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乐器:冬子锣[转帖]

17
回复
679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7 10: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冬子锣,又称小钩锣。土家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宣恩、咸丰、来凤和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响铜制成,形似盘状,锣面平坦无脐,锣体较钩锣更小。面径10厘米,锣边宽1.7厘米。锣边无孔无绳。锣棰木制,长12厘米,头大尾小,棰头不包绸布。

  演奏时,将锣置于左手掌心中,右手执棰敲击,情绪高涨时,还常将小锣抛起击奏。发音较钩锣更为高亢、尖锐。用于土家族器乐合奏。在民间婚丧活动中,它常与唢呐、棋子鼓、溜子锣、头钹等乐器一起合奏。





钩锣,又称马锣。是土家族、布依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 、桑植、永顺、保靖、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响铜制成,外形如盘,锣面平坦无脐,锣壁较厚,锣身镟光。锣面直径12厘米~18厘米、锣边宽2厘米~3厘米。锣边一侧钻孔系绳。锣棰木棒制成,长15厘米,头大尾小,棰头不包绸布。

  演奏时,左手提锣绳,右手执锣棰击奏,或左手平托锣面,右手执棰敲击锣背,发音清脆,音色高亢、尖锐。全用掩音奏法,即击后让音响立即休止。用于土家族打击乐器合奏打溜子。钩锣在合奏中属于高音乐器,并居于指挥和领奏地位。布依族地区则用于佛教仪式。 [em06]





双锣,藏族敲击体鸣乐器。藏语称嘎顶。流行于四川巴塘康宁寺等藏区寺院中。

  锣体响铜制成,圆盘形,锣面呈斜形,中心有一平坦锣脐。双锣分为上、下两锣。上锣,又称雄锣,锣面直径21.3厘米,锣脐直径7厘米,锣边宽2厘米;下锣,又称雌锣,锣 面直径21.5厘米,锣脐直径12厘米,锣边宽2厘米。锣边钻有等距四孔,穿以细绳,系于锣架四框上。锣架木制,分为上、下两格,上格悬系雄锣,下格悬系雌锣,架顶 横梁两端雕有云头装饰,锣架下端接有木柄。锣棰木制。

  演奏时,左手持握锣架木柄,右手执锣棰敲击锣面脐部。上锣发音稍高,音色清脆、响亮。用于寺院佛事活动中。

  此外,在青海玉树藏区的当卡寺和多干寺中,还用有五面小锣集于一架的五音锣,藏语称扎哇。 [em06]






蛙锣,黎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海南省各地,尤以乐东、保亭等地最为盛行。

  青铜铸造而成。形似盘状,又似器盖。锣面平坦或稍带弧度,锣面中心有较大平脐,大脐中央又有一突起的小平脐,锣面周边铸出八卦符号、四环形图案等纹饰,并在边缘一侧等距铸 有三只小青蛙卧于饰有绳纹的圆环上,或铸有三只青蛙、三个圆环、一蛙两环等立体饰物。 锣面至锣边过渡的弧度较大,锣边外敞。规格尺寸不一,锣壁厚薄不等。通常分为大 小两种:大蛙锣,锣面直径30厘米、大脐径20厘米、小脐径4.5厘米、锣边宽3.5厘米、背口直径34厘米;小蛙锣,锣面直径24厘米、大脐径14厘米、小脐径4厘米、锣边宽2.2厘米、背口直径26厘米。锣边一侧不钻锣孔,锣绳系于锣边的圆环中。

  演奏时,左手提锣绳,右手执木制锣棰敲击锣面中央的突起小平脐。大蛙锣发音柔和含蓄;小蛙锣发音明亮悠扬。只用于民间丧事活动中。根据黎家风俗,蛙锣平常不用时,要藏于家中或埋于地下。

  20世纪50年代,在乐东县头塘乡头塘村,曾发现一面锣面直径达40.7厘米的大型蛙锣,锣面铸有阳纹二龙含珠图和八卦符号纹饰。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里,收藏着大小蛙锣二十余面,最大者锣面直径32厘米、最小者面径16厘米。其中一面锣边铸有三只青蛙、面径29.5厘米的蛙锣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em06]



  土锣,壮、侗、汉等族敲击体鸣乐器。壮语称阿腊,侗语称拉。流行于全国各地,尤以广西南路壮语地区的德保、靖西、那坡、天等、大新等地和湘、黔、桂毗邻地区的侗乡盛行。

  响铜制成,锣面平坦无脐,锣边垂直于锣面。规格大小不一,常见者锣面直径30厘米~31厘米、锣边宽5厘米~5.3厘米,锣壁较厚,锣体较重。锣边一侧钻孔系绳。锣棰木制,棰头包以绸布。

  演奏时,左手持绳提锣,右手执棰击奏。音色浑厚而沉闷。壮族广泛用于民间吹打乐合奏和歌舞伴奏。侗族用于婚、丧等民俗场合中。  [em06]





溜子锣,又称田锣、堂锣。是土家族、布依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湖南省湘西土 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桑植、永顺、保靖、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贵州省黔西南布 依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响铜制成,外形如盘,锣面平坦无脐,锣壁较厚,锣身不镟光留有锤锻痕迹。锣面直 径33厘米左右、锣边宽3.5厘米~4厘米,锣边一侧钻孔系绳。锣棰木棒制成,长20厘米,头大尾小,棰头不包绸布。

  演奏时,左手提锣绳,右手执锣棰敲击锣面中心,发音洪亮,音色圆润。奏法较多,有击锣 心、击锣边、轻击、重击、延长音、“迫锣”(又称“揣锣”)等奏法。土家族用于打击乐器 合奏“打溜子”。是器乐合奏中的低音乐器,常用以奏出乐曲的骨干节拍、段落和结尾,经 常与钩锣交错配合演奏;布依族用于佛教仪式。

  打溜子,是土家族逢年过节、婚娶祝寿、丰收迁居等喜庆节日活动中经常演奏的民间器 乐合奏形式,又称打家伙、打路牌子。是由钩锣、溜子锣、头钹、二钹等四件金属 体鸣乐器组成的,有的地区在合奏中还加用唢呐,称为五支家伙。打溜子在奏法上 句句相溜,形成规律,故而得名。溜子曲牌有百首之多,广为流传的有《画眉跳枝》、《野 鹿含花》、《四进门》、《燕子拍翅》等,颇具特色。 [em06]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7 11:06:25编辑过]
 
发表于 2004-1-7 11: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锣,是我国各少数民族和汉族常用的敲击体鸣乐器。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音响洪亮,各具特色,流行于全国各地。

  远在春秋时期,我国西南的百濮人和江南的百越人,就以金属冶炼而著称。锣是古代濮族人民和壮族先民骆越部族最早使用的乐器之一。云南是我国古代铜鼓的发祥地,在晋宁石寨山古墓出土的铜鼓中,有的鼓面正中受击处呈半球形隆起,和现今的十分相像,这是一种原始形制的锣,锣面上有舞蹈图,边沿有一铜环。在广西宁明花山崖壁画中,也保存着许多骆越人集合鸣锣的珍贵形象资料。1978年,从广西贵县(秦汉时称布山县)罗泊湾一号墓,还曾出土了一面西汉初期的百越铜锣,该锣近圆形,锣面横径32.1厘米 、纵径33.4厘米,锣脐直径22厘米,锣边铸有拱线纹一道,拱弦上系了三个等距的活环,锣面上刻铭文“布”字。这是我国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铜锣实物。可见,锣在 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秦汉以后,随着民族间的交往,铜锣逐渐向内地流传,公元6世纪前期方至中原,但见于记载较晚。《旧唐书·音乐志》在“铜拔”条中有:“铜拔、亦谓之铜盘,出西戌及南蛮。……南蛮国大者圆数尺,……”这圆之数尺的“铜盘”,是锣见之于文字的最早记载。北宋《乐书》中提及铜锣在中原出现时说:“后魏自宣武以后,始好胡音。洎于迁都,…… 打沙锣。”时当公元515年之后,将敲击一种小锣称作打沙锣。古代,锣常用于礼仪和战争,曾称为“金”。故有“鸣锣开道”和“鸣金收兵”之说。到了宋代,锣在民间音乐形式“ 鼓板”中被应用。

