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MUSICE 音乐童年》案例分析
(蝉鹅妹妹曾发表于2005第三期《中小学音乐教育》)
一、课的起源
(一)理论的依据
音乐在作为一种呈现心灵的艺术形式的同时,更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通过影响人的情感精神世界达到影响人类生活,从而实现其社会服务功能的。具体来说即是音乐以音响的方式刺激人的听觉,唤起情感共鸣,构成对人精神状态的影响、既而与人的生活生发出千丝万缕的关联。由此分析可见音乐要实现这一完整的影响过程,从人的角度出发,“唤起情感共鸣”是关键的纽带环节。而事实上,受众体接受音乐音响刺激后能否产生情感共鸣根本上取决于受众体音乐感受能力、音乐想象能力的发展程度如何,这也是评价一个人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从音乐教育的立场出发,培养人的音乐感受力、鉴赏能力,即培养人的音乐审美能力应视为其社会教育的终极目标。
我以为以上思考与《音乐课程新标准》明确提出的“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的价值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二)、现实的思考
现实生活中,音乐事实上已经空气般充斥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尤其是流行性的商业音乐,大街上、荧屏里无所不在,我们无权发指他们给处于儿童阶段的孩子带来的不和时宜的影响,但作为音乐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引领孩子们走进一个更适合他们、更能为他们提供美好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精神养料的音乐世界。但我知道,要实现这一美好的愿望,我们必须让孩子们知道有这样一个美好的天地,同时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去发现这个天地里的美,让学生爱上这个天地,懂得享受这份美,并学会创造性的利用他们来充实、美化自己的生活。
(三)、学生的需要
记得本学期第一次走进六年级的课堂时我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提:“你们喜欢唱歌吗?”回答却是大声的“不喜欢”,只有少数的孩子说喜欢,问他们为什么不喜欢?回答是嗓子不好,唱不好,不知道等等.记得当时我给他们的回答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拥有动听的好嗓子,更不是所有得人都可以成为歌唱家,父母如果没有给你一副好嗓子也不用沮丧,因为如果你能拥有一双敏于音乐的耳朵,一颗热爱音乐的心灵,懂得欣赏和享受音乐也是人生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尽管这样的回答多少带着对学生的安慰成份,但仔细想想,我们的学生长大了可能成为专业音乐工作者的人毕竟是凤毛麟角,而大多数人都将成为社会其他领域的工作者,对于他们来说,成为一个爱音乐、懂得享受音乐生活的人才是最重要、最实际的学习目标,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思考与教会学生歌唱并不是矛盾的,因为事实上我也在想尽办法培养学生的歌唱兴趣和能力、并已初见成效。且这一思考恰巧与“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的教改新理念是不谋而合的。由此,我再一次意识到在学生与音乐之间架起一座互通的桥梁对于我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和刻不容缓的事业。基于以上思考,校本音乐课《走近MUSICE 音乐童年》便渐然浮出水面。
二、课的设计
《 走近MUSICE 音乐童年》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感受、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音乐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和意义。
2、通过作品收集和互动学习,发展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深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认识,陶冶性情,孕育雅性。
3、启发学生懂得创造性的应用音乐,懂得享受美好的音乐生活, 从而拥有一个幸福的音乐童年。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播放《生日快乐》、《新闻联播》、《少儿广播体操》的音乐请学生听辩:这些音乐分别会在我们生活中的哪些时刻响起?
2、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看来音乐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真是太重要了,那我们现在一起来作一个假想,想象如果有一天,世界突然没有音乐了,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4、学生回答。
5、教师小结:你们现在正处在童年阶段,王老师非常希望你们能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MUSICE ,共渡音乐童年的美好时光吧。”以让学生了解其实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认识音乐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顺势导入课题.点击课件,出示课题。
设计说明: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听辩源于生活的、学生熟悉的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发音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话题,同时通过“假如世界上没有了音乐你的生活会怎样?”的提问让学生想象体验从而自主获得“生活离不开音乐”的认识,并通过教师小结自然过渡到“音乐擂台”的环节。
(二)音乐擂台
1.教师开场进入音乐擂台环节.
课件出示《音乐擂台》。
2.学生分组上台汇报并互动交流学习。
第一组:以作品简介、领唱齐唱的方式展示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互动方式:A、教师提问:“谁觉得自己是演唱者中最有感情的一个?哪一句最使你感动?为什么?
B、建议学生现场采访年龄较长的老师,请他们谈谈当年听到这首歌时的感受。
第二组:以播放碟片作背景,全组同学随歌曲根据歌词作即兴个性表演的形式展示台湾校园歌曲《童年》。
互动形式:
A、老师提问,请学生说说在那么多的台湾校园歌曲中为什么偏偏选择《童年》介绍给大家?
B、生生互动,说说自己喜欢怎样的校园歌曲?
