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联系小助理
获取更多教学资源

关闭

[转帖]男與女、叛逆與傳統——從音樂與文學角度欣賞《梁祝》

1
回复
609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28 11: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梁祝美樂賀千禧」導賞會
男與女、叛逆與傳統—從音樂與文學角度欣賞《梁祝》

余少華教授、張秉權博士


張秉權博士: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午安!大家現在身處香港中文大學,是因為今天晚上有一個音樂會。現在這個導賞活動就是引導大家欣賞今天晚上音樂而設的。在以下個多小時的主角應該是余教授,待會兒便由他帶領我們欣賞《梁祝》的音樂,而我今天只為余教授打打「邊鼓」而已——這是一個表演術語,意思是在旁邊「打鼓」、「開鑼」,以便開場表演。

家傳戶曉的民間故事

我們現在先由文學角度看看《梁祝》。在未開始進入正題之前,先來一個「民意調查」:如果看過前年的一齣由「春天」製作、杜國威編劇、謝君豪及蓋鳴暉主演的舞臺劇《梁祝》的同學請舉手——〔台下舉手〕——唔,看過的同學不多;那麼大概六年前,即1994年,有一齣由徐克導演,吳奇隆、楊采妮主演的《梁祝》,看過的同學請舉手——〔舉手〕哇,很多呢﹗今天早上我本來打算選些片段來播放,怎料竟花了整個早上重看了這部影片一遍。無可否認,徐克的《梁祝》拍得「很有feel」。好吧,這麼多同學都看過這齣電影,相信對《梁祝》的故事已相當熟悉,絕不會感到陌生的了。《梁祝》是中國非常重要、著名而且有代表性的民間故事。正如我今天派發給大家的那份講稿上所說,《梁祝》是「中國有名的民間故事」。所謂「民間故事」,意思是並非作家的創作。例如早陣子有上海崑劇團來港演出的《牡丹亭》,那是明代著名劇作家湯顯祖的作品,因此,《牡丹亭》便不算是民間故事。又如著名長篇小說《紅樓夢》,也不是民間故事。這裏略舉「民間故事」的一、二例子,可能大家還沒有聽過的有《孟姜女》、《七仙女》、《寶蓮燈》;你們較熟悉的可能是《木蘭從軍》和《嫦娥奔月》等。至於以男女戀愛為題材而又有代表性的,則《牛郎織女》、《白蛇傳》和《梁山伯與祝英台》這三個故事可算是最著名的了。《梁祝》相對於其他兩個故事來說,又是比較「人間」的。雖則故事末段有「化蝶」這神話化的情節來彌補生前不能成為佳偶的憾恨,有「大團圓」的意味,但整個故事的情節都是比較「人間」化的,有別於《白蛇傳》、《嫦娥奔月》的濃厚神話色彩。

中國很早便有《梁祝》這故事,故事背景是魏晉南北朝。如果大家看徐克的電影便知道,當時北方被胡人佔據,而南方則士族盤據。然而,今天所看到最早的《梁祝》文字記載則是出自唐代張讀的《宣室志》。這是一個比較早,比較完整的文字記載〔見附錄講義〕。可見《梁祝》故事的重要元素在唐代已很齊全,如:愛情(男女同窗而產生情愫)、性別的偽裝(「偽為男裝游學」)、時間的錯誤造成的悲劇(「二年,山伯訪之,方知其為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如果山伯早知道英台是女兒身,也許故事並不是這樣發展的了。這四個元素已經齊全,其後有人把他們的性格加以刻畫、加添情節,就變成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有「十八相送」、「樓臺會」、「哭靈」、「化蝶」等重要場面的《梁祝》了。我們還可看到,原來在唐代的《梁祝》故事還沒有「化蝶」的安排呢!

《梁祝》的詮釋角度

《梁祝》這故事其後有很多改編版本,說書、民間戲曲、以至近代的電影。其間不可避免的是加入了改編者的詮釋,以及欣賞者的再度詮釋。最明顯的主題是歌頌愛情的堅貞,為了愛情而願意犧牲,以致感動上天,雙雙化蝶。又如「戀愛自由」的主題,大家看了電影,都知道了祝英台是沒有自由的,要聽從父母之命嫁到馬家去。至於「鳴女性之不平」這個主題,民間戲曲中,祝英台一開始就提出:「為甚麼男人可以求學,女子卻沒有機會讀書」這個問題,點出「男女不平等」的現象;又如奉命出嫁,也可見男女之不平等。正因為「男女不平等」,祝英台才要化妝成男子去讀書。我們現在可沒有這樣的問題,起碼男同學不會懷疑身邊的男同學是女扮男裝的吧!〔眾笑〕我可不敢說現在已是男女平等,但相對而言是較平等的。這是一個比較重要的詮釋和欣賞角度。

另外,還有「門戶之偏見」這個角度。梁山伯是比較窮的——任何版本都不會忽略這點,即使他後來當了縣令,也只不過是個芝麻小官,實際上還是很窮的。因此,在徐克的電影中,山伯到了祝家被毒打時,祝老爺已經知道他是縣令身份,是得了功名的。當那些僕人報告說:「員外,他是縣令呢!」祝老爺說:「照打可也!」可見祝家是豪門士族,明顯不把一個小小的縣令看在眼裏。馬文才和祝家才是門當戶對的,山伯算得上甚麼呢?這就是「門戶的偏見」了。