  元代,除各少数民族的迎赛神社常常鸣锣外,它还是杂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兰采和杂剧》中就有:“持着些……锣、板和鼓……”之句。在《元史·礼乐志》中开始载有云(即今之云锣),并记述了其形制和演奏方法,它除在宫廷宴乐使用外,也在民间流行,充分说明 当时锣的制造和演奏已具有一定的水平。元代以后,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为锣的运用开辟 了广阔的天地。明、清以来,各种形制的锣广泛用于戏曲音乐、舞蹈音乐和传统鼓吹乐、吹打乐、锣鼓乐中。锣在昆曲伴奏中占有重要地位,据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载,当时戏曲 歌舞中就用 到了云锣、小锣、汤锣和大锣等。我国的大锣还西传欧洲,在1791年,法国作曲家戈赛克开 始将大锣用于管弦乐作品中。在我国广大城乡,锣还曾是肩担贸易小贩和耍猴者沿街招揽生 意的工具,以锣的特有音调代替叫卖、称之为“唤头”。20世纪以来,锣已被各少数民族和 汉族广泛用于民间娱乐、节庆活动、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中,参加各种乐队演奏。

  锣由锣体、锣架(锣绳)、锣棰三部分组成[图]。锣体铜制,因用“响铜”制成,故也有“响器”之称。结构较简单,锣体呈一圆盘形,四周以本身边框固定,用锣棰敲击中央部分振 动发音。一般中央部分略凸,称为脐、光或堂,是发音的主要部分,脐的大小、厚薄与锣的 面积比例,决定着音调的高低,也有中央部分平坦无脐或突起成半圆的球状,这些都构成了 锣的主要特征。锣脐与锣边之间称为锣面、“二位”或“内、外八字”,在锣边一侧钻有 两个锣孔,以穿系锣绳,便于提携或悬挂锣架。

  长期以来,经过各族人民不断的精心创造,由于应用的地区和场合的不同,在我国形成了品 种繁多、各具异彩的锣。据形制特征可分为平型锣、脐型锣和乳型锣三类;按发音高低可分为低音锣、中音锣和高音锣三类;按演奏形式又可分为单面锣和组合锣两类。在这些锣中, 小的直径仅有几厘米,大的直径达一米五以上。不仅它们的造型不同,而且音色和效果也各有特点。目前较常用的锣,可简单地分为大锣、小锣、掌锣和云锣四类。大锣发音较低,锣边钻孔系绳,左手提起或挂于架上,右手执棰击奏;小锣发音较高,锣面呈坡形,锣脐分大、中、小三种,有高音、中音和低音之分,锣边无孔,不系锣绳,以左手食指关节处提锣内缘,右手执锣板击奏;掌锣是锣中最小的一种,锣面平坦无脐,形如盘状,置于左手掌中,右手执锣板击奏;云锣是锣中可演奏旋律的乐器,由十面小锣组成,用绳系于木架上,左手执架柄,右手用锣棰击奏。20世纪60年代以来,这种组合型铜锣发展很快,出现了套、排、编、琴、二十九音云锣、三十六音和三十八音云锣等新品种。 [em06]


狮子锣,是壮、侗、瑶、苗、彝、京、仫佬、毛南、汉等族敲击体鸣乐器。侗族称筛。 流行于全国各地,尤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盛行。

  响铜制成,锣体较大,规格较多,常见者锣面直径为60厘米~80厘米、锣边宽6厘米左右。广西壮族自治区桂西南龙州壮乡师公乐队所用的狮子锣,一般面径66厘米左右。锣面一侧钻孔系绳。锣棰用圆木棒制作,棰头包以绸布。

  演奏时,将锣悬挂于木制锣架或两人肩担的木棍上,左手扶住锣绳,右手执棰敲击锣面中心。发音洪亮,音色雄浑,延续音长。是各族人民在传统节日举行群众性娱乐活动舞狮、舞龙时使用的一种大锣,可增强节日欢乐气氛。也用于师公、道公活动伴奏,有肃穆庄重之感。 [em06]





  文锣,又称头锣。壮、汉等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南和桂西各地。

  响铜制成,造型独特,锣体大而薄,锣面中部拱起外凸,规格分为大小两种。以广西 壮族自治区壮剧团的大、小文锣为例:大文锣,外凸锣面直径53厘米、锣背内径72厘米,锣边宽2.2厘米。小文锣,外凸锣面直径45厘米、锣背内径厘米、锣边宽2厘米。锣边一侧钻孔系绳。锣棰木制,棰头包以绸布。

  演奏时,将锣悬挂于木制锣架上,左手扶握锣绳,右手执棰敲击外凸锣面中心。大文锣发音低沉、浑厚,小文锣音色高亢、明亮。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左、右江之间的南路壮语地区和左、右江上游的北路壮语地区,常用于壮剧乐队、民间乐队和桂南汉族八音乐队中,是壮剧伴奏、民间器乐合奏和民间婚嫁喜庆离不开的色彩性节奏乐器。  
[em06]


朝鲜族大锣,是朝鲜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以吉林省延边朝鲜 族自治州尤为盛行。

  大锣铜制,锣面平坦无脐,近边部呈坡形,锣边较窄并向背面收束,锣面直径厘米、锣边宽3厘米、背口直径50厘米,锣边一侧钻孔系绳。

  演奏时,左手提锣绳,右手执棰头包布的木棰敲击。音色低沉浑厚,声音传播甚远。用于器乐合奏、朝鲜戏剧、地方戏曲和民间演唱伴奏。常与大金、小金、大鼓一起使用。

  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里,收藏有朝鲜族大锣一面,锣面直径51厘米、边宽2.5厘米、背口直径48厘米。 [em06]



高边锣,壮族、汉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全国各地,尤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西壮族地区最为盛行。

  响铜制成,外形与潮州音乐和潮剧伴奏用的深坡相似。是一种锣面平坦无脐、锣边很宽、质 地厚重、锣体不刮光(呈现黑色)的较大型铜锣。规格大小不一,一般分为大、小两种。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壮剧团乐队使用的高边锣为例,大高边锣,锣面直径46.5厘米、锣边宽8厘米、锣壁厚0.45厘米;小高边锣,锣面直径32厘米、锣边宽4.7厘米、锣壁厚0.2厘米。锣边一侧钻孔系绳。锣棰木制,以用坚硬的油茶木、番桃木(鸡果木)制作的为佳,棰头较大,外面不包绸布。

  演奏时,左手提锣或将锣悬挂于木制锣架上,右手执棰敲击锣面中心。发音浑厚响亮,多使用放音奏法,余音延续时间较长。在桂西壮族地区,多用于壮剧等地方戏曲和民间歌舞伴奏。
[em06]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7 11:07:51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4-1-7 11: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纳格拉,清代史籍中称哪噶喇、奴古拉,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棰击膜鸣乐器。因鼓身用铁铸成,故汉族称铁鼓,又有冬巴之称。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历史久远。纳格拉与西洋乐器定音鼓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同起源于西亚和阿拉伯伊斯兰教国家的罐鼓。这是一种类似锅形、鼓框用陶土或金属制成的鼓,蒙以骆驼皮,在民间音乐中总是一大一小的成对使用,以小棰敲击,发出“咚、哒”的音响。至今它的阿拉伯名字还叫纳格拉。随着民族间交往的频繁,公元5世纪时,纳格拉经“丝绸之路”东传我国,在维吾尔族民间广为流行,用于宗教节日演奏。后于1759年传到我国中原。清代《皇朝礼器图式》将其列入回部乐,清《钦定大清会典图》载:“哪噶喇,铁匡冒革,上大下小,形如行鼓,……两鼓相联,左右手各以杖击之。”

  鼓身用生铁铸造而成(也有铜制),鼓腔中空,上口较大,下底较小,外形呈花盆状。鼓身两侧各设有一个环耳,以便于搬动时作把手。鼓上口蒙以牛皮、羊皮、驴皮或骆驼羔皮,鼓皮四周由绳索拴系勒紧于鼓身中腰[图]。纳格拉通常大小两个组成一对,鼓面直径,大者25厘米~27.5厘米、小者18厘米~20.5厘米、鼓高20厘米~30厘米。因鼓身和鼓面大小不同,发音高低也有区别,两鼓多定成四度或五度关系。还有一种低音纳格拉鼓,又称冬巴,比小纳格拉的体积大三四倍的大铁鼓,鼓面直径45厘米、鼓高40厘米,可发出浑厚而粗壮的低音。

