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少華
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教授
音樂與文學自古以來便關係密切,中西皆然,祇有內容及語言上之不同,並無高下之分。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音樂與文學往往有雅與俗的相對觀念,這在金庸小說中有頗貼切的運用,可是到了徐克的電影,則有與中國音樂實際操作大相違背的處理。本來小說與電影多虛構,不必全為事實,幻想力與創作力愈高,讀者愈欣賞。但幻想與創作應以實際的常識為出發點,方有說服力。電影《笑傲江湖》(包括大部分港產片)若能在音樂及中國文化的處理上合乎常識,則我們最少不會有目前由電影帶給觀眾在畫面及音(嚮)〔響〕上錯亂百出的中國音樂理解。為了討論傳統中國文化中,尤其是在四九年前文學上的雅俗觀念,先說明兩件中國樂器:古琴與胡琴。
古琴七絃,身長,琴面有十三小圓點指示按絃的位置,稱為十三徽,但無琴碼(古箏有),為中國古代之重要樂器。相傳孔子善琴,儒生四藝:琴、棋、書、畫中的琴即指此器,為舊時文人必修之藝。一直以來,在中國文學中,此以器最為高雅,非知音面前不彈,著名的「高山流水」典故即以子期、伯牙之友誼為寄托。而金庸在《笑傲江湖》中描寫曲洋與劉正風之友誼,亦明顯有子期伯牙故事的烙印。而以胡琴寫莫大之俗,以古琴形容曲劉二人交情之雅(不分正邪),均為後來襯托任盈盈之雅舖路。
胡琴一詞原指魏晉南北朝及隋唐時(指)從西域傳來的胡琵琶,為撥絃樂器,曲項(指琴柄)四絃,直項五絃,形狀與今日流行之四絃琵琶相似。約自宋代,下至明、清到今日,「胡琴」一詞乃指弓弦類的拉奏樂器。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即名胡琴,一般叫「京胡」,其他弓弦樂器如二胡、高胡、板胡等均屬胡琴類樂器。無論琵琶或二胡等胡琴,在中國舊文學上均為俗樂的樂器,社會地位卑下,故金庸用胡琴(指弓弦類)形容莫大之悲涼落寞,亦有卑俗之意。小說中莫大以胡琴奏「瀟湘夜雨」,按胡琴曲目中無此曲,金庸之靈感似得自他對古琴曲的認識。古琴有「瀟湘水雲」一曲,古箏有「蕉窗夜雨」一曲(客家漢樂),蘇州彈詞有「瀟湘夜雨」一曲。金庸為吳人,應知彈詞,而把古琴與古箏二曲之名合而為一,亦雅俗共冶之創作。
小說中對琴曲《廣陵散》的描述
相傳此曲即「聶政刺韓王」。嵇康臨刑前奏此曲,並嘆「廣陵散」從此絕矣!成為成語「廣陵絕響」的典故,指失傳之物。但琴曲「廣陵散」仍見於一四二五年朱權編的《神奇秘譜》,未如成語中絕響。蔡邕(蔡文姬之父)在「琴操」一文對此故事之描寫極具電影感,簡潔有力,集奇情、神怪、暴力、俠義、中國大男人主義、賤兒女私情的冷血殺手、為揚兒名而殉義的母親種種流行電影的素材,戲劇性與音樂性甚強。其故事亦明顯有荊軻刺秦王的影子。
