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教案(上)
第一单元
课时 |
听 |
唱 |
动 |
拓展 |
第一课时 |
〈朝景〉 |
〈我爱我的家乡〉 |
采集与分享 |
我爱祖国 |
第二课时 |
〈蓝天白云〉 |
〈捉泥鳅〉 |
认认拍号:四四拍 |
|
第三课时 |
〈放风筝〉 |
〈美丽的黄昏〉 |
露一手 |
风筝知识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背唱歌曲《我爱我的家乡》,激发热爱祖国之情。
2、熟记管弦乐组曲《朝景》的主题旋律,积累音乐体验,从歌曲中感受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引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熟记《朝景》的主旋律,体会乐曲所要表达的意境,感受音乐如何来描绘景色。
难点: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家乡的美好景物编成新词,唱出来。
教学过程:
一、 师生问好
二、欣赏《朝景》
1、让学生带问题欣赏。
师:这是描写的大自然中的一个景色,听听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是描写的早上海面上太阳升起来的景色。)
2、介绍乐曲。
简单介绍歌剧《培尔金特》的故事情节。
3、在次欣赏,听出曲中一直在重复的主旋律是什么,哼唱出来。
4、用钢琴带领学生哼唱主旋律。
5、重点欣赏开头部分。
请学生说说主旋律重复了几遍,每一遍的音色有什么不一样?
师:在太阳从海面升起来前,大地在慢慢苏醒,长笛和双簧管在交替的演奏,直到弦乐出来,太阳升起来。
6、完整欣赏,让学生想象乐曲所要描写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三、 学唱歌曲
1、导入。
师:我们眼前刚浮现的是美丽的异国风情,现在来看看我们的祖国,看看祖国有多美有多伟大。
2、欣赏歌曲
3、了解书中的景色。
请学生说说书中唱了我们祖国哪些景色,老师加以补充,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4、跟琴演唱。
5、解决难点
将歌曲中自己认为比较难唱的乐句找出来,一起唱一唱。
6、引导学生加入感情演唱。
师:我们的祖国美不美?我们是中国人,你自豪吗?让我们来赞美我们的祖国吧!
(老师引导学生做些动作,以便熟记歌词)
7、创编歌曲。
把自己家乡的美好景物编成歌词,来唱一唱。
四、结束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唱歌曲《捉泥鳅》,能用轻快而富有弹性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演唱这首歌曲,体会儿童在大自然中嬉戏的愉快情绪。
2、欣赏童声合唱《蓝天白云》,进一步体会在大自然中尽情歌舞的快乐与自在。
3、认识四四拍的拍号并知道其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演唱歌曲时候、声音富有弹性和童趣。
难点:附点节奏的演唱,四四拍强弱规律的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说一说
1、老师:玩是孩子们的天性,请大家所说平时最喜欢玩些什么?
2、老师:进老师带大家到乡村去,看看那里的孩子喜欢做什么。
二、学习歌曲
1、播放歌曲——听一听
老师:歌曲中提到了那些景和物?
学生:池塘、雨、田野、泥鳅。
2、看歌谱——读一读
(1)老师:请你想象当时的天气,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在那样的环境中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2)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后半段读出急切的情绪。
(3)有节奏的读歌词,老师用琴弹出旋律,为朗读伴奏。
3、游戏:捉泥鳅——找一找
(1)仔细观察歌谱,找出节奏相同的乐句,老师用彩色粉笔在节奏相同的小节勾出“泥鳅”的线条。
(2)找出旋律相同的乐句,换一种颜色在旋律相同的小节勾出“泥鳅”的线条,并唱唱歌谱。
4、演唱歌曲——唱一唱
注意:同音反复时口齿要清晰,音高要一致,不能晃动。
三、四四拍的学习——认一认
1、观察这首歌曲每小节有几拍。
2、读做四四拍。
表示: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四拍
3、联系:在谱上表出强拍和次强拍。
4、声势训练——拍一拍
5、选择你喜欢的方式为歌曲伴奏。
四、欣赏《蓝天白云》
1、导入:池塘的水满了雨也停了,大地象刚刚洗过一样清新,天蓝蓝的,云白白的。听——小伙伴们也唱起了歌,跳起了舞,弹起了琴。请欣赏童声合唱《蓝天白云》。
2、出示歌词,请学生自由地读一读,说说感受。
3、老师:歌曲中唱到的“六弦琴”是指什么?
4、学生欣赏童声合唱《蓝天白云》第一段,提示:这是一首四四拍的歌曲。请大家思考:你准备怎么表现歌曲欢乐的情绪。
5、欣赏完整的歌曲,按学生的设计分组表现歌曲。
五、小结——想一想
老师:想一想今天的歌曲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都是四四拍。情绪都很欢快。
老师: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样,世界很可爱、多姿又多彩,美妙的世界给我们带来了欢乐,我们也努力学习,容纳感世界变的更美好。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敢于表现自我,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2、用优美、和谐的声音表现歌曲《美丽的黄昏》意境。
3、同过三部轮唱的学习和实践,让学生感受、体验美妙的和声效果,唤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优美和谐的声音体验美妙的和声带来的音乐意境。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三部合唱的能力,演唱时要做到均衡、和谐。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欣赏审美体验
师:请同学们欣赏几幅美丽的风景,欣赏后回答下列问题:
1、画面描写的内容。(美丽的黄昏景色)
2、为这一美丽的景色配上一段音乐或歌曲,你选择的情绪、旋律、速度、力度分别是怎样的?