  演奏时,将鼓置于地面,由一人双手各持一根长而稍弯的木棰,右手敲击大鼓,左手敲击小鼓。大鼓发出“咚咚”的低音,小鼓发出“哒哒”的高音,音响铿锵、雄厚。演奏方法有单击、双击、滚奏或闷奏等,并可运用鼓心、中圈、外圈或鼓框等不同部位,获得不同的音色。两鼓并可交替演奏。低音纳格拉鼓,则由一人右手持单棰击奏。常用于传统节日的鼓吹乐合奏及民间歌舞伴奏。维吾尔族的鼓吹乐乐队,由一支苏尔奈、一对纳格拉和一个低音纳格拉组成,苏尔奈吹奏曲调,纳格拉和冬巴敲击节奏。有时乐队要用到三对纳格拉,分为头鼓、中鼓和尾鼓。头鼓多由技艺高超的演奏者执棰,奏出复杂多变的鼓点,中鼓和尾鼓则敲出节奏。冬巴鼓在合奏中只敲击基本节奏,即一拍击一下,不单独演奏。由一个冬巴、两支苏尔奈和三对纳格拉组成的合奏,可产生庄严、雄伟的音响效果,只用于盛大民族节日和婚礼喜庆等场合。在一般民间器乐合奏和歌舞伴奏中,只用一对纳格拉即可。它还可以和达卜一起合奏。维吾尔族的鼓吹乐曲随着歌舞的发展,形成结构庞大的乐曲,在北疆伊犁地区流传 有《赛乃姆》、《双赛乃姆》、《洛克沙勒》、《洛克沙勒花儿》、《古杜姆》、《木夏乌热克》、《萨里哈》、《纽威特》、《库尔特》、《月兰》、《夏地亚那Ⅰ》、《夏地亚那 Ⅱ》等十二套传统乐曲,题材广泛,节奏明快,既有用于宗教、迎宾的乐曲,又有适于野游 、围猎的乐曲,还有用于婚礼和麦昔若甫的乐曲。每套多由二至四个不同的曲调组成。维吾尔族人民信奉伊斯兰教,每逢肉孜节或库尔班节,在高大的清真寺楼顶上,乐手们敲响纳格拉,吹起苏尔奈,远近群众聚集在寺前的广场上,随着鼓乐声欢乐而舞,这种节日庆祝活动,既盛大又壮观。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有多对纳格拉。其中两对,大者鼓面直径分别为27.5厘米、29.5厘米,底径分别为18厘米、16厘米,鼓高分别为24厘米、25厘米;小者鼓面直径分别为21厘米、22.2厘米,底径同为12厘米,鼓高分别为13厘米、17厘米。此外,还珍藏着一对用核桃木作鼓身的纳格拉,是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阿塞拜疆共和国赠送我国的礼品,大鼓高18.5厘米、鼓面直径19.5厘米,小鼓高 17.5厘米、鼓面直径15.5厘米,均以羊皮蒙面,用绳索张紧,制作工艺精细,木纹清晰美丽。 [em05]


达玛,又称嘎阿。藏族棰击膜鸣乐器。流行于西藏拉萨、日喀则、昌都、青海玉树、四川甘孜、巴塘等地藏族宫廷歌舞乐队和藏传佛教寺院中。

  历史悠久,最早一直流传于西藏地区。但到了公元9世纪上半叶的朗达玛统治时期,佛教遭受破坏,歌舞被迫禁绝,达玛也曾失传达八百年之久。直到公元17世纪五世达赖时期(1642年—1682年),拉达克土王前来朝觐达赖时,达玛才随之再现于宫廷乐队。首先用于拉萨市布达拉宫嘎尔巴乐队,嗣后又流传到日喀则扎什伦布寺、昌都向巴林寺、四川甘孜的甘孜寺和巴塘的昌宁寺等寺院。

  鼓身多用黄铜铸造而成,个别用铝合金或木制作,外观与口小肚大的坛子相像[图]。鼓底较小,上部是鼓体直径最大处,顶部鼓口稍内收。达玛有大小两种规格,大鼓称达玛切,又称雄达玛或低音达玛,鼓高30厘米~34厘米、鼓面直径37厘米~41厘米、鼓体上部最大直径45厘米~50厘米、鼓底直径15厘米~18厘米、鼓底正中有一个直径1.5厘米的音孔;小鼓称达玛穷,又称雌达玛或高音达玛,鼓高16厘米~20厘米、鼓面直径29厘米~32厘米、鼓体上部最大直径31厘米~34厘米、鼓底直径12厘米~16厘米、鼓底正中小音孔直径0.6厘米。上端 鼓面蒙以牦牛皮。蒙皮时间一般以藏历九月为佳,因为此时牦牛长得最肥壮,皮质也最好。蒙皮要用当天所宰之牦牛皮,皮板湿润易于拉伸。鼓皮周边扎有若干小孔,用整根细牦牛皮条穿入小孔并与鼓底皮圈往复串连、勒紧固定。松驰或绷紧皮条可以调节鼓皮的张力,改变鼓的音高。铜制鼓身外表多涂以银粉。鼓棰木制,棰长30厘米,棰头稍粗,尾端略细并系以红绸条为饰。

  演奏前,为使两鼓发音高低分明,常将达玛切的鼓皮用水浸泡,以使鼓音降低,而达玛穷的鼓皮则要在日光下曝晒或在火边烘烤,以使鼓音升高。达玛属于无固定音高膜鸣乐器,但大小两鼓音高常为五度关系。

  演奏时,奏者两手各执一棰。达玛切置于奏者右侧,达玛穷置于奏者左侧,两鼓用皮带或布带连结固定在一起,一人要同时演奏一对鼓。达玛既可坐奏,也可行奏。主要用于藏族宫廷嘎尔巴乐队伴奏宫廷歌舞、迎送达赖喇嘛、佛教寺院举行传召大法会迎请强巴佛等礼仪、羌姆和藏戏伴奏。一般在室内或园林中伴奏歌舞时,奏者多席地或坐在卡垫上随乐曲的需要而敲击演奏。每个鼓的下面都垫一个厚3厘米的环形布圈。达赖喇嘛远巡举行迎送仪式时, 则要在户外行奏,将一对达玛分置于马背两侧,奏者骑在马上敲击,也可由一人背二鼓在前,另一人随后演奏。达玛发音坚实有力,音量洪大,音色明亮,传远效果好。演奏时使用的数量因地而异,在拉萨的布达拉宫和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表演藏族宫廷歌舞时,要同时使用四对达玛,而在其他藏传佛教寺院和藏戏团,则要使用一对或两对达玛。 [em05]


日木,羌族棰击膜鸣乐器。又称羊皮鼓。汉称羌铃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县、黑水、汶川、理县、松潘等羌族地区。

  民间流传着关于日木的传说:古时候,在羌族首领的住处,一只白山羊偷吃了桦皮经书,使羌族的经典失传。首领盛怒之下,杀死白山羊,剥羊皮制成鼓。从此羌族有了羊皮鼓。

  鼓框桑木制,呈扁圆形,单面蒙以羊皮。规格尺寸不一,鼓面直径33厘米~40厘米、鼓框高9厘米~1 1厘米,鼓框里面置有木制横梁,可作为鼓柄使用。有的日木在鼓框一侧连有一个呈弓形的木柄,木柄上端雕以羊头为饰,柄下端拴系两束彩色丝穗。在鼓的框边上拴系有小铃和铁片。鼓棰用藤条和杉木制作,呈勾形,羌语称尔渥特,棰长40厘米~58厘米,棰头缠以绸布,棰柄饰以彩穗;经过改革的日木,单面蒙以双层羊皮,鼓框外表彩绘条形或图案纹饰,鼓框周围饰有彩色丝穗[图]。

  演奏时,左手持握鼓柄,右手执鼓棰敲击。演奏技巧有单击鼓面、鼓边和混合敲击等三种。 鼓心发音低沉浑厚,鼓边发音高亢清脆。日木是羌族古老的打击乐器,旧时用于祭祀等宗教活动,为端公(巫师)跳神时所用乐器,巫师手持日木跳巫舞,又称皮鼓舞或跳经,羌语称莫尔达沙。如今,羌族手鼓经过改革和美化,已用于《跳锅庄》、《铃鼓舞》 等歌舞表演中,充分表现了羌族人民粗犷豪放的民族风格。日木既是歌舞的伴奏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em05]

额墨,锡伯族棰击膜鸣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锡伯族原聚居于我国东北黑龙江等省,以渔猎为生。18世纪中叶西迁以前,曾与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族杂居,信仰萨满教,在祭祀、跳神仪式中使用的萨满鼓,锡伯族称之为额墨。

  鼓框扁圆形,用木制成,框内置有数十个小铁片。鼓面直径45厘米~50厘米、鼓框高3.5厘米~4厘米,单面蒙以驴皮,鼓面绘有颇富民族特色的花纹图案,鼓心为一轮红色太阳,在太阳中卧坐着一只黑色雄狮般的獒狗,太阳外围有七片莲花瓣纹,这种图案与本民族的历史传说和自然崇拜有密切关系。鼓框内置有十字形铁架,鼓框外围缀有丝制黄缨。

