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羽衣随笔集(不断更新中……)

19
回复
900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31 12: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是随笔,其实信手涂鸦……

  我的朋友,谢谢你们带给我的一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3 9:50:37编辑过]
 
发表于 2006-3-31 12: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节——想说爱你不容易

    每年,市艺术节的排练演出异常辛苦。艺术组老师要在保证完成学校各项常规教育教学任务的情况下,挤出时间排练节目。除了专业的指导外,还有学生的组织工作、家长的思想工作、班主任与任课老师的协调工作、课务的安排工作、演出任务等许许多多工作。然而,从艺术节的排练演出过程中,我也真实地看到感受到了许多……

 

        学校充分重视   领导综合调控

  艺术节节目是展示学校艺术教育的一个窗口。从某种程度上说,节目质量的高低反应了艺术老师的专业水准,也折射了一个学校的参与态度与重视程度。所以,每届艺术节都是学校工作安排的重头戏。从行政会议的项目分工到班主任会议;从告家长书到服装道具的经费;从排练老师的思想工作到成果奖的考核方式都提上议事日程。

首先是行政会议的项目分工。行政工作繁忙,项目的分工也只能起到督促协调沟通作用,具体以艺术教师为主。年级组长会议上,校长也强调了支持小学科竞赛的训练排练,并将队员的出勤获奖列入考核的范围。

  其次,艺术节采用的是项目积分累计团体排名。所以,校长在艺术组安排工作的会议上,分析了上届艺术节的得分情况,提出了保与争的具体要求。虽然,校长说只要尽心尽职有所进步,但艺术老师肩头的任务不轻。

    偶然,看到城区某学校今年出台的艺术体育的奖惩办法。其中,艺术、科技节等学科竞赛获市团体第一名奖励该组750元,这点就能看出学校的重视程度。我们校长对于节目需要的经费也非常支持,其中中澳音乐教育验项目功不可抹。

演出那天,我还看到了一小、四小等几所学校的校长也在观看与评点节目。有一个节目光一个背景就耗资两千,真可谓“用心良苦”。其实,艺术节的每一个细节的举措不无牵动着大家的心。

 

忘我排练演出   对于专业的执着

 

专业是专业老师生存的基本,艺术学科对于教师的专业要求特别的高。天文地理琴棋书画通晓,这样的师资不多,所以艺术组的老师们不断学习着。走进艺术组,墙面上的书法绘画作品,桌面的手工制作就会深深吸引你的视线,浓浓的专业气息扑面而来。教培研中心主任参观艺体楼时,偶尔发现了凡璞老师的一张专业学习日程安排表后说:老师就要有这样的学习劲头,特别是非专业的老师学习的空间更大。并以此为例在一次全市音乐教研活动中为转岗的毕业生加油鼓劲。

对于艺术节的排练演出,我们的艺术老师更是不遗余力。令我深深感概,从她们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对于专业的执着。

几个排练场景拷贝在我心头。镜头一:晚上八点三十分,舞蹈房外是静静等候的家长,舞蹈房内夏老师等三位老师和排练的小朋友反复地抠着动作,高速旋转的电扇趋不走闷热。上了三四节课排练了四五小时的老师们声音嘶哑神情疲惫,一边还在不停地做着示范动作。老师排练点评间隙,小朋友见地就坐小脸上写着倦意。我忍不住对夏老师说:“时间不早了也挺累的,早点休息吧!”可夏老师说:“还好,比起以前没那么累了!真正进入了状态也就不那么累了。”镜头二:下午三点三十分,体育馆外是体训队的孩子在训练,馆内是心儿、小雨老师和歌舞组合的孩子们。整个组合边歌边舞难度很大,常常是一遍拉下来就累的不行,两位老师认真而有耐心的纠正着孩子们不规整的动作。有多少个这样的感人场景已经记不清了。

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两个月的艰辛训练老师们坚持了下来,没有谁请过一次假。从她们身上我看到对于专业的执着,更看到了闪光的精神。

 

服装道具制作   感受女红的纤细

 

服装道具的制作是舞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装的设计则要切合舞蹈所表达的内容与风格。比如《快乐老家》的舞蹈构思源于傣族泰国舞蹈,并融合了一些现代的元素。服装采用紫色为基调与白色相间,头饰用安纶做成泳帽样式钉上五彩碎花,淡雅中透出热带丛林花香四溢的感觉。这个舞蹈获得一等奖,服装功不可抹。活动中心还将服装沿用至新加坡的演出。今年艺术节几个同行问我借这套服装的样式仿制。

