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洪湖赤卫队》有感(2(13)章玉华)

2
回复
1120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23 16: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颜色不太光鲜的的背景,是看到的第一印象;极为高亢、革命以及民族的唱腔,是听到的第一印象——这就是我们所观赏的音乐剧——《洪湖赤卫队》。

无外乎大部分革命题材的音乐剧,《洪湖赤卫队》不论是题材、人物、情节、旋律、歌词,都十分的“向党”。按照里面的话讲,那叫做“葵花向阳”。

故事没有什么可谈的,就谈谈音乐好了。剧中的音乐基调都很高,而且大多数都是众人的合唱,所以一副很有气势腔调的感觉,只是搭配上极为“红色”的歌词与演员在我们眼中极为夸张而投入的表演,有忍不住想大笑的欲望。何况那几个演员声音极高,用洪湖方言来唱,调子依然极高,让人听起来有一些吃力和疲倦,比较平缓的就是那首“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呀……”可是没过几句,整个高亢的氛围又上来了。总之,听完整部戏最大的感觉就是——累。

另外不能不提的就是人物的动作了,实在是太富有“喜感”了。刘闯动不动就挥刀子,到最后学得和韩英一个样子;还有彭霸天一直往上乱跳的眉毛;国民党军团团长愤怒摔杯子;不过最夸张的就是那个共产党卧底,就义时哪个如同“血肉长城”的姿势,实在是太假了,想不笑都难。表演的过分夸张,一有镜头就会集体抬头冲着镜头摆姿势,现在看来,的确是有一些做作得过分了。

一出让我觉得有些好笑、有些刺耳,有些激昂过头的音乐剧,也许它在当年倍受欢迎,受到无数人的追捧。但是当年是那样一个特定的环境,在评审的目光越来越客观而挑剔的今天:“我们永远可以不用作成那副样子的。”虽然我不讨厌,但是我对这出戏,却也实在说不上什么喜欢。

 
发表于 2005-5-8 12: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单从该剧拍摄的年代而讲,当时的演员演戏的水准、对表演的认知、拍摄的技术等等肯定不如现在,

据个例子,就谈化妆。看看80年代的央视晚会那些舞台化妆,现在的人看就很像笑,觉得“好土阿”

所以今天的我们在欣赏年代久远的老作品时要辩证的去看,去分析。要理解,尝试体会当时的创作、拍摄背景、

理解老一代艺术家在经历过战火纷飞的岁月以后对敌人的痛恨;对党对革命者的热爱与赞颂。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当时的音乐。

 
发表于 2005-5-11 22: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时候脱离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看问题就有点不自然!请问:“文革”期间每人都把“毛著”放在胸前现在能作到吗?但当时确实发生并且没有人感觉到不自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