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少華
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教授
引子
謝謝「優質中國文化教育計劃」委員邀請我來演講。以往我們也曾合作過,經驗非常好,引起了許多同學提問有關中國音樂和中國文化的問題。沒想到今天有這麼多位老師和同學來臨,我實在不敢在此「拋書包」。但是,看過趙永新先生的文章〔〈中國藝術的基本精神〉〕以後,我倒覺得有些話要說;不是批評,而是在我學音樂和中國文化的過程裏,也許和大家一樣,會遇到許多難題,可以和大家討論一下。文中牽涉到多門藝術,例如書畫、建築、音樂、戲劇、舞蹈,互有相關的地方;其中提及音樂的部份,引了不少古書。對於這些古書片段,每個人的理解能力不同,即使一些所謂研究音樂的「內行人」,也不可能完全通曉。從我自己的本行〔音樂〕研究經驗裏,我覺得大部分談到中國文化中的音樂的人,都有許多「想當然」的理解。
古代的「樂」與今天的「音樂」
比如在趙永新先生的〈中國藝術的基本精神〉裏,提到「禮樂一體」,我基本上完全同意,但當中有一個很大的時差。在教科書或教育署的課程指引裏,大家都把「樂」等同於今天的「音樂」或 “Music”。當然,音樂這個詞也相當古老,在《呂氏春秋》中有謂︰「音樂之所由來者久矣」。換言之,「音樂」這個名詞早見於文獻,但與今天的「學音樂」、「玩音樂」卻大有不同。現代世界的「音樂」傾向於西方 Music 的觀念,亦即是把音樂理解為一門「藝術」。而「禮樂一體」所講的「樂」,在先秦封建時代,卻不是一門純粹的藝術。當然當中有「音」、有「樂」、甚至歌、舞、器樂並重。再仔細一點,從前的聲、音、樂也屬不同的層次,《道德經》和《樂記》裏有詳細的說明。但我這裏要強調的是,在先秦時期所謂的「禮樂」,是十分狹義的「雅樂」。
「雅樂」式微?
「雅樂」這個名詞似乎意味著高級與優雅。事實上,古時周公制禮作樂、秦始皇或漢武帝得天下,到泰山去祭天的時候,這些儀式所用的音樂,都不是今天所謂的「藝術音樂」。今天的「藝術音樂」已包含商業和娛樂的成分,但當時的雅樂,最重要的功能卻是宗教的功能,用以祭天、祭地、或祭祀王室的祖先,所以雅樂一定不可以太吸引人。相信大家若有機會到教堂聽聖樂,總不會聽到一大隊管絃樂團,或一隊 Band 在演奏,一定規規矩矩,純純和和。最近我們音樂系的同學到粉嶺的「蓬瀛仙館」,拍攝了一場雲集各地道觀的科儀儀式,那些音樂一定不會像香港紅館演唱會一樣震撼。今天坊間許多關於中國文化和歷史的討論都流行一種論調,說雅樂「式微」、「衰落」,並為民間有活力的音樂所取代,諸如此類。這當然不能說全錯,但似乎假定了一定是民間音樂或「鄭聲」取代了雅樂,因為它們有吸引力。事實上,香港的「神功戲」就從來沒有停演或衰落的跡象。就算香港粵劇如何式微,每年天后誕、譚公誕、中秋、新年的神功戲從不間斷,就如我們每年不會停止掃墓、拜祖先、上香一樣。因此,雅樂作為祭天祭地、祭祀皇室祖先的儀式音樂,又怎可能停止?而雅樂亦無所謂「興起」,因為這是一種功能的音樂,是無論你喜歡不喜歡,也要進行的儀式。所以我們要改變一下觀念,不要假設一定因為雅樂很「悶」,沒人聽而致式微,而是應該撇除悶與不悶的觀念,先了解雅樂是怎樣的一回事。時間關係,讓我們先聽一段有關傳統古樂器與雅樂的片段:
〔片段〕 [編按:視像片段暫未提供下載服務,如有需要,請參考「博文」網站「文化演講」內之相關視像檔。下同。]
象徵權力與財富的「雅樂」
從剛才的片段,我們可以見到曾候乙墓編鐘的出土情況以及演奏的片段。這套鐘共六十五個,現存於湖北博物館,是二千四百多年前的國寶。我們音樂系最近亦在湖北訂製了一套複製品,體積較小,較早前曾在大會堂展出,各位老師和同學若感興趣可致電音樂系安排參觀。古代的雅樂,就是以這些鐘、磬、以及八音 ─ 匏、土、木、革、石、金、絲、竹演奏出來的。祭天地的雅樂,也一定要用上鐘和磬。這些樂器相當昂貴,因為當時冶金和銅礦簡直可以等同於財富和權力。若非統治者,肯定沒有能力鑄造這些鐘。所以編鐘除了作為真正的演奏工具以外,同時亦象徵天子的權威和財富。記得在回歸之時,這套編鐘的複製品也曾在香港展出,實在可以看成是中央的統治權降臨香港的象徵,意義十分重大。除了以鐘磬演奏,作為典禮和祭祀的雅樂以外,中國仍有另一種音樂,這就是傳統中國文人用以修心養性,以古琴彈奏的幽雅音樂。讓我們再看看另一片段,以了解古琴的外貌、音色與實際演奏的情況:
〔片段〕
體現傳統讀書人品格的「文人音樂」- 古琴
古琴是中國傳統讀書人的樂器,即使不懂彈奏,也會把琴放在書齋。因此,古代的音樂除了指祭天地的雅樂外,亦指古琴這種優雅的樂器所奏出的音樂。這裏再一次證明古樂並未因俗樂而式微,因為在清代或以前,古琴是讀書人必修的,是讀書人生活的一部分。直至民國初年,仍有一班文人提倡古琴。但自從西方學堂音樂進入中國的校園,大家都趕著學鋼琴。今天若跟朋友說「學琴」,也多以為是鋼琴,而極少指古琴。然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琴,就是剛才大家見到的古琴。古琴的音色內在而收歛,只有《廣陵散》一曲較為激烈,其他作品的風格都自由而飄渺。現今香港社會的確很少彈古琴的人,但這不等於衰落。古琴的重要性在於它的傳統,經歷多個朝代,至今從未中斷。
中西音樂歷史承傳之別
這裏有必要交代一下東方與西方音樂史的分別。西方音樂不少古代的曲目如天主教的額我略聖詠 (Gregorian chant ,亦有作素歌) 是一代傳一代,不曾中斷過;而中國音樂儘管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卻缺乏一個延續的傳統及較全面的記錄去承傳這些文化遺產。就如剛才片段裏所見的編鐘,既有銘文,又能演奏,且有二千四百多年歷史,很寶貴吧。但是編鐘所奏的音樂是怎樣的?沒有人能有說服力地告訴我們二千四百年前的音樂是怎樣的。所以剛才片段所奏的音樂,就只能是《東方紅》﹗國內的情況大家也明白,在這種政治環境下要奏《東方紅》亦無可厚非。不過既然國內選了《東方紅》,我不妨提出另外有關的一點。
本來編鐘就是為雅樂而製的,而在中國這個無產階級社會裏發掘出一套編鐘,不用來奏別的曲目,只奏《東方紅》,本身就甚有「雅樂」的意味。因為雅樂除了用來祭天祭地以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歌頌先王的德行,而《東方紅》就是歌頌中共最高領導人毛澤東的音樂,這不就是雅樂嗎?