舞蹈《敲敲打打童年梦》表现的是夏夜孩子们打谷场上纳凉嬉戏的情景,服装的样式与色彩以中国民族传统的为主线,一切交给了业余做舞蹈服装的裁缝。道具选用了农村常见的筛子、稻草、小板凳、蒲扇、木屐、扁担、板刷等农趣十足。小道具的舞美装饰是线条与菱形、金色与红色喜气洋洋无不显现出民族韵味。接下来,艺术组的老师们投入地制作起来。记得学校论坛里凡璞老师有篇随笔《苗家刺绣学一学》,游客留言说禁不住想看看顽童穿针引线的样子。看着身边凡璞老师一颗一颗的穿珠子的专注神情,一种嫁衣锦上添花的爱怜油然而生。蒲扇上飞针走线的我着实感受了一把女红的纤细。

夏老师幽默地说:艺术组三个臭皮匠合成个诸葛亮。艺术组老师的创意一个阳光小屋就可见一斑。

 

   怎一个“难”字了得

 

殊不知舞蹈的编舞、钢琴的调律、合唱指挥、舞台表演、舞美都是高等院校的专业,而在师范院校里学习的的单纯的钢琴、声乐、舞蹈等远远不能满足教学与排练的需要。一个节目,从选材构思到编排;从服装道具到灯光音响;从音乐制作到多方协调沟通等等都需要做出确凿的选择才有可能有创作的新意。对于非专业的师范老师来说真的很“难”!

审题选题难  今年艺术节有个新的节目形式就是“亦歌亦舞”,要求三人以上五分钟以内内容健康的歌舞组合。那么什么是“亦歌亦舞”呢?大家理解大概是有歌又有舞,可能有的偏重舞,有的偏重歌(演出那天形式很多:歌伴舞、歌曲联唱等)。大概发现前几届的节目有抄袭的多,所以另一个节目是自创节目,形式不限。那小品、独唱、合奏、儿童剧、舞蹈各种形式岂不要难煞评委?更奇怪的是演出中还有创得一摸一样。节目看多了有创意的不多,选材上真是左右为难。来代课的王老师说:现在的节目都要弄得象电视里一样的正规。

排练演出难  低年级学生学过舞蹈与声乐的不多,有表演天赋的屈指可数,上过舞台的更少。唯一的兴趣组也一律停办!怎么办?

记得上届艺术节,负责课本剧排练后的教导跟我说:“一共就六个学生参加表演,排练时间到了还得一个一个从教室抓来。个别不会模仿老师一招一势的孩子只能着急地哭泣,说什么也不愿参加表演,真是自己能替代就替代了。”我想她道出了排练的“难”。

舞蹈《敲敲打打童年梦》是带有童趣的民族组合,第一次选学生排练时,眼前天真嬉戏的孩子们民族舞蹈的感觉在哪呢?大家感到未有的迷茫。《快乐女孩》有韵律操的感觉,动作十分难,协调性差点的都完不成动作。但是,我们的排练老师硬“拉”了下来。

排练老师调上完所有的课,带队比赛。演出结束后,活动中心的老师跟夏老师开玩笑说:“夏老师你真牛,有些孩子在舞蹈班跳得并不怎么样。”是啊!这背后的“苦”与“难”也只有排练老师知道。

道具制作难  舞台化的服装是节目的另一个亮点。美术老师设计好了服装,请人制作就遇到了问题,一般的裁缝不愿接这样费时又不赚钱的活,好不容易找来的裁缝还得不停地催促。为了面料我和裁缝跑遍了整个城隍庙,终于找到了四种想要的布。夏老师请来了他的师父设计装饰道具,许多老师利用休息时间分头跑饰品店淘需要的东西。

歌舞组合节目《快乐女孩》,因为演出中没有那么多的真耳麦,大家商量制作些道具耳麦。试了学生的头箍材质太硬不行,铅丝太细也不行。夏老师想起用铜芯电线,我从总务处找来了废旧铜芯线一试正合适,然后用银色的即时贴与银色闪光布装饰。演出前夜,因舞蹈鞋的颜色与服装色彩不协调,艺术组老师连夜加班用颜料与粉笔将鞋子染色。

家长协调难  城里的孩子吃不起苦,常常是好说歹说家长同意了孩子不愿意。愿意的学生成绩一般的排练时间更难保证,在家长看来学习是第一位的。

虽然下发了告家长书,基本征得了家长的同意,但排练时还是遇到尴尬情境。个别家长冲进排练房,指着排练老师说:你没有事情我还有事情做呢!说完拉着孩子走了。排练老师非常委屈,感到自己利用下班时间业余培养孩子却换来了这样的不理解。有几次排练时,家长虽没有大声的呵斥孩子,但孩子的泪水和家长的脸色不得不终止我有计划的排练任务。还要找合适的机会进一步沟通,因为有的孩子是节目的主角。但话也说回来,大部分家长是支持孩子吃点苦有所长的。

好在有学校领导家长的友情支持,要不然真的难上加难寸步难行!那么,投入了那么多时间精力人力物力换来的又是什么呢?

