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课堂中实施学科综合理念的冷思考 [摘要]《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新的学科综合理念,这是音乐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大突破,但是,在实施的同时,由于理解上的误区,在实施上存在着三个方面的误区:1、过于偏重人文主题,音乐课堂变形为思想品德课;2、注重注重资料的堆砌,课堂浮肿拖沓,走马观花;3、完全丧失了对音乐语言、音乐创作技巧、音乐要素的分析学习,使音乐综合课堂成为空洞的作秀表演。笔者认为要很好的贯彻学科综合的理念,必须冷静分析,恰当运用,以音乐为主体,以人文思想为脉络,从三个方面科学地进行综合化理念的音乐课堂教学。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提倡学科综合的基本理念,是区别于旧的音乐教学大纲的一个根本转变,给音乐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这种全新的理念,提示我们,音乐不是孤立的技术,它有自己诞生的环境,有与之相关联的社会生活,同样有与之相辅相成的姊妹艺术、关联学科。它让我们的音乐视野开阔了起来,音乐教学的思维空间也扩大化了。很多以前认为与音乐无关的事物,都渐渐成为音乐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这是一种可喜的飞跃,这种理念,完全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人的情感世界本身就是多元的,表现人情感世界的音乐艺术也不应该是单一的,这种科学的教育理念使新型音乐课堂开始变得千姿百态起来。 于是,课改春风下,音乐课堂好象万花筒一样丰富多彩起来,开始具有各种形态,相比以前单一陈旧的课堂,一下子让人目不暇接。置身其中,我们时时能感受到新信息带给我们的个性化的惊喜,但热闹之余,又常常多出了一些茫然无绪的困惑,究竟什么样的音乐课堂学科综合是合理的,有效的,很多人开始了自己的思考。为此,笔者有这样的几点见解: 一、课堂提倡学科综合,必须建立在音乐本位的基础上。 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学科综合中,非常清楚地阐明了“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这一解释非常清楚地强调了音乐本位是学科综合的基础。 音乐课堂首先要实现的是其音乐审美价值,以聆听、表现、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音乐审美活动是审美价值实现的载体,而学科综合、多元文化的渗透也是在群体音乐活动过程中,音乐活动参与中实现的,不是生硬的强加于学生。音乐课堂如果失去了音乐作为主体,就不光不是贯穿综合理念的音乐课,简直就不是音乐课。 二、在课堂中贯彻学科综合理念,常出现一些实施上的误区。 音乐课堂需要的不光是外表的热闹,更需要的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需要的是逐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发展音乐感受、鉴赏、表现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这些深层次的标准,绝对不是浮华的简单拼接的音乐课堂所能实现的。而实践教学中,确实有教师出现了下列一些情况: 1、 过于偏重人文主题,音乐课堂变形为思想品德课。 将人文主题生硬强调、盲目强化是在课堂中贯彻综合理念的常见病。例如:在唱歌课《给未来一片绿色》一课中,本课歌曲本身旋律较长而且比较复杂。学生对这一优美的旋律尚没有好好消化,既不能模仿演唱更谈不上有感情地表现,教师就生怕课堂时间不够,忙不迭地开始分析人类对地球环境的破坏,更开始了一长串的保护环境讨论会,完全将音乐与人文主题脱离开来。乐曲旋律中清新的“绿”意并没有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充分领悟,自然达不到以“情”感人、以音乐感化人的目的。人文主题的强调成了空洞的说教,音乐课堂变形为思品课,这样的课堂,乏味而零散。 2、注重资料的堆砌,课堂浮肿拖沓,走马观花,失去了音乐的美感。 