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四 课
教学内容:
1、 歌曲,转圆圈
2、 综合训练.按歌词填写旋律
3、欣赏: 1. 阿玛勒俄(女独). 2. 阿细跳月(民乐)
教学目标:
1、 用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表现彝族儿童嬉戏时的情景和欢快的情绪
2、通过为歌词选择旋律的练习,进一步提高音乐思维能力,并使之获得初步的歌曲写作知识.通过学唱和欣赏本课作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我国各族民歌,民间音乐的丰富多彩,激发他们学习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
教学分析:
1、歌曲是一首彝族民歌, 具有浓厚的儿童情趣及鲜明的民族特色. 这首歌曲以"do mi,sol"三个音为基础组成这三个音的连接,使音调具有活泼跳动的特点,加上明快的节奏,音乐显得分外生动活泼.
2、综合训练.本课的练习要求学生谱写歌曲中缺少的部分旋律.
3、欣赏. 1.<阿玛勒俄>是流行于西藏等地区臧族传统歌舞"囊玛"中的歌曲段落.常 为引子--歌曲--舞曲的结构形式.
2.<阿细跳月>根据"跳月"这一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舞蹈内容写成的.
教学重点: 1、歌曲教学着重于歌曲意境的表现,注意力度,适度,记号.
2、体会我国各民族的民歌,民间音乐的丰富多彩.
教学难点: 歌曲采用变换拍子,歌唱时要注意拍子,并要唱好倚音与反音记号.
课时: 三课时.
教学设想:
分析歌曲的民族特点,了解歌曲的主要构成音是什么,对歌曲有了初步感受,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分组结合竖笛自学,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制作电脑课件,进行综合训练,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提高学生兴趣。课堂效果也会比较好的。听范唱,让学生体会歌曲的意境,在他们自己唱的时候,才不会出现喊唱的现象。最后综合表现歌曲,培养学生的多种艺术能力。在学生的对比演唱中,指导他们学会自己分析歌曲,按照力度标记进行演唱。欣赏时,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乐曲的情绪、乐段、演奏形式、主要旋律音、表现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感觉。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1、 初步学唱曲谱。二 综合训练。
课型:综合课
教具: 钢琴,歌片
教学思路及建议:
将上节课歌曲进一步复习巩固,采用不同形式的演唱,教师予以讲评指导。分析歌曲的民族特点,了解歌曲的主要构成音是什么,对歌曲有了初步感受,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分组结合竖笛自学,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学步骤:
1、组织教学: 音乐声中师生问好。
2、复习旧课: 将上节课歌曲进一步复习巩固,采用不同形式的演唱,教师予以讲评指导。
3、基本训练:
1)节奏练习
A.按节拍用“DA”读出。
B.单独练习十六分及附点节奏。
C.学生边拍手边用“DA”读出节奏。
2)第一处(第三小节)歌词是模仿猫叫的象声词,所以选择(5.5)。第二处应选择(5123|)为宜。
4、发声练习: 要求:开口音与闭口音相区别。气息支持住,声音圆润流畅。
5、导入新课。这节课来学唱曲谱。
6、新课。
教师范唱曲谱。
分析歌曲(1)主要旋律是由“do,mi,sol”三个音组成。
(2)2/4拍与3/4拍频繁变化,有前倚音出现。
学习歌曲:
歌曲几乎都是由”do,mi,sol”三个音组成,音型重复多,所以识谱不难,着重要学生注意拍子的变化。
1)听琴识唱旋律。
2)将不熟练,唱地不好的地方反复练习几遍。
3)完整唱旋律。
4)巩固新课
7、课堂小结:根据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板书设计:
第 二 课 时
(一)教学内容:
学习歌曲歌词、综合训练
(二)教学目的
正确演唱带有各种音乐记号的歌词;指导准确的咬字,吐字及体会歌曲的感情。
按歌词写旋律,发展学生的创作思维.
(三)课型: 新授课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唱好倚音与反复记号.
2. 准确演唱带有各种音乐记号的歌词.
难点: 1. 歌曲的意境表现.
2. 二声部演唱的协调,整齐.
(五)教具: 钢琴,多媒体电脑软件,录音机,打击乐器.
(六)教学思路及建议:
通过制作电脑课件,进行综合训练,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提高学生兴趣。课堂效果也会比较好的。听范唱,让学生体会歌曲的意境,在他们自己唱的时候,才不会出现喊唱的现象。最后综合表现歌曲,培养学生的多种艺术能力。
(七)教学步骤.
1、组织教学. 音乐声中师生问好且进行发声练习.
2、基本训练.
要求:为一首短歌最后一句歌词谱写旋律.
方法: 1. 教师弹琴, 学生唱一唱前三乐句的旋律.
2. 教师弹前三乐句,学生跟随琴声哼唱出最后一句歌词旋律.
3. 教师出示电脑软盘,屏幕中显示出一棵挂满音符卡片的苹果树.让学生听一听它们的音高,然后各组同学结合自己创编的旋律及此短歌的旋律特点崐进行讨论,来选出最恰当的音作为结束音.(推断出它的结束音为"do".
4. 教师让学生讨论划分出最后一句歌词的节奏,然后把旋律填上.
