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电子备课的老师在这下载,本次局限于上海版(发达地区版)上学期,也就是本学期,的2、4年级的电子备课,1、3年级的在本站教案汇编里找。
《音乐》第七册由毛毛提供。下页2年级教案由顾伟佳提供。
《音乐》第七册
第一课
[教学目标]
l。认识和了解西洋乐器中的弓弦乐器——小提琴的音色和演奏方式。在感受小提琴独
奏曲《云雀》的音乐形象的基础上,领悟旋律、节奏、速度等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启迪学生对
音乐所表现内容的丰富想象。
2.指导学生在气息控制下用明亮、爽朗的声音演唱《共产党好比红太阳》,感受布依族
儿童对共产党的真挚感情。
3.认识常用音符的名称并理解其时值比例。
4.能按所指定的唱名和时值正确地填写在五线谱上。
5.能按规定的音创作多种节奏,并记在五线谱上。
[课时建议]
本课用3教时完成。
第一教时:欣赏《云雀》;认识常用音符。
第二教时:学唱《共产党好比红太阳》歌谱并进行歌曲处理;练练一。
第三教时:进一步复习巩固《共产党好比红太阳》;练练二。
[教学设计]
A 式
一、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常用音符的名称,并掌握其时值比例。
2.难点:歌曲《共产党好比红太阳》的识谱。
二、突破口
l、把音乐节奏与日常生活中所看到、听到的音响节奏联系起来,达到复习巩固各音符
时值的目的。
2.用图解法来掌握音符的名称及时值比例。
3.唱一唱微调式的音阶,并用听辨、听写、听记等方法来解决歌曲识谱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欣赏《云雀》
1.放一段由小提琴演奏的乐曲录像(或请班级中会拉小提琴的同学演奏一段乐曲),请
学生讲讲这种乐器的名称和音色特点。
2.出示西洋弓弦乐器(大、中、小、低音提琴),分小小组讨论乐器的名称和音色特点。请
部分同学上来拉一拉,听一听,或进行演奏,进一步了解小提琴的形状、结构、音色特点和演奏方法。
说明
充分运用电化教具、实物和图片,让学生通过实观来了解小提琴的音色和演奏方式,这是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3.初听全曲,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讲出乐曲所描写的是何种动物,然后出示课题《云雀》。
4.欣赏歌曲第二遍,启发学生想象一下当旋律连续的快速上行和下行时,你仿佛看到什么?并用体态律动来表示。
说明 当旋律连续地快速上行时,请同学起立,昂首飞翔,仿佛云雀展翅直冲云霄;当下行时,请同学坐下,俯首平翅,仿佛云雀滑翔俯冲而下,让学生用体态律动来表示自己对音乐内容的想象,以此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5。复听时,让学生说出旋律、节奏、速度等音乐要素的表现手法,从而感受乐曲生动描 绘的云雀活泼可爱、倾钥如生的形象,体会人们置身在生气勃勃的大自然中热烈欢快的气氛。
6.举行《小鸟联欢会》。
(1)充分利用手中的乐器(如竖笛、口琴、口风琴及打击乐器),分小组创作描绘小鸟活泼可爱的形象的音乐旋律。
(2)分组汇报自己创作的旋律。
(3)以《云雀》的主旋律为A,小组创作的旋律分别为B、C、D……进行回旋曲的表演 (即ABACADA。。。)。
说明
通过《小鸟联欢会》的演出,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增加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更能启迪学生对《云雀》的音乐表现内容的丰富想象。
(二)常用音符的认识。
1.游戏《看谁讲得又对又多》。
说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目标,为了使学生能准确掌握其名称与时值比例,我们设计这游戏,让学生自己把音乐中的节奏和生活现象结合起来,游戏方法为教师手持音乐中的奏卡片,如×、×一、××、××××、×××、×××·....·各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游戏开始,学生能模拟生活中的音响(如钟声、跑步声、各种动物的叫声等)准确地与教师手中卡片上的节奏对应,一人对照一张卡片,后面的同学不能重复前面的同学的声响,否则将被“淘汰”下来,看谁能坚持到最后为胜。
2。请同学把学过的几种音符形状写出来。
3.教师出示常用音符的图表,讲解名称,请学生讲其时值比例。
4。节奏对拍(一对二,二对一,一对四,四对一)。
