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家娃娃真幸福》说课稿
一、 说教材:
《彝家娃娃真幸福》是江苏版三年级音乐教材上的音乐课,是一首根据彝族民歌音调创作的儿童歌曲。它的曲风活泼跳跃,歌词简洁,朗朗上口,适合中年级学生歌唱。作品通过对彝家娃娃在庆祝佳节、狂欢歌舞这一生活侧面的描写,热情洋溢的赞美了彝族儿童的幸福生活。歌曲为2/4拍一段体结构,具有舞蹈性的节奏型贯穿始终,一句“阿里里”的彝家韵味的称词运用,及富民族色彩。
⑴说教学目标:
①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彝族民俗文化,认识并热爱祖国的少数民族。
② 指导学生以愉快的情绪,用轻松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③ 让学生学跳彝族的烟盒舞并进行简单的节奏编配,感受彝族歌曲特有韵味,培养学生的协调和创造力。
⑵说重点:
指导学生唱好歌曲,并能进行表演唱,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彝族的本土文化。
⑶说难点: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好十六分音符在歌曲里的节奏,并能用轻巧的声音唱好四个称词“阿里里”。
⑷说教学准备:
①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月琴线谱,废旧易拉罐
② 制作彝家锁片和一些彝族服饰等,把教室装扮成“彝族文化展示厅”。
⑸说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二、 说教法:
运用综合教学法,把音乐与人文、舞蹈、欣赏相结合,借助电教手段,
采用了“情境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教师创造平等开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去尝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能自我创新,以轻松热闹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对彝族音乐和文化进行直观地体验和感受。
三、 说学法:
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在“做一次彝家人”的情境中,充分调动学
生的自主性,使学生沉浸在多样而丰富的彝族文化中。在对渗透其中的这首彝族歌曲的学习后,能大胆的用自己的词汇来编配恰当歌词并用富有创造性和节奏性的舞蹈动作来丰富对彝族歌曲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四、 说教学过程:
过程一 组织教学。(4分钟)
让学生跟随彝族音乐《彝族欢度火把节》进教室,欣赏周围的彝族服饰,融入学习的主题氛围。学生以里外两个半圆就坐,为课上学生进行过火把节的活动做准备。
过程二 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2分钟)
通过教师提问,让学生进行观察,发现教师佩带的彝家银锁片,从而引出本课主题“彝族”并创设“做一次彝家人”的活动情境,来带领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
过程三 了解彝家,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30分钟)
1、认识彝族服饰(5分钟)。设计理念:让学生参与表演展示,能增加学生做彝家人的真实感,并直观地感受彝族的服饰美。
教师通过彝家娃娃组织了彝族模特队为背景,鼓励学生穿上彝族服饰并要求展示出彝族服饰的美丽和自我风采。彝族模特队的学生在《彝家娃娃真幸福》的音乐声中踏着节拍进行服饰展示,台下学生则用拍手的形式来感受音乐的节拍,并思考彝族服装的特点。展示完毕后进行小结。
2 、了解彝族乐器 (5分钟)。设计理念:以乐器为服饰的过渡,让学生在游戏中把枯燥的识谱过程变得生动而有趣。
教师从课件图片上彝族娃娃手里拿得是什么乐器为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点,来向学生介绍彝家乐器月琴,在外观上进行认识。接着通过月琴线谱,用游戏形式让学生识谱,通过快慢两种速度的旋律对比跟唱后,让学生对速度引起的不同情绪进行分辨,判断出这首歌曲合适的情绪。在唱谱的过程中解决节奏上的两个难点。
3、 学唱彝族歌曲 (10分钟)。设计理念:通过用恰当而简单的歌词进行编配,增强学生对歌曲主旨思想的理解。
学生先用慢速轻唱的方法来带歌词进行歌唱,并注意四个称词“阿里里”的不同唱法。通过师生合作来巩固学生用轻巧的声音唱好称词,并在歌唱的速度情感上做要求。然后结合彝家娃娃现在的幸福生活,让学生去编配简单的歌词,并与他人合作完成新歌词的歌唱,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合作性。
4、欢渡彝家节日 (10分钟)。设计理念:通过学跳彝族的烟盒舞,利用废旧材料做舞蹈道具,来体现彝族乐曲的节奏,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在歌舞声中进行展示,体现个性化学习。
先让学生说说彝家的节日,教师讲“火把节”的故事,然后让学生想象彝家过节载歌载舞的情形,了解到能歌善舞是彝家人的特点。教师跳彝族的烟盒舞,激发学生认识彝族的舞蹈美。教授学生手持装有米粒的易拉罐结合固定的脚步动作学跳简单的烟盒舞,让学生利用易拉罐的撞击和摇晃,创编自己的手上动作,最后全班手拉手围成里外两圈,载歌载舞地欢度起火把节。
过程四 评价总结,让学生说说感受。(4分钟)
学生说说对做一次彝家人活动的感受和收获,教师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每个少数民族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要和彝族的小朋友手拉手,传播幸福和欢乐。最后,学生作为传播欢乐的使者,唱着彝家歌曲跳着烟盒舞,离开教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