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沿海版五 、六年级备课大家来

10
回复
867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21 10: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特别说明:1、广东沿海版五 、六年级备课,其他不要在此贴发。

2、主要目的是应付检查

3、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我先来:

第一课 《中国民歌》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中国民歌的分类,增长知识,为欣赏各地民歌做好铺垫。

2、学习歌曲:《放马山歌》、《盼红军》,了解歌词内容,唱出云南山歌及四川小调歌曲的风格。

3、通过欣赏一组不同地区风格与特点的民歌,感受我国多姿多彩的民歌内容,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二、 教学重点:

演唱与欣赏民歌是本课的重点。

三、 教学难点:

怎样听辩号子、山歌与小调是本课的难点。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新学期绪言。

2、 欣赏一组民歌:

(1) 辨别出民歌产生的地区。

(2) 简介各地区民歌的不同特点

3、学唱歌曲:《放马山歌》

(3) 视唱并找出第一乐句中出现的节奏型,并拍打练习。

(4) 找出乐句中共出现几个音(3 、2 、1 、6 )后,进行视唱练习。

(5) 在试唱其余乐句时只需找出与第一乐句不同处进行练习即可。

(6) 学唱歌词:

a、 反复聆听录音,指导学生把握住云南民歌的特点,特别是衬词的唱法。

b、 在唱会歌词的基础上,应随录音轻声跟唱,这样容易掌握歌曲的风格。

4、活动与练习:

(1)节奏的综合练习。练习1

(2)课本中几个图式,辨别出那一个是回旋曲的结构图式?

(3)辨别练习3中的三种乐器,将它们的名称写在()内。

(4)欣赏管弦乐曲《法郎多尔舞曲》,当你听到小调时,双手握拳在胸前随着音乐上下动作;当你听到大调时,双臂向两侧伸展,随着音乐摆动双手。

5、小结

第二课时

1、学唱歌曲《盼红军》:

(1)节奏练习:

听记节奏: x x xxxx x x,区别出两种切分节奏的不同处,并找出歌曲中切分节奏共出现几次。

(2)视唱旋律:

A、 找出旋律中共出现几个音(1、2、3、5、6),是典型的五声调式。

B、 找出歌曲中音程跳动大的地方(4—7小节),重点练习。

C、 听音视唱旋律,要唱得流畅、跳跃。

2、复习歌曲:《放马山歌》

这手云南民歌属于高原山歌,要唱得比较高亢明亮。要求学生发声的位置要高,特别是赶牲口的吆喝声“咦哦”,要提高音调才能突出山歌的特点。

3、欣赏民歌:

(1) 第二次欣赏一组民歌,结合音乐知识进行民歌分类。

(2) 通过对比演唱,启发学生对,《放马山歌》、《盼红军》进行归类。

4、活动与练习:

(1) 在课本中三幅照片的下面写出作曲家的名字,标出国籍,并说一说你所学过的作品。

(2) 用do 、re、 mi、 sol、 la、五个音创作一首富有民歌风格的四个乐句的乐曲。可模仿你家乡民歌的音调,也可模仿本课所学民歌的音调。

5、小结本课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三课时

1、复习欣赏一组民歌:

(1)辨别出民歌产生的地区。

(2)提问各地区民歌的不同特点

2、复习歌曲:《放马山歌》

(1)视唱并找出第一乐句中出现的节奏型,并拍打练习。

(2)找出乐句中共出现几个音(3 、2 、1 、6 )后,进行视唱练习。

(3)在试唱其余乐句时只需找出与第一乐句不同处进行练习即可。

(4)反复聆听录音,指导学生把握住云南民歌的特点,特别是衬词的唱法。

(5)随录音轻声跟唱,掌握歌曲的风格。

3、活动与练习:

(1)节奏的综合练习。练习1

(2)课本中几个图式,辨别出那一个是回旋曲的结构图式?