3、导入新课.今天, 我们继续来学习歌曲<转圆圈>
4、新课
1)范唱: 播放录音。
要求:进一步体会歌曲的意境表现。
2)复习歌曲旋律:
3)do=G的音阶视唱练习(教师出示音阶键盘图)
4)竖笛吹奏歌曲的旋律。
5)看谱视唱歌曲歌词。
6)分组,一组吹竖笛,一组唱歌词。
7)综合表现歌曲: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或唱歌。或跳舞,或画画。或吹奏,听音乐综合表现歌曲。
5、课堂总结:总结本课内容,进行评价。
第 三 课 时
(一) 教学内容:
1、歌曲巩固及进行艺术处理。
2、欣赏:1《阿玛勒俄》(女声独唱)
(二)课型: 综合课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用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恰当的速度,力度表现歌曲。
2感受,理解音乐作品的风格。
难点: 1根据歌词的内容,进一步表现歌曲所表现的意境。
2掌握作品旋律特点,区分乐曲段落,引导学生用简洁的动作表演。
(四) 教具: 钢琴,录音机,实物投影仪。
(五) 教学思路及建议:
在学生的对比演唱中,指导他们学会自己分析歌曲,按照力度标记进行延演
唱。欣赏时,在老师的指导下,会根据音乐要素进行歌曲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分析能力。
(六) 教学步骤:
1、组织教学。音乐声中师生问好。
2、导入新课。这节课巩固歌曲并进行艺术处理,同时欣赏两部优秀的音乐作品。
3、授新课:
1)歌曲巩固及艺术处理。
A集体分声部有表情演唱。
师:同学们唱得真动听,现在让我们一起听一遍范唱,和录音机中的小朋友比一比,谁的歌声最优美?
2)听范唱,播放录音。
要求进一步理解歌词内容,体会歌曲情感。
3)简短讨论:
A为什么录音中的歌声那么动听?它在音乐力度,速度上有什么变化?pàmf 慢速à中速稍快(小快板)
B歌曲的前两乐句描写了什么?表现怎样的情绪?应该怎样唱?勾勒了明月初升的宁静夜色,要用徐缓的速度,圆润的声音,来表现孩子们喜悦的心情,音量不宜过大,用mf的力度及领合的形式演唱。
C第三乐句在节奏速度,力度上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第三乐句将前乐句的节奏紧缩成旋律音型完全相同的四个小节。速度转为小快板,力度加强。目的是表现孩子们召唤游伴的激动呼喊,从而打破了月夜的静 气氛。
D最后三个乐句又表现了什么?采用什么音色演唱?表现孩子们欢快的游戏场面,应采用有弹性的音色演唱。
E这首歌曲共采用了几种拍子?为什么?采用了2/4,3/4两种拍子。目的是表现孩子们在皎洁如银的月光下嬉游玩耍的快乐心情。
4)集体演唱歌曲,并让学生自编动作,表演形式来表现歌曲的意境。。
4、欣赏。《阿玛勒俄》(女声独唱)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刚才用优美动听的声音演唱了一首撒尼族民歌,〈转圆圈〉。从而可以看出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都有丰富的民歌。现在请大家回忆都欣赏过哪些少数民族的民歌?(沂蒙山小调,对花)。
欣赏〈阿玛勒俄〉
A初听歌曲。提问:它的演唱形式是什么?(学生展开讨论)
每段结尾有何特点?(采用实物投影仪展现歌曲描写的画面)
师小结:它是一首女声独唱歌曲。每个段落结尾均在同一旋律型结束。
B简要讲解歌曲。
〈阿玛勒俄〉是流行于西藏拉萨等地区藏族传统歌舞“囊玛”中的歌曲段落,包含歌曲的“囊玛”常为“引子----歌曲----舞曲”的结构形式。“阿玛勒俄”是歌曲中的主要衬词。旋律连绵抒情。
C复听歌曲。提问:歌曲分为几个段落(学生展开讨论)
师小结:歌曲共分两个乐段。
D再听〈阿玛勒俄〉时,让学生随录音哼唱,使他们对藏族民歌的曲调风格有更深刻的印象。
5、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演唱《转圆圈》及欣赏两部优秀的民间音乐作品,可见我国疆土广大,民族众多,民族民间音乐极其丰富,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我们要学习继承祖国优秀的传统音乐艺术,并使其发扬光大。
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歌曲巩固及进行艺术处理。
二欣赏《阿细跳月》
(二)课型: 欣赏课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歌词的内容,进一步表现歌曲所表现的意境。
掌握作品旋律特点,区分乐曲段落,引导学生用简洁的动作表演。
(四) 教具: 钢琴,录音机,实物投影仪。
(五) 教学思路及建议:
在欣赏时,从乐曲的情绪、乐段、演奏形式、主要旋律音、表现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学习欣赏中,教师提问,学生讨论自己找到答案。学习自己分析歌曲,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感觉。
(六)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歌
2、发生练习:欢乐颂
3、歌曲复习:
听音乐演唱《转圆圈》,分组表现歌曲。或跳舞、或吹奏、或演唱。教师评价。
4、欣赏《阿细跳月》
A初听乐曲。提问:乐曲的演奏形式是独奏还是合奏?听到什么乐器在演奏?(采用实物投影仪展现歌曲所描写的画面)学生听后展开讨论。
师小结:它是一首民乐合奏曲。高音笛,低音笛,大小三弦。
B复听乐曲。提问:乐曲旋律由哪几个主要音组成?旋律有何特点?(学生听后展开讨论)
师小结:乐曲旋律主要由sol,la,do,re,mi五个音组成,节奏具有较强的舞蹈特点。
C分段欣赏。对乐曲作进一步的感受。
D再次欣赏《阿细跳月》。教师首先放彝族“跳月”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让同学们欣赏,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这个素材的基础上用简洁的动作表演。(出示简笔画)
5、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演唱《转圆圈》及欣赏两部优秀的民间音乐作品,可见我国疆土广大,民族众多,民族民间音乐极其丰富,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我们要学习继承祖国优秀的传统音乐艺术,并使其发扬光大。
板书设计:
课后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