  演奏时,左手持握鼓框内十字铁架,右手执木制鼓棰敲击鼓面,既有咚咚的鼓声,又有铁片碰撞鼓框的金属声响,发音浑厚、响亮。无固定音高。额墨原只用于萨满教祭祀仪式场合中,是宗教乐器。现已用于各种节日、庆祝丰收和民间集体舞蹈中。奏者多为男子,人数众多,每人一鼓,边奏边舞,舞蹈动作幅度大,并常用鼓面组成画面。振奋人心的隆隆鼓声,加之粗犷矫健的舞蹈,表现出锡伯族勇敢豪放的民族性格。 [em05]
 
 楼主| 发表于 2004-1-7 11: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咚,瑶族棰击膜鸣乐器。瑶语“如”为鼓,“咚”为小,“如咚”即小鼓之意。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

  传说古代瑶族先民在乘船迁徙途中,突然遭遇风浪袭击,情况万分危急。便祈求盘王保佑平安,并许下祭祀供奉之愿。瑶民脱险后履行了诺言,每年还盘王愿,世代相传至今,还将这种传统祭祀活动称其为跳盘王。届时,相邻几十里的各村各寨瑶族群众,身穿节日盛装,汇集在一起击鼓舞蹈,尽情欢乐。如咚是舞蹈时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

  鼓框用整段樟木挖空制成,为扁圆形,两端蒙以牛皮或山羊皮,皮面四周边缘先缝在 略大于鼓框的圆形铁圈上,再分别盖于两端鼓口,用绳索将两铁圈拴系勒紧,皮膜张力可调。规格大小不定,常见者鼓面直径21厘米~27厘米、鼓高11厘米~16厘米、鼓框厚2厘米。 鼓身一侧置有一个鼓环。鼓棰青杠木制,棰长20厘米,棰头包布。

  演奏时,奏者左手提携鼓环,右手执棰敲击鼓面,发音较沉闷,可击出不同的节奏。常用于师公道场度戒和驱魔,在跳盘王传统祭祀活动中,它经常与蜂鼓、锣、钹等乐器一起为之伴奏。?  [em05]


火者,彝族、布依族棰击膜鸣乐器。彝语称火者。布依族称的光。流行于贵州省西北部威宁、赫章、毕节、水城、纳雍、黔西、盘县等彝族地区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贞丰等布依族地区。

  鼓框用核桃木或梧桐木板条拼合而成,呈扁圆形,两端蒙以未经处理的带毛生牛皮,皮边四周用两排竹钉固定,竹钉露出鼓框1.5厘米。鼓的规格不一,大者,鼓面直径40厘米~45厘米、鼓高20厘米,小者,鼓面直径15厘米~20厘米、鼓高10厘米,鼓框两侧置鼓环、系鼓绳。鼓棰木或藤制,大者长25厘米、小者长20厘米,棰头包布。

  演奏时,左手提鼓绳,将鼓置于胸前,或将鼓绳系于腰间,鼓面垂直或平置,右手执棰击奏,发音较沉闷。用于民间喜庆婚丧等场合中,火者常和彝族木唢呐、锣等乐器组成小型吹打乐队为唢呐调伴奏,乐曲有文牌和武牌(又称花牌)两种。文牌有十二调,每调又有十二曲,奏法有别,每曲先由轻而重、由急而缓连击数十响,再重击一棰,表示乐曲开始;武牌则无固定的曲调和节奏。 [em05]

蜂鼓,因鼓身其形似蜂而得名。是壮族、瑶族和毛南族混合击膜鸣乐器。又以横置腹前演奏 而有横鼓之称。壮族还称岳鼓。瑶语称勐啯、如叨。毛南族称长鼓。此外,还有腰鼓、瓦鼓 、黄泥鼓之名。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

  生活在美丽富饶的祖国西南边陲的壮、瑶、毛南各族人民,都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化艺术。山歌对唱悦耳动听,民间舞蹈绚丽多姿。在广西各地,每当庆祝丰收和欢度节日之时,能歌善舞的各族人民便身穿盛装,在蜂鼓的伴奏下高歌欢舞。

  蜂鼓历史悠久,它是流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细腰鼓,它和朝鲜族的杖鼓同出一源。在古代不仅叫作杖鼓,还有拍鼓、正鼓和魏鼓(因北魏时使用普遍)之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花腔腰鼓,出临桂职田乡,其土特宜鼓腔,村人专作窑烧之,油画红花纹,以为饰。”周去非《岭外代答》:“腰鼓,静江腰鼓,最有声腔,出于临桂职田乡”。用陶瓷制作蜂鼓由来已久,它源于唐代陶瓷细腰鼓。宋人笔记中记载的临桂职田乡以烧制“腰鼓”腔著名,叫作“窑烧腔”,当为历史上盛产蜂鼓精品之地。在其邻近的永福县及藤县、容县等宋代窑址中,都曾出土了完好的窑烧腔,它与现代民间流传的蜂鼓相比,只是中间的鼓腰略长。北宋陈旸《乐书》对鼓的形状、制作和用途记述道:“……大者以瓦,小者以木类,皆广首纤腹。……右击以杖,左拍以手,后世谓之杖鼓、拍鼓,亦谓之魏鼓。每奏大曲入破时,与羯鼓、大鼓同震作,其声和壮而有节也。”在敦煌唐代壁画、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的乐舞浮雕中,都有敲击细腰鼓的舞乐图,其鼓形和奏法与今日广西地区的蜂鼓极为相似。

  蜂鼓,鼓身先用黄泥捏成,然后入窑烧为陶瓷,两端粗大、中间细小,形似蜂腰。 全长50厘米~64厘米,鼓腔的一端呈圆球状,最大直径20厘米~22厘米,顶端敞口(鼓面)较小,直径只有7厘米~10.5厘米;鼓腔的另一端呈喇叭状,顶端敞口(鼓面)较大,直径14厘米~20厘米。鼓腰细如蜂腰,直径5.8厘米~8厘米,鼓腔两端相通,壁厚1厘米。鼓的两端蒙以牛皮或羊皮,鼓皮附于圆形铁圈上,铁圈四周置铁钩数个,通过绳索连结系紧,并可调节鼓皮的张力,以改变音高和音色。在广西百色地区靖西县等地,也有木制的蜂鼓,鼓皮不用绳索绷紧,而直接用鼓钉固定在鼓的两端,鼓身涂以朱漆,两端并绘有黄色小菱形图饰,外表也很美观。

  演奏蜂鼓时,将鼓系以彩带横挂于腹前,或置于鼓架上,圆球状一端鼓面置于左侧。既可用双手拍击两端鼓面,也可用左手执木或竹制圆头鼓棰敲击左侧球状一端鼓面,用右手拍击右侧喇叭状一端鼓面。球状的一端鼓面,发出清脆明亮的高音;喇叭状的一端鼓面,发出深沉浑厚的低音。音高不固定,两端发音通常为五度关系。陶瓷制的蜂鼓,音色清晰明亮;木制的蜂鼓,音色柔和动听。用于器乐合奏、师公戏、师公舞、蜂鼓舞等歌舞和曲艺伴奏。它常与小鼓、锣、钹、铃等民间乐器一起合奏。在壮族逢年过节、婚丧之事、祈庆丰收和祭祀祝寿,在金秀、防城瑶族做鸿门、还愿和度戒,在桂北环江毛南族的道场斋事中,蜂鼓都是必不可少的乐器。它还是壮族说唱“蜂鼓”的主要伴奏乐器。在民间歌舞中,它既是重要的伴奏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常由奏者边奏边舞,声情并茂,颇富地方特色。

  1987年,广西音乐工作者黄仲裕、张颖中与苏州民族乐器三厂合作,设计制成一套系列定音蜂鼓,共十面。鼓腔使用性能接近陶瓷的玻璃钢制成,通过螺杆调节皮膜的张力,可获得所需的音高,其调音范围为大三度。每面鼓都置于设有机械装置的鼓架上,可任意调整鼓的角度和高度。演奏时,系列定音蜂鼓中间竖向排列八面,两边各横置一面,既可用鼓棰敲击,又可用双手拍击。棰击音色清脆明亮;拍击音色含蓄柔和。音域A—e1。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戏曲、歌舞伴奏。 [em05]
 
 楼主| 发表于 2004-1-7 11: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杖鼓,又称长鼓。朝鲜族混合击膜鸣乐器。朝鲜语称卜。历史悠久、构造独特、音色柔和,常用于歌舞伴奏和器乐合奏,是深受朝鲜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乐器。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等省区,尤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最。

