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

10
回复
460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13 21: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琴(即七弦琴)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有文字记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如照传说,“伏羲作琴,神农作瑟”,那就更早,可以说是中国弹拨音乐的“鼻祖”了。   古琴音乐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素以题材广泛、曲目丰富而著称。据《琴曲集成》一书记载,仅60年代前后收集到的琴曲就有3000多首,《琴谈》、《琴赋》等理论著述一百五十余种,可见祖先留给我们这份艺术遗产分量很重,的确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笔巨大财富,值得保留继承,发扬光大。   古琴音乐作为高雅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历代文人墨客都曾倾注心血,谱曲填词,著述琴论,从而推动古琴艺术发展到了相当高的境界,涌现了许多琴家大师,许多名曲经典流传至今。相传春秋时期孔子学《文王操》,作《幽兰》,伯牙作《高山》、《流水》,师旷作《阳春》、《白雪》;公元140年战国时期的《关山乐》;魏晋时期的《广陵散》、蔡琰的《胡笳十八拍》;南北朝刘义庆的《乌夜啼》;唐代王维的《阳关三叠》、潘庭坚的《捣衣》;宋代郭沔的《潇湘水云》;元代毛逊的《渔歌》、《樵歌》、《山居吟》;明代朱权的《平沙落雁》,李水南的《普庵咒》以及清代的《鸥鹭忘机》等等,曾给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很大的影响,还有许多生动的故事传说,脍炙人口,如“俞伯牙遇知音:,司马相如弹琴结良缘,嵇康遭司马氏杀害,临刑弹奏《广陵散》以为寄托,聂政为父报仇,学琴十年,刺杀韩王的故事;更有三国空城计:武侯弹琴退仲达”的演义等等,为世人传为佳话。   古琴能有这样长久的影响,不是偶然的,它有几个特点是值得提出的,首先,它的大部分作品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像歌颂民族气节的《苏武思君》、《正气歌》;充满爱国热情的《潇湘水云》;歌颂英勇斗争的《广陵散》;借景抒怀的《阳春》、《白雪》、《佩兰》;歌颂大自然美的《高山》、《流水》;同情女性不幸遭遇的《昭君出塞》、《秋霞吟》、《大胡笳》及《汉宫秋》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其次,七弦琴音乐从思想内容、艺术形式、曲体结构、表现技巧上都高于民间音乐,但它是以民间音乐为基础,并从中吸取营养而发展提高的,而且它的音乐语言和民间音乐几乎完全相同,像《矣欠(ai4)乃》一曲,就是直接引用了劳动号子,经过加工提炼而创作的;另像张鞠田编写的十几首琴曲,都是从明清流行的民歌和戏曲音乐中选来加工改编的。所以,可以说七弦琴音乐与民间音乐有着血肉的联系,第三,七弦琴音乐是结合诗、歌、词、赋,并从民间传统故事中吸取题材而发展的,因此,有着文化根底。如《关雎》取材于诗经,《离骚》取材于楚辞;《秋江夜泊》取材于唐张继诗《枫桥夜泊》;《岳阳三醉》是根据苏轼赤壁赋中的“羽化登仙”一句而作。还有《手挽长河行》、《禹凿龙门》是依据孟姜女和大禹治水的传说而写的。至于历来诗人词家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岳飞、李清照、苏氏三杰、姜白石等大师的作品,不论在琴歌,或在琴曲中,则屡见不鲜,数量是很多的。   近几千年来,古琴艺术一直比较辉煌,只是在近百年当中有所冷落,而且日趋凋寒。为弘扬民族文化,抢救祖国这笔音乐艺术遗产,中国唱片总公司和中国音乐研究所联手编辑了一套大型有声节目--《中国音乐大全 -古琴卷》,第一部分共八集,将在今年出版发行,值得提出的是这八集汇集了五、六十年代初不同流派的著名琴家演奏的精品,其中除了个别大师尚健在,大多已先后作古,成为绝版,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它的问世,对于继承发展古琴艺术,使之更好地为当今社会服务是不无重要意义的,对于专业音乐工作者和广大音乐爱好者欣赏、研究、借鉴,也是很有价值的。   近年来古琴音乐开始复苏,一些海内外有识之士通过交流研讨,正掀起一股“古琴热”,我们相信,经过大家的努力,振兴古琴音乐大有希望,流传了数千年的中国古琴音乐,一定会在新的艺术天地里,重放异彩。

 
发表于 2004-8-13 21: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中国音乐大全 94 年 上海公司出版 卷一 管平湖 生平简介   管平湖(1895~1967):古琴演奏家。祖籍江苏苏州,生于北京一个艺术世家。   管平湖自幼从父学琴画。后又拜杨宗稷为师。二十八岁回苏州游天平山时,遇琴艺高超的悟澄和尚,经悟澄指教,琴艺大进。后又向山东秦鹤鸣道人学会了川派《流水》,从此名声大震。其演奏风格浑朴、刚健。音乐表现细腻,形象鲜明,颇具神韵。美国太空探测器的金唱片上,就录有管平湖演奏的《流水》,向茫茫宇宙寻找新的“知音”。   建国后,管平湖被聘为中国民族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专们从事于古琴研究、整理工作,且成绩卓著。已成绝响的古谱《广陵散》、《幽兰》经他打谱后,又重放异彩。此外《大胡笳》、《小胡笳》、《获麟操》、《乌夜啼》、《长清》、《短清》、《离骚》、《白雪》等琴曲也是经过他打谱整理的。撰有《古指法考》

1、碣石调幽兰 《古逸丛书》 《碣石调幽兰》:孔子周游列国,没有一国肯重用他。在归途中见到幽谷中盛开的兰花,于是感慨地说:兰花本是香花之王,如今却和杂草丛生在一起,正象贤德的人生不逢时一样,并弹琴作了《幽兰》。《幽兰》是至今仅存的一首用原始文字谱保留下来的琴曲。现存最早的琴曲谱。原件在日本。系唐代手抄的卷子,仍保持早期的文字谱记写方式,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谱前解题说明此曲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曲名前冠以调名,为琴曲之仅见。 2、离 骚 《神奇秘谱》 《离骚》是晚唐陈康士根据屈原同名诗所作的琴曲,乐曲古朴苍劲、深沉含蓄,抒发了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遭奸谗后的忧郁和苦闷,及思乡爱国的崇高感情。 离骚:古琴曲,晚唐陈康士根据屈原同名抒情长诗而作。曲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原曲为九段,后人衍为十八段。此曲抒发了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惨遭奸谗后的忧郁和苦闷,以及思乡爱国的崇高感情。 由管平湖定拍、定节奏并演奏的《离骚》,具有古朴苍劲、深沉含蓄的风格。第二段在低音区出现的音调,凄凉而压抑;它与第三段表现愤慨的音调交替变化出现,并不断加入新的音调,使人感到悲愁交加,层层曲折。第七段一扫沉闷的气氛,豪放自若,有不为天地所累之慨”,表达了屈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全曲随情绪的起伏变化,采用了商、羽、宫、角调式交替的手法,使情调得到鲜明、生动的体现。《琴学初津》在《离骚》后记中,以“始则抑郁,继则豪爽”的评语,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此曲的情操和格调。 3、广陵散 《神奇秘谱》 《神奇秘谱》: 臞仙按琴史曰。“晋书载:广陵散者,嵇康,字叔夜,谯国之人也。尝游会稽,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辨,因索琴弹之,为广陵散曲,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仍誓不传人,亦不言其姓字。时司马懿为大将军,康与钟会为长史。会每与康交,而康不为礼,会以此憾火,因谮康欲助毋丘俭。司马懿既昵信会,遂害之。康将刑东市,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已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於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悔焉”,又琴书曰“嵇康广陵散本四十一拍,不传於世。惟康之甥袁孝己能琴,每从康学靳惜不与,后康静夜鼓琴弹广陵散,孝己窃从户外听之。至乱声小息,康疑有人,推琴而止,出户果见孝己,止得三十三拍。后孝己会止息意,续成八拍,共四十一拍,序引在外。世亦罕知焉。”然广陵散曲,世有二谱。今予所取者,隋宫中所收之谱。隋亡而入於唐,唐亡流落於民间者有年,至宋高宗建炎间,复入於御府。经九百三十七年矣,予以此谱为正。故取之。 《西麓堂琴统》: 晋谯国嵇康善琴,尝游会稽宿华阳亭。有异人夜诣康,授以广陵散曲,使秘勿传。嵇康受而秘之。后司马懿将刑康东市,复取琴弹之曰,“广陵散绝矣。”先是,其甥袁孝己从康学琴,每叩是曲,辄靳不许。康夜弹琴,孝己窃从户外听之,至乱声小息,康觉而止。曲本四十一拍,去引外,孝己所闻止三十三拍,后续成八拍,总四十一拍。其名曰广陵散者,扬州本广陵地,言魏散亡,自广陵始也。韩皋闻鼓琴至止息,叹曰,“美哉,嵇康之为是曲!”即此。 《琴苑心传全编》: 按琴史、晋书载,广陵散曲者,嵇康,字叔夜,谯国之人也。尝游会稽,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辨,因索琴弹之,为广陵散曲,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仍誓不传。又琴书曰:“嵇康广陵散曲。本四十一拍,不传於世,惟康之甥袁孝己能琴,每从康学,靳惜不与。后康静夜鼓琴,弹广陵散,孝己窃从户外听之。至乱声小息,康疑有人,推琴而止,出户果见孝己,止得三十三拍。后孝己会止息意,续成八拍,共四十一拍,序引在外。世亦罕知焉”。臞仙曰:“广陵散曲有二谱,今予所取者,隋宫中所收之谱。隋亡而入於唐,唐亡流落於民间者有年,至宋高宗建炎间,复入於御府。经九百三十七年矣,予以此谱为正。故取之”。 《希韶阁琴瑟合谱》: 此操笛道人云:“得自神授”。按紫霞洞谱云:“嵇中散尝游洛西,暮宿华亭,夜分,引琴而弹,忽有客诣之,与康共谈音律,词致清辨,因索琴弹广陵散一曲,声调绝伦,遂以授中散,韩皋谓中散琴曲有广陵散者,以王陵、毋邱俭辈皆自广陵散败,言魏之散亡,自广陵始,故名其曲曰广陵散”。王幼学云:“散乃曲名,如操、弄、引、吟之类”。 《广陵散》后记 《琴学初津》: 原评:(二段)平淡深远,缓缓弹去,细细审之,如元人一幅气运笔墨,若不细心领略,自觉无味。(三段)操弦不谙斯曲,如入山阴道上,而不视其美也。(五段)静中消遣,真是一大骨董。(六段)几带起,几拨刺,臞仙作秋鸿,窃而用之。(七段)妙在不疾不离,就入乱后,一收痛快。(九段)轻描淡写,趣味无穷深远。  按是曲,嵇康於孤馆清夜弹琴,而遇神人世间所授,调用黄钟慢二,仍借林钟宫音,调亦神奇,意亦深远,音取宏厚,指取古劲。弹宜和缓,拨刺尤宜平静,抑扬顿挫,起伏虚灵,细心静作,自有神奇之韵,非泛曲与其比例也。至於用调,实法古而非立异也。古诗云:“侧商调里唱伊州”,又有侧楚,侧蜀,余以此语推之,而调之类此者,抑系侧调,诚不谬哉。然是调相传散失无存,今得之蕉庵谱中,是否原曲,莫能审辨,听其节奏,宫商从容高古,取用之奇,得示曾有,惜其原谱,指法徽分,错讹殊多,但他谱示经遇目,惟与古斋曲目之中,亦经收录,谱示行世,深为憾事,兹依蕉庵谱,细加厘正,聚其气韵,则不致逆指抗音疏散之弊。

 
 楼主| 发表于 2004-8-13 21: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卷二 吴景略   吴景略(1907一1987):古琴演奏家。1907生于江苏常熟。   吴景略在少年时便酷爱民族音乐,曾从师于周少梅、赵剑候、吴梦飞等学琵琶套曲和江南丝竹,后参加“今虞琴社”活动。1956年创作琴曲《胜利操》,在全国第一届音乐周上演出获得成功。艺术上富有独创性,有时抒情和缓、柔美如歌,有时感奋激昂、纵横跌宕,似无定则,琴坛都以“吴派”称之。   他的主要演奏曲目有:《梅花三弄》、《渔樵问答》、《潇湘水云》、《胡笳十八拍》、《广陵散》、《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等数十操。   吴景略长期从事古代琴谱、琴曲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著有《七弦琴教材》。现在中央音乐学院执教,并任中国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

