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少儿艺术教育

7
回复
580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9 19: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中央音乐学院专家介绍,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艺术首次被确定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艺术课程与其他七门核心学科放在同等地位,这引起了全球教育同行的关注。   美国教育学家认为,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艺术是儿童一本最佳的启蒙书,有助于“人类的自我发现”;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深邃的事物与原理;有助于人际交往与经验交流。他们尤其强调,艺术教育绝非天才教育,它为全体学生所共有。   法国基础教育中的艺术课程要求,音乐课不只是教唱歌,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听音乐,并鼓励孩子创作音乐,而不必过分强调音乐的理论知识,也不过早开始“视唱练耳”。法国音乐教育学家提出,儿童对于音乐的成熟度是随着音乐体验的质与量的积累而逐渐提高的。   在澳大利亚,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都容纳到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课程。还有瑞士、匈牙利等国的教育学家,都在进行综合化课程的实验,在他们看来,各种优秀的艺术是一个整体,必须形成综合训练,才能发展对艺术较高和较广境界的理解。
 
发表于 2004-9-10 15: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内的艺术教育改得眼花缭乱,国外的是不是也经常“改”啊?反正我们的教改改去改来总觉得是在瞎折腾。
 
发表于 2004-9-10 17: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音乐教育发展在20世纪末的战略准备

20世纪80年代起,全球范围内掀起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更新的改革运动,以便为新世纪的国际竞争奠定人才和知识的基础。其间,美国教育改革的若干战略举措令世人注目。

1983年4月,由美国教育部长贝尔组织的"全国提高教育质量委员会"(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n Excellence in Education)经18个月的调研,发表致全美人民的公开信--《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揭露了美国教育每况愈下的景象,把教育的落后和振兴教育的改革必要性,提高到危及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的高度给予论证。这份文件成为美国20世纪80 年代教育改革运动的导火索,旷日持久的教育大讨论形成了成百上千份教育改革报告,涉及美国教育的各个领域。

到了20世纪最后十年之初,美国前总统布什和各州州长于1990年召开教育峰会,次年4月,布什签发面向21世纪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该文件再次批评,1983年的警告并未挽救教育的败局,美国教育大势平淡无奇,国家在白耗教育投资。这份战略性的法案提出到2000年预期达到的"六点国家教育目标"和"四项教育战略",雄心勃勃地号召:"变'国家在危机中'为'全民皆学之邦'"(这个口号的原文颇具诗韵:From A Nation at Risk to A Nation of Students)。

1994年3月,克林顿政府承袭布什2000年教育战略的几乎所有内容,用立法程序通过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该法令对美国艺术教育(音乐、视觉艺术、戏剧、舞蹈)给予了史无前例的支持,艺术被法定为六点国家教育目标第三项所列"核心学科"(Core Subjects)之一(布什政府的2000年教育战略中,核心学科是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和地理)。同时规定,如同其他核心学科,艺术学科要制定国家教育标准,并纳入"国家教育进步评估"(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 Progress, NAEP)体系。

在全美上下为实现2000年目标狠抓教改的紧锣密鼓进程中,"知识经济"、"信息社会"、"数字化地球"等观念和现实随新千年的倒计时悄然而至。1997年开始,美国教育部和总统国情咨文又推出在所有的教室和图书馆配置互联网,使所有学生能够共享全美教育资源,缩小班级规模,推行终身教育等措施。

在20世纪后期美国教育改革大潮中,美国音乐教育界的反应是积极、强烈的。早在1967年,由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召开的"坦格伍德研讨会"主张,在变迁、动荡的美国社会大背景中,反思和界定音乐教育与人类、社会、文化、民族和科技的关系,全面认识和实现音乐教育的价值,呼吁把音乐列入国家核心学科。坦格伍德研讨会和《坦格伍德宣言》成为其后30多年美国音乐教育的思想和行动纲领,影响到以下重要发展:1、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推行多元文化主义音乐课程,使之成为中小学和大学的常规课程内容;2、编制《学校音乐方案:描述和标准》(1974,1986年),确定了幼儿园至高中各阶段的音乐成就标准和条件装备标准,为1994年《艺术教育国家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3、先后编写了《音乐师资教育达标考核准则》(1972年)、《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教育报告》(1982年),以及相应的课程大纲,被全国音乐院校协会及所属院校采纳;4、在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之下成立音乐教育研究特别兴趣团体(Special Research Interest Groups, SRIGs,1978年),于1978至1980年举办安. 阿伯系列研讨会,探讨音乐教育与哲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学习理论等学科的关系,促使音乐教育走向科研兴教的道路,等等。