 

几家欢喜几家愁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演出那天我们几个同行聚在一起边观看节目边交流评价,也学到了不少东西。王老师打趣地说:不要太挑剔了,对于一个音乐老师能做到这样很不容易了。

当大家得知我们的自创节目《敲敲打打童年梦》获得第一名时,大家和孩子们欢呼雀跃。行政也来向我祝贺,我说:好成绩的取得,多亏了艺术组的老师们,特别是夏老师。接踵而来的是市妇联、文化馆、公安局等系统的盛情邀请,我们小朋友展示自我的同时也为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助兴。在市委领导赞许的目光中,在观众的肯定中分享着喜悦与成功的快乐!大家似乎暂时忘却了排练演出的辛劳与烦琐有了莫大的安慰。

当我还沉浸于这种安慰的时,一个意外发生了,排练老师几乎难以置信。不知遭遇了同样结果的学校会又怎样的反应。那些许许多多没有得奖的节目,她们的编排老师心中不知是什么滋味?

正象夏老师说的努力了尽力了也理解了,每一次的经历都将成为下一次的经验。也许选择了这样的职业也就选择快乐,选择了精彩与无奈,想想也就释然了。

 

艺术节啊!怎样才能不背离主旨又成人之美呢?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不知明年的艺术节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同行们,你们是否有着我同样的感慨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3 9:44:42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4-1 10: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霓裳羽衣等如此敬业的老师致敬!
 
发表于 2006-4-1 10: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

很佩服你

我们学校验收重点,一台晚会,细锁的事很多

 

 

 

 
发表于 2006-4-1 18: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真实的写照。

 
发表于 2006-4-3 09: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风舞十天、黑键、含馨朋友

有你们的支持和共鸣,我就有了前行的动力!

同时,也向诸多同行们致敬!

当好一个音乐老师真的不容易啊!

 
 楼主| 发表于 2006-4-3 09: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带实习生

每年都有许多学院的新老师来校实习或者鉴习,T就是为数不多的艺术实习生之一。

她来自某教育学院音乐教育系。带个“科班生”,我责任备感。

已在某小学小实习过的她,当初接触的是艺术学科,对于音乐学科的课堂教学还是比较陌生。我深知学院里学的教材教法与新课程的实际教学相去甚远,因此,粗略地拟了份带教计划。

为期一周的听课结束了,这一周开始上课。先前的教案已经和她修改与誊写了好几次,感觉课堂的脉络理得十分清晰。临上课,在桌上放了个小钟,提醒她把握环节的时间。也许是诸多的不放心,亲自督阵并给孩子们打了“预防针”。

第一堂课按设计的教案进行。发生练习用了十三分钟,该唱主角的歌曲新授仅留了下课前的五分钟。下课后,我问了她一句话:这堂课的重心是什么?你完成了吗?T老师意识到这堂课的时间没有把握好。课间临时调整了一下教案,砍掉了一些辅助环节。告诉她发生练习给个和弦学生就有能力找到主干音,老师的带唱要清晰与响亮。

第二堂课平行班上同样的内容。一切到是顺理成章,感觉4/4拍这个知识点没有点到位。那也在情理之中。歌曲的新授时间绰绰有余,反复的练唱却没有发现是错误的重复。课剩下最后五分钟,我上去将歌曲的难点拎出来练了一遍,学生过关。课后,我与T说:你所设计的环节都是每个知识点的铺陈,而不是为形式而形式。要学生理解歌曲的意境,首先自己得声情并茂地投入。课堂要学会观察学生,与学生有声甚至无声地交流。小学生很难接受机械的反复演唱,课堂的随机应变能收获很多。

第三堂课T老师似乎进入了角色。环节之间的衔接也流畅了些。我观察起我的学生来,听听学生发声的声音,高音区声音很美。看看孩子们对于不同教学方法的反应,庆幸平素的训练比较扎实而不至于把这些内容重新教授。孩子们似乎也感觉到与平时上课的不同。虽然有我在没有小小的“骚动”,可调皮的孩子还是忍不住对我说:我唱得有点口干舌燥。

感慨有师傅的指点,想起自己实习时候的师傅。当时他是该市的一个学科带头人,他的录象课获得全国三等奖,就是利用自己乡土资源民歌作为题材,课鲜活且有亮点。我庆幸我遇到了这样一位好的师傅。

试上结束后,我跟T交流。告诉她一个艺术老师的基本功很重要。老师漂亮的音色;一曲好琴;优美的舞姿极能吸引孩子们的视线。如果一首简单的伴奏都要断个几次,学生是没有学习的兴趣可有言的。同时,也告诉她经验是慢慢积累的,多听多看多练多问,新教师会成长的更快。她听后默默地点点头。

但愿她的未来一路阳光!

