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艺术学院音乐系2001级本科班 杨立峰
内容摘要:儿童音乐是儿童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于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初十年间形成了两次儿童音乐的创作高潮。这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为什么两次创作高潮能产生如此巨大的成就?为什么在生活日益改善提高的今天,儿童音乐创作反而跌入了低谷?
关键词:中国; 当代; 儿童音乐; 创作高潮; 思考;
儿童音乐,是儿童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为满足和丰富我国少年儿童的音乐文化生活,我国的专业音乐工作者和业余词曲作者们创作了各种体裁和题材的儿童音乐作品。并在建国初的十七年间(1949——1966年)和改革开放初期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1976——1986年)形成了两次儿童音乐创作高潮。在这两个时期里,我国的儿童音乐创作无论在数量、质量、体裁和题材的丰富程度上,都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使我们以仰视的心情回顾的同时,也留下了深深的思索——为什么他们能有如此的成就?为什么在生活日益改善提高的今天,儿童音乐创作反而跌入了低谷?
一
翻开中国当代史,我们不难看出,在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处在“百业待兴、朝气蓬勃”的时期。“秩序恢复了,经济条件正在逐渐改善,政府看上去富有效率且关心人民……这是一个十分乐观的时期,中国作为一个国家能创造许多奇迹。(城市)居民,尤其是年轻人能实现生活中许多美好的理想”。(《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人民共和国的城市生活》下;P.727.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7月第一版)
在这样的时代风潮下,我国的音乐界创作热潮迭起。正如诗人所形容的:“凡是能开的花,全在开放;凡是能唱的鸟,全在歌唱。”儿童音乐也不例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总结这两个时期儿童音乐创作的发展:
一、创作队伍
儿童音乐创作是一门专门的学问,中外音乐史上在这方面作出接触贡献的作曲家至少应具备三方面的条件——(1.)精通专业作曲技巧;(2.)理解少年儿童所处的时代背景,体察少年儿童的生活环境和天真无邪的心态;(3.)了解并精通各种风格的民族民间音乐。
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特别是建国初期,我国的儿童音乐创作队伍十分强大。不仅参与创作的人数多——许多专业作曲家都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儿童音乐创作;而且部分业余作者也积极投身于儿童音乐创作。创作队伍人数之多、水平之高,为建国至今所罕见。
那时投身儿童音乐创作的专业作曲家,像李群、张文纲、寄明、翟希贤等在抗日战争前后就开始音乐创作。建国以后,更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身于儿童音乐的创作并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而潘振声、龚耀年、晓丹、王效恭等一批作曲家,则一直从事或曾经从事少儿音乐教育。他们对儿童有着深刻的理解,在长时间与儿童生活之中取得了丰富的创作经验,获得了很大的成就。
不仅仅局限于专业作曲家。散布在北京、上海及全国各地的众多业余儿童音乐作者也积极投身儿童音乐的创作和传播。以王玉田、李葆春等为代表的各地业余儿童音乐工作者,他们大多在少年宫及各中小学工作,有着极为丰富的儿童工作经验和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他们为中国的儿童音乐创作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指导思想
在某种意义上讲,少儿歌曲要比成人的歌曲更难创作。因为它不仅仅是童心和技巧就能谱写的,它需要生命的折难、痛苦、破灭,甚至战火之后,依旧珍藏着少儿时的心灵,艺术的轻松、欢愉,恰恰蕴含在深积的风涛中,这不是苍白人生所能达到的境界。在建国初和改革开放初这两个时期中,作曲家们对儿童音乐创作的指导思想都有着深刻的认识。李群的“作为一个音乐工作者,应该有这样的责任:就是要通过音乐对这一代新人予以影响,应该在他们的幼小心灵中播下美的种子,使他们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为孩子们多写歌,写好歌》 载《天津歌声》1981年第8期)及“必须更加从严要求自己,在创作上力求能够洞察、表现儿童的内心世界,用新的意境、新的手法,为不同层次的儿童写出更好的作品。”(《捧出心中的歌献给孩子们》 载《北京音乐报》1988年6月10日)许多专业作曲家和业余词曲作者们身体力行,在理解少儿艺术的特殊性、提出自己创作指导思想和实施方面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三、音乐观念
这里不仅有专业和业余作曲家们对儿童音乐创作和流传的看法和观点,也有社会的观念。在上述两个时代中,不仅作曲家热心少儿音乐事业;许多电台也专门开设了少儿音乐节目。出版社出版了许多有关少儿音乐的图书和杂志,各大城市纷纷开办少年宫等少年儿童文娱场所。这就为儿童音乐的推广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同时,整个社会对于少年儿童美育和德育的重视和支持也是这两个时期儿童音乐能够兴旺的重要原因。
四、评论、研究
儿童音乐创作的兴盛也带来了相关评论、研究事业的兴盛。特别是在儿童音乐的第二个创作高峰期中,散见于各报刊、杂志的有关评论文章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这些评论文章对于指导儿童音乐创作的繁荣、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使关心儿童音乐、关注儿童音乐创作事业的人们提供了了解、研究儿童音乐的文字资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期出现了两本儿童音乐研究的专著:由龚耀年著的《儿童歌曲作法》和由樊祖荫著的《儿童歌曲写作概论》。两书的出版,填补了在儿童歌曲创作理论著作上的空白,使儿童音乐理论研究上了一个大台阶。
散见于各报刊上有影响的儿童音乐理论文章目录如下:
《漫谈少年儿童歌曲创作(学习几首优秀作品的体会)》(龚耀年著 见《人民音乐》1979年第三期)
《儿童歌曲的题材与艺术表现》(李群著 见《人民音乐》1981年第十期)
《跳脱窠臼,独辟蹊径——对某些儿童歌曲创作的看法》(周大风著 见《音乐生活》1983年第八期)
《少年儿童歌曲创作讲座系列》(鲍元恺著 见《音乐学习与研究》1985年各期)
《进一步繁荣少年儿童歌曲创作》(李群著 见《人民音乐》1986年第六期)
《开拓儿童音乐创作的新径》(龚耀年著 见《人民音乐》1988年第六期)
