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亨德尔作品音乐会现场观感(boyichen参演)

21
回复
940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11 01: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应boyichen的邀请,12月10日晚上7点半钟我冒雨赶到上海蘭心大戏院观看了“亨德尔作品音乐会”,boyichen花了200元帮我买的门票,剧场基本满座,门口黄牛的票也是200元,坚不肯跌价抛售。蘭心大戏院里面的装潢很精致,不是我去之前想象中的老戏院的感觉(后面我会发图片上来)。

boyichen是这支优秀的中外混合合唱队中的女二声部成员。乐团是来自北京的IFC,也是中外混合乐队。

演出非常的成功。

剧院的观众绝大多数是欧美人士,他们在整台演出中所表现出的优秀素养和礼仪让我感触很深。

下面我将我拍摄到的一些资料上传并说明。

[原创]亨德尔作品音乐会现场观感

[原创]亨德尔作品音乐会现场观感

上图:蘭心大戏院前庭的画像之一


[原创]亨德尔作品音乐会现场观感

[原创]亨德尔作品音乐会现场观感

上图:蘭心大戏院前庭的画像之二

[原创]亨德尔作品音乐会现场观感

[原创]亨德尔作品音乐会现场观感

上图:蘭心大戏院的金色大厅1

[原创]亨德尔作品音乐会现场观感

[原创]亨德尔作品音乐会现场观感

上图:蘭心大戏院的金色大厅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1 11:52:50编辑过]
 
发表于 2005-12-11 01: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亨德尔作品音乐会现场观感

[原创]亨德尔作品音乐会现场观感

上图:演出的节目单。


[原创]亨德尔作品音乐会现场观感

[原创]亨德尔作品音乐会现场观感
上图:演员们出场。前面的2位是独唱演员。


[原创]亨德尔作品音乐会现场观感

[原创]亨德尔作品音乐会现场观感
上图:演出开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1 12:03:51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1 01: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亨德尔作品音乐会现场观感

[原创]亨德尔作品音乐会现场观感

上图:合唱队和乐队合作。。。

美妙的乐音飘空而来,亨德尔的音乐配器非常的精致。身在这样的氛围中,你会油然感觉到神圣和高雅和脱俗。。。整个剧院内在音乐响起后,除了音乐,几乎没有丝毫的杂音,节目之间的衔接也没有任何的掌声,唱到中场休息前的哈利路亚的时候,全体观众肃然起立聆听,中场休息谢幕时,全场起立的掌声一直持续到最后一位缓缓离开舞台的合唱演员消失在舞台一侧。。。这种欧美人士为主的群体的涵养让我感触非常的深,在这样的氛围中欣赏严肃音乐,才是真正的享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1 12:03:01编辑过]

[原创]亨德尔作品音乐会现场观感

[原创]亨德尔作品音乐会现场观感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1 01: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FWCDoJyH.jpg

上图:我现场偷拍的观众形象。这些观众的整体素养是我看过的所有音乐会中最好的一次。

[原创]亨德尔作品音乐会现场观感

[原创]亨德尔作品音乐会现场观感

[原创]亨德尔作品音乐会现场观感

[原创]亨德尔作品音乐会现场观感

最右边的那个白净女孩子是我们的boyichen版主。。。由于我的座位比较靠右,而剧场那样严肃的环境也容不得我再像以往那样上窜下跳的拍资料,所以拍不到boyichen更加完整的相片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1 12:04:3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1 03: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老大可饱了耳福了[em02]

记得现场听Handel的作品还是两年前的事了[em03]

 
发表于 2005-12-11 1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没有耳福去听一听
 
发表于 2005-12-11 14: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介绍一下我们的明星尼克!