儒家音樂的最高理想 事實上,以音樂來實踐宗教與政治使命,是儒家音樂觀的最高理想。《呂氏春秋》也提到,非一般人可以作樂,只有君子可以為之,甚至只有具德行的先王可以制禮作樂。可見作樂的用意是規範人的行為,而他們對雅樂的理解,一點也不「藝術」。樂曲方面,雅樂講求中正和平、緩慢、不刺激,務求規範人的行為。因此我不會強迫大家喜歡雅樂,實際上雅樂亦不一定吸引現代人的耳朵。越是感人、悅耳的音樂,就會被夫子們認為是「淫樂」,不應該聽。要認識中國音樂,就要明白當時雅樂的功用是甚麼。現在我們再聽聽一段在中國已經失傳,但仍在韓國保留下來的雅樂:
〔片段〕
韓國對中國雅樂的保存和整理
雖然聽來十分緩慢平和,但我覺得其珍貴之處,在於韓國人將這些中國傳統保留至今,並且十分驕傲地告訴中國學者︰中國人沒有保留這些文化,即使台灣所奏的亦不算正宗!韓國學者和專家卻能翻查古籍原典,如《禮記》和《周禮》,重新制訂他們認為比中國更正宗的雅樂。韓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真,讓我們感到十分驚訝及慚愧。拍攝當日實際上是祭孔的大日子,在漢城的「大成殿」舉行,許多上了年紀的學者穿上了昔日儒生的服裝,盛大慶祝這個節日。這裏又一次說明,雅樂無所謂「式微」亦無所謂「興盛」,因為它根本不是一般人可以聽到的,只是皇室人員和海外使節才可欣賞得到。姑勿論這些雅樂是否悅耳,韓國政府的確十分重視這件事,國家也的確付出不少人力物力去舉行這每年不斷的祭孔。不少年輕的女學生也在扮演武生,表演一些她們今日一般在舞蹈時很少用的動作,但她們不會介意,因為韓國人對中國文化確有一份尊敬之心,中國人卻輕率地視之為古老或不合時宜。
或許我們再看看日本對中國雅樂的演繹。日本的雅樂嚴格而言不算正宗,因為沒有用鐘和磬,只保留了中國唐代的舞樂或燕樂〔宴樂〕的風味。所謂燕樂,就是從前皇室飲宴中王孫大臣用以享樂的音樂,大多配合舞蹈。稍後的片段演繹的是一個北齊的著名故事,內容關於一個武士,由於面容十分英俊,別人都不怕他,因此經常打敗仗。於是他造了一個很可怕的面具,戴上後才打勝仗。這就是後來流傳到日本的唐代樂舞《蘭陵王》。現先看一段日本的雅樂 - GAGAKU :
〔片段〕
日本的雅樂(GAGAKU)
大家可能覺得以上片段不算吸引,但日本的雅樂在世界上卻是受到廣泛認同和尊敬的藝術,甚至日本人也強調那是自唐代保留至今的音樂。然而這種音樂在中國卻失傳了。曾有英國學者批評日本的雅樂也不算正宗,演奏方面慢了幾倍,因此聽起來很悶。事實是否如此我們暫且不論,反而值得留意的是,他們何以忍受如此緩慢的節奏。我認為很可能是他們受到中國雅樂精神所影響。本來中國真正的雅樂原是不會輕易流傳到日本的,因為那是用來祭祖先的東西。只不過唐代有許多來自日本的學問僧和留學生,他們來到中國當時的首都長安學習,其中包括琵琶、笙、或篳篥等器樂。這些留學生把所學的東西帶回日本京都,連帶一些樂譜、樂器、樂師等亦流傳到日本,因而保留了傳統。但是那些不過是為娛樂而設的燕樂的傳統。經過千百年的流傳以後,日本人把那些音樂叫作「雅樂」,即日語的 GAGAKU 。現時日本的雅樂只用於神道教和皇室的「宮內廳」每年重要的典禮。上一任天皇逝世,喪禮上用的正是日本人引以為傲的「唐代」雅樂。
所以我們難免會問︰為何日本人、韓國人在重要典禮和節日裏會用自己的傳統音樂?不論有多慢,也會驕傲地告訴別人那是自己的傳統音樂。然而中國又如何呢?中國仍然是用西方的音樂,並且十分不好意思地告訴人家︰我們沒有傳統﹗加上四九年以後,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更抗拒封建的東西。在台灣,傳統雅樂總算流傳下來,但那是為外國訪客而演的。讓我們再看看台灣為海外使節和官員而演奏的雅樂:
〔片段〕
台灣的雅樂
雖然節奏依然頗緩慢,但總算可以聽聽雅樂是怎樣的。我小時候讀書碰到「雅樂」一詞,也和大家一樣一無所知,連鐘和磬也沒見過。可惜我拍攝的技巧太差,令大家看得更辛苦,但宗教音樂本應如此虔誠和不花巧。剛才台灣和韓國的雅樂片段皆有編鐘和編磬,那是符合中國傳統的雅樂,而日本的雅樂只是觀念上的雅樂,實質是燕樂。這些雅樂除了為遊客、祭孔、以及供學者研究以外,在現代社會基本上沒有多大意義。但要說這種雅樂不存在,沒有現代意義,我又不以為然。如果雅樂的意義乃在歌頌政權或先王的德行,這種意義下的雅樂從來不曾消失。
現代中國社會的「雅樂」
舉例來說,在辛亥革命成功後,國民黨的黨歌《三民主義》成為了中華民國的國歌。而國歌象徵中華民國的政權,所以某程度上亦是雅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也一樣。然而,我認為現代歷史上最有雅樂意義的音樂是歌頌毛澤東的《東方紅》。這套在一九六四年演出的革命舞蹈史詩《東方紅》,裏面的《東方紅》不僅是一首民歌而已,而是一齣以舞蹈、朗誦和音樂結合的表演,將共產黨如何得到政權、打敗日本、打敗國民黨的歷史寫在舞台之上。大家只要把革命舞蹈史詩《東方紅》 (以下簡稱《東方紅》) 從頭到尾看一遍,就可見當中雅樂意味非常濃厚,因為歌頌的是毛主席。現先看看開首的一段:
〔片段〕
《東方紅》與《國際歌》的矛盾
歌頌領袖或帝皇,那毫無疑問是雅樂。把時間再拉近一點,說說回歸。在香港回歸之時,我錄映了回歸倒數的慶祝節目,我覺得當中的雅樂意義更加清楚,裏面有許多地方更是抄襲《東方紅》的。《東方紅》的演出本身也有矛盾,內容一方面說毛澤東是人民大救星,但整段結束的時候卻唱《國際歌》。《國際歌》的開首是︰「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第二節的歌詞首句卻是︰「從來就沒有甚麼救世主」。所以周恩來策劃《東方紅》的時候亦只選了《國際歌》的第一段,可見他們是有意地把毛澤東「捧上神檯」,變成新中國的皇帝。又再看看香港回歸的片段。大家看的時候先留意演奏者馬友友後面的一套編鐘。然後在演奏《一九九七︰天、地、人》交響曲的時候,後面又像《東方紅》一樣射出一個紅太陽,明顯可見舞台設計與《東方紅》的關係。接著是流行歌手的部分,大家不要只顧看明星,還要留意舞台效果與《東方紅》有什麼關係:
〔片段〕
在流行歌曲的包裝之下,一支紅旗很清楚地插在香港之上。此外歌詞中對香港的歌頌,亦有明顯的「雅樂」意味。現在看看這個紅旗的現象如何脫胎自革命舞蹈史詩《東方紅》:
〔片段〕
流行文化中的政治喻意 我希望大家在閱讀流行文化時,不要忽略這些含蓄的政治喻意,其實這些喻意真是十分清楚的。我相信設計回歸慶典的設計班子對大陸的文化十分熟悉,甚至是國內派來的也不奇!〔我不知道,瞎猜而已。〕說回「雅樂」,祭孔和祭天地的雅樂,大家一定沒有興趣,也肯定不會流行;但在軟性的流行文化的包裝下,雅樂的角色竟然不知不覺地存在。笑完了,看看真正的雅樂 ─ 《國歌》,它象徵中國的政權。每天清晨天安門升旗也會奏起國歌,也是帶有典禮功能的:
〔片段〕
「禮樂一體」與現代社會的時差