谈到综合理念,有的教师就理解为多方面的信息投入,在课堂上,往往不辩良莠,与课题有关的知识一古脑全部引入,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而朗诵,时而演唱,时而律动,时而目不暇接地观看,一堂课下来,教师和学生都有不知重点的感觉,学生学习却一事无成。 例如在《春江花月夜》一课中,教师也非常用心地搜集了相关音乐文化资料,发现表现江南艺术的资料是数不胜数,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于是,教师堆积了自己认为优美的艺术资料给学生,希望学生能从这些综合性的学习资料中感受江南音乐的氛围。于是,江南才子的书画、柳永旖旎的词、白居易浔阳江边的长句、江南幽咽的士子琴萧故事乃至秦淮河上的历史变迁都涌向了学生眼前,最后还让学生朗诵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诗词。教师初衷本来很好,效果却适得其反。美丽的民族管弦乐曲,江南美丽的月夜风景,在一项项实物资料中被具体化,恰恰也被从情感中淡化,学生感受到的不是音乐,不是用心灵感受到旋律流动之美,而是被知识化的音响。上到最后,学生全忘了音乐之为何物,课堂成了失败的大杂烩。 3、完全丧失了对音乐语言、音乐创作技巧、音乐要素的分析学习,使音乐综合课堂成为空洞的作秀表演。 新的课程标准中,虽然淡化了对音乐知识的系统化专业化传授讲解,但强调学生要在体验探究中去了解音乐创作的基本手段,学习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并同时提出了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目标,认为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而部分教师在实践中,一提到学科综合就完全偏离了这个目标。例如在学习美国作曲家格罗菲的《日出》一课中,教师展示了美国大峡谷壮观唯美的纪录片,也讲述了大峡谷的有关地理知识,还请同学们聆听,书写自己的情感体验,并绘制自己感受到的日出图画。乍一看去,教师抓住了学生的情境体验,构建了课堂音乐氛围,还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化音乐感受,引导学生用心灵去聆听音乐,好象是非常有效果了。但是,问题也出来了,学生在课后对作曲家是用什么创作方法达到这样的音乐效果的惘然不知。教师没有讲解作曲家所运用的音乐手段,作品旋律的变化、和声的配置、音色的变化搭配、演奏力度、强度的变化,这些音乐要素完全没有提及,作品中交响乐齐奏所表现的太阳喷薄而出时候辉煌的交响效果让学生振奋激动,却不知道音乐为什么给自己这样的感觉,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并没有做到“授业解惑”的基本任务,这样的课堂可以说是无用的课堂。学生朗读的情感体验文章成了空洞的作秀表演,同样是失败的教学。 以上三种情况是在综合理念运用中常见的误区,为此,笔者在广泛观察,冷静思考后,认为可以循下面的方法予以改进。 三、冷静分析,恰当运用,以音乐为主体,以人文思想为脉络,科学地进行综合化理念的音乐课堂教学。 1、确定音乐主体,教师深入浅出地分析,挖掘音乐中深刻的人文内涵,在音乐体验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心中。 一堂好的音乐课,目标明确是前提条件。因此,抓住音乐为主,确定本堂课需要达到的音乐认知目标是很关键的,这可以杜绝课堂跑题,中心不突出。确定了课堂主体,教师还需要对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挖掘其内在的人文内涵,否则,教学有可能又回到课改前纯音乐化过于专业化的旧模式上去。音乐是表现人的情感世界的,所以,它一定有自己可以挖掘的内涵,教师挖掘得越深层次,越可以用最浅显自然的方式展示给学生,音乐课堂学科综合的理念就是要让教师在不知不觉间,将人文内涵传递到学生心中,“润物细无声”才是学科综合的最高境界,如果有痕迹可寻,就流于生硬了。例如在讲解《雪域高原》一课时,教师要理解为什么西藏音乐被称为是“天籁之音”。西藏山水明净,污染很少,人民民风淳朴,由于传统的宗教信仰,心灵上更是执着纯净。这一切都在音乐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要抓住“天籁”二字,深入地分析资料,一切都要与音乐相呼应。