《神奇秘譜》中「廣陵散」的序則交代了嵇康與此曲的歷史。嵇康於古人處學得此曲(實非人,乃鬼),並應允誓不傳人,加添了此曲的神秘色彩。其臨終時先顧日影而彈,即計準時間,一曲既畢即行刑,可見其豁達從容。自以為此曲將成絕響,不料其甥袁孝尼已偷偷地於靜夜聽學此曲得三十三拍(段),後再續全曲,可見當時琴曲的創作觀念:一曲非必由一人全作,彈琴之人若領會其曲意,亦可順其曲意續作,此傳統在今日仍有部分保留下來。在中國傳統音樂中,改編前人作品多習以為常,並無西方之作者與作品完整之觀念。作曲家的觀念古代並不如近代清晰,創作空間在演奏者手中更大。
金庸顯然是熟讀《晉書》嵇康傳及蔡邕《琴操》中有關聶政的故事的。他亦不諱言對嵇康任俠性格的仰慕(由曲洋口中道出)。而整部《笑傲江湖》的主題,其實借古琴譜之特徵為靈感,引伸出武林中人誤以為琴譜是武功秘笈,可見金庸明瞭琴譜的特點。書中有關音樂的描寫自然是出於小說家的想像,但大體上作者對琴譜及音樂意象聯想的運用是頗為準確的。
古琴的減字譜,其實是把漢字的部首及偏旁作為符號,把演奏的手法指示縮寫成為譜字。而原來的指法指示,是一句句表達出來的。換言之,琴譜即用漢字的偏旁把一篇指示演奏的方法縮寫成符號。如:@ 唸名十勾五,即用左手無名指按第十五徽(譜字的上半),右手勾第五絃(譜字的下半)。所以看起來似漢字,但一般人看不懂,以為是天書!《紅樓夢》亦有相類的描寫(見寶玉看黛玉之琴譜一段)。不懂琴的武林中人誤以為武功秘笈是合理的誤會。其實琴譜主要指示左右手動作的配合,頗有舞蹈成份(學者榮鴻曾有專文論及),亦多少與武功的劍譜、拳譜相似。由於琴譜乃指法譜,非音高譜,故不能像西方五線譜或簡譜般視奏,而需奏者按譜指示熟練全曲後,不用再看譜摸索,才可正式演奏。所以電影《笑傲江湖》中演令狐沖的許冠傑要證明該譜非武功秘笈《葵花寶典》,實為琴譜,於是用三絃奏出該曲,可見編導對古琴譜及中國器樂實際操作的無知。
首先,曲洋與劉正風二人合奏《笑傲江湖》,書中之琴簫合奏是古琴傳統中常見的形式,但電影中午馬(劉正風)吹的是橫笛,非洞簫,已大有問題。笛有膜,嘹亮的音色與音量定蓋過古琴,故琴不與笛合奏,笛亦為琴人所遠之器。二人琴簫合奏,亦絕不可能容令狐沖用三絃加入,因三絃若放在琴的傳統美學中,是被認為是低俗的樂器,與橫笛一樣,在音量上定會把古琴淹沒。而在文化觀念上,三絃是不會被接納在琴簫的幽雅傳統中的。這些並不是褒琴而貶笛與三絃,而是在歷史上的中國社會確曾出現過這種觀念,說故事要令人信服,應求合乎該故事的時代背景;就是今日的中國器樂合奏組合,那有古琴與笛子、三絃的合奏!因音量與音色不相配也。況且彈三絃亦不能視奏古琴譜,因先要譯成音高譜才行。
第二,電影畫面上曲洋彈的是古琴,但聲帶出的是古箏聲音。這種無知的錯誤在港台古裝電影、電視中屢見不鮮。若懂一點音樂與文學,則不會如此錯亂!導演或編劇在音樂與畫面上的處理自然有其戲劇及電影上的理由,但這些「成功的」畫像與造假的音響(古琴出古箏的聲音)卻由於電影的賣座已根植於對中國音樂不大瞭解的觀眾腦海中,其誤導之處,在一般人對中國傳統音樂無知的基礎上,加深了不必要的誤解。外國電影鮮有在畫面上出古鍵琴(harpsichord)而在聲帶上放鋼琴(piano)的不專業做法,大陸電影亦相對地較少出現琴、箏不分,簫、笛相混的情況。如《秦頌》一片,故事自然是虛構,但片中的古琴影像與聲帶一致,並無造假與誤導。港產片何時在這方面可達專業水平?
(原載《明報》,1998年7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