫。除了体操和芭蕾以外,我真想不出还有什么能使人们得到那么好的毅力和耐力的锻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音乐在练习(播种)时需要毅力和耐力,演奏(收获)时更加需要毅力和耐力——这样的情形在写作和绘画中是不会有的。音乐给予人是更苛刻的磨练呢,还是更深沉的幸福呢?有谁说得清?但是我知道,毅力和耐力——如果把它们说成是一个人在世界上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素质,我想是不过分的。
??5.分辨能力和记忆能力的锻炼。分辨和记忆可以说是人的智力发展的“细胞”——基础能力,在分辨的基础上才能认识,在记忆的基础上才能比较、分析、思考。分辨和记忆能力的发展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人的整体发展又促进分辨和记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在人的生命发展过程中这个过程永远没有完结。音乐的各个要素(音高、音强、音色、节奏、速度等等)在音乐进行的过程中呈现出动态的无穷无尽的千姿百态,其丰富多变的程度,远远超过语言的描述能力,经过听觉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指挥家能够听出演奏中的瞬间失误,钢琴家能够感觉到指触间的细微差别,提琴家能够把握住音色上的准确控制,作曲家能够体察到和声里的点滴新意:音乐随时调动着人的反应、锤炼着人的分辨和记忆的能力。下面将要提及的音乐感知能力的基础,就是音的分辨和记忆;音乐基本素养的基础课程——听辨、模唱、听写等——更是对于分辨和记忆能力的直接训练。
??6.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谐调与发展。我认为这是音乐对于人的智力开发的最独特的贡献。这里只举“背谱”为例。要准确地、有把握地实现背谱演奏,至少要同时用到4种记忆,第一是音乐(声音)的记忆,听觉上的音乐“流”的运动;第二是乐谱(图象)的记忆,一幅幅具有内在联系的图形的转换;第三是手指动作(运动)的记忆,肌肉和关节的运动进入潜意识的记忆,使得在瞬间的“走神”中演奏仍然能够继续;第四是音乐结构(逻辑)的记忆,旋律的重复与变化,和声功能的规律化、程式化的序进,曲式的发展与再现,等等。这四种记忆,既有形象思维,又有逻辑思维,音乐使得这两种思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这种思维方式,正是二十一世纪的新人最需要的思维方式,也是既往许多大科学家、大政治家和具有综合性巨大成就的人所具有的思维方式。所以,我不赞成单纯把学习音乐称为“开发右脑”,音乐能够给予人的,是全脑的开发,是智力与思维方式的开发,是神话中点石成金的“金手指”的开发。
??以上这几个方面都属于第一个层次,也就是最基础的层次,只要进行了音乐学习,就会得到这些锻炼。要特别说明的是,这还是指在我国目前音乐教育思想和观念、教育内容和方法相当滞后,江泽民同志所严厉批评的“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在音乐教育中还相当程度的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音乐能给人带来的第一个层次的作用。如果能够在音乐教育中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那作用和效果就又更加不同了。
??音乐对于人的素质成长的作用的第二个层次是获得音乐知识和技能,提高音乐修养和一般文化、历史修养。音乐的这个方面的功能,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称道,古代中国文人把“琴棋书画”作为基本修养,“琴”就是音乐,摆在第一位,可见位置之崇高。西方知识分子普遍重视音乐学习,贵族学校无一例外都将钢琴作为必修课程,主要也是从这个层次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音乐(尤其是歌曲)在这方面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这方面的论述很多,我在这里不占更多篇幅。但是有两点应该提出探讨——
??第一,音乐在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等方面的作用,音乐对于人的心灵和智慧的净化和升华,必须是、只能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上了一堂音乐课,听了一场音乐会,便怎样怎样了——道德高尚了,思想进步了,学习上升了——看过这样的文章,反正我不信。音乐对于人的一生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是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这是长期效益,终身效益,一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一个“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过程。那种庸俗的、急功近利的追求,只能使人联想起减肥药广告。
??第二,音乐对于人的作用,只能是通过音乐本身,只能是按照音乐所特有的“直指人心”的特点,而绝不能套用文学的欣赏方法来欣赏音乐,尤其不能用现在中小学流行的语文课上的那一套程式和套路,那是对音乐的扼杀,那是对音乐的亵渎。歌词不是音乐,作者简介不是音乐,背景图片和名人语录等等统统不是音乐,作为辅助是有用的,喧宾夺主是有害的。
??音乐对于人的素质成长的作用的第三个层次是增强想象力、创造力,丰富人的情感,得到社会组织能力、交流能力、适应能力的锻炼。这个层次我们以往是认识得不够的。
??这个层次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谈。先说第一个方面:关于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切源于音乐本身固有的特性:
??音乐的非具象性——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就是声音,看不见、也抓不住。
