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udwig 于 2014-5-24 00:52 编辑

竽,古代吹奏乐器,属匏类乐器,战国至汉代曾广泛流传。《韩非子-解老》:“竽也者,五声之长也,故竽先则钟瑟皆随,等唱则诸乐皆和.”竽的形制和现在的笙相仿,但有差别,主要比笙长、大。一般用36根竽管,以匏作斗制作的。竽管分两排插在竽斗上,管有长有短,长的有76厘米,短的仅14厘米。管上有簧,簧片用2厘米长的竹片削成斜面,中间剜留竹皮而成。竽通常3尺左右,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竽是22管,通长78厘米。竽在我国历史上有其光辉的历程,现虽已失传,但在我国音乐史上应有其一席之地。  | 西.汉 绛色漆竽,管乐器,竽斗和嘴为木制,管用竹制。长78厘米,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
=============================== 
笙又名“芦笙”,气鸣(簧管)乐器。早在殷代(公元前1401~前1122)的甲骨文中就有“和”(即小笙)字。《尚书·益稷》提到“笙镛...笙是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重要的吹秦乐器。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有13簧、17簧、19簧等。 结构组成:主要由笙簧、笙苗(即笙体上的许多长短不一的竹管)和笙斗(即连接吹口的笙底座)三部分构成。 使用材质:笙簧:古代用竹制,现代多用响铜;笙苗:多用紫竹制作,每一竹管的下端嵌接有木制笙 脚以装簧片; 乐器特色:古老的中国民间乐器,属于簧片乐器族内的吹孔簧鸣乐器类,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发音清越、高雅,音质柔和,歌唱性强,具有中国民间色彩。 |  |
在中国分布广泛,大致有十七簧、二十一簧和三十六 簧三种规格。多用于合奏以及地方戏曲伴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