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们的幽默[转帖]

4
回复
375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4 2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奇妙的建议   
     1848年那不勒斯的一家报纸刊登了意大利歌剧作曲家罗西尼(1792—1868年)答复一位先生的提问的公开信。
        那位先生的信是:“我有一个侄子是音乐家,他不知道怎样给他作的歌剧写序曲,您曾写过那么多歌剧序曲,是不是可以给出出主意?”
        罗西尼在他的信中提出了七个建议,其中之一是:
        “……我写《奥赛罗》的序曲时,是被剧院老板锁在那不勒斯的一家旅馆的小屋内,屋内有一大碗水煮面条,连根绿菜都没有。这个头最秃、心最狠的老板威胁说:‘如果不把序曲的最后一个音符写完,甭想活着出去。让您的侄子试试这个法子,不让他尝到鹅肝大馅饼
    的迷人的香味……’”
   
   
    另一部好   
    一个十分自信的青年人夹着两大本乐谱,来找罗西尼。“指挥答应演奏我的两首交响乐中的一首,我想让您听一下哪一首好。”青年说着就坐在钢琴前弹给罗西尼听。罗西尼听了
    几小节以后,实在听不下去了,便走过去把乐谱合起来,拍着青年的肩膀说:“年轻人,不
    必弹了,我想,还是另一部好!”
   
    脱帽和戴帽   
     一位意大利年轻作曲家,有一次请罗西尼听他演奏新作。罗西尼在听的时候,一连好几
    次把自己的帽子脱下戴上,戴上又脱下。
        年轻作曲家演奏结束后,问他为什么这样脱帽戴帽的。
        罗西尼回答说:“我有个习惯,每逢遇到老相识,总要脱帽招呼一下。”音乐家和马车夫   
        意大利音乐家帕格尼尼(1782—1840年)雇了一辆马车赴剧院演出,眼看就要迟到
    了。他请车夫快点赶路。
        “我要付给你多少钱?”帕格尼尼问道。
        “10法郎。”
        “你这是开玩笑吧?”
        “我想不是,今天人们去听你用一根琴弦拉琴(指帕格尼尼演奏他创作的一些G弦上的技巧艰难深的乐曲),你可是每人收10法郎!”
        “那好吧,”帕格尼尼说,“我付你10法郎,不过,你得用一个轮子把我载到剧院。”
   
    提琴不喝茶   
       一位贵妇邀请帕格尼尼第二天到她家去喝茶。帕格尼尼接受了邀请。
        贵妇很高兴,告别时,笑着对帕格尼尼补充说:“亲爱的艺术家,请你千万不要忘了,明天来的时候带上您的提琴!”
        “这是为什么呀?”帕格尼尼故作惊讶地说,“夫人,您是
    知道的,我的提琴从不喝茶。”
   
    一块蛋糕   
    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和意大利音乐家、乐队指挥阿图尔·托斯卡尼尼(1867—1957
    年)是一对老搭档。每年圣诞节贾科莫都要给他的朋友送一块蛋糕。有一年圣诞节前夕,贾科莫同阿图尔吵了一架,因此想取消送给他的蛋糕,但为时已晚,蛋糕已经送出了。
        第二天,阿图尔收到贾科莫的电报:“蛋糕错送了。”他便随即复了份电报:“蛋糕错吃了。”
   
    没有激情不行   
    托斯卡尼尼对一个水平很差的交响乐团大光其火。“我退休后要去开一个妓院,”音乐家突然说道,“你们知道什么是妓院吗?我要招揽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它将成为充满激情的斯卡拉歌剧院。你们所有的人都被阉割过,你们中任何一个人都休想进妓院的门。”
   