[原创]亨德尔作品音乐会现场观感(boyichen参演)

[原创]亨德尔作品音乐会现场观感(boyichen参演)

尼克·史密斯,英国作曲家、指挥家。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并曾师从Reginald Thompson学习指挥和作曲。1994年受聘于武汉音乐学院,为研究生开设“20世纪音乐史”、“音乐解析”等课程,同时指挥了很多室内乐音乐会。

1995年移居北京后,活跃在北京音乐舞台,指挥演出了很多歌剧和音乐剧。他指挥了歌剧:弄臣,茶花女,卡门,阿毛和国王以及试验歌剧--阿莉阿娜。

他还指挥上演了吉尔伯特与萨利文的轻歌剧《艾兰赫》和《彭赞斯的海盗》。2003年,在北京首次上演的大型百老汇音乐剧---《黑暗中的女郎》中,尼克·史密斯担任艺术指导和指挥。

尼克·史密斯还是一位活跃在交响乐和合唱舞台上的指挥家。他为一个中国的职业室内乐组棗“北京新空气”担任艺术指导,该组自1997年创建以来,多次在北京音乐厅和中山堂音乐厅演出18至20世纪的室内乐和交响乐。几乎每场演出曲目中都包括了至少一支中国首演作品。1998年起受聘担任北京巴罗克室内合唱团常任指挥,演出的曲目从早期音乐如帕里斯特纳、巴罗克时期如亨德尔、直到20世纪作品如斯特拉文斯基,其中大部分作品系中国首次上演。2002尼克·史密斯组建了国际节日合唱团,担任艺术指导。该团专门演出大型合唱作品,如:亨德尔的弥赛亚,莫扎特的安魂曲等。

尼克·史密斯还指挥过中国交响乐团团、中国爱乐乐团和中国电影乐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1 14:19:29编辑过]
 
发表于 2005-12-11 14: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大,亨德尔充满阳刚气息的音乐在我房间上空恣意盘桓~~~~~~~~~~~
 
发表于 2005-12-11 14: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另一篇关于尼克的报道:

尼克·史密斯:倾情演绎中国音乐

尼克·史密斯,一个来自英国曼彻斯特西南小城的指挥。14岁起担任合唱团指挥和管风琴师。16岁时组建室内合唱团;读中学时获全英作曲大赛第一名;就读剑桥大学期间,担任过该大学圣约翰学院音乐协会主席,并发起创办了“剑桥新音乐协会”。1991年,尼克·史密斯作为一名志愿者来到中国,一住就是12年,曾指挥过北京新空气、巴罗克室内合唱团等多个合唱团,在中国合唱百年专场音乐会上,成为第一个整场指挥中国曲目的外国指挥。作曲家李焕之先生叹道:“没想到尼克能把中国作品,包括中国民歌都处理得如此精湛!”

我五、六岁时就开始参加唱诗班的活动。那时,唱诗班里每周至少有两次表演,而且是两套准备,以备意外。就这样,表演和训练的机会很多,自然地接触了和音乐相关的很多东西,自然也就知道了音乐是怎么回事。英国的许多指挥就是在这样一个氛围里熏陶出来的。在英国没有专门的指挥学院,但英国的合唱水平应该说是全世界最高的。

16岁时,我组建了一个合唱团。因为我想演奏德琉斯的作品,而我的高中老师不喜欢,他钟情于早期作品。可我喜欢,我想演,于是我就自己做了。但我还是挺佩服老师的,因为他并没有阻止我。

后来,我到了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它的合唱团是全世界最好的。有人说是剑桥的国王学院,但它的许多著名指挥都是圣约翰学院出来的。在圣约翰学院,我学会了很多东西,包括作曲。而且那里什么作品都可以演,给了我们充分的发展机会。

我觉得剑桥还有一个比较好的地方,就是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都住在一起,我对面的是搞法律的,楼下的是搞地理的,和他们在一起,你会接触各种自己原来接触不到的东西,这对我是很有益处的。人不能是封闭的,尤其作为一个音乐家,要有丰富的感受,才能用美丽的音乐表达生活。学生们在晚上,或是私下里,三四个志趣相投的聚到一起,自己做音乐,不同专业的同学都有。每个人都会筹到一些钱,作为演出活动的经费,聚到一起成立了“剑桥新音乐协会”。协会经常组织演奏自己的作品音乐会。有时听众爆满,可有时就只有几个人在听。我们并不在乎观众有多少,只在乎所表达的音乐。