(3)复习欣赏管弦乐曲《法郎多尔舞曲》,当你听到小调时,双手握拳在胸前随着音乐上下动作;当你听到大调时,双臂向两侧伸展,随着音乐摆动双手。

4、小结

第四课时

1、复习歌曲《盼红军》:

(1)节奏练习:

听记节奏: x x xxxx x x,区别出两种切分节奏的不同处,并找出歌曲中切分节奏共出现几次。

(2)视唱旋律:

D、 找出旋律中共出现几个音(1、2、3、5、6),是典型的五声调式。

E、 找出歌曲中音程跳动大的地方(4—7小节),重点练习。

F、 听音视唱旋律,要唱得流畅、跳跃。

2、再唱一次歌曲:《放马山歌》

这首云南民歌属于高原山歌,要唱得比较高亢明亮。要求学生发声的位置要高,特别是赶牲口的吆喝声“咦哦”,要提高音调才能突出山歌的特点。

3、复习欣赏民歌:

(1) 结合音乐知识进行民歌分类。

(2) 通过对比演唱,启发学生对,《放马山歌》、《盼红军》进行归类。

4、活动与练习:

(1)提问在课本中三幅照片的下面写出作曲家的名字,标出国籍,并说一说你所学过的作品。

(2)再用do 、re、 mi、 sol、 la、五个音创作一首富有民歌风格的四个乐句的乐曲。可模仿你家乡民歌的音调,也可模仿本课所学民歌的音调。

小结本课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
 
发表于 2005-6-25 20: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然后呢?
 
发表于 2005-9-13 10: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啊,不过优美一年级的备课啊?真的很需要啊!!![em07]
 
发表于 2005-9-14 10: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今天注册第一次进来太好了。真的:只要大家献出一点爱,那将是我们音乐教师的美好明天。我好喜欢这里啊。[em07]
 
发表于 2006-6-26 13: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课    学习莫扎特的一首歌曲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渴望春天》

1、听,小朋友是多么盼望春的早日来临呀!

2、边听录音,边导生看歌谱,问:

A、乐曲是几拍子?

B、歌曲内容和情绪怎样?

(为6/8拍,节奏活泼跳跃,曲调优美和冶炼,流畅而清新,洋溢着青春气息。表现儿童们渴望春天,盼望鲜花开放、小鸟歌唱、树林换上绿装的春天早日来临的迫切心情。)

3、第二边欣赏,让生轻轻哼唱曲谱,(先把第一乐句唱熟,再随音乐哼唱全曲)。

4、作业:找出相似乐句及发展乐句。

5、简介音乐家莫扎特

莫扎特(1756——1791)是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父亲是一位宫廷乐师,在父亲的辛勤教育下,幼小的莫扎特显露了惊人的音乐才能,四岁学会弹琴,五岁能作曲,六岁开始到欧洲各国旅行演出,被称为“音乐神童”在他不满36岁的生命历程中,他用音乐表达了对自由的追求和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创作了大量的歌剧,交响曲以及包括钢琴和小提琴在内的各种器乐曲。

二、听记

老师要考考大家的视听能力。

1、听记节奏:

2/4

X X ∣XXXX XX ∣X•XX ∣X——║

方法:先听有几个“X”,后听速度。

2、按琴声,选择正确的音组在空白的小节中:

(1234)           3456 )(465 )(432)

3456)┃5— ┃(1234)┃3— ┃

 6712┃(432)┃6 6┃(465)┃2432┃1—║

A、识谱,开火车,每个学生视唱一小节。

B、听旋律,辨别音组,把自己的意见用铅笔写入小节中

C、第二次听旋律,生复查,师巡视

D、出示代表性的谱例,共同评析,表扬正确的学生(形式:拍拍、唱唱、听听)

E、视唱正确的旋律。

三、小结

 

 

 

 

第四周第一节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提出本课时的目标

三、发声练习:(用教慢的速度挥拍)

