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颖
本文想就两个问题发表一点见解:一、戏曲舞蹈怎么发展?二、从哪些范围去整理研究中国古典舞。实际是一个问题:怎么形成中国古典舞蹈的艺术体系。
一、问题
所谓古典舞,我认为主要是指历史上为贵族服务的宫廷舞蹈;被宗教利用成为一种祭祀形式的宗教舞蹈;或者曾经走上商业舞台,是在专业化、职业化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古代舞蹈形式。这些虽然是古代民间舞蹈的加工、发展,但与自娱性有节令、地域和物质条件限制的民间舞蹈有所不同,具有吸收、融汇不同民族、地区以及域外舞蹈的优越条件,并且是在贵族文化、宗教意识或者是在广泛的--不限于一个地区的欣赏趣味影响下发展、提高,形式比较完整、严密,表演、技巧也高于民间的水平和成就,对历史上的舞蹈文化有一定的概括性和代表性。
戏曲舞蹈是城市经济发达起来,表演艺术商品化,由职业艺人发展、创造的古典戏剧中的一部分古典舞。这一部分古典舞我们比较熟悉,三十年来学习、整理、研究、发展,做了不少工作,也有卓著的成绩:开设了戏曲舞蹈训练课目,创作了《宝莲灯》、《盗仙草》、《小刀会》等一些戏曲舞蹈形式的古典舞剧。中国古典舞蹈的继承和发展,主要是从戏曲舞蹈开展起来的。不过通过实践遇到一个问题:怎么区别于戏曲?人物造型、表演方法、舞蹈语言的结构形式、打斗技术的运用等,如果和戏曲一样或者差不多,只是去掉唱、念,似乎没有单搞一?quot;哑吧"戏曲的必要;如果区别于戏曲就必然要发展、变化,可怎么发展,变成什么样子颇有些为难,不象戏曲又顾虑是否离开了传统?特别是近几年来,尽管大家在说法上认为"戏曲舞蹈是宝贵的遗产,要研究、要继承",可是一到"发展",从实践上看,不与芭蕾结合,已不大相信还能有什么出路。有一种意见认为:学习戏曲舞蹈就是继承、发展它的规律,动作、姿态好象就没有多大用场了。学规律当然不错,掌握到规律才能得其精髓,然而规律也还是需要通过一定的动作、姿态,也就是一定的形式加以体现,为了区别戏曲,只抽出它的规律和方法又以什么形式去体现呢?还有一种见解:认为?quot;纵横线"那样学习戏曲舞蹈学不到"真东西",应该唱、念一起成段学戏。当然,这样学习是无可非议的,不过问题是在学到能似戏曲演员又怎样?是否就能解决戏曲舞蹈怎么发展、怎么变的问题?戏曲舞蹈要发展、要变,大概没有异议,但怎么变,向哪儿变是一个问题。
近几年《丝路花雨》、《敦煌彩塑》、《伎乐天》相继问世,并基本上被承认,这是戏曲舞蹈之外又一种中国古典舞。这就又提出来一个问题:戏曲舞蹈和敦煌舞蹈同是古典舞,如果把戏曲舞蹈与敦煌舞蹈连接、揉合起来,是统一到戏曲舞蹈之中?还是统一于敦煌舞蹈,究竟哪一种更具有代表性?还有没有其他的形式和风格?也许会有这样一种说法?quot;戏曲就是戏曲,敦煌就是敦煌,各自发展好了何必提什么连接揉合?"让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古典舞蹈各自成章分别发展,明、清是一种,隋、唐是一种,或者将来还有隋唐以远各时期的古典舞当然更好,不过眼前的问题是戏曲舞蹈已有些进退维谷,究竟怎样才能既不洋化,又不脱离传统,形成一套足以体现中国舞蹈的历史成就和其审美传统的艺术体系呢?我觉得这是问题的症结,需要提到日程上来议论。
二、唐、宋宫廷乐舞的衰落
宋、元以前我国表演艺术的主流是歌舞,之后为戏曲取代。多年来有一种模糊见解,认为戏曲兴起之后歌舞之所以衰落,是因为已被戏曲综合、吸收。并大致有两种意见:把戏曲舞蹈继承下来便掌握了中国古典舞蹈的一派意见;否定戏曲舞蹈,认为中国谈不到还有古典舞蹈的一派意见,都是立足于这样一种见解。 实际上,戏曲兴起之后,民间舞蹈并没有衰落,衰落的,主要是宫廷乐舞。我国的宫廷乐舞在唐代曾经辉煌一时,元、明以后销声匿迹了,是不是因被戏曲吸收所以不再独立传世呢?这关系到我们怎样估计戏曲舞蹈,所以有必要弄清楚宫廷乐舞衰落的原因。