我觉得一个环境带给你的一种观念上的认识很重要。比如从培养指挥上讲,中国或是美国的教育有些比较重视形式。就是先要学会音乐,先要学会打拍子,再学指挥。这个概念是不对的。音乐这个东西,外面看很容易,对每个人来讲几分钟就可以掌握。但要知道它是怎么回事,自己很清楚在做什么就很难了。我很感谢我后来的指挥老师,是他让我明白了音乐是怎么回事。再举个例子,“圣约翰学院”附中的孩子,聪明极了。他们天分很高,从小就知道怎么利用时间,而且做得非常到位。而在中国,家长都是要小孩子一天要做几个小时的功课,孩子没有什么时间去接触音乐。但音乐就是这样,你爱它,动它,才会学到它。

中国人很聪明,很好奇。一些常规的曲目对中国音乐听众没有新的刺激,但音乐世界里优美的作品太多了,演奏过的曲目毕竟只是少数,这是一个多好的市场!所以,最开始演出的时候,我们都要介绍音乐、介绍作品。1998年,我担任北京巴罗克室内合唱团常任指挥,演出的曲目从文艺复兴时期吟咏世俗爱情的英国牧歌,到巴罗克大师亨德尔的《加冕赞美歌》,晚期浪漫派名家福安的《安魂曲》,直到20世纪大师斯特拉文斯基朴素真挚、传统东正教风格的《圣母颂》,这些都是中国合唱舞台上难得听到的作品。并设置了自己的网站:www.beijingbaroque.com,搭建起舞台之外与合唱音乐爱好者的连结空间。

说到合唱,我想从亨德尔谈起。亨德尔是个杰出的作曲家、管风琴家。有一幅著名的漫画。把亨德尔画成一只弹管风琴的猪。自然,亨德尔当时大光其火。不过,正如所有好漫画一样,这个形象有一定的事实依据。用猪来刻画他是有其意味的。亨德尔向来以贪吃著称,经常吃得昏天黑地。在他伦敦的寓所中专门辟了间屋子,储备大量啤酒和美味。每次有不速之客来访,他就一个人躲进屋子里大吃大喝,来访者不走就不肯出来。他我行我素,顽固不化,但他的作品的精美是不容置疑的。他的风格集中了德国式的严谨、意大利式的奔放、法国式的浪漫,又在合唱传统极为厚实的英国找到了他艺术生长的土壤。正是经由英国传统的赞美歌的创作,亨德尔才逐步迈上了他艺术的巅峰,这就是他不朽的清唱剧《弥赛亚》。听他的合唱你会发现,原来合唱是会笑的,而且是开怀大笑,是发自肺腑的喜悦……亨德尔是会笑的大师。

我很喜欢中国音乐,它们的旋律很美。中国人很有音乐才能。《黄河大合唱》、《南泥湾》、《梁祝》……都是我喜欢的。但我最早接触的是中国的革命歌曲,刚到中国时,我说我要到一个很热的地方去,于是就到了湖北。结果到了那以后,他们只跟我说湖北热,没有说冬天冷得要死,没有暖气。在湖北咸宁时,每年都举办革命歌曲比赛,所有教师都要参加。我记得,当时唱得最多的是《东方红》,很有特色。从那时起,我喜欢上了中国歌曲,它们就像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缺少了哪一首曲子,我的生活中就缺少点什么。

中国的音乐很美,但坦率地说,中国的合唱还很稚嫩。在中国,专业合唱团大约要1个月才能排好一部像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这样的大作品,而英国的职业合唱团只需排练1个星期左右就可以进棚录音了。许多人会觉得难以置信,在英国及很多欧洲国家,职业教会合唱团每天演出30分钟的音乐只花一个半小时排练,每周6天,每年40周。通常每次演出两部作品,这样算下来,一年就积累了480首不同的曲目。大多数合唱团2—3年后才开始重复自己的曲目,同时也在不断补充新作品。并且大部分作品都是用原文演唱的,从拉丁语、法语、德语、英语到俄语,合唱队员可以不会外语,但依然唱得字正腔圆。

你也许会提出,中国不像欧洲那样有着延续了几百年的合唱传统。不错,可中国同样没有欧洲国家的交响乐传统,然而,至少中国大城市的交响乐团目前已经具备了基本水准。为什么合唱却落得那么远?

