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课中歌曲教学用不用逐句教唱?这个话题很重要,但不能仅仅用“判断语言”来描述,
我也想说说。
首先,“九年义务教育”要求学校培养出“合格的公民” ,“合格的公民”是什么样
的?是“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体、音、美、劳”科科精通的人?显然不
是!而是有“个性”的、对在学校所学学科保持着“终身学习兴趣”的公民。
在这儿,前者——“个性”表现为——精通某一学科或少数几个学科的知识技能,
这就好比(并不确切的比喻)“粮棉种子”生根发芽最后只能长成“粮棉”,其
它如“蔬菜、水果等种子”生根发芽最后只能长成“蔬菜、水果”差不多。企图
使“粮棉种子”长成“蔬菜、水果”或者使“蔬菜、水果”等种子长成“粮棉”都是徒劳的。(请注
意:我的这一思想不同于“反全面教育论者”,我认为学校应对学生施以“全面”教
育,但全面“成功”却因人的“个性”使然,而不可能!)
后者——“终身学习兴趣”——则是指对“所有的”或“大多数”的学
科。使学生成为公民后,对“所有的”或“大多数”的学科保持“终身学习兴趣”,这一要求
很高,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快乐”,而不能为了“使”学生“精通”某一“学科”造
成其“痛苦”。
基于此,让学生“多体验音乐、多感受音乐”的方法就比“逐字逐句教唱”更能使其快乐,
“逐字逐句教唱”也是“一种”体验和感受音乐的方法,不可单用和多用,与
“人音版”教材的“光盘”比较,无论是“歌曲”还是“乐曲”,我们教师都不可能
比它“演唱、演奏”得好,“演唱、演奏”还会大大消耗我们的体力和精力。
第二,让学生“多体验音乐、多感受音乐”的方法,本身符合音乐学科教学的“规律”。我
们常常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总对“没有‘教’就‘听’会了”感到
“恐惧”,这是对“教育教学”的“误解”。个人认为,在信息时代、在多媒体教学手
段进入课堂的今天,要获得好的教学过程和效果,教师自己的学科专业“技能”已经
不是“第一”重要的因素了,重要的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艺术化、人性化”的
“调控”师生、生生间的“活动、交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觉得是在进行
(传统的)学习,而又在“扎扎实实”的、“高高兴兴”的“学习”。
第三,假如学习“过程”快乐了,能产生“合格的公民”这样的“结果”,
同样,学习“过程”快乐了,也能使更多的“各类种子”发芽,长成不同的“植物”,
“音乐专业人才”的产生会比传统教育模式下少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