至於「時間之延誤」,剛才已略有提及,如果山伯早點兒發現英台是女子;如果山伯早點到祝家去,也許故事便得改寫了。很多戲曲都有提及祝英台回家後一直翹首等待山伯來,她約定了山伯別後三十日到祝家求親,但山伯畢竟來遲了。英台不願意嫁到馬家,堅決和家裏對抗,結果還是失敗了。如果山伯早到的話,事情也許還有轉圜餘地吧!時間上的延誤也是造成這悲劇的原因之一。有人說:這個故事教訓男孩子,追求女孩子千萬不要遲到,否則後果嚴重。〔眾笑〕

「歌頌愛情的美麗」方面,從我所引錄的「十八相送」越劇曲辭的一段,可以看到英台一直利用沿途景物打比方,向山伯暗示自己是女子,她用的都是美麗的意象。「十八相送」的情節既刻畫了山伯的憨直、可愛,又表現英台的聰明、急智。這都經過很美麗的中國文字加工、經營,背後是以他們的愛情為根柢的。

「性別的錯置」

「性別的錯置」也是很有趣的一點。在故事中,英台女扮男裝,混在男子堆中求學,這情節是一層「性別錯置」;更有趣的是,我們看地方戲曲時會發現:不但是「英台」在戲中有女扮男裝,後來改回女裝的過程;甚至是「山伯」在戲以外,也有另一重女扮男裝的「性別的錯置」的過程。在以往的戲曲表演中,男女是不可以同臺演出的,男女授受不親嘛!所以戲班有「全男班」和「全女班」之分,這是中國戲曲的一個歷史背景。因此,即使後來男女可以同臺演出,但演「梁山伯」的也總會由女子反串,如袁雪芬、范瑞娟的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凌波、樂蒂演出的李翰祥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就是由范瑞娟、凌波兩位女性飾演「梁山伯」。在現實中她們是女性,在戲中,她們卻成為男性。這是很有趣的一個現象。又例如很久之前有芳艷芬、任劍輝演的《梁祝恨史》,芳、任也都是女性。這都是很有趣的「性別錯置」。余教授看過的一套粵語時裝劇則更有趣,那是由任劍輝扮演祝英台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婚禮上,「新郎」講故事以娛賓客,他說的是《梁祝》,就這樣「戲中戲」,進入了故事,新郎新娘分別扮演梁、祝,而「新娘」任劍輝在他所說的故事中扮演了「祝英台」。這是很複雜的幾重的「性別錯置」,一時間說不清;但這複雜的「性別錯置」不正增加了看電影的趣味嗎?
  
舞台劇《梁祝》的訊息

剛才所談的是《梁祝》不同角度的詮釋。講義裏還提及程硯秋的京劇《梁山伯與祝英台》。京劇有所謂「四大名旦」,即「梅、程、尚、荀」,這裏的「程」就是程硯秋。她在50年代演出過《英台抗婚》,明顯地突出了「抗爭」這一主題。1963年李翰祥導演了凌波、樂蒂演出的《梁山伯與祝英台》。這部電影被最近一份香港電影刊物,選為20世紀一百部香港最佳的電影,排名第30位。徐克的《梁祝》排第七十多位,都是百名之內。徐克這套電影很有青春氣息,很有「feel」,正是所謂的「謳歌青春」主題。杜國威在98年排了舞臺劇《梁祝》,重點則在於「解放性向」。杜國威編的劇情不無理由,他的根據其實抓緊我們剛才看到的那句「二年,山伯訪之,方知其為女子,悵然如有所失。」他「方知其為女子,悵然如有所失」是什麼意思呢?他為甚麼「悵然」呢?原來杜國威認為梁山伯是同性戀者,這看法很有新意。他在與祝英台為同窗時,由同學關係發展出微妙的感情,情愫慢慢滋長,變成愛情。祝英台身為女子,很自然地愛上眼前的山伯;而山伯喜歡的卻是眼前的「男子」——英台,以為「他」是男性。所以當山伯知道英台是女兒身,便極度失望了。我現在先播放一段由謝君豪演出的「山伯」。他到祝家去見英台、去求親,向祝家稟明自己愛慕英台(男性的祝英台),但卻遇上了馬文才——這是打破傳統的——歷來《梁祝》很少把馬文才的戲份安排得那麼重,馬文才不但有露面的機會,而且與山伯展開一段針鋒相對的辯論。

〔《梁祝》舞臺劇片段〕

馬:「人,可以不可以逆天道而為?男人愛上男人,不就是逆天道而為?(旁觀者:哈哈……)所謂天對地,陰對陽,龍配鳳,鴛配鴦,乾坤繫兩極,日頭對月光,干支藏律數,星分參與商,天命人命有主張!有男就有女,有陰就有陽,男歡女愛皆天理,陰陽調協兩興昌,生兒育女人之道,天理人道豈能傷!夫妻恩愛留佳種,傳宗接代壽無疆,身為大丈夫,應愛女兒香,做公不要(也母),絕子絕孫絕倫常!你枉讀萬卷書,你枉作男子漢,逆天理,萬劫不復定遭殃,不人道,終生抱憾禍收場!你終生抱憾禍收場!(旁觀者:好!好!哈哈!好!馬同學唇槍舌劍,今次你可遇上強敵了,山伯!山伯,怎麼文才的論點彷彿句句都針對著你似的!哈哈!……)