??音乐的非理念性——作为一种声音,音乐本身并不传递概念、定义、逻辑、结论之类可以使人“懂”的理念信息,歌词可以使人“懂”,标题可以使人“懂”,构成音乐的技术也可以使人“懂”,但那都不是音乐本身。
??音乐的不确定性——从欣赏方面说:不但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音乐会有不同的感受,而且即使同一个人欣赏同一段音乐,也能够每次获得不同的感受;从演奏方面说:对待同样的乐谱,可以有无数种“合理的”、“好的”处理方式,不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即使同一个人演奏,每次处理也不会完全一样。
??音乐对人作用最直接——“直指人心”,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不经过任何“中介”和“转译”。
??正是音乐本身所固有的这些特性,使得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给人留下了最广阔、最自由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或者说,使得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想象力和创造力都能够得到最广阔、最自由的发展机会。有这种机会和没有这种机会是大不一样的,当然会影响到人的思维的成长,人格的成长,从而影响到在人生其他方面的表现。——在这里仍然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我国目前音乐教育思想和观念、教育内容和方法相当滞后的情况下,音乐对于人的素质成长这方面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甚至还在某些情况下遭到遏制。随着音乐教育中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进展,这方面的作用一定会更多更充分的为人们所认识。
??第二个方面,关于丰富人的情感。
??人与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不在于直立,不在于智商,而是在于情感。只有人,才有人的情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人类独有的。工业革命时代有人提出“人是机器”,正是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局限,背离了人的本性。随着新世纪的来临,人的情感对于一个完备的、健康的人的作用,对于一个正常的、持续发展的社会的作用,越来越被学者、官员和公众所认识。耶鲁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提出的“情商”理论,或者称为“情感智力”,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有影响的研究成果。音乐在丰富、提升人的“情感智力”方面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还是来源于音乐“直指人心”的本性。作为社会音乐教育,尤其要把这一点放在突出的位置,而且体现在学习的目的和过程之中。
??第三个方面,关于社会组织能力与适应能力。这同样是源于音乐本身固有的特性:
??音乐的合作性——音乐形式中有很多集体合作的项目,例如重唱、合唱、重奏、合奏,除了钢琴等少数乐器有真正意义上的“独奏”(一个人表演)而外,其他乐器的独奏经常需要有另外一件或多件乐器进行“伴奏”。我们只要和美术、文学稍加比较,就很容易理解音乐的合作性。人们参与合作性的音乐活动,不但在组织过程中得到了社会组织能力与适应能力的锻炼,更重要的是能够使人在演奏、演唱音乐即融汇在音乐的过程中体会到个体与整体、个体与个体的协调、均衡的感觉(不是说教),这是非常独特、非常珍贵的体验(不是理论),对于人格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
??音乐的交流性——音乐表演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即使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学生也要面对老师回课,要与老师交流,还要参加考级,参加演出,直接的对象都是人,目标都是通过音乐与人交流。举个例子说,演奏时“临场发挥”好不好,实质就是一个心理素质问题,人与人协调、适应、交流能力的问题。音乐的这种交流性和美术、文学是很不一样的,对于人的素质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良好作用。
??音乐的社会性——音乐自产生以来,就具有强烈的社会功能,具有很强的交际性,古今中外,都是如此。人的诞生、成长直到死亡,学习、婚嫁、战争、庆典,几乎所有的重要社会活动都伴随着音乐。因此,人们参加音乐活动,经常就会置身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参与一定的社会交往,从而得到多方面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增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这就是音乐对于人的素质成长的作用的第三个层次。应该说这是最重要的层次,也是我国目前音乐教育思想和观念、教育内容和方法特别与之不相适应的层次,更是未来音乐教育改革大有可为的层次。
??李岚清同志说过:“音乐的美育功能还不只是一般地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等,它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音乐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音乐对于人的素质成长的作用,是一个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以上所说的两个特点和三个层次,只不过是挂一漏万、抛砖引玉而已。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我们才能对于音乐教育的思想和观念、内容和方法的改革确定方向,寻找出路。
??