说明“节奏对拍”的训练,不但能JA固常用音符的时值比例的知识,还能训练学生的反应灵敏性。教师边拍边说出对拍要求(如“一对二”、“一对四”等),学生马上相应拍出其节奏。如教师说“二对一”,并拍出“××××”的节奏,学生立即拍出“××”的节奏;教师说“一对四”,并柏出全音符的节奏,学生立即拍出“××××”的节奏,以此类推。
(三)歌曲《共产党好比红太阳》。
1.介绍布依族简况。布依族是我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一带。布依族人民能歌善舞,喜欢用优美动听的歌声来表达心中的赞美和欢乐。歌曲《共产党好比红太阳》就是其中的一首。
2.教师有表情地范唱。
3.学唱歌谱。
(2)让学生通过听辨排列节奏卡片。
说明
本歌曲的前十六分和后十六分的节奏频频交替出现,给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因难,为解决此难点,让学生用听节奏、放卡片的方法来突破,并讲出各种节奏共出现过几次。
(3)听辨乐句的落音是什么音。先请同学用手势来表示,并正确地唱一唱,再听时用乐器吹出来。
说明
本环节是本歌曲识谱中的难点,通过听辨方法,既解决难点,又掌握歌曲旋律的风格,同时又使器乐为识谱教学服务。
(4)唱一唱“微调式的音阶”。
说明
此环节有助于学生建立调式的稳定式。
(5)在教师帮助下用视唱法学唱歌谱,速度稍慢。
4.跟琴学唱歌词。
5.根据歌曲的音乐形象,分析歌词中的比喻手法。进行歌曲处理时,要求学生按旋律线
的起伏有表情地唱出布依族儿童对红太阳即中国共产党热爱的情感。
6.加简易的打击乐器(铃鼓、串铃、响板等)为歌曲伴奏,增加演唱气氛。
(四)练练一。
1.按指定的时值拍节奏。
2.用竖笛或口琴按指定的唱名和时值吹一吹。
3.可由集体或指定个人唱一唱,不带钢琴伴奏。
4.用竖笛或口琴按指定的唱名,自己创作时值吹一吹,请其他同学听后唱一唱。
说明 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充分利用乐器,展开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练习,起到进一步巩固复习音符时值的作用。
(五)练练二。
1.复习常用音符的名称相时值。
2.用“开火车”的形式,每人设计一个一拍的节奏,做到不重复。
3.复习2/4拍的含义。
4.按指定的音配上适当的节奏,先用乐器吹一吹,再唱一唱,比比谁的创作最佳。
第二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了解西洋乐器中的弓弦乐器——大提琴的音色特点和演奏方法。在感受《天
鹅》的音乐形象的基础上,继续领悟旋律、节奏、速度、音色等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启迪学生
对音乐所表现内容的丰富想象。
2.运用连音和非连音的唱法,来歌唱《小春笋》,从而表达孩子们对春天的热爱和在祖
国母亲哺育下茁壮成长的真挚情感。
3.“认识常用的速度记号,并理解其表现作用。
4.通过欣赏、歌唱,感受速度的表现作用。
[课时建议]
本课用3教时完成。
第一教时:欣赏《天鹅》;学唱《小春笋》歌谱。
第二教时:认识常用的速度记号(一);《小春笋》歌曲处理。
第三教时:练练一、二、三。
[教学设计]
A 式
一、教学量点难点
1.重点:运用连音和非连音歌唱《小春笋》。
2.难点:唱准四、五度音程。
二、突破口
1.指导学生用气息控制来唱歌。
2.在学谱前加强四度、五度音程的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欣赏《天鹅》。
1.教师用启发性谈话导入课题。回忆第四册音乐欣赏曲:活泼欢快的《四小天鹅舞》;欣
赏曲:著名的法国作曲家圣·桑所写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中的一首《天鹅》。
.2.放录像(或幻灯),边看边欣赏《天鹅》。
说明
充分利用电化教育,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激发学习兴趣,启迪联想和想象。
3.提问:这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4.出面大提琴和小提琴实物(或出示弓弦乐器挂图),请同学们自己对2种乐器进行比
说明
大、小提琴外形、构造极相似,通过实物(或挂图),有条件的学校还可通过学生的演
各,让学生用对比法对其音色特点、演奏方法、外形、构造进行比较和了解。
5.复听后,请每位学生完成P6、P7的问题,再进行集体校对。
6.再听《天鹅》,进行音乐即兴表演。
在初、复听的基础上,再听《天鹅》音乐,用体态律动来表现天鹅的婀娜多姿的形象。
