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一 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了解西洋乐器中的弓弦乐器——小提琴的音色和演奏方式。在感受小提琴独奏曲《云雀》的音乐形象的基础上,领悟旋律、节奏、速度等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启迪学生对音乐所表现内容的丰富想象。
2.指导学生在气息控制下用明亮、爽朗的声音演唱《共产党好比红太阳》,感受布依族儿童对共产党的真挚感情。
3.认识常用音符的名称并理解其时值比例。
4.能按所指定的唱名和时值正确地填写在五线谱上。
5.能按规定的音创作多种节奏,并记在五线谱上。
【课时安排】
本课用3教时完成。
第一教时:欣赏《云雀》;认识常用音符。
第二教时:学唱《共产党好比红太阳》歌谱并进行歌曲处理;练练一。
第三教时:进一步复习巩固《共产党好比红太阳》;练练二。
【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常用音符的名称,并掌握其时值比例。
2.难点:歌曲《共产党好比红太阳》的识谱。
二、突破口
1.把音乐节奏与日常生活中所看到、听到的音响节奏联系起来,达到复习巩固各音符时值的目的。
2.用图解法来掌握音符的名称及时值比例。
3.唱一唱徵调式的音阶,并用听辨、听写、听记等方法来解决歌曲识谱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欣赏《云雀》。
1.放一段由小提琴演奏的乐曲录像(或请班级中会拉小提琴的同学演奏一段乐曲),请学生讲讲这种乐器的名称和音色特点。
2.出示西洋弓弦乐器(大、中、小、低音提琴),分小小组讨论乐器的名称和音色特点。请部分同学上来拉一拉,听一听,或进行演奏,进一步了解小提琴的形状、结构、音色特点和演奏方法。
设计说明
充分运用电化教具、实物和图片,让学生通过实观来了解小提琴的音色和演奏方式,这是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3.初听全曲,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讲出乐曲所描写的是何种动物,然后出示课题《云雀》。
4.欣赏歌曲第二遍,启发学生想象一下当旋律连续的快速上行和下行时,你仿佛看到什么?并用体态律动来表示。
设计说明
当旋律连续地快速上行时,请同学起立,昂首飞翔,仿佛云雀展翅直冲云霄;当下行时,请同学坐下,俯首平翅,仿佛云雀滑翔俯冲而下,让学生用体态律动来表示自己对音乐内容的想象,以此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5.复听时,让学生说出旋律、节奏、速度等音乐要素的表现手法,从而感受乐曲生动描绘的云雀活泼可爱、栩栩如生的形象,体会人们置身在生气勃勃的大自然中热烈欢快的气氛。
6.举行《小鸟联欢会》。
(1)充分利用手中的乐器(如竖笛、口琴、口风琴及打击乐器),分小组创作描绘小鸟活泼可爱的形象的音乐旋律。
(2)分组汇报自己创作的旋律。
(3)以《云雀》的主旋律为A,小组创作的旋律分别为B、C、D……进行回旋曲的表演(即ABACADA……)。
说明
通过《小鸟联欢会》的演出,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增加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更能启迪学生对《云雀》的音乐表现内容的丰富想象。
(二)常用音符的认识。
1.游戏《看谁讲得又对又多》。
设计说明
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目标,为了使学生能准确掌握其名称与时值比例,我设计这游戏,让学生自己把音乐中的节奏和生活现象结合起来,游戏方法为教师手持音乐中的节奏卡片,如×、×—、××、××××、×××、×××……各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游戏开始,学生能模拟生活中的音响(如钟声、跑步声、各种动物的叫声等)准确地与教师手中卡片上的节奏对应,一人对照一张卡片,后面的同学不能重复前面的同学的声响,否则将被“淘汰”下来,看谁能坚持到最后为胜。