 

 

 

后记:一年后,偶遇了已经参加工作的T,一脸幸福地告诉我她没有选择教师这个职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3 9:54:0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4-3 11: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霓裳,你的flash做得太好了,真的有一种感觉,让心灵得到了净化,谢谢哦

 
发表于 2006-4-3 18: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凌波微尘在2006-4-3 11:47:00的发言:

霓裳,你的flash做得太好了,真的有一种感觉,让心灵得到了净化,谢谢哦

凌波:  这个flash是我喜欢的一个(不是我做的哦~)

 
 楼主| 发表于 2006-4-4 09: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霓裳羽衣,能告诉我像这样的flash在哪里可以找到吗?我好喜欢这样的音乐~~这个音乐叫什么名?

 
发表于 2006-4-7 14: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茼芯杰1314在2006-4-4 9:46:00的发言:

霓裳羽衣,能告诉我像这样的flash在哪里可以找到吗?我好喜欢这样的音乐~~这个音乐叫什么名?

《kiss the rain》

 
 楼主| 发表于 2006-4-7 15: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乡镇小学调研随记

一早出发,和青干班的学员一起参加某乡镇小学的调研活动。

中巴车走走停停不紧不慢地摇着,全然不顾我们焦急的心情。些许无奈索性也观赏起车窗外的景致。也许平日里匆忙无暇顾及身边的风景,心情竟然莫名释然。初秋的小河薄雾轻笼,农舍勾勒出层叠的轮廓。深呼吸,前所未有的自由!

整个路程化去了一个多小时,当然没能在规定时间到达。拐弯抹角找到了这所学校,门口的小黑板、彩旗以及局里的车才知道今天的客人非同一般。校园里非常干净,一片裸露的空地是操场,两幢教学楼(据主任介绍八十年代乡镇小学的典范),一个摆了几张八仙桌的食堂……不由得有些感慨,想起了自己的小学时代。要是城里的孩子在这里生活学习一周会是什么情景呢?这样的教育也许比说教管用。

上午和教研员一起听了两堂课,一堂英语课一堂音乐课。一所农村学校教室的硬件尚可,但是如果英语口语课没有了多媒体的辅助,要提高学生的兴趣也不容易。两位老师的基本功都很不错,准备相当充分,看得出学校非常重视这样的调研。

两堂课的间隙在走廊里看看孩子们的课间活动。却看到了这样一幕:刚才那个班中班干部向一个四十岁的女老师报告,有人在读”Walkman“的时候读成”奥特曼“女老师很严厉地问:是哪个?随后,老师和孩子消失在走廊尽头。我想象不出接下去发生的事情,也许观念不同,处理的结果也不同。

午饭过后,半小时翻阅了该校的档案资料,以便对这个学校有所了解。学校所有的夹子也就几十个,想想自己学校光一个德育验收就做了七十多个夹子。后来,同学悄悄对我说:我们只要学生考试成绩不错,其他都挺轻松的。也许起点不同,自然要求也要高一点,想想也就释然了。

而后,操场上见到几个高个男孩子自发的在打篮球。城里的老师自然又是一番感慨,城里孩子运动队训练每次不是少这个就是缺哪个,而且常常家长出面“说情”。取得同样的体育成绩,老师化的工夫也就多了。

下午,学员埋头写调研报告并分组交流。从课堂教学及资料入手,大家发表了调研后的想法看法,气氛倒也轻松,最后主任归纳了八大点。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提到了一个现象,这里的一年级孩子特别乖。一个班36人中男生只有12个,而且上课非常的听话。再看看城里学校的班容量和男女生的比例,自然一年级的老师有诸多辛苦了。

这一次的调研收获了很多,也想了很多……

 
 楼主| 发表于 2006-4-18 20: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的出,霓裳羽衣你是位勤奋,出色的好老师[em17][em17]
 
发表于 2006-4-20 15: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蓝_棠在2006-4-18 20:05:00的发言:
看的出,霓裳羽衣你是位勤奋,出色的好老师[em17][em17]

    谢谢蓝-裳,有空来坐坐哦~

 
 楼主| 发表于 2006-4-20 15: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孩子啊 我该如何爱你

你又一次失约了,也许你早已忘记了周五我们的约定。我在体育馆找到满头大汗的你,你见了我低下了头。当我问你有没有话跟老师说时,你说妈妈来了电话就可以了。简单的对白,将老师和你之间沟通大门关闭了。我拍了拍你衣服上的球痕示意你归队,告诉你以后的课不管喜不喜欢起码都得认真学点本领,至少不能影响前后左右的同学。我和你的任课老师在你身上倾注的远远甚于对待自己的孩子。因为在老师眼里,你们永远都是天真可爱的、可以雕琢塑造的孩子。