曲目:

1、阳 春 《松弦馆琴谱》 《阳春》是由古代歌曲《阳春白雪》演变而来的古琴曲,表现的是万物回春,和风淡荡之意。 阳春:古琴曲,曲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为八段,后有十五段、十段、十七段等不同传谱,且多数传谱增设分段小标题。从宋玉《对楚襄王问》的记载来看,《阳春白雪》原是有词的歌曲,但由于艺术性高,演唱难度大,因此能随着唱和的人极少,成为“曲高和寡”的歌曲。据朱长文《琴史》记载:“刘涓子善鼓琴,于郢中奏《阳春白雪》之曲。”按《神奇秘谱》之说,此曲至唐高宗时完全失传。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吕才根据琴中旧曲修订而成。 《阳春白雪》在《神奇秘谱》中分为二曲。杨抡《太古遗音》认为,《阳春》是表现“万物回春,和风淡荡之意”,弹奏此曲要“冲和雅谈,不可铅华”。《风宣玄品》所列分段标题为:“气转洪钧”,“阳回大地”,“三阳开泰’,“万汇敷荣”,“江山秀丽”,“天地中和”,“莺歌燕舞”,“日暖风和”,“花柳争妍”。“锦城春蔼”,“帝里风光”,“春风舞雩”,“青皇促驾”,“绿战红酣”,“留连芳草”。 吴景略据《诚一堂琴谱》(清程允基撰于1705年)所奏《阳春》,活泼流畅,充满春天的生机。吴兆基据《大还阁琴谱》(清徐上瀛撰于1673年)所奏《阳春》,则冲和清丽,春光隐隐现于指下。 2、墨子悲丝  《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 《墨子悲丝》。墨子看到洁白的丝被染成不同颜色,感伤世人随欲浮沉而不能自拔,犹如洁丝染色,失去本来面目。曲意深刻,音韵悲怆。 3、潇湘水云 《五知斋琴谱》 《潇湘水云》是宋代浙派琴家创始人郭楚望的代表作,乐曲通过对潇水水光云影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国事飘零的抑郁、眷念及对山河的热爱之情。 潇湘水云:古琴曲,宋代浙派琴家创始人郭楚望的代表作。作于金兵入侵时,他移居于湖南宁远九嶷山下(潇水自九嶷山流过),深感国事飘零,借水光云影,以抒抑郁、眷念之情。曲谱最初见于《神奇秘谱》,共分十段:1、洞庭烟雨 2、江汉舒清 3、天光云影 4、水接天隅 5、浪卷云飞 6、风起云涌 7、水天一碧 8、寒江月冷 9、万里澄波 10、影涵万象。此曲流传至后世,有多种谱本,结构也有一些变化。现流行的是十八段曲加一尾声。 乐曲开始,飘逸的泛音使人进入碧波荡漾、烟雾缭绕的意境。第一句的旋律音调,自第二段从中音区展开,并贯穿全曲。古琴特有的吟、揉手法,反复围绕着骨干音变化发展,深刻地揭示了作者抑郁、忧虑的内心世界。第四段低音区层层递升的浑厚的旋律,通过大幅度荡揉技巧,展示了云水奔腾的画面,打破压抑气氛,表现出作者翻滚的思绪。第五段,乐曲第一句旋律在低音区变化再现,有欲起先伏之妙。第八段,再现了第四段的水云声,但情绪更为奔放、热情。 第九、十、十一,三段一气呵成。是全曲的高潮部分,以第五段的前两乐句为素材移高八度展开,高、低音区大幅度的跳动,按音、泛音、散音音色巧妙的组合,交织成一幅天光云影、气象万千的图画,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第十七、十八段是结尾部分,音乐转入低音区,旋律上行又回折。最后再现的“水云声”,只是一种无力的余波,流露出作者内心无限的感慨。 全曲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充分利用了古琴演奏中的“吟、猱、绰、注”技法,集中体现了古琴艺术的“清、微、淡、远”的含蓄之美,被历代琴家公认为典范。 4、梧叶舞秋风 《琴学入门》 曲作者清初庄臻凤,通过写秋风萧索、梧叶凋零之景,抒发对世态炎凉的感怀。乐曲虽短,但余味无穷。 5、忆故人 《今虞琴刊》 《忆故人》相传是蔡邕所作的古琴曲,曲调委婉缠绵,意在思念故人。 忆故人:古琴曲,又名《山中思故人》、《空山忆故人》。曲谱载于《今虞琴刊》(1937年),传自彭庆寿。相传为东汉蔡邕所作。曲调委婉缠绵,意在思念故人。 全曲共六段,以泛音开头,清新飘逸,使人于空山幽谷的宁静之中油然而生思念故人之情。后几段则以缓慢沉稳的节奏,绵绵不绝的琴音抒发了思念故人的情深意切,感人至深。 6、秋塞吟  《五知斋琴谱》 最早见于《五知斋琴谱》,表达了一种忧抑悲愤的情绪 。 搔首问天:古琴曲,又名《秋塞吟》、《水仙操》。此曲初见于《五知斋琴谱》(清徐琪撰于1722年),但正名作《秋塞吟》。三个曲名虽同为一曲(曲调大同小异),但解题内容却迥然不同。今山东诸城派按《搔首问天》诠释音乐。《梅庵琴谱》(王燕卿传谱,徐卓编述)在其后记说:“本曲即《离骚·天问》篇之意。内容极尽忧抑悲愤之情。” 第一段,泛音由高音区移向中音区,并转入低音散音、自由跌宕的旋律,音区大幅度的音变化,给人以孤高旷达之感。此后,旋律在中、低音区徘徊,音调起而又伏,第三段反复吟叹,尤如 “低徊穷思,不得申诉之苦,及俯仰哀号无可奈何之慨”(《梅庵琴谱·搔首问天·后记》)。第四、五、六段中,旋律多次冲向高音区,表达了“或仰天长号,或俯首深思”的情绪。第七、八、九段连续快弹,一气呵成,有“悲愤欲绝之势”。全曲以无可奈何抑郁之情而终结。 7、渔樵问答 《琴学入门》 《渔樵问答》是一首流传了几百年的古琴名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音乐形象生动,精确。 渔樵问答:古琴曲,曲谱最早见于《杏庄太音续谱》(明萧鸾撰于1560年):“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此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音乐形象生动,精确。 《渔樵问答》是一首流传了几百年的名曲,现在的谱本有多种。《琴学初津》云此曲:“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欸乃,隐隐现于指下。”由于音乐形象准确、生动,因此近几百年来在琴家中广为流传。 乐曲开始曲调悠然自得,表现出一种飘逸洒脱的格调,上下句的呼应造成渔樵对答的情趣。主题音调的变化发展,并不断加入新的音调,加之滚拂技法的使用,至第7段形成高潮。刻划出隐士豪放无羁,潇洒自得的情状。其中运用泼刺和三弹的技法造成的强烈音响,应和着切分的节奏,使人感到高山巍巍,樵夫咚咚的斧伐声。第1段末呈现的主题音调经过移位,变化重复贯穿于全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楼主| 发表于 2004-8-13 21: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卷三 查阜西   查阜西(1895~1978)古琴演奏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江西修水人。自幼酪爱音乐,很小就学会吹箫,十三岁学弹古琴,此后还尝试打谱、作曲及学唱昆曲,并研究民族音乐的律学。三十年代初在上海发起组织“今虞琴社”,解放后发起组织“北京古琴研究会”,开展古琴音乐的学术探讨和演奏实践。他演奏的琴曲深沉、细腻,演唱的琴歌古朴、典雅。1945年应邀到美国几所大学作有关古琴的学术讲演,并在美国图书馆查到一些珍贵的古代琴谱。1958年以古典音乐顾问的身份,随中国歌舞团去日本访问演出,以后又应邀出席在苏联召开的国际五声音阶学术会议。曾编纂《存见古琴曲谱缉览》,主编《琴曲集成》等巨著。   张子谦14岁开始向广陵琴派前辈孙绍陶学习古琴,熟练地掌握了《平沙落雁》、《梅花三弄》、 《龙翔操》等曲目。 1924年定居上海,与彭祉卿、查阜西发起组织“今虞琴社”,翌年组织“今虞琴社上海分社”,组织演出、电台广播,宣传古琴音乐。   解放后,张子谦任上海民族乐团古琴演奏员,和孙裕德合作的琴箫合奏堪称珠联壁合。其演奏风格刚健、遒劲,继承了广陵琴派的特点,节奏处理较为自由,按音音色刚柔多变。 1959年起兼任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古琴教师。与查阜西、沈草农合编的《古琴初》是初学古琴者的入门指导。

刘景韶   刘景韶先生(1903-?)是古琴梅庵派的代表人物,曾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二十余年。退休后回到镇江,在他的积极倡导下,镇江市于1986年成立梦溪琴社。

詹澄秋   詹澄秋:诸城派琴家,主要著作《玉鹤轩琴学摘要》。

曲目: 1、洞庭秋思 《琴书大全》 查阜西 以清新淡雅的曲调。描绘了洞庭湖畔,江天一色的秀丽秋光,宛如一幅幽美的写意山水画。 2、长门怨 《梅庵琴谱》 查阜西 《乐府古题要解》:为汉武帝陈皇后作也。后长公主嫖有女,字阿娇,及卫子夫得幸,后退居长门宫,愁闷悲思。闻司马相如工文章,奉黄金百斤,令为解愁之辞。相如作长门赋,帝见面伤之,复得亲信者数年。后人因其赋为长门怨焉。

《乐府诗集相如歌辞楚调曲》:汉武帝故事曰,武帝为胶东王时,长公主嫖有女,欲与王婚,景帝示许。后长公主还宫,胶东王数岁,长公主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否?”长公主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云不用,指其女问曰,“阿娇好否?”笑对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长公主乃苦要帝,遂成婚焉。汉书曰,“孝武陈皇后,长公主嫖女也。擅宠骄贵,十余年而无子,闻子夫得幸,几死者数焉。元光五年,废居长门宫”。乐府解题曰,“长门怨者,为陈皇后作也,后退居长门宫,愁闷悲思。闻司马相如工文章,奉黄金百斤,令为解愁之辞。相如为作长门赋,帝见而伤之。复得亲幸。后人因其赋百为长门怨也”。 3、渔 歌 《自远堂琴谱》 查阜西 《渔歌》相传是柳宗元所作的古琴曲,表达了一种视名利若敝屣,寄情山水,高歌欸乃的情趣。 渔歌:古琴曲,又名《山水绿》、《欸乃歌》。取意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时的名作《渔翁》:渔翁夜伴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故亦认为此曲是柳宗元所作,有多种传谱,现琴家所奏多以《琴谱正传》(明黄献撰于1547年)的十段无词《渔歌》为蓝本发展而成。 据《杨抡太古遗音》解题,此曲表达“缘绿绮以写渔情,抚焦桐而舒雅况……沽美酒,醉卧芦花,视名利若敝屣”的情趣。