宫廷乐舞的衰落有很多因素:唐代有安史之乱和唐末的藩镇割据,接着又是政权似走马灯样更迭变换的五代十国。宋统一了中原,未几又陷入宋辽之争和宋金南北分治的局面。几百年间兵燹战祸不绝于时,社会动荡不安,对经济、文化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宫廷乐舞依附于宫廷、贵族,皇家一旦无力经营专门的乐舞机构(南宋正式取消教坊),乐舞伎人便失去了乐舞专业的从业保证,自然也就失去了保存发展乐舞技艺的条件,是宫廷乐舞因此而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也不是都因为战乱。譬如已经僵化的雅舞,大体上还是代代相传,就连入主中原的金、元,满清贵族也未偏废,民初袁世凯当那个短命皇帝,还搜罗?quot;雅舞"在北京天坛"敬顺昊天"表演过一番。祭孔的六佾之舞,五十年代舞研会也从山东"孔府"学回,足见雅舞之长寿,并未因兵燹战祸而灭绝,纵令已非"古制",总也还有些形迹可寻。因为雅乐雅舞是华夏礼教的象征,刑政礼乐是历代统治阶级都在尊奉、师法的治世规范,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文化地位,所以在长期的封建社会能以传世。
戏曲综合诗歌、演唱、美术、音乐、杂技、舞蹈,成为更富有表现力的戏剧形式,特别是针砭人情、世态,指陈历史兴亡、是非功罪的艺术功能,符合宋元以来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的社会发展形势,能满足社会的心理和要求,也是表演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自然会更有生命力,必不可免的会形成对各种技艺的冲击。然而戏曲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被综合的各种技艺便由此绝了生机,今日的说书讲史、曲艺杂唱、魔术杂技、民间歌舞……,大多能够追朔到中古甚至两汉先秦,何以《霓裳》、《绿腰》、《拓枝》、《凉州》乃至《白紵》、《前溪》竟无一个能略具形影传到近世呢?古代没有科学的记舞方法也可以算做一种原因,可是印度古典舞蹈至少也有两千年的历史;日本在宫廷、寺庙仍然保存着《兰陵王》、《春莺啭》、《苏莫遮》等由我国唐、宋传入的舞蹈;云南挖掘到青铜时代的彝族《铜鼓舞》,这些,也并非都有科学的记录方法。我觉得宫廷乐舞的衰落,除上述的一些原因,主要在于宫廷乐舞的性质和其所处的社会地位。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晚宴芭蕾》,对芭蕾的发展,无疑起了奠基作用,当时是达官贵族社交、娱乐、宴集游艺的一种方式。法国王后卡瑟琳·德·麦迪奇是《晚宴芭蕾》的组织者、推动者,在盛大的宫廷舞会中还常常亲自出场表演;英王亨利八世以及王后伊丽莎白一世也是跳舞的舞迷;路易十四号?quot;太阳王",是因他在《夜晚》一剧中饰演"太阳"而得名。芭蕾未登商业舞台之前,主要由君主、王后、廷臣、贵胄表演,是贵族社会的自娱活动,是贵族社会文化素养、仪节风度的自我表现。芭蕾之能够发展完善成为欧美舞蹈文化的一种代表形式,主要在于它有贵族文化的尊贵地位。
印度古典舞蹈也具有严密而完美的体系,是东方舞蹈文化中绚丽夺目的明珠。印度关于因陀罗天世神女乌尔沃西降世传舞,梵天(印度教三大神之一)为尘世众生创造《戏剧吠陀》的传说,特别是三大神之一的湿婆神又是舞蹈之神,也说明了舞蹈在古印度社会中享有一定的文化地位。姆莉娜丽妮、萨拉拜夫人在《印度的舞蹈艺术》一文中说?quot;数千年来大国兴而复衰,不知多少朝代生而复灭,许多城市崛起而又化为废墟……,但舞蹈艺术却是永远不朽的"。