你,其实是个蛮聪明的孩子。你的爸爸妈妈这么认为,你的老师也这么认为。教了你一年多,印象中你的举手次数不是很多。有时你的答案正确,有时也答非所问,有时保持沉默。当你直截了当的告诉老师一点也不喜欢音乐时,我悲哀的同时告诉你学习其实也是项任务。你放弃了你自己,可是老师没有放弃。刚转来时,你的电子琴不会弹,为你配上小老师。经常是老师主动询问你会唱吗?会弹吗?你用沉默回答了我。第二学期,发现你的演奏有进步了,听说你妈妈把你送去学琴了。你没有把学琴的消息告诉老师,却怨怨地跟我说:我不喜欢弹琴,没办法他们要我学的。因为学了琴,电子琴课上的内容基本都会了。也许,此刻的课堂对于你来说是种“折磨”了。可为什么你们班里过了八九级的孩子还在认真地一遍一遍的练习。要知道电子琴和钢琴的演奏也有“天壤之别”,更何况老师还特赦你们可以弹点别的曲子!

也许,老师教的班级多。没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与你沟通,细细算来和你聊过几次的,劝你课上乖点能多学点能就多学点。只是你始终没有让老师走近你的世界。对于你们这个班,老师坦言是有些偏心,有时甚至是纵容的。真正让我看到你真实思想流泻的是语文老师那儿你的一篇日记,大致内容我忘记了。我看完后有些震惊!只记得你用尽辞藻,满纸诉说你讨厌课讨厌学习。原来你的爆发沉默在你的心中,语文老师告诉我马上得找你谈一谈。今天早上做操,我还看见数学老师也在找你谈。孩子啊,你看你的老师真的非常关心你。你难道你没有一点感动?没有一点心动?没有一点行动?

周五的一堂音乐课上。前半课你很表现不错,自己管好了自己。可是欣赏音乐部分,你所运用的肢体语言表达对音乐的感觉有些夸张了。你大刀阔斧的表现的是“春天小雨的刷刷声”吗?你左右小朋友课后告诉我你用手模拟大刀左砍右砍的刷刷,还“砍”到了他们。下课了,老师叫你站起来想要跟你谈一谈。你没有站起来,嘴里还惊讶的说:啊?我?留下来?不会吧?这一次,老师当着小朋友的面拉你站起来并严厉地批评了你。你哭了,无声的。这是第一次这么严厉,相信你这一次一定会做到你说的那样了。最后,老师还是原谅了你。并和你约定,如果你想说什么就在周一跟老师说说。

周一,我等来的是却你妈妈的电话。接通你妈妈的电话,甜美的声音,眼前浮现年轻漂亮脸庞。从其他老师那里知道你有个姐姐般年轻漂亮的妈妈,挣了很多钱的个体台商爸爸。好不容易有了这个小儿子非常的宠爱。你妈妈说了你周五的事。并告诉我不工作是为了照顾你,你爸爸努力打拼也是为了你,可你没让你妈妈少操心。我说不管怎样,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你妈妈歉意地说来学校不多,至今都不太认识几位任课老师。我建议你爸爸妈妈能与老师多沟通交流。想起同是台商的元的妈妈,家长会见我时的礼节和甜美的微笑;心的妈妈在商店笑着把我介绍给同是台胞的姐妹们,还特意在心毕业前转交了一本记事本给我……

孩子啊,你看看有这么多关心你的人啊!我多么希望你能与任何一个任课老师敞开心扉谈一谈!让老师能走近你,象父母一样地爱你

 
 楼主| 发表于 2006-4-26 10: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听着静静的音乐,细细看着霓裳羽衣的文章,眼前出现一个对音乐对工作对生活充满热情的老师,向你学习!
 
发表于 2006-6-8 13: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志成“支教记

   初知“支教”,源于洪啸音乐工作站网友志愿的一个大型活动“长阳支教”。网站上支教活动的图片、文字、视频感动着每一个浏览者,也震撼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对于这样的志愿者,我总是心怀着敬意。

 

     教育局的支教签约举措,让我们老师有机会走近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关注那些一度被遗忘的角落,去帮助那样一个师生群体。

 

     上下班途中,我经常见到“汇贤”“志成”等满载孩子的校车匆匆来去,民工子弟学校以它独特的存在方式无声无息的与城市并存着。我从母亲(退休教师)那里略知了这类学校的境况,但总也无法想象他们的日子。母亲说那里的孩子好学那里的家长淳朴,所以她不顾自己的身体去奉献余热了。

 

     六月八日清早,我调了课带上三位老师冒雨去志成支教。等待我们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未知的。

 