3、请学生唱唱或创造一首描写黄昏景色的旋律和歌词,并大胆表现。(学生热烈讨论)
4、请学生们回答以上问题,哼唱创作的旋律和歌词。老师给予肯定和正确的引导。
三、学习歌曲,体验歌曲意境
师:有一首欧美歌曲是描写黄昏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唱一唱。
1、聆听歌曲,初步感受歌曲情绪,学生听辩节拍,掌握强弱节奏。
2、全体学生轻声跟老师演唱。
3、视唱歌曲旋律并填词演唱。
4、男、女生分别演唱歌曲。
四、设计场景,进入角色
1、学习二部轮唱《美丽的黄昏》
师:有一个旅行团到欧洲一个国家参观旅游,到了傍晚,导游告诉游客,这里的黄昏景色特别美,请他们去欣赏,感受异国风情。由于人比较多,路面比较窄,需要分两组去观看,一组走在前面,一组走在后面。
(1)二声部轮唱练习
学生分两个小组练习,第一个小组走在前面形成一个外圈大圆,第二组学生走在后面, 大圈里形成一个小圆,学生一边欣赏黄昏景色,一边演唱歌曲。
(学生的兴趣和热情都很高,课堂气氛热烈。优美、和谐的二部轮唱在教室中回荡)
2、学习三部轮唱《美丽的黄昏》
师:第二天又来一个旅行团,到了傍晚,导游带领他们去参观黄昏景色,可是第一天去的人还想去,因此就分成三组去观赏。
(1)三部轮唱练习
学习分成三组练习,和前面一样。
(优美和谐的声音与美丽的黄昏景色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流动的画面。学生在活动中较好的演绎了歌曲。)
(2)教师总结
五、即兴创做,增强歌曲意境。
师:我们在欣赏《美丽的黄昏》时,听到远处教堂里传出的钟声。现在请学生们闯编节奏,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表现歌曲意境。
1、分小组进行活动。
2、奏一奏、演一演。
3、歌曲,加入伴奏,全体学生演唱。
六、下课
学生分三组,按照三部轮唱的演唱形式边唱边出教室。
第二单元
课时 |
听 |
唱 |
拓展 |
第一课时 |
《彼得与狼》 |
|
|
第二课时 |
《森林水车》 |
《绿色的祖国》 |
护林工人的故事 |
第三课时 |
1、《第一交响曲》2、《卡农曲》 |
|
|
第四课时 |
|
《银色的桦树林》 |
了解美国乡村音乐 |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探索西洋乐器: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圆号等乐器的特点,了解它们及塑造的音乐形象之间的联系。
2、通过听商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懂得一个道理:任何貌似强大的敌人并不可怕,只要团结起来,勇敢而机智地和它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西洋乐器: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圆号等乐器的特点,了解它们及塑造的音乐形象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请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童话故事,回忆以前听过的用音乐形式讲的故事,例如歌曲《小红帽》、《大鹿》,音乐童话故事《龟兔赛跑》等。
二、探索乐器音响
1、介绍这个交响童话中的角色,尝试用自己的声音模仿这些音色的声音,再听听作品中的音响,说说分别塑造的是谁的形象。
2、请学生根据自己的音乐知识积累,互相介绍出现在作品中的乐器,老师做补充。
三、听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1、完整听赏乐曲。
2、哼唱代表主人公彼得的旋律,当旋律出现时即可做一些少先队员走步的动作,以达到记忆该旋律的目的,丰富学生的作品“记忆库”。
四、课堂小结
学生说说听了这部作品后的感想,交流懂得的道理。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师生共同创设情境,欣赏、感受美国乡村歌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模仿并学会运用轻松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3、认识美国乡村音乐的特色乐器“吉他”,熟练、准确、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一、 创设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1、师:带领学生听着乡村音乐边走边跳自由的进教室。
2、师:说说你听这段音乐走进教室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3、师:我们来静静的听一遍这首歌曲,看看这位歌手是怎样唱的,让我们有了这种感受。(播放《乡路带我回家》)
4、师:我们就用《红河谷》来找找这种感觉。(师生共同尝试)
二、 认识吉他,感受吉他伴奏的乡村音乐。
1、介绍吉他
师:在美国,流行着一种音乐,情绪大多是轻松自由的,人们亲切的称它为“乡村音乐”。正是因为乡村音乐听起来轻松自然,所以在美国以至全世界都受到很多人的喜爱。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乡村歌手的演唱。
2、师生合作
师: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谁能来模仿一下?歌手唱歌时拿的什么乐器? 老师手里也拿了一把吉他,谁想来弹一弹?