查阜西据《自远堂琴谱》所奏《渔歌》为十八段加一尾声。曲调恬淡,琴韵悠长,意境深远。全曲以首段吟唱性的音调为原型,通过移位及不同音区节奏变化、调式转换与展衍等手法贯穿全曲。起而低回,转而高扬,使人联想到放情山水,高歌欸乃的情景。第四段,用散音奏出深沉有力的音调;而当第八段再现时,则采用泛音弹奏,显示出一种飘逸的意趣。第十八段,短暂地出现了C徵调,为乐曲增加了新的色彩,最后终止在这一新调上,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妙。 4、梅花三弄  《蕉庵琴谱》 张子谦 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谱中解题称晋代桓伊曾为王徽在笛上“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此说源于《晋书。 列传第五十一》,但未写明是以梅花为题材。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466)《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关于笛曲《梅花落》改编,移植为琴曲《梅花三弄》,有托于唐人颜师所作《江梅引。 忆红梅》中“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句,说明此曲宁代尚流传。 琴曲《梅花三弄》以泛声演奏主调,并以同样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3次,故称为《三弄》。《乐府诗集》卷三十平调曲与卷三十三清调曲中各有1解题,提到相和三调器乐演奏中,以笛作“下声弄、高弄、游弄”的技法。今琴曲中“三弄”的曲体结构可能就是这种表演形式的遗存。 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与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内容不同。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其节奏较自由,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 5、龙翔操  《蕉庵琴谱》 张子谦 《蕉庵琴谱》:此曲为元帝妃王嫱所作也,亦名昭君怨。昭君入胡,故作此曲以寄所思。字字悲凉,声声哀怨。 《古琴曲集》:这个乐谱最初出现在《澄鉴堂琴谱》(1686),当时是以《昭君怨》命名的。但它与《神奇秘谱》中的《昭君怨》(又名《龙朔操》)却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曲子。历来琴谱中常常把《龙朔》与《龙翔》两个字形相近的曲名互相混淆。为了区别这两个不同的曲子,我们仍按目前琴家习惯称法,把广陵派流行的这个曲子叫作《龙翔操》。乐曲可能是表现了昭君出塞哀怨思汉的情绪。 《广陵琴韵》(张子谦集):曲谱最早见於清代《澄鉴堂琴谱》(1686),当时《龙翔操》一曲所引用的是《昭君怨》的题解(相信这是将《龙翔操》和《龙朔操》两个曲名混淆所引起的误会)。按标题的意思(龙翔是指龙在天空飞翔)和作品的内容情绪听不出有甚么哀怨的意味,乐曲带来的是活泼、欢畅的气氛,使人聊想龙在云雾里飞翔的生动景象。 《广陵琴韵》(刘少椿集):现存最早见於清代《澄鉴堂琴谱》(1686),以《昭君怨》为曲名。而实际聆听此曲,生动活泼,全无哀怨之情。《天闻阁琴谱》(1876)称:“时下截去(《秋水》)第三、四、五、六段,名《昭君怨》”,现川派所奏《秋水》与此记载相符。《神奇秘谱》中《昭君怨》又作《龙翔操》,后世琴家可能将“朔”误作“翔”,由此有《龙翔操》之误。观同名《昭君怨》的两谱,不仅曲调不同,而且情趣迥异。所以《龙翔操》实际是《秋水》的节本,其趣倒与《神化引》飘然洒脱、蜂蝶翩翩的情境相似。 6、樵 歌  《蕉庵琴谱》 刘景韶 宋末毛敏仲作,后人以为作者因元兵入临安,“故作歌以招同志者隐焉”。传谱有十至十三段不等。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十一段。《蕉庵琴谱》为十三段加收音。据《神奇秘谱》解题:“此曲因元兵入临安,敏仲以时不合,隐跻岩壑不仕,故作歌以招同志归隐,自以为遁世无闷。”曲调奇特,为近代广陵派绝调。 7、听泉引 《大还阁琴谱》 詹澄秋 又名《双鹤听泉》,最早见于明末的《文会堂琴谱》(1596),该书把它编在了《双清》曲前,并注有《双清之引》。可能是宋代石扬休所作《猿鹤双清》的序曲。后来也把它简称为《听泉引》。表现了古代文人超然出尘的清高思想。

 
 楼主| 发表于 2004-8-13 2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卷四 管平湖 1、流水 《天闻阁琴谱》 钟子期和伯牙都是春秋时间楚国著名音乐家。据《列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哉?”   琴曲《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这里所介绍的是管平湖据清末张孔山所传川派古琴曲《流水》演奏,全曲由九段和一个尾声组成,乐曲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   第一段:引子部分。旋律在宽广音域内不断跳跃和变换音区,虚微的移指换音与实音相间,旋律时隐时现。犹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飘忽无定。   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泼的节奏,犹如“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息心静听,愉悦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复,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   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韵扬扬悠悠,俨若行云流水。”   第六段:先是跌岩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着连续的“猛滚、慢拂”作流水声,并在其上方又奏出一个递升递降的音调,两者巧妙的结合,真似“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见清刊本《琴学丛书·流水》之后记,1910年)   第七段:在高音区连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后升,音势大减,恰如“轻舟已过,势就倘佯,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琴学丛交·流水》后记)   第八段:变化再现了前面如歌的旋律,并加入了新音乐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声,音乐充满着热情。段末流水之声复起,令人回味。   第九段:颂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发,富于激情。段末再次出现第四段中的种子材料,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八、九两段属古琴曲结构中的“复起”部分。   尾声情越的泛音,使人们沉浸于“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之思绪中。   《流水》一曲被录入美国“航天者”号太空船上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道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2、欸乃 《天闻阁琴谱》   此曲系后人据唐柳宗元《渔翁》中:“欸乃一声山水绿”诗句而作。“欸乃”是船夫拉纤的号子声,在乐曲中欸乃声以不同形式先后出现,巧妙地表达了一种静中有动的意境,赞颂了大自然秀丽的景色。   谱原于明朝陈太斌编的《太音希声》(1929)。   这是一首很大众化的古琴歌.因为它说的是做粗活的渔夫的生活。原先陈太斌以为它「不雅驯」,但是很人加以修饰,仍被琴人纳入各琴谱之中。   《二香琴谱》(1833)记载欸乃俗呼北渔歌,谙旧始太古遗音文会堂,《阳春堂》亦竟名潐歌,尾或收三五,或收一六,皆非是曲,采自《澄鉴堂》,尾收二四乃羽曲也,而北之一字未见于刻本,俗或呼北渔歌者别于正调高音之渔歌也,渔歌取七音欸乃取五音岂有欸乃反为北曲乎,此曲亦是渔歌盖正调之渔歌在前恐其相混故取柳完元的诗《渔翁》   「欸乃一声山水绿」命名以别之。   《新乐府》【欸乃曲】:   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所嗟岂敢道,空羡江月明。昔闻扣断舟,引钓歌此声。始歌悲风起,歌竟愁云生。遗曲今何在,逸为渔父行。 3、胡笳十八拍 《五知斋琴谱》 古代琴曲。根据汉代以来流传的同名叙事诗谱曲。原诗一说为汉蔡琰所作,但《后汉书·蔡琰传》未见记载,故难以定论。其音乐为唐人传谱。六朝时已有《胡笳调》、《胡笳曲》流传,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引南朝宋元嘉时人张永《元嘉正声技录》所列曲目有“但曲”《大胡笳鸣》、《小胡笳鸣》,但曲为器乐合奏曲。唐宋以来《胡笳十八拍》在唐人传谱基础上,成为流传甚广的琴曲,琴书、琴谱多有著录。现存琴谱主要有两种:一是清初《澄鉴堂琴谱》(1685)及其后各谱所载的独奏曲;二是明代《琴适》(1611)中与歌词配合的琴歌。琴曲的音乐带有深沉的倾诉性,虽流于平铺直叙,仍耐人寻味。另有同名琴歌,始则深沉隽永,继而慷慨悲歌,是一首优秀的古曲。   【胡笳十八拍】          蔡琰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 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 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 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节义亏。 对殊俗兮非我宜,遭恶辱兮当告谁? 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愤怨兮无人知。 戎羯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 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杨尘沙。 人多暴猛兮如虺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 两拍张弦兮弦欲绝,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越汉国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 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羯膻为味兮枉遏我情。 鼙鼓喧兮从夜达明,胡风浩浩兮暗塞营。 伤今感昔兮三拍成,衔悲畜恨兮何时平。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 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 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 寻思涉历兮多艰阻,四拍成兮益凄楚。 雁南征兮欲寄边声,雁北归兮为得汉音。 雁飞高兮邈难寻,空断肠兮思喑喑。 攒眉向月兮抚雅琴,五拍泠泠兮意弥深。 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 夜闻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 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六拍悲来兮欲罢弹。 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 原野萧条兮烽戍万里,俗贱老弱兮少壮为美。 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牛羊满野兮聚如蜂蚁。 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徒,七拍流恨兮恶居于此。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 ? 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匹神何殛我越荒州? 制兹八拍兮拟排忧,何知曲成兮心转愁。 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 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 怨兮欲问天,天苍苍兮上无缘。 举头仰望兮空云烟,九拍怀情兮谁与传?

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 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 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 一生辛苦兮缘别离,十拍悲深兮泪成血。 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 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 日居月诸兮在戎垒,胡人宠我兮有二子。 鞠之育之兮不羞耻,愍之念之兮生长边鄙。 十有一拍兮因兹起,哀响缠绵兮彻心髓。 东风应律兮暖气多,知是汉家天子兮布阳和。 羌胡蹈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 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遗千金兮赎妾身。 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 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难具陈。 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 汉使迎我兮四牡肥肥,胡儿号兮谁得知? 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 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 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 身归国兮儿莫之随,心悬悬兮长如饥。 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我愁苦兮不暂移。 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 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 十有四拍兮涕泪交垂,河水东流兮心是思。 十五拍兮节调促,气填胸兮谁识曲?处穹庐兮偶殊俗。 愿得归来兮天从欲,再还汉国兮欢心足。 心有怀兮愁转深,日月无私兮曾不照临。 子母分离兮意难任,同天隔越兮如商参,生死不相知兮何处寻! 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 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 对萱草兮忧不忘,弹鸣琴兮情何伤! 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 泣血仰头兮诉苍苍,胡为生兮独罹此殃!

十七拍兮心鼻酸,关山阻修兮独行路难。 去时怀土兮心无绪,来时别儿兮思漫漫。 塞上黄蒿兮枝枯叶干,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 风霜凛凛兮春夏寒,人马饥荒兮筋力单。 岂知重得兮入长安,叹息欲绝兮泪阑干。 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 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余兮思无穷。 是知丝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 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 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不容!       此诗最早见于朱熹《楚辞集注·后语》,相传为蔡琰作。蔡琰,字文姬,陈留圉(今河南札县人),为汉末著名学者蔡邕之女。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战乱中,为胡骑所获,南匈奴左贤王纳为妃子,生二子。十二年后为曹操赎回。她将这一段经历写成《悲愤诗》五言与骚体各一篇,见于《后汉书·董祀妻传》。《胡笳十八拍》的内容与两篇《悲愤诗》大体相同。关于此诗的真伪问题,向有争论,欲知其详,可参看中华书局出版的《胡笳十八拍讨论集》。人诗歌体制来看,与东汉末年的作品有相当距离,且诗歌内容与蔡琰生平亦有若干抵触之处,托名蔡琰的可能性较大。这里姑从其旧,仍署蔡琰。《胡笳十八拍》是古乐府琴曲歌辞。胡笳是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管乐器,其音悲凉,后代形制为木管三孔。为什么“胡笳”又是“琴曲”呢?唐代诗人刘商在《胡笳曲序》中说:“胡人思慕文姬,乃卷芦叶为吹笳,奏哀怨之音,后董生以琴写胡笳声为十八拍。”此诗最后一拍也说:“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可知原为笳曲,后经董生之手翻成了琴曲。“十八拍”,乐曲即十八乐章,在歌辞也就是十八段辞。第一拍中所谓“笳一会兮琴一拍”,当是指胡笳吹到一个段落响起合奏声时,正好是琴曲的一个乐章。此诗的形式,兼有骚体(句中用“兮”字)与柏梁体(用七字句且每句押韵)的特征,但并不纯粹,或可称之为准骚体与准柏梁体。全篇的结构可大别为开头、中腹、结尾三部分。第一拍为开头,总说时代动乱与个人所受的屈辱;中腹起自被掳西去的第二拍,止于放还东归的第十七拍,历时十二年,分为思乡与念儿前后两个时期;最后一拍为结尾,呼应篇首,结出怨情。

