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 创 造 而 精 彩
——音乐综合实践课《小雨点漫游记》案例评析
[背景] 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一年的历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课堂教学改革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而作为一名非课改年级的教师,我深深的意识到自己应当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课改的关键首先是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做到“旧教材,新理念”。因此我充分挖掘“旧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旧教材”,围绕重点,大胆整合素材,扩充信息,将人音版第三册唱歌课《小雨沙沙》设计成一节融感受与鉴赏、律动、创造与表现、知识与技能、体验实践、学科融合为一体,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综合实践课—《小雨点漫游记》。浮浅认识供大家研究指正。
综合实践活动过程:
片断一:
1.师:大自然万物都有自己的语言,老师收集了许多大自然奇妙的声音,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播放课件:显示雨滴落下到蒙蒙细雨,电闪雷鸣后大雨倾盆的场面)
a. 师:大自然的声音真奇妙,你能模仿出来吗?
生:雨点— 滴哒 小雨— 沙沙沙沙 大雨— 哗啦哗啦
风声— 呼呼 雷声— 轰隆轰隆 闪电— 哐
学生一边模仿,教师一边用简笔画勾勒示意图。(如下图中间部分)
b. 在音乐中我们是这样来记录这些长短不同的声音。(教师将“小雨点”作为符头并加上符干,如下图右)学生划拍练习。
雨点(滴哒)
小雨(沙沙沙沙)
大雨(哗啦哗啦……)
2.师:刚才同学模仿的是大自然里的雨声,下面我们来欣赏几首乐曲,了解在音乐中如何描绘雨声。
(请一名学生代表点击课件,自主选择自己喜欢、感兴趣的歌曲和乐曲,共同聆听欣赏。)
点歌台
① 《春雨蒙蒙的下》 童声合唱
② 《雷鸣电闪波尔卡》 管弦乐合奏
③ 《第六交响曲》第四乐章《暴风雨》 贝多芬曲
学生活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音乐,如舞蹈、击拍、捻指,点脚,指挥以及两人、多人拍手游戏。
片断二:
1、播放音乐故事《小雨点漫游记》:
师:小雨点是个可爱的小精灵,种子发芽需要它,禾苗生长需要他。你们知道吗?它还是个小小旅行家呢!让我们跟随它做一次奇妙的旅行吧!
a、 师生共同在节奏鲜明的音乐声中进行律动;
b、 教师随着故事情节的推动用简笔画的方式展示水循环的过程,如下图:
2、a、师:小雨点从小溪汇入大海,在太阳公公的召唤下,变成了水蒸气,又聚集成云娃娃,结束了它快乐的旅程。可是种子、禾苗、花朵这些小雨点刚结识的好朋友可舍不得它啦,它们会对小雨点说些什么呢?
生一:再见!再见! 生二:谢谢你! 生三:欢迎你再来!
师:这些话你们能用英语来表达吗?
生一:Bye-bye! 生二:Thank you! 生三:Welcome you back!
b.师:你们能把它唱进歌里去吗?
创编英文歌词:小雨小雨沙沙沙,沙沙沙,
种子种子在说话,在说话,
哎呀呀,Thank you! Thank you!
哎呀呀,Welcome—you— back!
片断三:
1、 体验活动:
a、师:一颗种子要长成参天大树,除了小雨点的帮助,还要经受哪些来自大自然的考验呢?
生:狂风、电闪、雷鸣、雪、烈日等。
b、我们身边有很多能发出声音的东西,你们能用它们来模仿大自然的这些音响吗?看看谁的方法多?
学生分组进行活动(采用讨论、合作等方式,教师参与其中,适时提出资源共享):
如:用纸、塑料袋揉搓甩动表示风声;
用矿泉水瓶装上细沙,制成沙锤,摇动表现小雨;
装上黄豆表示大雨;
敲击金属饭盒或笔盒表示闪电;用踩破吹足气扎紧袋口的塑料袋表示雷声等等。
2、成果展示:
a、师:你们想不想用声音的强弱来讲故事呢?让我们用自制的乐器来讲个《小雨点漫游记》的故事吧!
