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子锣,又称小钩锣。土家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宣恩、咸丰、来凤和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响铜制成,形似盘状,锣面平坦无脐,锣体较钩锣更小。面径10厘米,锣边宽1.7厘米。锣边无孔无绳。锣棰木制,长12厘米,头大尾小,棰头不包绸布。
演奏时,将锣置于左手掌心中,右手执棰敲击,情绪高涨时,还常将小锣抛起击奏。发音较钩锣更为高亢、尖锐。用于土家族器乐合奏。在民间婚丧活动中,它常与唢呐、棋子鼓、溜子锣、头钹等乐器一起合奏。
钩锣,又称马锣。是土家族、布依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 、桑植、永顺、保靖、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响铜制成,外形如盘,锣面平坦无脐,锣壁较厚,锣身镟光。锣面直径12厘米~18厘米、锣边宽2厘米~3厘米。锣边一侧钻孔系绳。锣棰木棒制成,长15厘米,头大尾小,棰头不包绸布。
演奏时,左手提锣绳,右手执锣棰击奏,或左手平托锣面,右手执棰敲击锣背,发音清脆,音色高亢、尖锐。全用掩音奏法,即击后让音响立即休止。用于土家族打击乐器合奏打溜子。钩锣在合奏中属于高音乐器,并居于指挥和领奏地位。布依族地区则用于佛教仪式。 [em06]
双锣,藏族敲击体鸣乐器。藏语称嘎顶。流行于四川巴塘康宁寺等藏区寺院中。
锣体响铜制成,圆盘形,锣面呈斜形,中心有一平坦锣脐。双锣分为上、下两锣。上锣,又称雄锣,锣面直径21.3厘米,锣脐直径7厘米,锣边宽2厘米;下锣,又称雌锣,锣 面直径21.5厘米,锣脐直径12厘米,锣边宽2厘米。锣边钻有等距四孔,穿以细绳,系于锣架四框上。锣架木制,分为上、下两格,上格悬系雄锣,下格悬系雌锣,架顶 横梁两端雕有云头装饰,锣架下端接有木柄。锣棰木制。
演奏时,左手持握锣架木柄,右手执锣棰敲击锣面脐部。上锣发音稍高,音色清脆、响亮。用于寺院佛事活动中。
此外,在青海玉树藏区的当卡寺和多干寺中,还用有五面小锣集于一架的五音锣,藏语称扎哇。 [em06]
蛙锣,黎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海南省各地,尤以乐东、保亭等地最为盛行。
青铜铸造而成。形似盘状,又似器盖。锣面平坦或稍带弧度,锣面中心有较大平脐,大脐中央又有一突起的小平脐,锣面周边铸出八卦符号、四环形图案等纹饰,并在边缘一侧等距铸 有三只小青蛙卧于饰有绳纹的圆环上,或铸有三只青蛙、三个圆环、一蛙两环等立体饰物。 锣面至锣边过渡的弧度较大,锣边外敞。规格尺寸不一,锣壁厚薄不等。通常分为大 小两种:大蛙锣,锣面直径30厘米、大脐径20厘米、小脐径4.5厘米、锣边宽3.5厘米、背口直径34厘米;小蛙锣,锣面直径24厘米、大脐径14厘米、小脐径4厘米、锣边宽2.2厘米、背口直径26厘米。锣边一侧不钻锣孔,锣绳系于锣边的圆环中。
演奏时,左手提锣绳,右手执木制锣棰敲击锣面中央的突起小平脐。大蛙锣发音柔和含蓄;小蛙锣发音明亮悠扬。只用于民间丧事活动中。根据黎家风俗,蛙锣平常不用时,要藏于家中或埋于地下。
20世纪50年代,在乐东县头塘乡头塘村,曾发现一面锣面直径达40.7厘米的大型蛙锣,锣面铸有阳纹二龙含珠图和八卦符号纹饰。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里,收藏着大小蛙锣二十余面,最大者锣面直径32厘米、最小者面径16厘米。其中一面锣边铸有三只青蛙、面径29.5厘米的蛙锣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em06]
土锣,壮、侗、汉等族敲击体鸣乐器。壮语称阿腊,侗语称拉。流行于全国各地,尤以广西南路壮语地区的德保、靖西、那坡、天等、大新等地和湘、黔、桂毗邻地区的侗乡盛行。
响铜制成,锣面平坦无脐,锣边垂直于锣面。规格大小不一,常见者锣面直径30厘米~31厘米、锣边宽5厘米~5.3厘米,锣壁较厚,锣体较重。锣边一侧钻孔系绳。锣棰木制,棰头包以绸布。
演奏时,左手持绳提锣,右手执棰击奏。音色浑厚而沉闷。壮族广泛用于民间吹打乐合奏和歌舞伴奏。侗族用于婚、丧等民俗场合中。 [em06]
溜子锣,又称田锣、堂锣。是土家族、布依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湖南省湘西土 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桑植、永顺、保靖、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贵州省黔西南布 依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响铜制成,外形如盘,锣面平坦无脐,锣壁较厚,锣身不镟光留有锤锻痕迹。锣面直 径33厘米左右、锣边宽3.5厘米~4厘米,锣边一侧钻孔系绳。锣棰木棒制成,长20厘米,头大尾小,棰头不包绸布。
演奏时,左手提锣绳,右手执锣棰敲击锣面中心,发音洪亮,音色圆润。奏法较多,有击锣 心、击锣边、轻击、重击、延长音、“迫锣”(又称“揣锣”)等奏法。土家族用于打击乐器 合奏“打溜子”。是器乐合奏中的低音乐器,常用以奏出乐曲的骨干节拍、段落和结尾,经 常与钩锣交错配合演奏;布依族用于佛教仪式。
打溜子,是土家族逢年过节、婚娶祝寿、丰收迁居等喜庆节日活动中经常演奏的民间器 乐合奏形式,又称打家伙、打路牌子。是由钩锣、溜子锣、头钹、二钹等四件金属 体鸣乐器组成的,有的地区在合奏中还加用唢呐,称为五支家伙。打溜子在奏法上 句句相溜,形成规律,故而得名。溜子曲牌有百首之多,广为流传的有《画眉跳枝》、《野 鹿含花》、《四进门》、《燕子拍翅》等,颇具特色。 [em06]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7 11:06:2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