1=D2/4

22 5566 5┃02 56┃6· ┃5 —┃5—║

A、分析调性,拍号

B、划出每个音符的时值,第三小节有前半拍休止

C、用教慢的速度听琴挥拍哼唱0256请个别悟性好的学生示范。

D、请小组或男女合唱等形式进行练习,注意最后一个四拍要唱足。

E、试着离开琴视唱。

四、学唱歌曲《渴望春天》

1、         导入: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来到了,世间发生了什么变化?(生举手发言),是啊,又一个新的起点,听,少先队员是怎样迎接春天的来临的?

2、         听录音

3、         问:内容情绪是什么?此歌适合在何重情况下唱?(队列行进、散步时、游玩时)

4、         找出曲中的切分节奏,并作上记号,哪个同学来试唱一下,(注意X·中附点四分音符一拍半的时值,不能应强调重音而将5·唱成250)

5、         第二次听录音,要求配以指挥,可轻声哼。

6、         “开火车”,听一句旋律,唱一句歌词,唱的好的同学予以表扬。

7、         放慢速度跟琴唱第一段

8、         请个别视唱第二段

        ★

 切分节奏  2•

      强 强

9、         分组唱:1——4排,第一段

      5——8排,第二段

五、小结

 

 

 

 

第四周第二节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

二、师生问好

三、发声练习

  (抽取部分学生视唱)

四、继续学歌曲

1、         听录音,根据自己在队列行进时的感受读读歌曲的力度和速度应该是怎样的?

2、         听伴奏演唱全曲,要求声音饱满、行进速度,把歌曲欢乐、自豪的情绪表达出来。

3、         歌曲处理:

A、应保持速度均衡,不要越唱越快。

B、第二乐段是情绪的高潮,处理如下:

mf力度唱 ·                · ··

       1 · |5 5|11 64|5——║

      啊!    祖 国亲爱的 妈  妈

mp力度唱 225566 5┃5551┃2—— ║

       给我们送来 幸福 的 幸福的星  星

(强弱的对比,表达对祖国妈妈的爱和无限幸福感)

后一句也如此

结束句 0256┃6· ┃5—┃5—║作渐强处理,充分体现幸福自豪感。

C、完整、准确的演唱全曲。

4、         背唱歌曲。

5、         比赛形式演唱。

五、复听《渴望春天》

1、         边欣赏边观察旋律特点

2、         师生讨论:

A、节奏活泼跳跃,结构严谨、手法简练

B、第一段为八小节,由变化重复的两个乐句组成;第二段八小节,第三乐句音调作了发展,给人以新鲜感。;第四乐句再现第一乐句并略加变化,充分表达了人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灵,给人以美好享受。

3、         再次欣赏,可轻声哼唱

4、         谈感受

六、    总结

板书设计:

《渴望春天》   作曲:莫扎特(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音乐神童”创作

                        了大量的歌剧、交响曲以及包括钢琴小提琴在内的

                        各种器乐曲。

切 分 节 奏

X      X  ·  

强  强 (切分音)

 

 

 

 

节奏练习:

1、         X X| X·┃X X┃X —║

XXXX X┃X·XX X·║

 

 

 

 

 

 

 

 

 

第十周第一节

 
发表于 2006-6-26 13: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课      七子之歌

教 学 目 标

(一)知道“七子”的地理位置及相关历史,能够用歌声表现企盼祖国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在理解《七子之歌—澳门》的基础上,能够用适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表现热爱祖国的赤子之情。