     七拐八弯在这座我生活了十多年的小城东北角,找到了“志成”学校。才知道校名原来是“XX市流动儿童少年就读学校”,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简陋与陈旧。只有墙上大红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标语;还有孩子们的浓重乡音读书声和旗竿上褪了色的五星红旗才告诉来这里的人们,这是一所学校。

 

     学校领导非常热情地让我们入座,那里的老师也微笑地点头招呼。孩子们见到外来的老师,没有围上来问长问短,只是用怯怯的目光远远地看着我们。

 

     我们共带去了美术、自然、体育三堂课,一堂体育课因场地限制搁浅了。

 

     方老师带去的是一堂线条造型的美术课“来自大海的思念”。上的年级是初一,这个班的四十多个孩子大大小小,有的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多了。整堂课学生们安静地听着没有一个插嘴的,默默用钢笔画着也没有因为没有画笔而遗憾。虽然他们没有机会看一看真实的大海,也无从从更多的媒体上了解“大海”,但他们渴望了解大海,临老师笔下的大海。在巡视他们作品的时候,感受线条如女儿学画般的稚嫩,也没敢画出想象中海里生物的样子,但是我着实被他们的求知与淳朴感动了。我和方老师都有中学从教的经历,知道这个年龄段的本地孩子倘若让他们画海会是什么情形,但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少了那份矫情。

 

蔡老师带去的是一堂电路实验课。因为动手操作,孩子们气氛比较活跃,对于他们来说那是多么新奇的第一次阿!整堂课孩子们的兴趣都在手上的电池灯泡上了,全然不顾老师讲了什么原理。蔡老师不得不停下来组织孩子们学会有序听讲。在选择正确电路图这个环节,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孩子们的答案都是正确的,但没有一个同学能说得出这样选择的理由。也许,她们接受的教育接触的环境太单一了,面对这样的问题就不知所措。这让我也想起了国外一些不懂技术没进过学校的农民造出能飞的飞机来的事例来。课堂上,我注意到了这样一个女孩。她总是睁着大大的眼睛盯着老师的一举一动,默默地举手、默默地写、默默地聆听。让我联想起那张“春蕾计划”宣传画上的“大眼睛”,面对这样清澈求知的目光,我们教育工作者还有什么理由不伸出援助之手呢?课在继续,一个孩子上黑板电路图画得不错,他们的教研组长带头鼓起掌来。他悄悄告诉我学校使用的是安徽人教版的全套教材,但因为没有器材象这样的副课是不太上的。

 

课的间隙,我用数码相机记录着震撼我心的一幕幕:张贴着光荣榜的宣传廊;砌着灶头的食堂;坑坑洼洼的操场(草场);简陋的办公室;矮小的教师宿舍……临走,二位“志成”的领导对我们说:你们学校的老师能来支教,我们欢迎。希望这样的机会能多一点。谢谢你们!

 

回来的路上,我们三个说了彼此的支教感受。蔡老师说看来教学内容选择还是太难,得从最基础的电路开始教。方老师则把学生作品带了回来,准备批了以后再去作指导。要知道选择教学内容时她们也是经过反复斟酌过的,我不由得敬佩起支教老师的执着来!

 

我想起从子弟学校转来我校的“磊”等同学,他们是幸运的。因他们父母抉择孩子有了更好发展。但更多的孩子迫于无奈,更多的家长迫于生计无法改变现状。但愿学校、社会能伸出更多的援助之手,让这些城市边缘的孩子将来能过上有别于他们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8 13:14:51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6-8 16: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有韵味!

 
发表于 2006-9-28 09: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澳洲印象(一)
 

(图/ lily)

     前言:20069月,我有幸应中澳音乐教育实验课题项目办总裁charil li 先生的邀请,随教育局考察团出访澳大利亚。我们一行十二人分别来自各地区不同的学校,在短短十天的考察过程中,我们用眼睛观察用头脑思考,更在相互的交流中获得。

 (一)     学校与教育

 (一)     学校与教育

                                                          没有大门的学校——Varsity

                                                          没有大门的学校——Varsity

      澳洲联邦下设昆士兰、维多利亚、新南维尔等州,每个州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小国家。他们可以拥有自己的法规政策,教育政策也不例外。每个州的情况不同,教育的政策也有些差异。

我们考察的那所Varsity位于黄金海岸市,是当地一所小有名气的公立小学。当翻译简单介绍了这所学校的情况后,我心中便开始勾勒这所学校的轮廓:气派的大门、现代化的教学楼、豪华的场馆……车行至一坡地便停了下来,司机说:“学校到了,你们下车吧!”看着眼前宽阔的坡地,矮小缺口的铁栅栏,不免心生疑窦:这就是学校吗?大门在哪儿呢?

