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还相信中国教育是在培养人? 傅一河
最近,美国一位18岁高中生当选为市长,成为反思中国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 这位18岁高中生,以解决就业问题为竞选纲领;用自己打工挣的700美元开展竞选。他的成功反映了美国教育的特点:关注社会,敢想敢干、富于行动能力。
薛涌先生在《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中提到:“过去的财富和权力,通过继承而来的成分甚大。如今的财富和权力,则是通过教育而来。富裕阶层除了关注孩子学习成绩外,更多的倾向于塑造创造力、想象力、领导才能、人文价值、艺术品位等等综合性素质,使子女们在起跑线上就已经具备了高瞻远瞩的能力。等他们长大后,作为个体具有超人一头的才能,靠自己就能在竞争中获胜。” 对比中国,令人沮丧。
马家爵,这个残忍地杀害3名同学而成为中国教育之痛。然而只痛了几天,悲剧过了“新闻”的时效性似乎再没有价值了,没有一位作家去挖掘出更深层次的东西。这是为什么?
北京大学今年三个月内便有三人坠亡……
最近一个校长被学生家长割断了喉管…… 有点阅历的老师,早已不会对学生动手,连好话也懒得多说。他们已经看明白,今天的教育在追求什么?学生出了一点事,自己班上的考试成绩比别的班低几分,校长是要杀“替罪羊”,而不会保护老师。教育势利化、“小人化”、非人化。看不出这一点,给个棒槌就当真,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而体罚学生,简直是自寻死路。那个校长就是当着家长的面打了学生一耳光,把自己的命除脱了。今天独生子“万千宠爱在一身”,几千万父母坦承自己是失败的家长。
我的学校出过高考文、理科状元,出过世界中学生数学竞赛金奖获得者。我的学生考上大学最好的是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今年我班来了一个高分复读生,校长花了大钱,下了死命令:“必须考上北大、清华。”考上了的学生获奖励可到十万元。 我得多少?不敢问。如果完不成,不死也要脱层皮。 金钱不是万能的,教育也不是万能的。教育跌进“产业化”的深渊,教师如囚徒,身陷左右为难、动辄得咎的困局。学生自我期望值过高,而就业艰难。社会地位降低,心理承受能力差。一点小事便可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理想失落,教育失根。多少中小学教师早已感觉不到自己的职业价值,看不到中国教育的前途在哪里?谁还相信中国教育是在培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