 
发表于 2004-4-7 21: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社会音乐教育的定位: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育

??主要从教育的对象和目标划分,音乐教育可以分为两大类:专业音乐教育和国民音乐教育。
??专业音乐教育就是各级各类专门音乐院校(包括它们的附属中学和小学),这是以培养音乐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的。
??在培养对象方面,为了培养优秀的音乐专门人才,专业音乐教育必须实行严格的选拔制,百里挑一不够,千里挑一不够,必要时不惜万里挑一;专业音乐教育的教育对象不是普通学生,而是少数“天才”和“尖子”,所以理所当然的要实行“金字塔”式的淘汰制,实施“精英教育”。
??在培养目标方面,专业音乐教育培养的不仅是一般的良好素质,还要有音乐专业方面的杰出的技能和技巧,无论作曲、演唱、演奏,都要求有一流的技能技巧,越高越好,越精越好,全省拔尖不够,全国拔尖不够,还要求在世界上拔尖、夺魁。
??与专业音乐教育相比,国民音乐教育有根本性质的不同。
??在培养对象方面,国民音乐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儿童少年,面向全体人民,它强调的不是选拔意识,而是普及意识,不能因为教育对象的音乐基础较差、不会固定唱名或者手长得比较小而将他们排斥在受教育的对象之外。
??在培养目标方面,国民音乐教育着重的是音乐对于人的素质所起的作用,强调素质教育,主要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促进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而不把音乐技能技巧的学习作为主要的目标和成功的标准。
??国民音乐教育又可以分为两类: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是指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作为课程开设的音乐教育。学校教育以外的音乐教育,就是社会音乐教育。
??除了国民音乐教育关于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的两个特点外,社会音乐教育还具有三个特点:
??1.全民教育。一个社会的在校学生人数总是只占人口的少数,社会音乐教育就是为所有那些离开了学校的社会全体人民服务的音乐教育。为全体人民服务的社会音乐教育应该顾及社会各阶层对音乐的不同爱好和不同需要,逐步改变当前那种单一标准、单一形式的音乐教育和音乐考级方式。
??2.终生教育。江泽民同志说过:“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年限总是只占他生命年限的一小部分,而音乐教育应该伴随一个人的生命的始终,这就是社会音乐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当前我国社会音乐教育的对象主要还是儿童少年,音乐考级的对象几乎全是儿童少年,这种状况是不正常的。对于成年人、老年人的社会音乐教育,应该是今后一段时期发展开拓的重点。
??3.过程重于结果。如果说在学校音乐教育中还有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阶段性成果的要求的话,作为终生教育和全民教育的社会音乐教育,就完全是着眼于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对于人的素质成长的作用,这是一个不断受益的过程,这是一个永远没有完结的过程。
??写到这里,我们可以对社会音乐教育的定位作一个表述:
??社会音乐教育是国民音乐教育的一个部分,以全体人民为对象,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
??社会音乐教育是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育。
??在当前,关于社会音乐教育的观念有三个“以为”:
??以为社会音乐教育就是专业音乐教育的补充;
??以为社会音乐教育就是简化了的专业音乐教育;
??以为社会音乐教育就是为专业音乐教育培养后备生源。
??这三个“以为”,显然是没有看到专业音乐教育和国民音乐教育的根本区别,没有理解社会音乐教育对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作用。这三个“以为”,是我国目前音乐教育思想和观念、教育内容和方法滞后的表现。
??每个人都有权享受音乐,每个人都能够学习音乐——这就是社会音乐教育的宗旨。
??社会音乐教育具有独立的品格,与专业音乐教育比较,更着重于人的塑造而不是人才的培养。总体目标的变化自然带来教学任务、教学方法和考评方法的变化。简单套用专业音乐教学的观念与方法,难以很好地完成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的任务。这是当前我国社会音乐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