(三)聆听《七子之歌—澳门》、《东方之珠》及《鼓浪屿之波》,能够说出三首歌曲在音乐表现方法上的异同。

(四)聆听交响曲《1997·天地人》序曲,能够想象音乐的意境,并判断几个基本的音乐表现手段出现的先后顺序。?
二、教 材 分析
?(一)《七子之歌—澳门》?
1.《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于1925年创作的一部组诗。组诗分七章。它们分别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澳门》是组诗为首的一章。原诗全文如下:?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9227月,闻一多先生赴美留学。因不堪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毅然于1925年5月回国。而“五卅惨案”就在他归国后数日发生。英、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暴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闻一多先生更是义愤填膺。他痛感中国人不仅在国外被人歧视,就是在自己的国土上也要受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欺凌。于是,感慨万千地写下了一系列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即是其中之一部。这首诗发表在1925年7月4日的《现代评论》上。其时正值“五卅运动”高潮期间。在诗的序中,闻一多先生写道:“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斗云尔。……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七子之歌》等三首爱国诗篇在《现代评论》发表后,郭沫若立即在《长虹》杂志上予以转载,李一氓也写出专论予以推荐:“我相信新诗坛的生命更新了,新诗坛的道程另辟了,新诗坛发向他祖国的希望之光益强了。”?

1997年,在澳门即将回归之际,作曲家李海鹰用深情而诚挚的音调为《澳门》这首诗谱上了曲。自此,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响彻了神州大地。谁都不会忘记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澳门岁月》。片中一位年仅7岁的澳门小姑娘用她那充满童真的动人声音演唱着《七子之歌—澳门》。那歌声打动了亿万炎黄子孙的心。何止如此,那歌声也牵动着全世界正直善良人的心。

2《七子之歌—澳门》为单二部曲式。第一乐段(第1~9小节)的旋律比较平稳。其第三乐句(第5、6小节)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在这里,形成了本乐段的一个小高潮,仿佛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对思念中的母亲作着真诚的倾诉。第二乐段(第11小节之后)开始处就出现了一个六度大跳,且第一乐句的旋律多在高音区回转,加上强力度的处理要求,它好像是在呐喊,在表现一种盼望回归祖国的强烈感情。第二乐句是稍加变化的重复。它进一步使这种情绪变得更加浓烈。最后一个乐句深情而又肯定,把渴望回归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Macau”是闽南方言“妈阁庙”的葡萄牙语译音。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的妈阁庙前侵入我国土。侵略者误将妈阁庙的闽南方言当作当地地名。

3.闻一多(1899—1946) 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诗人、学者。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自幼便树立了坚定的爱国思想。在“五·四”运动中,他曾在给父母的信中说:“当知二十世纪少年当有二十世纪之思想,即爱国思想也。”此后,曾写下了《发现》、《一句话》等一系列爱国诗篇。1922年留学美国。归国后曾在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3年投身于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的斗争。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其诗风深沉严谨,在形式上主张格律化,讲求“节的匀称,句的均齐”。著有诗集《红烛》、《死水》等。

4.李海鹰(1954~) 作曲家。广东省广州人。1981年毕业于广州星海音乐学院作曲进修班。现任广东电视台音乐总监。主要作品有《弯弯的月亮》、《我不想说》、《走四方》等。?

5有关澳门的地理、历史知识

澳门地区位于珠江口西侧,包括澳门半岛、凼(dang)仔岛和路环岛三部分,面积约16平方公里。澳门三面临海,北与珠海市接壤,东与香港隔海相望。现有人口40万,其中95%以上为中国血统。

1553(明嘉靖三十二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进入澳门。1557年,通过贿赂守澳中国官员,得以在澳门定居。鸦片战争后,不断扩大其侵略地盘,于1851年、1864年又先后侵占了凼仔岛和路环岛。新中国成立以后,为收复澳门,我国政府与葡萄牙政府进行了多次谈判,1987年4月13日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12月20日,中国政府正式恢复了对澳门所行使的主权,澳门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东方之珠》

1《东方之珠》是台湾作曲家罗大佑的代表作,并由作者本人首唱。歌曲倾吐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心声。为带补充段的单二部曲式。