坦格伍德研讨会前后,美国音乐教育又受到来自国家的积极干预。1965年,美国立法设置国家艺术与人文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and Humanities,由国家艺术基金会和国家人文基金会组成,是独立的联邦政府管理机构)。国家艺术基金会资助了一批艺术教育重大项目。 1988年,受国会委托,该会对美国艺术教育进行调研,发表《走向文明--艺术教育报告》,指出美国艺术教育的三大问题:1、艺术尚未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学科,处于边缘地位;2、学校艺术教育内容狭隘,偏于艺术制作和表演,极少包容历史、批判评价和审美的内容;3、艺术教育缺少一套指导全美学生应知、应会的共识性国家标准。

20世纪90年代初,上述问题在《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出台前后得到全面的解决。1992年起,国家艺术基金会和国家人文基金会与美国教育部联手,共同资助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的研制,按照克林顿和教育部长赖利提出的"世界级"水平,勾勒出基于综合、有序课程原则的国家艺术课程应达到的程度,系统地界定了艺术教育的本质、功能、目的、对象、内容、方法和评价,在确认艺术的本体教育价值的同时,阐释了有关艺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关联,认同多元文化,充分运用现代技术等热点问题的积极立场。

1997年,按照《2000年目标》对核心学科实施与国家标准相对应的"国家教育进步评估"的要求,美国艺术教育界与国家评估指导委员会、国家艺术基金会等部门合作,对《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实施以来的状况进行评估,为20世纪末实现国家标准的程度提供了反馈信息,探索了国家艺术教育评估的框架研制和革新的方向。

美国音乐教育界有组织、有计划地争取"参政议政"的权力,发动声势浩大的"意识战役" (awareness campaign)和"呼吁"(advocacy)活动,是有效影响国家决策层反思、论证和界定音乐教育的功能,在国家法令法规水平上巩固和提高音乐教育地位的重要动力。坦格伍德研讨会后,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落实《坦格伍德宣言》有关"音乐应该成为学校课程的核心"的精神,在"目标计划"中提出公共关系的概念和任务。1986年,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和美国艺术理事会(American Council for the Arts, ACA)召集一批艺术和艺术教育组织的31位头面人物,合力通过《费城决议》,并发表报告《走向艺术教育的新时代》,阐述了艺术教育的价值和推进艺术教育的策略。这种伙伴关系到了1988年发展成为"艺术教育国家联盟"(National Coalition for Education in the Arts )。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政府考虑确定核心学科的门类之前,到艺术被法定为核心学科后的五年中,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与这个联盟携手,先后三次召开60至80多个全国性教育和艺术组织领导参加的"峰会";多次组织各方人士游说国会两院;发动美国十大教育组织,以其代表的逾千万美国人的名义,向国会递交《原则陈述--艺术教育的价值和质量》;每年3月举办有1000万左右中小学生参加的"世界最大的音乐会"和"音乐在我们学校月"活动,并调用一切可能的媒体和艺术单位扩散其影响;与总统和教育部长频繁交往,促使他们和国会议员多次发表有关音乐教育的合理性、必要性的证词;等等。这些举动收到了实效,其中最重要的,除了艺术被法定为国家核心学科外,还体现在《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法》新增艺术教育界在教育立法决策时的说话权。《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法》是美国最重要的教育法之一,原含有支持艺术教育的文字表述,但没有明确规定音乐、艺术教育人士在教育立法中的咨询角色。2000年5月,美国众议院教育与劳工委员会提出该法令新版法案,增加了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等艺术教育组织在国家教育立法中,对艺术教育的方案及其实施所需配套法规和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咨询地位。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称此举为"艺术的胜利"。