2.请同学把学过的几种音符形状写出来。
3.教师出示常用音符的图表,讲解名称,请学生讲其时值比例。
4.节奏对拍(一对二,二对一,一对四,四对一)。
设计说明
“节奏对拍”的训练,不但能巩固常用音符的时值比例的知识,还能训练学生的反应灵敏性。教师边拍边说出对拍要求(如“一对二”、“一对四”等),学生马上相应拍出其节奏。如教师说“二对一”,并拍出“×× ××”的节奏,学生立即拍出“××”的节奏;教师说“一对四”,并拍出全音符的节奏,学生立即拍出“×× ××”的节奏,以此类推。
(三)歌曲《共产党好比红太阳》。
1.介绍布依族简况。布依族是我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一带。布依族人民能歌善舞,喜欢用优美动听的歌声来表达心中的赞美和欢乐。歌曲《共产党好比红太阳》就是其中的一首。
2.教师有表情地范唱。
3.学唱歌谱。
(1)复习节奏,出示卡片××× × × ××× ××× ×× ××× ×
× ××× ×·×× 。
(2)让学生通过听辨排列节奏卡片。
设计说明
本歌曲的前十六分和后十六分的节奏频频交替出现,给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为解决此难点,让学生用听节奏、放卡片的方法来突破,并讲出各种节奏共出现过几次。
(3)听辨乐句的落音是什么音。先请同学用手势来表示,并正确地唱一唱,再听时用乐器吹出来。
设计说明
本环节是本歌曲识谱中的难点,通过听辨方法,既解决难点,又掌握歌曲旋律的风格,同时又使器乐为识谱教学服务。
(4)唱一唱“徵调式的音阶”。
(5)在教师帮助下用视唱法学唱歌谱,速度稍慢。
4.跟琴学唱歌词。
5.根据歌曲的音乐形象,分析歌词中的比喻手法。进行歌曲处理时,要求学生按旋律线的起伏有表情地唱出布依族儿童对红太阳即中国共产党热爱的情感。
6.加简易的打击乐器(铃鼓、串铃、响板等)为歌曲伴奏,增加演唱气氛。
(四)练练一。
1.按指定的时值拍节奏。
2.用竖笛或口琴按指定的唱名和时值吹一吹。
3.可由集体或指定个人唱一唱,不带钢琴伴奏。
4.用竖笛或口琴按指定的唱名,自己创作时值吹一吹,请其他同学听后唱一唱。
设计说明
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充分利用乐器,展开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练习,起到进一步巩固复习音符时值的作用。
(五)练练二。
1.复习常用音符的名称和时值。
2.用“开火车”的形式,每人设计一个一拍的节奏,做到不重复。
3.复习2/4拍的含义。
4.按指定的音配上适当的节奏,先用乐器吹一吹,再唱一唱,比比谁的创作最佳。
第 二 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了解西洋乐器中的弓弦乐器——大提琴的音色特点和演奏方法。在感受《天鹅》的音乐形象的基础上,继续领悟旋律、节奏、速度、音色等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启迪学生对音乐所表现内容的丰富想象。
2.运用连音和非连音的唱法,来歌唱《小春笋》,从而表达孩子们对春天的热爱和在祖国母亲哺育下茁壮成长的真挚情感。
3.认识常用的速度记号,并理解其表现作用。
4.通过欣赏、歌唱,感受速度的表现作用。
【课时安排】
本课用3教时完成。
第一教时:欣赏《天鹅》;学唱《小春笋》歌谱。
第二教时:认识常用的速度记号(一);《小春笋》歌曲处理。
第三教时:练练一、二、三。
【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运用连音和非连音歌唱《小春笋》。
2.难点:唱准四、五度音程。
二、突破口
1.指导学生用气息控制来唱歌。
2.在学谱前加强四度、五度音程的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欣赏《天鹅》。
1.教师用启发性谈话导入课题。回忆第四册音乐欣赏曲:活泼欢快的《四小天鹅舞》;欣赏曲:著名的法国作曲家圣·桑所写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中的一首《天鹅》。
2.放录像(或幻灯),边看边欣赏《天鹅》。
