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版小学《西部放歌》教案

4
回复
509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19 23: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学目标
    1.在听赏歌曲《黄河船夫曲》时,感受陕西民歌的特点,并能模仿陕西方言随乐跟唱。
    2.能学会唱《走绛州》,并在歌曲表现活动中了解其音乐形象与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西部民间歌舞的风格特点,并予以表现。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钢琴、课件、长毛巾等。
    2.学生准备:有关西部民间歌舞的资料、长毛巾。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进西部
    1.歌声引进西部
    (l)音乐引路
    学生在歌曲《黄土高坡》的音乐声中走进教室,坐定后继续听完。
    (2)提问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刚刚听到的这首歌叫什么?它的风格怎样?你能唱上几句吗?
生:《黄土高坡》,高亢,粗犷……
师:十多年前,这首歌曾红遍了全中国。这么高亢、这么粗犷、这么豪放的歌曲它源自哪里呢?咱们一起去找找看!
    设计意图:从大家熟悉的音乐开始,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引进西部,并初步感受西部音乐的风格。

    2.影片简介西部
    课件展示黄河、黄土高坡以及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生活。
师:走到这里,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了吗?
生:黄土高原。
师:这里与我们的城市有什么不同?黄河与我们的湘江有区别吗?
生:……
师: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人会是怎样的性格呢?在这么天宽地阔的高原上,人们说话或是唱歌的声调会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生:……
师:咆哮怒吼的黄河与赤裸光秃的黄土高原赋予那里的人开朗豪放、淳朴敦厚的性格,在沟壑纵横、天宽地阔的黄土高原上,人们由这山坡可以望见那山坡,可是见个面却要走几个小时的羊肠小道,喊话或对歌成了他们最快捷的交流方式。因此,大自然赋予了他们空旷、高亢的声调与歌喉。听,他们的歌声传过来了!
    设计意图:介绍西部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了解它们与当地的音乐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更好地学习西部歌曲打下基础。

二、西部放歌
1.听《黄河船夫曲》
    (l)聆听
师:这歌声来自哪里呢?
生:黄河上。
师:河面上飘来的歌声会是谁唱的呢?他们在干什么?
生:船夫,在边划船边唱歌……
师:对,这首歌就叫《黄河船夫曲》。你听出它有几段歌词?以什么形式出现?
生:两段,一问一答的形式。
师:我有幸在黄河上采集到了一段真正的船夫们的歌声,我们一起来听听!
    (课件播放船夫的歌。)
师:太地道了。听完了这两个版本的《黄河船夫曲》,你能说说这首歌的风格特点吗?
生:……
    (引导学生说出粗犷、高亢、空旷、雄浑、质朴等特点。)
    设计意图:来自黄河上最纯朴、不加任何修饰的歌声,更加贴近生活,也更能让学生感受到信天游的风格特点。
师:这首歌的节奏是紧密的还是自由舒展的?
生:自由舒展。
师:这么悠长的节奏,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黄河上非常开阔。
    (2)跟唱
师:好,我们就在这开阔的黄河上,拉开嗓子,一起唱起《黄河船夫曲》。
    (全班随乐唱一唱,唱出它的高亢粗犷。)
师:最后一句比较难一点,跟我唱。
师:这一句中的“艄公”用了什么语言?
生:陕北方言。
师:还有哪句用了方言?
生:“我晓得”的“我”,唱成“e”。
师:我们一起学一学。
    设计意图:学学陕西方言,并用方言来演唱,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使歌曲的演唱更加地道。
    (3)表演
师:你觉得歌曲的曲调和速度有什么特点?
生:曲调有多处重复。速度比较慢。
师:平稳稍慢的速度,让你感受到此时的船是在急流险滩中还是在平静的河面行驶呢?
生:平静的河面。
师:听了并唱了这首歌,你头脑中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
生:黄河迂回曲折的河道和无数船只及艄公形象。在遇到风平浪静时,他们便时常会唱起有问有答的船夫们自己的歌——《黄河船夫曲》……
师:船夫们是怎么划船的,你能学一学吗?
    (引导学生掌握划船、拉船的动作。)
师:拉船的人就叫纤夫,你们带的毛巾可以派上用场了吗?怎么做才像是在一根绳上拉船呢?
    (引导学生将手肩互搭,让毛巾连起来。)
    设计意图:既是为了表现音乐形象,也能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
师:歌曲开始处有一大一小两个吆喝声,这是怎么回事?
生:是交错而过的两只船上的船夫在打招呼。
师:那我们就分成两组,每组排成一条船,一起来扮演一下黄河上唱着《黄河船夫曲》的船夫们。比比看谁唱得韵味更足。
    2.唱《走绛州》
    (1)过渡语
    船靠岸了,船夫们坐下休息休息。高原上随处都能听到悠扬的歌声。你听,那边船夫的歌声刚落,这边又传来孩子们学唱的挑夫的歌!
    (2)听听《走绛州》
师:同样是来自黄土高原上的民歌,它们的风格有什么不同呢?
生:……
师:你从歌曲中听到了些什么?
生:一根扁担软溜溜,担上扁担到绛州……
    (3)说说“走绛州”
师:对,歌中唱到“担上扁担走绛州”,“绛州”在哪里?为什么要“走绛州”而不是“坐车到绛州”?
生:……
师:“绛州”是古称,在今天的山西省新绛县,明、清时期,这里是商业发达的繁华之地。我们现在要买东西都是拿钱到超市去买。可那时候高原上沟壑纵横,交通不便,人们要买东西、卖东西都只能挑着担子走到绛州去。于是就有了“担上扁担走绛州”的说法。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了“走绛州”,既能对比新旧生活的区别,也为理解歌曲的音乐形象打下基础。
    (4)学学挑担子
师:你会挑扁担吗?能学学吗?
    (请l—2名学生学学挑担子的模样。尽量模仿各种不同的姿势,如:左肩挑右肩挑、换肩等等。)
师:在教室里拿什么东西可以替代扁担来模仿挑担的动作?
    (生拿出自已带的长手巾模仿。)
    (5)随乐律动
    学生随音乐《走绛州》挑担律动,再次熟悉音乐。
    (6)学唱曲谱
    课件出示歌谱,学生随琴轻唱曲谱,并及时解决难点。
    A. 