  勤劳质朴的朝鲜族人民,主要聚居在我国吉林省东部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这里山青水秀,风光绚丽,弦歌处处。自治州首府延吉市,被人们誉为“歌舞之乡”、“文化之城”。每逢节假日、婚礼、寿辰或劳动之余,便会在街头巷尾、公园或庭院里,看到身穿彩色长裙的妇女、花甲老人或儿童们蹁跹的舞姿,听到在铿锵的杖鼓声伴奏下,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和激动人心的歌唱。正如《三国志·魏书·东夷传》所载:“高句丽……其民喜歌舞,国中邑落 ,暮夜男女群聚,相就歌戏”。可见朝鲜族人民能歌善舞有着悠久的历史。杖鼓源于印度,公元4世纪时传入我国中原,后又东传高丽。在敦煌北魏壁画和云冈石窟北魏浮雕中,都能见到早期杖鼓的舞乐图像。隋唐时期,中原又称杖鼓为都昙鼓、毛员鼓和腰鼓。《旧唐书 ·音乐志》(卷二十九)中载:“腰鼓,大者瓦,小者木,皆广首而纤腹,本胡鼓也。……都昙鼓,似腰鼓而小,以槌击之。毛员鼓,似都昙鼓而稍大。”也间接地说明了早期杖鼓的名称和形制。隋唐时期虽然没有杖鼓之名,但实际上已用于九、十部乐中的天竺、龟兹、西凉、疏勒、高昌和高丽诸乐中。

  公元10世纪末的北宋时期,始有杖鼓之名,并用于宫廷燕乐的大曲部、鼓笛部中。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唐之杖鼓,本谓之‘两杖鼓’,两头皆用杖。今之杖鼓,一头以手拊之,……明帝、宋开府皆善此鼓。其曲多独奏,如鼓笛曲是也。今时杖鼓,常时只是打拍,鲜有专门独奏之妙。”详细地叙述了唐宋时期杖鼓的不同演奏方法,唐代两头都用杖敲,便叫作“两杖鼓”,唐玄宗李隆基和宋?都善于演奏这种乐器,曲目多为独奏曲;宋代是一头用杖敲,一头用手拍,常用于敲击节奏,很少有技艺高超的独奏。到了元代,对杖鼓的记载更为详尽,《元史·礼乐志》中说:“杖鼓,制以木为匡,细腰,以皮冒之,上施五彩绣带,右击以杖,左拍以手。”明清两代的文献都提到了杖鼓,明代王圻《三才图会》:“ 广首而纤腰,两头击之,声相应和。”清《钦定大清会典图》:“杖鼓,上下两面冒革于铁圈,复楦以木匡,细腰。”

  11世纪初,杖鼓从我国东传高丽,据《韩国音乐史》载,高丽文宗时期(1047年—1082年)的唐部乐就已有了杖鼓。韩国古籍《乐学轨范》记载的鼓制和奏法十分详细:“按:造杖鼓之制,其腰木及漆布为壳者最好,磁次之,瓦则不好。漆以黑或朱,两面各用围铁。大面以白生马皮为之,小面以生马皮为之。大面用左手拍之,谓之鼓;小面用右手杖击,谓之鞭;两面 同击谓之双;以杖暂击,俾作摇声,谓之摇。唐乐、乡乐并用之。”韩国的杖鼓,过去用于 雅、俗乐,曾是宫廷“唐部”音乐的主奏乐器之一,今日仍在民间广泛流传。清代以后,杖鼓在我国中原大地销声匿迹,而在朝鲜族民间仍广为流行,并根据其形有了新的名称——长鼓,已成为朝鲜族民间乐器中重要的膜鸣乐器。

  鼓身用一段椿木、桦木或杨木(多块木料拼合也可)掏空或旋制而成。全长56厘米~70厘米,两端鼓腔粗而中空,中间鼓腰细而实心,呈两个倒接的脚杯状。左端鼓腔长18厘米~22 厘米、鼓口直径24厘米~26厘米,右端鼓腔长16厘米~20厘米、鼓口直径22厘米~24厘米,中间鼓腰直径10厘米~ 12厘米,从而形成两个大小不同的共鸣腔。鼓身外表涂以红漆,绘有描金花纹图案。左端鼓腔稍大,多蒙一块较厚的牛皮、马皮、驴皮或猪皮,以使其发出柔和、深沉的低音;右端鼓腔略小,多蒙一块较薄的鹿皮、羊皮或狗皮,以使其发出清脆、明亮的高音。皮面缝在两个直径41厘米~48厘米的圆铁圈上,分别盖于两端鼓口,铁圈四周各置八个铁钩,拴以皮条或鼓绳,相邻两绳间穿以可活动的皮套(又称浮转),左右移动皮套可调节鼓皮张力。左右两端分别称为手鼓面、棰鼓面,都无固定音高,一般将其调成四度或五度音程关系,并能根据演奏的需要来定音。鼓棰用竹条或细竹制作,棰长40厘米。

  演奏时,将鼓横挂于腹前或置于木架上,左手拇指扶住铁圈,其余四指可单指敲击或一起拍击手鼓面,右手执竹条敲击棰鼓面。经过人们不断地发掘、整理,演奏技艺极为丰富。手鼓面奏法有单鼓点、单花点、双花点、闷鼓点等四种,棰鼓面奏法有单鼓点、单花点、双花点、 滚奏、震奏等,敲击的节奏变化有四十多种。常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独唱、舞蹈伴奏。杖鼓在朝鲜族民间是主要的独奏乐器之一,与筒箫、细筚篥等朝鲜族民间乐器齐奏或合奏时,均为领奏乐器。故民谚中有“第一是有名的鼓手,第二才是有名的歌手。”可见杖鼓在民间乐队中地位的重要了。当人们看到朝鲜族姑娘将一种较小的杖鼓横挂腹前边击边舞时, 这种表演形式就是著名的朝鲜族《长鼓舞》。杖鼓既是舞蹈的伴奏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铿锵的鼓声伴着矫健的舞姿,十分动人。将一种稍大的杖鼓置于木架上,参加器乐合奏或为声乐(如独唱、伽耶琴弹唱)、舞蹈伴奏,常用来表现轻快欢乐的情绪。杖鼓在熟练的演奏者敲击下,两个不同的音响参差交错,两种不同的音色忽隐忽现、时轻时重抑扬顿挫,音色分外清丽鲜明,有时犹如珠落玉盘,叮咚作响,有时宛如水动荷叶,令人赞叹不已,它以独特而丰富的音乐语言,表达出复杂而细腻的思想感情,具有鲜明的朝鲜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色彩。能歌善舞的朝鲜族人民,长期以来努力发展杖鼓艺术,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在节日或劳动之余,人们欢快地敲起杖鼓,或引吭高歌或翩翩起舞,抒发对幸福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楼主| 发表于 2004-1-7 11: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双面鼓,又称两面鼓。傣族混合击膜鸣乐器。傣语称光萨、光边、光邦。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

  鼓身用整段芒果木、椿木挖空中间制作而成,外形呈圆筒状,两端鼓口直径不同,一端较大,一端稍小。鼓口蒙以牛皮、麂皮或羊皮,两端皮膜边缘先缝在大于鼓口的铁圈上,两圈之间系以皮绳或皮条勒紧,并可调节鼓皮的张力[图]。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双面鼓,全长100厘米~120厘米,粗端鼓口直径40厘米,细端鼓口直径30厘米;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双面鼓,全长50厘米、粗端鼓口直径25厘米、细端鼓口直径20厘米。鼓身外表涂以红漆,在鼓的两端或近两端处,系以数根皮条或用皮条编织的鼓带。鼓棰木制,棰长25厘米,棰头缠以布条。

  演奏双面鼓,因地区不同而有异。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将鼓带挂于颈项,鼓身横置腹前,左手拍击粗端鼓面,右手拍击细端鼓面,并边击边舞。这就是民间流传的《光萨舞》,多为集体进行表演。在德宏傣族地区,将鼓带挂于左肩上,鼓身横于腹部左侧,粗端鼓面朝向右前方,两手各执一个鼓棰,左手敲击后边的细端鼓面,右手敲击前边的粗端鼓面,也边击边舞。双面鼓虽无固定音高,但两端发音有别,细端发音高、粗端发音低。在傣族地区,逢年过节或喜庆丰收,全寨的男女老少都要来到院坝上,一边敲击双面鼓,一边欢乐歌舞,并有铓、傣镲和光吞等乐器一起参加伴奏。舞步徐缓整齐,情绪欢快热烈。有时日以继夜,通宵达旦。
 