(背景音乐响起,教师讲述故事,一组学生根据故事情节补充简笔画,组成一幅“音画图”。)
b、其余学生分组表现:
教 师 语 言 |
音 画 图
(学生完成) |
学 生 表 现 |
天阴阴的,一个小雨点迫不及待的跑出来玩耍 |
|
将硬币扔入金属笔盒中 |
天空中慢慢下起了蒙蒙细雨 |
|
摇动装了细沙的塑料瓶 |
种子张开嘴,尽情的喝着雨水 |
|
将瓶中的水倒入桶中发出“咕嘟”的声音 |
突然一道闪电划过天空, |
|
集体击金属笔盒一下 |
紧接着响起了一声闷雷。 |
踩破充足气的塑料袋 |
雨越下越大,种子叫道:“饱了!饱了!” |
|
摇动装了黄豆的塑料瓶 |
风姐姐听到了,连忙赶来,吹走了云娃娃 |
|
揉搓纸、塑料袋表现风声 |
雨过天晴了,天空出现了一道彩虹 |
|
人声学鸡叫 |
3、自主评价:
a、师将以上师生合作的表演录下来,播放给学生听,体验成功的快乐;
c、 学生自评、互评演奏中的成功与不足,在《小雨沙沙》的歌声中结束教学。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师生兴致盎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始终以愉快,饱满的情绪进行学习,取得较好效果。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暗授学法,愉快学谱。
《标准》: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
音乐的艺术必须要掌握一定知识、技能技巧才能表现,但首先要使人有表达音乐的情感和愿望,特别是对于喜欢新鲜事物的孩子,首先要让它们乐于学,愿意学,有感才有受,有感才有智。音乐知识与技能作为新课程目标的内容之一,体现出既淡化了双基知识,也必须学习必要的技能技巧,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始终紧扣“音的长短”这一主题,采用先让学生充分感受(播放课件)大雨和小雨发出音响长短的区别,再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模仿不同的雨声,并不失时机地用简笔画这种形象又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学生一看便懂,在理解的基础上我用了寥寥数笔,巧妙地将雨点变成了一个个音符,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接受了音乐符号“ ”,掌握了“音的长短”,改变了以往“双基”就是机械重复的观念,变厌为趣,变繁为简,做到了既坚持愉快教育,又不降低教学质量。
二、双语微探,学科综合。
《标准》:学科综合是以音乐为教学主线,融合不同领域,淡化学科界限,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同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融合是音乐教学的一种良好形式,对于软化学科边缘,增强对交叉学科的理解,拓宽人文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课中我运用节奏明快的音乐配以简单的讲解,进行律动,在用身体语言感受音乐作品中的强弱、快慢等音乐要素的同时,以《小雨点漫游记》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让学生明白了水是怎样在自然界中以不同形式存在并循环的科学道理,将自然学科与音乐学科有机地融合,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游戏中增长见识,游戏中拓展知识面,赋予音乐课新的内涵。
而双语创编歌词则是在充分挖掘教材后,根据本校学生情况进行的一个大胆尝试。《小雨沙沙》是一首旋律清新,结构方整的歌曲,较适合创编歌词,但本校学生从一年级开始便进行歌词创编的训练,简单的创编早已不能满足学生喜欢新奇事物的心理需求和创作欲望,考虑到我校从一年级开设英语课,我采取了形式新颖的双语创编这一方式。在课上我提出:“你们能用英语来表达种子对小雨点的谢意吗?”课堂先是出现了片刻的沉默,惊讶、思索、意外、欣喜,种种表情出现在一张张可爱的小脸上,突然一个兴奋不已的声音大声地说:“Thank you!”课堂沸腾起来啦,“应该是Thank you very much!”“我还知道怎么说不用谢呢!You are welcome!”教师因势利导,继续深入:“你能将它唱到歌词里去吗?”于是接下来的环节— 创编英语歌词就显得水到渠成又妙趣横生。这种融合式的音乐教学,将学生的目光引向课本以外的广阔天地,不仅突出了音乐文化这条主线,有利于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而且拓宽了知识视野,并以艺术化的方式促进相关学科的学习。
三、注重个性,正确评价。
《标准》:音乐课程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音乐的潜能,建立自信,形成宽容理解,互相尊重的意识。
新课程标准的评价是课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评价不等于甄别,评价不等于选拔,这是新课程的评价方式。新课标中指出,由于音乐学习中学生个体差异明显,因此评价应尊重学生个性,重点应放在个体发展的纵向比较上,在本课中,学生通过摸索、实践、创造性地使用了身边的生活用品自制乐器,并聆听自己演奏的《小雨点漫游记》后,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急于获得来自他人、自我、师长的肯定和评价,于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和发展自我的舞台,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教师不附加个人感情和主观评价,只要学生用脑思索,兴趣十足地探求知识;只要经过激烈争辩,主动参与,反复比较,所得出的结论就应该受到重视和尊重。正如有位教育家曾说过的:“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里,他便学会尊重。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之中,他便学会关怀。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便学会自信。”让学生始终在愉快、宽松、民主、融洽的气氛中学习,营造和谐、团结的评价气氛,既使学生学会自我反思,促进自我发展,又有利于学生形成宽容理解、独立自主、尊重他人的完善人格。
四、音乐中的生活,生活中的创造。
《标准》: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地音乐学习情景,引导学生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和创造活动,在亲身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为终生爱好音乐奠定基础。
音乐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音乐,音乐教育应让学生听懂或看懂,即感受音乐语言后再去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感受和情感。在本课中我紧扣“音的强弱”这一音乐要素,通过模仿、律动、欣赏体验、游戏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受理解,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去进行分析比较:大雨和小雨的声音谁强谁弱?雷声和风声有什么不同?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去探索、去领悟,体会到声音有强有弱,而此时,我创造性地让学生用一些廉价废旧物品自制打击乐器,通过亲手制作,亲身体验,摸索探究,将自己对音的强弱感受,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一串钥匙,几枚硬币,笔盒水杯,这些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生活用品,此时成为了孩子们有趣的乐器,每个学生都神采飞扬,花样百出,创造性地摸索出了很多方法,奇思妙想令老师也感到惊讶,此时的教师只是一个观众,一个欣赏者,确保了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在学生兴高采烈,跃跃欲试之际,教师提议采用自制乐器讲演故事,并根据学生自己创作的“音画谱”指导演奏,更是使学生热情高涨,将教学推向了高潮。
课后有老师提出:学生活动时将黄豆、沙子撒得满地都是,显得太乱。而我却要为学生的“乱”而喝彩,因为学生在“乱”中探索,“乱”中创造,在“乱”中学会分工合作,动手动脑,如果为了追求课堂秩序的井然而使学生失去了探索创造的机会,是得不偿失的,也是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学生通过无拘无束地探索,从生活中找到音乐,感受音乐,最终创造音乐,表现音乐,同时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学会了与人的分工合作和交流,体会到学习音乐的乐趣,为实现音乐教育的总目标— 使学生终身热爱音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与实践,从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中,我深深感到:教师教育观念直接影响教改的成败。要将学生培养成为思维敏捷、富于想象和敢于创造的新世纪人才,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意识,要敢于自我否定,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只要我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新课程将因我们的创造而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