第三组:以外国少儿歌曲呈示及表演唱的形式推荐外国少儿歌曲《多来咪》。
互动形式:
A、请学生介绍《音乐之声》相关情节。
B、教师提问:“在影片中,音乐给剧中人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3.教师宣布擂台赛结果:大家分别获得最佳风采奖、最佳创意奖、最佳组织奖。
设计说明: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其完成的基础是建立在学生的课前准备上的。本环节的教育目标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课前对不同类型的少儿歌曲进行调查、收集和整理,以及精选出本组推荐曲目,以自己喜爱的、认为合适的形式展现给大家这一过程让学生自主地走进少儿歌曲世界,主动接触少儿歌曲,并通过组内合作探讨学习,发展他们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达到陶冶性情、孕育雅性的教育目标。而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又是建立在学生对音乐的充分理解和突发的音乐感悟上的,所以对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要求很高,教师必须随时根据突发的状况和问题进行有效的调度和引导,因此这一环节的教学是最鲜活、最有生发性的、而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获得的音乐感悟力和鉴赏能力也将是深刻的。在这一环节中我将学生分成了三组,并针对每组同学所推荐的不同风格的少儿歌曲及他们的不同展现现形式分别采用了师生互动交流、生生互动交流、及现场采访听课老师的形式不断挖掘作品的情感内涵,以期学生将作品思想情感理解得更加深刻;将对“校园歌曲”的感悟和期望清晰的表达出来;并通过音乐改变人们生活和命运的事例的探讨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认识获得提升。
(三)音乐看场
1.教师导入:“欣赏完同学们的精彩汇报,我觉得你们很了不起,也为你们感到高兴,因为你们的生活里有这么多动听的音乐和这么美好的音乐心情。我可以肯定你们都是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人,你们知道吗?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份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一起来看看吧。”
2、播放课件,请学生欣赏《 十分钟》。
3、教师小结:我不知道大家是否喜欢我的这份礼物,不过,大家都知道其实在我们的校园里,音乐正在改变着我们的学习生活,不信你闭眼聆听,定会有所发现。
1、 老师弹奏上、下课铃声,请学生听辩。
2、 学生回答
3、 提问:“相对以前的电铃声你们更喜欢哪一种铃声?为什么?”
4、 学生回答
5、 教师小结并导入下一环节:“既然你们这么喜欢音乐,那王老师给你们一个当校园DJ的机会,请你来为我们校园生活的不同时段安排你认为合适的音乐好不好?”
设计说明: 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教学环节,一方面对学生的展现作出回应,因为我给学生欣赏的音乐是以送给大家礼物的形式出现的,另一方面,通过校园上、下课铃声的听辫导入校园DJ环节。
(四)校园DJ
1、出示课件进入校园DJ环节
2、分发校园DJ工作表,请学生以组为单位合作完成选曲设计。
3、选派一个组展示设计成果并谈谈设计理由。
设计说明:这是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一个拓展、创作环节,旨在通过让学生为校园生活的不同时段选择自己喜爱、认为合适的音乐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应用音乐的意识、从而懂得享受美好的音乐生活。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我关于“音乐源于生活、音乐回归生活”的思考,同时使整节课有了一个首尾呼应的逻辑回归感。
三、教师小结:
同学们,觉得自己在音乐课堂上今天表现得好吗?老师相信你们在今后的音乐生活中会表现得更好!我衷心的祝愿大家拥有一个多彩的音乐童年,愿音乐永远伴随你们幸福生活、快乐成长!下课,学生随音乐走出课堂。
三、 课后反思:
1、 关于目标的达成: 本课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整节课是在师生、生生、场内、场外的热烈互动中完成的,尤其是《音乐擂台环节》,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参与热情、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他们在展现作品时的那份精彩和自信无不令人惊讶,因此我想,在我今天为他们营造的这个小小舞台上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情绪上的愉悦和那种别具个性特色的音乐感悟,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舞台,他们心灵的某个角落会埋下一棵与音乐相关的神秘种子.而这,正是我所期待的.
2、 关于音乐性的问题: 由于这是一节音乐校本活动课,他的课型与常规音乐教学课的授课形式有较大差别,更多的空间留给了“谈音乐”,有点象“音乐沙龙”,而忽略了音乐的表现,因为我们在“谈音乐”的时候常常义无返顾的向前行而忘了音乐本体的回归,致使“音乐课”的感觉有些异样,这是本课的一个最大缺憾.所以我又产生了新的理解:音乐话题回归音乐本体才更有说服力。
3、 关于自身问题的反思 :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校园DJ应该是本课音乐性的回归和升华 ,他不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音乐回归生活的契机,同时也为学生创造性的应用音乐,懂得享受音乐生活的美好意识的培养创设了空间.而且这一环节的创设并不是凭空设想的,它是有实践基础的,因为校本音乐空间《音乐PARTY》就是这样一个天地.这也正是这节课“校本性”的真实体现。但这一环节就本课的执教效果来看也是不太令人满意的,因为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一环节未能在课堂上圆满完成,尽管这一环节可留给学生课后继续完成,但多少又留下了一些遗憾,所以从反思的角度来看这节课,我觉得作为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个性化的教育思想,专业的教育理论,扎实的专业素质,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课堂调控制能力,尽管有时需要以时间分配作为决定取舍的代价,但无论如何, 我们都应该尽力做到尽善尽美,让我们的音乐教学成为艺术中的艺术,让我们的学生获得更多美好的艺术的享受,包括教师的授课艺书术。 2004年1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