梁:所謂(梆子聲響起,「噠」、「噠」,旁觀者噤聲)——天行健,地靈光,天地非對立,白晝亦有月光。無須刻意去論陰陽,雲與江河皆是水,石頭終歸成土壤。男女老幼善其身,各守本份留世上。有人祈求多福壽,有人立志保家邦,有人培育下一代,有人勤力築城墻。所謂——天之道,物競天擇怎偏幫?自強不息靠思想,身為萬物靈,天道作參詳,並非只為能交配,亦非因為多生養,萬物爭雄於世上,點解人類能居上?點解人類可稱王?勸君用腦想一想,勸君用腦想一想。

馬:梁山伯!所謂人——

梁:人之道,(問旁觀者:做人應該要點樣?)正直兼立品,心地要善良,能分好與壞,勝過辨鴛鴦,不求龍跨鳳,真假自思量。建國建家齊創造,代代進步保安康。生平不作虧心事,光明磊落好榜樣,明德而格物,尊重人思想。不傷天,不害理,不陰毒,不囂張,不揭人陰私,不立壞心腸。你枉讀聖賢書,你枉作男子漢,奸狡兼嫉妒,醜惡更無良。(馬:你說甚麼?!)講天理你唔夠講,講人道你唔識講!因為你無(口左)一樣(口野),枉你做人生世上!

(旁觀者:佢無(口左)乜(口野)?山伯?)

馬:我乜都有!我無乜(口野)?名利金錢,家世相貌才華,我乜都有,我無乜(口野),你聽著,我!乜都有!

梁:你心中已無愛!這樣做人才不正常!

(旁觀者:好!好!還是山伯的辭鋒利害。)

好了,剛才看的片段是很清楚的,那是下半場很重要的一場戲,是梁山伯與馬文才的一節舌劍唇槍,反映出整套戲很重要的一個訊息︰編者杜國威認為愛是應該有不同內容,他顛覆了傳統的男女的性向,男女的愛。那是一個新的詮釋的角度,而好與不好則是見仁見智了。我的看法是,它也是有所本的,它所本的是我們剛才提及的「悵然如有所失」,使山伯「如有所失」的竟然是英台是女性這一點。

徐克電影版《梁祝》的訊息

接著我要播放的是徐克的《梁祝》的其中一個片段,也許大家會有點親切感。很明顯,它是從另一角度演繹《梁祝》的,不但是《梁祝》,他把現代化的感覺很恰到好處的融入戲中,就是所謂的很有「feel」,它甚至可以說是一齣「古裝青春校園片」。它的好處還在於保留很多《梁祝》原有的元素,例如剛才所談的「愛情」、「偽裝」、「時間的延誤」等等,在這部電影中不但保留,而且徐克將它們現代化了,例如「化蝶」一幕,它並非根據原來的神話,因為那是很不科學的。徐克用了新的手法來鋪排——英台很喜歡蝴蝶,捉了蝴蝶養在閨房中;而在女扮男裝上學的時候,電影中加插了她畫了雙蝴蝶的片段;到了她和山伯死後,電影便出現一個情節:一雙蝴蝶從那位和英台母親有過一段情的高僧手中緩緩飛起來。這樣既有「化蝶」的意境,又避免了「化蝶」的不科學。現在我們先看看英台在書房裏畫蝴蝶的電影片段。

〔放映電影片段〕

另外,我們在《梁祝》中還可以看到二人同床而眠的情節,也很有趣。〔放映片段〕(按:英台在床的中間放置了一碗水,以示兩人雖同床而眠,但互不干犯。)我們再多看一段,徐克電影和傳統《梁祝》版本不同之處在於:山伯在「十八相送」時已明確知道英台是女兒身。傳統的「十八相送」是要暗示、猜謎的,徐克的電影則省掉這一套,因為山伯早就猜到英台是女性了。接著下來放映的片段就是說山伯如何逐漸發現英台是女子,其間滲雜了我們現代流行的語言如「camp camp (口地)」、「直」、「(口孌)」,而電影用的當然不是那麼流行的語言,它用的是「虛」、「實」。(按:電影中,英台一再自言自語:「不要變『實』,不要變『實』」,因為她察覺自己已對山伯產生感情,擔心一旦愛上了山伯(實),便無法自拔。山伯則自言自語:「不要變『虛』,不要變『虛』」,他當時還未懷疑英台是女子,因此擔心自己愛上男子,成為一對「虛鳳假鸞」。)待會兒播放的片段接續剛才的情節,第一次的同床而眠,那碗水是弄翻了的,英台這次便擺上一大銅盆的水,確保不會弄翻。這個片段其實帶出一個山伯的問題,他開始懷疑自己的性向,亦開始懷疑英台的性別(按:因胸部綑得太緊,英台睡得不安穩,喃喃道:「太緊了,太緊了,幫我放鬆它。不,還是不好,不可讓人家發現的,不能『穿崩』的。」接著便轉身睡去。山伯聽了這段囈語,便啟了疑竇,開始懷疑英台是女子。)這個情節某程度上和杜國威重編《梁祝》有點兒相似。

《梁祝》故事的元素可以衍化成不同的變奏,有不同的可能性。有創造力的藝術工作者可以用自己的角度,作不同的詮釋。以上只是我的一個簡短的介紹,至於《梁祝》和《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比較則留待答問部份再說。


余少華教授:

剛剛聽過張秉權博士精彩的介紹,使我們獲益良多。其中一項最重要的訊息是,中國民間故事常常會有不同的加工。其實音樂亦然,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環境中會有不同的加工,使作品有很多變化,十分精彩。然而我現在要談的音樂則較難具體地說明,因為音樂是比較抽象的。剛才張博士所提及的某些《梁祝》的元素,部份是難以用音樂表達的,例如「性別錯置」這一點,在音樂上便極難表達出來。

《梁祝》的原裝音樂版本是小提琴協奏曲。今天晚上吳美樂博士則會用鋼琴演奏,與大家一般聽到的《梁祝》不同,可能會有意外驚喜的。然而我待會兒播的片段還是以傳統的小提琴演奏為主。

我相信大家如果熟悉這個故事,聽音樂時便不一定需要知道那段是「抗婚」,那段是「樓臺會」、「投墳」、「化蝶」等,因為大家一聽到《梁祝》可能已經引起很多聯想,而音樂正是容許有自己的想像的。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的創作背景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的作曲家有兩位,一為何占豪,一為陳鋼。今晚的鋼琴協奏曲便是陳鋼改編的。《梁祝》這首小提琴協奏曲是他們兩位在五十年代上海音樂學院求學時合作編成的。在求學時已能寫出這麼一首家傳戶曉的樂曲,可見其才華洋溢。值得一提的是,陳鋼的父親陳歌莘,亦寫過很多上海時代曲的。而何占豪本人則為一位胡琴手和小提琴手,曾在上海越劇團伴奏,因此他對上海越劇的音樂是非常熟悉,在《梁祝》中可見胡琴與中國音樂對他創作的影響。據說兩位作曲家因這首《梁祝》協奏曲而成名,但其後已友誼不再。因此,我們今天很難知道他們當年合作的時候到底是怎麼分工的。我們只可以這樣猜度:旋律方面,因為採取了很多越劇的元素,應是何占豪貢獻較大。一來他對越劇較熟悉,二來他自己也嫻習二胡和小提琴。《梁祝》的小提琴部份拉得那麼民族化,彷彿有中國人唱戲的那種「腔味」,也很有胡琴的味道,這方面何占豪理應居功不少。至於陳鋼,他是一位鋼琴家,因此他在和聲、曲式上的貢獻較大。這是我個人的理解。此外,還有一位很重要的人物:丁善德 (寫《長征交響曲》的作曲家)。丁氏是他們的老師,陳、何合作編《梁祝》時,丁善德常從旁指點。

社會及文化背景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大約作於1959年。這段時期是中國自1949年成立政權後的「黃金時期」的尾聲,因為六十年代中期便爆發了「文革」。這首樂曲的寫作背景多少帶有時代色彩。《梁祝》協奏曲的誕生,不但是因為新中國成立了,要有一些新的管絃樂曲,——因為自民國成立到抗日戰爭,再到共產黨政權成立,中國政局似乎從未穩定過——因此,要聽管絃樂曲這種外來的音樂品種,便要在上海租界,或者是北京比較多洋人聚居的洋化地區。雖然當時有許多白俄到中國,在哈爾濱等東北地區已有少數白俄組合而成的樂隊演奏西方作品,但規模都很小,而且沒有中國人參與。中國人一直覺得自己在這方面不成氣候,尤其是聽了西方管絃樂團的演出後,看到人家有那麼多不同類型的樂器,包括低音大提琴、定音鼓、管樂等等。因此,在音樂方面,中國人的信心是很低的,聽了西方音樂,回頭再看自己的傳統戲曲、合奏,感到非常自卑。因為他們用的是西方管絃樂團的美學角度來看中國傳統音樂,所以自五四運動至今,大部份中國人,無論是知識分子或非知識分子,都覺得西方音樂比我們強。我們很難去挽回中國人對自己的信心,但事實上,很多情況只是美學角度的不同而已。

政治背景

因此,在五十年代末出現了《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和當時的政治有關的。毛澤東曾經說過——約在1956年吧,甚或在更早的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上——他說過:「音樂要為工農兵服務,為政治服務。」此外,還有一個「同音樂工作者的談話」的會議。他的話大意是這樣的:我們要創造新的文藝,新的音樂,中西合璧是不要緊的,即使不中不西,生產了象「騾子」那樣的東西也是不要緊的——「騾子」是馬和驢子的雜交的產物,是雜種動物。有的學者研究過,「騾子」這典故在漢朝已是帶有貶義的,即不倫不類的意思。——毛澤東及新中國的政治領導人,覺得不可以再用傳統的,尤其是封建文化的那套東西。他們希望建立一種新的文化,代表了新的政權。因此,他們也就不介意放棄傳統中國文化,甚至將中西文化結合起來。於是毛主席便講了上述的這麼一段話,使所有作曲家很嚮往創作一些中西結合的作品,而《梁祝》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也是最成功的例子之一 (關燕兒 1999: 18-19)。

《梁祝》協奏曲成功的原因

事實上,如果談樂曲中梁、祝的關係,那並沒有甚麼特別創新的意念,它完全是根據原有的、傳統的故事情節,如用「相遇」、「同窗」、「十八相送」、「樓臺會」、「抗婚」、「化蝶」等來作整首樂曲的架構。然而,《梁祝》之所以成功,在於當時中國人非常渴望有個代表自己的西式的管絃樂,但這西式的管絃樂必須有中國的感覺。要達到這一點,難度非常高,但《梁祝》基本上都能做到。我派發給大家的講義是在一本1999年的中學老師的參考書中抽出來的片段,最後一頁是《梁祝》協奏曲的樂譜節錄,待會我們可以播放錄音帶,現在先稍加解說。