??四、社会音乐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和增进人的音乐感知能力

??我们已经说过,音乐能够对人的素质成长产生重要作用。这是因为音乐对人的作用最早——每个人“天生”就能够感知音乐,作用最直接——音乐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当然,对于不同的个人来说,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或者说是音乐作用于他的心灵的程度,相差是很大的。音乐对于人的素质成长的作用的大小,首先决定于人对音乐的感知能力。马克思说过“音乐的耳朵”和“非音乐的耳朵”的不同,这不是生理上的“耳朵”不同,而是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不同。因此,社会音乐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音乐实践,培养和增进人的音乐感知能力,使得音乐能够更好的、更多的对于人的素质成长发挥作用。
??音乐实践是学习音乐、增进音乐感知能力的唯一途径,分为三个方面:听音乐;演奏或演唱音乐;创作音乐。
??听是最重要、最基础的音乐实践。也是最重要、最基础的音乐学习。没有大量的音乐听觉积累,一切无从谈起。为什么西方的、东方的、非洲的孩子会在和声、旋律、节奏方面表现出不同的长处?原因就是他们从小的音乐“生态环境”不同,听到的、熟悉的音乐“母语”不同。在这个方面,我们的孩子一是量少,二是质差。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没有全社会广泛良好的音乐环境,哪来的全民族音乐教育水平的提高?奇怪的是我们常常不把“听音乐”作为学音乐的重要内容。如果我们的考生除了考级的几首曲目别的什么也不听,怎么可能真正学好音乐?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斯说:“使我们觉得无比感叹的是,在儿童学会听音乐之前,在学会由身体去感受节奏之前,在知道用心灵去听乐音与运动感觉之前,在学会如何使他的整个身心和艺术感受合而为一、而且感受震撼之前,就鲁莽地教儿童学习钢琴。”没有大量的、优秀的音乐听觉积累,音乐技能学不好,音乐理论学不好,花再多的力气也学不好。
??演唱和演奏是人们亲身投入的音乐实践活动。通过亲身的体验,人们对于音乐的感受才会更深入、更真切,才会真正体验到音乐的精细微妙之处,才会更好地使心灵与音乐融为一体。而歌唱又是人类最基本的音乐活动,是古往今来人类音乐生活中最普及的一个内容,更是音乐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之一。人人都有声带,人人都能唱歌;“歌喉”是每个人都具备的、最方便、最自然、最“便宜”的“乐器”。许多音乐教育家都认为歌唱是一切器乐的基础,主张学习音乐首先要学会歌唱。歌唱是提高全民音乐素质的便捷而有效的手段。
??创作音乐也是非常重要的音乐实践。通过参与创作,一是可以增强想象力,发挥创造力;二是可以宣泄情感,抒发激情,增进人与人的沟通交流;三是可以帮助理解音乐理论,真正掌握音乐内在的精妙规律。创作音乐可以从旋律开始,但是不要局限在单声部。多声部的音乐能够帮助我们建立“立体”的思维,这对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里还要重复地强调:我们所说的音乐实践,指的是作为声音艺术的音乐,指的是听得见的音乐。同时,我们还必须有文字和图形(乐谱)作为学习音乐的辅助。这是因为,无论是分辨还是记忆,人的视觉功能都要比听觉功能强得多。于是就有了乐谱,有了记谱法,有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繁杂的乐理和其他音乐理论。后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把学乐谱、学乐理等同于学音乐,从音乐实践中归纳出来的理论凌驾于音乐之上,用眼睛看的厚厚的乐谱和乐理书代替了用耳朵听的音乐——这就叫做“异化”。我们强调音乐感知能力,就是要从这种“异化”中解脱出来,回归音乐,让音乐熔化心灵,让心灵融入音乐。
??音乐感知能力不是抽象的。音乐感知能力的基础是音的分辨和记忆,包括三个方面。
??纵向——音的高低及相互关系,包括音程、调式、和声;
??横向——音的长短和位置,包括节奏、旋律,以及更高层次概念上的曲式;
??色彩——包括发音方法、音色、力度。
??以上三个方面,包含着无比丰富的音乐内容,第一要能够分辨,第二要能够记忆,记忆必须是在分辨的基础上。我想每一个有正常听觉的的人都能够分辨迪斯科和哀乐(不是从理论上,而是从感觉上),而且从两种音乐中获得不同的心灵感受。这是最粗的分辨,再细一些,再深一些,更细一些,更深一些,层次是无止境的。
??在分辨和记忆的基础上,才谈得上音乐的分析——附带说一下,真正有价值的分析不是乐谱的分析,而是听觉的分析。而在我国的音乐教育(包括专业音乐教育)中,听觉的分析能力远远落后于乐谱的分析能力。
??有了音乐分析的能力,才能够进行音乐的鉴赏。概括的说,音乐感知能力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分辨能力→
?? 记忆能力→
??  分析能力→
??   鉴赏能力。