我觉得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外语。排外国曲目就免不了要应付几门外语,而交响乐作品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合唱团长年来重复着少得可怜的曲目,听众自然心生厌倦,懒得去听。

我可以列举一大堆理由证明合唱对音乐文化至关重要,从复调音乐起源于合唱传统,到合唱对训练听觉、培养对音色与平衡的敏感的实际功效。但在这里我只想强调一点,因为我相信,在一个新世纪的开端,这一点与中国的音乐发展紧密相关———合唱能使人轻而易举地感受到语言与音乐之间的关系。中国并不缺乏技术到位、能演奏或唱好每一个音符的音乐家,但实际的演出效果往往不理想,声音单薄发干,没有弹性和张力,音乐仿佛没有“气”。一个好的合唱团不是按小节线,而是按歌词来演唱的———我的意思是,应该由语言自然的抑扬顿挫来决定乐句的节奏、强弱、音质。同理,器乐也应该“讲话”,现在之所以许多音乐听上去干巴巴的,就是因为演奏者对不同音乐的节奏、声音没有感觉。而合唱无论唱合唱还是听合唱使人在相互协作中领悟到语言的神奇,培养对节奏和声音的敏感。

进而言之,大家都承认不同国家的交响乐团和合唱团都有自己别具一格的声音和风格。他们的独到声音和风格正是基于该国的语言,经由对此十分敏感的音乐家指导形成的。各自独特的声音和风格又为音乐文化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灵感。在欧洲过去的300年里,各国间彼此借鉴大大激发了音乐的繁荣发展。我们发现,身为德国人的莫扎特着迷于意大利语的节奏,另一位德国人亨德尔移居英国,法国作曲家弗兰克对瓦格纳推崇备至。中国人演奏西方古曲音乐可以达到互相借鉴、教学相长,这正是由于因为音乐与文化之间关系的微妙。也许通过合唱训练可以提供链接东西文化的阶梯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1 14:27:01编辑过]
 
发表于 2005-12-11 19: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气派的音乐厅,多羡慕哈哩路呀可以和这些大师们同台演出,还是上海好呀,可以看到这些顶级的古典音乐会,羡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1 19:09:12编辑过]
 
发表于 2005-12-11 22: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矿长在2005-12-11 19:08:00的发言:
好气派的音乐厅,多羡慕哈哩路呀可以和这些大师们同台演出,还是上海好呀,可以看到这些顶级的古典音乐会,羡慕!

[em02][em02]

 
发表于 2005-12-12 13: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大家的夸奖!在此做个小广告,二零零六年十月二十一号我们将上演莫扎特的安魂曲。

 
发表于 2005-12-12 22: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最喜欢莫扎特阿~~~~~~!!!!!!!!!!!!

期待!!!!!!!!!!!!~~~~~~

老大总是有好事不叫我!!!

 
发表于 2005-12-12 22: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我们也能培养出这么好的听众!平时我也跟孩子说一些音乐会的礼仪,和音乐家们演出的一些小故事,网上挺多的.要让他们明白,良好的倾听是感受音乐美的基础,也是对自己,对他人,对音乐最好的尊重!

 
发表于 2005-12-21 21: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好!
 
发表于 2005-12-22 18: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羡慕!
 
发表于 2005-12-23 00: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观摩活动定期参加一些的确会带来新的感觉,并会同过这样的活动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音乐人,是一个教别人音乐艺术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5 11: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boyichen在2005-12-11 14:26:00的发言:

另一篇关于尼克的报道:

尼克·史密斯:倾情演绎中国音乐

尼克·史密斯,一个来自英国曼彻斯特西南小城的指挥。14岁起担任合唱团指挥和管风琴师。16岁时组建室内合唱团;读中学时获全英作曲大赛第一名;就读剑桥大学期间,担任过该大学圣约翰学院音乐协会主席,并发起创办了“剑桥新音乐协会”。1991年,尼克·史密斯作为一名志愿者来到中国,一住就是12年,曾指挥过北京新空气、巴罗克室内合唱团等多个合唱团,在中国合唱百年专场音乐会上,成为第一个整场指挥中国曲目的外国指挥。作曲家李焕之先生叹道:“没想到尼克能把中国作品,包括中国民歌都处理得如此精湛!”