 
 楼主| 发表于 2004-8-13 2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卷五 姚丙(炳)炎   姚丙炎(1921~1983):古琴演奏家,出生于浙江杭州。   姚丙炎曾自学二胡、三弦。1944年向浙派著名古琴家徐元白学琴。他演奏风格稳健含蓄,善弹《高山》、《潇湘水云》、《平沙落雁》、《渔樵问答》等曲。   后在移居上海后,姚丙炎广泛视奏古谱,喻之为“到各种古曲的意境中去‘旅游”’,并从中选择打谱曲目。他生前打谱曲目有《幽兰》、《广陵散》、《玄默》、《孤馆遇神》、《屈原问渡》等。经他译奏的《酒狂》获得人们广泛赞扬。 溥雪斋   溥雪斋(1893~1966):名溥忻。爱新觉罗氏。其曾祖为道光皇帝,与溥仪为同曾祖的堂兄弟。书画名家、古琴演奏家。   溥雪斋自幼酷爱文艺,1911年始潜心于国画、书法及民族音乐的研究和学习。青少年时即从当时名古琴家黄勉之弟子贾润风学弹古琴,后改弹三弦等其他乐器,经常参加演出活动直至晚年。琴艺精湛,风格洒脱。   解放后历任古琴研究会副会长、民族音乐研究所特约演奏员等职。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溥雪斋《赤壁泛舟》扇面 1、高山 《琴学入门》 姚炳炎   《高山》题解   《神奇秘谱》:臞仙曰,高同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音,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人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按琴史,列子云,“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南在高山,钟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海。’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伯牙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既死,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也。”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玉梧琴谱》:是曲,伯牙所作,言其志在高山,仁者之乐也;言其志在流水,智者之乐也。高山流水本只一曲,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按“琴史”“列子”云.....   《杨抡伯牙心法》:山固巍然耳。伯牙何好,子期又何知之。盖因达人襟期,大抵若兹,其所冥契,固有自来;斯伯牙之所以自赏,而子期所以赏音也。当其手挥五弦,目送飞鸿,孤调逸韵,冲入云宵,叠嶂重峦,流音响应,伯牙之得心入手,诚高出君峰上矣,非子期何以神赏而默契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其谓是乎。后之听者,吾将有望於斯。   《琴苑心传全编》:按琴史伯牙作,列子云:“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伯牙志在高山。牙期曰:‘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海。’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后称这绝调”。   《五知斋琴谱》:.....(与神奇秘谱同).....斯调飞扬飘缈,息心静听,严然有层峦叠巘,琼崖瑶岛之思。无惑乎知者希也。   《治心斋琴学练要》:伯牙移情,巉岩而感及洞涌,此高山流水之所以千古也,人谓其学琴成连,如病如痴,宜乎知我者希耳。   《以六正五之斋琴谱》:高山操,古伯牙所作也,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曰,“美哉!巍巍乎,志在高山”,再鼓之,又曰,“美哉!洋洋乎,志在流水,后子期没,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以知音之难也。斯调飞扬缥缈,息心表听,严然有层峦叠巘,琼崖瑶岛之思,无惑乎知者希也。”   《双琴书屋琴谱集成》:高山操,俞伯牙所作也。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曰,“美哉!巍巍乎,志在高山”。再鼓之,又曰,“美哉!洋洋乎,志在流水。后子期没,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以知音之难也。此调飞扬缥缈,息心表听,严然有层峦叠巘,琼崖瑶岛之思,无惑乎知者希也。”   《高山》后记   《琴苑心传全编》:习谱者,细玩其一点一字,积而成句,积句成段,至积段到终曲时则熟,其轻重疾徐,前后排连之意,得心应手,而谱之精奥可见矣。如高起手平叙,至中间逶迤应接,初看谱若有不易成声者,细心反覆熟之,而妙致层出,近乎神化。古峰奇壁,盤祈蒸动於微奥闲散之际,别有雁断云连,引人入胜。   《春草堂琴谱》:高山流水本属一曲元,人分而为二。此谱取音和雅,与俗谱不同,洵伯牙遗韵也。   《小兰琴谱》:温厚和平,醇懿文雅,元气浑沦中示尝不精凿生动,将诸曲奇变历尽之后,知此曲之佳,正不屑向偏处异处讨好也,非深髓者,难悉其微,勿以短曲而易失之。   《悟雪山房琴谱》:此操为琴斋师所不肯轻以授人者,其音高古而兼圆润,雄浑亦复从容,洵非初学所能几也。景星谨志。   《琴学尊开》:高山一操,纯是古音,用角调 苍老,共三段六句撮用清浊羽,今用羽商相生之音,因徽分无两羽也,收音止调,原用宫徵相生音,角调一六皆宫,自应以本音清浊终之。庸熙。   《以六正五之斋琴谱》:高山章法,略仿洞天,而其旨自别,二段末句,三段中句,四段一句,如入穷岩深谷,宛然千峰竞秀,万壑争流,巍巍洋洋,不可拟测,六段之旨,恍若山阴道上水流花放,百鸟和鸣,令人应接不暇,抑何意旨之深哉。   《天闻阁琴谱》:引操纱鼎州许荔墙太史所弹。与五知斋各谱彷佛,惟神韵幽奇,节奏醇而不杂。清夜鼓之,有层峦叠嶂,琼崖瑶岛之思。故较胜各谱。(许荔墙传谱专解)   《双琴书屋琴谱集成》:“高山”“流水”本属一曲,元人分而为二;此谱取音和雅,与俗谱不同,洵伯牙之遗韵也。琴山。 又:高山章法,略同洞天,而其旨自别,如入穹岩深谷宛然千峰竞秀万壑争流,,巍巍洋洋不可拟测。又恍若山阴道上,水流花放,百鸟合鸣,令人应接不暇,抑何意旨之深哉。 此谱见表藜阁:金訒斋先生於乾隆二十一年手抄秘本。按金訒斋先生名仁寿,又名受生,江浙名士,善书画,名列图绘宝 鉴。此谱又见德音堂、自远堂、蓼怀堂。   《枯木禅琴谱》:伯牙所作。音节苍劲,俨然有太华岧峣,众山仰止之意;下指必须老干冲足为妙。   《琴学初津》:高山流水,伯牙所作,音节最古,其意巍巍洋洋不可拟测者也;全在停顿得宜,气韵自然流畅,抑扬高下,意味无穷,指下节奏,良非易易。曲本一操,元人分而为二,殊觉无谓,况曲之章法次序,亦有定例,未可分合由人,细玩是曲之上下文,即可知其必不能分为两操也。今以春草、自远、蕉庵谱汇参,始能得其一统,上八段为高山,下七段为流水,意虽各别,而体用则一;至於题神转合,无稍差异,复为其并而合之,庶免零落之叹,既无失神脱节之弊,而何必使其离散哉。戛玉馆主人识。   《诗梦斋琴谱》:此五知斋原谱,经晋斋先生增减,音韵、节奏,可称全美。诗梦居士。 2、华胥引 《神奇秘谱》 姚炳炎   《神奇秘谱》:臞仙按,琴史曰。“是曲者,太古之曲也。尤古於遁世操。一云黄帝之所作,一云命伶伦所作。”按列子,“黄帝在位十五年,忧天下不治,於是退而闲居大庭之馆,斋心服形,三月不亲政事。书寝而梦游华胥氏之国,其国自然,民无嗜欲,而不夭殇,不知乐生,不知恶死;美恶不萌於心,山谷不踬其步,熙乐以生。黄帝既寤,怡然自得,通於圣道,二十八年而天下大治,几若华胥之国。”故有华胥引。   《浙音释字琴谱》、《重修真传》、《琴苑心传全编》:与神奇秘谱同。   【《华胥引》小标题】   《浙音释字琴谱》:一、退闲  二、寤梦  三、乐生   《重修真传》:一、闲居大庭  二、寤梦华胥  三、皇风清穆   【《华胥引》歌词】   《浙音释字琴谱》: 一段 退闲 闲居大庭,斋心服形。忧天下之不宁,何堪政事民情。久居三月之零,海河欲致清平。悠悠一梦之录,致华胥之行。 二段 寤梦 华胥之国依谁识,远飞魂聊自适。蘧然寤梦也,那地天南北为无极。蔼蔼淳风,人民安宿食。如画夜,月盈日昃。冠仪而不忒,如君臣,如父子,如宾客,如亲而如戚。桃李如色,覃恩布泽,别有华胥之国。 三段 乐生 淳风而美俗,乐自然那民无嗜欲。接比邻,相劝也衷心诚服。重土居安食足,刑免而无讼狱。无是无非,无荣无辱,进势无拘无束。从死从生,此心也无抑郁。俄然兮一梦惊心触目,兆太平之永福,至治怡然自卜。一统乾坤,皇风清穆穆。 3、酒狂 《神奇秘谱》 姚炳炎   《酒狂》:古琴曲。晋代阮藉所作,通过描绘混沌的情态,泄发内心积郁的不平之气,音乐内在含蓄,寓意深刻。   酒狂:晋代阮藉作。素材精炼,结构短小严谨(乐曲全长仅2’15” 《神奇秘谱·酒狂》(1425)解题云:“藉叹道之不行,与时不合,故忘世虑于形骸之外,托兴于酗酒以乐终身之志,其趣也若是。岂真嗜于酒耶?有道存焉!妙妙于其中,故不为俗子道,达者得之。”   阮籍是当时反对黑暗统治的有名之士,他为免遭统治者的迫害,以酒醉佯狂表示对统治者的批判和不合作。这一点在杨抡的《太古遗音》(1606)的乐曲解题中说得更为透澈:“盖启典午之世,君暗后凶”、“一时垣士大夫若言行稍危,往往罹夫奇祸’、“是以阮氏诸贤”、“镇日酩酊”、“庶不为人所忌”。   古琴家姚丙炎先生以《神奇秘谱》的《酒狂》谱为兰本,又参照《西麓堂琴统》谱整理打谱,把乐曲处理成在古琴乐曲中罕见的6/8拍子。由于弱拍常出现沉重的低音或长音,造成音乐的不稳定感,表现了人在酒醉后步伐踉跄的神态。同时他不着重表现表面的狂态,而是通过描绘混沌的情态,以泄发内心积郁的不平之气,音乐内在含蓄,寓意深刻。   乐曲采用基本曲调的变化重复,曲首两小节的节奏型通贯全曲。另外,第一、二、三段出现两小节的固定终止型。乐曲结束段有“仙人吐酒”的文字提示。“长锁”指法演奏的一连串同音反复,音乐流动如注,满腔怒火尽泄,表现了外形酒醉佯狂,内心疾恶如仇的意境,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优秀古琴曲目。   【《酒狂》小标题】 《理性元雅》: 第一段 乐酒忘忧 第二段 醉舞飞仙 第三段 浩歌天地 第四段 嗜酒忘形 第五段 花笺草扫 第六段 低低吐酒 第七段 托酒佯狂 《酒狂》歌词 《西峰重修琴谱》: 第一段:天地鸿荒 世事奔忙,谁弱谁强,行我疏狂狂醉狂。百年呵三万六千场。浩歌呵天地何鸿荒。 第二段:醉舞飞仙 天有酒星地酒泉,天地爱酒无传。不妨一斗需百钱,飘飘醉舞飞神仙。及时行乐也当留连,人生不饮也胡为然。 第三段:浩歌天地 东流不返也那流何长,红颜白发也那催何忙,好怀呵对酒也愁相忘,题诗呵自叹也成疏狂。浩歌抚景悲斜阳,斜阳,量宽沦海盛汪洋。怡情风月无时常,糟堤筑就也那流琼浆。 第四段:嗜后形骸 白酒呵初熟山中归,黄鸡呵啄黍秋正肥。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吁嗟呼兔走也阳鸟飞。林泉呵乐隐也人知机。瑶琴一曲也摩金徽,金徽。 第五段:花笺草扫 新丰美酒斗十钱,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杨柳边。醺醺呵谩醉也搜诗篇,如流呵染翰也翻银笺。古今狂客也名千古,何人醉酒那长安眠,长安眠。 第六段:低低吐酒 吐酒仙人声款款。世相建,此心遗,此心迷,富贵功名不为稀罕。晋阮藉浩歌狂,叹那停杯,叹那弄盏,醉舞琳琅春意满。叹那弄盏,醉舞琳琅春意满。无事关心,此心不服天公管。此心不服开公管。 《杨伦太古遗音》: 第一段 白驹世事笑奔忙,悄悄忧心空断肠。何以解忧曰杜康,醺醺镇日任疏狂。百年三万六千场,会须一饮三百觞。陶陶那乐人醉的那乡,醒而复醉醉而的那狂。如山大事顿相忘。 第二段 天有酒星地酒泉,杖头常挂百文钱,池酒糟丘是所欢。飘飘醉舞,恍疑羽化羽化而登其仙。酒中得道真畅然。 第三段 换酒不惜千金裘,相酌能消万古愁。香醪百斝襟怀放,浩歌一曲兴悠悠。宇宙间乐无过的那酒,酒中那趣真罕的那有,果然啸傲轻王侯。 第四段 白酒初熟紫蟹肥,呼朋拉友伴共衔杯。或乐山兮或乐水,不知人世更有理乱理乱及安兴危。玉山自倒非人推。 第五段 醉后斗酒诗百篇,龙蛇体格染银笺。长安那市酒家的也眠,天子宣呼不上的那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第六段 吐酒山翁声款款,功名富贵无心恋。刘伶毕卓兴陶潜,清风高节,此身不服不服开公的管,相与枕籍共留连。 第七段 举世皆醉我也独醒。托意蘖期远祸疹。岂诚湎沉耽饮蹈荒淫,作醉人。古来多少显达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醉翁之意,端不在乎酒。 4、大胡笳 《神奇秘谱》 姚炳炎   大胡笳:琴曲。又名《胡笳弄》、《胡笳曲》。相传为唐代琴家董庭兰据“沈家声”、“祝家声”传谱所作。唐代诗人刘商《胡笳十八拍·序》云:“胡人思慕文姬,乃卷叶为吹笳,奏哀之音。后董生以琴写胡笳声为十八拍,今之《胡茄弄》是也。”琴谱始见于明人朱权所辑《神奇秘谱》。内容取材自蔡琰的《悲愤诗》。全曲由18个段落组成,分别以刘商的诗句《红颜随虏》、《万里重阴》、《空悲弱质》、《归梦去来》、《草从水宿》、《正南看北斗》、《竟夕无云》、《星河廖落》、《刺血写书》、《怨胡天》、《水冰草枯》、《远使问姓名》、《童稚牵衣》、《飘零隔生死》、《心意相尤》、《平沙四顾》、《白云起》、《田园半芜》为各段标题。贯穿全曲的主题——一个发自女性内心的,因饱含颠沛流离之苦而思念故园的悲戚。音调如诉如泣,耐人寻味。旋律中经常出现的变化音和半音进行,以及“声多韵少”等特点,均体现了唐代琴曲特有的时代风貌。