 楼主| 发表于 2004-1-7 1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边鼓,是壮族混合击膜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东兰、巴马等地。

  鼓框竹制或用一整块木料雕凿而成,上口较粗,下口较细,外形呈扁圆状,上口单面蒙以牛皮、羊皮、猪皮或蛇皮,皮面四周边缘用双排鼓钉固定,鼓框下口敞开[图]。规格尺寸不一,通常鼓面直径22厘米~28厘米、鼓下口直径20厘米左右,鼓框高4厘米~5厘米、木制鼓壁厚2.5厘米~3厘米。鼓框外涂红漆,框边周围钉以彩穗为饰。流行于广西武鸣一带的边鼓较小,鼓面直径22厘米~25厘米,单面蒙牛皮或蛇皮;流行于广西东兰、巴马一带的边鼓稍大,鼓面直径25厘米~28厘米,单面蒙羊皮、猪皮或蛇皮。

  演奏时,武鸣一带的边鼓用左手托持鼓框,右手拍击或以小木棍为棰敲击;东兰、巴马一带的边鼓用双手拇指和掌心托持鼓框两侧,其余手指同时或交替弹击鼓面。边鼓发音坚实清脆,但音量不大。边鼓是壮族人民喜爱的手鼓,原只用于道公(巫师)跳神歌舞。如今,在壮族铜鼓乐(常由四面大小不同、音色各异的铜鼓交替演奏)合奏中,边鼓是主要的衬托乐器。此外,它还用于道公戏(在跳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歌舞戏剧)和歌舞伴奏。
 
 楼主| 发表于 2004-1-7 11: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圆鼓,是满族、朝鲜族混合击膜鸣乐器。满语称铜肯,又称抬鼓。朝鲜族又称扁鼓、民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尤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盛行。

  圆鼓原为满族萨满教祭祀活动中使用的伴奏乐器。《满族祭神祭天典礼》中有:“其鼓别有 手鼓、架鼓,俱系主家自击。紧缓一以萨吗(满)鼓声为应。”历史较为久远。

  满族的圆鼓,形如短桶状,鼓框木制,两端蒙以马皮或驴皮为面,皮面边缘穿有等距小孔,用皮绳或麻绳交插穿入小孔中,勒紧皮面使其固定于鼓框两端,鼓皮张力可调。鼓面直径30厘米、鼓框高25厘米。

  朝鲜族的圆鼓,外形呈扁圆形,故有扁鼓之称。鼓框木制,两面蒙以牛皮或羊皮,先将皮面缝于圆形藤圈之上,用绳索交插穿入两藤圈中,勒紧绳索使两端鼓面绷紧,余绳缠绕于鼓框中部,鼓皮张力可松紧,音高可调。鼓面直径30厘米~45厘米、鼓框高15厘米~20厘米,鼓框涂以红漆,描绘金色花卉图案,并使用红色线绳勒紧鼓皮[图]。

  演奏时,满族民间多将圆鼓置于两膝间,以手指或手掌击奏。萨满表演时,则由人肩抬圆鼓 或将鼓置于木架上演奏;朝鲜族民间多在圆鼓框上缠捆红布带,将鼓竖挂于胸前,左手拍击左边鼓面,右手执木棰敲击右边鼓面或鼓边。发音柔和响亮,无固定音高。演奏风格与杖鼓近似,节奏变化较多。演奏者情绪激动时,上下飞动鼓棰,表情幽默、活泼。也可将圆鼓置于左脚背上,以伸屈左脚控制击鼓部位,左手扶鼓,右手拍击或执棰击奏。常用于民间器乐合奏或歌舞伴奏。朝鲜族的圆鼓,经常与杖鼓、筒箫一起合奏,并在民间乐队中居于领奏地位,除用于演奏外,它还是民间舞蹈的道具,表演时奏者边击边舞。圆鼓已成为节日、假日和喜庆场合离不开的节奏性乐器。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的朝鲜族圆鼓、鼓框用多层板烘烤弯曲定形而成,鼓框直径37厘米、鼓框高17厘米、框壁厚1厘米,两端蒙以牛皮,皮面缝在两个直径42厘米藤圈上,用红线绳穿入藤圈勒紧使鼓皮绷紧。鼓身涂以红漆,制作工艺精细。此鼓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楼主| 发表于 2004-1-7 11: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手鼓,朝鲜族、满族混合击膜鸣乐器。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尤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最为盛行。  

  鼓身扁圆形,鼓框木制,有的用多层板条烘烤弯曲定形而成,鼓口直径19.5厘米、鼓边高3.5厘米~4厘米,两面均蒙以牛皮或羊皮。将皮面预先缝在大于鼓口的圆铁圈上,铁圈用粗铅丝制作,直径21.5厘米,然后在两铁圈中穿以绳索,拉紧铁圈而使鼓皮绷紧。鼓框一侧设有短木柄,柄长9厘米、柄径2.6厘米。手鼓鼓面光素无饰,鼓框和短柄均涂以红漆。鼓棰木制,棰长26厘米,棰柄稍粗[图]。

  演奏时,奏者左手持握鼓柄,将手鼓竖举于胸前,用右手拍击。也可将鼓横置,右手执鼓棰敲击,发音响亮,无固定音高。常用于朝鲜族民间歌舞和满族民间杂技伴奏。舞者表演时,常边击边舞,敲击部位、节奏多变,舞蹈动作难度大,并多有朝鲜族大锣、大金、小金、杖鼓和镲配合伴奏。手鼓既是歌舞、杂技的伴奏乐器,又是舞蹈的舞具。
 
 楼主| 发表于 2004-1-7 11: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鼓,因鼓身细长而得名。又称花鼓。瑶族拍击膜鸣乐器。瑶语称郭咚郭、槁。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及其湘、桂、粤毗邻之广大瑶族地区。

  在广西大瑶山下,在粤北、湘西南,聚居着勤劳智慧的瑶族人民,自古以来,瑶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人人喜歌,个个善舞。流传在民间的长鼓舞、伞舞等舞蹈,动作矫健而抒情,表现出瑶族人民勇敢而乐观的精神面貌。瑶族舞曲优美动听。每逢节日或喜庆,瑶族人民必挎长鼓而舞,舞蹈有双人舞、四人舞和集体舞等。

  关于长鼓的起源,在瑶族民间流传着一段动人的传说:很早以前,瑶族人民决定选举一位领袖, 率领大家抗御外族统治者的侵略。一天,一声巨响,空中直降一道白光,插入一块巨石之中,变成一柄长剑。人们议定,能将剑拔起的人,将是全寨首领。多少人跃跃欲试都失败了,只有一名叫冬比的青年将长剑轻轻拔起。于是,他被全寨推举为首领。他率领大家为反击外来侵略、保卫瑶山打了无数次胜仗,最后负伤牺牲。瑶族人民在包头布上插上一根长长的白鸡翎,象征那闪光的长剑,从深山砍来梧桐木,制成长鼓,以手拍击,发出“咚比、咚比”的音响,寄托怀念冬比的哀思。多年以来,长鼓已成为瑶族人民十分喜爱的民间乐器之一。

  历史悠久,长鼓起源于古代细腰鼓,从其形制特点、流行地域和使用场合等方面考察,它与黄泥鼓有许多共同之处,它的鼓形和公黄泥鼓犹为相似。故历代史籍文献记载瑶族所用此类鼓时,又称其为腰鼓、长腰鼓、长篌、长鼓等,概是同出宋代、同出一源的姊妹乐器。明清以前长鼓形制较多,有普通长鼓和特大长鼓,在普通长鼓中又有长鼓和短鼓之分。明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载:“衡人赛盘古,……以木为鼓,圆径一斗余,中空两头大。四尺者谓‘长鼓’;二尺者谓之‘短鼓’。”