(二)歌曲《小春笋》。
1.复习歌曲《嘀哩嘀哩》,请学生联想春天的景象,导入课题。
说明
本环节旨在既复习巩固以前的旧歌曲,又能启发学生的联想。
2.音程练习(练一练、唱一唱)。
说明
本环节是为了解决本课中识谱的难点。为了唱准四、五度音程,我们采用此游戏,让
学生在游,3L中反复练、反复唱,在愉快的活动中唱准四、五度音程,为识谱扫除障碍。
3.教师范唱。可用“幻灯配歌”的形式进行。
4,用较慢速度视唱歌谱,教师应特别注意学生的音准问题,随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5.师生对唱歌谱(2小节轮换一次)。
6.朗读歌词,要求咬字清晰,声音连贯。
7.用“嘶一”和“嘶、嘶、嘶、嘶”进行连音、非连音的气息训练。
8.歌曲第九小节至第十二小节的衬词用连音和非连音的唱法进行训练,并加力度记号
进行歌曲处理。
(三)认识常用速度记号(二)。
1.把P8上的5位行走的人与相对的速度名称分别制成小卡片,让学生顺着秩序认记
号或打乱秩序认记号。
2.请学生上台行走,让学生讲出其速度的名称。
3.游戏“看信号走路”。
(1)5种速度分别用不同的颜色表示。
如:快速(快板)用红色表示;
稍快(小快板)用橙红色表示;
中速(中板)用黄色表示小
稍慢(小行板)用绿色表示;
较慢(慢板)用蓝色表示。
(2)请—“名学生来担任“小小交通警”,操作含有以上不同颜色的“信号灯”。
(3)请第——、二组的学生在教室里自由走动,当“小小交通警”发出“信号”后,学生马上按其表示的速度行走;当“小小交通警”改变“信号”时,学生马上随之改变速度,如速度不对者,则以“违反交通规则”处理,退出游戏,在3分钟内看获胜音与犯规者的人
数多少。
说明 在这游戏中教师可用节拍器进行帮助定速度。
(4)请第三、四组的学生按以上方法参加比赛。
(5)最后评出优胜组。
4.练练。‘、二。
(1)用慢速学唱这段旋律。
(2)快速唱一唱,再请学生谈2种不同的感受。
(3)用乐器吹——吹。
说明 本环节要紧4d本课“常用速度记号(一)”,通过不同的速度,感受音乐所表现的不同形象。
5.练练三。
(1)选择适当的速度歌唱。
(2)请学生讲出为什么选择这速度。
(3)用乐器伴奏。
(4)请学生上台扮小羊羔,即兴表演,其他学生伴唱、伴奏。
说明
角色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手段,让学生扮演角色,从而感受速度对形象的作用。
第三课
[教学目标]
1.欣赏《奔驰在千里草原》,认记中国民族拉弦乐器——二胡的形状、音色,听辨各段落
的速度变化,想象乐曲所描绘的草原牧民策马驰骋的动人场面。
2,学唱二声部的歌曲,初步达到音色统一、均衡。
3.认识并掌握sol,、la,、si,。
4.认识延长记号·,并能在歌曲之中运用。
5.指导学生初步掌握控制气息的方法,并用连贯而优美的声音歌唱草原、歌唱家乡。
6.通过填写结束音,初步感受民族调式的调式感;能根据拍号进行节奏写作,感受
2/4、3/4、4/4拍3种不同情绪的变化。
[课时建议]
本课用3教时完成。
第——教时:欣赏《奔驰在千里草原》;认认sol,、la,、si,;练练一;认记延长记号,。
第二教时:唱唱《草原上》;练练二;练练六。
第三教时:练练三、四、五。
[教学设计]
A 式
一、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二声部的歌唱。
2.难点:根据拍号进行节奏写作;唱准五度和七度大跳音程。
二、突破口
1.用乐器帮助训练二声部。
2.掌握各拍号的含义,根据学过的知识独立地把节奏材料进行分析和排列,解决难点。
3.从听、哼、奏、唱来解决五度、七度大跳音程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欣赏《奔驰在千里草原》。
1.认识二胡这一乐器,介绍二胡在我国民族乐器中的重要地位。
说明: 回忆小提琴演奏的《云雀》和大提琴演奏的《天鹅》两首乐曲,从而导入认识二胡。让
学生了解我国民族乐器中的传统乐器——二胡的音色、形状和演奏方法。既巩固复习旧
知识,又能起到对比的效果。
2,放一段二胡演奏的录像,或请会拉二胡的学生表演。
3.初听全曲,出示草原上牧民策马驰骋的场面,请学生分段。
4。视唱P12、P13上的谱例,比较各段在情绪上的变化和联系。
5.复习“常用速度记号(一)”。
6.以小组为单位,边复听边编旁白词。
说明 以小组形式编旁白词,既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又能发挥集体的智慧,活跃课堂的气氛。
7.各组派一名代表,抽签决定讲述的顺序,为乐曲配旁白词。
8.填写P8上的练习,同桌2人进行校对。
(二)认认sol,、la,、si,。