本來我還要播李克勤的《球迷奇遇記》,可惜今天沒有帶來,反正大家也聽過吧。其中首句「起來、起來、起來、起來」就是從國歌而來的。談談《國歌》的源起,其一是《馬賽曲》,5.5 1 1 2 2 5. 3 1 - ;其次是《國際歌》︰「起來,飢寒交迫的奴隸……」,詞與旋律的概念都由此而來。在派給大家的講義裏,提及什麼是「雅樂」,什麼是「俗樂」,大家可以回去慢慢看。嚴格而言,今天我們對音樂的理解都是「俗樂」,即是作為娛樂、藝術和陶治性情的音樂。因此談到「禮樂一體」,對封建帝王時代而言是非常適合的,但對今天的社會來說就相對地沒有那麼明顯。要理解中國文化的觀念裏的「禮樂一體」,就要先弄清哪一個時期的中國文化。今天雅樂與我們也不是完全無關,但實在是有點距離。我在講義中亦把《樂記》列了出來,因為趙先生的文章中也談及《樂記》,裏面提到音樂的五個層次「心、聲、音、樂、政」。在我的表解裏,可見中國音樂最後的目仍離不開政治。傳統儒家所見的「禮樂一體」明顯是為政治而服務,而非今天理解為純粹的藝術。所以學者們有時不分「雅樂」和「俗樂」,造成不少的混淆。另外在我的講義裏也有一篇在回歸時評譚盾的《一九九七︰天、地、人》交響曲的文章,大家回去可以慢慢看。 總結
總結一下今天的演講:我為大家帶來這些音樂片段的分享,不是要推銷《國歌》、《東方紅》或是雅樂,不是這個意思。我只想說明在中國傳統文化裏,儘管在時代上有很大的距離,但在我們真正認識一件事物之前,不要妄下判斷,說這些東西沉悶或與我無關而不去認識。這個判斷只會將自己封閉和隔絕。事實上,在流行文化和日常生活裏,有很多東西與傳統是息息相關的。我今天希望說明,在真正中國音樂的實踐中,文獻和歷史所造成的距離是很大的,因此大家要認識中國音樂的操作和精神,除了要在文獻上認識以外,也要身體力行和參予,嘗試演奏或多些聆聽多些中樂或地方戲曲。留意周圍的文化,不論雅俗,實在令我們獲益良多。我今天演講到此為止,謝謝!
【答問部分】
問︰趙永新先生的文章提到音樂上「天人合一」觀念,其中只提及音色方面的特質。但事實上,以七弦琴為例,其形制與天地和大自然十分有關係,不知余教授是否同意這也是天人合一之一?此外,中國音樂裏「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否已滲入道家的色彩呢?
答︰多謝你的問題,問得很好。 我相信這位同學也有涉獵七弦琴〔即古琴〕的音樂。實在不只是七弦琴,有許多樂器在象徵意義上也包含與大自然合一的觀念。所謂「天人合一」,是否單靠音色就可感應到天人融為一體的境界呢?我看不一定,反而樂器形制上對「天人合一」的思想有所反映。中國祖先所造的樂器往往與他們對宇宙的理解一致。例如古琴的設計︰雁足、龍池、鳳沼,都是古雅的名字,並與當時的宇宙觀有關。又例如琵琶,古代的琵琶不是今天的梨形,而是阮咸所用的圓形琵琶。其中十二個品位,象徵十二個月,四弦象徵春夏秋冬四季。七弦琴的琴弦所用的絲,所謂「絲竹」,也是取自大自然的。今天以鋼絲製成的琴弦,嚴格來說亦已不同絲弦的音色。又如八音中的絲、竹、革、匏、土、木、石、金,所謂「八音齊鳴」,亦是將中國農業社會裏八種最重要的物料放在雅樂裏面,並希望這八種物料都不缺乏,豐衣足食。把這些農業社會的願望放在宗教祭祀入面,也可體現「天人合一」的觀念。 至於中國音樂是否包含道家思想,我在儒道思想方面涉獵不多。但我深深地體會到,在中國音樂上,以古琴為例,儒道已融為一體。而在中國民間的音樂中,佛道思想也混在一起。總括而言,我想我認同中國音樂是帶有道家觀念的。
問︰如果中國的雅樂就是宗教音樂,為什麼西方的宗教音樂可以那麼悅耳,中國的卻那麼沉悶?
