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如交给老师,自信还给学生

18
回复
919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0-20 10: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接近期末的一天,突然来了很多听课的老师,想听听课改后一节没有准备的音乐课。我无暇考虑音乐课件,连最起码的音响资料也无法在音乐教室中使用。看着已经鱼贯而入的学生与老师,我匆匆写下了几个教学环节,准备了一个小军鼓,脚步急急地走进了教室。
课是这样开始的:
“我来说一个歌谣《门前有条小河汊》,老师一共说两遍,大家仔细听听,这两遍老师说得一样吗?”老师抛出了第一个问题,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坐直了身体,竖起了小耳朵。
第一次老师没有强弱变化的读了一次歌谣。学生听到老鸭子、小鸭子,就有些坐不住了,小手自动移到嘴边,扮成了鸭子嘴。
“大家再听听第二遍歌谣《门前有条小河汊》。”老师开始强读老鸭子的叫声,弱读小鸭子的叫声。学生有了第一遍的听觉基础,第二遍也就不安分地等着了,小嘴也开始跟着嘟嘟起来,一会儿跟着伸脖子,一会儿跟着缩脖子,整个课堂开始了第一次“动”。
老师这时已经知道,大部分学生感受到了强弱的变化。
“大家觉得这二遍歌谣,老师读得一样吗?”
   “不一样。”没有一点质疑的样子。
“你们知道哪不一样吗?”老师希望学生不仅有体验,而且也能有表达。真不错,学生们纷纷举起了手。
“第二次读的时候,老鸭叫得响,小鸭叫得轻,第一次它们叫得一样响。”;“老鸭的声音大,小鸭的声音小”;
“老鸭叫得声音听得清,小鸭的声音我听不清楚。”……
虽然,没有一个学生说到强弱的概念,但他们分明已经能准确区分了哪种
声音是强,哪种声音是弱。老师总结出:声音有强有弱,刚刚老鸭的叫声,我们听起来很强,小鸭的叫声,我们听起来很弱。我们大家一起试一试,老师演老鸭,你们演小鸭,下一次咱们换一换角色……”于是,教室中响起了强弱起伏的鸭叫声。听得出来,叫声中充满了欢乐和投入。
我拿出小军鼓,学生自己的“嘘嘘”声让课堂静了下来,小脑袋里可能都在想:老师拿鼓干什么?眼睛都睁得大大的。
“咚咚”两声鼓响。
“请同学们说说哪一次鼓声响得强,哪一次鼓声响得弱?”
“哗,太简单了”学生们不禁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正确率百分之百。
老师见时机已到,提出来:谁能给大家敲一敲鼓,要有强有弱。还要说说,怎样敲才能强,怎样敲才能弱?一部分小手放下去了,显然他们害怕做不好。老师叫来手举得最高的学生,“咚咚”二声。
“敲得真好!你先告诉大家,敲鼓简单不简单?”
“特别简单,使劲一敲就是强,小点劲一敲就是弱。”小脑袋摇着,看得出他的心里一定是美滋滋的。老师用鼓励的口吻,“现在谁想来再试试。”小手差不多都举起来了……
我开始试探着加大一点难度:如果按我的强弱规律要求敲鼓,你能做到吗?
“能!”声音特别响亮,小手没有悄悄放下去。
“请你敲——强弱强弱强弱强弱”我有意想让大家感受2/4拍的强弱规律,在一旁为他拍手伴奏,别的同学也自动相随。
“请你敲——强弱弱强弱弱强弱弱”同学们在老师的带动下拍手拍肩有规律地拍着。
“老师,我想去……”
“老师,我也会敲……”这种要求不绝于耳,这时的我已经不用自己来提要求,学生早已取我而代之,而且说得有板有眼。
老师这时随意敲了敲讲台。“咦,我还可以在讲台上敲出强弱来,你们能吗?”学生马上开始四处张望,东敲敲西敲敲,教室里一片热闹,找出了各种自然的音源来,分别敲出来给我听。最后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学生说:“老师,只要能发出声音来,用力敲就强,不用力就弱,我知道了。”作为老师的我真高兴,这句话出自学生之口,说明学生真的明白了音有强弱。
看着兴奋的学生,我领着学生开始了一个音乐游戏——《吹泡泡》。首先明确了游戏规则:鼓声急,表示音强,大家的手拉手圆圈要向外扩大;鼓声缓,表示音弱,大家的圆圈要向里缩小,最后一个强音表示泡泡破裂,学生静止不动,谁先控制不住了,就请谁按大家的要求演唱一首歌曲。
“东东坚持不住了,他动了!”学生们发现了“新大陆”。
“那么,我们请东东用强唱的方法为我们唱一首歌曲吧!”
东东很有把握的样子:“我唱《法国号》。”……
很快,好玩的游戏又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了自信,无论是被选中击鼓的学生还是被“罚”唱歌曲的学生,每个人都留下了满意的笑容,自信的身影。
“想想,《小宝宝睡着了》这首歌曲我们应该强唱,还是应该弱唱呢?”
没有回答的声音,轻轻的歌声已经悄悄响在了耳边……
下课铃声响了,学生们还在兴致勃勃地敲着,唱着。
当我迈着轻松的步伐走出教室,心中在想:课无须华丽,只求平实。
 