设计说明
充分利用电化教育,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激发学习兴趣,启迪联想和想象。
3.提问:这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4.出示大提琴和小提琴实物(或出示弓弦乐器挂图),请同学们自己对2种乐器进行比较。
设计说明
大、小提琴外形、构造极相似,通过实物(或挂图),让学生用对比法对其音色特点、演奏方法、外形、构造进行比较和了解。
5.复听后,请每位学生完成P6、P7的问题,再进行集体校对。
6.再听《天鹅》,进行音乐即兴表演。
在初、复听的基础上,再听《天鹅》音乐,用体态律动来表现天鹅的婀娜多姿的形象。
(二)歌曲《小春笋》。
1.复习歌曲《嘀哩嘀哩》,请学生联想春天的景象,导入课题。
设计说明
本环节旨在既复习巩固以前的旧歌曲,又能启发学生的联想。
2.音程练习(练一练、唱一唱)。
设计说明
本环节是为了解决本课中识谱的难点。为了唱准四、五度音程,我采用此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反复练、反复唱,在愉快的活动中唱准四、五度音程,为识谱扫除障碍。
3.教师范唱。可用“幻灯配歌”的形式进行。
4.用较慢速度视唱歌谱,教师应特别注意学生的音准问题,随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5.师生对唱歌谱(2小节轮换一次)。
6.朗读歌词,要求咬字清晰,声音连贯。
7.用“嘶—”和“嘶、嘶、嘶、嘶”进行连音、非连音的气息训练。
8.歌曲第九小节至第十二小节的衬词用连音和非连音的唱法进行训练,并加力度记号
进行歌曲处理。
(三)认识常用速度记号(二)。
1.把P8上的5位行走的人与相对的速度名称分别制成小卡片,让学生顺着秩序认记
号或打乱秩序认记号。
2.请学生上台行走,让学生讲出其速度的名称。
3.游戏“看信号走路”。
(1)5种速度分别用不同的颜色表示。
如:快速(快板)用红色表示;
稍快(小快板)用橙红色表示;
中速(中板)用黄色表示;
稍慢(小行板)用绿色表示;
较慢(慢板)用蓝色表示。
(2)请一名学生来担任“小小交通警”,操作含有以上不同颜色的“信号灯”。
(3)请第一、二组的学生在教室里自由走动,当“小小交通警”发出“信号”后,学生马上按其表示的速度行走;当“小小交通警”改变“信号”时,学生马上随之改变速度,如速度不对者,则以“违反交通规则”处理,退出游戏,在3分钟内看获胜者与犯规者的人数多少。
(4)请第三、四组的学生按以上方法参加比赛。
(5)最后评出优胜组。
4.练练一、二。
(1)用慢速学唱这段旋律。
(2)快速唱一唱,再请学生谈2种不同的感受。
(3)用乐器吹一吹。
设计说明
本环节要紧扣本课“常用速度记号(一)”,通过不同的速度,感受音乐所表现的不同形象。
5.练练三。
(1)选择适当的速度歌唱。
(2)请学生讲出为什么选择这速度。
(3)用乐器伴奏。
(4)请学生上台扮小羊羔,即兴表演,其他学生伴唱、伴奏。
设计说明
角色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手段,让学生扮演角色,从而感受速度对形象的作用。
第 三 课
【教学目标】
1.欣赏《奔驰在千里草原》,认记中国民族拉弦乐器——二胡的形状、音色,听辨各段落的速度变化,想象乐曲所描绘的草原牧民策马驰骋的动人场面。
2.学唱二声部的歌曲,初步达到音色统一、均衡。
3.认识并掌握sol,、la,、si,。
4.认识延长记号 ,并能在歌曲之中运用。
5.指导学生初步掌握控制气息的方法,并用连贯而优美的声音歌唱草原、歌唱家乡。
6.通过填写结束音,初步感受民族调式的调式感;能根据拍号进行节奏写作,感受2/4、3/4、4/4拍3种不同情绪的变化。
【课时安排】
本课用3教时完成。
第一教时:欣赏《奔驰在千里草原》;认认sol,、la,、si,;练练一;认记延长记号 。
第二教时:唱唱《草原上》;练练二;练练六。
第三教时:练练三、四、五。
【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二声部的歌唱。
2.难点:根据拍号进行节奏写作;唱准五度和七度大跳音程。
二、突破口
1.用乐器帮助训练二声部。
2.掌握各拍号的含义,根据学过的知识独立地把节奏材料进行分析和排列,解决难点。
