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声乐书上和声乐专家的文章里,以及一些老师们的讲解中,常常提出“气息要下沉”或者说:“气息要沉下去”。
到底怎么理解“气息下沉”?
“气息”是在“吸气”的时候“下沉”,还是在“呼气”(唱的时候)的时候“下沉”?
有的老师说:“歌唱的时候,气息要沉下去”,我始终不明白,歌唱的时候是向外出气,气息怎么个“沉”法?
从操作的角度,从老师检查学生的对错的角度,怎么知道学生“气息下沉”做的对不对?怎么检查?检查哪里才能说学生的气息是不是下沉了?
以上问题希望能听到明确的讲解。我在这里恭候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恩!楼上的观点我承认
说的不错
以下内容摘抄自:潘乃宪:《声乐实用指导》41-42页
歌唱要求的气息运用是特殊的,关于这方面的论著,已相当丰富,毋庸赘述。需要探讨的是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些论述,包括如何“保持气息”;“气息究竟该放下来还是提起来”;怎样才能有效地实现“声音靠在气上”这个美声的根本原则等方面。首先要澄清的一点是“保持”气息常被误解为静止不变。......“保持”的全名应是“歌唱时要始终保持吸气状态”,不是“迸气状态”,更确切一点的解释是“保持”气息的“流动”,做不到这一点,什么技巧都谈不上。......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是由于在气息调解中间有一个“鼓”上腹的动作,而真正建立支点的全部内容却是在收下腹(中国也叫提“丹田”)基础上的“鼓”上腹(胃部)。正是这种对抗,才能使肺内吸入的气息处于压缩状态,从而支持较长时间的歌唱需要。(声乐术语把收下腹叫“提气”,把“鼓”上腹叫做“压气”。)关于歌唱时腹部肌肉应是“收”的这一要求,19世纪许多声乐大师和今天的声乐家们都是一致公认的。中国几千年来也始终把提丹田看作最重要的发声基础,甚至把丹田穴叫作“气海”,可见其重要性了。可怕的误解却完全弃置了这个原则,不仅鼓上腹,甚至连下腹也一起鼓了出来,造成歌唱时让气息“反”其道而行之。......殊不知在形成气息支点的对抗中,提气是目的,压气只是为提气增设“制动阀”。“提”是绝对的,压是相对的。也许有人会说:不是许多声乐家都认为气息要“放下来”么?一点也不错;气息如果放不下来又怎么能提上来呢?而整个换气技巧就在于:能在音节的间歇中迅速完成“放下来”与“提上来”的交替;但决不是在歌唱时把气息反而放下来。(潘乃宪:《声乐实用指导》41-42页)
请问楼上的。我是个学习声乐的人。我每次唱歌的时候都是把气吸到腰的的周围。吸气的时候我的小腹和腰的周围都是向外鼓的。当我呼气的时候是保持的。但是我的下腹部没有明显收缩。如果小腹收缩的话。气很快的就没有了。请问我这是怎么回事啊。(气息真的就那么难吗?)
怎么检查,用耳朵听声音。有支持的声音就是沉下来的声音,老师说气提起来了是指唱者没了气息的支持,没了气息的支持嗓子就会紧。我觉得重要的是呼气,呼气有了有弹性的对抗就有了支持。不会呼气吸气再多都没用。
我的体会,吸气前,立起胸膛受住下腹(把腹部分为上腹和下腹,肚脐眼周围为下腹既下丹田,胃部为上腹既上丹田),吸气时把气往上腹部吸,上腹部会鼓起来,会感到上腹和下腹的对抗,唱时保持或加强这种对抗的状态。
个人意见,欢迎讨论
0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