《梁祝》協奏曲的結構

樂曲中用小提琴獨奏來代表祝英台,中間一段用大提琴來代表梁山伯。現在我們先來聽聽音樂,這樂曲的引子帶出了江南美好的風景的想像;其後主旋律便奏起,代表英台出場,以及與山伯邂逅、草橋結拜等情節。

〔播放音樂片段〕

這樂段的主題大家一定很熟悉的了,也許你們的腦海中已浮現梁、祝相遇的情景。中國大部份音樂,如近代管絃樂,甚至是民間器樂,都會使人有畫面的想像的。如果沒有了畫面的話,大部份中國人都會不喜歡,或不懂得如何欣賞,這是很重要的一點。但亦因為這個緣故,使《梁祝》這小提琴協奏曲在西方管絃樂作品上的評價不太高。我一會兒後再詳細談談這點。

以小提琴表現胡琴的腔調

只懂拉小提琴的人是拉不出《梁祝》協奏曲的味道的,因為樂曲中其實用了不少二胡的「滑音」以及唱戲的「腔味」。有的外國演奏家,除非是懂中國話的,否則他們演奏的《梁祝》始終會有點兒「金髮碧眼」的味道。因為在「滑音」的地方,多了一分便太多,少了一分則太少,那是有中國音樂語言獨有的特色。剛才播放的小提琴演奏片段成功地把中國語言的味道表現出來,尤有上海話或吳語(浙江、江蘇一帶方言)的韻味。

第二主題「同窗共讀」
在管絃樂的術語中,《梁祝》稱為「協奏曲」,「協奏曲」在西方多用「奏鳴曲體」,很講究清晰結構的一種曲式,曲中多分作第一主題、第二主題等等。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通常是對比性的主題。剛才我們所聽的那麼抒情的主題,國內多稱之為「愛情主題」;接下來的第二主題「同窗共讀」,所選的則是比較跳躍、歡快的片段,表達同窗共讀的歡悅情景

〔播放音樂片段〕

第一主題變奏「長亭送別」
如果大家有注意的話,一定會發覺徐克電影中的青春感覺大致從第二主題中發展出來。這第一主題、第二主題構成對比,已具備了奏鳴曲體的元素。故事發展到長亭送別的時候,第一個愛情主題的旋律便產生變奏,同一段音樂在不同的情景下表達不同的感情,樂調變得緩慢以顯露依依不捨的感覺。這段不單是重覆第一主題,而且有所發展,貼切故事中感情的發展,尤其是其後大提琴的加入,與代表英台的小提琴的對位十分恰當,彷彿山伯和英台依依難捨,甚是精彩。請仔細聽聽。

〔播放音樂片段〕

從愛情主題到民族鄉愁

剛才的「對答」實在很能夠貼合劇情,我是故意不選播畫面的,這樣才可以讓大家有想像的空間。然而,即使是不播放畫面,大家也能透過樂聲想像到戲劇中梁、祝的造手和身段吧﹗這是《梁祝》的成功之處。當時中國缺乏的就是這種抒情的管絃樂,能夠那麼細膩地表現男女之情;不但表達了男女之間的感情,甚至說是表達對中國的情懷。據我看過的書的描述,很多五六十年代離開中國的人,他們一聽到這首樂曲,無不觸動家國之思的,有的甚至差點兒掉淚。所以說《梁祝》成功便是這個意思,它的中國韻味極濃厚,牽動整體民族情懷。然而諷刺的是,這種軟性的、悲涼的樂調,使《梁祝》在文革前被批判為「大毒草」,禁止演出。我小時候在香港只能買到《梁祝》的翻版碟,因為國內已禁了《梁祝》。然而,一方面說它是「毒草」,一方面亦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認為《梁祝》是革命的,是抗爭的,因為英台「抗婚」的一段是反傳統的、敢於向封建權威(父親)挑戰、爭取自由,儘管最後失敗了。不過,「梁祝具有革命成分」的這個意見最後都被否決。以下播放的這個「英台抗婚」的樂段,基本上都是戲曲的語言。順帶一提的是,大家剛才看過山伯與馬文才辯論的舞臺劇片段,是沒有絃索伴奏的,杜國威採用了中國傳統戲曲最重要的東西:梆子或板鼓 (均敲擊樂器)。此外,他們二人辯論時的對答是押韻的、有節奏的,有如「數白橄」。假如大家看過《聲律啟蒙》,也許會了解杜國威是用了那些古代訓練學生對對子基本三、五、七言的句法 (即節奏) 及韻腳來寫這段辯論的,故聽來有點戲曲味道。

「英台抗婚」

回到音樂版本的《梁祝》。「英台抗婚」這樂段吸收了西方音樂的特質,表現了出所謂「華彩樂段」 (cadenza) 的特色。小提琴獨奏部份可使人聯想起戲曲中英台在舞臺上耍水髮、水袖的樣子,表達其不甘接受命運安排的感情,同時把小提琴的演奏技巧發揮得淋漓盡致。

〔播放音樂片段〕

我選的錄音版本其實並不大理想,有些片段樂隊奏得不很乾凈,但這是五十年代灌錄的,因此我故意播放給大家聽聽,細味那時代的感覺。小提琴與樂隊頗能配合,完全符合西方「協奏曲」的意義,即一個獨奏樂器與樂隊之間的競賽。但另一方面又有中國戲曲的伴奏特質,小提琴獨奏猶如戲臺上的「花旦」獨唱,很自由,表達力很強,但又很緩慢,可以拉長來唱。而樂隊則是很快的、很急促的。上海越劇術語中有所謂「緊拉慢唱」,就是指伴奏樂器「密鑼緊鼓」地奏,唱的部份卻是拉長的腔調,慢慢地唱出。舞臺上那又鬆又緊的表演方式可以把觀眾的注意力緊緊抓住。