  
    这一句音比较高,不能喊叫,引导学生感受扁担一颤一颤的轻快的形象。
    B.切分节奏。
    引导学生想像切分节奏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并唱出它的重音。
    (7)学唱歌词
    A.随琴唱词。
    B.引导学生发现歌曲中的虚词衬词,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歌词只有一句,其余全是虚词衬词,刻画了软溜溜的扁担一上一下颤动的形态与颤动的声音,生动形象、幽默诙谐,表现了挑夫们苦中作乐的心境。所以,要唱得轻快、活泼、幽默。)
    设计意图:用分析歌曲的虚词、衬词的方法,使学生很快捕捉到歌曲幽默风趣、生动形象的特点。
    (8)情感处理
师:挑夫们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可他们却能苦中作乐。请想一想,要怎么唱才能让他们肩上的担子变得更加轻松、脚步变得更加轻快呢?
生:……
    (引导学生一句一句分析并体验。)
    (9)扮扮挑夫的模样
师:你们看看挑夫的打扮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
生:头上系着毛巾。擦汗、挡风沙。
师:我们也来学学。
    (男生系前面,女生系后面。)
    设计意图:装扮成挑夫的模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挑夫的印象,也能使学生融进音乐中,更能让学生从中了解到当地的一些风土人情。
    (10)表演
    老师和全班同学系着头巾,挑着担子,边唱边表演走绛州。

    三、采风归来
    1.拓展延伸
师:黄土高原的确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那么,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你还了解哪些高原的情况呢?
    2.交流
    学生互相交流采风成果。
    (可以说说在课堂上的收获,也可以谈谈课前自己准备的有关西部音乐的资料,尽可能引导学生说说从所学的歌、舞中领悟到的更深层次的东西。)
    3.今日黄土高原新貌
    (课件展示。)
师:今天的黄土高原在西部大开发的带动下,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你们看!贫瘠的土地上开垦出了肥沃的梯田;黄河大桥巍然耸立;高速公路穿过高原;南水北调工程正在启动……黄土高原一步步走向繁荣。
设计意图:本课内容表现的都是黄土高坡贫困的一面,了解今天正走向繁荣的黄土高坡,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四、教师小结
师:今天,我们领略了黄土高原上极具魅力的民间歌舞,它们是中华民族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希望大家都大胆地走近她,摘取她。

执教人:长沙市雨花区育新小学    邓  红

 

 
发表于 2006-6-19 23: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湘版小学《蝴蝶》mp3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19 23:31:11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6-19 23: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湘版小学《布娃娃快睡觉》mp3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楼主| 发表于 2006-6-19 23: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湘版小学《保护小羊》mp3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楼主| 发表于 2006-6-20 09: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学全册的教案有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产品推荐

关注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免费资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公众号
公众号
咨询热线:027-88881234
CopyRight © www.hongxiao.com. 武汉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鄂ICP备2022013670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