1.复习do一—mi的音高和音位。
2.出示sol,、1a,、si,的五线谱表和键盘对艺图,认识三音,唱一唱。
3.请部分同学在钢琴上弹一弹sol,、la,、si,。
说明 学生视、听、唱、奏结合的直观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对音符的音准音高位置的认识。
(三)练练一。
1.认识延长记号、。
2.用乐器进行二声部的吹奏训练(竖笛或口琴)。
3.二声部练习:高声部用乐器吹奏,低声部请学生唱。
4.交换练习。
5.二声部歌唱练习,提醒学生唱长音时要保持音高的准确性。
说明 本环节是本课的难点,为帮助学生准确唱好二声部,我们借助于乐器来进行二声部
的歌唱。
(四)练练二。
1.高声部用乐器(竖笛、口琴或铝片琴)演奏,低声部在钢琴上进行伴奏。
说明 让器乐练习充分为教学服务是我们的目的。
2.高声部请同学视唱,低声部请一小部分同学唱“bong”来为旋律作伴奏。
(五)歌曲《草原上》。
1.由《牧歌》引入课题。
说明 从《牧歌》的优美宽广的旋律中,让学生描绘草原的景色,并借助录像放一段草原的画面,为学好歌曲铺垫。
2.教师有表情地范唱。
3.五度、七度练习。
(1)听——教师弹琴,让学生听。
(2)哼—--请学生用“lu”来哼鸣。
(3)奏一一用乐器吹一吹(竖笛或口琴)。
(4)唱——唱——唱唱名。
说明
本环节是本课的难点,我们通过多渠道来进行练习,帮助学生扫除障碍。尤其在学生练唱时,教师随时纠正学生会出现的“上爬”、“下滑”的现象。
4.学唱歌谱。
5.歌曲处理,并做练练六,正确运用延长记号·。
6.在气息控制下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演唱全曲,要求做到仿佛身临美丽的大草原,动情地歌唱。 ·
7.为歌曲《草原上》编简单的动作。
8.创设情景演唱《草原上》。把教室当作大草原,部分学生分别扮演小羊、小牛、马儿、草、小河、蓝天、白云、太阳……部分学生在草原上尽情跳舞;部分学生在革原上拉马头琴; 分学生伴唱。 说创设情景进行角色表演,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达到了面向每位同学,让全班同
学人人参与的目的。
(六)练练三。
1.分组视唱旋律。
2.用对比、听辨的方法来选择结束音。
(七)练练四、五。
1.复习3/4、2/4拍的含义。
2.把“练练四”前2小节出现的音乐节奏与“练练三”进行比较,找出规律后进行节奏模
仿写作。
3.按新编节奏填写旋律。
4.选择合适的节奏型为旋律伴奏。
5.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旋律伴奏。
6.可启发学生创作节奏型为旋律伴奏。
第四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民乐合奏曲《幸福年》,感受不同的乐器所演奏的旋律的重复,领会乐曲中
用不同音色的乐器演奏同一旋律,以此来表达我国农村广大农民丰收喜悦的心情的表现特
点,从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高尚情感。
2.认识民族拉弦乐器—一板胡,了解其简单构造及音色特点。
3.认识常用休止符,理解其时值,感受休止符在音乐中的作用。
4.运用连音和“音断气连”的断音,和谐的声部配合演唱歌曲《蜻蜒》,感受歌曲所表现
的音乐形象。
5.通过音程听记,使学生掌握相声音程的音准和和谐。
6.通过旋律接唱,掌握视谱练唱的音准。
[课时建议]
本课用3教时完成。
第一教时:欣赏《幸福年》;认识常用休止符。
第二教时:练练—、二;学唱歌曲《蜻蜒》的谱与词。
第三教时:歌曲处理;练练三。
[教学设计]
A 式
一、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休止符的时值,运用连音和“音断气连”的断音歌唱。
2.难点:歌曲《蜻蜒》中8小节的合唱部分。
二、突破口
1.用“藕断丝连”的生活现象启发、指导学生在气息控制下做到“音断气连”。
2.把“练练一”的训练为合唱部分的难点铺垫,并充分运用器乐教学帮助合唱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欣赏《幸福年》。
1.重温已认识过的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笛子等)。
2.介绍板胡的结构、音色特点。
3.初听全曲。
(1)感受作品的情绪、气氛(让学生各抒己见)。
(2)讲一讲乐曲的速度。
(3)分小小组(以4人一组为佳),唱一唱主题旋律(P18)。
(4)做一做(P18)第二题,区别一下二胡与板胡的音色特点。
4.复听全曲。
(1)乐曲的旋律先后重复几遍?