 
 楼主| 发表于 2004-8-13 21: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5、楚歌 《神奇秘谱》 姚炳炎   《楚歌》题解   《神奇秘谱》:臞仙曰,是曲者古曲也。按项羽至垓下,与汉战不胜,入於壁,汉兵围之数重。韩信使军中皆作楚歌之声,项羽夜闻,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乃夜起饮帐中,悲歌忼慨,欲与虞姬相别。自为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虞姬和之。因泣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而虞姬因取剑自刎。於是羽乘骏马,麾下壮士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平明,汉军觉而追之,於是重瞳无光,兵散势去,至於乌江毕矣,于时之人,感其事而作弦歌以悼焉。   《浙音释字琴谱》:希仙曰:是歌也,祖自张子房所作。而后人增之,按祖王谱曰:古曲也……(与《神奇秘谱》同,惟虞兮作虞姬)……下多“噫!悲夫。”   《谢琳太古遗音》:按史,项羽至垓下,(与前同)……姬既自刎羽溃围南奔,兵散势去,至乌江亦自刭。后追其事而作此操。   《西麓堂琴统》:项籍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有并吞秦汉之志。淮阴侯围之垓下,会军中作楚歌。楚军闻之皆散去,因遂破籍。后人仿之,故有此作。   《太音补遗》:羽至垓下,闻四面皆楚歌声。乃夜起饮帐中,作“力拔山兮气盖世”之歌别虞姬。至乌江处刎。后人伤之,故作是曲。或曰留侯作,后人增益之耳。   《重修真传》:与《神奇秘谱》同。   《杨抡太古遗音》:按是曲,乃汉师张子房所作也。昔……(下与《神奇秘谱》同)   【《楚歌》小标题】   《神奇秘谱》: 一、忆别江东 二、气欲吞秦 三、夜闻铁笛 四、八千兵散五、英雄气消 六、泣别虞姬 七、阴陵失道 八、乌江不渡   《浙音释字琴谱》: 一、衔枚出塞 二、气欲吞秦 三、夜闻铁笛 四、尘土十年五、英勇气消 六、泣别虞姬 七、阴陵失道 八、乌江不渡   《谢琳太古遗音》: 一、忆别江东 二、长驱关塞 三、铁衣尘土 四、禾黍秋风五、夜闻铁笛 六、八千兵散 七、英雄气消 八、阴陵失道九、虞姬泣别 十、拔剑声 十一、乌江不渡   《风宣玄品》:与《神奇秘谱》同。   《琴谱正传》: 一、忆别江东 二、长驱关塞 三、禾黍秋风 四、铁衣尘土五、英雄气消 六、夜闻铁笛 七、八千兵散 八、泣别虞姬九、乌江不渡   《西麓堂琴统》: 一、忆别江东 二、垓下势穷 三、夜闻楚歌 四、起饮帐中五、流涕长潸 六、八千兵散 七、泣别虞姬 八、阴陵失道九、亭长舣舟 十、乌江不渡   《杏庄太音补遗》:与《琴谱正传》同。   《重修真传》: 一、歌声慷慨 二、忆别江东 三、长驱关塞 四、铁衣尘土五、禾黍秋风 六、夜闻铁笛 七、八千兵散 八、英雄气消九、阴陵失道 十、虞姬泣别 十一、拔剑声 十二、乌江不渡   《楚歌》歌词   《浙音释字琴谱》:   第一段 衔枚出塞 寒风飒飒兮九月霜天,家乡忆别兮古有余年。父母盼望兮心悬悬,早晚忧煎。衔枚出塞,晓夜无眠,执锐披坚,间关留连。尘埃兮狼烟,雁来兮消息无传。铁马兮北风寒月,鸟巢南天,河日归旋。   第二段 气欲吞秦 拔山力那颠覆,吞秦声吞哭泣,哽咽心兮何抑郁,逡巡兮那五更促。人生兮皆从你那父母生,休忘了那养育,乾湿三年寻乳哺艰辛,保爱如珠玉。望儿立计成家,老来也旨羹菽。倚门朝暮,反使双眉蹙,肝肠刀割兮死生难卜。   第三段 夜闻铁笛 铁笛声声报道,听声声报道归宜早。负剑担枪。铁衣尘土,征战如何好。眠沙卧草,梦里旌旗忽倒,急忙惊觉,枕鼓眠旗懊恼,生死谁为保。光阴兮似箭也如梭,急催人老。恨山川的那盘泊盘泊路难行,问君呵,何日得返家乡道,父母恩谁报。碌碌碌碌兮何时了,何时了,只思那无常事怎生了,输赢生死兮怎能生是了。江东云渺渺,关山程杳杳,妻子也如何好,世事也难分晓。不如归去兮,事事皆了,行歌坐眺。   第四段 尘土十年 辞亲奉那君王,十年兮百战那疆场。我家东望也何方,是何方,八千子弟兮好同返江东上。   第五段 英雄气消 人生百岁,春梦也一场。战阵苦奔忙,伤心百箭疮,身死不归故乡。你那魂魄滞他方,父母断肝肠,两头消息茫茫。诸军将,你那早识便宜兮,免得将身到那无常。楚歌兮,机深张子房。   第六段 泣别虞姬 项王兮对虞姬也,泣说一个因依。时不利兮那骓不逝,无可奈何兮虞姬两分离。悲歌的那痛惨悽,溃围南渡也,星怖八百乘余骑。   第七段 阴陵失道 溃围用渡出淮,失陷大泽,汉师追至和洲界,逼来城门外。历思从起兵,越而今而八载,百未尝而一败。依谁罪,阴陵失道真无奈,溃围斩将,往事难追悔。   第八段 乌江不渡 乌江长舣舟来,江东虽小王何碍,愿急渡。於心独愧,无奈八千子于今也何在,无面见,无面见江东父兄辈。   《谢琳太古遗音》、《黄士达太古遗音》: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辞父母,事君王,十年在疆场。 忆别江东 辞父母,事君王,戎衣戎行。辞父母,事君王,号令风霜。 奈何十年余,一为离别永相忘。关塞既穷,道路何长。 销我农器,作干戈戚扬。别我妻子,断恩义,诉衷肠。 项羽渡乌江,旌旗蔽空霸业攻。辞父母,事君王,十年在疆场。 长驱关塞 十年关塞总驱驰,也艰危。半纸功名不到头,空丈夫,百夫御,不顾身躯,而今存万死有余。 鱼雁绝音书,怕执役别驱,而饰戎车,思羁旅,犯寒暑,务的是旌旄。 金鼓连城隅,谁数倾城貌,谁愿指望侯封三万户。虚徇身,徒征虏,辞父母,奔走历尽艰危,霸业予何有,面夸身躯孤负。 铁衣尘土 辞亲兮,事君王,十年在疆场,辞父母,事君王,旅越历风霜。铁衣尘土是辉光,父母谁奉养,妻子别而谁将。时势无常,武勇猖狂。驱龙蛇,逐犬羊,干戈戚扬。威武威武,为守天一方。 禾黍秋风 关河空有,祖龙飞去,而阿房变丘墟,况秋风禾黍。秦无道,秦振长策驭宇,将天下虎视。一世二世至千万世,儿戏耳。 弃礼乐,焚诗书,万里长城居。空碌碌,今日总成墟 夜闻铁笛 辞父母,事君王,辛苦忙忙。铁笛弄宫商,寒夜五更长,念父母在何方,听铁笛惊梦想。辞父母,事君王,十年在他乡,我心彷徨。 八千兵散 辞父母,事君王,大事也渺茫。刚强死,不义亡,八千兵散也消长。歌一曲,对红妆而掩泣,战袍泪湿。抚幼爱以噫呜,置身何所。万人敌,奸雄辈而今暴露。今王功不可圆,霸业也空无。范增去,决胜负,谁能辅。 英雄气消 薰天气,贻地隳,不读书,无仁义。对人而言语徒呕,当封印敞忍弗予。 阴陵失道 三军散尽旌旗倒,霸业消,佳人老。天下横行,屠城杀十方,举烽火,害秦子婴。天报也,在期不用造意,肆毒也,田父言数声。 虞姬泣别 妾非金错刀,不斩将军帽。中军帐,连 决策,奈大亭长去矣如风扫。辞父母,事君王,徒心长剑苦茫茫。 拔剑声 三尺横刚绝,四海声光灭。不能辅仁义王,陆地空流血。 玉帐红妆,徒照青史一行。 乌江不渡 乌江渡, 乌江不渡。一治一乱,皆由天数。身胜七十余战,惟一战不胜,徒劳辛苦。慨自刎,今成苦,叹可怜亭长虽有言,天下非吾土。 《扬抡太古遗音》: 第一段 始皇无道,天心厌乱除剿。万姓离心,处处雄据英雄,吴会势坚牢。论将略,羽称最骁,力能拔山,志殄秦朝。长驱八千貔虎,遂尔奉行天讨,匆匆那行色,别江东,星驰电扫。待富贵回乡,列土那分茅,论心倾倒。 第二段 祖龙大肆茶毒,二世法严令酷。坑儒焚书,虐用民力,众叛也,天下共逐其鹿。钜鹿之战,沉船破斧,决胜负,咸阳遂屠。喑哑叱咤,面缚独夫。章邯辈,望风那降附。汉高皇,府首鸿门,听迁於巴蜀。这毫气,有谁人敢触。惜乎残愎也,范增而见逐,舍关中,都彭城,沐猴之蜀。更怜他,诛无道,巨勋泯没。 第三段 赤帝鸿沟败约,重瞳屡挫军威。正清秋,风捲乎旌旗,月色溶溶,戍楼书角,点点频催。时有铁笛,迎风戴月轻吹,声透重围,如怨如慕如啼,思想故乡而具归。辞父母,事君王,沙场两泪交垂。楚羽闻之,慷慨啼悲。楚曲楚声楚人吹,汉何为有此。 第四段 令人闻知,展转踌躇,余音嘹亮也满疆宇。天意欲忘予韩侯妙计,播楚歌,送入那西楚王之耳。初非是画楼中鼓之声,又非牛背闻短笛之音。只此这牢笼,不必用刀兵。英雄听,心胆惊,席捲势,笛腔中。堪嗟他百胜威,到此成空,天禄永终。 第五段 九里由前,巧计排成,八千子弟,一旦潜踪。想昔日貔貅虎旅也,今日狐奔,兵与将两不相关。多则是断肠声,散了他的雄兵。 第六段 堪叹英雄气消,又叹霸业徒劳。空自也伤怀抱,百倍增烦恼。汉三杰计离,摆列下百万雄兵,十面埋伏也最难逃。图王事,全没下稍。龙逢在于浅水,虎陷也网牢。于时有谁授救,更猜何人计较。提起心间事,魂飞在九霄。 第七段 虞兮,虞兮,虞兮,汉兵追迫,同林鸟各自也分飞。想当日誓谐那连理,今朝呵永别鸳帷,顿觉泪伤悲。王帐佳人也节坚持,香魂花貌,夜逐剑光飞,志难移。 第八段 项籍百战之豪,产自江东,论地利,必能分晓,胡为乎失道。只为那时不利,追兵到,多颠倒。更恨田父诡言诒诈也,迷误了。出龙潭,入虎穴,祸災非小。遥望江东,咫尺也无缘到。 第九段 不渡乌江果天乎,天心渡汉不渡楚。势穷促,纵使渡,难恢复,有何面目。度帝魂,新安骨,这岂是捲土江东之仁术。 尾泛 至今长江浩荡无恙,楚汉亡羊。 6、良宵引 《五知斋琴谱》 溥雪斋   曲谱初见于明代《松弦馆琴谱》(1614年)。短小而气度安闲的乐曲描写了一个美好,安静夜晚。《琴学初津》中曾如是评说:“起承转合,井井有条,浓淡适度,意味深长。 7、鸥鹭忘机 《自远堂琴谱》 溥雪斋   《神奇秘谱》:臞仙曰,是曲也,宋天台刘公志方之所制也。或谓按列子海翁忘机,鸥鸟不飞之意。以指下取之,大概与坐忘意趣同耳。   《重修真传》:是曲宋天台刘志方所作,其意若海翁忘机,鸥鸟不飞之谓欤。而功名富贵视如草芥,一无动心然。   《琴苑心传全编》:是曲宋天台刘治方所制也。或谓即海鸥忘机,鸥鸟不飞之意,又谓静里忘机,其义同。   《五知斋琴谱》:臞仙曰,有海翁者,常游海上,群鸥习而狎焉,其妻知之。抵暮还家,谓翁曰,“鸥鸟可娱,盍携一二归玩之。”至旦往,则群鸥高飞而不下矣。乃知前此之忘机也。   《蕉庵琴谱》:臞仙曰,有海翁者……同《五知斋琴谱》……此调属清宫,言其音清而委蕤也。   《希韶阁琴瑟合谱》:此曲取四六两弦於七徽,音清而委蕤,其作用则全在四弦,虽属游戏小品,而机趣活泼,实有天空任飞之概。   《鸥鹭忘机》后记   《琴苑心传全编》:淡逸幽俊,对之尘想一空。   《松风阁琴谱》:宫音谱,定者久矣。若以七弦七徽起调而为宫,则其理之不明可知也。蔡氏乐书云:“宫音起调宫音毕曲”,是散一弦,而非七弦七徽,岂有宫音毕曲,而反无宫音起调者乎?余石耕夫子遂补一段于首,以成宫音,而又订正分为六段,属余附梓,以备鉴赏。   《琴瑟谱》:宫音起调,一散一弦,非七弦七徽,石耕先生此曲七段中,则泛音淡远之致,有海翁忘机,鸥鸟不飞之谓欤。李湘北评。   《五智斋琴谱》:鸥操虽游戏小品,而用意亦自不俗。当夫海日朝晖,沧江夕照,群飞众和,翱翔自得;浑然一派天机,可以想其音韵矣。   《治心斋琴学练要》:人能忘机,鸟即不疑;人机一动,鸟即远离;形可欺,而神不可欺;我神微动,彼神即知,是以圣人与万物同尘,常无心以相随。   《春草堂琴谱》:通尾皆收宫韵,是宫曲也。惟二三两段从汉宫秋化出,间杂羽韵,前人故有宫羽之说,勿泥。   《琴谱谐声》:此曲琴隐尝有变徽调谱,予嫌其音过高激,且以世多不言商调,遂改调变徽宫。江楼水榭时一抚之,觉天光云影,容与徘徊,不啻置身蓬阆间也。   《一经卢琴学》:闻诸子列子,人有好沤鸟;朝夕与之游,依依相狎扰;一旦机心生,翱翔先已晓;伊谁谱斯曲?情寄物我表;涵拟渌水深,明同秋月皎,鸣凤栖高梧,舞鹤娴清沼,相得在忘机,无欺物类小。 物不可欺,矧其在人?机心生而物逝,猜情起而人疏,非智也,气之感也…… 。   