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小放牛》
教材分析:
《小放牛》是一首产生于冀中平原的著名儿歌,音乐旋律采用了河北流传的戏剧曲调,为五声调式,全曲四个乐句,一、三句节奏相同,旋律相仿,二、四句前半相同,后半相似。该歌将中国的神话传说编进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中,用借喻的手法赞扬了赵州桥工艺设计之新颖精湛,赞扬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小放牛》又是戏曲流传剧目,属于民间小戏,常描写村姑向牧童问路,牧童故意考问她,两人对歌对舞,具有十分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既通俗又十分优美、动人。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了解这首民歌所表现的生活气息,能唱出歌曲幽默风趣以及对歌对舞的特点。
2.培养学生能模仿《小放牛》的歌词,创编无锡的《小放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我国民歌的丰富多彩,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民歌
1.导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仅少数民族有许多表现他们地方特点、民族特色的歌曲,而且我们汉族地区也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歌。还记得我们在五年级学过的两首民歌吗?
2.想不想再来唱一唱?
3.说说两首民歌的特点?
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河北民歌《小放牛》,听听这首歌有什么特点?
(从学生熟悉的民歌入手,调节了气氛,自然地引入课题。)
二、 听唱歌曲
1.初听这首歌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小结:在河北“小放牛”属于民间小戏,常描写村姑向牧童问路,牧童故意考问她,两人对歌对舞,具有十分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而这首《小放牛》将中国的神话传说编进了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中,歌词并没有“小放牛”的意思,就跟《杨柳青》没有杨柳青青的内容一样,既通俗又十分优美动人。
三、 学唱歌曲
1.先跟着范唱带哼唱,看看有什么地方比较难唱的?
2.解决难点(一字多音、附点音符、切分节奏)
3.练习对唱
4.欣赏潘长江的《过河》片段(播放VCD)。
5.老师表演要点
6.师生同台表演
7.这首歌这么快就学会了,是什么原因呢?
8.小结:这是一首民族五声调式的歌曲,只有do re mi sol la 没有fa ti
9.唱一遍谱。
四、 拓宽歌曲
1.在河北还流传着另一首《小放牛》,读读歌词。
2.观察一下旋律有何不同?(第一句少了休止符、附点)
3.听奏,轻唱,对唱。
4.这两首《小放牛》,曲调相似,内容也相似,唱的都是神话故事里的人物,都是采用对唱的形式。请你们边唱边表演。
(通过看、听、做、讲,让学生积累知识并感受河北《小放牛》的情绪,培养他们的语言和表演创造能力。)
五、 创编
1.从刚才唱过的两首《小放牛》可以看出,《小放牛》这一歌题只是一种曲调,歌词可以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所以,今天我们也来改变一下歌词内容,使它成为一首首无锡的《小放牛》,现代的《小放牛》。
那么,我们无锡有些什么特产或美丽风景可以赞美的呢?
2.学生发表意见
3.请大家分成小组讨论,创编歌词,可以模仿《小放牛》的句式,一问一答,也可以直接赞美,注意字数的多少。
4.小组交流,表演唱。
5.老师也编了一首《小放牛》,想听吗?(老师唱)
6.小结:创编歌词其实很简单,把心里想说的话写下来,唱出来就行了。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我相信每个同学都会有精彩的创编表演的。
(通过比较河北与无锡的文化历史背景,增长了知识。激发了对家乡、对民歌的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