3.从听、哼、奏、唱来解决五度、七度大跳音程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欣赏《奔驰在千里草原》。
1.认识二胡这一乐器,介绍二胡在我国民族乐器中的重要地位。
设计说明
回忆小提琴演奏的《云雀》和大提琴演奏的《天鹅》两首乐曲,从而导入认识二胡。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乐器中的传统乐器——二胡的音色、形状和演奏方法。既巩固复习旧知识,又能起到对比的效果。
2.放一段二胡演奏的录像,或请会拉二胡的学生表演。
3.初听全曲,出示草原上牧民策马驰骋的场面,请学生分段。
4.视唱P12、P13上的谱例,比较各段在情绪上的变化和联系。
5.复习“常用速度记号(一)”。
6.以小组为单位,边复听边编旁白词。
设计说明
以小组形式编旁白词,既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又能发挥集体的智慧。活跃课堂的气氛。
7.各组派一名代表,抽签决定讲述的顺序,为乐曲配旁白词。
8.填写P8上的练习,同桌2人进行校对。
(二)认认sol,、1a,、si,。
1.复习do—mi的音高和音位。
2.出示sol,、la,、si,的五线谱表和键盘对艺图,认识三音,唱一唱。
3.请部分同学在钢琴上弹一弹sol,、la,、si,。
设计说明
学生视、听、唱、奏结合的直观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对音符的音准音高位置的认识。
(三)练练一。
1.认识延长记号 。
2.用乐器进行二声部的吹奏训练(口风琴)。
3.二声部练习:高声部用乐器吹奏,低声部请学生唱。
4.交换练习。
5.二声部歌唱练习,提醒学生唱长音时要保持音高的准确性。
设计说明
本环节是本课的难点,为帮助学生准确唱好二声部,我应借助于乐器来进行二声部的歌唱。
(四)练练二。
1.高声部用乐器(口风琴)演奏,低声部在钢琴上进行伴奏。
2.高声部请同学视唱,低声部请一小部分同学唱“bong”来为旋律作伴奏。
(五)歌曲《草原上》。
1.由《牧歌》引入课题。
设计说明
从《牧歌》的优美宽广的旋律中,让学生描绘草原的景色,并借助录像放一段草原的画面,为学好歌曲铺垫。
2.教师有表情地范唱。
3.五度、七度练习。
(1)听——教师弹琴,让学生听。
(2)哼——请学生用“lu”来哼鸣。
(3)奏——用乐器吹一吹(口风琴)。
(4)唱——唱一唱唱名。
设计说明
本环节是本课的难点,我们通过多渠道来进行练习,帮助学生扫除障碍。尤其在学生 练唱时,教师随时纠正学生会出现的“上爬”、“下滑”的现象。
4.学唱歌谱。
5.歌曲处理,并做练练六,正确运用延长记号 。
6.在气息控制下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演唱全曲,要求做到仿佛身临美丽的大草原,动情地歌唱。
7.为歌曲《草原上》编简单的动作。
8.创设情景演唱《草原上》。把教室当作大草原。部分学生分别扮演小羊、小牛、马儿、草儿、小河、蓝天、白云、太阳……部分学生在草原上尽情跳舞;部分学生在草原上拉马头琴;部分学生伴唱。
设计说明
创设情景进行角色表演,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达到了面向每位同学,让全班同 学人人参与的目的。
(六)练练三。
1.分组视唱旋律。
2.用对比、听辨的方法来选择结束音。
(七)练练四、五。
1.复习3/4、2/4拍的含义。
2.把“练练四”前2小节出现的音乐节奏与“练练三”进行比较,找出规律后进行节奏模仿写作。
3.按新编节奏填写旋律。
4.选择合适的节奏型为旋律伴奏。
5.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旋律伴奏。
6.可启发学生创作节奏型为旋律伴奏。
第 四 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民乐合奏曲《幸福年》,感受不同的乐器所演奏的旋律的重复,领会乐曲中用不同音色的乐器演奏同一旋律,以此来表达我国农村广大农民丰收喜悦的心情的表现特点,从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高尚情感。