疑惑间一位华人从矮小的铁栅栏内走了出来,热情地与翻译握手并招呼我们入内。从他的自我介绍中得知,他是广东人来澳洲已经二十多年了,现在在这所学校负责管理教学工作。他指着栅栏的缺口说这个就是学校的“大门”,我不免为澳洲人的简约折服。

一进“大门”便是小型网球场样的运动场,十来个孩子在上体育课,孩子们专注地玩着篮球运球游戏,并没有因为客人的到来而分散课堂的注意力。也许孩子们所受的教育良好,也许已习惯了众多的来访者。一路前行,教导主任在一块黄色标牌前停住,告诉我们这块牌子是州政府颁发的学校标志,类似于中国的资质认证。他告诉我们校长事务很是繁忙,我们得静静地等待一会。不一会,一位和蔼的澳籍女校长笑盈盈来到我们跟前,一一握手。没有欢迎仪式,也没有长篇的学校介绍,她只是说:欢迎你们中国的老师,我们学校任何地方现在都为你开放!而后,得知我们此行有音老师,她便亲自带领我们去听音乐课。

                                                                         氛围宽松的音乐课

                                                                         氛围宽松的音乐课

           Music room”是多功能的,兼做舞蹈房、乐器及作品陈列室、音老师办公室。室内布置简洁随意,墙上也没有音乐家的名言警句,给人一种轻松愉悦感。他们的音乐课,教学目标简单,师生关系和谐。我们共听了两堂课 ,一堂是唱歌课 ,一堂jass节奏的器乐课。整个教学流程无任何模式可循, 一切那么的自然真实。

我们没有听到上课的铃声或钟声,孩子们是在老师带领下有序进入音乐教室 ,自由围坐在老师身旁。上唱歌课的是一位幽默的澳洲小伙,他会在孩子们演唱歌曲的当儿打着响指,会在孩子们答错问题时 “阿哦”一声表示遗憾,会把围得紧紧的女孩们“嘘~”地摆手驱赶。虽然是五年级的课,孩子们仍欣然接受老师的这种小幽默。宽松的氛围换来了孩子们的跃跃欲试,常常是老师的问题没问完,孩子们就嚷着“try”了。

课上,男老师所教的歌曲是一首4/4拍的《How many peploe in the   ?》。歌曲简单伴奏特别有动感,让我想起洛宾女士给我们培训时选用的短小儿歌来。这些小曲琅琅上口,采用卡农节奏形式特别有创意。教学过程是听范唱、划分节、新授、创编,合作形式采用小组、师生、生生。一堂器乐课是同时开放的,因此只听了个尾声。但是,全班齐奏铝板琴的jass节奏一直萦绕我的耳畔,民族本土的音乐是深入人心的。课堂教学与国内的基本一致,但是课堂的宽松程度,以及目标的简单是与国内有些差异的。

教导主任告诉我们,每个学期期末孩子们都能高高兴兴领回一张“houour”,上面没有成绩与等地的标注。孩子们有了这张证书就可以开始下一阶段的学习了。

                                                        露天的手工作坊

                                                        露天的手工作坊

             整个学校没有成排的教学楼,一个教室隔着一个活动场地。教室之间有走廊相连,每个活动场地都有一个露天的手工作坊。

每个教室就是个童话小屋。桌上摆的、墙上挂的、玻璃窗上贴的都是孩子们的各类作品,教室如同作品展示厅。一个班的孩子最多二十来个,他们或站盘腿席地而坐,安静地听老师讲课。孩子们不拘一格的课堂姿态,自然地将心更贴近了老师。

五彩斑斓的手工作坊吸引了艺术老师的眼球,我也去一探究竟。那是孩子们一方小天地!垂的、挂的、贴的、摆的都是孩子们的最爱。细看孩子们的作品:立体面具、泥塑、彩绘、剪贴等等。每一个作坊都有个主题,每个作品都有自己的风格。在一个手工作坊前,陈列着非洲的木雕,其中还有个孙悟空的塑料面具,我不由地赞叹起中国文化之深远了。孩子们在这样的露天手工作坊创作会有种过家家的温馨,老师也不用担忧孩子们上下楼梯的安全问题。真是一举两得!