  鼓身用整段泡桐原木挖制或旋成,内腔挖空,两端相通,外形呈两个倒接的喇叭状[图],两端鼓口较为粗大,中间鼓腰较为细小。长鼓有大中小三种规格:大长鼓,全长200厘米、鼓腰直径15厘米、两端鼓面直径30厘米;中长鼓,全长100厘米、鼓腰直径5厘米~6厘米、两端鼓面直径12厘米~13厘米;小长鼓,全长70厘米、鼓腰直径3厘米~4厘米、两端鼓面直径11厘米~11.5厘米。长鼓虽尺寸不同,但都蒙以羊皮或山兔皮,蒙皮方式有三,一是用鼓钉将鼓皮固定于两端鼓口周围;二是用鳔或胶将皮膜直接粘附在鼓口上;三是用竹圈将鼓皮紧箍于鼓口上。通体多彩绘云头、日月、龙凤、花草或鸟兽等绚丽图案纹饰,也有专门涂以红、黑两色油漆,并在两端鼓面周围漆以绿色装饰图案。用竹圈蒙皮的,则在竹圈四周垂以丝穗为饰。有的还在鼓的两端和鼓腰系以八个小铜铃。瑶族长鼓制作精细,外表美观。它既是一件民间乐器,也是一件古朴而精致的工艺美术品,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演奏时,大长鼓平置于特制的鼓架或桌案上,一人用手拍击一端鼓面,也可两人拍击两端鼓面,只用于合奏或为歌舞伴奏,不作舞蹈道具使用;中长鼓和小长鼓演奏时,左手持握鼓腰,以右手轮番拍击两端鼓面,边击边舞,这就是著名的瑶族长鼓舞。长鼓既是伴奏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乐舞时,常用八音乐队伴奏。内容丰富、变化多样,民间流传有“三十六套七十二层”的说法(即鼓有三十六种打法,舞有七十二种动作),内容多为表现瑶族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如伐木、狩猎、盖房等等。技艺较高者,甚至能在八仙桌上表演。凡逢年过节、庆祝丰收、乔迁新居、婚丧庆典、祭祀还愿等场合,均要表演长鼓舞。在瑶族村寨,每年逢十月十六日这天,便跳起长鼓舞,人们如醉如痴,铃脆鼓响、舞声沸腾,这古老的节日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楼主| 发表于 2004-1-7 11: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泥鼓,因演奏时鼓面涂以黄泥而得名。古称铳鼓,还有腰鼓、长鼓、长腰鼓、长篌之称。 瑶族拍击膜鸣乐器,瑶语称尼王瓮。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等地。

  瑶族民间流传着黄泥鼓的传说:在遥远的古代,瑶族村寨有一位老人,常带着儿子上山去打猎。有一次在悬崖边被山羊挤下崖去而身亡。为了悼念老人,儿子便剥下山羊皮蒙在一个掏空树心的枯木上敲打。此后,瑶寨里凡遇丧事,都要敲击这种鼓以示悼念。鼓分公、母两种。丈夫去世,妻子要在灵柩前打母鼓、儿子打公鼓;妻子去世,丈夫和儿子都要打公鼓,这已成为瑶家习俗,世代传承。

  历史久远,源于古代细腰鼓。11世纪时已在瑶族民间广为流传,一般多为自制、自用,不相送,不出售,寨寨都有。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瑶本盘匏之后……有乐器名‘长篌’,长三尺余,刳梓木为之,皮冒两端,涂泥而后击。腰鼓大者如柱长,或逾尺,亦如‘长篌’。”南宋周去非曾在桂林做官,东归后于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在《岭外代答》中写道:“人之乐,有卢沙、铳鼓、胡芦笙、竹笛。”“铳鼓,乃长大腰鼓也,长六尺,以燕脂木为腔,熊皮为面。鼓不响鸣,以泥水涂面,即复响矣。”明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衡人赛盘古……以木为腰鼓……绕身而舞。”古代文献中的铳鼓、长篌、腰鼓、长鼓等,都指的是今日黄泥鼓、瑶族的尼王瓮。

  鼓身用整段苦楝树、桐树原木挖制而成,两端蒙以山羊皮或牛皮,皮面固定在两个圆形铁圈上,盖于两端鼓口上,用铁钩系绳相对绷紧。黄泥鼓有公鼓、母鼓两种[图],其鼓形和 尺寸各不相同。公鼓,全长170厘米,鼓身中间细小、两端粗大,形如两个倒接的喇叭,鼓腰直径6厘米、两端口径均为23厘米,两个皮圈直径26厘米、鼓身壁厚1厘米。母鼓,全长100厘米,鼓身两端似桶,中间细腰较短,形如两个倒接的脚杯,鼓腰直径11厘米,两端口径均为22厘米,两个皮圈直径26厘米、鼓身壁厚2厘米。鼓身素色或彩绘龙凤图案。

  演奏时,公、母鼓的持法、奏法各有不同。奏公鼓时,左手持握鼓腰,举鼓于胸前,并上下、左右舞动,右手交替拍击两端鼓面;奏母鼓时,将鼓系带挂于腹前,双手分别拍击两端鼓面。黄泥鼓的演奏常与舞蹈相结合,多为边击边舞,民间称其为黄泥鼓舞。也可两人同击一鼓,常由一个母鼓和几个公鼓组队进行演奏。黄泥鼓无固定音高,参加合奏的鼓均需用 湿黄泥粘涂鼓面,使其音高一致、音色铿锵明亮。用于合奏或为歌舞伴奏。凡逢年过节、师公活动、喜庆丰收、祭祀祈祷或丧葬斋事等场合,瑶族人民都要演奏黄泥鼓。在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等地,每个寨旁林中都有一块“浪坪”,春节期间,青年男女到这里尽情歌舞、谈情说爱、跳黄泥鼓舞,许多美满姻缘就是这样缔结的。黄泥鼓既是歌舞的伴奏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的黄泥鼓,其中公鼓长170厘米、两端鼓口直径23厘米,呈两个倒接的喇叭状,外表涂以朱漆,绘绿色图案纹饰,做工细致。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楼主| 发表于 2004-1-7 11: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铃鼓,是维吾尔、朝鲜、乌孜别克、塔吉克等族的拍击膜鸣乐器。维吾尔语称纳格曼达卜( 意为歌唱用的手鼓)。朝鲜语称平高。塔吉克语称达夫。流行于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

鼓身木制,外形呈扁圆状,单面蒙以羊皮、马皮或驴皮,皮面周边用铁钉固定,鼓框上开有五至七个扁圆形透孔,透孔中各置一对铜制或铁制小钹,另有一个不装小钹的圆孔,作为手握部位[图]。

  铃鼓有大、中、小三种规格,鼓面直径20厘米~50厘米、鼓框高4厘米~4.7厘米、框板厚1.2厘米~1.3厘米。塔吉克族的达夫,鼓框宽大,形制别具一格。民间多使用白杨木制的旧筛子边框作为鼓框,直径40厘米~45厘米,鼓框高8.5厘米。单面蒙以狼皮、牛皮、小马皮或驴皮,有的在鼓框上装有三副小铁钹,发音低沉、浑厚。

  演奏时,多用左手持鼓,以右手手指或手掌击奏。摇动鼓身,可使小钹同时作响。多用于民间器乐合奏、歌唱或舞蹈伴奏。塔吉克族的达夫,多成对使用,并由两位女子演奏,一人奏基本鼓点,另一人加花装饰,这是塔吉克族多年来留下的传统风俗。
 
 楼主| 发表于 2004-1-7 11: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彝族的小鼓,又称团鼓。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姚安、南华等地。鼓框用一整段松木或核桃木挖空制成,呈扁圆形,两端蒙以羊皮为面,皮的四周边缘用大帽铁钉固定。鼓面直径22厘米、鼓高11厘米。鼓框两侧置小鼓环、系鼓绳。鼓棰木制,棰长18厘米,棰头包布。演奏时,奏者坐奏,将鼓置于两腿间,双手执棰击奏,是民间吹打乐队中的节奏乐器,它常和唢呐、锣、镲等乐器一起合奏。用于民族传统节日和民间婚丧喜庆等场合。
 
 楼主| 发表于 2004-1-7 11: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鼓,是壮、侗、彝、土家等族棰击膜鸣乐器。流行于广西、贵州、云南、湖北、湖南等省区。

  各民族的小鼓,因流行地域和使用场合的不同,在形制上也有区别,它们多用于民族传统节日、婚丧喜庆场合、民间器乐合奏和戏曲伴奏。

  壮族的小鼓,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西各地。鼓框用杉木或杂木板拼合而成,呈扁圆形,鼓腰略成拱形,两面蒙以牛皮,皮面四周用单排大帽铜钉固定,鼓面直径30厘米、鼓高22厘米。鼓框外表涂以红漆,鼓腰周围置三个铜制鼓环[图]。演奏时,将鼓置于鼓架或木凳上,双手各执一木制鼓棰击奏,发音短促,音色清脆,常用于八音乐队合奏或为壮剧伴奏,是离不开的节奏乐器。也用于民族节日庆祝或民间婚丧喜庆等场合中。
 
 楼主| 发表于 2004-1-7 11: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八角鼓,又称单鼓。满族、白族、汉族拍击膜鸣乐器。因鼓身呈八角形而得名。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和云南省大理、剑川等地。

  “八角鼓,响叮当,八面大旗插四方。大旗下,兵成行,我的爱根在正黄。黄盔黄甲黄战袍,黄鞍黄马黄铃铛。……”?