??中国音协设立的《音乐基本素养》课程,就是集中的、直接的培养上述四种能力。课程中贯穿的几个特点(一级不动笔,不限唱名法,视唱听写给第一音,音程和弦听性质,和弦序进听低音),包含着教学观念上的重大变革。我们一定要把主要精力放到实际音乐听觉能力的锻炼上。社会音乐教育的目标、方法、过程、结果,一刻也不能背离音乐的本质——声音。正如匈牙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说的:“音乐既不能通过智力的、理性的途径来学习,也不能用类似代数符号或是与儿童无关的文字书写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应该是为他们铺设知觉体验的道路。”
??正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所以音乐学习的“知觉体验”自始至终不能离开“听得见”的声音。而我们在学习“听得见”的音乐的过程中,又经常要靠“看得见”的文字和图形(乐理书、教科书和乐谱)来帮忙——要通过乐谱和音乐音响的反复的联系和对比,使得看到乐谱就能够“听到”(从内心中感觉到)音乐,听到音乐就能够“看到”(从想象中看到)乐谱。也就是说,经常需要声音与乐谱、听觉与视觉的迅速转换。这是学习音乐与学习文学、美术、历史、数学等学科显著不同的特点。
??音乐学习所要求的听觉与视觉形象的迅速转换,恰好是电脑的长项。电脑音乐的基本原理,正是在于它的“事件分离”的特点。简单的说,我们在传统的音乐活动中的每一个行为(act),例如在键盘上按响一个音符,对于人来说是一个动作,发生了一件事情,对于电脑来说却是发生了多个“事件(event)”——包括音的音高、位置、长短、力度、音色等等,可以单个分离、单个处理——这就叫做“事件分离”。电脑音乐能够在音乐教育中大显身手的原理,正是由于电脑音乐通过“事件分离”,能够轻松而准确地实现声音与乐谱、听觉与视觉的即时转换。不仅如此,电脑音乐用于音乐教育还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可以根据能力、水平、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程度和内容,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教师/学生/电脑的“三角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音乐教育是电脑音乐的强项,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我国也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中国音协《音乐基本素养》考级系列,从一开始构思时就考虑到电脑音乐的作用,在北京、沈阳、郑州、长沙等地组建了多个电脑音乐教室,并且研制开发了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音乐基本素养系列软件(考试软件和水平测试软件)。两年来的实践证明,电脑音乐用于音乐教育,在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缓解师资不足等三个方面都有突出的意义。我国当前全民音乐素质较差;国家和人民的财力、物力不足;师资严重缺乏——在这样的条件下,电脑音乐所能发挥的作用,较之西方发达国家,意义尤为重大。电脑音乐是又快又好地发展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包括社会音乐教育)的必由之路。
??我们正在跨越新世纪的门槛。新的世纪对人的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社会音乐教育理应对全民素质的成长发挥重大的作用。作为素质教育的社会音乐教育,具有独立的品格,再也不是专业音乐教育的补充或附庸。总体目标的变化自然带来教学任务、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变化。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又为音乐教育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广阔的前程。一切还在开始之中,但是毕竟已经开始了。
??历史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共同努力!
??

    (作者电子信箱:shuzechi@bluedream.com.cn)
 
发表于 2004-4-7 21: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斑竹帮我完成了这个我想做的事!!!
 
 楼主| 发表于 2004-6-15 10: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唱吧,唱罢,我们都是专业音乐人才,何必关心普通音乐教育?

 
 楼主| 发表于 2006-4-20 13: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让我们都来关心音乐教育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