(2)分段欣赏,填写下列表格。
演奏器乐 表现情绪
第—段
第二段
第三段
5.再听全曲。
(1)分组讨论,想象乐曲所表现的我国农村蒸蒸日上的景象,广大的农村男女老少喜庆
丰收的喜悦心情,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2)各组派——代表大组交流。
(二).歌曲《蜻蜒》。
1.认识休止符。
说明
由于全休止符和二分休止符的写法容易混淆,所以要激发学生讲出全休止符。像顶“博士帽”,二分休止符·像顶“大草帽”,形象的比喻,有利于学生的记忆。
2.有表情地范唱。
说明 教师有表情地范唱,让学生先听为快,感受活泼、轻盈的蜻蜒的形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致。
3.讨论如何能唱得像蜻蜒那样轻快、活泼?
4.练练二。
(1)分组接唱。
(2)分组接奏(竖笛或口琴)。
(3)用断音来演唱(休止时,要求音断气连)。
5.练练一。
(1)用竖笛(或口琴)奏一奏音阶(do—do‘)。
(2)看教师手势吹奏二声部。
(3)做练练二(听一听,写一写,唱一唱)。
6.训练歌曲《蜻蜒》中8小节的合唱歌谱。
(1)奏一奏(器乐二声部训练)。
(2)高声部唱谱,低声部奏谱,2遍后交换训练。
(3)唱一唱,注意声部的和谐、均衡。
7.学唱歌谱,注意休止符的运用。
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要启发学生用生活中见到的“藕断丝连”的现象,指导学生在
气息控制下,唱好“音断气连”的断音。也可用对比法(音断气断与音断气连)让学生区别其效果。
8.学唱歌词。
(1)学生用轻快、跳跃的情趣朗读歌词。
(2)轻声随琴声唱词,休止符要用“音断气连”的方法来唱。
(3)歌曲处理:师生共同讨论歌曲处理的方法,歌曲第一乐句演唱轻快、跳跃,表现蜻蜒点水的神态。第二乐句用连音的方法,唱出大自然对蜻蜒的爱。合唱部分要唱得和谐、饱满些,最后启发学生用渐弱、渐慢的方法演唱,表达学生对蜻蜒这益虫的喜爱心情。
(4)请几位同学扮演“蜻蜒”,随音乐翩翩起舞,其他同学伴唱、伴奏(用竖笛或口琴)。
(三)练练三。
(1)用“开火车”形式进行节奏训练。
(2)视唱乐曲2,速度先慢后快。
(3)视唱乐曲l,比较2段旋律有什么区别。 ’
(4)请学生谈感受(各抒己见),领悟节奏的变化所引起的音乐情绪上的变化。
第五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牧童短笛》让学生听辨乐曲中的重复、变化和对比,区分段落,理解音乐所塑造的形象,并了解作曲家贺绿汀的生平。
2.知道各种附点音符及弱起节奏的含义,并能对乐句做简单的分析。
3.正确运用连合唱法,在气息支持下用轻柔的声音表达母亲催孩子入眠时温柔慈爱的情感,体现《摇篮曲》恬静、柔美的意境。
[课时建议]
本课用3教时完成。
第一教时:欣赏《牧童短笛》;认识附点音符;练练一。
第二教时:认识弱起节奏;学习歌曲《摇篮曲》;练练二。
第三教时:练练三;分析处理《摇篮曲》。
[教学设计]
A 式
一、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附点音符和弱起节奏。
二、突破口
运用图解演示和概括性的通俗语言帮助学生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欣赏《牧童短笛》一
1.由教师或班内个别学生演奏《牧童短笛》或听录音,让学生从整体上熟悉乐曲,然后出示乐曲标题。
2.由弹奏者(教师或学生)介绍作者和作品创作的背景后,集体朗读P25上的介绍内容。
3.再听全曲,要求学生根据音乐情绪替乐曲分段。
4.分段欣赏。
(1)哼唱第一乐段音乐主题后听赏第一乐段,要求学生注意听上下两个声部的对答旋
律。并感受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2)哼唱第二乐段音乐主题后听赏第二乐段,完成课本欣赏练习1,并要求学生在情绪、意境方面与第一乐段作比较。
(3)欣赏第三乐段,要求学生听辨出和第一乐段的联系。
5.完整复听由长笛演奏的《牧童短笛》,进一步理解乐曲所塑造的音乐形象。
说明
1.《牧童短笛》曾是钢琴考级曲目,有条件的班级可由学习钢琴的学生弹奏,可增强这些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也可激发其他学生的听赏兴趣。
2.创作背景的介绍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形象,如由学生介绍,需在课前做适当指导。