《琴学初律》:曲典,臞仙曰,“有海翁者,常游海上,群鸥集而狎焉。其妻知之,抵暮还家,谓翁曰,‘鸥鸟可娱,盍携一二归玩之’。至旦往,则群鸥高飞而不下矣,乃知前此之忘机也”。此调属清宫,其音清而委蕤也。录五知斋。 是曲,传自何君雨文,原谱乃闽派所授,不能详其姓氏,殆闽派繁节居多,此则音节恬静,指法流畅,洵美曲也。按韵虽属宫,而其功在羽,用指则全在乎顿挫,得能起转空灵,自然曲意生焉。虚白道人识。   《诗梦斋琴谱》:鸥鹭弹法不同,大半均宗蜀派,因其节奏急而易于一气,惟音斋先生弹法极缓,深得忘之旨,气舒意畅,一派天然,后学者宜宗此旨。诗梦。   【《鸥鹭忘机》小标题】 《重修真传》: 一、机止;二、坐忘 《五知斋琴谱》: 一、锦翼逶迤;二、鸣嘤相友之意;三、舒意忘机 《鸥鹭忘机》歌词 《杨西峰重修真传》: 第一段 机止 止水湛寒波,鸥与那鹭友结和。俺三个乐夫天真德趣多,学唱个渔歌。手执纶竿,头戴箬笠,身着蓑烟。寒江上虚舟直钓,闲眠醉卧,杂缘故那过活。 第二段 坐忘 风与和两相闲,功名无绊,富贵无关。怡情柳岸芦湾,生涯款款子陵滩。短裘高帽长竿,风清月朗地天宽。兀坐竟无言,胸次飘然,寂无机见从心便。瑶琴一曲流水高山,忘机曲漫谈。得追欢,再无梦到长安。 《陶氏琴谱》:   桡兰桨,乘月泛沧浪,江空人静夜茫茫,秋兴长。浙沥金飙荐凉,觑沙鸥白鹭,两两相忘,诵诗人窈窕之章。少焉长往,扁舟任荡漾,听渔歌初唱也绕虹梁,看惊鸿嘹呖也过水乡。喜澄波加熨,白露瀼瀼。趁西风,解脱了天罗那地网任翱翔。   有那黄鱨赤鲤与青鲂,香芹白藕充肠。行过万山叠嶂,碧水汪洋。又听花村短笛,水国菱歌,山窗琴韵,不觉的月转东方动曙光。更那鱼吹细浪,燕度危樯,别有一般情况,的是泉石膏肓。   回舟自想,可识那用舍行藏。及时行乐,又何须紫绶金章,笑邯郸梦惹黄梁。利名韁,既从今顿断,何妨枕藉孤航。山林闲旷也,说甚么侯王。蜉蝣天地寄清狂,想余风永远由长。 8、梅花三弄 《琴箫合谱》 溥雪斋   《梅花三弄》是一首古琴曲,由笛曲改编而来,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梅花三弄:古琴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桓伊所奏的笛曲。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466)《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   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   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后人入于琴。”“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三弄之意,则取泛音三段,同弦异徵云尔。”(明《伯牙心法》)从这里可看出,它首先是一首笛曲,后来才改编成古琴曲(作者究竟何人,难以定论)。   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其节奏较自由,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   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三弄》。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梅花三弄》小标题 《神奇秘谱》: 一、溪山夜月。二、一弄叫月,声入太霞。三、二弄穿云,声入云中。四、青鸟啼魂。五、三弄横江,隔江长叹声。六、玉箫声。七、凌风戛玉。八、铁笛声。九、风荡梅花。十、欲罢不能。 《风宣玄品》: 一、溪山夜月。二、云外声。三、玉箫声。四、月转西楼。五、青鸟啼魂。六、青霄杂佩。七、梅边读易。八、弄邃声。九、风荡梅花。十、欲罢不能。 《西麓堂琴统》: 一、溪山夜月。二、声遏行云。三、碧霄声彻。四、声断行云。五、月转西楼。六、声散行云。七、清香杂珮。八、玉笛声清。九、风荡梅花。十、欲罢不能。 《重修真传琴谱》: 一、溪山晓月。二、一弄声入太霞。三、清癯水艳。四、二弄声入云中。五、青鸟啼魂。六、读书声。七、三弄寒香雪月。八、玉箫声唱。九、凌风戛玉。十、铁笛声清。十一、风荡梅花。十二、欲罢不能。 《梅花三弄》歌词 《西峰重修真传琴谱》: 第一段 溪山晓月 溪山清朗了,沦浪寒月晓,烟雾翳梅梢缥缈。道人栉枞盥潄,注炉香袅袅。神清气爽,端肃端肃,威仪威仪悄。把瑶琴轻奏,弄雪月梅花。物外壶天,闲独自弄逍遥。 第二段 一弄,声入太霞 梅花临水,绿绮三弄朱弦指,俨然对伯牙子期。近流水高山,映寒香雪月底。弄入瑶琴,太霞光霁。几多般奇异,结松篁伴侣。 第三段 清癯冰艳 清癯冰艳,不同桃李。粉面绡裳,不随春媚。照水寒窗,看他芳姿玉质的那冰肌。暗香瘦影映疏篱,挂月见横枝。与孤山处士,心腹相宜。 第四段 二弄,声入云中 梅花临水,绿绮三弄朱弦指,俨然对伯牙子期。近流水高山,映寒香雪月底。弄入瑶琴,太霞光霁。几多般奇异,结松篁松篁伴侣。 第五段 青鸟啼魂 暗香魂的那听彼鸣鸟,彻青冥的那转为袅袅,高出九霄的那烟霞树表。听龙吟虎啸,听堂上普乐大小容杳,听玉振金声如弦歌三百诗声扰。 第六段 读书声 咿唔咿,研硃点易。天面尊,地面插。分太极,判雨仪。乾坤定位,学那周孔初挂揲而系辞。明乘的那吉凶消长之理,与那进退之机。影转楼西梅月明,蕙帐云屏听书生的那驻书声。怀敛艳壶紫霞的那酌磁罂。主宾尽礼仪肃敬,看百拜雍容闲逸兴。韶舞虞庭的那黻冕俨若王臣,端章甫俨若小相的仪形。仁义礼智,齐庄中正,金玉灵聪明。玉轸金徽,按宫商会山鸣谷应。读书声,可人听。读书声,可人听。友梅和静客,谁弟又谁兄。与孤山处士,心腹相宜。 第七段 三弄,寒香雪月 梅花临水,绿绮三弄朱弦指。俨然对伯牙子期,近流水高山,听寒香雪月底。弄入瑶琴,太霞光霁。几多般奇异,结松篁松篁伴侣。 第八段 玉箫声唱 琳琅间竹孤梅风,戛玉玎珰,杂珮璆锵。那黼黻霓裳,那白相玄黄。容出卿相,恩波日月光。迥出云山上,望玉人兮闲情况。那天荡荡,意疏狂的道路长。千金赋语言谁复那端详。巢由俗状的那巢由俗状。增惆怅的那添增惆怅。添增惆怅,添增惆怅。 第九段 凌风戛玉 琳琅间竹孤梅风,戛玉玎珰,杂珮璆锵。那黼黻霓裳,那白相玄黄。容出卿相,恩波日月光。迥出在云霄上,望玉人兮闲情况。天荡荡,意疏狂,道路长。千金赋语言谁复那端详。巢由俗状的那巢由俗状。增惆怅的那添增惆怅。添增惆怅,添增惆怅。驹过隙时光,彷徨仓忙。竹几与藤床,七弦琴一张。友梅和静客,谁弟又谁兄。 第十段 铁笛清声 听律吕,奏丝桐,南方北方叶应动皇风。和同,玉玲珑,响杂丁东。楚王宫,梵王宫,撞晓钟。听五更调起梅风,那悠悠荡荡梅花梅花落下,看正正的那斜斜。与无涯,三弄罢那三弄罢。静可夸,夸可嘉,漫天作雪转盐车。这的是孤山下处士家。夜深月色的那为了为了谁赊。半生那卧了烟霞,任两鬓趱霜华那霜华。友梅和静客,诗酒诗酒是生涯。 第十一段 风荡梅花 琳琅间竹孤梅风,戛玉玎珰,杂珮璆锵。那黼黻霓裳,那白相玄黄。容出卿相,恩波日月光。迥在云霄上,望玉人兮闲情况。天荡荡,意疏狂,道路长。千金赋语言谁复那端详。巢由俗状的那照相由俗状。增惆怅的那添增惆怅。添增惆怅,添增的惆怅。驹隙过时光,彷徨仓忙。竹几与藤庆,七弦琴一张。友梅和静客,诗酒诗酒是生涯。 第十二段 欲罢不能 落梅也雪霜夜,梅花开梅花又谢。欲罢不能,王猷道慕伊伊久矣,闻声价倾盖劳车下,闻声价倾美国劳身下。那笛弄梅花,悠悠世道,那关风化。古往今来,韶武天下。古往今来,韶武天下。古往今来,韶武天下。 《绿绮新声》: 第一段 溪之湾,山之坳,沧浪月晚,影落梅梢香飘渺。道人栉枞兮寒凝峭,盥嗽已了,焚一炷龙涎香,便觉神清气爽容仪俏。噫,拂拭瑶琴,金徽玉轸,明莹轻调,一操梅花,三弄逍遥。 第二段 时闻铁笛,杳杳远听呜咽,似鹡鸰悲悲切切,声逐西风急,韵落霜天急,悠悠扬扬又轰轰烈烈,大小声中,重重又叠叠。一声声的长短,吹落关山月。 第三段 一株老梅树,两个大丫叉。示结黄金子,先开白玉花。玉骨冰肌,如珠赛玉交枝。三瓣连五瓣,参差鬼脸点依稀。女字纵横倚,铁梗钢如比。节操坚持,凛若冰霜,惟有苍松与翠竹长青,可以结伴为兄弟。 第四段 月转西楼,梅梢又接,旎旖横斜。疏疏密密,烂漫烨烨。梅月交光白里白,噫嘻,疏疏密密烂漫烨烨。梅月交光白里白,其矣哉,梅又清香,月又洁白。月与梅,梅与月,梅月交光。此时唯有道人起来披襟。味月吟梅,清香幽远,洁白倍增。画角声相催,玉漏又迟迟,说不尽梅月交光,更多少清奇趣,留与他冲雪人儿,灞桥诗赋漫频来。梅自清香,月自洁白。噫,道人在那幽窗搜索,畅奇哉。 第五段 碧玉箫声,宛若鸾凤和鸣,六六有三十六声,宣六气和平。箫韶兮九成,漫协黄钟与太簇,铿铿律吕和调。正是夜分时,月沉沧海,洞惊起鱼龙吼。 第六段 梅花临水,暗香旖旎。雪月风花,底多少清奇趣。玉骨映冰肌,孤芳只自持。僻**茅庐,好幽居。林和靖杖黎,孟浩然骑驴,杜工部也是我的旧相知。惟有白雪乱飞扬,若得那骚人阁笔,搜寻枯肠。公评说是:你与我两个各不投降,你白我清香。 第七段 向那幽窗独坐,没露研朱点易。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卦通玄理。太极分两仪,妙道合天机。文王破伏羲,后天先天期。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为否,地天为泰。地火明夷,离中虚火,坎中满水,水火既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鬼神合其吉凶。阴阳消长,进退存亡兴衰之机,易数更玄微。 第八段 绿绮朱弦,三弄梅花,俨然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雎鸟间关。转向梅边梅边读易易,又调阳春白雪,绿水对幽兰。青鸟啼魂,吟吟喑喑。正值半夜三弄雪积梅梢,冷冷清清,栖止不定。咿咿喔喔,飞鸣复止又飞鸣。 第九段 敲金击玉,击玉敲金。金声玉振,吉丁丁飞彻向空明。玎咚玎,玎咚环佩,斯玲珑铁骑刀枪鸣,虎啸及龙吟。调转清,野鹤唳松阴。析竹声,林簌巧啼莺,江梅插胆瓶。独坐幽窗净,月白风清,凉露泠泠,七条弦上凤凰鸣。调转轻,飞入烟霞天气宁。调转洪,野阔秋高夜撞钟,麒麟鸾凤枪枪声斯琳琅。调叶双清,铮铮铿铿。又铿铿,又铮铮,若簧兮如笙。 第十段 蕙帐云屏,簾幕风清,主宾联饮泛甑罂。端肃兮端正,百拜兮雍雍。礼仪必恭敬,闲暇中逸兴。韶舞兮虞庭,端章兮黼黻,俨若兮王臣。齐庄中正,金玉泠泠。山鸣谷应,诗声盈盈。堂上雍容,酌彼紫霞,泛彼玉觥。佳人星聚,词客云停,歌笑声翻玉叠金。飞觞尽醉,珍珠玛瑙,竹叶香清。风弄轻摇影。 第十一段 风荡梅花,轻轻舞玉翻银。支撑株干,纵横折截西东。珠胎嫩蕊,数点天地心。乱纷纷的春色,偃蹇摩苍龙,棱层兮癯骨敌寒凝,先开兮桃李漫传名。参舍兮蟹眼椒眼,千枝万杆,攒三聚五,得气足者先开,鳌头独占那先春。双花可爱,琼苑联芳。贵玉堂,轸倦品,清香馥郁月微明。深得孤山盟。 第十二段 老枝捍,嫩枝攒,银花烂漫,春色未调残。冰姿凝素体,近前看。难描图画无奈倚栏杆。噫,北风寒,朔风寒。影摇花落香飘也,月上枝横,鹅翎碎剪,柳絮轻翻。花开花落,又春媚春残。别时容易又见时最难,说与他腊月早些还。 第十三段 迎风洒玉,如在月中看。千枝万瓣,无力任西北东南。凛然耐岁寒。宛然五百从海上,始终一义,同盟同誓,独钓富春山。竹松长伴,梅落梅开,香从风里去,影向月中来。 9、普庵咒 《抄本琴谱》 溥雪斋 据明代《伯牙心法》记载:“斯曲即普庵禅师之咒语,后人以律调拟之也。”全曲分:佛头、起咒、第一回、第二回、第三回、佛尾六部分。曲调雅畅清逸,质朴平实,颇有庄严肃穆之感。