我国古典舞蹈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宋、元以前是宫廷乐舞,其艺术价值和成就较高的又主要是女乐,而乐舞伎人自古以来一直处于奴隶地位,身、艺均不过是供贵族玩乐的消遣品。宫廷伎乐所发展、创造的乐舞艺术,一如她们自身,不入品流从未取得为人尊敬的文化地位,以倡家(如李延年兄妹)寒门(如王翁须等)而"被君恩"的是极少数,并难免于横遭谤议。不管是穷苦无告沦为乐舞伎人,还是?quot;良家"、"高门"因罪而判入"乐籍",都不能藉她们的艺术表现她们的痛苦心情,不得不隐忍苟活,强做欢笑以取悦于权贵。墓葬发掘出的殉葬乐舞奴隶,曹魏时有名的"铜雀伎",唐代还有的"陵园妾",具体而且悲惨地说明了宫廷女伎的命运,也说明乐舞艺术的性质和地位,这就是我国古代乐舞艺术与欧洲、印度不同的地方。乐伎、舞伎是奴隶制度的残存,是一个没有前途的社会层,统治阶级通过这样一个社会层独占乐舞艺术,禁锢于深宫、高院用以纵情声色、姿意享乐。试看汉、唐诗文对舞蹈表演的描写,大多是"凝停善睐"、"扬眉转袖"、"转盼流眄"、"曾波照人"以及腰肢多么柔软、体态多么纤丽、舞姿多么婀娜、舞艺多么超绝;如何"罗衫脱肩"、"流津满面"或者衣着的艳丽;如何舞蹈起来"跳珠撼玉"、"环珮铿锵",甚至舞罢珠翠满地。我们当然不能要求汉、唐诗文非得具有今天文艺评论的笔触,但联系乐舞伎人的社会地位去看宫廷乐舞的发展,显然与民间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就是没有生动、活泼的生活气息了。大多被皇、王、贵族以及士大夫层的醉眼风流所统一,美色、技艺就是乐舞发展的审美标准和其存在的价值,不允许向反映社会生活、反映人情世态的方面发展,而失掉了质朴、自然和生活基础的表演艺术,不管怎样挖空心思追求形式,终不免于衰败。这一点,即在今日似乎也可引为鉴戒。
舞蹈既然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同样是精神生产。而到封建制度确立已近千年的唐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生产者--乐舞伎,仍然处在奴隶地位,维系着野蛮落后的生产关系,阻遏、限制着乐舞的发展。可是社会总归要进步,历史上的黑暗也只有受到冲击才会消失或者转化。统治者可以千方百计限制人民享有文化的权利,剥夺乐舞伎人表达爱、憎的自由,却无法禁绝人民在文化上的巨大创造力。宫廷乐舞的衰落,就艺术的发展来说,因为脱离社会,是没有生活基础的畸形发展,发展到高峰也将是末路。乐舞奴隶之终于被淘汰也是社会前进的必然结果。戏曲兴起,不仅是艺术形式的兴替,意味着民俗艺术登上历史舞台,使表演艺术从专供满足上层社会声色之欲的依附地位,进入了反映人情、世态,发挥表演艺术社会职能的新时期,表演艺术的性质、作用、对象都起了变化。这种变化是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市民文化兴起的推动,是文化娱乐商品化面对广泛的社会所形成的转折。因此反映着市民、商贾、军士、小吏,也包括文人、士类各社会阶层的文化要求和广泛的审美情趣,它的基础是在民间,不是禁锢在深宫、高院之内,只反应皇室、贵族审美情趣的宫廷乐舞。戏曲与宫廷乐舞是种什么关系,戏曲会不会大量吸收、保存宫廷乐舞,我想首先取决于上述的社会背景和表演艺术的演变形势。从上述的形势看,宫廷乐舞并不是被戏曲吸收了因而不再独立传世,而是有其自身的,也就是社会发展的原因。我认为唐代乐舞大多已经失传,没有直接过渡或者演化为戏曲舞蹈。从上古到唐代,宫廷乐舞经过乐舞奴隶们的长期创造、积累,是舞蹈做为独立的艺术形式而存在、发展的时期,代表着古代舞蹈文化的艺术成就,也是历史上古典舞蹈的主要部份和菁华所在。戏曲舞蹈是在另一种条件下形成的一类自成体系的古典舞,从戏曲舞蹈不可能摸清楚在它之?quot;乐舞时代"的舞蹈面目。当然,这种看法不能只靠推论,下面仅就戏曲形成的早期和舞蹈的演变关系再做一些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