「樓臺會」

至於「樓臺會」這個樂段,充分發揮山伯和英台的絕望,因為他們已明白愛情沒有希望了。這段音樂用的仍然是小提琴與大提琴的對答方式。先細聽這個樂段。

〔播放音樂片段〕

剛才的音樂有模彷、有兩件樂器之間的對答,並以齊奏的形式結束樂句。所以如果要說得具體一點的話,我懷疑作曲家的構思是——套用國內最浪漫的說法——他們緊緊的依偎在一起。

「投墳」

最後,我要播放一段畫面給大家看看。祝英台投墳是故事的高潮,很有悲憤的感覺,徐克在《梁祝》電影中用的音樂是非常細緻的,雖則我並不欣賞他用了太多電子樂聲,破壞了傳統音樂的感覺,但他對《梁祝》協奏曲的理解可以說是完全正確的。故「投墳」一段採用了小提琴協奏曲的「投墳」樂段,用得很好、很貼切。

〔播放電影片段〕

「化蝶」

「投墳」一段結束後便是「化蝶」。「化蝶」樂段的演奏其實是第一個主題的重複,但小提琴全戴上「弱音器」,表達了「仙境」般的飄渺感覺。這和第一主題小提琴獨奏的清亮音色有所不同。

總結

《梁祝》故事的各項主題在音樂演奏上的分配已簡單地介紹過了。現在稍作總結:我認為《梁祝》協奏曲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初的中國音樂史上絕對能佔一席位,是非常重要的作品。它在中國人民的歷史、文化、感情方面把握得非常準確。但因為它用了西方音樂的協奏曲形式及西方管絃樂媒體,所以很多人會用西方管絃樂的標準來評價它,而且那評價並不高。因此我們要問的是:我們的音樂是要給誰聽的?自己人嗎?全世界的人嗎?西方人嗎?外國人如果對中國文化的傳統沒有認識的話,他們是不能感受這樂曲的韻味的。因此,《梁祝》用了西方管絃樂的形式、技巧、樂器,但它的成功之處卻在於將小提琴民族化,在演奏層面也是成功的。在故事的鋪排方面,用音樂來演繹這麼複雜的情節,在中國音樂史上也是不多的。也不能說沒有先例,但表達得那麼細膩、成功,《梁祝》是劃時代的。問題是,人人都覺得《梁祝》很成功,它成為了一個典範,其後的音樂創作便一味套用《梁祝》的模式、受《梁祝》的影響太大了,失去了創意。我今天說的都是我個人的意見,不一定正確。事實上,聽音樂是可以完全根據自己的理解的而有所想像的。謝謝大家﹗

答問部份

問︰
我要請教余教授,你剛才為我們導賞的《梁祝》是小提琴協奏曲,很精彩。可是今天晚上演奏的是鋼琴版本,而鋼琴和小提琴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樂器,那麼,我們今天晚上應該用甚麼心態去對待鋼琴的版本?

余教授:
謝謝蔡經理〔按︰邵逸夫堂的經理蔡錫昌先生〕的提問。我覺得這個問題並不容易回答,或許先談談小提琴與鋼琴的性質。如果要表達人聲,尤其是歌唱的聲音,小提琴絕對是佔優勢的,因為它的聲音是延續的,而且可以用滑音來模仿人的唱腔。而鋼琴的優勢是,它有keyboard〔鍵盤〕,可以做很多不同的織體(texture)。例如和聲上的織體,它可以做得很重很強。而分解和絃方面,小提琴是亦是做不到鋼琴的效果。兩種樂器的性質既然不同,便很難作出比較,評定高下。它的難處還在於小提琴演奏的《梁祝》已深入民心,一旦用鋼琴來取代小提琴獨奏,便需要觀眾很大的開放度。當然,我們不應有先入為主的偏見,這樣才會有意外驚喜的。所以我希望大家無論以往聽過多少小提琴的演奏的《梁祝》,今晚則好好欣賞鋼琴演奏的效果。

問:
我想接續蔡先生的話題,去請教一個可能並不存在的版本。我知道余教授是很著名的二胡演奏家,如果我們說將這首《梁祝》用二胡演奏,你認為會有怎樣的效果呢?