我五、六岁时就开始参加唱诗班的活动。那时,唱诗班里每周至少有两次表演,而且是两套准备,以备意外。就这样,表演和训练的机会很多,自然地接触了和音乐相关的很多东西,自然也就知道了音乐是怎么回事。英国的许多指挥就是在这样一个氛围里熏陶出来的。在英国没有专门的指挥学院,但英国的合唱水平应该说是全世界最高的。

16岁时,我组建了一个合唱团。因为我想演奏德琉斯的作品,而我的高中老师不喜欢,他钟情于早期作品。可我喜欢,我想演,于是我就自己做了。但我还是挺佩服老师的,因为他并没有阻止我。

后来,我到了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它的合唱团是全世界最好的。有人说是剑桥的国王学院,但它的许多著名指挥都是圣约翰学院出来的。在圣约翰学院,我学会了很多东西,包括作曲。而且那里什么作品都可以演,给了我们充分的发展机会。

我觉得剑桥还有一个比较好的地方,就是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都住在一起,我对面的是搞法律的,楼下的是搞地理的,和他们在一起,你会接触各种自己原来接触不到的东西,这对我是很有益处的。人不能是封闭的,尤其作为一个音乐家,要有丰富的感受,才能用美丽的音乐表达生活。学生们在晚上,或是私下里,三四个志趣相投的聚到一起,自己做音乐,不同专业的同学都有。每个人都会筹到一些钱,作为演出活动的经费,聚到一起成立了“剑桥新音乐协会”。协会经常组织演奏自己的作品音乐会。有时听众爆满,可有时就只有几个人在听。我们并不在乎观众有多少,只在乎所表达的音乐。

我觉得一个环境带给你的一种观念上的认识很重要。比如从培养指挥上讲,中国或是美国的教育有些比较重视形式。就是先要学会音乐,先要学会打拍子,再学指挥。这个概念是不对的。音乐这个东西,外面看很容易,对每个人来讲几分钟就可以掌握。但要知道它是怎么回事,自己很清楚在做什么就很难了。我很感谢我后来的指挥老师,是他让我明白了音乐是怎么回事。再举个例子,“圣约翰学院”附中的孩子,聪明极了。他们天分很高,从小就知道怎么利用时间,而且做得非常到位。而在中国,家长都是要小孩子一天要做几个小时的功课,孩子没有什么时间去接触音乐。但音乐就是这样,你爱它,动它,才会学到它。

中国人很聪明,很好奇。一些常规的曲目对中国音乐听众没有新的刺激,但音乐世界里优美的作品太多了,演奏过的曲目毕竟只是少数,这是一个多好的市场!所以,最开始演出的时候,我们都要介绍音乐、介绍作品。1998年,我担任北京巴罗克室内合唱团常任指挥,演出的曲目从文艺复兴时期吟咏世俗爱情的英国牧歌,到巴罗克大师亨德尔的《加冕赞美歌》,晚期浪漫派名家福安的《安魂曲》,直到20世纪大师斯特拉文斯基朴素真挚、传统东正教风格的《圣母颂》,这些都是中国合唱舞台上难得听到的作品。并设置了自己的网站:www.beijingbaroque.com,搭建起舞台之外与合唱音乐爱好者的连结空间。

说到合唱,我想从亨德尔谈起。亨德尔是个杰出的作曲家、管风琴家。有一幅著名的漫画。把亨德尔画成一只弹管风琴的猪。自然,亨德尔当时大光其火。不过,正如所有好漫画一样,这个形象有一定的事实依据。用猪来刻画他是有其意味的。亨德尔向来以贪吃著称,经常吃得昏天黑地。在他伦敦的寓所中专门辟了间屋子,储备大量啤酒和美味。每次有不速之客来访,他就一个人躲进屋子里大吃大喝,来访者不走就不肯出来。他我行我素,顽固不化,但他的作品的精美是不容置疑的。他的风格集中了德国式的严谨、意大利式的奔放、法国式的浪漫,又在合唱传统极为厚实的英国找到了他艺术生长的土壤。正是经由英国传统的赞美歌的创作,亨德尔才逐步迈上了他艺术的巅峰,这就是他不朽的清唱剧《弥赛亚》。听他的合唱你会发现,原来合唱是会笑的,而且是开怀大笑,是发自肺腑的喜悦……亨德尔是会笑的大师。