发表于 2003-10-20 21: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起来教学效果非常好。可是有一点疑问?
“咦,我还可以在讲台上敲出强弱来,你们能吗?”学生马上开始四处张望,东敲敲西敲敲,教室里一片热闹,找出了各种自然的音源来,分别敲出来给我听。最后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学生说:“老师,只要能发出声音来,用力敲就强,不用力就弱,我知道了。”作为老师的我真高兴,这句话出自学生之口,说明学生真的明白了音有强弱。”
这一段在实际教学中好像有点难以控制,学生放的容易,收回来可就有点难了。陈老师是如何解决的?
 
发表于 2003-10-21 12: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寻找声音的活动我也用过,我觉得只要学生平时的规矩做得好这不是件难事,我用别的老师的班试教,因为做规矩的方式不同,好象收起来很困难,但自己的学生我只要音阶一溜,他们就会慢慢静静地回座位,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象小老鼠一样……”。只要规矩做得好,我觉得学生的收放不是太大的问题!
 
发表于 2003-10-21 18: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收放的方法,我用听音乐做动作来完成。
效果还可以
 
发表于 2003-10-23 1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这种课很朴实。不管成功与否,都是值得提倡的!
 
发表于 2003-12-10 09: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堂课,我想经过这么几个环节,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已经较好地达到了。而且围绕“强弱”这个主题,在不留痕迹的过程中,强化了学生心目中的强弱概念。非常好,值得我们学习!
 
发表于 2003-12-10 12: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我也喜欢这种在平实中渗透的音乐课!
 
发表于 2003-12-10 16: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不错。很有趣,学生也掌握得很扎实。
 
发表于 2003-12-11 11: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课无须华丽,只求平实。说得真好啊。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很多时候是走入了误区,追求的是完美华丽,流于行表的东西太多了,朴素才是实在啊。
 
发表于 2003-12-13 11: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鲜花和掌声往往不是送给那些真正的成功者的。
 
发表于 2004-2-19 16: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课堂喜欢多姿多彩,多种教学手段齐上阵,让人眼花缭乱,我曾经就痴迷在这个误区中,让自己精疲力尽.如今,我真的感受到了,朴实的课堂教学,同样可以带来激情和欢乐,学生同样可以感受音乐的魅力!
 
 楼主| 发表于 2004-2-19 18: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整堂课学生快乐地学,老师快乐地教.
 
发表于 2004-2-24 20: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展示课、表演课一大堆的情况下,就提倡这样朴实无华的课。
 
发表于 2004-2-24 2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看来,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我也上过一年级的课,所以我认为这样的课很值得提倡。这节课老师充分调动了小朋友的积极性,在不经意中,在玩玩闹闹中,学生感受了音的强弱。这就是二期课改所要求的,老师不需要灌输太多,只要学生真正去感悟去摸索就行。
 
发表于 2004-2-24 21: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看来,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我也上过一年级的课,所以我认为这样的课很值得提倡。这节课老师充分调动了小朋友的积极性,在不经意中,在玩玩闹闹中,学生感受了音的强弱。这就是二期课改所要求的,老师不需要灌输太多,只要学生真正去感悟去摸索就行。
 
发表于 2004-2-24 21: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课我喜欢

 
在我看来,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我也上过一年级的课,所以我认为这样的课很值得提倡。这节课老师充分调动了小朋友的积极性,在不经意中,在玩玩闹闹中,学生感受了音的强弱。这就是二期课改所要求的,老师不需要灌输太多,只要学生真正去感悟去摸索就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2-24 21:35:51编辑过]
 
发表于 2004-3-18 09: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陈慧在2003-10-20 10:30:54的发言:


当我迈着轻松的步伐走出教室,心中在想:课无须华丽,只求平实。




我欣赏这种朴实的教学!踏实而不花俏!
 
发表于 2004-3-18 14: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很不错,我觉得这堂课是在朴实中得到升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