 
 楼主| 发表于 2004-8-13 21: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卷六

1、韦编三绝 演奏:乐瑛   此曲又名《秋夜读易》,韦,熟牛皮。古代用竹简写书,以熟牛皮条把竹简编联起来叫“韦编”。相传孔子晚年喜欢读《易》,因经常翻阅而使韦编磨折多次叫“韦编三绝”。   《琴学初津》:   是曲,音节抑扬,高之如升霄汉,下之如履平坦,为初学之津梁,入手之门径,曲短情长,为小操之白眉,旧谱杂用五弦五徽,九徽,七弦六半等位,是林钟之角位,用之明明分为两调,殊非古法,是谱悉为厘正,而音始恬静,古人制曲,不兼二调,今之坊谱,类皆不论,由於较核未精耳。凡诸琴曲,和平中正,直追三代元音,岂与世乐所同日语哉。良士。 2、沧海龙吟 演奏:乐瑛   此曲又名《沧江夜曲》。乐曲描绘了夜雨江涛,水天一色,云雾迷漫,波浪汹涌的雨夜景色,大有苍龙出云入海,飘忽动荡的意境。 3、岳阳三醉 演奏:乐瑛   取意于吕洞宾三醉岳阳,飞渡洞庭的神话故事而作。反映了神仙道化,脱离现实的道家思想。曲调情趣逸致,音韵流畅。为琴曲中之大操。 4、列子御风 演奏:乐瑛   相传南宋毛敏仲取《列子黄帝篇》列子驾御风云,遨游六合的意境而作。表现了作者蔑视尘俗,追求一种“超然物外”的道家思想的境界。 5、鹿鸣 演奏:杨葆元   古琴曲。为《诗经—小雅》首篇,也是汉代仅存雅歌四篇之一。蔡邕《琴赋》、《琴操》均有此曲目。明代张廷玉将此曲收入《理性元雅》琴谱,直至清末仍有刊传。 6、伐檀 演奏:杨葆元   此曲系后人根据《诗经魏风》诗篇而作。 这是一群劳动者在河边砍伐檀木时的歌唱: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7、归去来辞 演奏:杨葆元   此曲系后人根据东晋陶渊明同名辞而作。辞作者通过写自己辞官归隐田园生活,委婉曲折地表现仁途失意,以及他在宦场中所目击的黑暗混乱的现实。也反映了 陶渊明顺乎自然,乐天知命的人生哲学。 8、平沙落雁 演奏:杨葆元   《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有多种流派传谱,其意在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   平沙落雁:古琴曲,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1634),又名《雁落平沙》。自其问世以来,刊载的谱集达五十多种,有多种流派传谱,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谱,关于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陈立昂之说;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说,又有说是明代朱权所作。因无可靠史料,很难证实究竟出自谁人之手。   《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种琴谱的解题不一。《古音正宗》中说此曲:“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这段解题对雁性的描写极其深刻生动。全曲委婉流畅,隽永清新. 9、静观吟 演奏:夏一峰   相传为唐代李勉所作,曲意说明,冷静客观地观察事物,自然能认识事物的实质。乐曲短小,恬静平谈,表现了“静观”的意境。 10、秋江夜泊 演奏:程午加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诗句意境深远,文笔拙朴.千百年来广为人们所传诵.明代古曲《秋江夜泊》,是后人根据这首诗的意境而作的琴曲.最早的乐谱见于公元1614年的《松弦馆琴谱》.   耐人寻味的是,诗中只有一个“愁”字是写人的活动,愁的是甚么?诗中并没有说出.有道是“风声雨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事事忧心.”其实,每个人都要承受生命中各种各样的压力.是坦然面对还是愁云惨雾,那要视乎你自己了.“江枫渔火对愁眠”并不是坏事.由外面的景物引发自己反观内心世界,倒是饶有趣味.   钟声通达三界,能令众生的烦恼暂得安宁.“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的钟声,告诉人们:克服愁困的力量,在于自心的清净.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唐诗《枫桥夜泊》与乐曲《秋江夜泊》,并非强调愁绪,而是表达对自己内心的反省.