余教授:
謝謝提問。事實上已有很多人嘗試過用二胡演奏《梁祝》了。大約在六十年代,香港的吳大江,到七十年代的黃安源,不少二胡演奏家已將之灌錄成唱片的了。有些用管絃樂伴奏,有些用中樂伴奏。但我相信這個問題對拉二胡的人來說是很不公平的。二十世紀中國人對自己的音樂和樂器完全沒有信心,歷來二胡的曲目都是小品式的為多。可以這樣說,像《梁祝》那種將近半個小時的大型樂曲在二胡樂曲是很少見的。所以,我完全理解為甚麼有人將寫給小提琴演奏的《梁祝》移植作二胡演奏之用。可是,問題是《梁祝》本來是寫給小提琴演奏的,而小提琴有四條獨立的絃線,有指板(fingerboard),音域比只有兩條絃的二胡闊,技巧亦完全不同。要用二胡兩條絃那麼窄的音域、拉弓又不得脫離絃線的限制來演奏《梁祝》,這不啻是綁著手跳鋼索。我不得不對那些奏過《梁祝》的二胡演奏者致敬,因為他們做到難到不得了的事情。可是,那麼辛苦完成這高難度的事情,效果仍是普通而已。即使他們的所奏的樂音掌握得多麼準確無誤,人家也只會認為「還可以」而已。他們出醜的機會還遠比用小提琴演奏《梁祝》高幾十倍。所以我並不鼓勵大家用二胡奏《梁祝》,只選奏其中一二片段當然是可以的,因為小提琴的指法也是從二胡那裏學來的。用二胡演奏,某些片段可能比用小琴表達得還要好,可是小提琴那種複雜的「跨絃」 (cross strings)、「雙音」 (double-stops),二胡是無法做到的,即使能做到也只是「東施效顰」。我認為將兩件不同性質的樂器作比較是很冤枉的。那就像中國二十世紀音樂改革的縮影,中國就是因為不滿意自己的音樂、樂器,所以全盤向西樂學習,結果弄巧反拙。這是我個人的看法。

問︰
我接下來的問題是借花敬佛的,由余教授而至張博士。剛才余教授提到一個很重要的、很有深度的問題:我們的民族性和音樂表達方法的關係。前陣子香港來了一個越劇團,劇本是以魯迅《孔乙己》為藍本的,由茅威濤演出的。這是一齣非常獨特的戲。眾所周知,魯迅是浙江人,演出者茅威濤是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的團長,演員都是浙江人。由劇作者、演員、故事,道道地地都是浙江的產品。《梁祝》的出產地也是浙江。以張博士那麼淵博的戲劇知識,你認為電影、話劇、上海越劇,哪個版本的《梁祝》較好、較合適呢?

張秉權博士:
謝謝蔡經理的提問。我覺得你這個問題背後彷彿已經有個前設,事先已有了一個最好的《梁祝》演出版本的可能。我卻認為這是難說得準的。我最喜歡的《梁祝》版本是李翰祥導演的電影,那是我成長期間——在像在座同學的年紀一般——看的電影,我看過很多遍。剛才提及過,李翰祥的《梁祝》被選為二十世紀香港最佳電影的第三十名,當時是風靡一時的。據云在臺灣上映的時候,有人看了一百遍以上,我則看了三四遍。還記得當年我在黃金戲院看完《梁祝》日場,散場時陽光燦爛,我卻淚流滿面,途人大概會覺很奇怪。我談這個背景,是因為黃梅調那種悠揚、婉轉的調子可能很適合表現《梁祝》那纏綿悱惻的情韻。其後我看過上海越劇,才知道它原來是李翰祥電影的依據。講義中所引錄「十八相送」的曲辭便是轉錄自上海越劇的曲文,即由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我覺得用上海越劇、黃梅調等地方戲來演繹《梁祝》都是合適的。當然,其他藝術工作者,如徐克拍古代校園青春影片,請來吳奇隆、楊采妮這樣的俊男美女,也拍到很多不錯的場面,使電影有另一種「feel」,打動不少人的心,這也是好的。至於杜國威的《梁祝》舞台劇,則有獨特的創作方向,投放了自己的感受和寄意。藝術創作應該是開放的,因此,如果只問我個人的感受,我會認為地方戲曲的演繹方式最為貼切。謝謝!

問︰
吳奇隆、楊采妮都唱過《梁祝》的主題曲、插曲,請問你認為這些歌辭能概括《梁祝》故事的含意嗎?你對歌辭有何感覺?

張博士:
很多人都有參與《梁祝》曲與辭的編寫,如黃霑等。我認為那算是商業電影中比較成功的例子。如果一定要將它與傳統《梁祝》作比較的話,當然會有差別的;如果純粹從電影配樂角度來看,那曲、辭完全能做到為劇情服務,是十分不錯的。

余教授:
或者我可以談談我的感覺。如果以流行曲的角度,將劇情帶出,我認為你所講的《梁祝》主題曲是現代化的、香港化的,亦符合電影主題曲的要求。事實上,要寫出這樣的粵語歌辭其實是很難的,不過確是沒有了戲曲的味道。

張博士:
是,我同意,那電影完全沒有戲曲味道,所以我說它是古裝校青春電影便是這個意思。

問︰
我要請教余教授的是:你說《梁祝》用小提琴演奏的話便有中國語言的韻味,因為它有延續性、「滑音」,然則,今晚的鋼琴演奏怎麼模仿小提琴做到上述的效果呢?

余教授:
我相信這對吳美樂博士來說是一大挑戰。一個長音,以鋼琴琴鍵一敲便只有短暫的餘音。而陳鋼改編的時候是很費心思的,他可能用「輪指」——即靠一連串的彈奏,不斷彈同一個音——造出長音的效果,也有點兒像是琵琶或柳琴的音色,這種手法在《黃河協奏曲》也有用過。某些地方則用「分解和絃」將主題帶出。我相信如張博士所言,很難說哪一個是最好的版本,只能說你較喜歡哪種樂器而已,這是很主觀的。我能解答你的問題嗎?

問︰
兩位好。請問張博士,在杜國威的《梁祝》舞臺劇裏,你認為山伯的死是因為得不到英台,還是因為理想的幻滅呢?假如你認為他的死是因為理想的幻滅,那又是否應該加插「化蝶」一節?第二個問題是:在徐克的電影中,他在「十八相送」加插了山伯與英台發生關係的情節,你對這有何看法?