(二)学习附点音符、弱起节奏。
1.新授附点音符。
(1)出示“×o,’,要求掌握:名称——附点四分音符、时值——增加附点前音符的一半时值(运用图解)。
(2)出示“×·”,集体讨论它的名称和时值(图解板书)。
(3)出示“×一一”,可请同桌之间说出它的名称和时值。
(4)练练一。
①集体讨论>
②在书上完成:
②回家作业:
说明
该练习难度较大,建议删除“连接起来拍击”这一要求。
2.新授弱起节奏。
(1)在电脑屏幕上出示课本中弱起节奏的图示,并讲述:
①弱起节奏是指音乐由弱拍或强拍的弱位位置开始,这样第一小节就形成了不完全小节;
②凡是由弱拍开始的歌(乐)曲,最后一小节通常是不完全小节,和曲首的不完全小节合为—个完全小节。
说明
电脑软件制作时可用闪动式的画面来帮助说明以上两个知识点。
(2)练练二。
①教师弹奏旋律,注意突出重音,然后请学生唱一唱,体会乐曲的韵律感。
②根据子拍的含义,找出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
说明 把知识性的练习音乐化,才能使学生具有乐感。
②在书上为旋律加上小节线。
(3)练练三。
①视唱曲谱。
②找出此曲中哪些乐句用“弱起节奏”。
②跟琴唱注意“v”记号,注意弱起节奏的音要较弱一些。
(三)学习歌曲《摇篮曲》。
1.学生闭眼听教师的朗诵和范唱。
说明
1.教师在范唱前加入描绘优美、宁静的夜景朗诵词:“夜晚星星闪烁,月光洒满大
地……”使学生在宁静的气氛中感受歌曲的音乐形象。
2.让学生闭服听范唱《摇篮曲》,使学生有一定的新鲜感,同时也创设了符合歌曲的意境。
2.学唱歌谱。
(1)分声部视唱歌曲第一乐段曲谱(注意唱准附点四分音符)。
(2)用哼鸣唱第一乐段(注意每一乐句的最后一个音不要太短,第一个音发声前,应作急吸气,歌唱时缓呼,声音要连贯轻柔)。
(3)学唱第一乐段歌词。
(4)分声部视唱第二乐段曲谱,注意唱准八度音程。
(5)用“a。”哼唱第二乐段。
(6)学唱第二乐段的歌词。
(7)完整演唱歌曲。
①比较两段在力度上的变化。
②根据旋律的起伏,运用渐强、渐弱力度,唱出母亲对孩子抚爱及期望的情感。
(8)以“摇篮曲”专场演唱会的形式复习以往学过的各种“摇篮曲”,可由学生归纳“摇篮曲”的音乐特点,并回忆创作每首“摇篮曲”的作曲家姓名。
说明
1.可以用满天星斗和皎洁月光的幻灯投向教室天花板来创设意境。
2.回顾著名作曲家和他们所创作的歌曲,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一些音乐常识。
第六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了解声乐演唱形式之一—一合唱丰富的表现力,
感受不同的旋律、节奏所表现的不同气氛和情景。
2.通过《天地之间的歌》教学,使学生正确掌握五度、六度等大跳音程、切分节奏以及二部合唱的音高节奏。
3.运用已学过的节奏组成旋律。
[课时建议]
本课用3教时完成。
第‘教时:欣赏《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入学习《天地之间的歌》齐唱部分。
第二教时:练练一(1、2);练练二;学习《天地之间的歌》合唱部分。
第三教时:练练一(3、4);分析处理《天地之间的歌》;练练三。
[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正确演唱歌曲中五度、六度等大跳音程、切分节奏以及二部合唱的音高节奏。
2.难点:用已学过的节奏组成旋律。
二、突破口
1.由听辨过渡到演唱,为歌曲学习扫除障碍。
2.在对谱例进行细致的分析后,再组成旋律的练习。
三、教学过程
A 式
(一)欣赏合唱曲《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
1.教师讲述当时和平解放西藏的史实以及西藏高原的气候、环境知识。
说明
对史实等知识作适当介绍,有利于学生理解歌曲表现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情绪、气氛,帮助学生展开想象。
2.初听歌曲,为歌曲分段。
3.分段欣赏。
(1)听赏第一部分,思考这部分曲调的旋律、节奏是怎样表现不同的气氛和情景的,完成P31上练习。
(2)听赏第二部分,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由慢到快、一呼而应的船工号子在速度上的变化,并感受英雄们在渡河战斗中艰险、紧张、热烈的气氛。