《东方之珠》这首歌,以含蓄而富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香港的地理位置、历史沧桑和迷人的夜色;并拟人化地表现了人们对香港的无限眷恋。歌曲的第一部分为复乐段结构。两个乐段的旋律基本相同。两个乐段中的第一乐句,相对地说,都比较平稳。然而,其第二乐句,开始时是连续的同音重复,紧接着便八度大跳转入低音区。它似乎从亲切、温柔的呼唤开始,以耐人寻味的深情加以延续。歌曲的第二部分有转向下属调的明显倾向,使歌曲的色彩产生鲜明的变化。在这个乐段中,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

几个音连续上行至全曲的最高音,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包含三连音在内的紧密节奏,从而掀起这首歌的高潮。特别是“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的真挚话语,表达了炎黄子孙对东方之珠——香港的无比爱恋之情。

补充部分是歌曲第二部分的完全重复。它将全曲的高潮进一步延展。其画龙点睛之句——“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则得以多次强调,从而将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奉献给亲爱的祖国。

2相关地理、历史知识

香港地区位于珠江口东侧,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三部分。因盛产沉香而得名香港(又名“香江”、“香海”)。该地面积为1068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615万,其中98%为中国血统,通行粤语。

香港是亚洲东部的重要交通中心和国际自由贸易港,也是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之一。

1842年,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侵占了香港岛。1860年和1898年,分两次强占了九龙半岛。为收复香港,我国政府同英国政府进行了多次谈判,于1984年12月19日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鼓浪屿之波》

1鼓浪屿是厦门市的一个美丽小岛,素有“海上花园”之称,又因岛上的音乐氛围浓郁,培养了不少音乐家,因而又有“音乐之岛”的美誉。1981年,词、曲作者一同去福建沿海深入生活。在鼓浪屿共登日光岩,极目远眺、遥想当年郑成功从这里领兵渡海,拼死战斗,终于赶走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回祖国怀抱。思及今日,台湾与大陆尚处于隔离状态,不禁思绪万千、感慨于怀,便共同写下了《鼓浪屿之波》这首歌。

这首歌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描述“我”生在台湾,却远离故土。站在与台湾基隆港遥遥相对的鼓浪屿,面对大海,思念故乡与亲人。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盼望亲人早日团聚的一片真情,不可遏制地迸发了出来。

歌曲为单二部曲式。第一乐段(第5~12小节)可分为四个乐句。第一乐句的旋律起始于这首歌的高音区,而后由高到低,通过连续四组“递音”下行至低音“sol”,形成一个非常流动起伏的宽幅度旋律。这旋律犹如一股涌动的浪花,又似“我”那奔涌的思绪和澎湃的心潮。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发展与延伸。切分节奏、流畅的旋律及三拍长音的运用,给人一种源远流长的感觉,仿佛“我”站在鼓浪屿,而思念故乡之情早已漂向远方——美丽的台湾岛。第三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第四乐句则是全曲的中心乐句。它肯定地表达了“我”热爱家乡一切可爱之处的思想感情。第二乐段(第13~22小节)也是由四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出现了六度大跳,进而趋向高音区运行,一股激动之情油然而生。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在这里,作者采用了弱起、跳进等手法推动旋律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将旋律放在下属调上运行,从而加强了歌曲的动力并带来强烈的新鲜感。在这两个乐句的歌词中,特别提到了日光岩。这一来是日光岩为鼓浪屿的制高点,且为重要名胜之地;二来是300年前,日光岩是民族英雄郑成功操练水军、挥师东渡之地。第三乐句重复唱出了两个“我渴望”,情绪表现得内在而急切。第四乐句多出了

这样一个乐汇。它打破了整个歌曲的方整性结构,实现了一种迫切之情,显得深情无限,思乡之情被推到了极限的边缘。最后两小节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结尾。它既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也实现了点题的目的。