    评剧妙语   
    在意大利作曲家M·路易吉·凯鲁比尼(1760—1842年)担任巴黎音乐学院督学时,有一位学生写了一个歌剧打算上演。在试演该剧时,他邀请凯鲁比尼去观看,想看到权威的评价。
        凯鲁比尼耐心地看完了一幕,又看了第二幕,但未作一句评论。年轻的作曲家看着他如此专心观剧而沉默不语,紧张得在凯鲁比尼的包厢里进进出出。最后,他再也无法掩饰自己的焦虑,问凯鲁比尼:“先生,您有什么话和我说吗?”凯鲁比尼抓住他的手,亲切地对他说:“我可怜的小伙子,我能说什么呢?我已经花了两个小时听着,但你对我什么也没说。”
   
    衷心接受   
    奥地利维也纳的作曲家卡尔·米勒尔,有一天收到了一位富翁邀请他晚餐的请帖,上面这样写着:“我深信这将会是一个很快乐的晚上。我要我妻子唱歌,女儿用钢琴伴奏,所以请您无论如何驾临赏光。然后晚上9点正用餐。”
        米勒卡在回条上这样写:“蒙您的邀请,衷心接受。那么我晚上9点一定到。”
   
    在精神病院   
    大音乐家瓦格纳的学生、奥地利作曲家胡戈·沃尔夫(1860—1903年),37岁时精神
    失常了,被送进一家精神病院。
        但他还时不时地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处境。
        “那只钟有毛病吗?”作曲家指着医院餐厅里挂着的一只大钟,问服务员说。
        “它走得很准。”服务员回答说。
        沃尔夫又问:“那么,它来这儿干什么呢?”
   
    惊愕交响乐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奥地利作曲家海顿(1732—1809年),由于在交响乐创
    作上的杰出的成就,被人们誉为“交响乐之父”。海顿指挥乐队演出时,常有些故作风雅的贵族前来参加音乐会,可是他们根本不懂音乐,常在乐曲声中打瞌睡,海顿就特意创作了“惊愕交响乐”。开始,乐曲在极为柔和的声调中进行着,正当那些贵族们酣睡时,突然,乐队奏出惊雷闪电般的曲调,伴着大炮式的鼓声,顿时把睡梦中的贵族们吓醒,他们口张目瞪,睡意全失,乐曲也就此告终。
   
    弹不了的曲子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1756—1791年)是海顿的学生。有一次他和老师打赌,说他能
    写一首曲子,老师准弹不了。
        海顿自然不相信。莫扎特用了不到5分钟,就匆匆地把乐谱稿子写完,送到海顿的面前。
        “这是什么呀?”海顿弹奏了一会儿后惊呼起来,“我的两只手分别弹向钢琴的两端
    时,怎么会有一个音符突然出现在键盘的当中呢?这是任何人也弹不了的曲子。”
        莫扎特微笑着在钢琴前坐下,当弹到那个音符的时候,他弯下身来,用鼻子弹出了那个
    音符。
 
发表于 2004-1-4 22: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少年请教   
    有个少年问莫扎特怎样写交响乐。
        莫扎特回答道:“您写交响乐还太年轻,为什么不从写叙事曲开始呢?”少年反驳道:
    “可是您开始写交响乐时才10岁呀?”
        “对,”莫扎特回答道,“可那时候我没有问过谁交响乐该怎样写。”
   
    戴着眼镜睡觉   
    莫扎特每晚睡觉总要戴上眼镜。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临睡还要戴眼镜呢?”
        他回答说:“我常在梦中想起一些乐曲的旋律,如不戴眼镜,就什么音符都看不清,醒来自然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贝多芬的胸像   
    有一位钢琴家对作曲家雷格说:“最近我演奏的成绩步步提高,使我有能力购买一架新钢琴。我想在钢琴上再摆个音乐家的胸像,你说买莫扎特的好呢,还是贝多芬的好?”
        雷格并不承认这位钢琴家的才能,当即回答:“我看还是买贝多芬的吧!他是聋子!”
   