(3)复听,要求学生用两句话描绘音乐所表现的两幅场景(①风雪万里、浊浪滔天的景象;②军民齐心协力抢运物资的情景)。
(4)再次复听,用六面凳排成船形分组边听边表演,感受领唱、齐唱、呼号与号子节奏的表现作用。
(二)练练一、二。
1.练练一。
(1)教师按顺序弹奏2次第一小题。
(2)教师弹奏其中一组,学生用手势表示顺序。
(3)用同样方法完成第二小题并分组吹奏(竖笛、口琴、口风琴)。
(4)教师改变顺序弹奏第三、四小题,学生在书上填写。
2.练练二。
(1)分声部视唱。
(2)合唱曲调,并运用“”和“”来练习。
(3)用“啦”演唱。
说明
歌曲《天地之间的歌》中五度、六度等大跳音程以及二部合唱音高节奏的正确均为学唱中的难点,所以把“练练一”、“练练二”放在歌曲教学前,可以为歌曲学习扫除障碍。
(三)学唱歌曲《天地之间的歌》。
1.听范唱再视唱齐唱部分歌谱,并学唱歌词。
2.分声部视唱“谁能变得聪明无比”这一句的歌谱。
说明
在整首歌曲中这一句的二声部曲调变化最多,而其他乐句二声部基本相同,所以把
此句抽出来练,为二声部学习排除难点。
3.分声部视唱合唱部分歌谱。
4.吹奏合唱部分歌谱。
5.合唱二声部歌谱、歌词。
6.演唱并演奏整首歌曲。
7.歌曲分析处理(采用边唱边集体讨论的方法)。
(1)“多么神奇、多么壮观”后的“啦”用mp的力度。
(2)“谁就变得聪明无比”用“”的力度。
(3)切分节奏要唱得轻巧灵活。
(四)练练三。
1.视唱谱例l和谱例2。
2.找出谱例中采用的重复和变化的手法。
3.复习已学过的各种音符的时值,并组成节奏。
4.按所给的音让学生用自己创作的节奏组成旋律。
5.进行“作品征集比赛”,并授予小奖品。
说明 通过比较,增强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学习兴趣。
第七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调皮的小闹钟》,听辨感受切分节奏,体会乐曲幽默、诙谐的音乐情绪,进一步激发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
2.学习并运用变化的速度和富有弹性的切分节奏,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热烈的情绪。
3.以饱满而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歌曲《在葡萄架下》。
[课时建议]
本课用3教时完成。
第一教时:认识切分音×××;练练一;欣赏《调皮的小闹钟》。
第二教时:认识常用速度记号;学习歌曲《在葡萄架下》;练练三(1)。
第三教时:分析处理《在葡萄架下》;练练二;练练三(2)。
[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掌握切分音,感受切分音在音乐中的作用。
二、突破口
通过拍、听、唱、比较等方法使学生正确掌握切分音。
三、教学过程
A 式
(一)欣赏《调皮的小闹钟》。
1.学习认识切分音×××。
(1)出示由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组成的切分节奏图片。
(2)集体拍击连续4个切分音。
(3)讲解切分音的含义。
(4)练练一。
①分组视唱两条旋律。
②集体讨论区别两条旋律节奏上的不同。
②全班再唱2条旋律,想想、说说切分音在音乐中的作用(加强力量、强调语气、增加动
感)。
说明
1.通过唱与比较,思考巩固新知识,并由学生通过感受、实践、小结得出切分音的作用,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欣赏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感受切分节奏,因此把切分音的教学放在欣贯教学前,使学生的欣赏避免随意性、盲目性。
2.欣赏《调皮的小闹钟》。
(1)初听全曲感受乐曲所表现的幽默、恢谐的情趣。
(2)视唱旋律l、2、3并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情绪。
(3)再听全曲,要求学生仔细听辨:①乐曲中的主要节奏音型;⑨旋律1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用手势表示)
(4)边听边讨论:①切分节奏出现时闹钟想干什么?②音乐是通过什么音响来表现闹钟的散架的?