2.认识民族拉弦乐器——板胡,了解其简单构造及音色特点。
3.认识常用休止符,理解其时值,感受休止符在音乐中的作用。
4.运用连音和“音断气连”的断音,和谐的声部配合演唱歌曲《蜻蜓》,感受歌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5.通过音程听记,使学生掌握和声音程的音准和和谐。
6.通过旋律接唱,掌握视谱练唱的音准。
【课时安排】
本课用3教时完成。
第一教时:欣赏《幸福年》;认识常用休止符。
第二教时:练练一、二;学唱歌曲《蜻蜓》的谱与词。
第三教时:歌曲处理;练练三。
【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休止符的时值,运用连音和“音断气连”的断音歌唱。
2.难点:歌曲《蜻蜓》中8小节的合唱部分。
二、突破口
1.用“藕断丝连”的生活现象启发、指导学生在气息控制下做到“音断气连”。
2.把“练练一”的训练为合唱部分的难点铺垫,并充分运用器乐教学帮助合唱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欣赏《幸福年》。
1.重温已认识过的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笛子等)。
2.介绍板胡的结构、音色特点。
3.初听全曲。
(1)感受作品的情绪、气氛(让学生各抒己见)。
(2)讲一讲乐曲的速度。
(3)分小小组(以4人一组为佳),唱一唱主题旋律(P18)。
(4)做一做(P18)第二题,区别一下二胡与板胡的音色特点。
4.复听全曲。
(1)乐曲的旋律先后重复几遍?
(2)分段欣赏,填写下列表格。
5.再听全曲。
(1)分组讨论,想象乐曲所表现的我国农村蒸蒸日上的景象,广大的农村男女老少喜庆丰收的喜悦心情,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2)各组派一代表大组交流。
(二)歌曲《蜻蜓》。
1.认识休止符。
说明
由于全休止符和二分休止符的写法容易混淆,所以要激发学生讲出全休止符 像顶“博士帽”,二分休止符 像顶“大草帽”,形象的比喻,有利于学生的记忆。
2.有表情地范唱。
说明
教师有表情地范唱,让学生先听为快,感受活泼、轻盈的蜻蜓的形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致。
3.讨论如何能唱得像蜻蜓那样轻快、活泼?
4.练练二。
(1)分组接唱。
(2)分组接奏(竖笛或口琴)。
(3)用断音来演唱(休止时,要求音断气连)。
5.练练一。
(1)用竖笛(或口琴)奏一奏音阶(do—do′)。
(2)看教师手势吹奏二声部。
. . . . . . .
如: 1 1 1 2 2 2 3 4 6 5 6 1 等。
3 5 6 5 7 6 1 1 1 3 3 3
(3)做练练二(听一听,写一写,唱一唱)。
6.训练歌曲《蜻蜓》中8小节的合唱歌谱。
(1)奏一奏(器乐二声部训练)。
(2)高声部唱谱,低声部奏谱,2遍后交换训练。
(3)唱一唱,注意声部的和谐、均衡。
7.学唱歌谱,注意休止符的运用。
说明
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要启发学生用生活中见到的“藕断丝连”的现象,指导学生在气息控制下,唱好“音断气连”的断音。也可用对比法(音断气断与音断气连)让学生区别其效果。
8.学唱歌词。
(1)学生用轻快、跳跃的情趣朗读歌词。
(2)轻声随琴声唱词,休止符要用“音断气连”的方法来唱。
(3)歌曲处理:师生共同讨论歌曲处理的方法,歌曲第一乐句演唱轻快、跳跃,表现蜻蜓点水的神态。第二乐句用连音的方法,唱出大自然对蜻蜓的爱。合唱部分要唱得和谐、饱满些,最后启发学生用渐弱、渐慢的方法演唱,表达学生对蜻蜓这益虫的喜爱心情。
(4)请几位同学扮演“蜻蜓”,随音乐翩翩起舞,其他同学伴唱、伴奏(用竖笛或口琴)。
(三)练练三。
(1)用“开火车”形式进行节奏训练。×× ×× ×0 ×0 ×0 ×0
×× ×0 ×0×0 ×0 ×××× ×× ×××× ×0×0
(2)视唱乐曲2,速度先慢后快。
(3)视唱乐曲1,比较2段旋律有什么区别。
(4)请学生谈感受(各抒己见),领悟节奏的变化所引起的音乐情绪上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