2作者简介

张藜(1932~ ) 歌词作家。辽宁大连人。1948年入东北鲁迅艺术学院,后从事创作及教学工作。1978年调入中央民族乐团工作。代表作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苦乐年华》等。

钟立民(1925~ ) 作曲家。江西南昌人。中山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后就读于广东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科。曾任《歌曲》编辑部副主编、编审。代表作:《鼓浪屿之波》、《美国黑孩子小杰克》、《瑞丽江之夜》等。

3有关台湾的地理、历史知识

台湾省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等80多个岛屿,总面积约有36 000平方公里,其中台湾岛面积为35 759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一大岛。台湾东临太平洋、北向东海、西南望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祖国大陆隔海相望。它是我国东南方的海上门户,也是海防的重要屏障。

台湾省约有2 100万人口。汉族约占其人口总数的98%。其中大部分人的祖籍是福建省和广东省。语言及风俗习惯与大陆相近。高山族约占全省人口的2%,是世代居住在台湾的少数民族。

台湾省自古就属于中国。公元3世纪,三国的孙吴政权;7世纪的隋朝政府,曾先后派万余人赴台。12世纪中叶,宋朝政府曾派兵驻守澎湖列岛。后来,元朝政府在澎湖设置了行政管理机构——巡检司。17世纪末,大陆赴台开拓者超过10万人。1624年、1626年,荷兰及西班牙殖民者曾两度侵入台湾。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次年收复全岛。1885年,清政府正式设立台湾省建制。1895年,日本侵占台湾。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省得以光复。

()歌唱的呼吸

歌唱的吸气一般都通过鼻。唱速度快或长乐句时,多用口鼻同时吸气。呼吸要求敏捷、无声、不耸肩,肺部、胸膛自然挺起,腰围、腹部有明显的向外扩张之感。发声时小腹微收,形成上下力量的抗衡,使声音有气息支持。教学中要结合唱歌练习缓吸缓呼、缓吸急呼、急吸急呼等方法,使其逐步形成正确习惯。要多借用比喻的方法(如:闻花、吹腊烛、拍皮球、抽泣、咳嗽……)帮助学生理解,还可以让学生相互观察、相互纠正等方法帮助他们尽快掌握。

 (一)演唱《七子之歌——澳门》

1.演唱《七子之歌——澳门》时,应把表现歌曲的情感置于核心的地位。为此,要注意两个乐段的力度对比,注意歌词中的逻辑重音(如:“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中的-“你”、“Macau”、“不是”、“姓”)。此外,歌中曾多次呼唤母亲,表达了人们企盼早日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强烈愿望。这些短句的旋律多数都是上行。如:

其中,有的表现为急切,有的表现为深情,有的则表现为激动。因此在力度层次上也要有所区别。但是,也有一句旋律是下行的:

它好像是从激动的呐喊到内心的期待,表达了游子离别已久、迫切希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心情,其中也隐含着一种痛苦难过的感情。因此,歌曲第二乐段最后部分的感情内涵是颇为复杂的。

2.为了更好地理解歌曲的内容及情感内涵,要引导学生认真聆听范唱,还要适当地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闻一多先生的简历、《七子之歌》的内容以及澳门、香港、台湾的相关情况。介绍中务必掌握恰当的“度”。

3.演唱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艺术处理上,可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设计演唱方案,好的方案即可采纳实践。对学生的讨论意见,老师应予以鼓励,以保护他们的创造积极性。

(二)聆听《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及交响曲《1997·天地人》序曲

1.聆听《东方之珠》和《鼓浪屿之波》时,务必完整地聆听全歌。为细致感受、体验、理解歌曲的内容、情感及表现方法,可在聆听中结合歌唱进行,也可以结合分析讨论进行。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意见,更要鼓励学生富有创新思想的见解。

2.聆听《1997·天地人》序曲可以是浏览性的。只要引导学生正确判断编钟、童声合唱、大提琴独奏及管弦乐合奏出现的先后顺序即可。如能在此基础上想象音乐的意境则更好。

(三)本单元内容贯穿着一个思想教育主题——早日实现统一祖国大业。为达到教育目的,应在教育方式上特别注意:避免说教,寓教育内涵于艺术实践活动中,重情感陶冶,重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倾向及表现。
 
发表于 2006-9-12 13: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
 
发表于 2006-9-12 21: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表格式的要不要?
 