我很喜欢中国音乐,它们的旋律很美。中国人很有音乐才能。《黄河大合唱》、《南泥湾》、《梁祝》……都是我喜欢的。但我最早接触的是中国的革命歌曲,刚到中国时,我说我要到一个很热的地方去,于是就到了湖北。结果到了那以后,他们只跟我说湖北热,没有说冬天冷得要死,没有暖气。在湖北咸宁时,每年都举办革命歌曲比赛,所有教师都要参加。我记得,当时唱得最多的是《东方红》,很有特色。从那时起,我喜欢上了中国歌曲,它们就像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缺少了哪一首曲子,我的生活中就缺少点什么。

中国的音乐很美,但坦率地说,中国的合唱还很稚嫩。在中国,专业合唱团大约要1个月才能排好一部像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这样的大作品,而英国的职业合唱团只需排练1个星期左右就可以进棚录音了。许多人会觉得难以置信,在英国及很多欧洲国家,职业教会合唱团每天演出30分钟的音乐只花一个半小时排练,每周6天,每年40周。通常每次演出两部作品,这样算下来,一年就积累了480首不同的曲目。大多数合唱团2—3年后才开始重复自己的曲目,同时也在不断补充新作品。并且大部分作品都是用原文演唱的,从拉丁语、法语、德语、英语到俄语,合唱队员可以不会外语,但依然唱得字正腔圆。

你也许会提出,中国不像欧洲那样有着延续了几百年的合唱传统。不错,可中国同样没有欧洲国家的交响乐传统,然而,至少中国大城市的交响乐团目前已经具备了基本水准。为什么合唱却落得那么远?

我觉得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外语。排外国曲目就免不了要应付几门外语,而交响乐作品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合唱团长年来重复着少得可怜的曲目,听众自然心生厌倦,懒得去听。

我可以列举一大堆理由证明合唱对音乐文化至关重要,从复调音乐起源于合唱传统,到合唱对训练听觉、培养对音色与平衡的敏感的实际功效。但在这里我只想强调一点,因为我相信,在一个新世纪的开端,这一点与中国的音乐发展紧密相关———合唱能使人轻而易举地感受到语言与音乐之间的关系。中国并不缺乏技术到位、能演奏或唱好每一个音符的音乐家,但实际的演出效果往往不理想,声音单薄发干,没有弹性和张力,音乐仿佛没有“气”。一个好的合唱团不是按小节线,而是按歌词来演唱的———我的意思是,应该由语言自然的抑扬顿挫来决定乐句的节奏、强弱、音质。同理,器乐也应该“讲话”,现在之所以许多音乐听上去干巴巴的,就是因为演奏者对不同音乐的节奏、声音没有感觉。而合唱无论唱合唱还是听合唱使人在相互协作中领悟到语言的神奇,培养对节奏和声音的敏感。


分析是有感而发,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25 12:15:15编辑过]
 
发表于 2005-12-25 11: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boyichen 也许是一时错误。

这个帖子我拿来作为很好的教材,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欣赏素养

 
发表于 2005-12-25 18: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2005年12月11日我业余参加的天河合唱团与天河广东音乐团举办联合音乐会,在星海音乐厅进行,特邀上海的著名指挥家曹丁来指挥。排练期间比较辛苦,但是唱歌是很开心的。我能体会到boyichen的甘苦。
 
发表于 2005-12-26 11: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啊,他说得多好啊![em01]
 
发表于 2005-12-26 15: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朱莉亚在2005-12-25 18:30:00的发言:
在2005年12月11日我业余参加的天河合唱团与天河广东音乐团举办联合音乐会,在星海音乐厅进行,特邀上海的著名指挥家曹丁来指挥。排练期间比较辛苦,但是唱歌是很开心的。我能体会到boyichen的甘苦。
曾经在曹丁的指挥下唱过黄河。他拍点给非常清楚,让我记忆犹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