《开拓、耕耘、收获——建国以来少年儿童歌曲创作诌论》(郭文林、龚耀年著 见《人民音乐》1991年第六期)
《中国当代少年儿童歌曲的发展及其所引出的思考》(陈永连著 见《人民音乐》1992年第七期)
这些理论文章,对中国当代儿童歌曲的创作历史作了回顾和总结,对改善儿童音乐创作现状也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为人们研究中国当代儿童音乐提供了参考。
二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儿童音乐的创作由原来的高峰陷入了低谷。就让我们通过认真审视儿童歌曲创作萎缩的现象,来分析其中深层的原因吧:
一. 市场经济的影响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音乐创作的市场化,儿童音乐创作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极大冲击。“一位作者投书报纸说,他有一位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的朋友,名叫王君,很喜欢搞儿童音乐创作。也写了一些儿歌,有的还得了奖。但大多数曲子只能在汇演时唱唱,要么在大合唱时露一下脸。王君的一首在市里获了一等奖后,被主办者推荐出去,说找个杂志发表,推广一下,可半年之后,主办者找到他说:王老师,很遗憾,几家杂志都说一般不发表儿歌了,实在要发也可以,花1000元买点版面。而且,在一次同学聚会中,王君发现,同学中几乎没有一个人还在从事纯音乐创作。即使写歌,也只给那些广告片、电视剧或开幕式、酒会茶会之类写写曲、配配乐。在老师家中作客,老师指着豪华的布置和清一色的进口电器和钢琴对王君说:我写了一辈子曲子,我的好几首儿歌至今流行,可我那些年连买一台脚踏风琴也不可能。你们知道吗?这些东西是什么换来的?是一部20集电视连续剧曲子的报酬啊!”(《新人类的呼唤——中国独生子女教育纪实》孙云晓 孙宏艳著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
这就是无孔不入的商品经济!当儿童音乐作曲家们在忙了半晌,写作无数优秀儿童音乐,但回过头来,却发现自己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时,他们又会怎么想?
二.不健全的学校教育和社会家庭教育
儿童音乐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的少年儿童。但在近年来的学校教育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冲击,中小学音乐课普遍受到忽视,有的地方、学校甚至停开音乐课。这使得儿童音乐的重要园地——中小学音乐课堂受到很大影响,儿童音乐无法在学校得到传播。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流行音乐铺天盖地,电台、电视台、大街小巷全被流行歌曲所占领,孩子们在沉重的学习负担之余无奈地被媒介所灌输的流行音乐所包围。儿童音乐受到冷遇,这本身也与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从家庭因素考虑:试问一下,有多少家长能真正给自己的孩子一个良好、宽松的音乐环境让自己的孩子在健康、快乐、求知的氛围中愉快的成长呢?
三.创作队伍
目前在中国,从事儿童音乐创作的人可以说是寥若星辰。随着老一代儿童音乐工作者的衰老和辞世,新一代儿童音乐工作者又没有及时补充进来,使得我国目前的儿童音乐创作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也使得我国儿童音乐创作陷入了一个低谷。这不能不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三
经过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等一系列原因的影响,儿童音乐创作的萧条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但儿童音乐创作的繁荣却是时代的要求。那么,怎么才能振兴儿童音乐创作呢?在此不揣冒昧,提出几点建议:
一. 培养新的儿童音乐创作队伍,使之胜任新形势下的儿童音乐创作任务,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儿童音乐作品。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专业音乐院校或艺术院校作曲系中设立儿童音乐创作专业,专门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2).在师范院校音乐系(科)中设立儿童音乐创作理论课,为师范院校音乐系(科)的学生将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3).为在职中小学音乐专业教师定期举办有关培训,鼓励他们从事儿童音乐创作、传播。
(4).定期举办儿童音乐创作大赛,并设立一定的物质奖励,鼓励社会上业余爱好者的创作活动。
二.整顿目前的文化市场,大力推广宣传优秀的儿童音乐作品,各媒体开设儿童音乐节目、频道,使真正优秀的儿童音乐作品能深入到儿童心里。抑制一些粗制滥造、没有任何价值的流行歌曲的传播。
三.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提高中小学审美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在中小学校园内定期开展少年儿童歌咏活动、演唱比赛等。
四.鼓励倡导儿童音乐理论研究和探讨的学术风气,增强儿童音乐理论研究水平。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下一代之间的竞争。少年儿童能否健康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为了能给他们创作更多更好的儿童音乐精品,我们应该怎么做?又应该做些什么?
请关注儿童音乐创作!
参考文献:
书目:
《中国当代音乐一九四九——一九八九》;作者:梁茂春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三版;
《新人类的呼唤——中国独生子女教育纪实》作者:孙云晓、孙宏艳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作者:[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
《儿童歌曲作法》作者:龚耀年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
文目:
《开拓、耕耘、收获——建国以来少年儿童歌曲创作诌论》作者:郭文林、龚耀年 载《人民音乐》1991年第六期
《中国当代儿童歌曲的发展及其所引出的思考》作者:陈永连 载《人民音乐》1992年第七期
《论我国儿童歌曲创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作者:刘济远 见http://www.benznet.cn/benz/education/liujiyuan/ljy_001.html
还请各位前辈指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10 16:32:0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