如《青藏高原》中“呀拉索……”一句的藏族特有的高亢发声方法,是藏族人民渴望美好的呼唤,藏族弦子舞蹈中看似沉重却又似飞翔的飞舞长袖,表现了藏族人渴望向雄鹰一样在长空自由飞翔的向往,藏族人对雪山的崇拜,源自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心灵的感召,延伸到藏族音乐中,其实是藏族人民对自己心灵呼唤的一种聆听。只有教师用自己的“通感”,感受到这些藏族风情与音乐间的联系后,才能将音乐的人文内涵“渴望美好,向往纯洁”这一藏族音乐的精髓传达给学生。常说教师有一桶水,才能装满学生的一碗水,新课程标准的综合化理念,要求我们教师的何尝只需要一桶水,更需要河海一般的容量。这无疑对我们艺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确定音乐文化情境,设计具体学习环节,须中心突出,有的放矢。 音乐的诞生都不是孤立的,它有它生长的广泛的音乐文化土壤。从大音乐文化出发。模拟音乐文化情境,从而设计出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目标清晰,有中心地拓展开来,不失为一种综合教学的好方法。 例如《西北放歌》一课中,教师可以设计先学唱《黄河水手歌》,然后播放黄土高原民俗风情,并分析其相关音乐作品及其音乐特点。西北民歌高亢、豪放,在演唱上受秦腔影响,演唱起来畅快淋漓,个性张扬。教师可以在分析民族性格地方曲调的基础上,让学生模仿其风格演唱个别句、段,然后,给学生设计一个发生在西北高原上的小片段故事,学生根据故事情节为《黄河水手歌》改编歌词,然后演唱一个小的情境音乐剧片段。在表演的同时,为了装扮自己的角色形象,学生自己用头巾给自己化装,如同亲身走进西北民间,学生感受角色性格地演唱,更是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音乐文化。这样,既抓住了音乐主题西北民歌,又感受了西北民歌风情特点,还深入体验了西北音乐文化氛围。西北民族民间音乐从这一堂课开始,被学生了解认识并喜爱,达到了教学目标。 教师对具体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一定要匠心独具,反复斟酌,对一切浮夸的,与音乐联系不紧密的环节,无论多么有趣吸引学生,也一定要丢弃,音乐情境的设计不是为了外观上好看,而是要真正达到学生感受音乐文化的目的。 3、坚持以“情”感人,以音乐聆听、创造音乐的过程为载体,摈弃浮躁简单的资料堆积,让学生的综合学习流畅自然。真正达到文化视野的开拓和心灵的净化感悟。 音乐教育的目的是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情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情感教师非常重要。综合化教学理念也应该以情感教育为指引。音乐的特点是通过人的情感达到心灵,如果没有引导出学生对情感的共鸣,这样的音乐课堂必然是枯燥的说教。课堂学科综合这一理念中,学科综合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达到学生的情感共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一切都是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服务的,不可以本末倒置,为综合而综合。 例如《阿姐鼓》一课中,这个藏族音乐包含着一个人皮鼓的故事,而这个凄凉的故事承载着藏族人民黑暗的过去,承载着藏族人民巨大的民族情感。这堂课中综合理念的贯穿就是要让学生从故事和其他资料中体验到这种伟大的情感,并将之与音乐结合,帮助他们感受音乐中对这种情感的表达,并产生共鸣。故事是为了深化情感体验而服务的,引人过去藏族人民黑暗生活的历史也是为了让学生体验情感而服务的,绝对不是为了用音乐做引子来给学生上生动的历史课,教师在课堂把握中就要有分寸,仔细斟酌,合理安排。课堂需时时充满音乐,音乐中所蕴涵的巨大情感魅力才能通过视觉听觉传递到学生心灵,从而达到培养审美情感的目的。 在音乐教学中提倡学科综合的理念给我们的音乐教学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们打开了音乐文化之门,但任何新理念的发展都会有挫折和误区,一步步的去探索,最终能找到合理实施的途径,实践探索更要反思,才是音乐教学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