    赠送头发   
    一次,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约翰·斯特劳斯(1825—1899年)去美国演出,大为轰动。
        他身材很高,仪表非凡,特别是他的弯曲长发,很引人注目。一位美国妇女想办法得到了一束斯特劳斯的长发,当作珍品保存起来。消息传开,人们纷纷向他索取头发,作为纪念,一时竟成了斯特劳斯的“头发热”。好心的斯特劳斯一一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因此有些人为他担心。斯特劳斯离开美国时,许多人前来送行。这时,只见他挥着帽子向人们告别,人们看到他的卷曲长发还好好地长在头上,只是他来美国时带来的一条长毛狗,变成了短毛
    狗。
   
    音乐的慰藉   
    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1833—1897年)年轻时就受到李斯特和舒曼的关注和帮助。他
    一生扑在音乐上,勤奋地工作。
        但他出身贫穷,父母把脱贫致富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为了帮助家庭,他把挣来的钱都拿了出来,但总是杯水车薪,无补于事。加之他父亲不善理财,花钱轻率,因此经常入不敷出。
        有一次,勃拉姆斯离家外出,他对父亲说:“要是你遇到了不顺心的事,我觉得最好的慰藉是音乐。那时,请你翻翻我那本旧的《索尔钢琴练习曲》,也许你会消除烦恼的。”
        父亲并不懂他话里的涵义,也没当回事。不过没几天,他手头就又拮据了。这时,他想起了儿子的话,便找来了那本曲簿,看能找到什么慰藉。谁知,翻开一看,里面竟夹着几张可救燃眉之急的钞票。
   
    遗憾之事   
    勃拉姆斯和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斯特劳斯《蓝色的多瑙河》的作者,彼此很是倾慕、钦佩。有一次,他俩在维也纳相遇,斯特劳斯把签名册递给勃拉姆斯,请他留名。
        勃拉姆斯在空页上抄了几小节《蓝色的多瑙河》的乐曲,然后在下面写了一行字:
        遗憾的是,这并非勃拉姆斯的作品。
   
    祥云缭绕天使   
     勃拉姆斯的乐曲很大一部分是以抒情的旋律见长,因此总能使年轻女士陶醉不已。
        有一次,勃拉姆斯被一群女士团团围住,她们喋喋不休地问这问那,搞得他心烦意乱,几次想借故脱身,但就是突不出重围。
        无可奈何的勃拉姆斯取出一支雪茄抽了起来。女士们受不了浓烈的烟味,就对他说:
    “绅士是不该在女士面前抽烟的。”
        勃拉姆斯一边继续吞云吐雾,一边悠然地说:“女士们,哪儿有天使,哪儿就一定祥云缭绕。”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著名的乐队指挥布鲁诺·瓦尔特(1876—1962年)到了美
    国。他首次指挥纽约交响乐团时,发现第一大提琴手沃伦斯坦无论是彩排或正式演出时都有
    意不听指挥。
        “您是一位志向非凡的人,沃伦斯坦先生,可您的抱负是什么呢?”瓦尔特没有当众责
    怪他,只是请他来个别交谈。指挥家的态度非常友好。
        “成为一名指挥家。”大提琴手答道。
        瓦尔特笑着说:“那么,当您成为乐队指挥时,我希望您永远不要让沃伦斯坦在您面前
    演奏。”
   
    弹琴和补靴  
      库勒克是德国的大钢琴家,有一次被富翁白林克请去吃饭。白林克过去是个鞋匠。进餐
    完毕,主人要求客人弹支曲子,库勒克只好从命。
        不久,音乐家也邀请白林克来吃饭。饭后,他捧出一双旧靴来。富翁感到很奇怪,库勒
    克说:“上次你请我,是为了听曲子;今天我请你,是为了补靴子。”
   
    作曲家的塑像  
      西班牙小提琴家和作曲家萨拉萨蒂,听说有几位崇拜他的阔佬要为他立一座塑像。萨拉
    萨蒂向别人打听:“建这座塑像要花多少钱?”人们告诉他,大约要10000比塞塔。作曲家
    十分吃惊:“干脆我自己站在基座上好了,只要5000比塞塔就行。”
   
    不必自寻烦恼    有一次,歌德和德国作曲家贝多芬(1770—1827年)并肩散步,过往的行人们不断地
    向他们致意问好。次数一多,歌德就不耐烦这频频的还礼了,不免大发牢骚。
        贝多芬笑着劝慰他说:“阁下,您用不着烦恼,也许他们是在向我致意呢。”
   