(5)每人根据乐曲的内容编讲一个故事穿插在乐曲欣赏中,成为一个配乐故事进行表演。
(6)分组讨论编写4—8小节表现各种不同形象闹钟的简单旋律,并加以形式多样的表演(骄傲的公鸡钟、滑稽的小丑钟等等)。
说明
不停留在课本的欣赏内容上,在欣赏后给学生进行想象创造的时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此欣赏曲是一首富有幽默感和谈谐情趣的描绘性的标题乐曲,所以在分段欣赏后让学生编讲一个故事,既可帮助学生感受理解音乐情绪,也提高了学生听赏的积极性。
(二)学习歌曲《在葡萄架下》。
1.出示第一至四小节,并视唱。
2.要求学生用重复方法创作第五至八小节。
说明
让学生用已学过的创作手法来创作所学歌曲的部分曲调,使学生“学有所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出示完整歌谱,听教师范唱并要求学生用铃鼓或手鼓为教师伴奏,并说出此歌在节奏上的特点。
伴奏节奏:
4.集体讨论歌曲节奏特点与新疆维吾尔族人民能歌善舞的特点间的内在联系。
说明
1.把切分节奏和附点音符通过形象化的讲解讨论,使学生掌握,为视谱扫除障碍
2.把音乐形象与歌曲节奏相结合,能帮助学生理解节奏在旋律中的作用。
5.视唱整首歌曲歌谱。
6.教师讲解“渐慢”、“渐快”、“原速”等速度变化记号后,学生根据速度变化记号演唱结
束句。
说明
速度变化记号放在具体的音乐中讲解,学生容易接受、理解、运用。
7.学唱歌词。
要求:①休止停顿做到声断气连。
②结束句宜在气息支持下作速度变化。
8.分析处理歌曲。
要求:(i)唱好下滑音 、波音“”。
②熟练运用力度变化记号。
②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9吹奏全曲。
⑤唱、奏、舞综合表演。
(三)练练三。
1.视唱旋律(1)。
2.教师出示几个音让学生试唱,讨论哪个音最有结束感,填入正确的音。
3.看课本视唱旋律(2),独立填写结束音。
说明
由集体讨论完成旋律(1),过渡到独立完成旋律(2),逐渐培养学生能力。
第八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百鸟引》让学生了解民族吹管乐器笛子的种类、音色特点和丰富的表现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2.正确运用连音、顿音的不同唱法演唱《多彩的童年》,理解两段旋律、节奏的对LL,表现孩子们对童年和未来充满无限欢乐、幸福的心情。
3.进一步学习运用切分节奏。
4.根据所给的音运用已学过的节奏组成旋律,培养学生创作能力。
[课时建议]
本课用3教时完成。
第一教时:欣赏《百鸟引》;学习切分音;练练一。
第二教时:学习歌曲《多彩的童年》;练练二。
第三教时:分析处理《多彩的童年入练练三。
[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切分音(二)。
2.难点:用已学过的节奏组成旋律。
二、突破口
1.通过启发学生寻找自然音响中的切分音来感受、理解切分音。
2.熟悉、分析谱例后再进行旋律的创作。
三、教学过程
A 式
(一)欣赏《百鸟引》。
1.请学生用竖笛模仿各种鸟叫声,引出欣赏课题。
2.出示实物“笛子”,教师简略地讲解笛子的构造、演奏特点,听《百鸟引》第二段后由学
生讨论笛子的音色。
说明
对乐器合色的教学不宜用纯理论的机械讲授,而需由学生从感性的听辨发展为理论的归纳。
3.出示欣赏课题《百鸟引》,初听全曲,要求学生根据课本中的图意,用手势表达乐曲所表现的是哪一幅情景。
4.分段细听,逐一完成下表。
节奏 速度 力度 情景
引 子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尾 声
说明
用表格式的归纳可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5.复听,谈谈对此曲的感受、对祖国民族音乐的认识,完成欣赏练习2。
(二)学习切分音××·。
1.复习上节课的切分音并按×××一×××一××·的形式分步骤讲解,使学生理解切分音是通过连音线将后面音的重音位置前移而形成的。
2.集体拍奏连续3个切分音××·X×·1××·Il。
3.按××·节奏吹奏音阶。
4.启发学生找找自然音响中的切分音。
5.练练一。
(1)视唱、吹奏。
(2)学生把“××”节奏改为“××”再唱、奏。
(3)比较运用两种不同的节奏所产生的不同效果,感受切分音在音乐中的作用。
(三)学唱歌曲《多彩的童年》。
1。请4名学生表演配乐诗朗诵《多彩的童年》,教师紧接着范唱(其中“来呀来呀呀”由4名表演的学生唱)。
说明
1.打破教师范唱的习惯模式,改由师生共同表演,能和谐、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
2.用学生充满激情的朗诵来激发学生对美丽祖国的热爱之情,激起学生学唱歌曲的欲望。
2。视唱歌谱后说说:①两段旋律、节奏的特点;②运用了哪些创作手法。
3.练习吹奏旋律。
4.学唱歌词。
要求:(1)唱好连音和富有弹性的顿音。
(2)正确掌握切分音。
(3)做到吐字咬字清晰。
5.分析处理歌曲。
再请4名学生配乐诗朗诵作引子,引导学生进入歌曲意境,全班学生有表情地演唱、演奏歌曲,把两段的对比表现出来。
(四).练练三。
1.视唱谱例。
2.复习已学过的各种音符并组成节奏。
3.分组以3/4、4/4为拍号组成前后两句的旋律。
4.小组交流所创作的旋律。
说明
这项练习较为重要。一方面复习已学的节奏知识,并能进行运用;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创作的乐句说说所表现的音乐情绪,避免机械的节奏组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9-19 19:39:1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