答︰我嘗試簡單地回答一下。我想中國雅樂的美學思想本是如此,無論你喜歡不喜歡,都講求中正和平、緩慢、並且不著力去感動人,最後這點很重要。事實上,八音內除了琴和吹管樂器以外,大部分都是敲擊樂器。敲擊樂器的特點是敲下去以後,就沒法子控制那個音,那是自然的音。但是笛子、琵琶、二胡或文人的古琴,有許多揉弦、用氣、共振等,可以令音色變化,從而感動別人。在這個意義上,雅樂的確是刻意不感動你。 中國的先賢,尤其是儒家的提倡者,都不希望音樂感動你。這點的確有點奇怪,西方的音樂即使同樣講求中正和平與含蓄,也可感動你。儒家的美學卻不然,因為他們認為音樂可以使人激昂感動,但也會使人極端、暴躁甚至邪淫。所以中國人以禮樂和雅樂去規範人的行為,自然不會吸引人和讓人沉迷。習慣了西方有組織、有和聲、講求厚度和對位的合唱和合奏音樂,中國雅樂自然是比不上的。但當年的美學考慮卻是政治和約束,所以不吸引人是可以理解的。
問︰在趙永新先生的文章裏,「禮樂一體」的「禮」是規範人的行為,而「樂」的意思是抒發人的感情。若說樂不感動人,那麼人又怎能抒發自己的感情呢,余教授是不是不贊成趙先生的論點呢?
答︰謝謝你的問題。事實上我沒有反對的意思,而趙文也是引述《樂記》說「樂」是要動心以後才能創造出來,這個矛盾早已在儒家裏存在,並非趙先生才有。 一方面要動心才能創作音樂,另一方面又不想音樂太過動人,這個矛盾早就存在。然而中國人永遠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先秦文獻也提過,魏文侯說聽雅樂會打瞌睡,只有聽俗樂淫樂才有興味,那是很自然的事,因為一般人也想受感動。因此儒家只在雅樂和祭祀時才規範某些人的思想行為,而演出「俗樂」、「燕樂」或「胡樂」的時候,文獻上所記載是非常生動活潑的。 那為什麼歷史上只記載「雅樂」呢?這是因為中國知識分子壟斷了書寫的權力;而樂工身份低微、識字的不多,能書寫的亦無權力成書。所以正史上的記載全是關於雅樂,沒有民間多姿多采的俗樂的討論,在正史以外,有關音樂的資料非常少,於是矛盾也越來越大。 撇開理論不談,就算是器樂的演奏,我們稍有器樂經驗的人也會覺得有時候書中所說的演奏方法,與實際情況相差很遠。所以「動心不動人」這個矛盾對真正研究音樂的人而言不算大問題,因為儒家美學觀本身早就存在這個矛盾,因此亦無所謂反對趙永新先生的意思。
問︰剛才余教授提到唐代的雅樂傳到日本,那麼今天古裝電視劇如《武則天》的配樂,是否從日本回流的雅樂?
答︰對不起,我沒看過《武則天》,不知裏面的音樂是真是假。偶然我也看到一些古裝劇的配樂,有些的確花了許多功夫去考究,但仍有不盡善之處。例如在《孫子兵法》這齣電視劇裏,出現了楚國曾地的編鐘,上面有楚地雕塑的特點,而該集故事的背景卻在山東齊國。這些物件的配置,很難要求做到十足。而器樂尚且如此,我想音樂就更難配用從前的音樂了。 剛才大家也聽到,古代雅樂實在是很沉悶的,注重娛樂性的編導大多傾向不用。《武則天》電視劇又如何呢?我要看過才能回答,不好意思。
問︰剛才余博士很強調雅樂的政治功用,但在我的理解,儒家的音樂也有提昇道德的作用。而儒家道德理想的最高境界,也與「美」融為一體,例如「美即是善」之類。因此,我想儒家的音樂也有一定的藝術成份,儘管與今天的藝術觀仍有不同。到底應如何理解音樂中的「美」和「善」的問題?
