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范文 门坎效应与问题学生 “问题学生”通常指持续存在某重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学生。这些学生的特征是无组织无纪律、学习态度不认真、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当耳旁风,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一些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偏差因素而不爱参加音乐活动。在音乐教学中怎样使他们“入轨”呢? 美国心理学家J·费里德曼曾做过有趣的尝试。他带学生同市郊的一些妇女(A组)交涉,提出要她们在家的窗户上安一个无害的安全行车标志。两周后,再进一步提出一个大一点的要求,在她家的门前竖一块安全行车的大牌子。同时,他又向另一组妇女(B组)交涉,直接提出第二个即在门前竖大牌子的要求。结果,A组接受第二个要求的人数占53%,而B组接受第二个要求的只22%。为此,这位心理学家把这种一旦接受了别人一个无关紧要的小要求,接下来往往会接受更大的,甚至是有违自己心愿的要求的现象称之为“门坎效应”。 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同样可以借鉴“门坎效应”的原理,将“问题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引入正确的轨道。音乐教学中的“问题学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喜欢开“无轨电车”的学生;第二类是先天性音乐素质叫差的学生;第三类是有心理障碍的学生。 第一类是喜欢开“无轨电车”的学生。就是指那些活动过度、行为粗鲁、不专心学习、组织纪律性差的学生。主要表现为随便打骂、迟到旷课、不服从指挥、对抗性强等冲突行为。这些行为直接扰乱课堂教学秩序,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某一位出名的“调皮大王”上音乐课时经常迟到、旷课,教师找他谈话,他总说五线谱有什么意思,那些老歌哪有某某歌星的歌好听。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了解到他特别喜欢听通俗歌曲,就把一些优秀的通俗歌曲巧妙地应用到音乐课堂中来,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产生一种音乐课也可以欣赏到好听的歌曲的思想。然后,要求他每课必到,但迟到忽略不计。接下来,教师针对他音乐较好的特点,要求他能在音乐课上为大家演唱一首歌曲,并及时给予了表扬。因为这个孩子在所有课堂中难得受到一次表扬,教师的表扬使他很受触动,在以后的音乐课堂中能积极地表现了,不但杜绝了迟到的现象,还主动学习有关乐理知识。结果“调皮大王”一步步前进,学习上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第二类是先天性音乐素质叫差的学生。这类学生表现出对音乐的冷淡以及不愿参与任何音乐活动。如:某一位自认“五音不全”的女生,上唱歌课时不愿唱,因为她若唱了,周围的同学准会嘲笑她,所以音乐课虽每次必到,但静而不动。教师首先对这位学生提出一个小要求,要求她掌握一些理论知识,然后学会欣赏一些中外名曲,从多角度去感受音乐的美,从而让她在唱歌时除了注意音准以外,更注重歌曲情感的表达,做到以情带声,用情用心去表达歌曲的内涵。这样,这位同学在唱歌中找到了乐趣,知道了音乐在人的生活中的重要性,它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必需品,任何音乐只有用心去唱去表演,它都能实现美的价值,因而逐步增强了对音乐的兴趣,敢于大胆演唱了。 第三类是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表现为对环境不能高效而快乐的适应,不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不能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应分析其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然后加以疏导,慢慢地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树立信心。如某一位学生,上音乐课时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坐在座位上她能答对,可喊她起立回答时,她不感抬头面对老师,站在站在座位上一声不吭,几次总上这样。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了解后得知,这位同学各科成绩一直不好,在班上总是别人讥笑的对象,而她在这种情况中就对自己缺乏信心,有时就算能够回答老师的问题也不感面对老师和全班同学,原因是心理过度害怕,声音发不出来。面对这种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可先让她到黑板上板书,然后再鼓励她勇敢地说出来,并适时给予表扬,让她在同学面前赢得地位。课后与她进行交流,进行适当疏导,使她倍感温暖,并看到自己的长处,逐渐摆脱消沉的情绪,进而精神振作起来,这样这位同学不仅在音乐课中获得信心,还提高了其他学科的成绩。 以上这些例子使我们认识到对“调皮大王”和有“心理障碍”之类学生的引导,如果没有当初的“每课必到,迟到忽略不计”和“先板书,后回答”这一引入“门坎”的初级阶段,恐怕就很难出现后来的“学如东园升笋,不见其长,却日有所升”的新局面。因此,音乐教师掌握“门坎效应”的原理,可使部分“问题学生”入轨,充分发挥音乐课的整体效应。 江苏 丁玉梅 原载《中小学音乐教育》,浙江,2002年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