师:吉他是乡村音乐不可缺少的乐器我用吉他伴奏,请同学们来唱《红河谷》。看看你们能不能向刚才那位歌手一样潇洒自如。
3、师生表演
师:乡村俱乐部里的人都能歌善舞,现在我们就去乡村俱乐部参加一个“PARTY”,我们将和乡村歌手一起表演。大家可以根据旋律来编几个动作。
师;为了能让大家跳的更起劲,我需要几个搭档来演奏打击乐器并和我组成一个小乐队为大家伴奏,你们觉的什么地方加入打击乐好呢?
师;我和你做的有什么不同?(学生仿照教师即兴编伴奏)
师;大家看看是谁来了?(老师带上牛在帽、围上丝巾)我现在就是一个乡村歌手,将要为大家表演,每个同学也会有这样的演出机会,让我们比一比谁更出色。 师:唱会这首歌曲就有机会成为乡村歌手,我这有这首歌曲的歌谱 ,看谁能很快的把歌曲唱下来!(学生自主练习,在跟琴练习)
4、启发演唱,增强感情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象。(内容:桦树、河狸、驯鹿。)
学生叙述自己看到的景色,集体演唱。
师:我们的乐队已经组成,但是还要追求更好,我们欣赏一段录象,看看能有多少启发。
这段录象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请同学们出出主义,帮助我们这个乐队提高。
师:舞台上只有丹佛一个人在唱吗?乐手都在唱,现在我们的乐队应该比他们的更强大。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乐器进行模仿,你的表演要比那些乐手更投入,比一比谁是最佳乡村歌手?
四、问题与思考
教师:美国乡村音乐是美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产生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的歌唱生活、歌唱劳动的歌曲,我来唱一首,大家听听是哪个地方的歌曲。我们江苏也有很多好听的歌曲,谁来为大家唱一唱?
师:你们熟悉的歌曲一定也很多,那么你能不能说出我们这些歌曲和美国的乡村歌曲的音乐特点呢?
师:这些问题,我们或许有一天会有更多的了解,你会发现音乐的世界真是丰富多彩。
第三单元
课时 |
听 |
唱 |
动 |
拓展 |
第一课时 |
《丰收歌》 |
《采金秋》 |
我的创造:丰收舞 |
|
第二课时 |
〈霍拉舞曲〉 |
〈恰利恰利〉 |
|
1、 了解印尼民间乐器——安格隆
2、 了解有关〈霍拉舞〉的有关知识 |
第三课时 |
|
〈丰收之歌〉 |
集体舞 |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充分内感受勤劳、质朴、善良的人们丰收后的喜悦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2、通过欣赏《采金秋》、演唱《恰利恰利》,根据歌曲内容创编动作表演等活动,对歌曲的情绪和风格有较深刻的感受。
3、通过简单的二部合唱自己寻找音源材料表现田间劳作的场景,学会运用力度的变化处理、表现作品,合奏水平和协作能力有所提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歌曲的情绪、理解歌曲内容,能用自然、柔美、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
难点:自己寻找音源,创设劳动场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在《丰收锣鼓》的音乐声中走进教室,自由的随音乐即兴表演。
2、话题导入
老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听到的一首乐曲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请你用一种表情或一个动作表现一下。
二、欣赏《采金秋》
1、老师:大家都表现出了欢乐的情绪。这首歌曲的名称叫《丰收锣鼓》,丰收的季节到了,小朋友们都在做些什么,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请同学们在听一首歌曲,请你们为歌曲起个名字。
2、学生初听歌曲《采金秋》,并随音乐即兴表演动作。
3、老师:这首歌曲中描述的小朋友心情是怎么样的呢?
4、学生围绕“丰收喜悦”话题展开讨论,老师加以引导,体会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懂得爱惜粮食。
5、再听歌曲,鼓励学生用纱巾,扇子等道具随歌曲表演。
三、学习歌曲《恰利恰利》
1、整体听唱《恰利恰利》两遍
2、学生分组,借助竖笛学唱第一声部,另一组学生唱歌词。
3、小组展示,师生评议。
4、采用以上方法学唱第二声部。
5、小组展示,师生评议。
6、学生分组合唱,男生唱第一声部,女生唱第二声部,然后交换,边唱边做动作。
四、歌曲处理
1、听录音,感受演唱时的力度变化,让学生谈谈这样处理的理由和还可以怎样来处理。
2、采纳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意见,分组合唱,提醒注意演唱时力度的变化,感受不同处理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五、创造
让学生用打击乐器、人声或其他音源创设一个人们在田间劳动的音响情境。
将学生提出的模拟对象以及创造的节奏型做适当加工调整,然后组成多声部摸声练习。
六、小结下课
1、学生课后收集一些以《喜庆丰收》为主题的歌曲的图片、谱例、音像资料,并相互交流。
3、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创编一个以“秋收”为题材的舞蹈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