综上所述,美国音乐教育在20 世纪后期是有所作为的。这些作为,除了受益于联邦政府改革以往美国教育管理分权制度的涣散弊端,强化国家对教育发展目标和战略的决策,以及贯彻决策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外,还有赖于以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为代表的音乐教育界本身在过去30多年里构建的一系列观念到位、目标明确、措施得力的战略。

《豪斯赖特宣言》全文

音乐与人类共生共存。它由人民创造,由人民共享。历史已经并将无疑继续证明人类对音乐的这一选择。正因如此,音乐必然对人类具备着重要的价值。

音乐在人类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升华人的精神,丰富生活的质量。毋庸置疑,有意义的音乐活动应当成为人在追求终身发展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人生体验。

音乐本身的性质及其与人的素质的关系决定着,音乐是人类知与行的一种基本方式,包括思维、身体和情感。音乐具备学习的价值,因为它不仅代表着人类的基本思维和行动方式,而且是人类在意义的创造和共享活动中的主要途径之一。只有通过完整和充分的学习,才能领悟其丰富的内涵。

社会和科技的变化将对未来音乐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人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迅猛进步是不可抗拒的。它们将对教师和学生的音乐体验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音乐教育者必须在当今音乐教育优势的基础上,承担起勾画音乐教育未来前景的责任,确保最优秀的西方艺术传统和最优秀的其他民族的音乐传统得以世代传承。

我们达成以下共识:

1、 所有人,不论年龄、文化背景、能力、居住地和经济状况,都有权充分地获得尽可能最佳的音乐经验。

2、 音乐学习的本性必须得以维护。音乐教育者必须将音乐教学和音乐体验引导到有意义的发展方向。

3、各级学校必须为正式的音乐学习分配教学时间,保证并落实综合、有序和基于标准的音乐教育方案。

4、 所有的音乐在课程中均具备一定的地位。不仅西方艺术传统需要得到保留和传播,音乐教育者还要意识到人类经验中其他民族的音乐,并能把它们融入课堂和教学。

5、音乐教育者需要具备与科技更新和进步相适应的能力和知识,为运用所有恰当的工具来促进音乐学习做好准备,此外,还要认识到人的力量在音乐的创造和共享中的重要性。

6、 音乐教育者在改进音乐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应当参与音乐实业、其他各种音乐中介机构和人士的活动。这项工作,应当通过对这些教学资源恰当角色的界定,在每个地方社区得以启动。

7、由于音乐教学环境的繁衍,音乐教育者目前所界定的角色将随之拓展,职业的音乐教育者必须承担领导作用,协调正式课程和非正式课程的有机整合。

8、补充未来音乐教师,是包括音乐教育者在内的多方人士的责任。这支潜在教师队伍须来自多元化的背景,早日得到发现,形成教学能力和音乐能力,并通过持续的职业发展过程,稳定在教师队伍之中。此外,应当探索教师证书制度的更新,为寻求音乐教学职业的人员拓宽从教的途径。

9、围绕音乐活动各类课题的学术研究需要受到支持。这些研究包括智力的、情感的、以及对音乐的生理反应。另外,还应当包括与音乐教育相关的社会领域的研究,以及直接有助于有意义的音乐听赏的具体研究。

10、音乐践行活动是音乐学习的本质途径和形态。学习者通过这类活动,认识和理解音乐和音乐的传统。音乐践行活动应被广义地阐释为表演、作曲、即兴、听赏和运用音乐记谱法。

11、音乐教育者必须和其他各界人士携起手来,在始于尽早年龄并持续终身的教育过程中,为所有人提供有意义的音乐教学的多种机会。

12、音乐教育者必须认清并努力克服完整实现上述任务的一切障碍。

 
 楼主| 发表于 2004-9-10 23: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了解一些国外的音乐教学改革情况很有必要。
 
发表于 2005-8-16 20: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看了ZIP《德国音乐教育概况》摘录(谢嘉幸等著)的帖子,很有触动。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05-8-25 14: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是改革的主题很好,但是在我们这偏远地区实行不了啊.

我们是有一腔热情,可在领导眼里我们综合课可有可无啊!

 
发表于 2005-8-29 07: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资料,顶一下。
 
发表于 2005-9-1 13: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以上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