  这是一首名叫《接爱根》的满族情歌,它描写清代满族八旗子弟保卫祖国疆土英勇打败罗刹 (即沙俄),妻子喜迎丈夫凯旋而归时所唱的歌曲。八角鼓是满族最有特色的民间乐器。据传说,初期的八角鼓,是古代满族人民用于自娱的一种伴奏乐器。亦说它是由满族八旗的八位首领各献一块最好的木料镶嵌而成,它的八个边象征着满族八旗的团结。八木相拼而得八角,所以叫作八角鼓。

  满族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早在2000多年前就生息在我国东北长白山、黑龙江之间的广大地区;今天,又扩及河北、山东、内蒙古等省、区和北京、西安等城市。勇敢剽悍的满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的音乐文化。民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宗教祭祀歌舞,历史悠久,气氛热烈。民间乐器几乎全部是萨满祭祀时用的响器,唯有八角鼓用于演唱伴奏和歌舞表演。

  明代中叶以后,八角鼓开始流传北京。明代沈榜《宛署杂记》中记载:“刘雄八角鼓绝:刘初善击鼓,轻重疾徐,随人意作声,或以杂丝竹管弦之间,节奏曲合,更能助其清响云”。当时的八角鼓演奏技艺水平很高,刘雄被誉为都城八绝之一。随着1644年清王朝在北京定都,大批满人入关,在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年),八角鼓已作为鼓书、单弦等曲艺的伴奏乐器,并有专业艺人演唱,曾盛行于宫廷和北京、天津、东北各地。清代中叶,北京的八角鼓曲种沿运河南下传入山东,在聊城、临清、济宁等地,又演变成为“山东八角鼓”。

  鼓体较扁而小,鼓面呈八角形,鼓框用八块乌木、紫檀木、红木、花梨木和骨片拼粘而成。规格尺寸有异,常见者鼓面对角长16.5厘米~19厘米,鼓框高4.8厘米~5.5厘米 , 单面蒙以蟒皮、驴皮或马皮,以小鳞蟒皮为佳。四周边缘亦镶嵌骨片作为装饰。在鼓的七面边框木板中间,均开有海棠花瓣形的透孔,中间用铜钉各穿一对铜制小钹。另一面框板上装有一个小铜环,系以鹅黄色或大红色丝绳花结,下垂两束丝制鹅黄色或大红色长穗为饰,表示谷生两穗,象征丰收。外观小巧玲珑,制作精细,除可作为乐器演奏外,还有着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图]。

  演奏时,将鼓面竖置,以左手拇指、食指、中指伸在鼓框内,无名指、小指托鼓,右手各指 弹击鼓面而发音,音色清脆,优美动听。演奏技巧丰富,过去有“挝鼓十法”“击鼓五法”之说,现在常用的有坐、弹、垫、轮、搓、磕、分弹、簸等。民间有口诀曰:“怀中抱月 不许偏,四平八稳忌耸肩。摇鼓腕抖臂别动,打垫轮搓应合弦。”演唱中只用坐法,每拍一响,簸(摇)法常用于曲调的托腔部分,弹、垫、轮、搓、磕等技法用在岔曲和音乐的前奏、间奏部分。并可用左手拇指、食指弹击鼓皮的背面。尤其是弹击鼓面与摇震鼓身相结合发出的音响,更具特色。

  八角鼓早期用于古代满族曲艺“八角鼓”中,本世纪50年代,这种曲艺在曲牌的基础上发 展为“满戏”。如今,八角鼓主要用于北京、天津、东北地区及河北各地的说唱音乐“鼓书”和“单弦”(也称“单弦牌子曲”或“八角鼓”)中,由演唱者本人手持八角鼓敲击节奏,另由伴奏者弹三弦。

  八角鼓除满族、汉族使用外,还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剑川等白族人民聚居地区。白族的八角鼓,又称金钱鼓,有八角和六角形两种。演奏时,左手举鼓,右手掌击,用于民间歌舞伴奏 。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八角鼓多面,其中一面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楼主| 发表于 2004-1-7 11: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夏尔巴鼓,藏族支系夏尔巴人拍击膜鸣乐器。流行于西藏日喀则地区聂拉木县。

  鼓框木制,形状与腰鼓近似,但较之细长,两端蒙以牛皮或羊皮,鼓皮不用鼓钉固定,而是皮面四周穿有若干小孔,用牛皮条往返穿系其中,将两端鼓皮绷紧。形制大小有别,较大的鼓,鼓身长100厘米,中部腰径35厘米,两端鼓面直径大小稍有差异,稍大者一端鼓面直径28厘米,略小者一端鼓面直径26厘米[图]。将鼓体大小相同、音高稍有差异的两个夏尔巴鼓,在鼓框的两端部位用皮条捆扎牢固、相连成为一体,即是夏尔巴双鼓。

  演奏时,奏者坐姿,将鼓横置于双腿上,直径稍大的一端鼓面置于右边,直径略小的一端鼓面置于左边,用双手拍击两端鼓面发音,虽无固定音高,但音响高低有别,音色清脆响亮,穿透力较强。演奏夏尔巴双鼓时,奏者立姿,将鼓竖立于地面,两手分别拍击一鼓,音响高低、节奏疾徐互相交错,颇富民族风格。夏尔巴鼓均由男子演奏,用于民间歌舞伴奏。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夏尔巴鼓一面,鼓框用硬木制成,鼓长48.5厘米,中间腰径28厘米,鼓框两端口径和蒙皮均不相同。稍大一端口径19厘米,蒙以羊皮为面,不用鼓钉固定,而用两层牛皮将鼓皮外圈盖严,皮的四周穿有若干小孔,孔中穿以皮条并编成圆形皮圈套于鼓口外沿,中央露出直径12厘米的鼓心;略小一端口径16厘米,蒙以牛皮为面,用一层牛皮将鼓皮外圈盖严,皮四周有小孔,穿以皮条并编成皮圈套于鼓口外沿,中央露直径8.5厘米的鼓心,为使发音高亢,鼓心粘有一层牛皮。用较粗牛皮条将两个皮圈往返勒紧。制作工艺精细,鼓的外表刻以深浅、宽窄不同的环形纹饰,略细一端的鼓心并涂以黑色。
 
 楼主| 发表于 2004-1-7 11: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竹鼓,又称竹筒鼓、升筒鼓。佤、布朗、傣、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在祖国西南边陲的阿佤山区,几乎家家都有竹鼓,供儿童敲击娱乐。广泛流行于云南省沧源、耿马、西盟、孟连、澜沧、德宏等地。

  最早的竹鼓,是用大龙竹筒做成的竹制体鸣乐器,后来才蒙以猪膀胱、青蛙皮或蛇皮。德宏傣族,称竹鼓为猪尿泡鼓。澜沧布朗族,称竹鼓为土鼓或地鼓,它的使用与风俗活动有密切关系。过去,凡遇久旱不雨之年,根据民族传统风俗,全寨要举行宗教祈雨祭祀活动,多在寨外山坡大青树下,挖一深30厘米的圆坑,将竹鼓置于坑内,坑前置桌供以鸡、酒、糯米饭等食品,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坑前边念祈祷词边执小棍击敲。本世纪70年代末,经过沧源佤族自治县音乐工作者的改造发展,在鼓腔下端延展出鼓腰与鼓足,使之能立地演奏[图]。

  鼓身竹制,用一根长约100厘米、直径10厘米~11.5厘米的三节大龙竹筒制作,竹筒中间去节,两端通透。用上端的一节作为鼓腔,一般长20厘米~30厘米、竹壁厚0.8厘米~1厘米,鼓面蒙以羊皮,鼓腔以下的一节竹筒挖成空条状,中间用竹篾片绑扎成蜂腰状鼓腰,并将最下面的一节制出三条腿,鼓身通体施以彩绘。大小不同的数面竹鼓组成一套。形制美观大方,富有地方特色。

  演奏时,奏者既可将竹鼓立于地上,双手执短木棰敲击鼓面,也可用左手将竹鼓抱在腰间,鼓面朝前,右手执棰击奏。竹鼓无固定音高,发音高亢清脆,常用于民间舞蹈伴奏。在佤族《竹鼓舞》中,男女青年边奏边舞,很有特色。它既是舞蹈的伴奏乐器,也是舞者的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4-1-7 11: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算找不到了!!我也累死了!!!!把这些贴出来让各位前辈、同辈、以及将来的后辈们方便查找。这些资料我相信大伙都不怎么愿意自己找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