    一套乐谱  
      贝多芬逝世后,恰鲁比尼成为欧洲的音乐巨子。
        有一次,一位时髦派音乐家带了一套乐谱去见他,伪称那乐曲是大音乐家曼哈所写。但
    恰鲁比尼仔细审视一遍后,断然说道:“这决不是曼哈写的,实在太坏了!”
        那位来访者又说:“那么,如果告诉你这是我写的,你会相信吗?”
        恰鲁比尼笑笑说:“不,你还不能写得这样好呢!”
   
    音乐家的简历
       匈牙利著名音乐家李斯特(1811—1886年)到西欧去旅行。在一家高级饭店住宿。对
    于这家饭店烦琐的登记手续,音乐家这样写下了自己的简历:
        职业:音乐家
        出生地:帕那萨斯
        由何处来:由迷惑之中来
        到何处去:到真实之国去
        帕那萨斯是希腊神话中作为太阳神和文艺女神的圣地,李斯特和饭店的侍者开了一个小
    小的玩笑。
   
    停止演奏的理由  
      一次,钢琴之王李斯特到克里姆林宫演奏。他开始演奏了,沙皇还在谈着闲话。于是,
    他停止了演奏。沙皇问他为什么不弹了。他谦卑而骄傲地欠身说:“陛下说话,小子理应缄
    默。”
   
    “无才”偏要高价
       斯特拉芬斯基(1882—1971年)是一位出生于俄国的美国作曲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
    为美国人所熟知的乐曲。一次,有位电影制片人出价4000元邀请斯特拉芬斯基为好莱坞的
    一部电影配乐,被他当面拒绝,理由是钱太少了。
        制片人争辩道,另有一位作曲家也以同样的价为一部新片谱了曲。
        作曲家分辩说:“他有才呀!我没有才,干起来就要吃力得多。”
   
    高龄的原因
       马尔科姆·萨金特(1895—1967年),美国音乐指挥家和风琴手。他为古典音乐在年
    轻听众心目中的复活尽了很大的努力。
        在他70岁诞辰时,一个采访者问他:“您能活到70高龄,应该归功于什么?”
        “嗯,”指挥家想了想说,“我认为必须归功于这一事实,那就是我一直没有死。”
   
    一人买两票
       美国钢琴家波奇,有一次,在密西根州的福林特城演奏时,他发现全场观众很少,还不
    到半数。他从心里感到很失望。
        这时,只见他从容地走到舞台前面,对观众说:“你们福林特城的人一定很有钱,我看
    你们每个人买了两个座位的票,真阔呀!”
        话刚落音,全场欢声雷动起来。
   
    魔一般的心灵感应  
      为了集中注意力,同时感受到乐曲的微妙境界,当代著名指挥家卡拉扬和小提琴演奏家
    朱尔斯坦在指挥和演奏时,都有闭眼的习惯。
        这两位天才的音乐家配合得非常默契,人们甚至认为指挥家和首席小提琴手几乎有着魔
    一般的心灵感应。他俩的第一次合作演出是在瑞士的卢塞恩。这次演出曾打动了无数观众。
    后来,当人们问起朱尔斯坦为什么要闭眼时,他说:“我们彼此看不见更好,这并不会出
    错,音乐不需要眼睛,要的是彼此的心领神会。整个演出我只睁过一次眼睛,看见卡拉扬正
    闭着眼睛在指挥,我赶忙又闭上眼睛,生怕破坏了整个气氛。”
   



——
生命是什么?不就是由死亡敲出一个庄严的音符的那首不可知的赞歌的一系列前奏吗?……
 
 楼主| 发表于 2004-1-7 01: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意思,这些我全部收了,将补充到本站的音乐故事栏目。

谢谢轩主!
 
发表于 2004-1-7 09: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莫扎特用鼻子弹琴的故事真有意思!
 
发表于 2004-1-7 09: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吗?我想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