澳洲学校留给我最初最深的印象便是:简约、实用。

                                                                   春假前夕的孩子们

                                                                   春假前夕的孩子们

      澳洲的孩子每年都享有两个礼拜的春假,他们在假期里可以跟父母一起享受阳光沙滩,享受holiday的休闲乐趣。我们去的时候正值孩子们放春假之际,每个班级都在搞春假前的展示活动。

大家在休息厅等翻译的间隙,我背起DC校园里取景。一群二、三年级小男孩排着队伍,手里端着装着点心的盘子,小脸上写着快乐。我忍不住招呼他们:Hi boys!他们见我一个个羞涩地微笑起来,白白的皮肤、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真可爱阿!他们的老师告诉我,这会他们在用点心,明天就要放春假了所以看起来特别兴奋。休息厅的地上也坐着一个班的孩子。我走进他们身边拍摄,一个小男孩调皮地朝我挤眼睛,并用生硬的中文对我说:你好!你好!这个孩子看上去像是个混血儿,我说:You can speak Chinese .他说:Yes.My father  is a  Chinese.原来小男孩的爸爸是中国人,我摸摸他的头说:Welcom to China!可爱的男孩点点头,和小伙伴笑成一团了。

望着快乐的孩子们,心中涌起了为人师的幸福感。感受如眼前孩子们般的纯净,如澳洲天空的明朗。

 (未完待续)

 (未完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8 9:22:5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9 10: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依依的教育问题

     暑假里,碰到依依中班的班主任。她告诉我因为评职称,要下乡锻炼去了。又补充说新班主任是她的朋友,一个也挺不错的老师。

      开学了,依依告诉我换老师了。可能因为彼此都忙吧,我们都没有联系。只是听孩子奶奶在嘀咕,今年放学去接孩子的时候,孩子们总是乱作一团老师也很少组织,甚至小朋友跟老师再见说再见也懒得理会,其他家长也有这样的反映。我不了解这位老师,但凭直觉感觉老师的组织手段还可以到位些。

 

     那么,至于“课堂上学了什么?”,依依的回答为什么总是“让我想想或者不知道”呢?一定有原因。我先从依依自身找原因,因为家长半日活动听过她们的课,发现依依的注意力不是很能集中。心中不免也有些光火,回来后耐心跟她交流了好长一段时间。为了弄清楚其他同龄小孩有无这样的状况,我和同事午饭时聊了起来。她告诉我孩子在幼儿园三年好像也没有很大变化,比如10以内的数字加减、拼音字母的书写等等,对于这些该掌握的基本技能好像还很懵懂。聊着聊着,不免有深深地担忧。我不知道这种担忧是不是很普遍?为与小学一年级更好衔接,幼儿园的最后一个暑假替孩子补上这一课。另一个同事告诉我她的孩子上幼儿园时回来也很少记得当天的内容。看来,这个现象存在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个孩子自身的原因,大部分孩子一样的活跃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第二个可能是种教学教育研究的导向问题。可以从孩子带回来的各种调查问卷,幼儿园网页上的新闻可见一斑。幼儿的课题研究是关于“江南丝竹”的。作为家长挺欣慰的,让孩子接触一些民族的、高雅的艺术。国画教学的尝试研究,孩子确实是在涂涂抹抹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而对于幼儿实实在在的教育研究的不多,特别是个性差异方面的教育教学。当然课题研究也不可能全面的,但那一定是务实的。

     依依中班时我一直保持着与班主任不间断的联系,有时候就发发短讯,或者看看老师的博客。今天打开这位老师的博客,看到了一栏“娃娃札记”(我和新教育),个案追踪的对象就是依依。看完以后,心中说不出的滋味。歉疚,对于孩子的关注不是很多,与老师的沟通也很少,才导致了孩子这样那样的“问题”。欣慰,老师能给与依依更多的关注的目光。担忧,孩子“爱哭”的问题如何解决。写依依专题一共四篇,一篇是抢座位,孩子为没抢到凳子而嚎啕大哭,不懂用方式去解决问题。两位园长的留言让我陷入深思,一位说知道哭没用,下回还是会用哭的方式试图解决问题,这就是孩子。是啊!孩子的问题有更好的引导与解决方式吗?一位说: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孩子。依依引起老师关注的目光,但我不希望她成为“特别”个性的小孩。而老师和我的处理方式是一致的,先不予理会,而后让她平息了再问她哭有没有用,她一声没用就过去了。其实问题的实质还是没有解决的,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或许她的手段还是“嚎啕大哭”。下面诸多评论让我这个家长看了以后诸多感慨。因为老师写的是实名,我不知道对懂事后的孩子有无形的影响?会不会因为新教育的关注孩子而成为新教育的一种“牺牲品”呢?我困惑!如若有专家指点该多好啊!第二篇写依依听了一个故事后的思维转变,发现老师还是观察得挺细心也挺能写的。第三篇写了依依画两个老师,与班主任的一段对白。

      自从进了大班,孩子就发明了“哭而得逞”的新方法。这也值得我去好好反思,平日里比较放任自流。奶奶总是惯着她,一有什么就依了她。看来,要改掉她爱哭的毛病还得想很多办法。也许许多孩子都存在着“哭来解决问题的通病”,也是在新教育前就一直存在的问题,如何让新教育的新方式来来更好地解绝老问题,才是我们老师要着手去思考研究的。也有必要和班主任作一次深入的沟通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