答︰很多謝這位老師提出我今天一直忽略的一面。不錯,儒家美學一直把真、善、美放在一起,只不過因為今天演講的主題是政治〔禮樂一體〕,我才沒有提及。 儒家的確希望在音樂中把真和善的理想帶出,在古琴方面尤其明顯。我必須強調,作為修心養性的樂器,從琴音帶出美和善的理想確是古琴的美學指標;然而聽眾能否明白,這卻是不一定的。假如大家有彈奏古琴的經驗,就會發現演奏者自我感覺非常良好、時有優雅、清明與寧靜的感覺。 但這些感覺是否就等於儒家的「善」呢?我也不敢肯定,但儒家的確有這傾向,這是我忽略了的,謝謝這位朋友。
問︰我曾經和同學討論過音樂與政治審查的問題。例如北京有許多激烈搖滾樂被禁制,許多時代曲也曾被禁。似乎中國政府對這些藝術的審查十分敏感,對比外國的情況,未知又是如何呢?
答︰謝謝你的問題。 相對而言,外國似乎不大緊張哪些歌應該被禁,事實上亦非沒有。我在報章上也曾看過外國 Heavy Metal 〔重搖滾〕音樂的歌詞因涉及殺人而被禁,但相對中國而言這些情況是少有的。 中國對言論的管制自古到今也沒有停過,文藝方面尤其嚴格。一九四九年以後,中國對音樂的看法是非常純粹的儒家看法。雖然毛澤東提倡的是工農兵文藝,但我相信毛澤東對儒家的經典讀得非常多,非常熟。例如「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2) 所言的「文藝為政治服務」、「文藝為工農兵服務」、「文藝作為宣傳政策」,跟儒家以音樂導人向善,以達國泰民安的理想差不多。毛澤東覺得文藝的感染力不單是音樂,文藝更可成為政治工具,幫助他們宣傳,所以會更加嚴密地管制內裏的訊息。例如崔健的音樂雖是西方的搖滾,但內裏帶出的訊息卻可以是非常反動、反政府、甚至反傳統的。中共現時對傳統的態度頗維護,因為他們需要穩定,並且再度推出孔子,重新高度評價儒家思想。因為當沒有人再相信共產黨的時候,百姓仍然需要一種宗教,實踐「真、善、美」或「禮樂一體」。 關於文藝審查和音樂審查,我覺得一直以來也存在,但官員的音樂文化水平未必足夠,所以有時有漏網之魚。文字則比較難逃過審查,因為比較清晰可見;音樂卻可從抽象符號引發聯想。中國的藝術家或創作人習慣大陸的表達方法,就可以在隙縫中表達意見。在六四之前的紀念活動,人們反對鄧小平,將空瓶打破,亦是表達方法之一。音樂創作方面,譚盾在一九九七年所寫的交響曲有何深意,我至今亦未完全摸透︰到底編鐘是否提醒香港人共產政權或中央政的來臨?引錄了《帝女花》「香夭」一段又代表什麼?因為「香夭」在香港回歸本是大大不利的嘛﹗所以儘管上有審查,但文藝創作者仍可以熟悉的手法,遮遮掩掩地表達自己的看法。 關於這方面我實在所知不多,未知能否回答你的問題。
問︰你一直也著重雅樂與禮樂一體的關係,未知余教授能否補充一些中國俗樂的精神或俗樂與儒家的關係?
