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怎么理解“气息下沉”?

8
回复
2402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23 19: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一些声乐书上和声乐专家的文章里,以及一些老师们的讲解中,常常提出“气息要下沉”或者说:“气息要沉下去”。

到底怎么理解“气息下沉”?

“气息”是在“吸气”的时候“下沉”,还是在“呼气”(唱的时候)的时候“下沉”?

有的老师说:“歌唱的时候,气息要沉下去”,我始终不明白,歌唱的时候是向外出气,气息怎么个“沉”法?

从操作的角度,从老师检查学生的对错的角度,怎么知道学生“气息下沉”做的对不对?怎么检查?检查哪里才能说学生的气息是不是下沉了?

以上问题希望能听到明确的讲解。我在这里恭候了。

 
发表于 2006-2-23 22: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好想知道啊,哪位能用形象一点的比喻来说啊
 
发表于 2006-2-24 20: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气息下沉是在吸气的时候 而呼气的时候要保持住 检查的时候就是感觉自己腰的一周是否有象外撑的感觉或者把手放在背后 有没有象外顶的感觉[em08]
 
发表于 2006-2-24 22: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恩!楼上的观点我承认

说的不错

 

 
发表于 2006-2-24 22: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不是叹气的感觉
 
发表于 2006-2-27 19: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叹气是“气息下沉”吗?
 
 楼主| 发表于 2006-3-2 08: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内容摘抄自:潘乃宪:《声乐实用指导》41-42页

歌唱要求的气息运用是特殊的,关于这方面的论著,已相当丰富,毋庸赘述。需要探讨的是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些论述,包括如何“保持气息”;“气息究竟该放下来还是提起来”;怎样才能有效地实现“声音靠在气上”这个美声的根本原则等方面。首先要澄清的一点是“保持”气息常被误解为静止不变。......“保持”的全名应是“歌唱时要始终保持吸气状态”,不是“迸气状态”,更确切一点的解释是“保持”气息的“流动”,做不到这一点,什么技巧都谈不上。......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是由于在气息调解中间有一个“鼓”上腹的动作,而真正建立支点的全部内容却是在收下腹(中国也叫提“丹田”)基础上的“鼓”上腹(胃部)。正是这种对抗,才能使肺内吸入的气息处于压缩状态,从而支持较长时间的歌唱需要。(声乐术语把收下腹叫“提气”,把“鼓”上腹叫做“压气”。)关于歌唱时腹部肌肉应是“收”的这一要求,19世纪许多声乐大师和今天的声乐家们都是一致公认的。中国几千年来也始终把提丹田看作最重要的发声基础,甚至把丹田穴叫作“气海”,可见其重要性了。可怕的误解却完全弃置了这个原则,不仅鼓上腹,甚至连下腹也一起鼓了出来,造成歌唱时让气息“反”其道而行之。......殊不知在形成气息支点的对抗中,提气是目的,压气只是为提气增设“制动阀”。“提”是绝对的,压是相对的。
也许有人会说:不是许多声乐家都认为气息要“放下来”么?一点也不错;气息如果放不下来又怎么能提上来呢?而整个换气技巧就在于:能在音节的间歇中迅速完成“放下来”与“提上来”的交替;但决不是在歌唱时把气息反而放下来。(潘乃宪:《声乐实用指导》41-42页)

 
 楼主| 发表于 2006-3-4 10: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楼上的。我是个学习声乐的人。我每次唱歌的时候都是把气吸到腰的的周围。吸气的时候我的小腹和腰的周围都是向外鼓的。当我呼气的时候是保持的。但是我的下腹部没有明显收缩。如果小腹收缩的话。气很快的就没有了。请问我这是怎么回事啊。(气息真的就那么难吗?)

 
发表于 2006-3-4 14: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检查,用耳朵听声音。有支持的声音就是沉下来的声音,老师说气提起来了是指唱者没了气息的支持,没了气息的支持嗓子就会紧。我觉得重要的是呼气,呼气有了有弹性的对抗就有了支持。不会呼气吸气再多都没用。

我的体会,吸气前,立起胸膛受住下腹(把腹部分为上腹和下腹,肚脐眼周围为下腹既下丹田,胃部为上腹既上丹田),吸气时把气往上腹部吸,上腹部会鼓起来,会感到上腹和下腹的对抗,唱时保持或加强这种对抗的状态。

个人意见,欢迎讨论

 

 

 

 

 

 

 

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