 
 楼主| 发表于 2004-8-13 21: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卷七 吴兆基

吴兆基(1908-1997):出于湖南洞庭水乡,长于江南太湖胜地。吴门即苏州之别称,乃中国具有两千五百余年历史之文化名城。吴氏之父吴兰荪先生,亦深谙琴艺,源于岭南派,由于长期居信姑苏,其风格亦渐接近熟派。吴氏之老师则为吴浸阳先生,原籍四川,弱冠后离蜀而往来于苏、沪、杭间,因而其风格融汇了川、熟二派之长。   吴兆基先生在对琴艺长时间的揣摩和钻研下,已形成自己之独特风格。吴氏的演奏倾向于传统和平温厚的特色,虽然用钢丝弦弹奏,却保留了丝弦温柔敦厚深醇的韵味。正如他自己说:“在描写风云激荡、情绪昂扬的曲子时,多采用沉稳的手法;在描写明媚风光、柔情深思的曲子时,则采用流滑细腻的手法。力避吟、猱、绰、注不分,处处大幅度颤抖,甚至卖弄花招以哗众取宠。在取音方面,多采取轻、缓、恬淡手法,不追求速度,避免力度的夸张,常以宁静淡泊自勉。”       詹澄秋   詹澄秋( -1972):诸城派名家,师从著名古琴家王心葵。       顾梅羹   顾梅羹(1899-?):字焘,别名琴惮。幼承家学,从12岁开始习琴,又酷爱文学、书画。擅弹《流水》、《醉渔唱晚》、《秋塞吟》、《潇湘水云》等川派琴曲;曾与查阜西合编《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存见古琴指法谱字辑览》;又编著《琴学备要》;撰写论文《广陵散古指法考释》、《嵇氏四弄几个问题的考证》、《张孔山流水操传一考异》等。他不仅琴艺高超、琴学博深,而且还善诗文、书法和画竹梅。他一生努力坚持挖掘整理川派古琴艺术和培养接班人,为我国古琴艺术事业做出杰出贡献。       徐立荪 徐立荪(1897-1969):,名卓,南通市人。从中国著名古琴家王燕卿学习古琴和制琴弦技法,又向琵琶弹奏家沈肇周学琵琶,向李叔同学西乐。苦心钻研,得其真谛。民国 20年编订《梅庵琴谱》,民国25年编订沈师《瀛州古调》琵琶谱。同年与邵大苏倡导成立“南通梅庵琴社”,从游者日众,其琴艺也日臻精深。新中国成立后,古琴艺术得到很大重视和发展,徐曾为中国千年琴曲《幽兰》、《广陵散》等打谱,在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刊出。   1956年全国第一届音乐周在北京举行,他演奏梅庵名曲《捣衣》获得称赞,被誉为当代中国“四大古琴家”、“八大琵琶名家”之一,其演奏被灌制唱片。为了开拓古琴题材,表现时代精神,他先后创作《月上梧桐》、《公社之春》、《春光曲》新琴曲,获得琴界好评,作为中国古琴界著名琴派之一──“梅庵琴派” 也斐声海内外。   徐立孙还潜心医道,对针灸学有较深造诣。   其著作有音乐律学:《勤俭堂选著》,医学:《子午流注》、《针灸发微》等。 1、搔首问天 演奏:吴兆基   《搔首问天》最早见于《五知斋琴谱》,表达了一种忧抑悲愤的情绪。   搔首问天:古琴曲,又名《秋塞吟》、《水仙操》。此曲初见于《五知斋琴谱》(清徐琪撰于1722年),但正名作《秋塞吟》。三个曲名虽同为一曲(曲调大同小异),但解题内容却迥然不同。今山东诸城派按《搔首问天》诠释音乐。《梅庵琴谱》(王燕卿传谱,徐卓编述)在其后记说:“本曲即《离骚·天问》篇之意。内容极尽忧抑悲愤之情。”   第一段,泛音由高音区移向中音区,并转入低音散音、自由跌宕的旋律,音区大幅度的音变化,给人以孤高旷达之感。此后,旋律在中、低音区徘徊,音调起而又伏,第三段反复吟叹,尤如“低徊穷思,不得申诉之苦,及俯仰哀号无可奈何之慨”(《梅庵琴谱·搔首问天·后记》)。第四、五、六段中,旋律多次冲向高音区,表达了“或仰天长号,或俯首深思”的情绪。第七、八、九段连续快弹,一气呵成,有“悲愤欲绝之势”。全曲以无可奈何抑郁之情而终结。 2、渔歌 演奏:吴兆基   《渔歌》相传是柳宗元所作的古琴曲,表达了一种视名利若敝屣,寄情山水,高歌欸乃的情趣。   渔歌:古琴曲,又名《山水绿》、《欸乃歌》。取意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时的名作《渔翁》:渔翁夜伴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故亦认为此曲是柳宗元所作,有多种传谱,现琴家所奏多以《琴谱正传》(明黄献撰于1547年)的十段无词《渔歌》为蓝本发展而成。   据《杨抡太古遗音》解题,此曲表达“缘绿绮以写渔情,抚焦桐而舒雅况……沽美酒,醉卧芦花,视名利若敝屣”的情趣。   查阜西据《自远堂琴谱》所奏《渔歌》为十八段加一尾声。曲调恬淡,琴韵悠长,意境深远。全曲以首段吟唱性的音调为原型,通过移位及不同音区节奏变化、调式转换与展衍等手法贯穿全曲。起而低回,转而高扬,使人联想到放情山水,高歌欸乃的情景。第四段,用散音奏出深沉有力的音调;而当第八段再现时,则采用泛音弹奏,显示出一种飘逸的意趣。第十八段,短暂地出现了C徵调,为乐曲增加了新的色彩,最后终止在这一新调上,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妙。 3、石上流泉 演奏:詹澄秋   初见于明代的<<琴谱正传>>(1547)。存谱为八段。关于它的作者,有伯牙或刘涓子等说法,并不可信。乐曲表现了碧涧泠泠、枕流漱石的意趣。 4、忆故人 演奏:吴兆基   《今虞琴刊》:“忆故人”,亦名“山中思故人”,或云“空山忆故人”,传为蔡中郎作,……卢陵彭庆寿识。此曲彭祉卿先生童时受自趋庭,研精三十年,未尝间断,故造诣独深,含光隐耀,不滥传人,自前岁漫游江浙,偶一抚弄,听者神移,争请留谱,於是大江南北流传渐广,惟辗转抄习,浸失其真,或竟自是其是,先生辄引为憾,将复秘之。余既於去秋与先生订交,琴尊酬唱,辄相追陪;一年来欲就学而未敢以请,盖有以知乎先生之志也;今幸得而承教矣,且尽得先生之奥矣,而於先生之志,恶可以不书。虽然抱璞守真,责原在我,循规絜矩,还冀后人,乙亥冬十月真州张子谦识。   乐曲表现空山月下徘徊沉吟,怀念友人的感伤情绪。 5、流水 演奏:顾梅羹   《列子·汤问》记载:伯雅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一次,伯牙弹了一首高山屹立、气热雄伟的乐曲。钟子期赞赏地说:“巍巍首志在高山。”伯牙又弹了一首惊涛骇浪、汹涌澎湃和曲子。钟子期又说:“洋洋乎志在流水。”钟子期能深刻地领会伯牙所弹奏乐曲《高山流水》的内涵。从此他们俩人结成了知音,传为千古佳话。据文献记载《高山流水》原为一曲,自唐代以后,《高山》与《流水》分为两个独立的琴曲。曲谱初见于明代《神奇秘谱》。《天闻阁琴谱》中的《流水》为清代川派琴家冯彤去的传谱,曲调与《神奇秘谱》中的《流水》大致相同。在第六和第八两段中增加了七十二滚指指法,从而使水势汹涌、奔腾澎湃的效果更加逼真。 6、捣衣 演奏:徐立荪   唐代古琴曲.描写因异族入侵,男人被征守边,秋凉时节,妇女一边在河边捣衣一边思念远在边塞的亲人,哀婉动人,感人至深。   著名音乐家舒模在听了徐立荪大师独奏《捣衣》后于1956年9月15日第17期《文艺报》发表评论说:“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清晰鲜明,演奏者以富有创造性的刚健泼辣的演奏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慷慨激昂的情绪。同时曲调本身很近似西北一带的民歌,因此使人很易理解而感亲切。尤其难得的是演奏者已六十岁高龄,演奏时情绪饱满,精神贯注,对曲情有深刻体会,强烈地感染了听众。”音乐家夏野也有同样评价,古琴名家查阜西说:“为琴增色不少。”徐立孙大师在1963年与1964年给琴家凌其阵和许健的信中谈及以上评论时则谦逊地说:“非弟有过人之处,仅能继先师之余绪于不坠耳。”

 
 楼主| 发表于 2004-8-13 21: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卷八  杨新伦 杨新伦(1898-1990),字克定,号振玉斋主人,广东番禺鸦湖乡人,原广东古琴研究会会长,广州精武体育会名誉会长,我国著名的古琴艺术家、武术家,岭南派古琴一代宗师。   杨新伦少年时代就喜欢舞拳弄棒,青年时期,曾先后在上海精武体育会(霍元甲创办)、广东昆维女子师范学校、江苏振江闽城中学等地担任武术教师。   二十年代中期,始听音著名的古琴家吴纯白先生在精武会举行的晚会上演奏古琴,遂拜王绍贞(广西人)为师,习古琴初法及《仙翁操》、《陋室铭》等曲子。又师从卢家炳,习《白雪》等琴曲。后拜郑健候为师,习《乌夜啼》、《碧涧流泉》、《怀古》、《鸥鹭忘机》、《玉树临风》等岭南派琴曲,深得岭南派古琴真传。   1956年,任职于广东文史研究馆,专门从事岭南古琴的发掘和整理工作。常与在广州的老琴人孙慕唐、招鉴芬、周桂菁等人一起切磋琴艺。   1960年9月,杨新伦受聘于广州音乐专科学校,从事古琴教学工作,授徒谢导秀、关庆耀等人,后收徒罗巧灵、万美霞、李春婵等。     沈草农   沈草农:上海虞山琴家     龙琴舫   龙琴舫:川派琴家     侯作吾   侯作吾:不详     喻绍泽   喻绍泽(1903-1988):近现代著名的蜀派琴家。他自幼习琴,经名师指导,成为享誉琴坛的著名琴家。他受于成都音乐学院教授古琴,也是成都“锦江琴社”的名誉会长,对现代琴坛影响很大。   喻老先生的古琴演奏不仅较好地继承了蜀派古琴的艺术特色,而且形成了自己稳健、朴实的风格。他演奏的《流水》运用了“七十二滚拂”出色地再现了“流水”惊涛拍岸、奔腾向前的景象。另外,《秋水》的飘逸祥和,《高山》的雄浑跌宕,《偑兰》的九霄仙音,皆通过喻老先生娴熟的演奏技艺得到准确传神的表现。 1、乌夜啼 演奏:杨新伦   据唐李勉《琴说》记载:“何晏系狱,在二乌止晏舍上,晏女曰:‘乌有喜声,父必免。’遂作此曲。”此文中的“乌”字,都是指喜鹊。曲意为乌鸟夜啼,必有喜事将临之意。 2、平沙落雁 演奏:沈草农   介绍见卷六 3、捣衣 演奏:龙琴舫   介绍见卷七 4、高山流水 演奏:侯作吾   介绍见卷五与卷七 5、佩兰 演奏:喻绍泽   宋末毛敏仲作。取《离骚》“纫秋兰以为佩”诗意。共十四段。《大还阁琴谱》(1673)后记:“兰生空谷,无人自芳;苟非幽人,谁与相将。曲调细而不迫,徐而抑扬。”《天闻阁琴谱》说:“战国时,有灵虚子者,游嵩山,遇羽人鼓琴石窗之下,鹤舞于庭,兰馨于室,延入晤语,因授以清羽之调,名曰佩兰。”此曲音韵醇和,若九霄环佩之声。 6、渔樵问答 演奏:关仲航   介绍见卷二 7、醉渔唱晚 演奏:卫仲乐  明刊本《西麓堂琴统》(1549)所载《醉渔唱晚》解题:“陆鲁望与皮袭美泛舟松江,见渔父醉歌遂写此曲。西塞山前,桃花流水,其兴致恐不相上下也。”   明刊本《太音补遗》(1557)中《醉渔唱晚》一曲解题:“此曲盖本张仲宗诗云:‘明月太虚同一照,浮家泛宅忌昏晓;醉眼冷看朝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   清刊本《诚一堂琴谱》(1705)在《醉渔唱晚》的后记中曰:“奇音妙趣,描写醉态,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今人对乐曲的介绍在《古琴曲集》第一集中说:“曲谱最早见于《西麓堂琴统》,该书说:唐代诗人皮虫休、陆龟蒙泛舟松江,听渔人醉歌而作此曲。皮日休是晚唐诗人,曾写过具有人民性的《正乐府十首》等。目前流行的此曲,据说传自张孔山。音乐利用分节奏、滑音指法和音型的重复来表现豪放不羁的醉态。其中有着表现放声高歌的音调和类似摇橹声的音调。全曲素材精炼,结构紧严。   乐曲为陆龟蒙、皮日休所作,它所表现的内容是一个“醉”字。此曲中《醉渔唱晚》之“醉”不是“瓮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那种纯消极处世的表现,而是通过渔人豪放不羁的态度,借醉论政,以醉汇愤。我们从著名国乐家卫仲乐先生演奏的《醉渔唱晚》,可见其形象虽有“人影婆娑,歌声断续”之感,但音乐表现的气质是那样的刚劲和泼辣。   乐曲“入拍”前是引子,节拍自由,为琴曲结构中比较典型的“散起”。接着是句幅短小的吟唱性音调(旋律活动音域只有五度),动作性的摇橹节奏,犹见暮色苍茫之中醉渔哼唱着渔歌的情景。当这个主题重复时,开始作移高四度模进,句幅作了扩弃,情绪开始上扬。由于速度、音区、节奏等因素的变化,音乐苍劲有力。显然醉渔是人醉志清。接着,出现“摄”和“反摄”秦双音指法的运用,旋律伴随着一个固定低音G,使音乐情绪更为高涨,下一乐段音乐展开采用断断续续的主题歌调与强而有力的节奏性音型穿插进行,而这些断断续续的主题歌调时而变形,时而模进。随着连续的三连音节奏和其下方伴随的固定低音,即出现乐段高潮。而后转至低音。醉渔犹如醉后初。“入慢”,音乐逐渐平缓下来而至尾声,用泛音奏出急促的音调,醉渔酒醒,面对严酷的现实,无限感慨。   最后,请看一段皮日休写的散文《原谤》以供参考:“呜呼!翘、舜大圣也,民且谤之;后之王天下有不为尧、舜之行者,则民扼其吭,摔其首,辱而逐之,折而族之,不为甚矣!” 8、流水 演奏:卫仲乐   介绍见卷五

 
 楼主| 发表于 2004-8-13 21: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八张中唱上海公司出的八张古琴唱片,都是五六十年代录制的老一辈大师的演奏,非常具有欣赏价值,在古琴爱好者中称之为‘老八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