張博士:
哈哈!很有趣的問題,可是已超出音樂範圍了。在杜國威的《梁祝》,我認為梁山伯很明顯是因為他的愛情的投射對象幻滅了。他是同性戀者,他愛的是男性的祝英台。因此,當他發現英台是女子便很失望,她是否嫁給馬文才似乎已不重要了,他的死是基於他心目中的男性的英台消失了。至於「化蝶」與否,我曾經寫過一些劇評來談我對這幕的感受。事實上,杜國威近年的作品中,這齣戲是我比較偏愛的。但它有個很大的缺失。整套劇的上半場最好看的是山伯與老師的一段問答,他與老師討論屈原,認為屈原是同性戀者,以及討論《楚辭》中如何塑造屈原的形象;下半場最好看的是剛才我選播的梁山伯與馬文才辯論的片段,這兩段都是很有味道,很有感覺的。這個劇的缺失正在於:在那麼重要的兩段裏,祝英台是沒有位置的。上半場,山伯與老師討論屈原是否同性戀者的時候,英台只是在場的其中一位旁聽的同學而已,不能置一辭。至於梁與馬辯論的時候,二人舌劍唇槍,針鋒相對,而祝英台根本不在場﹗在整個故事最有火花的片段中,女主角卻失了蹤,那是很可惜的。因此,如果祝英台能在這樣的主線中佔一席位,那就更好了。至於「化蝶」的安排,這個劇也曾引起不少爭論。在英台以女裝出場時,山伯五雷轟頂似的呆住了;及後兩人獨處,英台一遍又一遍地直說:「我愛你,我愛你,我愛你……」,可是山伯卻只說:「我恨你!」後來山伯死去,英台以男裝去拜祭他,然後就是投墳,最後是「化蝶」。也許有人要問:既然他那麼恨她,那為甚麼還「化蝶」呢?杜國威的解釋是:既然人已死去,成為蝴蝶,那麼,雌雄之分也不再重要了。我不大接受這樣的解釋,因為,在人物感情的轉折上總嫌比較勉強。

好了,回到你有關徐克電影中「十八相送」的那個問題。我認為傳統的《梁祝》中,「十八相送」是非常好看的一個環節,如果沒有英台偽裝為男性的話,那還有甚麼好看的呢?可以這樣說:《梁祝》之為《梁祝》,在於英台偽裝為男性上學,我的講義上列的「愛情」、「時間錯誤造成的悲劇」等,其他的作品不見得沒有這類的情節,但「性別的偽裝」則是《梁祝》獨特的元素。女扮男裝而發展出愛情故事,這是《梁祝》的一大特點。因此,「十八相送」是男裝的英台趁離別在即,抓緊機會,利用眼前的景物向心上人表露心跡,暗示了七次之多,到第八段更忍不住罵他是「笨牛」,那真是非常精彩的情節。

為甚麼我要引《羅密歐與茱麗葉》與《梁祝》比較呢?那是因為有一位老師要求我將這一中一西的兩個愛情故事作出比較,探討其愛情觀。事實上,那是很難作概括性的比較的,過於以偏概全了。如果一定要比較的話,則《羅密歐與朱麗葉》是一個著名的西方話劇,其中又以第二幕的一場「樓臺會」——那可是另一場的「樓臺會」呢!——,是說男女主角在化妝舞會上邂逅之後,當晚羅密歐便到祝英台的樓臺下示愛——啊,說錯了,是朱麗葉,哈哈!這真正是「角色的錯置」!——那段是非常奔放的台辭!我選錄的是譯得很好的朱生豪的版本〔見講義〕,台辭非常美麗,有很多著名的莎劇的金句,如「啊!不要指著月亮起誓,它是變化無常的,每個月都有盈虧圓缺;你要是指著它起誓,也許你的愛情也會像它一樣無常。」莎士比亞也是一位詩人,他用了奔放、大膽的言辭讚頌愛情。你可以說那是西方的愛情,當然是比較大膽的,而「十八相送」是東方的愛情,不能不保守點兒。不過,你要明白祝英台在「十八相送」中是偽裝為男性,而以女性的感覺來示愛,故必須是含蓄,而且必須用暗示的方法的。其實,中國也不是沒有大膽的處理,最近在葵青劇院上演的《牡丹亭》,便用了較大膽的手法處理愛情。但在《梁祝》中,它是必須含蓄的。

在徐克的電影中「十八相送」一節,英台向山伯直認她是女子,山伯說:「我早就知道。」後來他們便擁抱,到山洞避雨去,還用藤枝遮蔽山洞。剛才提問的同學用「他們發生了『關係』」這字眼,這可是……你的理解而已〔眾大笑〕;但也是……我的理解〔眾大笑拍掌〕,這是我們的理解。但導演拍的時候是很含蓄地處理的,即所謂的「暗場」手法,他們用草遮蔽山洞,鏡頭一轉,男女主角已下山來了,而身上有不少泥污。然而山洞中發生了甚麼事情,皆由我們自己想像。也許正是由於徐克是中國人的緣故吧!他處理的方法是含蓄的。

〔主持︰今天導賞會時間已到,謝謝大家﹗〕

整理︰傅碧玉、黃念欣



 
发表于 2005-11-28 13: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哇,看得好吃力哦,还有繁体字。。

法师能不能把字体放大点~[em0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