发表于 2006-9-12 2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课题

第五课   音区的表现力

1、             了解什么是八度音、音组及各音区的特殊音色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2、             感受苏格兰民歌的风格,并从中领悟到要珍惜同许饿之间的友谊。

3、             听辨民歌相同与不相同的风格,提高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什么是八度音、音组及各音区的表现力。

难点:唱好歌曲《友谊地久天长》。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学的活动

教的活动

教学评价

了解八度音、音组、与音区表现力

感受八度音的效果,并唱一唱。

听不同字组的音阶。

 

让学生听辨八度音程的效果。

弹奏常用的几个音组(大字组、小字组、小字一组)。

 

 

欣赏三段不同音区的音乐

用图表对三首不同音区的音乐特点、音响效果进行比较。

小提琴曲《G弦上的咏叹调》旋律优美动人、纯朴典雅。

《未完成交响曲》引子在低音区演奏。第一主题以中音区为主,第二主题在小提琴高音区奏出。

安排三首管弦乐曲片段来感受音区的表现力。

 

指导学生音色特点,音乐情绪上进行区别。

在音乐对比中感受与体验音区对音乐表现所起的重要作用。

活动与练习

为旋律标出音名与音组。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学的活动

教的活动

教学评价

听辨和弦

6 、5 、3 、4

4 、3 、1 、2

等的和弦听辨,并分两个声部准确唱出来。

    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和弦的音响效果来听辨和弦。

 

视唱练习

练习副歌三声部。

 

练习一声部。

 

二声部合成。

 

视唱全曲。

注意附点节奏,音准,教师用琴带唱。

注意掌握好弱起节拍,衔接紧凑。

注意轻声练习,换气统一,附点四分音符时值唱足。

重点解决难点,让学生更自如地表现音乐。

学唱歌曲《友谊地久天长》

 

 

分组跟同学说说自己的好朋友是谁,平时是怎么相处的。

听歌曲范唱,轻声跟唱。

让学生观看电影片段,感受友谊的可贵。

选出典型的例子供全班同学感受。

 

引导学生用深情的歌声演唱。注意吐字要清楚,一字多音要唱得准确。

利用学生日常熟悉的情绪联想到音乐表达的友谊。

第三课时

教学环节

学的活动

教的活动

教学评价

复习歌曲

注意吐字要清楚。

“怎”“心”“旧”“友”“亲”等这几个字。

    根据对音乐的理解,试一试应用力度记号、演唱形式等音乐表现手法对歌曲进行感情的处理。

在唱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提示。

 

教师作适当的评价。

在歌曲演唱与演奏中,学会合作,并感受音乐的美能表达出人间真情。

欣赏三首民歌

欣赏三首民歌,听辨出其中哪两首的风格相同。

组织学生先欣赏后讨论的方法进行听辨。

教会学生欣赏音乐的方法。

活动与练习

听辨几首歌曲的节拍,并用身体动作表现出来。

 

 

 

 
发表于 2006-9-25 16: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发现沿海版的教学磁带每次来的都特别迟。

更失败的是,我们学校的教务处竟然忘记了给我定教师用的教学磁带,(我们学校还没有钢琴或其他乐器)搞的我上个学期那半年都在极度郁闷的情况下度过的。

我都不知道该怎么上课了```全凭老师一个人来教学,太累了````````

 
发表于 2006-9-28 09: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次磁带都来的很迟,你也太历害了,怎么上了一学期呀!哈哈,不过有电教平台也好办一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