答︰俗中之雅 由於趙永新先生的文章重點提到「禮樂一體」,我認為他的意思應該是指「雅樂」,所以在演講裏集中討論「雅樂」,令大家比較容易明白。事實上有關雅樂的研究也是本世紀才興起,加上本世紀學者收集了很多文獻、錄像、錄音資料以及記譜等,雅樂這個題目才漸漸為人注意。 至於俗樂,我認為如果喜愛中國文化或對中文熟悉的朋友,不一定要熟悉中國音樂才理解它的精神。在俗樂裏,只要聽到「高山流水」這四個字,我們彷彿已被帶到一個很寧靜高雅的境界。在琴音裏我們不一定要具體把握高山如何,流水如何。 要留意,在我們剛才的討論中,俗樂是相對雅樂而言的名稱,指非正統、非宮廷、非祭祀的音樂,亦即是民間的音樂。然而這些俗樂中也有雅俗之分。例如古箏和琵琶中不少樂曲都可以引起你優美的聯想。舉例來說,細聽「平-沙-落-雁」四字,心裏已有清楚的聯想和圖畫,以至感應到大自然的景色。所以這些音樂雖屬於俗樂,但帶出的境界卻非常之優雅。因此也有人將之納入廣義的雅樂的範疇。
雅中之俗、俗中之雅 總括而言,雅樂與俗樂的觀念上是相對的,沒有絕對「一刀切」的分野。中國傳統的音樂許多時亦由雅入俗或由俗入雅,循環不息。具體例子是古時「採詩之官」,將民間的民歌記錄、潤飾、奉獻予皇帝,然後有所謂「採詩夜誦」。這些民歌反映民間風俗,自然是民間音樂或俗樂,但進入宮廷以後就成為祭祀唱誦的音樂,因此亦由俗樂變為雅樂。 相反,宮廷裏的燕饗音樂嚴格而言是皇帝享用的東西,但唐玄宗所設的教坊梨園,其後卻因戰亂外傳至中亞、日本和朝鮮。因為繼天寶安史之亂後,朝廷綱紀敗壞、樂工失散並流落民間,於是有杜甫於江南重遇李龜年的著名故事,將宮廷裏的音樂帶到民間。因此在中國的環境裏,「雅」「俗」不過是一個相對觀念,而非絕對的雅不是俗,俗不是雅。 最近在「蓬瀛仙館」科儀裏聽到他們所唱的曲牌,一般人不懂稱之為「唸喃嘸」,但細聽卻是《孟姜女》和《茉莉花》等民間的曲調。若說宗教用雅樂,這就是以俗入雅,將俗樂變得神聖。所以希望大家在所賞琵琶、古箏、二胡的演奏的時候,多些留意曲名的文字的美,往往可以增加優美的聯想和體驗。
俗中之俗 除了器樂以外,也不妨談談俗樂中的俗樂。被人批評最多的是中國地方戲曲,包括上海越劇、南音和京劇等。裏面的確有許多非常俚俗的東西,你可以從元曲到崑曲,找到曲詞中的俗樂特色。稍後在葵青劇院上演的足本《牡丹亭》,細心嘴嚼一下《幽媾》裏的曲詞,實在亦頗為「三級」。所以在雅俗的問題上,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表現;講到男女性愛的主題,可以很俗;但若是文詞優美,也可以十分雅。《金瓶梅》有被指為「明春」的描寫、《紅樓夢》也有所謂的「暗春」的地方,視乎你在閱讀這些藝術時的角度。
問︰回應余教授剛才所講,雅俗既然沒有明確的界線,但又說雅樂很沈悶。當中的問題是不是我們未有足夠的欣賞能力,而只以西方的一套去理解傳統的音樂呢?
答︰說得非常好,我亦很難說清這個觀點。 首先,今天的雅樂與古代的雅樂有莫大的時空距離,要強迫自己或學生找出欣賞方法,作為一個音樂老師,我也是沒有把握的。其次,從小到大,我們也沒有中國傳統雅樂方面的美學薰陶,可能緩慢自有美感,但我們未能欣賞。另一方面,西方音樂的結構、配器、和聲已根深蒂固地進入我們的腦海,於是我們借了西方的一套來判斷我們的傳統,也不出奇。 就算我是音樂系的教授,我對傳統雅樂的接觸,也不比大家多,只是多錄幾個片段而已。我不能 born again 〔重生〕一樣,突然喜歡上中國雅樂。最重要的是,我覺得今天這些雅樂未必是真的,沒有延續的傳統去使我認同和相信。反而我對俗樂裏實際的器樂比較有把握,因為那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音樂,而且在中國人生活中產生過影響。所以剛才我有偏見地說雅樂是緩慢的音樂,我們的確沒有足夠的資料去欣賞它們的時候,我也有所保留,不涉好壞的評價。 希望學者和同工在這方面發掘多些有說服力的資料,可以給同學增進美學上的認識。這個觀點非常之好,謝謝你﹗
〔主持︰時間關係,今天演講到此為止。多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